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4-09-22 02:42:07 盛林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19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優(yōu)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精選19篇)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

  【教學目標】

  1.認識余數(shù),知道余數(shù)的含義。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數(shù)除法的基礎上,掌握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3.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

  4.通過探究過程,使學生感受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培養(yǎng)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shù)一定要比除數(shù)小。

  【教具、學具】

  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圖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1. 考考老師:請同學們利用已經(jīng)學過的找規(guī)律的知識,用學具設計一個規(guī)律,然后告訴老師,你是怎么擺的,接下來你想讓老師猜幾號學具,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可以請不同的學生試一試,學生很驚奇。)

  2. 適時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等你們學會了今天的知識,就知道老師為什么能很快猜出來的了。

  [評析: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fā),用學生考老師的形式引入新課,這樣做,既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構概念

 。ㄒ唬┟鞔_圖意,展開思維

  利用課件呈現(xiàn)主題圖:通過創(chuàng)設校園里學生課外活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計算。(如插旗子時按4面為一組的;跳繩時分成4人一組;打籃球的學生為5人一組;板報下面的花為3盆一組等。)

  [評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引導學生展開觀察、交流和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學生對“平均分”的應用意識,為下面學習“有余數(shù)的除法”奠定基礎。]

 。ǘ⿲嶋H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學例題1。

 。1)利用課件演示例1:國慶節(jié)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lián)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般來15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

 。2)動手操作:請小朋友拿出學具,用15個學具表示15盆花來擺一擺。

  (3)提問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

 。4)嘗試列式:如果用計算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15÷5=3(組)

 。5)明確寫法:(結合操作思考)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并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時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墼u析:引導學生在已具備的表內(nèi)除法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學習。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但還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shù)學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題,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擺學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義,同時通過理解表內(nèi)除法豎式的含義,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空間。]

  2.教學例題2。

 。1)課件演示例2:同學們將校園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會場,還是每5盆擺一組,最多可以擺成幾組?

  (2)動手操作:你們是不是也能用學具代替23盆花來擺一擺。看看每5盆擺一組,能不能全部分完?還剩幾盆?剩下的夠不夠再分一組?

 。3)認識余數(shù):23里面最多有幾個5?這余下的3盆不夠再分一組,這個數(shù)你能給它起個名字嗎?(板書課題:余數(shù))

  (4)嘗試列式:23÷5=4(組)……3(盆)

 。5)適時小結:為了分清余數(shù)和商,我們要在余數(shù)和商中間用6個小圓點隔開。我們把這樣的除法,叫做有余數(shù)的除法。(接著板書課題:有“余數(shù)”的除法)

 。6)小組討論:如何列豎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組的小朋友說一說。

 。7)學生匯報。

 。8)列出豎式:

  3.觀察比較:看看例1和例2的豎式,比一比,從這兩道題的計算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嘗試練習:選擇兩個算式用豎式計算。(一個正好分完,另一個不能正好分完。)

 。墼u析:本環(huán)節(jié)教學,教師根據(jù)學生認知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對新知識的學習進行準確定位,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臺,又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會到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三、觀察比較,理解概念

  1. 探究關系:出示例3,引導學生運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導學生討論:觀察余數(shù)與除數(shù),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15÷5=3(組)

  17÷5=3(組)……2(盆)

  19÷5=3(組)……4(盆)

  21÷5=4(組)……1(盆)

  23÷5=4(組)……3(盆)

  25÷5=5(組)

  16÷5=3(組)……1(盆)

  18÷5=3(組)……3(盆)

  20÷5=4(組)

  22÷5=4(組)……2(盆)

  24÷5=4(組)……4(盆)

  2.歸納總結:

 。1)剩下不能再分的數(shù)才叫余數(shù);

 。2)計算有余數(shù)的.除法,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墼u析:本環(huán)節(jié)是在前兩個例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余數(shù)與除數(shù)的關系。教學中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來計算這一組題,勢必花費學生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也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而采用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又讓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團隊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樂。]

  四、鞏固拓展,運用新知

  1. 鞏固題:第52頁的“做一做”。(判斷題,進一步明確“余數(shù)要比除數(shù)小”。)

  2. 開放題: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數(shù)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數(shù)是8,余數(shù)有可能是幾?如果余數(shù)是6,除數(shù)有可能是什么數(shù)?

  3. 游戲題:“猜猜看”。

 。ㄕn件呈現(xiàn):一組有規(guī)律的圖形,猜一猜第10個是什么圖形、第18個是什么圖形,運用課件驗證。)

  4. 拓展題:現(xiàn)在你們能想出老師為什么會很快猜出你們前面所擺的學具是什么了嗎?你們也能運用今天學的“有余數(shù)的除法”知識,很快地猜出第24個、第30個圖形是什么嗎?

 。墼u析:練習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了層次性、開放性、靈活性、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通過讓學生進行不同類型的練習,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尤其是最后一個練習,給學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整節(jié)課前后呼應,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tǒng)化、結構化。]

  五、歸納小結,結束全課

  小朋友,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新的收獲?你體驗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一)通過觀察,從分數(shù)的意義上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的原理。

  (二)會計算分母不超過10、結果不需要約分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三)初步知道一個分數(shù)的分子、分母相同時,這個分數(shù)就是1,從而加深對分數(shù)的認識。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表達能力與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理解分數(shù)加法的運算原理、會計算簡單的分數(shù)加減法。

  (二)難點:從理解分數(shù)意義入手,理解分數(shù)加減法的原理。

  教學過程設計:

  一、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聽說過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嗎?誰來說給我們聽聽?

  生:…。

  師:豬八戒為這事可后悔了。一天它又找到了一個西瓜。這次它變聰明了,請看,(展示)一個西瓜平均分成了幾塊?

  生:……

  師:把一個西瓜平均分成8份。(課件演示)

  師:從圖中你能找出哪些分數(shù)?

  生:……

  師:這些分數(shù)里有幾個1/8呢?

  生……(師依次出示幾個分數(shù)卡片)

  二、教學例1、2、3

  1.分西瓜

  師:大家猜猜豬八戒是怎樣分西瓜的?

  生:……

  師(出示豬的分法)看看,多貪心的豬八戒啊。師父吃西瓜的1/8,大師哥吃西瓜的1/8,沙師弟吃西瓜的1/8,自己卻吃了西瓜的4/8了。

  2.發(fā)現(xiàn)問題

  師:你能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

  師:請小組長拿出紙和筆做好記錄。

  (學生活動)。

  3.解決問題

  師:告訴大家你們提出的問題。(師根據(jù)學生的說明貼出相應的圖片)

  師:誰能列出算式?

  4.計算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分數(shù)的簡單計算(板書:分數(shù)的簡單計算)

  A.加法

  師:猜猜1/8加1/8等于多少?

  生:……

  師:說說你的`想法。

  生:……

  師小結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shù)相加,分母不變,分子相加。

  B.減法

  師:4/8減1/8又等于多少呢?

  生:

  師小結分母相同的兩個分數(shù)相減,分母不變,分子相減。

  C.1減一個分數(shù)

  師:黎老師提個問題,豬八戒吃了一塊西瓜后,還剩下多少?

  生:.……

  師:想想怎樣計算?

  生:……

  師小結:1減去幾分之幾,先把1寫成與它分母相同的分數(shù),再用兩個分數(shù)相減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

  2.計算:(并說明你是怎樣想的)

  3.判斷:(在正確的算式后面畫√,錯的畫×)

  3/8-2/8=1/8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更進一步認識了分數(shù),原來這個朋友也可以像我們以前所學的整數(shù)、自然數(shù)一樣進行加減,注意只有分母相同的時候才可以直接相加減。你覺得還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二十三第3、4、5、6、7題。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3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植樹節(jié)馬上就到了,你們有什么計劃嗎?請看明明班的.同學在干什么呢?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仔細觀察并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jù)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引出:20×3=

  4、討論算法——20+20+20=602×3=6,20×3=60

  三、嘗試解決,拓展應用

  1、每箱草莓40個,8箱草莓一共有多少個?(學生獨立解決,全班交流)

  2﹑70×830×6600×94×6020×73×80090×58×50700×4

  3、有三堆香蕉,每堆200根,小象每天吃60根。大象每天要吃90根。

 、3頭小象吃一堆香蕉,夠1天吃嗎?

  ⑵1頭大象一個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還能提出兩個數(shù)學問題,并試著解答。

  四、小結:

  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比較簡便?本節(jié)課學生在表內(nèi)乘法的基礎上,學習并掌握了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方法。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

  2、在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基礎上,使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shù)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1、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

  2、整數(shù)1減幾分之幾的分數(shù)減法。

  教具、學具準備:

  西瓜圖片,圓片,方格卡片

  教學過程:

  一、課前練習

  1、填空

  3/4里有( )個1/4 2/5里有( )個1/5 4/8里有( )個1/8 5/9里有( )個1/9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題

  展示情境圖內(nèi)容,讓學生觀察,提問: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引出課題:分數(shù)的簡單計算,板書課題

  三、探索新知

  1、教學分數(shù)的加法

  1)讓學生借助學具計算:2/8+1/8

  2)學生交流

  請學生說出計算的方法

  3)教師用教具演示2/8+1/8的過程。

  讓學生理解分數(shù)加法的算理。

  2、教學分數(shù)的減法

  1)用教具演示從5/6里減去2/6的過程

  2)讓學生說出教師演示的過程

  3)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演示的過程列出算式

  4)提問:5/6表示幾個1/6?

  2/6表示幾個1/6?

  5)引導學生說出算理并計算

  3、教學例3

  1)出示1個圓片整個圓可以用幾表示?用分數(shù)表示是幾分之幾?

  2)用教具演示減的'過程

  3)讓學生說一說演示的意思。

  4)學生根據(jù)演示列出算式1-1/4=

  5)讓學生計算

  6)全班交流

  請學生說出計算過程

  4、學生先探討,然后師生共同小結同分母分數(shù)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5、練習

  教科書第100頁的1、2題

  四、作業(yè)

  教科書第101頁的1、2題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簡單的分數(shù)加減法,計算時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檢查,特別是遇上1減幾分之幾是更應仔細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5

  教學目標:

  1.能獨立分析和解決用小數(shù)加減計算可以解決的簡單問題,并能正確處理小數(shù)加減計算過程中需要進位或退位的算法問題。

  2.體驗只需估算就能解決的那些問題的特征,培養(yǎng)估算意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教學重點:

  探索小數(shù)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笑笑要到郵局去寄書,請同學們算算她的郵費是多少?

  二、玩中學。

  1.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問題。

  學生獨立觀察,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2.結合情境進行估算,解釋估算的過程。

 。1)學生估算大約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郵費?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間?

 。2)同伴一起討論剛才自己思考的結果,解釋估算的過程。

  以往學生的估計沒有太多的限制,這次讓學生說出估計的結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間,也可以說一定不會多于多少元,一定不會少于多少元,有個別學生可能會有困難,要注重方法的指導。

  (3)全班交流估算的結果。

  3.探究小數(shù)加減法(進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1)學生自主選擇算法,獨立計算1.6元+12.4元。

 。2)比一比計算與估算的結果。

  (3)議一議計算小數(shù)進位加法時應注意的問題。

 。4)完成“試一試”第1題,再說一說計算小數(shù)退位減法時應注意什么。

  (5)完成“試一試”第2題。

  三、學中做。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鼓勵學生先用心算寫出結果,再用豎式進行驗算。

  2.森林醫(yī)生。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完成“練一練”第3題。

  關注有多少學生自覺選擇估算來解決問題。

  將問題改為“小明帶40元買這兩本書,還剩多少錢?”讓學生進行計算。

  四、做中得。

  1.完成“練一練”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說一說解題思路。

  2.完成“練一練”第5題。

  學生提問時,鼓勵學生從新的角度提出新穎的數(shù)學問題。這些問題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許提出的問題暫時解決不了,但解決問題的愿望會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的動力。

  五、總結。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面積的單位有什么?

 。2)學會面積的單位換算。

  教學重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具:

  一張黃色長方形紙(18×6)、紅色長方形紙(12×9)、藍色長方形紙(12×6)、一個小正方形紙片(1×1)、一個正方形紙片(10×10)、一張正方形紙(100×100)、小正方形紙片(4×4)、小長方形紙片(4×3)若干

  學具:

  每組一張黃色長方形紙(18×6)、紅色長方形紙(12×9)、藍色長方形紙(12×6)、小正方形紙片(4×4)10個、小長方形紙片(4×3)10個。小正方形紙片(1×1)若干、一個正方形紙片(10×10)、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理解物體表面的面積。

  同桌兩人比一比誰的手掌面大?

  誰想跟老師的手掌面比一比?

  像這樣用你們的小手摸一摸數(shù)學書的表面,再和你們的手掌面比一比,誰大誰。

  再摸摸桌面,比你們的手掌面怎樣?(大得多)

  像手掌面、數(shù)學書的表面、桌面等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它們的大小分別叫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提問:書面、桌面、黑板面,誰的面積最大?誰的面積最?(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黑板面的面積最大。)

  2、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

  看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下面請同學們看看這四個圖形,有一個和其他三個不同,你能找出來嗎?(角)

  說得好,你觀察得真仔細。那我們來看看這三個封閉圖形,他們有大有小嗎?誰最大?誰最小?

  看來,不僅物體的表面有大小,封閉圖形也有大小,現(xiàn)在老師告訴大家,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生齊讀)

  二、比較面積大小,探索面積單位

  剛才,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面積,現(xiàn)在,每個小組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長方形彩紙,這三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比較一下。

  重疊法比較藍色紙和黃色紙,藍色紙和紅色紙的大小。

  黃色和紅色紙,能一眼看出誰的面積大嗎?我們把這兩張紙重疊,能很快看出誰的面積大嗎?

  也不能,那怎么辦呢?能不能用別的辦法試一試?為了方便大家探究,老師給大家一點提示,請看屏幕。(電腦演示素材:地板磚、手帕、豆腐),想到辦法了嗎?

  真不錯,老師給了小小的提示你就能想出辦法,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小紙片,想不想動手來擺一擺?有的同學手已經(jīng)很癢癢了,好,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小正方形紙片,小組合作擺一擺黃色紙有幾個小正方形紙片大。

  板書:黃色=8個小正方形

  同學們擺得真快,下面請大家自己從學具袋中拿出小長方形紙片作標準來擺一擺紅色紙,看看紅色紙上能擺多少個小長方形紙片。

  板書:紅色=9個小長方形

  我知道了!是紅色紙的面積大!因為紅色紙有9個小長方形,黃色紙只有8個小正方形,9比8大,所以紅色紙大。有同學不同意,能說說你的理由嗎?(小長方形和小正方形不一樣大,所以沒法比較。)

  你的意思是說要用同一種小紙片作標準對嗎?好,那我們就用小正方形做標準吧,試試也用小正方形擺一擺紅色紙。

  板書:紅色紙=8個小正方形

  現(xiàn)在能比較了嗎?紅色紙和黃色紙的面積一樣大!

  這也告訴我們,在比較和測量面積時標準要怎樣呢?(統(tǒng)一)

  是的,就像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一樣,測量面積時就要用統(tǒng)一的什么單位?(面積單位,板書課題)(提醒學生收好學具)

  人們經(jīng)過不斷的探索,創(chuàng)造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你們想不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有多大?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里最小的.正方形,這就是1平方厘米,量一量它的每條邊有多長?(貼在黑板上)

  也就是說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誰愿意再說一說?(指兩名同學說,全班說)

  板書: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現(xiàn)在請你用1平方厘米量一量,看哪個指甲蓋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表面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紐扣、開關按紐、電腦鍵盤上的一個鍵、電話上的按鍵)

  我們的周圍和生活中有這么多物體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現(xiàn)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睜開眼睛,你記住1平方厘米這個朋友了嗎?有了1平方厘米這個朋友的幫助,我們就可以測量一些物體的面積了,請同學們拿出小長方形紙片,用1平方厘米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12平方厘米)

  你不但很快測出了這張紙的面積大小,而且還用了巧妙的方法,真是了不起!

  1平方厘米已經(jīng)跟大家成好朋友了,下面我們來跟1平方分米交朋友。請大家試著從學具袋里找到1平方分米,舉起來,仔細看看,再量一量它的邊長。是1分米嗎?也就是說,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記住1平方分米這個朋友了嗎?讓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

  生活有很多物體的表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嗎?(數(shù)學書的一半,開關蓋)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都和大家見面了,現(xiàn)在我們再來認識1平方米這個朋友,大家可不要被它嚇到哦。感覺怎樣?你猜猜它的邊長是多少?你能像這樣說說1平方米有多大嗎?

  板書: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估計一下這塊黑板的面積大約多少平方米。

  三、小結,揭示課題

  剛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面積,還認識了三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下面就讓我們利用這節(jié)課學習的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好嗎?

  四、鞏固練習

  1、物體()的大小或()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測量或計算面積時,要用()單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塊地磚,正好放9個,這塊地磚的面積是()。

  2、我能行,請你試著填一填。

  一枚郵票的面積是4()

  一塊手帕的面積是4()

  小紅家的衛(wèi)生間大約有4()

  3、請你當回小法官。(區(qū)別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

  小明身高140平方厘米。()

  教室的門高2平方米()

  課桌大約長6平方分米()

  4、光明小學三(2)班被評為“優(yōu)秀班集體”,學校頒發(fā)了一張獎狀給三(2)班,同學們用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量了量這張獎狀,發(fā)現(xiàn)它橫著能擺5個正方形,豎著能擺4個正方形。

  你能幫三(2)班的同學們算一算,做鏡框的鋁條大約要多長?做鏡面的玻璃大約要多大嗎?(拓展練習)

  五、總結全課

  1、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面積和面積單位

  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還知道了: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

  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邊長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

  你還有什么問題嗎?還想知道什么?

  除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三個面積單位,還有沒有其他的面積單位?

  還有平方公里,我們中國的國土面積就大約是960萬平方公里。

  2、評價。

  你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滿意嗎?

  3、課后延伸。

  請同學們回家后調(diào)查你家的居住面積、小區(qū)的面積、或是你喜歡的風景區(qū)的面積。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感受數(shù)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教學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輕重:

  1.下面那些話是表示重量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并互相說一說。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問:你見過下面哪幾種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質量觀念。

  你知道哪個是重量單位嗎?

  觀察圖像,看看他們在說什么?

  3.總結:生活中,我們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體有多重!

  ⑴稱一稱。

 、频嘁坏唷

 、枪酪还馈

 、日乙徽。

 、刹乱徊隆

 、柿嘁涣。

 、苏f一說。

  4.單位換算。

 、抛寣W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讓學生說說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

  1.說一說哪些物品大約重1千克?說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 )g4000g=( )kg

  7kg=( )g8000g=( )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中有何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8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數(shù)學題,引起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開發(fā)他們的智力,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他們邏輯思考能力。

  2)讓他們學會通過思考與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shù)學問題。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

  3)通過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解答例題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學會善于思考。教學難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課前準備:

  準備課堂上要講的內(nèi)容,預測提問環(huán)節(jié)所需要的.使用的時間。多媒體課件,火柴棒,小獎品。

  教學過程:

  課前先向學生播放一些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生活例子。講一個小故事,動物中的數(shù)學“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通過小故事起到讓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產(chǎn)生興趣。)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火柴游戲,層層導入:同學們還想知道知道數(shù)學更多有趣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來一起玩一個與數(shù)學有關的趣味游戲好嗎?

  學生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擺法。

  1、下圖是用24根火柴桿排成1大1小兩個正方形,只能移動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變成3個正方形,你會嗎?

  2、六角星變菱形用18根火柴擺1個六角星(見圖)。請你移動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變成6個面積相等的菱形。你知道應該怎么移動嗎?

  3、用12根火柴桿,組成4個連靠在一起的單位正方形,如下圖。游戲要求:

  (1)試試看,移動3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2)恢復原狀,再試試看,移動4根火柴桿,把它變成3個不相連靠的正方形。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情況(答對進行適當?shù)莫剟睿,并進行分析,然后逐漸深入課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結合生活,小組互動。

  此環(huán)節(jié)分為四個小部分:

  1、將學生分成幾組,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

  2、從日常生活出發(fā),模擬一些題目,讓學生進行搶答。

  3、最后進行統(tǒng)計,對表現(xiàn)最好的小組進行獎勵。

  4、對相關題目進行詳細的解釋,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具體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謎底是:王

  2、一減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減號“-”、再來一個“一”字,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謎底是:三

  3、+-×(打一成語)

  解析:把支分解開即為“+、-、×”)謎底是:支離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5、成績是多少?(打二個數(shù)學名詞)

  解析:學習成績是用得分的數(shù)目計算的。問“多少”,可以換一個說法,改問“幾何?”在中國古代數(shù)學書里,問一種物品有多少個,總是問“物有幾何?”直到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的方言里,買東西問價錢,還是說“幾何?”所以,問“成績多少”,等于是問“分數(shù),幾何?”謎底是兩個數(shù)學名詞:分數(shù)、幾何.

  二、探究拓展題:

  現(xiàn)在小明一家過一座橋,過橋時候是黑夜,所以必須有燈,F(xiàn)在小明過橋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媽媽要8秒,小明的爺爺要12秒。每次此橋最多可過兩人,而過橋的速度依過橋最慢者而定,而且燈在點燃后30秒就會熄滅。問小明一家如何過橋?

  答案:

  第一步:小明與弟弟過橋,小明回來,耗時4秒;

  第二步:小明與爸爸過河,弟弟回來,耗時9秒;

  第三步:媽媽與爺爺過河,小明回來,耗時13秒;

  最后:小明與弟弟過河,耗時4秒,總共耗時30秒,多么驚險!

  三、自主創(chuàng)作題:

  根據(jù)自己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自主創(chuàng)作一幅與數(shù)學有關的圖畫。(設計意圖: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課堂總結。

 。ǹ偨Y本節(jié)課所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認識數(shù)學的奧秘,進而提高對數(shù)的學習興趣。)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9

  教學目標:

  1、通過總復習,使學生對“時、分、秒”和“千米和噸”的知識加以鞏固,提高計算和估算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讓學生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長度觀念,克千克和噸的質量觀念,知道各單位之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進行各單位之間的簡單計算和估算。

  教學過程

  一、歸納整理,相互交流

  1、談話引導

  同學們,到現(xiàn)在為止,數(shù)學中我們已經(jīng)學了幾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單位。你們知道有哪些單位嗎?

  如:表示時間的單位有哪些?還有表示什么的單位?

  2、小組討論

  由小組長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展示

  并評出哪一組記錄的最完整。

  二、加深體驗,建立觀念

  1、數(shù)一數(shù)

  出示時間單位時、分、秒。討論:怎樣才能感受和記憶這些時間單位?

  讓學生從鐘面的`認識,1時、1分、1秒內(nèi)所干的事情,以及時、分、秒之間的進率等方面復習時間知識。

  2、比一比

  出示長度單位:毫米、分米、米和千米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長度單位?

  讓學生通過用手比劃,以及用語言描述,全面復習所學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把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使知識系統(tǒng)化。

  3、估一估

  出示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

  小組討論:怎樣感受和記憶這些質量單位?

  讓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全面復習所學的質量單位及其進率。

  三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應用

  1、算一算

  出示課本第122頁的第9題,讓學生說一說題意,再獨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2、 猜一猜

  結合課本第10頁的第4題,讓學生根據(jù)路程的遠近,猜一猜他們是步行、乘車還是乘飛機?

  3、 估一估

  通過第125的第8題,使學生掌握千克與噸之間的計算與估算。

  四、鞏固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第122頁的第10題,集體核對。

  五、總結評價: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復習了哪些知識?你掌握的怎么樣?還有什么困難?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0

  教學目標:

  1.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次進位)的筆算方法。

  2. 引導學生由復習遷移、類推到新知的學習。

  3. 引導學生通過筆算,感覺美源于生活。

  教學重點:

  掌握計算方法,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難點:

  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準備:

  師生各準備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筆算(指名學生板演):

  24×2= 213×3=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情景圖:(課本13頁例6)

  2.抽學生回答從情景圖中獲得哪些數(shù)學信息。(學生觀察并自由發(fā)言)

  灰天鵝:48只;

  白天鵝:是灰天鵝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探討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根據(jù)情景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后出示完整題目:

  湖里有48只灰天鵝,白天鵝的只數(shù)是灰天鵝的2倍。白天鵝有多少只?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48×2=

 。ㄟ@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怎樣計算呢?)

 、賹W生估算48×2的積大約是多少?為什么?

 、趲熒餐顒,演示操作,第一行擺4捆,另擺8根,表示48。接著再擺同樣一行小棒。要求2個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個8根是多少,再算出2個40是多少,最后把兩次乘的結果加起來。先算2個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進這捆小棒的右邊:再算2個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么48×2=96是怎樣算出來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圬Q式計算。

  問:怎樣計算呢?借助直觀操作、邊講解邊板書豎式。

  4 8

  × 2

  1 6----------8×2

  8 -----------40×2(8為什么寫在十位上?)

  9 6 ---------(積的十位上為什么是9?)

  然后指出,為了書寫簡便,以上豎式可簡寫為:

  4 8

  × 1 2

  9 6 (進位的表示什么?)

  (3)嘗試討論,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題與例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怎樣處理進位的`數(shù)?使學生明白乘數(shù)乘被乘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積滿十,向十位進1;如果積滿二十,應向十位進2,積滿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滿十就向百位進位。

  ①歸納:用一位數(shù)乘被乘數(shù)個位上的數(shù),積滿幾十,就向十位進幾。

 、谧⒁猓焊嬖V學生,為了防止忘記,進位數(shù)可寫小一些記在橫線上。

  2.探討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出示試一試:4×152=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約的積是多少?

 。2)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豎式,其它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

  (3)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積的百位上寫幾?為什么?

  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乘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乘法計算方法,說明乘的順序及進位法則。用豎式計算時,注意什么?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完成課本第14頁1、2題

  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課本14頁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五、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1.歸納一下本節(jié)課所學的算理。

  2.歸納一下兩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乘法應注意的地方。

  六、作業(yè)

  課本14頁第3、4題。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2)體會平均數(shù)可以反映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和區(qū)別不同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情況這一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

  3)使學生認識統(tǒng)計與生活的聯(lián)系,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使學生理解平均數(shù)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籃球,秒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進行一次拍球比賽,一二組叫開心隊,三四組叫幸運隊,每隊選出3名代表比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看哪個隊拍球的總數(shù)最多,哪個隊就為勝利隊。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shù)產(chǎn)生的需要

  1)每隊各派3名代表參加拍球比賽,每人拍5秒鐘

  師把各隊拍球的數(shù)量板書在黑板上(開心隊:9、13、14,幸運隊:12、14、16)

  2)生計算每隊的結果。師宣布:“通過比總數(shù),開心隊拍了42個,幸運隊拍了36個,開心隊勝了!

  3)這時老師請求加入乙隊,現(xiàn)場拍球5秒種,使乙隊拍球數(shù)增加了12個。老師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隊為獲勝隊(乙隊抗議)

  4)師:看來人數(shù)不相等,用比總數(shù)的辦法來決定勝負不公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隊總體拍球水平的高低?

  2.探索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

  1)生提出求平均的方法,師肯定其方法,告訴學生:當比總數(shù)不公平時可以用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來比較

  2)怎樣計算每個隊拍球的平均數(shù)?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計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

  3)學生計算結果(有余數(shù)時用近似數(shù)表示):幸運隊大約是12,開心隊大約是14———要使人數(shù)少的那隊平均數(shù)大

  3.理解平均數(shù)的意義(開心隊稱甲,幸運隊稱乙)

  1)師:求平均數(shù)用什么方法?(除法)用什么除以什么?

  小結:平均數(shù)=總數(shù)÷相應的總份數(shù)

  2)師以乙隊的平均數(shù)為例追問:12表示什么?

  生:表示乙隊拍球的平均數(shù)

  師:你怎么認識理解12這個數(shù)?這個數(shù)與乙隊每個選手實際拍的次數(shù)相比,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是xx拍的嗎?是拍得最多的嗎?還是拍得最少的呢?

  拍得最多的是14個,怎么變成了12個?拍得最少的怎么也變成12個?

  生:把多的給少的

  師:你們的意思是說,把多的給少的,這樣就——(生接:平均了)

  3)師:平均數(shù)可能多于14個嗎?或者少于8個呢?(不可能,因為要多的給少的)

  4)師總結:平均數(shù)并不表示實際每個同學拍的,而是處于最多和最少中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只表示這個小組的平均水平,12這個數(shù)是8、13、14、12這一組數(shù)的.平均數(shù),它比較好地表示了這一組數(shù)據(jù)的總體水平

  5)同樣的方法分析甲隊的平均數(shù),再次鞏固平均數(shù)概念

  6)師:當人數(shù)不相等,比總數(shù)不公平,是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課堂?生:平均數(shù)

  師:此時此刻,你不想對平均數(shù)發(fā)自內(nèi)心地說兩句嗎?

  生1:平均數(shù)啊平均數(shù),你很公平。生2:平均數(shù),你使不公平的事變公平了

  4.溝通平均數(shù)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師: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平均數(shù)。像這次考試,老師會說我們班的平均分是94分,這個94分是每個人都考的成績嗎?(不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多的給少的)如果用計算應該怎么列式?(全班的總分÷全班的人數(shù))

  師:看來平均數(shù)不是一個實際的數(shù),而是多的給少的,這才每個人一樣多。而且平

  均分不可能高于最高分,也不可能低于最低分。

  三、聯(lián)系實際,拓展應用

  師:學習了平均數(shù)能為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嗎?讓我們繼續(xù)研究

 。ㄒ唬╅T票統(tǒng)計問題

  1)出示統(tǒng)計圖,學生觀察

  廈門五一期間鼓浪嶼售出門票統(tǒng)計圖

  師: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師:面對這么多信息,你還想了解什么?(讓生提問題)

  3)師提問: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門票大約多少張?

  a.讓生動筆列式計算

  b.集體訂正,說說為什么這樣列式?(結合平均數(shù)公式)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來再除以5

  4)師:大家計算得準不準呢?你們有沒有不同的方法驗證?

  啟發(fā)學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進行驗證,結果平均每天售出門票1000張

  生:我從1300中拿出300張分給5日,從1100張中拿出100張分給4日,這樣每天售出門票都是1000張了。

  5)師讓同學給自己的方法起個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補少法”

  (二)月平均用水量

  1.電腦出現(xiàn)一則信息:(出示小剛家各季度用水情況統(tǒng)計表)小剛家每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下面哪個算式?

  出示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2.同學們形成不同意見

  1)師請代表說明理由:“題目讓我們求平均每用水多少噸,一年有12個月”

  2)師電腦演示:÷4表示求每個季度;÷12表示求每個月;÷365表示求每天

  3.師:此時此刻,你最想說什么?—小剛家要節(jié)約用水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平均數(shù)=總數(shù)÷相應的總份數(shù)

  2)平均數(shù)不是一個實際的數(shù),它在最多數(shù)和最少數(shù)之間,表示總體的平均水平

  五、延伸—過河

  一條小河平均水深1米10厘米,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到河里玩會有危險嗎?強調(diào):平均水深的意義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2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想一想、指一指等活動感知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并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給予學生探索求周長的策略。

  2、經(jīng)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成功,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并通過探索求周長的策略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

  3、通過操作活動,能夠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學會與他人合作。

  重難點

  理解周長的定義,掌握求圖形周長的策略。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新課

  師:孩子們,喜歡聽故事嗎?

  生:喜歡。

  師:在一個農(nóng)莊里住著一位王老伯,他種了許多的蔬菜,還養(yǎng)了一群可愛的小動物,可是,這群淘氣的小動物經(jīng)常跑到菜地里偷吃莊稼,看著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被小動物們糟蹋了,王老伯非常著急。為了保護這些蔬菜,王老伯想了一個辦法,他打算用籬笆將菜地圍起來,怎么圍呢?唐老鴨幫忙設計了兩種方案,仔細觀察一下,你認為哪種方案最合理呢?(第一種封閉,第二種沒有圍完,不封閉,學生交流后認識到第一種最好。)

  師:經(jīng)過同學們的認真分析,王老伯也選擇了第一種方案。在菜地的一周圍上了籬笆,保護了蔬菜。菜地一周的長度我們把它叫做菜地的.周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周長的認識(板書——周長的認識)

  二、活動體驗,探究新知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菜地的周長,現(xiàn)在你能找出下面圖形的周長嗎?誰來試一試。

  1、(重點引導學生畫出樹葉的周長,指出國旗的周長、數(shù)學書、鐘面的周長。)

  師:不管從哪里開始,只要沿著圖形的邊線畫滿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

  2、描周長

  師:剛才我們指出了圖形的周長,你能用筆描出圖形的周長嗎?

  請用紅線描出下面圖形的周長,看誰描的最漂亮。(老師巡視)

  師:現(xiàn)在我們看看唐老鴨又是怎樣把周長描下來的。(課件演示)

  3、初步概括周長定義。

  師:現(xiàn)在,如果讓你用一句話概括一下,什么是周長,你覺得該怎么說?

  生: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教師同時板書)。

  4、完善周長概念。

  師:米老鼠看到唐老鴨把圖形的周長描得這樣好,也不甘落后,找來了4個圖形,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那些圖形能找出他們的周長,哪些不能找出它們的周長?(課件出示)

  師:像第二、第四這樣沒有圍攏,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叫做不封閉圖形,它們沒有周長。第一、第三這樣首尾相連,圍攏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他們才有周長。

  師:現(xiàn)在你覺得“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這句話完整嗎?如果不完整,還應該加上什么詞語才準確。

  生: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

 。◣熯m當板書封閉圖形,完善周長概念,然后讀一讀,要求讀出里面的重要詞語)

  三、實踐交流、突破重難點

  1、師:現(xiàn)在我們認識了周長,現(xiàn)在能不能利用周長幫王老伯算一算,到底要準備多長的籬笆才能把菜地圍好呢?

 。ㄒ龑W生計算三角形的周長)

  2、小組合作完成正方形、五角星、圓的周長。

  師:在大家的幫助下,我們幫王老伯解決了難題,現(xiàn)在老師還有一個難題:下面3個圖形的周長怎么計算呢?

  四、回顧小結,鼓勵發(fā)現(xiàn)

  師:回顧一下,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周長,其實周長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希望大家能多把學到的知識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數(shù)學知識更好的為我們的生活服務。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的事物認識面積的直觀含義。

 。2)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2、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比較課本和黑板的面積大小入手,讓學生體會面積的直觀含義。

  (2)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大小,體會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2)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

 。3)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shù)學,本課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關聯(lián)的情境,激發(fā)對數(shù)學的興趣,再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有效的數(shù)學活動不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

  【學具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樹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引入

  1、比賽導入:同學們],喜歡畫畫嗎老師這里有兩片樹葉,想請同學們幫它們涂上顏色,誰愿意幫這個忙呢

  2、設問:想想看,到底誰涂得快呀為什么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選擇樹葉涂色比賽作為導入,一是緩解課前緊張氣氛,鼓勵學生以輕松的心態(tài)上課;二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ā┨骄棵娣e的含義

  1、摸一摸,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葉子,引導出“表面”。

 。2)談話:教室里有許多物體,你去摸摸看這些物體的面。

  師;你摸到了那些物體的面呢

 。3)教師示范摸物體的面,學生動手摸數(shù)學書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導學生體會各種物體都有面,并且讓學生體會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摸課桌面和凳子面,體會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比較小。

  3、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

  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

  4、揭示面積的含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對熟悉的事物的表面進行比較,使學生首次感受面積的含義。學生在說的同時通過模仿、遷移可以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從而將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直觀化,便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

 。ǘ└惺芷矫鎴D形的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面積的含義

  師:如果我們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畫在紙上,得到了兩個什么呀?

  這兩個平面圖形有什么關系呢引出平面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揭示完整定義: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平面圖形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積對于小朋友來說也很難想象。為了進行直觀教學,將平面圖形從物體的表面“請”下來,通過物體表面的面積很順利地遷移到平面圖形的面積,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面積有了清楚的'認識!

  2、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1)情景再現(xiàn),判斷大小

  學生用“面積”的概念表述導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較大小

  出示某學校的平面圖

  先討論,再說一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比較兩個差別大平面圖形(小結:觀察法)

  比較生活區(qū)和辦公樓的面積

  先讓學生猜測,再同桌互相合作動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結:重疊法,測量法)

  出示不規(guī)則圖形(探究出:數(shù)方格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從用觀察法比較面積大小到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大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會合作,是新課程對當代小學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們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的。通過集體的智慧,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3、教學“試一試

 。1)獨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匯報等方式,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三、練習反饋,應用新知

  1、我會想:“想想做做”第4題。

  完成后追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么?

  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么?(分辨面積和周長)

  2、我會看:“想想做做”第2題

  我們祖國的國土面積就是居世界第三位。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我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今天老師從其中描出了江蘇、安徽、四川、湖南四個省份。觀察一下,你想說什么嗎?你能從圖中看出那個省份面積最大,哪個省份面積最小嗎?引導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我會數(shù):“想想做做”第3題。

  這里還有四個圖形,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你有沒有什么好辦法呢?(數(shù)格子)

  自己數(shù)一數(shù)、再比一比。(自主學習匯報,集體交流)

  這個圖形你是怎樣數(shù)的?(交流半格的數(sh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不同圖形的面積的比較理解,體會這些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你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請小朋友來談談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

  五、布置作業(yè)

  【板書設計】:

  面積的含義

  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觀察法重疊法測量法數(shù)方格法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4

  【教學目標】

  1、感受生活中的對稱現(xiàn)象,初步建立起對稱的概念。

  2、經(jīng)歷觀察、操作、交流等過程,在此過程中有積極的學習心態(tài)。

  3、感受生活中物體的對稱美,體驗到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對稱

  1.開門見山,指出學習課題:對稱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新的知識--對稱。

  2.獨立看書第115~116頁

  教師:請同學們看書115~116頁,邊看邊想,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小組內(nèi)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看了,想了,想不想說說呢?請大家先在小組內(nèi)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或看書后的想法。

  要求:組內(nèi)每個人均要發(fā)言,老師可以通過看、聽、問的方式了解組內(nèi)說的情況。

  4.全班交流

  抽代表在全班交流,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時,其他小組派代表補充,相同發(fā)現(xiàn)不重復發(fā)言。

  要求:發(fā)言時要說明是組中集體的認識還是個別認識,如果有個別認識,應說明是誰認識到 的。

  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調(diào)控,如果學生表達偏離建立對稱概念的目標時,要適時適宜導回,并注意點到對稱的本質,即對稱事物(以及后面的軸對稱圖形)的共性:可以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完全一樣。不要在美、漂亮這些非本質屬性上過多糾纏!

  有!于是便有了上面的教學安排。此安排充分利用了教科書上的素材,充分發(fā)揮了教科書的作用。學生獨立看、想,然后組內(nèi)交流,再全班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合作學習,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在生活中(室內(nèi)、室外、校外)找對稱現(xiàn)象,拓寬對稱外延的認識

 。1)教師:同學們通過看書、交流知道了許多物體是對稱的。其實生活中遠不止這些對稱現(xiàn)象。想一想,你還發(fā)現(xiàn)過哪些物體是對稱的?為什么說它是對稱的?先獨立想,再告訴同伴,好嗎?

  (2)抽代表全班交流,相互學習。

  在解釋為什么說它是對稱時,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說出基本意思即可。

  三、通過動手操作加深對對稱的認識

  (1)書上第117頁第2題做墨漬圖。

  (2)書上第117頁第3題:搭積木,無積木者可用小棒、圖片等代替。 要求:要邊做邊說,如:我搭了一口箱子,是對稱的

  四、在辨析中深化對對稱的認識

  通過小黑板(或課件)出示許多圖片(也可就用書上第119頁練習二十第1題的素材),讓學生辨析哪些是對稱的,哪些不是對稱的,并簡述原因。

  五、通過生活中的.反例進一步深化對對稱的認識

  教師:生活中有沒有不對稱的事物呢?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再相互說說,最后全班交流。教師要引導點穿:不對稱的事物也有!但有些事物不對稱的話就不美、不諧調(diào)、不方便。如:缺了一只眼、一只耳朵、一只手、一條腿的人或其他動物。

  六、小結

  教師: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什么?(對稱)能閉上眼睛想一想對稱的物體有什么特點嗎?(可以分為兩部分,兩部分完全一樣)

  指出:正因為生活中有許多對稱現(xiàn)象,我們這個世界才會這樣美麗、漂亮,想知道關于對稱的更多知識嗎?下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研究它。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5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比較、溝通等活動中理解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確運用乘法對整除與帶余數(shù)的除法進行驗算。

  3.培養(yǎng)良好的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填寫、思考等學生活動,感知乘、除法的關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來驗算除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 .聽算20題。

  2.通過觀察比較初步得出驗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108^6= 325^7

  3.比較一下,上下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根據(jù)學生得結論教帥板書:商X除數(shù)二被乘數(shù)

  商X除數(shù)+余數(shù)二被乘數(shù)

  二、新授

  1.驗證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書問:是這樣嗎?我們來驗證一下:出示例4。

  教帥巡視指導。

  你們驗證的結果怎樣?

  2.驗證帶余數(shù)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樣驗算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教帥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除數(shù)商的一種還可以:100 — 2 = 98 984-7=14

  3.小結。通過上面題目的.聯(lián)系,請同學們說說除法驗算的方法和驗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三、練習

  1.課本第25頁做一?做。你們驗算了嗎?我們要養(yǎng)成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2.課本第26頁第3題。

  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題目要求的這兩類?

  一般學生:算出結果再分類。

  好學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沒有余數(shù),反之帶余數(shù)。

  練習內(nèi)容:26-27頁第4—7題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6

  教學目標:

  1、通過估計、測量、討論交流等活動,使學生明確毫米產(chǎn)生的實際意義,知道毫米與厘米間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明晰測量的步驟與方法。

  3、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數(shù)學和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會簡單的換算;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教學難點:

  體念1毫米的實際長度,形成直觀表象。

  教學準備:

  1分硬幣、各種卡、學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圖,光盤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你能用身體中的尺表示嗎?

  3、他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二、毫米的產(chǎn)生

  1、估一估

  師:【課件1,出示課本書圖】請同學們拿出數(shù)學書估一估我們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大約是多少厘米?

  生:自由發(fā)言

  師:誰來說說你估計的是多少?

  生:......

  師: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生:用尺子量。

  2、量一量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拿出尺子在小組內(nèi)進行測量數(shù)學書的長、寬、厚分別是多少厘米?把測量的結果記錄在卡紙上。

  生:測量并匯報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們哪一組測量的結果。

  生:數(shù)學書的寬不到18厘米,厚不到1厘米或6毫米等

  師:數(shù)學書的寬和厚度能不能用整厘米數(shù)表示呢?

  生:不能

  師:歸納,當我們在測量數(shù)學書的寬或厚度不是整厘米時,要想量的更精確些,我們通常用毫米作單位【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三、合作探究,認識毫米

  1、初步認識1毫米

  (1)直尺直觀演示

  師:毫米可以用字母mm來表示。關于毫米,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

  師:你認為1毫米有多長?能用手比劃一下嗎?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毫米究竟有多長嗎?【課件】

  生:同桌兩人互相指出尺子上1毫米有多長。(尺子中的1小格也就是1厘米中)

  師:那也就是說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3小格呢?,5小格呢?1毫米到底有多長,你能用手比劃下,看看有什么感受!菊n件顯示】

 。2)動手實踐

  師:不好比劃吧?我來教給大家一個好辦法。拿出尺子,用手捏住,然后捏尺子的兩個手指保持不動,把卡尺子抽出來。這時,我們兩指間的這道縫大約就是1毫米。

  生:學生體念

 。3)生活中的1毫米

  師:孩子們,在生活中見過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1分的硬幣、直尺、公交卡的厚度等。)

  師:那也就是說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的長度或厚度一般用“毫米”作單位比較合適呢?(很短的`或很薄的)

  師: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用毫米作單位的物品?【課件生活中用毫米作單位】

  2、探究毫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

 。1)數(shù)一數(shù)

  師:我們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這樣的幾毫米呢?請在自己的尺上選擇任意的1厘米數(shù)一數(shù)。先自己數(shù),然后指給同桌看。

  師:有發(fā)現(xiàn)了嗎?(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從數(shù)字幾數(shù)到幾的?大家數(shù)出來的結果怎樣?(再指一兩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師也來選1厘米,我們一起數(shù)好嗎?【課件顯示】

  師:那也就是說(1厘米正好=10毫米【師板書:1厘米=10毫米】(齊讀一遍)

  師:那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生:2厘米=20毫米,3厘米=30毫米

  師:那1厘米6毫米=()毫米呢?

  生:16毫米

  師:你能在直尺上找出長16毫米嗎?

  (2)量一量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你能用毫米的知識解決問題嗎?(能)請同學們打開書的22頁拿出尺子量一量的第1、2題的線段各有多長。

  四、課堂練習

  師: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長度單位有米、厘米、毫米,你能用這些長度單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能)那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一枝鉛筆的長約18( ) (5)一枝粉筆長75( )

  (2)一分硬幣的厚度約1( ) (6)小芳家到學校距離為200( )

  (3)教室的長約8( ) (7)一把鑰匙的長45( )

  (4)玲玲的身高為125( ) (8)練習本的厚約3( )

  2、判斷,請在對的后面打“√”,錯的后面打“×”。

  床長2厘米()

  牙刷長約13毫米()

  小樹高3分米()

  老師的講桌高9分米()

  小明的身高130cm()

  橡皮的長約30厘米()

  3、量一量完成練習五的第2題

  4、拓展《小馬虎的日記》

  20xx年5月30日星期五天氣:晴

  早上,我們坐在長約8毫米的教室里,等著老師來上課、今天我們學習的內(nèi)容是“毫米的認識”,老師來了后發(fā)給每個人1枚厚度約是1厘米的1分硬幣、我估計了一下老師手里拿的粉筆的長度約為7米5毫米,我手里剛開始用的鉛筆長度約為15毫米,我估計鉛筆盒的高度大約為20厘米、老師讓我們量一量橡皮的長度,約為8毫米、

  五、課堂小結

  時間過得很快,一節(jié)課馬上就要結束了,在這節(jié)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幾個長度單位?你能給他們排排隊嗎?米--厘米--毫米。(板書)米不是最大的長度單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還可到書中或網(wǎng)上查查看。

  六、板書設計

  毫米的認識

  米厘米毫米

  1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421×4=726×7=285×4=561×2=478×4=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jié)課學過的內(nèi)容,但前一節(jié)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shù)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1)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四、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8

  教學目標:

  1.經(jīng)歷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其豎式的簡便寫法,能正確地計算這類算題。

  2.在研究算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合情推理能力和數(shù)學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簡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討論:你是怎樣口算的?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例題

  ⑴出示例題插圖問:你從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浦该f出口算方法和結果。問:你是怎樣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切〗Y。

  2.教學“試一試”

 、抛寣W生在書上計算,指名板演。

 、浦该逖輰W生說說計算過程。

 、菃枺旱谝活}中乘數(shù)250末尾有一個0,積1500的末尾為什么有兩個0?第二題算過7×9得63后,為什么積的末尾要添寫2個0?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獨立完成在書上,并進行評講。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獨立完成。組織討論:每組上下兩題有什么聯(lián)系?計算方法有什么區(qū)別?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組織學生口算,體會他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掌握幾百幾十和幾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引導學生讀題。問:你能看懂表的內(nèi)容嗎?讓我們計算什么?學生填表。問:觀察這張表,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四、總結評價,點撥學法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你是怎樣掌握的,先互相說一說,再告訴大家。

  五、作業(yè):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題。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 19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體會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乘法的意義。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乘法。

  3.在學習過程中初步學習簡單的歸納、類比和有條理地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

  4.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28×4=16×7=29×4=43×2=12×4=

  這節(jié)課我們就在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筆算的基礎上,研究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筆算方法。

  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1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中說的“每天往返兩次”是什么意思嗎?怎樣要這樣列式呢?

  同學們會算這道題嗎?那你們會算什么?

  能說一說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與前面學習的內(nèi)容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

  請同學們用你們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學例2

  要求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該怎樣列式?

  能說一說這個算式是什么意思嗎?

  你覺得在計算連續(xù)進位的乘法時,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1題。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2題。

  四、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上數(shù)學教案12-13

三年級上冊的數(shù)學教案11-07

三年級人教版數(shù)學教案03-01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01-07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01-10

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統(tǒng)計》04-07

統(tǒng)計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04-11

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1-14

(優(yōu)秀)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04-13

關于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