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
攝影(Photography)一詞是源于希臘語 φω phos(光線)和 γραφι graphis(繪畫、繪圖)或γραφη graphê,兩字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 ,歡迎閱讀。
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1
焦距(Focal length):從鏡頭的中心點到膠片平面(其它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間的距離。焦距通常以毫米(mm)為單位,一般會標在鏡頭前面,例如我們最常用的是27-30mm、50mm(也是我們所說的”標準鏡頭”,指對于35mm的膠片)、70mm等(長焦鏡頭)。
光圈(Aperture):控制鏡頭通光量大小的裝置。開大一檔光圈,進入相機的光量就會增加一倍,縮小一檔光圈光量將減半。光圈大小用F值來表示,序列如下: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f 值越小,光圈越大)。拓展閱讀:光圈的應用
快門(Shutter):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一般可分為鏡間快門和點焦平面快門。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快門開啟的時間。它是指光線掃過膠片(CCD)的時間(曝光時間)。例如,“1/30”是指曝光時間為1/30秒。1/60秒的快門是1/30秒快門速度的兩倍。其余以此類推。
景深(Depth of field):影像相對清晰的范圍。景深的長短取決于三個因素:焦距、攝距和光圈大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1)焦距越長,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2)攝距越長,景深越長;
。3)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拓展閱讀:什么是景深
景深預覽(Depth of field preview):為了看到實際的景深,有的相機提供了景深預覽按鈕,按下按鈕,把光圈收縮到選定的大小,看到場景就和拍攝后膠片(記憶卡)紀錄的場景一樣。
感光度(ISO):表示感光材料感光的快慢程度。單位用“度”或“定”來表示,如“ISO100/21”表示感光度為100度/21定的膠卷。感光度越高,膠片越靈敏(就是在同樣的拍攝環(huán)境下正常拍攝同一張照片所需要的光線越少,其表現為能用更高的快門或更小的光圈)。
曝光(Exposure):光到達膠片表面使膠片感光的過程。需注意的是,我們說的曝光是指膠片感光,這是我們要得到照片所必需經過的一個過程。它常取決于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因此又有曝光組合一詞。比如,用測光表測得快門為1/30秒時,光圈應用5.6,這樣,F5.6、1/30秒就是一個曝光組合。
曝光補償(Exposure Compensation):用于調節(jié)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
“Stop”:網上沒有對應的'中文詞,英文全稱是The unit of exposure。它只是一個衡量亮度的單位,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你不能說某個物體是3個Stop的亮度,但你可以說物體A比物體B亮3個 Stop。但是翻成曝光的單位也不完全符合它的本意。它是一個單位的亮度變化。但前提是必須有參照物。使用這種方法是因為沒有標準的界限來限定明亮和黑暗。一塊黑石頭在很亮的地方看上去會比在暗處的灰色石頭要亮。
模糊:畫面不清晰?赡苁怯墒Ы,相機晃動等原因造成。
像素(pixel):簡單來說就是CCD/CMOS上光電感應元件的數量,一個感光元件經過感光,光電信號轉換,A/D轉換等步驟以后,在輸出的照片上就形成一個點,我們如果把影像放大數倍,會發(fā)現這些連續(xù)色調其實是由許多色彩相近的小方點所組成,這些小方點就是構成影像的最小單位“像素” 。像素分為CCD像素和有效像素,現在市場上的數碼相機標示的大部分是CCD的像素而不是有效像素。
分辨率(ppi/dpi):指的是單位長度中,所表達或擷取的像素數目。和像素一樣,分辨率也分為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影像分辨率,我們通常說的數碼相機輸出照片最大分辨率,指的就是影像分辨率,單位是ppi(Pixel per Inch)。
紅眼(Red eye):數碼相機在閃光燈模式下拍攝人像時,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現紅色斑點的現象。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人眼的瞳孔會放大,此時強烈的閃光燈光線會通過人的眼底反射入鏡頭,眼底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是紅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紅色的光斑。防紅眼是閃光燈的一種功能,是在正式閃光之前預閃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縮小,從而減輕紅眼現象。
CCD:譯為“電子耦合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傳統(tǒng)相機的底片一樣。CCD像素數目越多、單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圖像就會越清晰。因此,盡管CCD數目并不是決定圖像品質的唯一重點,我們仍然可以把它當成相機等級的重要判準之一。
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功能相當于CCD。
AE鎖:是自動曝光(Automatic Exposure)控制裝置的縮寫,AE鎖就是鎖定于某一AE設置,用于自動曝光時人為控制曝光量,保證主體曝光正常。
使用AE鎖有幾點需要注意:
手動方式或自拍時不能使用自動曝光(AE)鎖。
按下自動曝光(AE)鎖之后不要再調節(jié)光圈大小。
用閃光燈攝影時不要使用(AE)鎖。
SM閃存卡:即Smart Media,智能媒體卡,一種存儲媒介。SM卡采用了SSFDG/Flash內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輕等特性,體積37(長)×45(寬)×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級,SM轉換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戶進行數據傳送。
光學變焦(Optical Zoom):遠距離拍攝時放大物體,因為取決于鏡頭的焦距,所以成像不影響畫面清晰度。與數字變焦相反。
數字變焦(Digital Zoom):只能將原先的圖像尺寸裁小,讓圖像在LCD屏幕上變得比較大,但并不會有助于使細節(jié)更清晰。
單反相機(SLR):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觀察到通過鏡頭的影像。光線透過鏡頭到達反光鏡后,折射到上面的對焦屏并結成影像,透過接目鏡和五棱鏡,我們可以在觀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這種結構完全透過鏡頭對焦拍攝的,它能使觀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膠片上永遠一樣。
噪點(Noise):數字圖像中的“顆!,產生的原因往往是高ISO設置、長時間曝光、或在電腦上對曝光嚴重不足的圖像進行過度的提高亮度處理。
Mega:英文中“百萬”的前綴,如,百萬像素(MP)。
飽和度(Saturation):表示色彩鮮艷程度。
鏡頭光斑(Lens flares):雜亂的光線會聚到屏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叫光斑。
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2
關鍵詞一:半按快門
相信只要是用過相機的人都知道“想拍照,按快門”,但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按快門動作,卻不是人人都懂得它的奧妙。在按動快門時,通常被分為“半按快門”與“全按快門”,二者可是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半按快門是數碼相機最基本的操作功能,當我們慢慢地往下按相機快門,按到大約一半時手指會明顯地有一種阻滯感覺,這時快門并沒有釋放,也就是說還沒有拍照,這就叫做半按快門,只有將快門按到底聽到“咔嗒”一聲響后,拍照才算完成,這時就叫全按快門。
第一步:半按快門對焦
第二步:移動畫面重新構圖
那為什么要將簡單的按動快門分為兩個步驟呢?簡單的說,所有的相機在拍攝前都需要進行對焦,盡管現在的相機非常智能,但是它還沒有聰明到能猜到我們要拍什么,如果它把拍攝目標搞錯了,那就會造成拍攝主體的不清晰。因此當我們半按快門時,實際上就是開啟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這時相機會對取景器中對焦區(qū)域內的物體作為對象進行光圈、快門設置和開始自動對焦,如果我們保持半按快門狀態(tài)不放,相機就將這些設置進行鎖定直到你按下快門為止。所以,設置光圈大小,快門速度以及對焦,這都是在半按快門時完成的,這就是半按快門的主要作用。
一句話總結:半按快門讓相機對焦,全按快門完成拍攝。
關鍵詞二:對焦
正如上文所說,半按快門的目的是進行對焦,那什么又是對焦呢?如果將我們手中的相機比作人眼,那么當人眼想要觀察某件物體時,首先需要做的是“集中注意力”,這個集中注意力的過程就是對焦。也就是說,對焦就是將拍攝物體變清晰的過程。
對于專業(yè)的數碼單反相機而言,對焦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手動對焦(MF),還有一種是自動對焦(AF)。手動對焦就無需多言了,使用者只要轉動鏡頭上的對焦環(huán)即可,一般而言,除非你是極有經驗的資深攝影師,或者是拍攝特定題材的作品,很少有人會嘗試手動對焦。相比之下,自動對焦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功能了,相機會根據我們設置的對焦點自行進行對焦,并且對焦的速度也相當快。
當然根據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自動對焦也被分成了很多種,最常見的是以下3類。單次自動對焦、連續(xù)自動對焦、以及人工智能自動對焦(不同品牌相機的叫法可能有所不同)。單次自動對焦就是相機只在半按快門的一瞬間進行一次對焦,一旦對焦完成后,只要半按快門不放,對焦點將被一直鎖定,這時用戶可以隨意的進行二次構圖,不會破壞對焦點的清晰。
與單次自動對焦不同的是,連續(xù)自動對焦在處理器“認為”對焦準確后,自動對焦系統(tǒng)繼續(xù)工作,焦點也沒有被鎖定。其目的在于當被攝體移動時,自動對焦系統(tǒng)能夠實時根據焦點的變化驅動鏡頭調節(jié),從而使被攝物一直保持清晰狀態(tài)。當然,相機的對焦框也要實時的對準被攝體,這樣在完全按下快門的時候就不用擔心被攝物對焦不準確的問題了。
最后是人工智能自動對焦,它的出現實際上是集合了單次對焦與連續(xù)對焦的優(yōu)點,更加適合在被攝物動靜不斷切換的場景下使用。當被攝物體靜止不動時,它就是單次自動對焦;當被攝物體連續(xù)運動時,它就是連續(xù)自動對焦。由于切換工作交由處理器來完成,因此我們只需要按動快門就可以了。
一句話總結:對焦是為了讓拍攝主體變清晰。
關鍵詞三:焦距
對于攝影初學者而言,很容易會將調焦和對焦弄混淆,對焦是將拍攝物體變清晰的過程,而調焦則是通過調節(jié)鏡頭焦距來改變相機的視角范圍。焦距和鏡頭有著直接的關系,你購買了什么樣的鏡頭,就決定了你擁有什么樣的焦距。
我們通常所說了18-200mm、18-55mm都是指的`鏡頭焦距,變焦鏡頭的焦距是可以變化的,而定焦鏡頭的焦距則是固定不變的。接下來筆者通過一組實拍圖片來給大家演示下不同焦距的區(qū)別。
大家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焦距數值越小,所獲得的視角就越寬廣,更適合拍攝距離近且范圍大的景物。而焦距數值越大,視角范圍就越窄,更適合拍攝遠處的景物。
說到焦距,就不得不提一句等效焦距與焦距轉換系數。所謂的18-55mm以及18-200mm都是指的鏡頭焦距,而在實際拍攝時,同樣的鏡頭安裝在不同的相機上,可能得到的視覺效果也有所不同。這是由于不同相機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引起的。
在高端全畫幅單反相機上,等效焦距就等于實際焦距,二者的轉換系數為1。而在入門級APS-C畫幅單反相機上,轉換系數就不等于1,而是為1.5。也就是說,同樣在鏡頭焦距為70mm的情況下,全畫幅相機的等效焦距也為70mm,而APS-C畫幅相機實際所表現的焦距為70×1.5=105mm。所 以APS-C畫幅的相機在長焦攝影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
一句話總結:鏡頭決定焦距,焦距越小視角越廣,焦距越大越能“遠望”。
關鍵詞四:取景器
很多單反用戶在剛拿到相機時,還是習慣于用以往卡片相機的屏幕取景方式,呆呆的看著一片漆黑的顯示屏,期待著上面顯示拍攝時的畫面。其實在單反相機中,已經很少有人還在使用屏幕取景,絕大多是人都是使用光學取景器取景。
顧名思義,光學取景器就是人眼通過一組相機上的光學機構來觀測取景范圍進行構圖的。這是為了保證玩家在取景時看到的畫面與將拍攝出來的畫面完全相同,幾乎所有的單反相機都采用了這種取景結構,通常它處在屏幕的正上方。那么,取景器除了進行取景外,還有哪些作用呢?其實對于一個資深的攝影師而言,通過它還能觀察到絕大多數跟拍攝密切相關的參數設置。
一個優(yōu)秀的攝影師單憑相機的光圈、快門時間、曝光提示、相機剩余拍攝張數、對焦點等參數就可以完成藝術創(chuàng)作了。所以下次再使用單反拍照時千萬別用屏幕取景了,以免落下“不專業(yè)”的口碑。
一句話總結:專業(yè)攝影師都用光學取景器。
關鍵詞五:感光度
如果你經常游走于各大攝影論壇,那么感光度這個詞你一定不會陌生。感光度來源于傳統(tǒng)的膠片,其量化標志為ISO。在還沒有數碼相機的時候,攝影師要根據不同的拍攝環(huán)境來選擇適合膠卷,例如一般晴天環(huán)境可使用ISO100,陰天的環(huán)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臺,演唱會等環(huán)境可用ISO400或 更高感光度數值的底片。
到了數碼相機時代雖然我們用CMOS或CCD取代了傳統(tǒng)的膠片,但是ISO這個概念還是被保留了下來。我們現在依然使用ISO來代表相機感光元件的的感光速率。感光度ISO在相機中一般分為這些檔位: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ISO3600等,有些相機還能作1/2或者1/3級的設置。
在數碼相機中感光度的大小代表著感光元件對光線強弱的敏感程度,當ISO設置的越高,感光元件就對光線就越敏感。在相同光圈與快門環(huán)境下,拍攝出來的照片效果也就越明亮。通常在暗光環(huán)境下拍攝,我們都需要將相機感光度調高一些。
但是一味的調高感光度也會出現一些“副作用”,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噪點。噪點是指那些畫面中不該出現的外來像素,它會破壞我們照片的純凈度,降低畫面的質量。
正是因為高ISO有著它的兩面性,所以我們平時拍照時應當盡量選擇合適的ISO數值,并不是ISO越高越好。一般來說在晴天光線充足的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盡可能的將相機ISO設置在最低檔,因為相機在使用最低檔ISO拍攝時所拍出的照片畫面質量是最好的;當遇到陰天或者是在室內進行拍照時我們可以適當的提高相機ISO,來保證畫面的明亮。如果實在把握不好那就選擇自動ISO,將調節(jié)ISO的任務交給相機去完成。
一句話總結:光線強,調低感光度;光線暗,調高感光度。
關鍵詞六:白平衡
白平衡(White Balance)這個詞雖然稱不上是“熱詞”,但是作為初學者還是很有必要知道的。白平衡的基本概念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將白色物體還原為白色”。這就涉及到了一些色彩學的知識。
白色是指反射到人眼中的光線由于藍、綠、紅三種色光比例相同且具有一定的亮度所形成的視覺反應。通俗的理解白色是不含有色彩成份的亮度,其反射光中紅、綠、藍三原色的比例是相同的。
在傳統(tǒng)攝影里幾乎沒有這個概念,那時都是使用濾色片進行色彩的校正。只是數碼相機并不是依靠換用濾色片來調整色溫,而是利用電路改變不同色光所產生的電信號增益的方法來實現。相機內部有三個CMOS電子耦合元件,他們分別感受藍色、綠色、紅色的光線,在預置情況下這三個感光電路電子放大比例是相同的,為 1:1:1的關系,白平衡的調整就是根據被調校的景物改變了這種比例關系。比如被調校景物的藍、綠、紅色光的比例關系是2:1:1(藍光比例多,色溫偏高),那么白平衡調整后的比例關系為1:2:2,調整后的電路放大比例中明顯藍的比例減少,增加了綠和紅的比例,這樣被調校景物通過白平衡調整電路到所拍攝的影像,藍、綠、紅的比例才會相同,使所成的像色彩顯示正常。
相機中一般內置有白平衡設置選項,其中有自動白平衡、日光、陰影、陰天、鎢絲燈、熒光燈、閃光燈和自定義,我們可以選擇適合當前拍照環(huán)境的白平衡選項。當然相機內置的白平衡設置未必全面,在一些復雜光源環(huán)境下我們還可以使用自定義白平衡,這就需要用到一些白平衡校正工具,常見的白平衡工具有白平衡卡,白平衡鏡,白平衡濾鏡等。
一句話總結:決定畫面的整體色彩,一般設置在自動即可。
關鍵詞七:光圈
在所有的攝影玩家口中,“光圈”的出現頻率絕對是最高的。光圈實際上是鏡頭內部的一個組件,它的作用是控制鏡頭的進光量。一般來說常見的光圈值如下:f1.0,f1.4,f2.0,f2.8,f4.0,f5.6,f8.0,f11,f16,f22,f32。我們可以通過一張簡單的示意圖來說明不 同數值的光圈和它孔徑大小的關系。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圈 f 值越小,通光孔徑越大(如上圖所示),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多。同理,光圈 f 值越大,通光孔徑就越小,在同一單位時間內的進光量便越少,而且上一級的進光量剛好是下一級的兩倍,例如光圈從F8調整到5.6 ,進光量便多一倍,我們也說光圈開大了一級,F5.6的通光量是F8的兩倍。同理,F2是F8通光量的16倍,從F8調整到F2,光圈開大了四級。、
光圈在攝影中有兩個作用,其一是控制相機進光量,其二就是控制照片的景深。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深,背景的虛化能力也就越強。
光圈的大小取決于鏡頭,并且光圈也是鏡頭最重要的參數之一。它標示出一支鏡頭攝取光線的能力,并可以在景深的控制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而光圈的價值從鏡頭的價格上也可見一斑,一支擁有F1.8最大光圈的50mm鏡頭只要數百元,50mm F1.4就要2000多元,佳能的50mm F1.2L更是接近15000元。
一句話總結:光圈越大,背景虛化越明顯;光圈大一點,價格翻一翻
關鍵詞八:快門
我們這里所說的快門并不是指相機頂部那個用來拍照的按鈕,通常攝影玩家口中的快門指的是快門時間。快門時間顧名思義是指單次快門所用的拍攝時間。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相機的快門時間并不是由手按快門的速度決定的,它需要我們在相機的拍攝菜單中進行設置。
快門的速度單位是“秒”。常見的快門速度有: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等。在相同光圈下,快門時間越短,進光量就越少,畫面就越暗。同理,快門時間越長,進光量就越多,畫面也就越明亮。
當然,快門的作用還不止于此。除了控制進光量外,不同的快門速度還可以使我們的照片呈現出不同效果。高速快門一般用作于捕捉物體瞬間的美,比如在拍攝一些轉瞬即逝的畫面或者拍攝運動速度較快的物體時就需要我們用到高速快門。
而較低的快門速度能讓我們拍攝出過程美,當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車水馬龍,快門時間就要拉長,常見照片中絲絹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門才能拍出來。快門時間可以手動調節(jié)到很長,有的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幾小時。
一句話總結:拍攝的題材決定快門速度,手持1/30秒以下會發(fā)虛。
關鍵詞九:高速連拍
很多新手對于高速連拍這個詞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在每個攝影論壇中,都有許多資深網友對該功能其各抒己見,而陌生則是因為自己從來都沒有用過這個功能。所有的單反相機都有高速連拍功能,區(qū)別只是每秒拍攝的張數不同,例如尼康高端單反D4具有10張/秒的連拍速度,而佳能入門級單反 600D僅有3.7張/秒。需要注意的是,高速連拍速度并不是由手按動快門的速度決定的,而是由相機本身的實力決定的。
在相機的設置菜單中有對拍攝模式的選擇,常見的有單次拍攝、高速連拍、遙控拍攝、延時拍攝等,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當我們選擇高速連拍模式后,相機就可以在一秒鐘之內連續(xù)拍攝出多張照片。
在單次拍攝模式下,無論你的手指在快門上停留多久,都只能拍攝出一張照片。而當我們選擇完高速連拍后,只要按住快門不放,相機就會持續(xù)的進行拍攝,直到相機的內存寫滿為止。這個功能往往被用來抓拍瞬間的場景,以免由于拍攝不及時導致錯過好時機。
一句話總結:想要抓拍就用高速連拍。
關鍵詞十:RAW格式
大多數攝影初學者對RAW(肉)都沒什么印象,只知道如果在照片格式中選擇RAW格式,存儲卡中就會出現一大推打不開的文件。其實RAW也是一種圖片格式,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它是數碼相機的“底片”。
RAW中文解釋是“原材料”或“未經處理的東西”。RAW文件包含了原圖片文件在傳感器產生后,進入照相機圖像處理器之前的一切照片信息。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將照片設置為RAW格式后所拍攝圖像文件的后綴名并不一定是xxx.RAW,RAW只是這類未經加工圖像的統(tǒng)稱。各家相機廠商會采用不同的編碼方式來記錄RAW數據,所以相應的后綴名也不同。
RAW格式的優(yōu)點在于它記錄了相機拍攝時的全部信息,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后期空間,例如白平衡、銳度、飽和度等參數信息都可以在后期處理中進行精細的調整,并且這些調整不會傷害到照片畫質。從文件的體積上我們也能看出二者的區(qū)別,相同的照片,RAW格式的文件體積明顯的要比JEPG格式的文件大很多,二者體積幾乎相差了4倍。
通常我們可以使用購買相機時附贈光盤中的官方軟件來打開和導出RAW格式文件,這是比較好的選擇。當然如果你擁有不止一家品牌的相機時,你也可以選擇使用第三方應用軟件來打開RAW格式文件,在這里筆者推薦使用Adobe公司開發(fā)的Lightroom軟件。當然,如何使用這些軟件也是一門學問,網上相關的教程也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學習一下。
一句話總結:新手用不到,老老實實JPEG。
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3
基礎攝影術語
攝影:
這個詞來自兩個古希臘詞“phos,graphis”,意思是“光”,“圖”意思是繪畫。因此,照片字面意思是用光繪畫。所以攝影是用光繪畫的藝術。
光圈:
鏡頭中的可變開口,光線通過該開口進入膠片或數字傳感器。以f值為單位測量。我喜歡將它與你的瞳孔進行比較,瞳孔根據房間的亮度水平打開和關閉以允許更多或更少的光線進入你的眼睛。
包圍曝光:
在不同曝光或EV下拍攝一系列圖像。您可能會在相機上看到一個設置為AEB(自動包圍曝光)的設置。這通常在創(chuàng)建HDR圖像時使用,或者在難以照明的情況下使用,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想有從明到暗的一系列曝光。
“B”門:
只要按下快門按鈕或用快門線按下按鈕時,相機上的“B”設置就會使快門保持打開狀態(tài)。在佳能上,它可能位于相機頂部的模式轉盤上,或者位于快門速度設置的低端,尼康也相似,具體參考手冊。
EV:
曝光值是一個數字,表示可以產生相同曝光效果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的各種不同組合。
曝光補償:
根據相機的建議測光參數修改快門速度或光圈以產生特定效果(曝光過度或曝光不足),通常用于快門優(yōu)先或光圈優(yōu)先模式。用相機上的一個小+/-按鈕表示。您的相機會讀取從主體反射的光線。因此,當拍攝較淺或深于18%灰色的拍攝對象時,您可以使用此設置告訴相機正確曝光值,規(guī)則是白加黑減。
曝光:
到達數字傳感器的總光量。通過設置光圈,快門速度和ISO來控制。在我之前的位置中已經詳細講解了這三個參數的原理和用法。
F-stop:
是通過將鏡頭的焦距除以孔徑來定義的鏡頭中的孔徑開度的量度。f-stops的順序是2的平方根的倍數(1.414 ...):1,1.4,2,2.8,4,5.6,8,11,16,22等。盡管這些數字相當神秘,但請記住每一步都是光量的兩倍。
ISO:
代表您的相機數字傳感器對光的敏感度。數字越低(ISO 100),靈敏度越低,數字越高(ISO 3200)越敏感。較高的ISO允許您在低光照條件下拍攝。
快門速度:
曝光期間快門打開的時間。使用快速(如1/2000秒)來凍結動作,或使用慢速(1/4秒或更長)來模糊移動物體。
變焦鏡頭:任何具有可變焦距的鏡頭,例如24-70mm或18-55mm。
定焦鏡頭:
任何不變焦的鏡頭,是一個設定的焦距,如50mm鏡頭。
快門線或定時器:
無需按下按鈕或觸摸相機即可觸發(fā)相機快門的設備。在長時間曝光期間幫助消除相機的振動。
微距鏡頭:
非?拷臄z對象的鏡頭,允許物體的1:1再現尺寸或更大。
標準鏡頭:
通常是50mm鏡頭(在全畫幅傳感器相機上)被認為是標準鏡頭,因為它最接近人眼看到的鏡頭。35mm鏡頭在半畫幅相機上是最接近人眼看到的。
遠攝鏡頭:
簡單地說遠攝鏡頭比普通鏡頭長,例如70-300mm。焦距比標準長的鏡頭,給出了狹窄的視野和放大的圖像。超長焦通常是300mm和更長的鏡頭。
廣角鏡頭:
比標準鏡頭顯示更寬的視野,可以更廣闊的場景。根據廣角的程度,也可能存在邊緣失真(超廣角),如果變得足夠寬,圖像將變成圓形(魚眼)。
傾斜移位鏡頭:
在使用視圖相機時嘗試重建可用移動的鏡頭。能夠傾斜前透鏡元件允許重新調整焦平面。允許調整主體在框架內的位置,而不會使相機傾斜,從而保持平行線不匯聚。這是一種適用于建筑和風景攝影師的流行鏡頭,并且正在被人像攝影師廣泛用于創(chuàng)造獨特的風格化照片。
噪點:
ISO設置太高時,拍攝出的照片會出現小顆粒。
對比度:
對比度指指圖片中的明暗反差。
相機分辨率:
以百萬像素表示,是相機傳感器能夠捕捉的尺寸。例如佳能的6D相機的分辨率為5472 x 3648,相當于19,961,856,它們已經是2000萬像素的分辨率。這不是圖像質量的唯一因素,但通常數量越大。
文件格式jpg與RAW:
大多數DSLR都能夠拍攝兩種格式。JPG格式和RAW格式,通常RAW格式生成的文件會更大,攜帶更多信息,并需要處理軟件。它使攝影師能夠更好地控制圖像質量。
拉爆:
在曝光中途進行變焦,使照片出現放射性的線條
跑焦:
拍照時原本的對焦點改變了原來確定的位置。
全畫幅與半畫幅傳感器:
全畫幅傳感器的大小與“舊”35mm膠片的大小差不多。鏡頭被制作成一個光圈,剛好足夠覆蓋那個區(qū)域。在半畫幅的傳感器相機中,傳感器的物理尺寸較小,因此它僅捕獲鏡頭投影的整個圖像的一部分,從而有效地裁剪出部分圖像。反映在圖像上的尺寸比例又叫作物因素,通常是1.5或1.6倍,所以如果你安裝50mm鏡頭,它更像是75毫米,1.5倍的作物因子。
相機模式:
手動:全手動設置ISO,快門速度和光圈?扉T優(yōu)先(佳能上的Tv或尼康上的S)用戶可以手動選擇ISO和快門速度,然后相機自動選擇光圈以進行正確的曝光。光圈優(yōu)先(佳能用戶為Av,尼康為A)攝影師選擇ISO和光圈,相機選擇快門速度。
光線與人像術語
環(huán)境光:
也稱為可用光,是場景中發(fā)生的光,不添加任何閃光燈或光線調節(jié)器。這可能是白晝,或人造光,如鎢或熒光燈泡。
主光:
是照片的主要光源。它可能是太陽,工作室閃光燈,閃光燈,反光板或其他東西。但它是光的來源。
補光:
是僅次于主燈的光源。它主要用于將陰影“填充”。它可以通過使用閃光燈,反光板等。
照明模式:
這是光線照射在拍攝對象臉部的方式,創(chuàng)建的特定光影模式。
照明比率:
主光和補光的強度(亮度)之間的比例,是拍攝對象臉部的亮影和陰影邊的差異。
閃光燈:
小型便攜式閃光燈,可以連接到相機的熱靴,或者遠程激活時可以單獨使用。
反光板:
用于反射光線的設備,通常朝向主體。它可以是一個專門的工廠制造的反光板(我建議使用5合1的)或是一塊白色紙板。
測光表:
測量場景中光量的設備。可以是外置的也可以是內置的,你的數碼單反相機有一個內置的,它使用顯示讀數(光線通過鏡頭反射回來的物體光線)
無線閃光燈:
一種外置閃光燈。
減色照明:
顧名思義就是消除光線產生的影響。通常它涉及在對象的頭部上方放置一塊反光板或不透明面板以阻擋來自上方的光,并且加深由頂部照明引起的'深眼影。它還可以在主光線對面安放黑色反光板以產生更深的陰影,實質上是將黑色反射到物體而不是光線上。
強光:
刺眼或散亂的光線,例如明亮的陽光,小型閃光燈或相機閃光燈。它會產生粗糙的陰影,邊緣清晰,對比度和紋理增加(如果與主體成一定角度使用)。
柔光:
漫射的光線,如陰天,朝北的窗戶,沒有直射光,或大型工作室的柔光箱。這種類型的光產生柔和的陰影,邊緣柔和,對比度低,紋理少。一般來說,大多數婚禮和人像攝影師都喜歡它,因為它更能使主題更加柔和。
明暗交界線:
明亮變成陰影的地方,明暗交界線是從黑暗到明亮之間的線。如果使用刺眼的光線,明暗交界線非常明確且突然,幾乎是一條清晰的線條。當使用柔和的燈光時,明暗交界線將更加微妙,幾乎察覺不到,因為它是逐漸從亮到暗變化。
紅眼(Red eye):
利用閃光燈拍攝人像時,閃光燈離人像太近會找出眼珠變紅的現象。
閃光同步:
簡單地說就是電子閃光燈的閃光和快門速度的同步。您需要知道相機同步的快門速度,否則如果您拍攝的快門速度太快,您可能會獲得部分照明的圖像。
高級攝影術語
快速鏡頭:
指具有非常大的最大光圈的鏡頭,例如f1.8或f1.2。它允許您以較大的光圈以較快的快門速度拍攝。
Chimping:
一種俗語,意味著在拍攝每張圖像后都要查看照片;ㄌ鄷r間查看圖像,沒有足夠的時間拍攝。
散景:
它被稱為“bo-ke”。它用于描述使用“快速玻璃”時背景中的失焦模糊地方。大多數情況下,散景發(fā)生在小光源在背景中,距離很遠的地方。
景深:
。―OF或DoF) - 場景中最近和最遠的物體之間的距離。它受許多因素控制,包括光圈,鏡頭焦距,與拍攝對象的距離,膠片或數字傳感器尺寸以及相機格式。
超焦距:
通常由風景攝影師使用,它是提供最大景深的焦距。膠片相機的舊鏡頭通常具有超焦距標記,以幫助找到這個神奇的焦距點。
Gobo:
用于阻止不必要的或雜散光落入主體的東西。通常,反光板(使用黑色側面)可以起到雙重作用,并且也可以起到遮光板的作用。
遮光布:
一種用于漫射和柔化光線的半透明布料,可以是帶有半透明紗布或反光板,也可以使電影布?梢宰龅梅浅4,放在適當位置,以創(chuàng)造陰影。
快門延遲:
從按下快門按鈕到實際閃光和打開的時間,每個相機都有輕微的延遲。在數碼單反相機中它是非常小的,幾乎無法察覺。在較慢的快門速度中,延遲更加明顯,它可能導致快速移動的對象出現虛影。
色差:
就鏡頭光學而言,鏡頭無法將所有顏色(RGB)聚焦在同一點上。它以彩色條紋的形式出現在圖像中的暗部與亮部相交的區(qū)域(想象建筑的邊緣與天空相對)。在廣角鏡頭和劣質光學鏡頭中更為常見。在某種程度上,它是可以糾正的,使用Photoshop、Lightroom或您選擇的軟件。
后快門簾同步:
默認情況下,大多數相機都設置為前簾同步,這意味著如果閃光燈閃光,它會在曝光時間開始時閃光。通過設置后快門簾同步,它會在曝光時間結束時閃光。在某些情況下,差異可以忽略不計,但在拍攝移動主體時,前同步會使主體前方出現運動模糊,而后同步會將模糊置于主體后面。
相機抖動:
這會導致模糊的圖像,這是由于快門速度不夠快,而手拿著相機不穩(wěn)定。許多老師會說1/60秒是經驗法則。相反,我傾向于是鏡頭的倒數,因為鏡頭越長,任何震動都會越大。
鏡頭光暈:
當光源直接照射鏡頭時發(fā)生,它可以表現為模糊的圖像或諸如圓形光圈。一些攝影師實際上需要鏡頭光暈進行創(chuàng)作和構圖。
開爾文:
是色溫的絕對測量值。在相機上設置白平衡時,您可以看到“K”設置。這允許您手動設置開爾文值。較低的數字代表較暖的顏色,如橙色(鎢燈),較高的數字較冷(藍色)。
ND濾鏡:
代表中性密度濾鏡,它是一種濾鏡,用于在鏡頭前方阻擋光線進入相機。風景攝影師經常使用它在白天拍攝瀑布和溪流,能夠獲得較慢的快門速度。
平移:
在曝光期間使用慢速快門并將相機移動到與移動主體相同的方向,以創(chuàng)建模糊背景。
STOP:
將光圈調整到較小的開口的動作。例如從f5.6到f8。
TTL和ETTL:
TTL就是測定經過鏡頭入射的光線并決定曝光值的系統(tǒng),在單反相機上就是測光系統(tǒng),而在閃光燈上則表示閃光燈可以和相機通訊獲得相機TTL系統(tǒng)的曝光值,智能的確定閃光燈輸出功率。 而ETTL則是閃光前會有預閃光,它的速度非?臁Mㄟ^預閃光得到了被攝體距離拍攝者的大概距離,從而獲得更精準的曝光,。
Photog:
攝影師的簡稱,專業(yè)人士經;ハ喾Q呼
黃金時段:
是日落前或日出后的小時。太陽在地平線上很低,是攝影的最佳時間。
曝光過度:
在直方圖右側的圖表下方有高光,白色區(qū)域沒有細節(jié)。
自拍:
自畫像。
SOOC:
直出,無需后期處理或編輯
鏡頭進灰:
由數字傳感器上的灰塵引起的圖像上出現的黑點
漂亮50:
一個老式的50毫米鏡頭,非常棒
ACR:
Adobe Camera Raw
無敵兔:
是5D2的諧音,是佳能2008年出的準專業(yè)級全幅單反相機
大三元:
三個恒定光圈為2.8的變焦鏡頭。16-35、24-70、70-200。
小三元:
三個恒定光圈為4.0的變焦鏡頭。
小痰盂:
佳能 EF 50mm F/1.8鏡頭。
牛頭狗頭:
牛頭是專業(yè)級鏡頭,狗頭是低端鏡頭。
【攝影基礎知識常見名詞】相關文章:
攝影入門基礎知識名詞解釋01-04
攝影技術的基礎知識02-02
初學攝影的基礎知識07-19
新聞攝影基礎知識11-04
影視攝影基礎知識03-09
攝影光線基礎知識04-02
攝影基礎知識問答09-14
攝影影調的基礎知識10-09
護士面試常見的基礎知識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