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愚公移山》有感合集[1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愚公移山》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
以前我成天纏著爸爸媽媽給我講故事,他們有時候會不耐煩。此刻我上了小學我會認字了,能夠自我讀故事了,真開心呀。
今日我讀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每次出門都要翻山越嶺,很麻煩,于是決定把大山移走。有個叫智叟的.老人,看見愚公一家在挖山,就嘲笑道:就憑你們幾人的力量,不明白什么時候才能挖平兩座大山!坝薰灰詾槿坏卣f:我死后有我兒子,我兒子死后有我孫子,而山不會增加,肯定能夠挖平的。”智叟聽了很慚愧。
經(jīng)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堅持,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我在這個故事中還學到了兩個成語“翻山越嶺”“不以為然”。
最終,媽媽說,做事情雖然要有決心,可是做事情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學習也一樣,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能使我們的學習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2
最近,我讀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愚公移山》,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老人叫愚公,他的家門前有座大山,每次出門都要沿著山繞一個很長的圈才能走到外面,很不方便。便帶領全家人去移動那兩座大山。他們又是鑿石頭,又是挖石塊,然后推到渤海去。有一位人稱“智叟”的老頭,他以嘲笑的語氣勸阻愚公:“你怎樣會傻到這個地步呀!就憑你的這些力氣,能搬動這兩座大山嗎”愚公卻說:“你才傻呢!我雖然搬不動這兩座大山,但我還有無窮無盡的子子孫孫!他們能夠繼承我搬山的精神呀!而這兩座大山卻不會增高!弊罱K有一天,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玉帝派人把這兩座大山給移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愚公那種碰到困難不退縮,不放棄堅持、樂觀的精神讓我們深深地振撼。使我理解只要努力.堅持就必須會成功的,不要理會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說法。另外做事也要反方向看問題,不管有多難。我們必須要有一種不放棄、不拋棄的理念。而我們在學習時往往對不會做的題不動腦筋,不認真做,應對困難就低頭,見了困難就逃避。和愚公比起來,自我是多么的渺小啊!愚公那下定決心、不畏困難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
我們要像愚公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品質(zhì)。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3
我覺得楊紅櫻阿姨有一顆童真的心,看來她的童年回憶,很深刻呀?我都餓壞了啊。桌子上被畫得亂七八糟,個別課桌的堂板掉了,有時也會出現(xiàn)亂丟垃圾的現(xiàn)象。我都看花了眼;弟弟往旁邊一看,哇,這兩人有病啊。
故事是這樣講的:從前,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有90多歲了,他家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太行山,一座王層山,人們進進出出很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說“兩座大山擋住了我們的出路,出門時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把這兩座大山移開,看怎么樣?”
愚公的孫子、兒子都贊同, 只有愚公的妻子反對,說:“這么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移一點,哪兒容得下這兩座大山呢?”這引起了全家的疑問。最后,他們認為把這山扔到大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一家開始搬山了。愚公一家的`工具只有鋤頭和背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上千里,一個月干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什么兩樣。
一名叫智叟的人,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了覺得十分可笑,說“你這么大歲數(shù)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得掉兩座大山?”愚公回答“我雖然快死了,但我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這樣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總有一天會搬掉的!敝芹怕犃,無話可說。
這樣,愚公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摸黑還不止呢。他們的所做所為感動了上帝,上帝派兩名視仙去人間,搬走了這兩座山,人們終于可以不用為進出不便而煩惱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無論有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信心、有毅力地做下去,不被失敗打倒,就一定會成功。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4
于是他就率領全家老老小小手提鋤頭開始挖山。鄰居智叟就開始嘲笑愚公,可愚公仍然不放棄,最后愚公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派夸娥氏的兒子把兩座大山都背走了。贊揚了愚公鍥而不舍的精神。文章最讓我感動的是愚公對智叟說的話:“是的,我是老了,在世上的時間不會太多了。
但我死了,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兒子還會有兒子,子子孫孫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他為什么這樣說呢?那是因為愚公有鍥而不舍的。所以,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就率領自己的家人去挖山,愚公寧可自己挨累,也要把大山挖走,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啊!與其說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還不如說他靠鍥而不舍的精神搬走了大山。愚公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學習啊!和他比起來,我差得遠了。
在學習上,我遇到難題就退縮。例如:數(shù)學簡單的題我都做不上,主要差在計算題上。因此媽媽給我買了口算題卡。剛開始我還做的認真,可是,不幾天,我就堅持不住了。
后來考試時,我的計算題還是錯。我以后也要像愚公一樣,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讓我們一起向愚公學習吧!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5
今天,我在臺燈下閱讀了《愚公移山》的故事,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戰(zhàn)國時,有一位老人的名字叫愚公,當時在一條大路的前方,有兩座大山,這兩座大山妨礙了人們的行走,使得人們都不得不繞道行走,于是,愚公決定要把這兩座大山挖走,有一位智叟知道了這事,來勸愚公,叫他不要做“蠢事”,說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愚公并沒有聽這位智叟的“勸說”,依然不停的挖,同時又叮囑自己的子孫要堅持不懈的挖下去,直到挖走為止!最后,那兩座在別人眼里根本就不可能挖走的大山終于被挖走了。
這一件事告訴我們,不論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可以做好,古人不是說過一句這樣的話嗎: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日日做不怕千萬事。這就在敬告人們,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只要你堅持不懈的去做,就沒有你做不到的事!
這樣的事例也曾經(jīng)驗證在我身上。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時候,我的英語不是很好,因為我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背,所以英語落后了許多。但到了六年級時,我開始抓緊時間了,每次做完作業(yè)后,我總是要擠出一些時間來背英語,并且每兩天就默一次,所以現(xiàn)在我的英語已有了很大的進步!
同學們,學習是人生之本,請你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結(jié)合你聰明的大腦吧!讓你的學習再“更上一層樓”吧!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6
耳邊不禁又浮起《愚公移山》的曲調(diào)。即使它的曲沒有鋼琴曲的優(yōu)雅、宛轉(zhuǎn),沒有搖滾音樂的動感、活力;即使它的詞沒有《黃河頌》那般氣魄萬千,沒有唐詩宋詞那般幽靜、婉約,卻也使我莫明的感動。
愚公移山——移出了自己的路讓時間的天輪倒轉(zhuǎn)。蔚藍的天空無限延伸,茫茫的大地無限蔓延,天與地的交界處,是此行的目的'地嗎?誰也無法回答。只有愚公那支小隊伍慢慢向前移去,只有壓在肩上的扁擔嘎吱作響,在肩上留下它的印記,只有竹簍中的石頭磕磕絆絆,警示自己的存在。任憑旭日東升,任憑夕陽西下,粗粗的喘息訴說愿望,長長的腳印講述信念,欣慰的笑容展現(xiàn)信心。這就是愚公選擇的道路,它的名字叫“毅力”。
愚公的“愚”讓許多人不能理解,有人贊賞,有人嘲笑,有人疑惑。別人的看法有什么關(guān)系,這是愚公自己選擇的道路。也許修路比移山更快,但只要有信念,自己感到了生命的意義,自己感到滿足,就夠了。如果移山真的做錯了,就讓美麗的錯誤延續(xù)。生活何嘗不是這樣?不必為了別人的指指點點猶豫,大家選擇的道路不同,終點卻一樣。只要自己快樂,多繞點路又何妨?
愚公移山——移出大家的路有多少人望山興嘆,如果每個人都只愿當智叟,永遠都不會走出那座山。同樣,當面對生活中的難題,所有人都退縮,所有人都驚嘆那困難的巨大,都不著眼于眼前的每一小步,對努力的人嗤之以鼻,社會也不會進步,愚公就勇于踏出了那一步。愚公為什么移山而不搬家,你覺得他很傻吧?但是他移山,方便的是苦于大山阻擋的所有居民,又有多少人具有他這樣的奉獻精神?
愚公移山,移出的是大家的路,大家的榜樣。即然他為我們開辟了這條路,我們要義不容辭的朝前方走去,盡管前路無可預兆,盡管我們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同一片藍天下,我們要朝著目標努力。我要出發(fā)了,你呢?
后記: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7
《愚公移山》記敘了愚公家門前的兩座大山讓交通受阻,他想要移走大山,愚公和家人們的堅持與不懼困難的精神感動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將山移走的故事。
能看得出,愚公是一位堅定替子孫后代鄰居們著想,有遠大志向的一位老者。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愚公的打算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從現(xiàn)實可行性的角度來看,移山力量的.渺小,工具的簡陋,人數(shù)少,山也會因為地質(zhì)上的變化而增高等方面,想移動兩座大山的幾率是非常小的。從這方面看,愚公確實是愚蠢的,智叟是明智的。
但換一個角度來說,從對待困難的精神上看,從對事物認識的角度來看,愚公是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而智叟的眼光只局限在一人一世一生。愚公確是在智力上更勝智叟一籌。這則寓言用了這種反襯的手法,更加突出強調(diào)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特點,并對世俗的看法加以諷刺。體現(xiàn)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定毅力,告訴了我們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這則寓言同學們早已非常熟悉了,這次學習的是《列子》的古文原版,通過朗讀和背誦,同學們增強了對古文的語感,了解了更具體的細節(jié),體會到言簡意賅的古文之美。尤其是二位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的思想對比分析,讓同學們對萬事萬物的變化發(fā)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懂得了新時代的愚公精神非常值得肯定、它會教我們更快成長為更好的自己。課后的三百字小感悟,讓我看到了同學們的思辨精神閃現(xiàn)出的火花。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8
很小就聽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但真正接觸這篇寓意深刻的古文卻是幾年后的今天.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講了一個叫愚公的人,想把門前的兩座給鄉(xiāng)親們帶來麻煩的山移走,遭到了智叟的反對,但是經(jīng)過了他的努力,感動了上帝,派山神幫助寓公把這兩座擋路的山移走了.
乍一看,愚公確實很愚,而且還愚得不可理喻:以自己的`殘念,去挖“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不說,還要累及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但是,只要我們深深理解就不難發(fā)現(xiàn),愚公的“愚”實際上包含著一般人稀缺但又非常需要的兩種精神:一是敢想,二是敢做.
說他敢想,是因為愚公已是“年且九十”,這個年齡,該是清享晚年的時候,可愚公卻因“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竟有了與家人“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的雄心壯志.這種想法,讓人震撼,這可是“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啊!這可是在沒有科學技術(shù)的古代,這可是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哪!即使是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現(xiàn)代社會中,有誰敢有這驚天地、泣鬼神的想法呢?無怪乎他的妻子會提出疑問,智叟會出來阻止他這“不合實際”的想法.想到這里,我除了震驚,還有疑惑:是什么原因讓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身上充滿了力量呢,讓他能夠立此決心呢?是因為不甘屈服于惡劣的環(huán)境,不甘心屈服于命運?還是為了子孫后代造福,讓子孫們免“出入之迂”?抑或是他早已懂得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也許都有.
愚公沒有成為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他不光敢想,更敢做.移山計劃一經(jīng)形成,他馬上“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辦事之果斷,行動之迅速與他的年齡極不相符,雖然“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但他卻無怨無悔,因為,他知道“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敢想敢做的人終會創(chuàng)造奇跡,最終,“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愚公的愿望實現(xiàn)了,我在心里不禁為他喝彩.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的事還有很多.諾貝爾,他為了研制炸藥炸死了他的兄弟和父親,居里夫人為了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在疲憊的狀態(tài)下進行試驗,被鐳射奪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愛迪生、萊特兄弟等.這些人都有愚公一樣的精神.
就當今社會來說,在改革開放中,我們曾遇到過很多困難,金融大風波、非典、汶川大地震,還有周圍國家對我國領土虎視眈眈……如果這些困難不一一克服,祖國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嗎?
在我們的學習中,也會遇到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一群群“攔路虎”,最后到達的便是成功;反之,如果我們躊躇不前,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齜牙咧嘴的“攔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們將會一事無成.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9
小時候就聽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但真正看到這篇文章,卻是在讀了幾年書后的今天。
乍一看,愚公確實很愚,而且還愚得不可理喻。不是嗎?以自己的殘年去挖“方七百里,高萬初”的兩座大山不說,還要累及子子孫孫世世代代。但是,只要我們深人地理解就不難發(fā)覺,在那遠古時代,被人認為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是當今社會走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
比如說,我們在學習中,不免會遇到許許多多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一群群“攔路虎”,最后到達的便是成功之路,獲得的便是成功后的喜悅;反之如果我們躊躇不前,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Aft牙咧嘴的“攔路虎”望而生畏,那么我們就會一事無成。而往往那些失敗者,就是缺少愚公移山精神的.那種人,面對困難,他們不求攻克,一味地想著打退堂鼓,等待他們的除了失敗還有什么呢?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移山”的事例舉不勝舉。為了明天,為了前程,為了祖國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繼承這種愚公精神,并把它發(fā)揚光大吧!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0
小時候曾聽大人講愚公移山,上了初中又在語文課中學習了《愚公移山》。記得當時對老愚公的作法很不理解,還同老師爭辯,固執(zhí)的認為老愚公率領子孫‘叩石墾壤’。實在是太愚蠢了,真不如搬到山前去往。
上了初三還像初一那樣‘玩著學’甚至常常醉心于自己的‘聰明’之中,不可自拔,期中考試成績公布了,我慘敗到自己難以自信的.地步,痛定思痛,我又從新讀了《愚公移山》。
也許因為失敗的慘痛教訓吧,重讀使我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深透了。
老愚公心無雜念,決心以自己的艱苦勞動改變現(xiàn)狀,搬走太行。王屋兩座山,經(jīng)誠所至,終于‘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付二山,使得’‘翼之難,漢之陽,無壟斷焉,。由此,我深深認識到,老愚公搬走的不僅是太行,王屋這兩座山,而更重要的是,他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如果老愚公怕費事,圖省事,安于現(xiàn)狀,完全可以不‘不出入迂也’而輕松地搬到山前去往,也可能因此不被看成‘愚蠢’。但是,太行,王屋終將子孫遭受‘出入遷之苦’。
與老愚公相比,我就失敗在夢想不費力氣,不必刻苦努力,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就在于沒有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學習中的困難就像太行,王屋兩座山,使人‘出入之迂也’學習中就像搬走兩座大山一樣,本來就是苦差事,我這次失敗,正因為潛意識中不自覺的企圖繞開困難,這不正是對自己不負責嗎
我還深深的認識到。小到一個人,大至一個民族,‘愚公精神’自今仍是我們必須發(fā)揚光明。如果安于現(xiàn)狀,不敢冒失的危險,就不會嘗試到勝利的喜悅,事業(yè)也不會有所發(fā)展。
由此看來,‘愚公移山’不僅沒有過時,相反,它正激勵我們克服困難,奪取勝利。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1
以前我成天纏著爸爸媽媽給我講故事,他們有時候會不耐煩。現(xiàn)在我上了小學我會認字了,可以自己讀故事了,真開心呀。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門前有兩座大山,每次出門都要翻山越嶺,很麻煩,于是決定把大山移走。有個叫智叟的老人,看見愚公一家在挖山,就嘲笑道:就憑你們幾人的力量,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挖平兩座大山。愚公不以為然地說:我死后有我兒子,我兒子死后有我孫子,而山不會增加,肯定可以挖平的。智叟聽了很慚愧。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2
今天,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愚公很愚,而且愚的不可理喻。他不但用自己剩下的光陰去挖“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還要叫子子孫孫世世代代都去挖。但是,只要我們深入理解就不難發(fā)覺,在那遠古時代,被人認為可笑的“愚公精神”卻是當今社會走向成功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是任何人都應該具有的。
記得有一次,我在做一道奧數(shù)題時,做了許久都沒有做出來。過了一會兒,我越做心理越煩,只好扔下那道題不管了。后來,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知道了只要堅持不懈,以“愚公精神”來對付這些呲牙咧嘴的“攔路虎”,最后達到成功之路,獲得的是成功后的喜悅;而如果在困難面前低頭,面對一個個“攔路虎”,望而生畏,那么將會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像愚公那樣面對困難毫不畏懼,我肯定能把那道題做出來。
古往今來,類似“愚公移山”的.事例舉不勝舉。為了我的明天,為了我的前程,為祖國美好的未來,我要繼承這種“愚公精神”,并把它發(fā)揚光大。
希望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哦,記得。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3
今日我讀了《愚公移山》這篇文章。
故事講的.是,有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家門前有太行山和王屋山兩座大山,大家出門要繞很遠的路。愚公就提議全家人一齊將這兩座大山移走。另一位叫智叟的老人,嘲笑他們根本搬不走山。愚公仍然堅持說:“我有兒子、孫子,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怎樣會搬不走呢?”愚公精神感動了玉帝,他命令天神把這兩座山搬走了,愚公一家再也不用為進進出出發(fā)愁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我們有恒心、堅持,就能戰(zhàn)勝一切困難。
讀《愚公移山》有感 篇14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做事情要堅持,只要下定決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我在這個故事中還學到了兩個成語翻山越嶺不以為然。
最后,媽媽說,做事情雖然要有決心,但是做事情還要講究方式方法,學習也一樣,好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能使我們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愚公移山》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愚公移山有感04-14
讀《愚公移山》有感04-18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04-24
(熱)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09-12
讀《愚公移山》有感15篇[必備]09-16
愚公移山讀書心得12-10
《愚公移山》讀書心得12-17
《愚公移山》讀后感10-13
《愚公移山》讀后感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