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指導的方法
在日常過程學習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一些?嫉膬热,或者考試經常出題的地方。掌握知識點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指導的方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指導的方法
幼兒科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適時的正確的指導,可以使幼兒通過探究獲得科學知識與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指導,在實踐過程中,我覺得必須把握好以下幾點:
。ㄒ唬┲匾曈變旱呐d趣點。
有效的指導,必須建立在孩子的興趣點與關注點上,這樣才能使有目的的教育與孩子的興奮點相一致,將探究活動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終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我班幼兒在觀察植物的吸水狀況時,發(fā)現有墨水的白菜在吸取了有顏色的墨水后漸漸枯萎了,孩子們對這一現象產生了興趣,于是,我及時引導幼兒進行討論!鞍撞藶槭裁磿菸?通過討論白菜的生存環(huán)境,孩子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植物應生長在沒有污染的環(huán)境里,這就涉及了一環(huán)保問題,從而也激發(fā)了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這使得由原來的一個點逐漸擴大到一個面,使探究活動不斷深入,引發(fā)一系列的探索活動。
。ǘ┲匾曈變旱囊蓡。
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的“問題”,因為“問題”是幼兒對科學的興趣點,是科學情感體驗的開始,是對科學本身探索的開始。如一些幼兒為“泡泡是圓的,原因為吹泡泡的洞是圓的”這一問題爭執(zhí)不休時,我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形狀的鐵絲網給他們玩吹泡泡的游戲。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允許他們自己決定操作方法、步驟和次數,通過他們自己的體驗和觀察,最終消除疑問,得到正確的結果。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了幼兒親自動手的習慣,更增加了幼兒對科學的情感。
。ㄈ┲匾曈變旱牟孪。
孩子們有自己的假設,這是他們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的前提。因此,我主張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假設做實驗,讓孩子真正“用做科學的本來方式學習科學”。沒有了孩子們自己的假設,也就沒有了真正的科學探究。首先,幼兒進行猜想時,他會不斷運用自己的已有經驗來進行判斷,充分調動了積極性。從而以更大的積極性投入到實驗操作中去。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假設做實驗,在實驗操作中不斷觀察到新的現象和事實。當猜想與結果完全一致時,這些現象與事實會得到強化;當猜想與結果不一致時,便會調整孩子們原有的認識。當猜想與結果部分一致時,能擴展孩子們原有的思路。正是新的發(fā)現與原有認識的不斷比較與碰撞,才使新的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得以發(fā)生。
。ㄋ模┲匾曈變翰僮鞯莫毩⑿耘c開放性。
科學活動在注重幼兒操作的同時,應該減少教師對于操作過程的干預量,即讓幼兒在與事物的交互作用中,充分自主地體驗、感受、學習。為了給幼兒充分探索的自由,老師在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并采用多種方式讓幼兒明確操作目的、材料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規(guī)則后,應該大膽放手讓幼兒充分操作,反復感知,讓幼兒在獨立自主的操作過程中經歷科學探求和發(fā)現的過程。在科學活動“有趣的蛋”中,通過讓幼兒發(fā)現蛋在清水和鹽水中不同的沉浮現象來感知鹽水的浮力。我覺的讓幼兒自己親手加鹽來感知鹽水的浮力遠遠比準備好一瓶清水和一瓶鹽水讓幼兒只要放放雞蛋看看不同更能發(fā)揮幼兒的潛能。在這過程中,幼兒或許會因為鹽加的少,而浮力不夠,導致失敗,從而能進行思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糾正自己的失敗。鼓勵幼兒鍥而不舍,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途徑。成功的喜悅會激發(fā)幼兒產生更為強烈的探索熱情。一個活動的結束,并不代表著這樣的探索到此為止,還要注重延伸活動的開展。在科探角,我又投放了其他的一些物體,象小番茄、馬鈴薯,它們在鹽水中是否也能浮上來?同樣比例的鹽水是否不同的物體都能浮?
我們要留給孩子們的是一個期待繼續(xù)探索的愿望、一份期待揭開奧秘的向往。讓孩子們帶著新的想法,投入到了新的探索過程中。
幼兒教育問題的指導
一、讓我們深感不同尋常的行動研究
這次的研究與以往的課題研究不同,然而這種不同尋常之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它讓我們感到:本次研究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個科研項目,它的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科研文化,并將教師作為實踐新《綱要》的基本力量,使她們的在自主研究中,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和能力。
面臨來自實踐的種種問題和需要,作為教研員應怎樣看待教師?怎樣成為教師教育實踐的合作者、支持者、引領者?怎樣的教研過程才能為教師將新觀念轉化為新行為提供有效服務?這是我們教研工作面臨的新任務。為此,我區(qū)于2002年開始以新《綱要》為行動綱領,以“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促進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為研究的切入點,以市立園、機關園、街道園等不同類型的幼兒園的教育實踐與教研過程為背景,以促進教師群體的主動發(fā)展為目的,建構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與指導策略.幫助教師在實踐和體驗新觀念的過程中改善教育行為,實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
基于這些認識與思考,我們從轉變教研員角色和教研工作方式做起,將日常的研究與教育實踐和貫徹《綱要》緊密結合起來。并由此入手,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點點地向《綱要》的要求靠近,切實提高質量。
二、當前教研工作存在的問題
第一,缺乏對教師自身需求、經驗與發(fā)展的關注。教研過程急功近利,只追求教育的表面效果,造成教研工作的短期效應。
第二,缺乏對教研過程的研究。教研過程缺乏對教師內在研究動機和原有經驗的調動;缺乏對如何使教師將新的教育理念內化為自身信念的研究;缺乏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嘗試、運用并反思教育理念的足夠支持。這些都是導致教研缺乏實效性的重要原因。
第三,缺乏對教研方式的研究,造成教研支持不能滿足教師主動學習和建構需求。這是影響教師將新觀念轉化為教育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我們教研工作的基本思路及研究任務
為全面貫徹《綱要》精神,我區(qū)確立了一個目標、兩個重點、三項原則、四個謀求的研究思路。
一個目標:以幼兒、教師、園所的共同發(fā)展為本的目標。
兩個重點:探索有效的教研支持方式——研究教師、研究教研過程、研究有效的教研方式。 構建合作化的學習共同體——為教師提供共同學習、研究、發(fā)展的平臺。
三項原則: 遵循主體性、開放性、過程性的原則。 主體性——一線教師為研究的主體、幼兒園為研究的主體; 開放性——研究者心態(tài)的開放、教學場所的開放、研究過程開放; 過程性——體現自下而上的研究過程,全面落實《綱要》的過程。
四個謀求: 在幼兒發(fā)展上謀求每一位幼兒富有個性的發(fā)展。 在教師發(fā)展上謀求每一位教師獲得專業(yè)化發(fā)展。 在園所發(fā)展上,謀求每一所幼兒園形成自己的服務特色和教育品質。 在區(qū)域發(fā)展上,謀求區(qū)域優(yōu)質資源共享、建立以新型人際互動關系為標志的區(qū)域學習共同體。 研究視角的改變,需要教研員在自身角色定位及研究方式做出改變。并在這種新型的研究關系中,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每個教師主動研究的支持性環(huán)境,并推動、支持、引領、服務于教師的研究,激活教師的研究熱情,讓教師真正從平凡、平常、平淡的研究中享受到職業(yè)的魅力和成功的樂趣。使教師獲得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能力。
【在科學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指導的方法】相關文章:
如何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03-11
怎么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03-03
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12-07
淺析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猜想與假設”03-01
進行壓力管理的方法12-09
幼兒園如何進行科學教育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