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寓言》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寓言》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由《掩耳盜鈴》和《守株待兔》兩則寓言組成。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情節(jié)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這樣的小古文,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示范朗讀,加強指導。這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學生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而老師先示范,再從停頓、重音、語氣和節(jié)奏方面給予指導,讓學生反復練習,吧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為理解句意打下基礎。
二、聯(lián)系注釋,理解句意。這兩則寓言語言淺顯易懂,加之大多數(shù)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較為熟悉,只要能利用注釋,完全理解句意。這也是學習古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因而學習本文時把這一方法滲透到學習得過程中,一方面使學生理解了句意和故事,另一方面讓學生覺得學習古文并不難,保持興趣。最重要的是掌握的學習古文的.方法,不僅得到“魚”,也得到“漁”。
三、注意拓展,擴大視野。學完本文,學生不僅明白了故事,更明白了文中的道理。對這樣短小雋永的寓言故事一定很感興趣,因而可以補充一些或讓學生搜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如《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讓學生按照本文的學習方法閱讀、品味、感悟,那么學生的視野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真正實現(xiàn)了課堂內(nèi)外的結(jié)合。
《寓言》教學反思2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nèi)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準備,由于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fā)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干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后本人干脆從課文內(nèi)容的表面結(jié)束了新課內(nèi)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qū)懛ǎ救瞬]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么。然后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鋸埛。就是用夸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縮小,借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并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nèi)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nèi)容,結(jié)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zhuǎn)來轉(zhuǎn)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么會枯死?(結(jié)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guī)律。)
《寓言》教學反思3
今天教第八單元的《寓言兩則:<紀昌學射><扁鵲治病>》,這是兩篇文言文翻譯過來的白話文。老實說,一對比文言文,這些翻譯過來的白話文真的如白開水般無味,所以我早早就背好這一課,打算文白共讀,而且是文為主、白為副。
上學期學《錢塘江大潮》的時候接觸過文言文,這是第二次學文言文了。兩個寓言故事,一節(jié)課學一篇。
《紀昌學射》文言文寫得很精彩,白話文少了這些精彩的東西。朗讀完課文和文言文,難點字讀記之后,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對比文言文,找出課文中沒有寫的內(nèi)容。默讀之后,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找到了開頭課文沒有學的.內(nèi)容:“甘蠅,古之善射者,彀[gòu]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wèi),學射于甘蠅,而巧過其師。紀昌者,又學射于飛衛(wèi)。”這三句話很有意思,孩子們很快弄清楚了人物的關系:甘蠅是飛衛(wèi)的師傅,飛衛(wèi)是紀昌的師傅,也就是說甘蠅是紀昌的師公。誰的本領最大?是飛衛(wèi),為什么?因為“巧過其師”,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課文還缺少的精彩描述是“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辈幻靼诪槭裁凑n文要刪掉這么精彩的內(nèi)容,在這里把紀昌精湛的射術表達得驚世駭俗,孩子們都驚訝得哇哇叫。至于文言文中的難點詞:偃臥、眥、不瞬、牖,對照課文很快就明白意思:躺著、眼皮、不眨眼、窗戶。這就是文白對讀解意思。是比較好用的一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扁鵲治病》里的學法一樣,主要還是朗讀正音,文白對讀理解意思,然后略談寓言故事的道理之后,剩下的時間主要是進行背誦文言文的練習。每篇文言文分為三部分,可以選擇部分背誦,整篇背誦,獎勵也是有區(qū)別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有些孩子課內(nèi)就能背誦一、兩個部分了。
記得在讀村長的《讓語文“精致”起來》這篇文章時,有個老師回復:白話文學會識字就讀得懂,何需老師來精致。真正精致的東西,是千年積淀的傳統(tǒng)文化——文言文。非常認同您的呼吁“讓孩子學點終身受益的東西”,讓形式主義休息去吧。
的確是,對比那些入選課文中的古代文選,一變成白話文就沒有多大意思了,與其讓時間浪費在上面,不如讓孩子好好體會什么是真正的語言魅力。
《寓言》教學反思4
《寓言兩則》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能在這樣大型的活動中執(zhí)教實是榮幸之至,非常感謝我們的團隊——鐘玲玲名師工作室,非常感謝此次磨課的劉海燕老師、夏葉芬老師和陳珊靜老師,她們總是無私地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地幫我摳,一個細節(jié)一個細節(jié)地糾正……
本次執(zhí)教過程總體較順利,基本完成預期教學任務。但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朗讀指導還欠火候
整堂課中的朗讀指導平平,尤其在讀那個人喘氣地說時的句子,課上先由學生讀出筋疲力盡的感覺,接著老師示范,加上喘氣的動作,再請學生讀時,這位學生仍未讀到位,應繼續(xù)引導:一起做做喘氣的動作,帶著這個動作往下讀,學生練到位,最后指名讀,這樣效果會更好,而不是為了趕時間而不顧學情。
二.學法引導欠落實到位
本課中有三處需要落實的學法引導。第一處,在學生找到“揠苗”意思的.語句后連起來說題目的意思,指出借助文中的語句理解課題這一學法。第二處,通過比較有無“好像”,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奇妙,加一個詞語,句子意思發(fā)生了改變。第三處,引導學生借助黑板上重要的詞語大概地講講故事的內(nèi)容后,未指出回家可講給爸爸媽媽等家人聽,可能導致寓言這種故事類的題材把握不到位。因為中高段都有復述故事的要求,可在此做鋪墊。
三.課堂把控能力不夠
課前,由于向?qū)W生強調(diào)過上公開課需要注意的事項,結(jié)果導致大部分學生放不開,稍微膽小一些的都怕說錯,擔心會給客人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再者,執(zhí)教時,由于自己也非常緊張,沒能照顧學生的情緒,過于注重自己的預設。什么時候?qū)W會了享受課堂,什么時候就離優(yōu)秀教師不遠了。
雖然本次執(zhí)教已告一段落,但在實際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yǎng),把握學段目標,踐行品質(zhì)課堂之路永遠不會停歇。
《寓言》教學反思5
今天,我給學生講了《寓言二則》,分別是《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感覺很是失敗,覺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總結(jié)一下。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課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嗎?靜下心來細細回顧一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哪些環(huán)節(jié)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贅的。其實不是每節(jié)課都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對自己那些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并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并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
首先,教學目標不太準確,沒給學生以明確提示本節(jié)課的任務到底是一則寓言還是兩則?沒讓學生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其次,也是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教師講得過多,以至于學生沒有充足的的時間來獨立思考。沒有深入的結(jié)合學習。生活經(jīng)驗來體會寓意。所以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上,凡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和理解的,老師就應該大膽放手,先自學再交流;凡部分學生能感悟的`就請學生來講授,讓其他學生聽得感興趣;教師要講解一些規(guī)律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啟發(fā)學生舉一反三。
以上是我對這節(jié)課的反思總結(jié),以后還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優(yōu)秀經(jīng)驗,力爭把自己的每一堂課都上出效率。
《寓言》教學反思6
從九月份到現(xiàn)在,正式踏入教師這個行業(yè)已經(jīng)三個多月了,三個月時間我?guī)е虺蔷鄄艑W校七年級兩個班學生已經(jīng)快要結(jié)束本冊書的學習。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從一個從未上過講臺的門外漢逐漸向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過渡。也開始慢慢整理出了一些教學的思路。
恰逢鎮(zhèn)教辦舉行新教師大比武,本次活動相當于讓我再一次整理了三個月來的心得,用最好的狀態(tài)詮釋了它,至于成績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缺點,樹立好繼續(xù)前進的'方向。
本次比賽前我一直再糾結(jié)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學習兩則寓言,無論是通過我私下的演習還是在二班的試講,我發(fā)現(xiàn)我都做不到。我一度懷疑教案的設計有問題,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我最后還是選擇了只講一課。但是這件事情在我心中一直糾結(jié)著,因為我理智告訴我,沒有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周末在家的時候我好好的反思了兩天,然后找了一些其他的教案來看,特別是一個叫池小青的老師教案終于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是我的思路有問題。
我一直以為教師授課時要注重引導,通過設置一個個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解決本課的教學目標,這也是我上學以來感受到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直到看了池小青老師的教案我才明白,我錯了!雖然作為一個老師這樣無可厚非,但是這樣的做法依然還是過于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雖然在教師指導下去思考,但也局限在了教師的主導下。還是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特別是學生上課之前的預習,這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個過程,應該重視。將目標在預習的時候就應該出示給學生,這樣學生才會有目標的預習。另外預習的任務也要明確,將課上的部分時間轉(zhuǎn)到課下,這樣在課上的時候老師只負責引導學生理解,然后引導學生總結(jié)就可以了,所有的過程不需要教師給出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得出答案。這樣一節(jié)課時間學習兩篇寓言就能夠成為現(xiàn)實。
《寓言》教學反思7
本冊的《寓言兩則》,一則是《揠苗助長》,一篇是《鷸蚌相爭》。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充分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nèi)容,在朗讀中感悟人物性格,在朗讀中體會寓意。
朗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教學初始,我讓學生自由讀,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因為課文內(nèi)容比較淺顯,所以學生對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不是很難。通過交流,學生了解了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那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結(jié)果禾苗都枯死了。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我讓學生品讀《揠苗助長》表現(xiàn)農(nóng)夫急性子的語句,學生讀得比較有味道,說明他們能體會當時的農(nóng)夫的心理。最后,我讓學生進行表演讀,通過表演讀,再次感受人物的心理、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寓意就不會顯得難了。
《寓言》教學反思8
第七單元第三篇課文是兩則寓言。寓言能通過一個內(nèi)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jié)合“寓言”特點,讓學生學文體會道理很重要。
在上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寓言,讓學生說說對寓言的了解,通過與神話傳說、童話的比較,引導學生了解寓言“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點。
在具體學習《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時,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讀全文、解決生字的基礎上,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小故事”為題 ,讓學生根據(jù)插圖,用自己的話介紹故事的主要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課上,學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問題:語句太啰嗦、對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關鍵詞幫助引導后,內(nèi)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心理。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讓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币痪渲小耙惶欤瑑商,三天”時間的疊加,讓學生體會時間的漫長,種田人的焦急,并結(jié)合課后“讀讀想想”,問學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詞可以嗎?”讓學生明白禾苗不是沒長,只是看不出來,從而更突出種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盡”一詞的理解,我讓學生學著種田人的動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讓學生體會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盡”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詞語意思更能讓學生記住!妒刂甏谩分械摹皹纷套獭薄ⅰ耙敲刻炷軗斓揭恢灰巴,那該多好啊!钡,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白撿了一只野兔后高興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僥幸的內(nèi)心。
寓言中的道理的理解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反復說教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我注重在理解課文時對寓意的理解滲透,讓學生在課文中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體會和朗讀,認識到寓言中人物的愚蠢和可笑,再拋出問題——“種田人可笑在什么地方?”學生自由發(fā)言,我從旁引導,從而讓學生明白《揠苗助長》中種田人違反了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守株待兔》中種田人指望不勞而獲的可笑……
總覺得,課堂缺憾還有很多:詞語找出來,但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練得還不夠,只是叫了一兩個讀,就齊讀了;在思維拓展時,我沒有事先準備事例,因而讓學生說說身邊類似的事例時,學生說不上來,有些冷場,課堂上只能跳過。
看來,準備充分,貼近學生實情,抓住課堂的閃光點,是今后我的語文課堂努力的方向。
《寓言》教學反思9
教材分析: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犊讨矍髣Α分v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多嵢速I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學情分析:
經(jīng)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zhì)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設計理念: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jié)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xù)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ㄟ@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ㄟ@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jù)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jù)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師小結(jié):這則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假如你的劍掉入江里你怎么辦?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找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2、板書課題:鄭人買履。
三、學習《鄭人買履》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jù)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8.買履的鄭人為什么買不到履?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jù)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ㄟ@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jié)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氐郊覌寢屄牶笳f:你不 會 先買 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忘持度
反歸取之 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教學反思:
1.教學中要突出以讀代講的特點。文言文的教學和現(xiàn)代文一樣,仍然要堅以讀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課本中提供了譯文,對照譯文學生學習起來并不困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jié)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nèi)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jīng)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jié)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shù)乇硎鱿鄬膶嵗剡@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寓言》教學反思10
本課是由《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兩篇寓言組成。課文分別勾勒出了古代兩個可笑的人物形象。一個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jié)果把事情弄得更糟;一個是對意外的收獲心存僥幸,不認真做事,結(jié)果一事無成。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nèi)容生動有趣。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教學中應抓住課文篇幅短小、內(nèi)容生動有趣的特點。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文的插圖,抓住理解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nèi)容。同時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如:《揠苗助長》,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高里拔,結(jié)果禾苗都枯死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這則寓言情節(jié)簡單,學生一讀就能了解故事內(nèi)容,但寓意比較抽象,這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此,我認真研讀了文本,尋找到了本課教學的關鍵所在,較好地引導學生悟出了深刻的寓意。
《揠苗助長》這則寓言故事共4個自然段,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講明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用填空的形式:宋國有的農(nóng)夫,因為巴望禾苗___________,就把禾苗_____________,結(jié)果_____________。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并自然地概括了各部分的意思。
《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對孩子很有教育意義,這是古人做的一件蠢事,對什么事情都存有僥幸心理,不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奪。從古到今這樣的人依然存在,學習本篇課文時,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要求學生續(xù)編《守株待兔》學生寫的很形象很生動,有的學生寫到:"種田人對自己的行為很是懊悔,于是他就振奮起來,不再等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了,而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的工作,最終在秋季得到了大豐收,并且家庭逐漸富裕起來,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后來這個種田人還把自己的經(jīng)歷講給了自己的兒女聽,并奉勸孩子不要像自己學習."孩子現(xiàn)在明白了這樣一個深刻的道理,但以后他們會怎么做呢?我期待孩子不要只是片刻的明白,而是長遠理解。
《寓言》教學反思11
俺曾執(zhí)教《扁鵲治病》這課,在總結(jié)全文的時候,問同學:“學完了本課,你有什么收獲和感受?”同學小手林立,爭著回答問題。
。嵘f:“俺學會了文中的生字詞,知道了‘諱疾忌醫(yī)’的含義,就是說有了病,一定要聽從大夫的囑咐,老老實實地醫(yī)治。有了缺點錯誤,也一定要聽取大家的批評,認認真真地改過。”
。馍f:“俺知道扁鵲的醫(yī)術高超,不用任何檢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現(xiàn)在的醫(yī)生強多了,他真了不起。”
。闵f:“俺知道蔡桓公太驕傲了,聽不進他人正確的'勸告,俺們要虛心接受他人正確的意見!
。ㄍ瑢W們都各抒已見,說得都很好。)
突然,同學d站起來說:“俺跟大家想法不一樣,俺認為扁鵲不該跑到秦國去。因為救死扶傷是醫(yī)生的天職。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總可以延長蔡桓公的壽命吧!生命無價!”
聽了d的發(fā)言后,同學們都把手舉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來,或離開座位,有的則和旁邊的同學私語起來,似乎在小聲討論扁鵲的對與錯。此時,俺想這是個讓同學充沛展示自俺,體現(xiàn)他們個性的時候。于是,便稍稍做了個恬靜的手勢,說:“同學們,扁鵲應該怎么辦呢?請你們有秩序地發(fā)自身的見解,并說明理由! (同學稍稍恬靜)
有的說:“扁鵲應該跑到秦國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說不定還會搭上自已的小命!
馬上就有人提出反對意見:“雖然蔡桓公開始不聽扁鵲的勸告,但現(xiàn)在他已知道錯了,肯定會配合治療,說不定會治好呢!”
緊接著,一同學反駁說:“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現(xiàn)在的癌癥,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說:“扁鵲在初遇蔡桓公時,就應想法設法讓蔡桓公配合治療。這樣,扁鵲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許還會得到好多珍寶呢!”
。ň瓦@樣你來俺往的,下課的鈴聲響了。)
作為教師,俺并沒有到此為止,急于下結(jié)論,而是趁熱打鐵,讓同學在課后去把自身的想法寫下來,寫話題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鵲……》。
《寓言》教學反思12
《塞翁失馬》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30課《寓言四則》的最后一則,選自《淮南子》。
在教學時,以朗讀為主,在朗讀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這則課文的.理解。
這則課文的內(nèi)容不是很晦澀,學生可以通過課本注釋,自行翻譯。只有一句 “此何遽不為福(禍)乎?”較難翻譯,教師可以通過解釋“何遽”,使學生能自行翻譯這句。
在翻譯課文的時候,學生可能會將“其父”翻譯錯,“其父”指的是“善術者”,而不是“善術者”的父親。
在講解這課時,我采取的是和學生合作一起翻譯課文,學生翻譯有困難時,先互相幫助嘗試著翻譯,出現(xiàn)問題時,教師糾正?墒,在最后一點翻譯時,還是陷入了教師為主這個泥潭,出現(xiàn)了失誤。在以后的教學中,還是應該注意這個問題。
《寓言》教學反思13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fā)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警戒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是危險的。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少年勸阻之“妙”,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深入感受課文內(nèi)容。
一、引起疑趣,發(fā)現(xiàn)其妙
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因”與“果”,請同學們讀讀課文,看看吳王想攻打楚國,開始態(tài)度如何?最后怎么樣了?在此基礎上,我再加以引導。這里,通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疑點以引起注意,從而激發(fā)了學生探究事物的興趣。
二、轉(zhuǎn)換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學生探究少年勸阻“妙在何處”時,我再讓學生讀課文,感到少年講的故事很妙,并啟發(fā)學生通過生生朗讀、師生朗讀、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現(xiàn)出來。學生以演促讀,以讀促理解,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學習、互相協(xié)作的氛圍。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樣一個人,以至后來理解寓言的寓意,層層深入。
三、復述故事,表現(xiàn)其妙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內(nèi)化“理解”,通過復述表現(xiàn)“感受”。我在作業(yè)部分就布置了這樣一題,讓學生通過內(nèi)化吸收,進行行動的`復述,把少年勸的妙處表現(xiàn)出來了,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運動”。既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又可以內(nèi)化文中的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綜合的言語表達能力。
,
《寓言》教學反思14
本課是兩則寓言《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針對我班學生實際情況,學生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很熟悉。大多數(shù)學生能說出寓言故事的寓意。課前本人也鼓勵學生自查工具書,理解文中詞句的關鍵字意與詞意,這也是本課的關鍵教學,其次也要注意朗讀訓練,理解朗讀角色,角色性朗讀,在讀中悟寓意。
學完本課,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與其說是教學還不如說是學生自已完成的,效果還不錯,主要體現(xiàn)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寓言故事都是通過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這對三年級學生不是難點,他們已經(jīng)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完全能讀懂一個寓言故事。加上寓言故事趣味性強,能引起兒童的興趣,這是文本本身的特點。本人在本文中卻是注重了人物的語言訓練。語言是人物心理,品質(zhì)、性情的直觀再現(xiàn),幾句富有個性的人物語言,往往對突出人物特點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南轅北轍》一文中就用了四次對話揭示了故事內(nèi)容以及去楚國的人不聽勸告,執(zhí)意而行的性格特點。那么如何描寫人物的語言呢?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習作與閱讀同步了,出示了習作訓練“——的媽媽”。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寫作題材較為豐富“嘮叨的媽媽”“倔強的媽媽”“漂亮的媽媽”“自私的媽媽”等。在學生習作中能準確使用提示語與內(nèi)容部分的標點“引號、冒號“。有孩子寫”媽媽的嘮叨“時就選擇了媽媽平時說得最多的話來寫,如”走在路上別東張西望,要靠右邊走”吃飯時“你正在長身體,多吃點不要挑食,多吃蔬菜,多吃水果!薄敖裉焯鞖庥悬c涼,快去加件外套,把扣子扣好”等。這些現(xiàn)象都是符合生活實際的,也符合兒童口語的,這樣既能再現(xiàn)了媽媽的嘮叨,又突出了媽媽對孩子的關愛。
具體選了學生習作,根據(jù)學生習作講評要領,引出語文知識點,從閱讀中悟出寫作方法。(學生習作略)。從學生習作中能體現(xiàn)一種習作中的美——標點。比起平時在標點上規(guī)范多了,而且人物語言也符合人物身分,不能夸大其詞,不能胡亂編造,否則文章就失去了真實性,就沒意義。然后在寫一事件中,也許人物語言描寫較多,特別是對話,這得圍繞文章的中心,精選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來寫,無關緊要的可以不寫,從而做到干凈利落,精練緊湊。
從而也點撥了寓言的表現(xiàn)手法。從表現(xiàn)手法來看,寓言更多地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的方法和手段,說古論今,以小言大,借物喻人,引導學生在感知寓言的藝術形象的基礎上,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類比聯(lián)想,列舉一些與故事相類似的生活實例,然后歸納和概括其中的道理,從而理解寓意。
這個環(huán)節(jié)本花了時間作了一些最基本的修辭常識的運用點撥。寫寓言時怎樣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運用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比如,夸張,它首先注意的是夸張的適用主體。尤其是廣告中最需要是一定的藝術性,而要體現(xiàn)藝術性就得適當?shù)乜鋸。有一則化妝品的廣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這顯然是有夸張成分的,但并失真,因此使用了化妝品,給人的感覺年輕是可能的。如果說成是“今年二十,明年十一”這就有些違背藝術的真實性。同樣寫寓言,童話等使用夸張也有其特定的效應與要求。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夸張不是吹牛皮,不能無目的地亂夸張,也就是要適度。還要合理。魯迅在《漫談“漫畫”》中曾說過“燕山雪花大如席”無疑這是夸張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里面,給人感覺燕山原來這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是笑話了,因此夸張不能隨意,不能不顧事實的現(xiàn)實基礎。違背了現(xiàn)實就是“夸而不當”。比如“稻粒賽玉米,黃豆像地瓜,花生像山芋,山芋趕南瓜”“樹皮變棉花”等這都是“夸而不當”同時夸張也也要適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和習慣。如“他的鞋子像只船”這是符合人們的口語習慣的`。如果說他的鞋子太大,只得用箱子當鞋穿,這就不符合漢語的習慣了。當然在夸張中感情色彩也很重要,也就是說,夸張要有新意,要給人以新的感覺。這作為語文老師還是可以提示學生了解一定的修辭運用,修辭在語文中是很重要的,“沒有修辭的文章不算文章!边@是葉老先生說的。沒有修辭的奠基也算不上文學藝術。
或許本人的教學導向根本就是違背小學生年段目標與需求。但本人認為我的學生知道的東西還是不少的。雖說是在年級學生,但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習作中知道怎樣去組織文字或修辭,引用等寫作方法。
總之,在本人的教學中每篇例文我都會去研究此文在此的作用與用途,以及作者的意愿,其實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導師,作為語文老師,只要去認真研究語文,總會發(fā)現(xiàn)自己該教給學生什么,教會學生什么,學生該學些什么,又該去完善些什么……
《寓言》教學反思15
在這次教育督導中,我執(zhí)教了《伊索寓言》一課。有些想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課文的類別與前三篇相似,都是通過故事,贊揚美好的東西,抨擊丑惡的東西。課文涵蓋了三個小故事:《狐貍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貍》。這三個小故事都非常的簡短、淺顯,課文的寓意,直接由最后一節(jié)揭示,有利于學生把故事與寓意聯(lián)系起來,與關鍵詞句對應起來理解。
一、尋求寓言的紐帶
三個獨立的小故事,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進行教學,且不去研究編者因何將這三個小故事放在一起,組成一篇文章。單從“用教材教”的角度來思考,我似乎覺得如要一則則的來教,則顯得太過于生硬。因此,我反復的閱讀教材,查閱相關的資料,漸漸地“謊言、假話”這些字眼逐漸從文本中浮現(xiàn)出來,于是“謊言、假話”成了三則寓言故事的紐帶。我出示:“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薄袄莵砹,狼來了!”“您的`歌聲多么美妙!您真是個天才的歌唱家! 讓學生比較一下,發(fā)現(xiàn)三句話的意思不一樣,但是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三句話都是假話,騙人的話。進而讓學生從三則寓言中去尋找故事中的牧童和兩只狐貍為什么要說假話,以此為突破口,有效地引導學生了解故事,體會故事的寓意。
二、填補文本的空白
故事越短小,語言越精煉,留給讀者的閱讀空間也就越大!逗偤推咸选分,狐貍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边@其實是中國式的阿q精神的典型詮釋。狐貍的心理是欲得之而不得,因而自我安慰。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抓住“狐貍想盡了辦法”中的“想盡了”來展開想象,通過交流,一只對葡萄垂涎三尺,丑態(tài)百出,但還死要面子的狐貍嘴臉躍然紙上!赌镣屠恰分袑懙溃核脦状未蠼校骸袄莵砹!狼來了!”我引導重點想象他第一次大叫和最后一次大叫時的情景,引導學生分析牧童惡作劇的不同結(jié)局,體會牧童的行為其實是害人害己!断s和狐貍》中我引導學生讀好狐貍的甜言蜜語,想象狐貍嘴上是這么說的,可心理是怎么想的呢?通過交流,一個口蜜腹劍的奸詐貪婪的狐貍嘴臉也就露了出來。
三、拓展課堂的外延
《狐貍和葡萄》,寓意是: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赌镣屠恰返脑⒁猓阂回炚f謊的人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會相信。《蟬和狐貍》的寓意:一個聰明的人,總能從別人的災難中吸取教訓。如果單是從文本來說,理解了這些也是僅是完成了教材的任務,但教材終歸是個例子,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是更為重要的目標,因此我適時引入“我讀書,我快樂”的閱讀活動。乘熱打鐵,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四、一點思考——辯證地看寓言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好像這樣的人像狐貍一樣“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學生們對于狐貍的表現(xiàn)都感到好笑。我請學生換一個角度思考:有的事情真的能力達不到,用這樣的方式安慰自己,你覺得如何呢?
牧童的謊言固然可惡,但謊言都是不好的嗎?例如:醫(yī)生對一位生病嚴重的病人隱瞞事情,以讓他有良好的情緒面對病痛;老師讓成績不好的學生用舉右手和舉左手表示自己是否掌握知識想要發(fā)言,讓別的學生認為這個成績不好的學生很棒;媽媽做的飯明明不太好吃卻告訴媽媽味道很好……這些都可以嗎?
《蟬和狐貍》中蟬非常聰明機智,但是這樣的人固然聰明,但是會有什么不足呢?
我想:寓言故事的內(nèi)容是大致不會變的,但隨著時代的遷移,我們也不能墨守陳規(guī),該與時俱進地學習寓言。
【《寓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伊索寓言的教學反思03-20
寓言亡羊補牢教學反思03-28
伊索寓言教學反思03-03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01-12
《寓言》教學反思(精選25篇)03-17
《寓言》課后反思04-03
《北風和小魚》寓言故事教學反思12-22
人生寓言教學教案07-22
《寓言故事》教學設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