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

時間:2024-11-28 17:55:40 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7篇(集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7篇(集合)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1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12頁例7及相對應的“做一做”,練習三第4~11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小數(shù)四則運算的順序跟整數(shù)是一樣的。

  2.使學生理解整數(shù)乘法的運算定律對于小數(shù)同樣適用,并會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一些小數(shù)的簡便計算。

  【教學重點】

  理解乘法運算定律中數(shù)的適用范圍。

  【教學難點】

  運用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小數(shù)乘法的簡便計算。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在整數(shù)乘法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過哪些運算定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來嗎?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書: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jié)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2.教師投影出示課本第12頁的3組算式,下面每組算式左右兩邊的結(jié)果相等嗎?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引導學生得出:相等。

  師:這些算式各說明了什么呢?

  生1:第一組算式運用了整數(shù)乘法的交換律。

  生2:第二組算式運用了整數(shù)乘法的結(jié)合律。

  生3:第三組算式運用了整數(shù)乘法的分配律。

  師:誰能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這些算式說明了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jié):整數(shù)乘法的交換律、結(jié)合律和分配律,對于小數(shù)乘法也適用。

  (板書課題:整數(shù)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shù))

 二、新知探索

  師:應用整數(shù)乘法的運算定律,也可以使一些小數(shù)乘法的計算更簡便。

  1.教師出示例7第一個算式:0.25×4.78×4。

  (1)師:這道題可以用簡便方法來計算嗎?請試一試。

  學生在練習本上嘗試計算,并在小組中相互交流。

  教師巡視,指一名學生板演。

  (2)說一說應用了哪一條運算定律,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

  0.25×4.78×4

 。0.25×4×4.78―→乘法的交換律

 。1×4.78

 。4.78

  2.鞏固小練習,用簡便方法計算下面各題。(教師課件出示)

  1.25×3.4×0.850×2.75×0.2

  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完成后在小組中相互交流檢查。

  3.教師出示例7第二個算式:0.65×202

  議一議:怎樣算可以使計算簡便?

  組織學生分組議一議,然后指名上臺講演并演算:

  0.65×202

 。0.65×(200+2)

 。0.65×200+0.65×2 ―→乘法的分配律

  =130+1.3

 。131.3

  師:能把你的'解題思路說給同學們聽聽嗎?

  生:我先找特殊的數(shù)202,因為202可以寫成200+2,再把200和2分別與0.65相乘,運用乘法分配律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2頁“做一做”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說一說每一道題分別是運用了什么運算定律。

  2.完成教材第12頁“做一做”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重點說一說在計算類似101×0.45與2.73×99的題時,關鍵是什么。

  3.計算下面各題(出示如下題目):

  50×0.13×0.21.25×0.7×0.8

  0.3×2.5×0.4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輔導有困難的學生。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四、課堂小結(jié)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學了什么知識?說說你們的收獲。

  生:我知道整數(shù)的運算定律在小數(shù)中仍然適用。

 五、作業(yè)設計

  教學至此,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我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主要是把時間和空間留給了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我沒有用過多的時間去講解,而是巧妙地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2

  知識目標

 。1)伽利略理想實驗;

  (2)慣性概念;

 。3)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4)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5)能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慣性現(xiàn)象.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倪壿嬐评砟芰;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習科學的實驗方法.

  情感目標

  對任何現(xiàn)象的發(fā)生不能夠想當然,要有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nèi)容是分兩塊內(nèi)容介紹的,先是介紹了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發(fā)展歷史,并著重講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實驗及其重要的實驗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頓第一定律,引入了慣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法建議

  1、本節(jié)所述內(nèi)容在初中課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課本中用到的標題是慣性定律,所以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

  2、適當介紹一些學史的知識,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或者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它們的學習也是這樣.

  3、重點講述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科學思想,讓學生學會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4、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讓學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教學難點:對伽利略理想實驗的理解.

  示例:

  一、歷史的回顧

  1、人類對力和運動關系的最初認識及亞里士多德其人.(見擴展資料)

  2、伽利略理想實驗:

 。1)動畫模擬該實驗,并指出不能夠真正試驗的原因.或做課本所講的氣墊導軌實驗(有視頻資料),并指出為什么只是近似驗證.由實驗結(jié)果推出亞里士多德觀點的錯誤,矛盾的焦點蝕是試實驗條件的不同.

 。2)分析伽利略理想實驗:它是一個理想化的過程,但并不是憑空想象的'來的,而在抽象思維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出的一種科學推理,理想化實驗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3)介紹伽利略.

  二、牛頓第一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慣性:物體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

  3、注意:(通過實例分析)

 。1)慣性與慣性定律不同.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zhì),任何時候物體都具有慣性,這與物體處于什么狀態(tài)無關.

  (3)力和運動的關系: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速度的原因.

  4、實例參考(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

  分析剎車時人往前傾;啟動時人往后仰.

  做小實驗:慣性實驗器演示慣性現(xiàn)象,并分析.

  讓學生舉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慣性現(xiàn)象有利,哪些慣性現(xiàn)象有害.

  探究活動

  題目:可以觀察的慣性現(xiàn)象

  組織:小組或個人

  方案:自己設計小實驗并展示、講解,由同學互相評判

  評價:具有可操作性,讓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靈活應用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3

  學習目標:

  通過實驗,經(jīng)歷猜測、收集與分析實驗結(jié)果、檢驗等過程,初步體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確定事件。

  重點:經(jīng)歷猜測、收集與分析實驗結(jié)果、檢驗等過程,初步體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不確定事件。

  難點:體驗確定事件及不確定事件的區(qū)別。

  學前準備:

  1.每一討論小組準備5個黃乒乓球,5個白乒乓球;

  2.每一討論小組準備一個骰子。

  3.每一討論小組準備一只黑方便袋。

  預習疑難:通過對書本的預習你還有那些不明白的,請記錄下來。

  探究活動:

  一、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1?磮D回答問題:

  2。感受下列事件,談談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

  事件

  結(jié)果的可能性

  1.

 、俨AП瓘慕虒W樓樓頂落到堅實的水泥地面會碎

 、谔O果被風吹離枝頭后,會向下落

  2.

  ①太陽每天從西邊升起

 、诨@球從高處落到堅實的水泥地面會碎

  想一想:

 、倌隳芸偨Y(jié)出上表中類似1的事件的特點嗎?

  結(jié)論:

  運用已有經(jīng)驗事先就能確定其一定會發(fā)生的事件,我們稱其為

 、谡埧偨Y(jié)出上表中類似2的事件特點。

 、勰隳馨l(fā)現(xiàn)上表中1、2倆類事件有什么共性嗎?

  二、師生探究合作交流

  1.做一做:(以學習小組為單位)

 、艑ⅫS乒乓球放入黑袋中,白乒乓球放入白袋中,回答問題:

 、僭诤诖袝桨浊騿幔繒近S球嗎?

  ②在白袋中會摸到白球嗎?會摸到黃球嗎?

 、壅埮e一些生活中的確定事件。(最好是講學稿上沒有的)

  說明:此處由老師擲骰子決定哪一學習小組發(fā)言。

  結(jié)論:有許多事情我們事先無法肯定它會不會發(fā)生,這些事件稱為。

 、茖状械陌灼古仪虻谷牒诖校ê诖悬S球不動,注意觀察老師是如何做的)回答老師的問題:老師摸到的球是什么顏色的?

  2.思考:足球比賽前,裁判員擲一枚硬幣的方法決定雙方的比賽場地,裁判員擲硬幣時要注意什么?

 、儆涗泦T先記錄成員可能摸到球的顏色,再記錄成員實際摸到球的顏色。

  組員

  猜一猜

  結(jié)果

  組長

  黃()白()

  黃()白()

  記錄員(組長同桌)

  黃()白()

  黃()白()

  監(jiān)督員(組長對面)

  黃()白()

  黃()白()

  記錄員對面成員

  黃()白()

  黃()白()

  成員

  黃()白()

  黃()白()

  (在上表括號中打“√”即可)由組長負責交流匯報。

 、谂e出一些生活中的不確定事件

  說明:此處由老師從一副去掉大、小王的撲克牌抽出一張決定哪一學習小組發(fā)言。

  3。隨堂練習:

 、畔铝惺录心切┦谴_定的?那些是不確定的?說明理由。

 、贁S一枚均勻的骰子,骰子停止轉(zhuǎn)動后6點朝上;

 、谌我膺x擇電視的'某一頻道,它正在播動畫片;

 、勰暇┦忻磕甓紩掠。

 、埔粋盒子里裝有數(shù)量相同紅白兩種顏色的球,每個球除了顏色外都相同。摸到紅球甲勝,摸到白球乙勝。為了使游戲?qū)滓夜,摸球以前是否要將盒子里的球搖勻?

  隨堂檢測:

  1。下列現(xiàn)象中是必然發(fā)生的;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是不確定的(填序號)

  ⑴打開電視機,它正在播廣告;

 、妻r(nóng)歷十五的月亮就象一個彎彎的細鉤;

 、呛诎抵形覐奈业囊淮蟠匙中隨便挑選一把,用它打開了大門;

  ⑷氣溫低于—10℃,水會結(jié)冰;

 、擅魈煊腥俗呗;

  ⑹隨意問一個人,他的血型是A型;

  ⑺小明去溧水摸獎,會中一輛汽車;

  ⑻袋中有10個黃球,能摸到紅球;

 、兔魈焓乔缣;

  ⑽小明的弟弟比他;

 、蠏伋龅那驎侣;

 、袛S一枚均勻的骰子,骰子停止轉(zhuǎn)動后偶數(shù)點朝上;

 、讶我赓I一張電影票,座位號是偶數(shù)。

  2。下列事件中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ˋ)農(nóng)歷十五的月亮像圓盤(B)擲一枚骰子朝上的點數(shù)是8

 。–)向上拋擲一枚圖釘,尖端朝上(D)從一副撲克牌中任選一張是黑桃

  3。下列事件:

 、俎r(nóng)民伯伯如果買到偽劣糧種,他家糧食將會減產(chǎn)

  ②班上某次數(shù)學考試中肯定有班級第一名

 、廴我馓叱龅淖闱蛞欢ㄉ淙肭蜷T

  ④隨意翻日歷,翻到的號數(shù)是奇數(shù)

  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ˋ)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學習小結(jié):

  1、本節(jié)課學了哪些內(nèi)容,課堂上你解決了哪些預習時沒弄懂的問題?

  2、本節(jié)課你是否從你的同學身上學到了一些知識?同學應該如何學習?

  3、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將如何處理偶發(fā)事件?

  思維拓展:

  1.用一個骰子與同伴做下面的畫小蟲游戲。

  (注意:組長擲骰子,記錄員記錄共擲了次骰子才畫成了小蟲,其他組員都按要求畫小蟲,比比誰畫的漂亮)。

  要求:必須先擲出6點,才可以畫出身體(畫出身體后,才可以按照任意的順序接著畫以下部位):

  擲出5點畫頭;

  擲出5點以后,可以按照任意的順序畫眼睛和觸須,(千萬注意:如果頭沒有畫好是不可以先畫眼睛和觸須的)

  擲出2點畫眼睛;

  擲出1點畫觸須;(一次畫一根,共兩根)

  擲出7點畫嘴;

  擲出4點畫尾巴;

  擲出3點畫腳(一次畫一只,共4只);

  先畫成整只小蟲的獲勝舉手。

  回答問題:你先畫出的是什么?最后畫出的是什么?毛毛蟲的哪個部位不能畫出來?它們分別列屬于哪個事件?

  2.課外活動:

  到圖書館查找有關“科學家成功發(fā)明創(chuàng)造與實驗次數(shù)多少”一類書籍,舉兩例。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4

  一、教材分析

  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不只要明白定律本身說的是什么,還要了解人類進行探究的歷史,本書對此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這種處理源于本書對過程與方法的重視。

  二、學習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邏輯推理的結(jié)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ǘ┻^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能透過現(xiàn)象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憑經(jīng)驗,對物理問題決不能主觀臆斷.正確的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

  2、幫助學生養(yǎng)成研究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比研究的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知道物體的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的。

 。ㄈ┣楦、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利用動畫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認識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大膽發(fā)言,并學以致用。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

  四、學情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本身比較抽象,宜采用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運動的物體為什么會停下,運動物體速度變小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關。

  五、教學方法

  1、對比實驗、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實例,理解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貼近生活更易理解。

  六、課前準備

  小車、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

  七、課時安排

  1個課時

  八、教學過程

 。ㄒ唬╊A習檢查、總結(jié)疑惑

 。ǘ┣榫硨、展示目標

  開門見山,闡述課題:前面幾章學習了運動和力基礎知識,這一章開始我們研究力和運動的關系。第一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牛頓第一定律。首先來看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邏輯推理的結(jié)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過程與方法

  1、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要能透過現(xiàn)象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憑經(jīng)驗,對物理問題決不能主觀臆斷.正確的認識力和運動的關系.

  2、幫助學生養(yǎng)成研究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對比研究的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邏輯推理的能力,知道物體的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的。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利用動畫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認識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大膽發(fā)言,并學以致用。

 。ㄈ┖献魈骄、精講點撥

  教師活動:人推車走,不推車停,由此看來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運動——這是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說的,不是我說的。是這樣嗎?

  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讓學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設計實驗,分別研究:

  l、力推物動,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師巡回指導,提出問題:物體的運動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學生活動: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車、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實驗:

  1、桌子上鋪毛巾,小車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動,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讓小車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車,小車運動一段才停下來。

  教師活動:你還能舉出其他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嗎?

  剛才的兩個實驗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種現(xiàn)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學生活動:學生舉例討論,比如:自行車蹬一段時間后停止蹬車,自行車會滑行一段距離;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塊。等等。

  點評:通過舉例進一步理解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對比。通過對比實驗可以進行邏輯推理,如果接觸面非常光滑沒有摩擦,那小球會怎樣?

  學生活動:用小球做對比實驗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讓小球從斜槽上滾下,標出滾動距離。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讓小球從同樣的高度滾下,標出滾動的距離。

  對比發(fā)現(xiàn),接觸面越光滑,滾動距離越遠。

 。劭偨Y(jié)得出]小球運動停下來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觸面非常光滑小球會永不停止。

  點評:1、對比實驗,找出問題的本質(zhì).從而理解物體的運動和力的關系.

  2、在對比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

  教師活動: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結(jié)合實驗進一步總結(jié):(并板書)

  物體的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為摩擦力。如果沒有摩擦力,運動的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問題的科學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這個問題的呢?

  教師活動:介紹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1)對稱斜面,沒有摩擦小球滾到等高。

  (2)減小另一側(cè)斜面傾角,小球從同一位置釋放要滾到等高,滾動距離就會越遠。

 。3)把另側(cè)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會一直滾下去。

  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樣的結(jié)論?

  學生活動:觀察并回答提出的問題:

  運動的物體如果不受力物體將勻速運動下去。

  點評:通過觀察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啟發(fā)學生在研究科學問題時大膽的設想和科學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師活動:讓學生閱讀課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觀點。

  2、笛卡兒的補充和完善。

  3、牛頓第一定律。

  對比三個人的觀點,他們都是敘述力和運動關系的,誰的更全面?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回答問題。

  1、伽利略:物體不受力時,運動的物體一直作勻速直線運動。

  2、笛卡兒:物體不受力時,物體將永遠保持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

  教師活動:既然牛頓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jié):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力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運動狀態(tài)是指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兩個方面:不受力時,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受力時,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tài)。

  運動狀態(tài):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教師活動:牛頓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實驗來驗證?

  什么時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學生回答不能。因為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為零時。比如:冰面上的滑動的冰塊。冰壺球。

  教師活動:牛頓定律又叫慣性定律,慣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樣理解這種性質(zhì)呢?舉例說明。

  因為這是一個新概念,學生剛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舉例說明人站在勻速行使的車廂內(nèi)豎直向上跳起,仍會落到原地。

  這都是慣性。

  再讓學生舉例,學生就必然入門了。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并思考,再進一步理解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

  舉例。

  教師活動:進一步總結(jié):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理解時可認為不受力和合力為零效果是一樣的,如果某個方向不受力,那么在這個方向物體也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物理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活動: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當力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時,它就會有抵抗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的“本領”。這個本領與什么有關呢?比如貨車啟動時,由靜止到運動得需要一段時間,是空車好啟動還是滿載時?你還能舉出什么例子來?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

  比如騎自行車,單人時和帶人時的感覺相比。

  從實例可看出,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難易程度與質(zhì)量有關。

  點評: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慣性大小與質(zhì)量有關.

  (四)反思總結(jié)、當堂檢測

  例1關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只要接觸面相當光滑,物體在水平面上就能勻速運動下去

  B.這個實驗實際上是永遠無法做到的

  C.利用氣墊導軌,就能使實驗成功

  D.雖然是想象中的實驗,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實驗基礎上

  例2關于慣性,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速度大的物體不能很快地停下來,是因為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B.小球在做自由落體運動時,沒有慣性

  C.乒乓球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是因為乒乓球慣性較小的緣故

  D.物體受到的外力越大,其慣性越小,受到的外力越小,慣性越大

  拓展:①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屬性,質(zhì)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诨疖囋谄街避壍郎蟿蛩傩旭,車廂內(nèi)有一個人向上跳起,發(fā)現(xiàn)仍落回車上原處,這是因為()

  A.人跳起后,車廂內(nèi)空氣給他以向前力,使他隨與同火車一起向前運動

  B.人跳起的瞬間,車廂地板給他一個向前的力,使他與火車一起向前運動

  C.人跳起后,車在繼續(xù)向前運動,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有由于時間很短,不明顯而已

  D.從人跳起后仍落到回車上原處,這是由于人有慣性,在水平方向上始終和車具有相同的速度

 。ㄎ澹┌l(fā)導學案、布置預習

  九、板書設計

  物體的運動是不需要力來維持的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慣性:是指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zhì)。

  描述物體慣性的物理量是質(zhì)量

  十、教學反思

  從人類的直覺入手,以實驗來說明事實

  學校臨清一中學科物理編寫人孟憲春審稿人屈迎珍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5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牛頓運動定律》第一節(jié)。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對力和運動分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變化和物體的受力情況間的關系.牛頓運動定律是幫助學生理解力和運動關系的橋梁,是動力學的基礎,也是整個經(jīng)典物理理論的基礎。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系,是牛頓物理學的基石,力學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長達兩千年以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本身還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的科學概念,是物理學理論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學中,不能把它看做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殊情況,它意在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本節(jié)課采用的理想實驗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重難點及學情分析

  教學重點

  1、理解伽利略理想實驗中體現(xiàn)的科學思想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掌握慣性,力與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牛頓第一定律是理想定律,描述的是物體在不受力的情況下遵循的運動規(guī)律,與生活實際有一定距離,部分同學從日常經(jīng)驗出發(fā),往往會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這就使學生在理解上容易出現(xiàn)障礙。也是歷來學生在做這部分習題時容易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慣性現(xiàn)象是自然界、生活中的普遍現(xiàn)象,但是概念是抽象的。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對學生是一個難點,尤其是對于慣性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解釋

  3、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邏輯推理的結(jié)果,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3)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質(zhì)量是慣性大小的量度.

  2、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倪壿嬐评砟芰Γ灰芡高^現(xiàn)象了解事物的本質(zhì),對物理問題決不能主觀臆斷;通過對大量實例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歸納、綜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總結(jié),把物理與實際生活緊密結(jié)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知道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領悟?qū)嶒灱油评淼目茖W研究方法。

  (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認識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并學以致用.

  4、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是踐行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學習、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獲取過程,并通過動手實驗和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達到突破重難點的目的。根據(jù)新課改要求,本節(jié)采用探究式教學,以物理史實為線索引導學生得出物理規(guī)律。

  物理學是一門與自然、生活、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有著最為廣泛聯(lián)系的科學。采用講授灌輸式教學方式,遠離科學探究樂趣,他們是不可能熱愛物理課程的。所以要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物理規(guī)律,在物理史實中領略思維的力量和美。

  本節(jié)課的設計特點是注重體驗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茖W家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zhì)和敢于置疑、堅持真理的獻身精神成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另外,探究式實驗驗證是本節(jié)課必需要的。

  5、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小車、長木板、棉布、毛巾、小球、自制理想斜面實驗器(每3人一組:2人配合實驗,1人記錄整理)、刻度尺、木塊、氣墊導軌、滑塊等.知識準備: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

  6、課時計劃:

  二、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課題

  1、視頻導入

  嫦娥二號發(fā)射過程:將衛(wèi)星發(fā)射到太空必須要有推力強大的火箭。力與運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引出本章內(nèi)容。

  2、常識導入(圖片)

  1、我國公安交通部門規(guī)定,從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種小型車輛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機)必須系好安全帶,為什么?

  2、展示一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照片——亞洲飛人柯受良駕車飛越黃河,他憑什么有這種膽識去飛越氣勢磅礴的黃河呢?

  3、情景導入

  動手做一做:用手推桌上的書,然后停止用力,觀察書的運動狀態(tài)變化。由此看來,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運動——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正確嗎?

  學生討論,教師借機導入新課.

  觀看、聆聽、動手體驗、思索、渴望探究力與運動的關系。

  通過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引起學生探求物理知識的興趣,同時為慣性的學習打下伏筆。

  新課教學

  歷史回顧之亞里士多德

  1、亞里士多德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ㄔ诘贸鰜喞锸慷嗟碌挠^點后)

  設問:你認為這個觀點有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回答)

  2、指導學生實驗:

  設計斜面小車實驗:在學生提出的觀點后指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雖然錯誤,但一直維持和統(tǒng)治人們的思想近兩千年,你能用桌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推翻他的說法嗎?(介紹器材:小車、長木板、棉布、毛巾、)提出指導問題:

 。1)、如何讓小車初速度相同?

  (2)、毛巾、棉布、木板的粗糙程度怎樣?

 。3)、如何減小小車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離?

  3、價值觀滲透:亞里士多德說法雖然錯誤,但他在當時提出了很多觀點,有時候提出問題比證明一個問題更難,所以說亞里士多德毫無疑問是偉大的。

  1、思考、回答問題

  2、設計實驗、感受領悟:

  力并不一定能維持運動,小車停下來正是因為力(摩擦力)阻礙了運動。

  3、對力的作用效果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也許有不同的觀點,由于初中已學習過這部分知識,所以學生會得到此觀點是錯誤的,但不少同學心中的疑慮還是存在的。既然有疑慮,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去破除疑慮。

  同時,為提出伽利略理想實驗打好伏筆。

  歷史回顧之伽利略

  1、指導學生實驗:

  指導學生動手操作,重溫伽利略理想實驗,重點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推理。

  2、演示實驗:

  盡管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絕對光滑的平面。但可以創(chuàng)造比較光滑的平面去證明伽俐略的想法——氣墊導軌上物體近勻速的運動。

  3、視頻觀看:

  體育項目——冰壺球運動,由于球運動過程阻力很小,能以幾乎不變的速度前進。

  4、小結(jié)及價值觀滲透:

 。1)伽俐略理想實驗對科學研究的意義。

 。2)介紹伽俐略其人其事,讓學生意識到:一個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一開始的認識就是對的,而是需要人類不斷探索才能形成的.,并明白科學研究過程的艱難和科學家為此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1、動手操作,觀察記錄,推理分析,領悟?qū)嶒灱油评淼目茖W研究方法。

  伽利略理想實驗雖然無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但卻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通過科學推理得出,因此是完全正確的。

  結(jié)論: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如果沒有受到摩擦阻力,物體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續(xù)運動下去。

  2、體會領悟愛因斯坦對伽利略的評價。

  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探求物理規(guī)律的真?zhèn)危屆恳粋學生都能夠深刻體會力和運動之間的關系。

  通過理想斜面實驗,說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時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邏輯的力量。

  讓學生學習體會前輩科學家敢于質(zhì)疑權威,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質(zhì)。

  歷史回顧之笛卡爾

  1、指導學生閱讀笛卡爾相關內(nèi)容

  提醒學生思考笛卡爾說法與伽利略說法的異同:與伽俐略同時代的法國科學家笛卡兒,補充和完善了伽俐略觀點。他認為: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xù)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他支持了伽利略力不是物體的運動的觀點,并且還強調(diào)沒有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情況。他還認為,這應該要作為一個原理加以確立,并且是人類整個自然界的基礎。

  2、價值觀滲透:科學理論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科學家們不斷地推進。

  閱讀理解,分析笛卡爾說法的進步性。

  讓學生體會科學理論的發(fā)展完善過程。

  牛頓第一定律

  1、提出終極論斷——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上狀態(tài),直到有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

  2、繼續(xù)設疑,引導學生加深理解:

  既然牛頓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從幾個方面闡述了力和運動的關系?(讓學生討論交流并回答)。

  3、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一步總結(jié),對定律的理解指出:

 。1)物體運動不需要力。(不受力時,運動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靜止的物體會一直靜止),提出“慣性”概念。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4、設疑:牛頓第一定律能否用實驗來驗證?

  結(jié)論:不能,因為不受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為零可看做不受力.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頓第一定律雖然所描述的是一種理想化狀態(tài),但它卻正確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

  5、價值觀滲透

  介紹牛頓——“經(jīng)典力學之父”的成就,指出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力學系統(tǒng)中的基礎。牛頓的謙虛。

  1、思考、對牛頓第一定律內(nèi)容逐字進行推理分析。

  2、討論交流,深刻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涵。

  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并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牛頓第一定律的應用

  1、回答引入部分的兩個問題:

 。1)司機為什么必須系好安全帶?(觀看視頻:汽車碰撞模擬實驗)

 。2)柯受良為何能飛越黃河?

  2、播放視頻(車上拋球),請同學解釋。

  3、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收集生活中的有關“慣性”的現(xiàn)象,并解釋。

  思考、討論、觀察、推理、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物理是一門與生產(chǎn)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科學。要能學以致用。

  小結(jié)

  通過板書,總結(jié)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

  1、回顧歷史,各位科學家的貢獻,強調(diào)一下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意義。

  2、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亮點:

  即(1)物體都有“慣性”

 。2)力的作用效果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思考、整理知識點,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通過小結(jié),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課后作業(yè)拓展

  1、完成本節(jié)課后練習。

  2、放學后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找各種機會體驗“慣性”,思考慣性與那些因素有關,寫出心得。

  通過完成作業(yè),鞏固本節(jié)所學。

  通過作業(yè),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拓展知識,進一步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1、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怎樣的?伽利略的觀點是怎樣的?你認同哪個觀點?說出你的依據(jù)。

  2、伽利略通過設計對接斜面實驗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推論得出結(jié)論:力不是原因,它只是的原因。法國科學家笛卡兒對力和運動作進一步研究,它指出:

  3、英國科學家牛頓,總結(jié)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定律:物體在時。這就是著名的。

  牛頓第一定律是通過,再進一步得出的。雖然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驗證這一定律。但是,從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慣性:

  1、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理解:

 。1)正在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當它受到的力同時消失時,物體將()

  A做勻速直線運動

  B做減速運動

  C繼續(xù)做曲線運動

  D突然停下來

  (2)在平直軌道上勻速行駛的列車車廂里,如果你豎直向上跳起,下落時將會落到哪里?()

  A起跳點的前方

  B起跳點后方

  C起跳點上

  D都有可能

 。3)踢出去的足球在操場上繼續(xù)向前滾動,是因為球:

  它滾動的速度越來越慢,是因為它:

 。4)正在以10m/s的速度行駛的一輛卡車,如果它受到的外力都突然消失了,它將處于下列哪種狀態(tài)?

  A速度逐漸減小,最后停下來

  B以10m/s速度勻速直線行駛。

  C以大于10m/s的速度勻速直線行駛

  D以小于10m/s速度勻速直線行駛。

  2、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的說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哪個?為什么?

  A力是使物體保持靜止的原因

  B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C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D受到力作用的物體一定運動

  E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會運動

  F只要有力作用到物體上,物體就一定運動

  3、關于慣性的說法正確的是:

  A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無慣性

  B不受力的物體具有慣性,受力的物體沒有慣性

  C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慣性越大

  D一切物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

  思考與討論:

  (1)短跑運動員,在終點沖刺后,為什么不能馬上停下來?

 。2)跳遠運動員為什么要助跑一段距離后才起跳?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6

  【學習目標】

  1、準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及慣性,提高分析物體運動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會用理想實驗分析問題的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培養(yǎng)科學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重點難點】

  1、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牛頓第一定律,慣性與質(zhì)量的關系。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

  1、依據(jù)學習目標,認真閱讀課本,搞好預習。了解歷史上人類對物體運動與力的關系的探索歷程,明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2、獨立完成預習導學,并嘗試對探究點進行研究,用紅筆標注疑問,并反饋;以備課上合作探究。

  【問題導學】

  問題一:對運動與力的關系的認識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2、伽利略的觀點:

  3、體會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的實驗推理過程

  (1)兩個對接的斜面,使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qū)⒃鯓樱?/p>

 。2)如果沒有摩擦,小球?qū)⒃鯓樱?/p>

  (3)減小第二個斜面的角度,小球再將怎樣?

 。4)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處于水平位置,小球?qū)⒃鯓樱?/p>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體現(xiàn)了怎樣的思想方法?

  問題二:牛頓第一定律

  1、簡述牛頓第一定律內(nèi)容

  2、閱讀“思考與討論”,物體抵抗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本領”,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實例分析。

  3、根據(jù)以前所學跟預習,談談對質(zhì)量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學目的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科學想象能力.

 。ǘ┙叹

  慣性小車、斜面、木板、毛巾、標志小旗.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二、新課引入

  教師:我們學過了力,一切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我們也學過了運動,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靜止只是相對的.物體都受力,同時又都在運動,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可見,力和物體的運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我們在這一章中要學習力和運動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三、進行新課

  1、歷史的回顧

  教師:古希臘的`學者亞里斯多德早在兩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他的根據(jù)是一個物體(例如一輛車)運動起來后必須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運動下去,失去力的作用,運動會停下來.初看起來,他的觀點似乎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這個觀點在人類的歷史上統(tǒng)治了近一千七百年.直到三百年前,人們才開始對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提出疑問,并由伽利略和牛頓等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的關系提出了科學的論斷.

  2、做課本圖91所示實驗

  (1)教師:這是一塊傾斜放置的木板,它的下端又接出一塊木板水平放置,木板上鋪一塊毛巾.讓一輛小車從斜面上的某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注意觀察小車的運動情況.

 。ㄑ菔,并在小車停止處放一面小旗做為標志.畫板圖)

  教師提問:小車為什么停下來?

 。▽W生回答)

  小車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教師:亞里斯多德認為維持運動必須有力.現(xiàn)在,小車恰恰是因為受到了阻力,它的運動不能維持.可見,他的觀點缺乏一定的前提條件,因此是不確切的.

 。2)教師提問:能讓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再遠些嗎?

 。▽W生回答)

  減小水平面對小車的阻力.

 。ㄑ菔,用棉布表面的木板代替毛巾,重復上述實驗,并在小車停止處放小旗做標志)

  教師:小車從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向下運動,這樣可以保證小車到達斜面底端具有跟剛才實驗時相同的速度,小車在水平面上運動得更遠了,原因是阻力小了.

 。ó嫲鍒D)

  教師:從實驗可知,木板對小車的阻力小了,小車運動得更遠了,它的速度經(jīng)過較長的時間才變?yōu)?.

 。3)教師:我們把水平放置的木板表面換成一塊比較光滑的板,重復上述的實驗.

  (演示,并畫圖)

  可見,水平木板對小車的阻力越小,小車運動得越遠,它的速度必須經(jīng)過更長的時間才能變?yōu)?.

  3、牛頓第一定律

  教師:請大家設想,如果小車從斜面上滑下來,滑到一個非常光滑、阻力無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車的運動將如何?

 。▽W生討論并回答)

  由于有前三次實驗做基礎,這種無限光滑的平面雖然沒有,但是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小車將永遠運動下去.這就是歷史上伽利略所做過的實驗和通過實驗得到的結(jié)論.

  法國的科學家笛卡兒進一步補充了伽利略得出的結(jié)論,使人們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兒認為,物體不受外力時,除了速度的大小不會改變,永遠運動下去,也不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最后,英國的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總結(jié)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第一條規(guī)律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就是著名的牛頓第一定律.

  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原來靜止的物體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這個規(guī)律說明了維持物體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需要力的.

  牛頓第一定律不是從實驗中直接得出來的,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實驗基礎.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科學推理而得到的,由這個定律進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學推論都經(jīng)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因此,牛頓第一定律早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

  4、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的故事”.

  四、作業(yè)

  復習本節(jié)課文.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并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能根據(jù)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

  2.通過演示實驗。提高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發(fā)現(xiàn)自然科學規(guī)律,體會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牛頓第一定律。

  【難點】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上課,同學們請坐。上課之前,老師在多媒體展示了一幅圖片,我們先來看一下。這是在太空當中靜止的一滴水,我們結(jié)合之前的知識,想一想這滴水為什么能夠靜止在空中呢?嗯,好,看到很多同學有答案了。來,后排這個女生說一下,非常好,請坐。她說是因為在太空當中的物體,不受到力的作用,所以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由于沒有初速度,所以就靜止在空中了。表達的非常完整。對于剛才同學所說的,其實涉及到了牛頓第一定律。那今天我們繼續(xù)來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板書:牛頓第一定律)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講授

  【模塊1】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

  我們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是牛頓總結(jié)歸納得出的,那為什么牛頓總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好,現(xiàn)在老師給大家2分鐘的時間快速瀏覽教材上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我們一起來歸納一下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好,現(xiàn)在很多同學已經(jīng)坐直了,想必已經(jīng)是完成了。那誰能來分享一下,好這位同學。嗯,非常好,請坐。他是根據(jù)人物來進行梳理的。他說先后經(jīng)歷了亞里士多德、伽里略、笛卡爾、最后是牛頓進行總結(jié)而得出的定律。所以牛頓才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

  好,對于這幾個人物來說呢,我們詳細地來看一看,他們分別有怎樣的觀點和言論。首先是亞里士多德,他說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如果沒有力,那運動就會立即停止。那這樣的觀點是否正確呢?嗯,不正確。這個我們之前已經(jīng)學過了。在20xx多年之后,伽利略推翻了這個觀點。那他說什么呀?對,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也就是說,如果不受到外力作用時,這個物體會持續(xù)的運動下去。物體運動停止,是因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好,后來笛卡爾將這個言論的推廣到更加理想化的情況。最后由牛頓總結(jié)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嗯,好,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板書:一、發(fā)現(xiàn)歷程)

  【模塊2】牛頓第一定律

  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我們之前已經(jīng)知道了他的完整表述。誰能來嘗試說一說?嗯,好,你來說。嗯,不錯,請坐。表述得不是非常完整,但是語言表達能力還是不錯的。牛頓第一定律的完整表述是,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對于牛頓第一定律,其實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做過實驗來進行探究了。當時探究實驗過程是怎樣的,大家還記得嗎?嗯,好,來這位男同學你來說一說,非常好,請坐。這個男同學說,之前探究時,是讓小車或者是讓滑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通過改變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滑塊滑行的距離,會發(fā)現(xiàn)阻力越小時,滑塊滑行得就越遠。

  那么我們一起來想一想,在高中階段,這個實驗有沒有可以優(yōu)化的地方呢?應該怎樣去改進呢?嗯,好,我看到很多同學有想法,這位女同學你來說一說,很好,請坐。她說想盡量減小阻力之后,然后給小車一個初速度,此時觀察一下它的速度是不是會發(fā)生改變,來進行驗證。嗯,好。根據(jù)這樣的想法,老師準備了一段實驗視頻。視頻當中的實驗器材是氣墊導軌,在啟動的時候,導軌會向上噴氣,在滑塊和導軌之間就會形成空氣層。此時就會大大減少滑塊在運動時的摩擦力。好,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如果給滑塊一個初速度,他到底會不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呢?好,現(xiàn)在實驗播放開始。嗯,好,視頻播放結(jié)束了。從剛才的顯示屏當中的數(shù)字來看,滑塊的運動時速度發(fā)不發(fā)生改變呢。好,同學們都說是不改變的,確實是這樣。當物體運動的時,所受到的合外力為零,他將會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好,在初中的基礎上,我們將這個實驗進行了改良。

  【模塊3】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1

  那么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xiàn)歷程以及準確表述,我們已經(jīng)了解清楚了,F(xiàn)在老師有兩個小問題想去考考大家。剛才在牛頓第一定律當中,我們說物體總保持靜止或者是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此時對于這樣的狀態(tài)來說,他的受力情況一定是怎么樣?對,不受外力的作用。也就是說,他的合外力怎么樣,嗯,很好,是為零的。好,怎樣才能算是合外力為零呢?同學們思考兩分鐘,老師找人來分享。我看到很多同學已經(jīng)有答案了,這個男同學你最積極,你來說一下,非常好,請坐。他說合外力為零,可能是這個物體就是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此時合外力就為零了。那還有哪位同學來補充一下。好,這位同學。好,請坐。他說也可能是物體受到力。但是這些力合成之后,合外力是等于零的。說得非常的好。這個其實就是合外力為零的兩種情況。(板書:二、牛頓第一定律、1.合外力為零)。

  【模塊4】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2

  現(xiàn)在老師還有一個小問題想去問問大家,我們可不可以通過受力情況和運動情況之間的聯(lián)系,來判斷一下,物體在處于某種運動情況時,它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現(xiàn)在老師在多媒體上了展示一幅過山車的圖片。過山車在運行的時候,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在時刻發(fā)生變化。于是我們可以推斷他所受的合外力是怎樣的呢?嗯,好,后面戴眼鏡的男同學,來跟大家說一下,很好,請坐。這位男同學說,如果這個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變化的時候,說明合外力為0。但此時速度大小和方向均變化,說明此時合外力一定是不為零的。所以根據(jù)大家說的,牛頓第一定律可以通過物體運動狀態(tài),大致的去推斷受力情況。(板書:2.運動力)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jié)作業(yè)

  好,以上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所有內(nèi)容,通過剛才的兩個小問題的討論,相信同學們已經(jīng)對于牛頓定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好,這節(jié)課呢,我們就上到這里。課后同學完成書后的習題。好,下課。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11-08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03-25

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25篇)05-25

高中教案教案03-05

高中的教案11-15

《牛頓第一定律》物理教學反思11-19

[精華]高中教案教案03-05

高中雷雨教案03-20

高中幾何的教案11-04

高中重力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