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化學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二化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二化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 1 )常識性了解電離平衡常數(shù)概念。
。 2 )理解強、弱電解質分類跟電離平衡的本質聯(lián)系。
。 3 )了解碳酸、醋酸、亞硫酸、一水合氨等常見弱酸和弱堿的電離常數(shù)大小,能比較它們的電離能力強弱。
2 .能力和方法目標
。 1 )用電離常數(shù)比較電解質的電離強弱的方法,提高根據(jù)電離強弱判斷相關的離子反應能否進行的能力。
。 2 )通過用運用化學平衡原理解決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問題,提高綜合運用能力。
[ 教學重點和難點 ]
教學重點電離平衡移動的分析,教學難點是電離平衡移動原理的應用。
[ 教學過程 ]
見 ppt 文件。
課堂練習:
1 .與 50 mL 0.5 mol·L -1 (NH 4 ) 2 SO 4 溶液中, [NH 4 + ] 濃度相同的溶液是( )。
。 A ) 100 mL 1 mol·L -1 的氨水
。 B ) 200 mL 0.5 mol·L -1 的 NH 4 Cl 溶液
。 C ) 50 mL 0.5 mol·L -1 的 CH 3 COONH 4 溶液
。 D ) 200 mL 1 mol·L -1 的 NH 4 NO 3 溶液
2 .有兩種一元弱酸的鈉鹽溶液,其物質的量濃度相等,F(xiàn)向這兩種鹽的溶液中分別通入適量的 CO 2 ,發(fā)生的反應如下:
NaR + CO 2 + H 2 O = HR+NaHCO 3 2NaR / + CO 2 + H 2 O = 2HR / +Na 2 CO 3
比較 HR 和 HR / 酸性的強弱,正確的是( )。
。 A ) HR 較弱 ( B ) HR / 較弱 ( C )兩者相差不大 ( D )無法比較
3 .某二元酸(簡寫為 H 2 A )溶液,按下式發(fā)生一級和二級電離:
H 2 A = H + +HA - HA - H + + A 2-
測得 25 ℃時 0.1 mol·L -1 的 H 2 A 溶液中 c (H + )=0.11 mol·L -1 ,則該條件下, HA - 離子的電離度是( )。
( A ) 1% ( B ) 9.1% ( C ) 10% ( D ) 20%
4 . 20 ℃時, 1LH 2 S 的飽和溶液,濃度約為 0.1mol/L ,其電離方程式為:
第一步: H 2 SH + + HS - 第二步: HS -S 2- +H +
若要使該溶液的 pH 增大的同時 c (S 2- ) 減小,可采用的措施是( )。
。 A )加入適量氫氧化鈉固體 ( B )加入適量水
( C )通入適量二氧化硫 ( D )加入適量硫酸銅固體
5 .在 RNH 2 ·H 2 ORNH 3 + +OH - 的平衡中,要使 RNH 2 ·H 2 O 的電離度及 c (OH - ) 都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 A )通入氯化氫 ( B )加少量氫氧化鈉固體 ( C )加水 ( D )升溫
6 .關于弱電解質的電離度()的敘述:①值隨溫度升高而增大;②與溶液的濃度無關;③在相同條件下,的大小表示的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④值增大,相應的離子數(shù)目隨之增大;⑤值增大,相應原離子濃度一定增大。其中正確的是( )。
。 A )①②③ ( B )①③④ ( C )③④⑤ ( D )②③⑤
7 .某二元酸(簡寫為 H 2 A )溶液,按下式發(fā)生一級和二級電離:
H 2 AH + +HA - HA -H + + A 2-
已知相同濃度時的電離度(H 2 A)>(HA - ) 。設有下列四種溶液:
。 A ) 0.01mol/L 的 H 2 A 溶液 ( B ) 0.01mol/L 的. NaHA 溶液
。 C ) 0.02mol/L 的 HCl 與 0.04mol/L 的 NaHA 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
( D ) 0.02mol/L 的 NaOH 與 0.02mol/L 的 NaHA 溶液等體積混合溶液
據(jù)此,填寫下列空白(填代號):
。 1 ) c (H + ) 最大的是 _______ ,最小的是 _________ 。
。 2 ) c (H 2 A) 最大的是 _______ ,最小的是 _________ 。
( 3 ) c (A 2- ) 最大的是 _______ ,最小的是 _________ 。
8 .氫硫酸溶液里存在著下列平衡: H 2 SH + +HS - , HS -H + +S 2- 。
。 1 )當向其中加入硫酸銅溶液時,電離平衡向 ______________ 移動; H + 濃度 ________________ ; S 2- 濃度 __________________ 。
( 2 )當向其加入氫氧化鈉固體時,電離平衡向 ____ 移動; H + 濃度 _______ ; S 2- 濃度 ________ 。
( 3 )若將溶液加熱至沸騰, H 2 S 濃度 __________________ 。
( 4 )若要增大溶液中 S 2- ,最好加入 _________________ 。
課堂練習答案
1D , 2B , 3C , 4BC , 5D , 6B 。
7 .( 1 ) A , D 。( 2 ) C , D 。( 3 ) D , A 。
8 .( 1 )右;增大;減小。( 2 )右;減小;增大。( 3 )減小。( 4 )氫氧化鈉。
高二化學教案2
一、說教材
《實驗化學》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模塊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亞硝酸鈉和食鹽的鑒別”選自蘇教版《實驗化學》專題3課題2。本節(jié)課的主題是物質的鑒別,鑒別的對象是跟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yè)鹽(亞硝酸鈉)和食鹽,鑒別方法主要涉及被鑒物質的化學性質,且給學生從物理性質、組成與結構等角度探討鑒別方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教材要求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fā),根據(jù)物質的特性多角度設計物質鑒別的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探究,感悟化學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對本課時教學我們設置了如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NaNO2和NaCl結構、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學會物質鑒別的基本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NaNO2和NaCl的鑒別過程,培養(yǎng)學生設計、評價、操作、處理等實驗綜合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誤食亞硝酸鈉中毒為載體,建立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目標的設置,我們在充分體現(xiàn)性質差異決定鑒別方法差異的同時,很好地注意了預設與生成、主體與主導、獨立與合作、收斂與發(fā)散、理論與實際等關系的處理。
三、說過程
按照情境引課,情理結合,分合相輔,師生互動,學用一致,不斷升華的總原則,從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組成與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決定不同鑒別方法、不同鑒別方法呈現(xiàn)不同現(xiàn)象、不同鑒別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選擇為出發(fā)點,整節(jié)課的教學架構設置為“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呈現(xiàn)先行,尋找啟迪”、“激發(fā)思維,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設計方案,實驗論證”、“創(chuàng)新優(yōu)化,不斷升華”等六個實施階段。其主要教學內(nèi)容與設計意圖簡述如下。
【教學過程】引入:通過工業(yè)鹽(亞硝酸鈉)中毒事件的視頻報道,提出“為何會出現(xiàn)這類嚴重的中毒事件?”的問題;通過NaNO2樣品呈現(xiàn)和NaNO2用途說明,進一步提出“如何通過鑒別法來避免這類中毒現(xiàn)象發(fā)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以生活中發(fā)生的真實事件為學習背景,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所應關注的學習方向,使課堂迅速進入一種有序、高效的教學狀態(tài)。把學習與研究放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背景之中,這種“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預設,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者為快速獲得學習結果而規(guī)劃系列的預期行為,并逐步將預期行為轉化為實踐行為,使實踐行為與正確的學習結果相匹配。
【教學過程】問題1:怎樣用實驗方法鑒別NaCl與NH4Cl兩種固體?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得出“焰色反應法、氣體法(與NaOH固體反應)、顯色法(與石蕊試液反應)、顯色法(與pH試紙接觸)”等四種方案。
【設計意圖】奧蘇伯爾認為,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可通過先給學習者呈現(xiàn)一個先行組織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為新呈現(xiàn)材料的學習提供一個觀念的框架,這樣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與遷移。
【教學過程】通過對NaCl與NH4Cl兩種固體鑒別方法的研究,我們可以思考與整理出物質鑒別所應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據(jù)物質的物理性質差異、根據(jù)物質的化學性質差異、根據(jù)物質的組成、結構差異等三方面。
【設計意圖】在分析固體NaCl與NH4Cl鑒別方法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物質鑒別的常用原理,完成學生認知結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升華,為鑒別NaNO2與NaCl固體提供了上位概念與規(guī)則的支撐,同時也為學生如何選擇所需信息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作好輔墊。
【教學過程】問題2:要合理鑒別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識儲備?(呈現(xiàn)已經(jīng)完成的預習作業(yè):搜索歸納NaNO2的性質、用途,展示所寫的科普小論文),投影呈現(xiàn)NaNO2和NaCl的`性質對照表。
【設計意圖】通過查找資料、撰寫科普小論文方式使學生了解NaNO2的性質,它既提高了學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性質搜索結果與性質比較最終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現(xiàn)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時凸現(xiàn)了NaNO2與NaCl在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上的差別。
【教學過程】問題3:怎樣用實驗方法鑒別NaNO2和NaCl兩種固體?(學生分組討論,初步形成簡要實驗方案)
師生共同歸納整理出要完成物質鑒別的實驗操作,必需綜合考慮方案設計、方案評價、方案實踐、方案反思等內(nèi)容。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信息、評價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從而優(yōu)化其思維的遷移、發(fā)散、收斂品質,最終形成有序的多個從理論角度得出的實驗鑒別方案。
【教學過程】對學生設計的典型理論鑒別方案,師生共同進行從實踐視角的可行性評價,并分組進入方案實踐(四人一組,進行有明確任務的分組實驗,并匯報實驗步驟、現(xiàn)象與結論)。
【設計意圖】體現(xiàn)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實驗中檢驗理論設計的合理性、簡約性、安全性、可行性,凸顯實驗的“動”的功能,也彰顯實驗的“靜”的功能(實踐對理論的評價功能)。
【教學過程】師生共同歸納與整理進行物質鑒別,必需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必需掌握一般的鑒別流程。在此基礎上,思考物質鑒別在理論與實踐中是否存在一定區(qū)別?
問題4:建筑工人怎樣用簡單的方法區(qū)分食鹽和工業(yè)鹽?
【設計意圖】知識的達成,能力的獲得需要不斷的總結、不斷的訓練、不斷的思索,并反璞歸真,讓理論知識、理論方法回歸生活,再次調(diào)動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激情和才智,讓學生感受學習化學的成功與喜悅,較好地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課堂目標。
【教學過程】總結:驗證與探究是物質鑒別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傳統(tǒng)、現(xiàn)代方法;局部、整體方法;基礎、綜合方法是溝通具體鑒別方法與物質組成、性質的橋梁,這些方法雖然在運用時一定存在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的現(xiàn)象,但其獨立知識、能力的構建應及時融入化學學科的完整體系之中。
【設計意圖】及時的歸納、總結與提升,能凸現(xiàn)對完整、系統(tǒng)知識的有序構建,也能強化對創(chuàng)新、綜合能力的優(yōu)化培養(yǎng)。
高二化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用化合價升降法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技能。
情感目標
通過對各種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紹,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的訓練。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原則和步驟。
教學難點: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鑒的經(jīng)驗。
教材分析:
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確書寫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側重理科學生所應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配平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種,本節(jié)介紹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教材從化學反應中的物質變化遵守質量守恒定律引入,說明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可以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來配平,但對于較復雜的氧化還原反應,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來配平不太方便,進而引出用“化合價升降法”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
本節(jié)教材通過三個典型的例題,對三種不同類型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細致分析;介紹了三種不同的配平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看待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辯證思維。
教材還通過問題討論,將學生易出錯誤的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用配平時應遵循的原則—化合價升降總數(shù)相等,進行分析判斷,強化了配平的關鍵步驟—使反應前后離子所帶的電荷總數(shù)相等的原則,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教法建議
教學中應注重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利用學生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概念和接觸的一些氧化還原反應,學習本節(jié)內(nèi)容。教學中應采用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學生一步到位,隨意拓寬知識內(nèi)容。
1.通過復習,總結配平原則
教師通過以學生學習過的某一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為例,引導學生分析電子轉移及化合價的變化,總結出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原則—化合價升降總數(shù)相等。
2.配平步驟
[例1]、[例2]師生共同分析歸納配平基本步驟:
。1)寫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化學式,分別標出變價元素的化合價,得出升降數(shù)目。
(2)使化合價升高與化合價降低的總數(shù)相等(求最小公倍數(shù)法)
。3)用觀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質的化學計算數(shù)(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還原的原子(原子團)數(shù)通過觀察法增加到有關還原劑或氧化劑的化學計量數(shù)上),配平后把單線改成等號。
該基本步驟可簡記作:劃好價、列變化、求總數(shù)、配化學計量數(shù)。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屬于經(jīng)驗之談,是對學生辯證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為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議在分析完每個例題后,補充針對性問題,強化技能訓練,鞏固所學知識。
另外,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可組織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討論”、得出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滿足原子個數(shù)守恒、電荷守恒、化合價升降總數(shù)相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適當練習加以鞏固。通過設置該“討論”內(nèi)容,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配平的知識,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在學習化學中的`重要作用。
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可補充配平的另一種方法—離子一電子法,以及不同化合價的同種元素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時,氧化產(chǎn)物和還原產(chǎn)物的確定方法:氧化產(chǎn)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價態(tài)不能高于還原產(chǎn)物中被還原元素的價態(tài)。
如:(濃)—氧化產(chǎn)物是而不是或,還原產(chǎn)物是而不是。氧化產(chǎn)物的還原產(chǎn)物。
典型例題
例1?一定條件下,硝酸銨受熱分解的未配平化學方程式為:
,請配平方程式。
選題目的:復習鞏固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一般配平方法,當使用一般配平方法有困難時可用其它方法配平。拓寬視野,達到簡化配平方法的目的。此題適于任何學生。
解析:一般可根據(jù)元素化合價的變化關系
5NH 4 NO 3 ==== 2HNO 3 + 4N 2 ↑+ 9H 2 O
升高3×5
降低5×3
為了簡化配平過程,也可通過反應物中氮元素的平均化合價及變化關系
5/2NH 4 NO 3 —— HNO 3 + 2N 2 ↑+ 9/2H 2 O ===>5NH 4 NO 3 === 2HNO 3 + 4N 2 ↑+ 9H 2 O
N:+1——→+5???升高4×1
2N:(+1—→0)×2降低2×2
注:在配平此題時一定要注意,氮元素的化合價不能出現(xiàn)交叉現(xiàn)象
解答:??5、2、4、9。
啟示:對于同種物質中同種元素價態(tài)不清或同種物質中同種元素的價態(tài)不同時,只需根據(jù)化合價法則,找出元素的相應化合價,抓住質量守恒、電子守恒,就可正確配平。
例2?已知在下列反應中失去7mol電子,完成并配平下列化學方程式:選題目的:加強對“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依據(jù)是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總數(shù)相等!钡睦斫。此題作為提高能力可介紹給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
思路分析:?觀察反應前后的化合價的變化:。CuSCN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不十分清楚,則化合價的變化更不易一一找出,另外氧元素的化合價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該題不宜使用一般方法配平,因SCN —和HCN中元素化合價較復雜,做起來較麻煩,可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地電子總數(shù)和還原劑失電子總數(shù)是相等的這一規(guī)律。根據(jù)題中已知條件設未知系數(shù)求算。
設計量數(shù)為,計量數(shù)為,根據(jù)得失電子數(shù)相等,有7x=5y。
所以x:y=5:7,代入后用觀察法確定其它物質計量數(shù),最后使各項計量數(shù)變?yōu)檎麛?shù),得:10、14、21、10、10、14、7、16。
注:解本題是依據(jù)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得電子總數(shù)和還原劑失電子總數(shù)是相等的這一規(guī)律。本題若用確定元素化合價變化進行配平,需確定中為+1價,S為-2價,1個應當失去,可得相同結果,但做起來較麻煩。
啟示:?因中學階段學生學習的化學反應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個反應都了解的很透徹,抓住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依據(jù),即可找到解題的切入點。
例3?在強堿性的熱溶液中加入足量硫粉,發(fā)生反應生成—和。生成物繼續(xù)跟硫作用生成和。過濾后除去過量的硫,向濾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強堿液后再通入足量的,跟反應也完全轉化為。
。1)寫出以上各步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2)若有a mol硫經(jīng)上述轉化后,最終完全變?yōu)椋辽傩韬偷奈镔|的量各是多少?
。3)若原熱堿液中含6mol,則上述a mol硫的轉化過程里生成的中的值為多少?
選題目的:該題以信息的形式給出已知條件,是培養(yǎng)學生學會提煉題中信息作為解題依據(jù)的能力;鍛煉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學習方法;復習鞏固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識在解題中的應用。
解析:
。1)① ② ③
④
。2)從氧化還原電子得失關系看,電子得失均在硫元素之間進行。
從,失電子;從,得電子。
所以完全轉化為所失電子數(shù)與轉化為所得電子數(shù)相等,即:
amol?amol
由守恒,完全轉化為需和。
(3)原熱堿液中含,則反應①中消耗。根據(jù)反應①、②、③,有,所以。
啟示: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元素化合價發(fā)生變化,服從氧化還原反應規(guī)律,這是思考問題的基本方法。凡涉及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計算要考慮得失電子守恒規(guī)律的合理應用。
高二化學教案4
【學習目標】
1.了解鐵及其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2.了解鐵分別與氧氣、水、酸、鹽等物質反應的情況
3.了解氧化鐵與酸反應的情況
4.了解氫氧化亞鐵的制備方法,了解氫氧化鐵的受熱分解
5.了解Fe3+氧化性,認識Fe3+和Fe2+之間的相互轉化
【基礎知識】
一、金屬鐵
1.物理性質:有金屬光澤,銀白色,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具有延展性,能被磁鐵吸引。
2.化學性質:
、倥c非金屬反應:Fe + Cl2 Fe+ S 在純O2中燃燒
、谂c水蒸氣反應:
、叟c非氧化性酸(鹽酸.稀硫酸)反應:
常溫下,鐵遇濃硫酸、濃硝酸發(fā)生鈍化現(xiàn)象。
、芘c鹽反應:古代濕法煉銅
二、鐵的氧化物——氧化亞鐵 氧化鐵 四氧化三鐵
FeO Fe2O3 Fe3O4
顏色
俗稱
與HCl 不作要求
用途 略 紅色油漆和涂料 略
三、鐵的兩種氫氧化物——氫氧化亞鐵氫氧化鐵
Fe(OH)2 Fe(OH)3
顏色變化 白色 → 灰綠色 → 紅褐色
化學性質 ①轉化 4Fe(OH)2+O2+2H2O= 4Fe(OH)3
、谂c鹽酸 與鹽酸
四、鹽
(1)Fe2+和Fe3+相互轉化:
FeCl2溶液跟Cl2反應:
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
(2)Fe2+和Fe3+鑒別
Fe2+ Fe3+
水溶液顏色
淺綠色 棕黃色
加入NaOH 白色→灰綠色→紅褐色 紅褐色
先加入KSCN 無現(xiàn)象 血紅色
后通入Cl2
歸納整理:鐵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典型例題】
1. (20xx年水平測試)常溫下,鐵與下列酸溶液作用產(chǎn)生H2的是( )
A.濃硫酸 B.稀硫酸 C.濃硝酸 D.稀硝酸
2.下列氯化物,既能由金屬和氯氣直接化合制得,又能由金屬和鹽酸反應制得的是( )
A.FeCl2 B.FeCl3 C.MgCl2 D.CuCl2
3. (20xx年水平測試)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后變紅,說明該溶液中存在( )
A.NO3- B.Fe3+ C.SO42- D.Mg2+
4.要除去FeCl2溶液中少量FeCl3,可行的.是( )
A.滴入KSCN溶液 B.加入鐵粉 C.通入氯氣 D.加入銅粉
5.將鐵的化合物溶于鹽酸,滴加KSCN溶液不發(fā)生顏色變化,再加入適量氯水,溶液立即呈紅色的是( )
A.Fe2O3 B.FeCl3 C.Fe2(SO4)3 D.FeO
6.能正確表示下列化學變化的離子方程式是( )
A.碳酸鈣與鹽酸反應 CO32 -+ 2 H+ = CO2↑+ H2O
B.金屬鋅放入稀鹽酸中 Zn + 2H+ = Zn2+ + H2↑
C.氯化亞鐵溶液中通入氯氣 Fe2+ + Cl2 = Fe3+ + 2Cl-
D.氫氧化鋇溶液與稀硫酸反應 H+ + OH- = H2O
7.(20xx年水平測試)某待測液中可能含有A13+、Fe3+、K+、NH4+、C1-等離子,現(xiàn)通過如下實驗對其中的陽離子進行檢驗:
(1)取少量待測液,仔細觀察,呈無色;
(2)向上述待測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NaOH溶液過量后沉淀又完全溶解。實驗過程中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募t色石蕊試紙變藍。
據(jù)此可以判斷該待測液中一定含有的陽離子是_______________,一定沒有的陽離子是_______________。還有一種陽離子沒有檢驗,檢驗這種離子的實驗方法是(填寫實驗名稱)_______________,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8.已知有以下物質相互轉化。試回答:
(1)寫出B的化學式 ,D的化學式 。
(2)寫出由D轉變成H的化學方程式 。
(3)寫出向G溶液加入A的有關離子反應方程式 。
9.(20xx年水平測試)將一定質量的鐵、氧化鐵、氧化銅的混合物粉末放入100 mL4.40 mol/L鹽酸中,充分反應后產(chǎn)生896 mL H2(標準狀況),殘留固體1.28 g。過濾,濾液中無Cu2+。將濾液加水稀釋到200 mL,測得其中c(H+)為0.400 mol/L。則原混合物中單質鐵的質量是( )
A.2.4g B.3.36g C.5.60g D.10.08g
高二化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油脂的存在、組成、結構、重要性質和用途;
2、了解肥皂的成份、工業(yè)制取原理和過程;
3、認識油脂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進行科普教育;
4、指導運用舊知認識新知的方法,訓練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油脂氫化、水解的基本原理;結構決定性質原理的應用
教學用品:投影儀、試管、膠頭滴管、豬油、菜籽油、溴水、高錳酸鉀溶液等
教學思路與設想:
由于本節(jié)處于高二有機化學的最后,既具有探索新知,又具有運用舊知的作用。因此,本節(jié)教學從復習舊知識入手,由生活中的現(xiàn)象展開,采用教師啟發(fā)引導,學生多回憶、多思考、多動筆,共同研討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按照油脂的存在組成結構 性質 用途為線索,最后總結重點知識、練習鞏固結束課程。
教學過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教學意圖
1、請與出甘油及幾種已學的高級脂肪酸的結構式(教師巡查)
2、甘油與硬脂酸等能反應嗎?試與出有關反應方程式。(一個學生板演,教師不作評價)
1、硬脂酸甘油酯的結構(同右欄) O
2、酯的通式:R—C—O--R/
來自于: 酸 醇
其它高級脂肪酸也可發(fā)生類似的反應。從它們的結構看,應屬于 ? 類物質。它們是與日常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動物脂肪、植物油的成份統(tǒng)稱油脂。這節(jié)課就來探討油脂的有關化學知識。
課題,并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156~157 序言部分
·學生書寫后,同桌交換指正。
CH2—OH C17H35COOH(硬脂酸)
CH—OH C17H33COOH(油酸)
CH2—OH C15H31COOH(軟脂酸)
·學生回答后,書寫反應式:
CH2
—OH
CH—OH +3C17H35COOH
CH2—OH
CH2OCOC17H35
CHOCOC17H35 +3H2O
CH2OCOC17H35
·觀察投影訂正寫法,并與酯的通式比較。
·回答“酯類”。區(qū)別“脂”與“酯”的不同
·與生活中所見的實物相聯(lián)系
·默讀教材,對油脂作初步了解油和脂肪的區(qū)別
檢查對已學知識掌握的準確性。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為“油脂”的結構作鋪墊。
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學習狀態(tài)
進入新課
一、油脂的結構和組成
要求學生根據(jù)上述分析試寫出油脂的通式。O
通式:R1—C--O—CH2
R2—C—O—CH
R3—C—O—CH2
通式中R1-、R2-、R3-可以相同嗎?一定相同嗎?——教師不作評價,要求學生閱讀教材P157“油脂的組成與結構”之第一、二段后回答上述問題。
單甘油酯——烴基相同
混甘油酯——烴基不同
烴基飽和呈固態(tài);烴基不飽和則呈液態(tài)
·試寫通式
·訂正各自的寫法結果,作筆記
·帶著疑問默讀后,回答:
烴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能飽和也可能不飽和
·作筆記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問題,抓住事物共同特征的能力
啟發(fā)思考、調(diào)用舊知以獲取新知,為“油脂氫化”埋下伏筆
二、油脂的性質
(1)炒菜時油脂遇水有什么現(xiàn)象?衣服上沾染油怎樣清洗效果好?
(2)它們體現(xiàn)了油脂怎樣的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
油脂不溶于水,密度小于水(在0.9~0.95g/cm3之間),易溶于有機溶劑等.
向豬油(或菜籽油)中分別加水和汽油的實驗;指出工業(yè)上用有機溶劑提取植物油。
從油脂的結構看,它們可能具有哪些化學性質?
·回憶生活中的感性認識,議論:不溶于水——浮于水面上——熔化過程中揮發(fā)——有的有香味——用汽油清洗好……
·一同學總結,其他同學補充.
·記筆記
·聯(lián)想酯的通性及萃取原理
·思考并回答(聯(lián)系酯的通性)
訓練學生“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的能力和習慣,激發(fā)學習興趣和熱情
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
進行合理的推理
2、化學性質
、黉逅謩e與豬油、菜籽油作用;② KMnO4溶液分別與豬油、菜籽油作用
實驗現(xiàn)象是 ? ; 這是因為 ? ;它表明油脂具有 ? 性質。
天然油脂是多種高級脂肪酸甘油酯的混合物,由于高級脂肪酸的烴基不飽和而呈液態(tài),因此,這樣的油脂兼有烯烴的性質。
2.1、油脂的氫化
要求學生試寫油酸甘油酯(單甘油酯)與氫氣在催化劑作用下加成反應的方程式。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C17H33COOCH+3H2 C17H35COOCH
C17H33COOCH2 C17H35COOCH2
不飽和烴基(液態(tài)) 飽和烴基(固態(tài))
自制“硬化油的用途”膠片(內(nèi)容略)
加成反應主要發(fā)生在油酸的烴基上,油脂由液態(tài)轉變成固態(tài),因此稱為油脂的硬化,產(chǎn)物稱為人造脂肪(硬化油)。硬化油的性質穩(wěn)定、不易變質、便于運輸?梢陨a(chǎn)肥皂、硬化油、甘油、人造奶油等。
·觀察實驗現(xiàn)象。
·自由起立回答:①菜籽油可使溴水及KMnO4溶液褪色,表明它具有不飽和烴基;②豬油使溴水褪色(可能是由于萃取作用)、遇KMnO4溶液分層卻沒有明顯現(xiàn)象,表明烴基飽和
·學生靜聽,把熟悉的知識與現(xiàn)象串聯(lián)起來,深化認識。
·(在提示加成比例后)試寫
·學生記,分析反應前后的變化。
·看投影,
聽講述,
記摘要,
理解油脂硬化的意義與實際應用。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敢于表現(xiàn)自我的精神,以及總結結論的表達能力
訓練遷移運用知識的能力
準確掌握油脂氫化反應的實質和特點
進行科普教育,體會化工生產(chǎn)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如前述油脂屬于酯類,那么它應該具有酯類通性的. ? 性
2.2 油脂的水解
酯類水解的條件, 要求寫出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的反應方程式。
、 酸性條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H2O ……
C17H35COO-CH2
硬脂酸甘油酯在酸性條件下水解生成硬脂酸和甘油。強調(diào)該條件下的水解是可逆的。
怎樣才能使油脂的水解進行的非常徹底呢?
方案的可行性——加堿——使生成物中的酸減少,促使反應物完全消失。
② 堿性條件下的水解
C17H35COO-CH2
C17H35COO-CH +3NaOH ……
C17H35COO-CH2
。艨崭駥憽霸砘磻保
硬脂酸甘油酯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生成硬脂酸的鹽和甘油。強調(diào)該條件下的水解是不可逆的,反應能夠進行到底。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稱為“——皂化反應”。
·議論,果斷地做出判斷——油脂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fā)生“水解反應”。
·回憶乙酸乙酯在無機酸作用下的水解。兩個學生板演,其它學生在下面寫后師生共查(系數(shù)、連接符號等)。
·訂正寫法,作筆記
·設想多種方案,互相討論方案的可行性。
·辨別NaOH作為反應物和作為反應條件時反應式寫法的不同。
·靜聽,記筆記,認識皂化反應。
是本節(jié)內(nèi)容的重點
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檢查學生書寫的準確性
訓練學生發(fā)散想象及評價能力。超前認識可逆反應的平衡與移動知識
肥皂的制取
要求學生閱讀相關內(nèi)容,并回答問題:肥皂制取的過程有哪些?
肥皂制取過程的四階段,并投影講析(投影內(nèi)容及講析內(nèi)容略):
皂化 鹽析 分離 加工成型
水浴 加NaCl 加填充料等
1、洗滌劑的洗滌原理。
2、油脂在人體內(nèi)的消化和利用。
·閱讀課本肥皂的制取,總結制取過程的步驟。
·靜聽,作簡要筆記
·靜聽,思考理解有關內(nèi)容;
·與生物知識相衍接。
培養(yǎng)學生提煉知識線索的閱讀自學能力
介紹化工生產(chǎn),進行科普教育,了解生活中的化學知識,拓展知識
·看黑板發(fā)言
培養(yǎng)自學與總結能力
隨堂檢測練習
1、(1) 和 統(tǒng)稱油脂,其結構可表示為 。
若油脂中不飽和烴基相對含量 ,則熔點較高,例如 。
反之,則熔點較低。
。2)、液態(tài)油生成固態(tài)油脂,要在 條件下,用油與 ? 反應
2、(1)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A 油脂不屬于酯類; B 油脂兼有酯類和烯烴的性質; C 油脂的氫化又叫油脂的硬化;D 油脂屬于混合物
。2)下列物質中能使溴水褪色的且有沉淀生成的是:
A乙烯 B油酸 C苯酚 D丁炔
。3)油脂皂化后的混合物分離,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A 萃取勝B蒸餾 C過濾D鹽析
3、某同學說“酯的堿性水解是皂化反應”對嗎?
4.使1mol乙酸乙酯和1mol油脂完全水解,消耗的NaOH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
·讀題,選擇(判斷)結論。
·在教師的引導下訂正結論
鞏固知識,促進理解,檢查本節(jié)課教學效果
P162習題3、4、、6
附:板書設計 第六節(jié) 油脂(屬于酯類)
一、 油脂的組成與結構 2.1 油脂的氫化 副板書:
R1-C-O-CH2 單甘油酯-烴其相同 …… 1、脂與酯的區(qū)別
R2-C-O-CH è 混甘油酯-烴基不相同 2.2 油脂的水解&
nbsp; 2、油和脂肪
R3-C-O-CH2 烴基飽和時呈固態(tài), ①酸性時 3、洗滌劑
不飽和時呈液態(tài) …… 4、油脂與營養(yǎng)
二、油脂的性質 ②堿性時
1、物理性質 ……
…… ___皂化反應
2、化學性質 肥皂的制取:……
高二化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乙炔的重要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2.使學生了解炔烴的結構特征、通式和主要的性質;
教學重點
乙炔的結構和主要性質。
教學難點
乙炔分子的三鍵結構與化學性質的關系。
教學方法
1.通過制作乙炔的球棍模型認識乙炔分子的碳碳叁鍵結構;
2.實驗驗證乙炔的化學性質;
3.類比、分析得出炔烴的結構特征、通式和主要性質。
教學過程
前面我們將C2H6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去掉兩個氫原子小球,在碳碳原子之間又連了一根小棍,得到了乙烯的含雙鍵的共平面結構,現(xiàn)在如果通過反應使C2H4分子中再失去兩個氫原子,得到的這種C2H2分子的球棍模型。
碳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兩個碳原子和兩個氫原子在一條直線上。
這個分子就是乙炔分子。在該分子里兩個碳原子之間有3個共用電子對,即以叁鍵形式結合,據(jù)此,請大家寫出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按要求書寫乙炔分子的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并由一名學生上前板演:
一、乙炔分子的結構和組成
分子式電子式結構式
C2H2H-C≡C-H乙炔分子的比例模型
二、乙炔的實驗室制法
CaC2+2H2OC2H2↑+Ca(OH)2
乙炔可以通過電石和水反應得到。實驗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投影顯示]實驗室制乙炔的幾點說明:
、賹嶒炑b置在使用前要先檢驗氣密性,只有氣密性合格才能使用;
、谑㈦娛腵試劑瓶要及時密封,嚴防電石吸水而失效;
③取電石要用鑷子夾取,切忌用手拿電石;
、茏鳛榉磻萜鞯臒吭谑褂们耙M行干燥處理;
⑤向燒瓶里加入電石時,要使電石沿燒瓶內(nèi)壁慢慢滑下,嚴防讓電石打破燒瓶;
、揠娛c水反應很劇烈,向燒瓶里加水時要使水逐滴慢慢地滴下,當乙炔氣流達到所需要求時,要及時關閉分液漏斗活塞,停止加水;
電石是固體,水是液體,且二者很易發(fā)生反應生成C2H2氣體。很顯然C2H2的生成符合固、液,且不加熱制氣體型的特點,那是不是說就可以用啟普發(fā)生器或簡易的啟普發(fā)生器來制取乙炔呢?
⑦實驗室中不可用啟普發(fā)生器或具有啟普發(fā)生器原理的實驗裝置作制備乙炔氣體的實驗裝置。主要原因是:
a.反應劇烈,難以控制。
b.當關閉啟普發(fā)生器導氣管上的活塞使液態(tài)水和電石固體分離后,電石與水蒸氣的反應還在進行,不能達到"關之即停"的目的。
c.反應放出大量的熱,啟普發(fā)生器是厚玻璃儀器,容易因受熱不均而炸裂。
d.生成物Ca(OH)2微溶于水,易形成糊狀泡沫,堵塞導氣管與球形漏斗。
該如何收集乙炔氣呢?
乙炔的相對分子質量為26,與空氣比較接近,還是用排水法合適。
熟悉和體會有關乙炔氣體制備的注意事項及收集方法,并由兩名學生上前按教材圖5-14乙炔的制取裝置圖組裝儀器,檢查氣密性,將電石用鑷子小心地夾取沿平底燒瓶內(nèi)壁緩慢滑下,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一滴一滴地緩慢滴下,排空氣后,用排水法收集乙炔氣于一大試管中。
由幾個學生代表嗅聞所制乙炔氣的氣味。
請大家根據(jù)乙炔分子的結構和所收集的乙炔氣來總結乙炔具有哪些物理性質?
三、乙炔的性質
1.物理性質
無色、無味、ρ=1.16g/L、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實際上純的乙炔氣是沒有氣味的,大家之所以聞到特殊難聞的臭味是由于一般所制備得到的乙炔氣中常含有PH3、H2S等雜質造成的。
根據(jù)乙炔、乙烯和乙烷的分子結構特點,預測乙炔該有哪些化學性質?
[小組討論]乙烷分子中兩個碳原子的價鍵達到飽和,所以其化學性質穩(wěn)定;乙烯分子中含有碳碳雙鍵,而雙鍵中有一個鍵不穩(wěn)定,易被打開,所以容易發(fā)生加成反應和聚合反應;乙炔分子中兩個碳原子以叁鍵形式結合,碳原子也不飽和,因此也應該不穩(wěn)定,也應能發(fā)生加成反應等。
大家所推測的究竟合理不合理,下邊我們來予以驗證。
[演示實驗5-7](由兩名學生操作)將原反應裝置中導氣管換成帶玻璃尖嘴的導管,打開分液漏斗活塞,使水緩慢滴下,排空氣,先用試管收集一些乙炔氣驗純,之后用火柴將符合點燃純度要求的乙炔氣體按教材圖5-14所示的方法點燃。觀察現(xiàn)象:點燃條件下,乙炔在空氣中燃燒,火焰明亮而伴有濃烈的黑煙。
乙炔可以燃燒,產(chǎn)物為H2O和CO2,在相同條件下與乙烯相比,乙炔燃燒的更不充分,因為碳原子的質量分數(shù)乙炔比乙烯更高,碳沒有得到充分燃燒而致。
(補充說明)乙炔燃燒時可放出大量的熱,如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的氧炔焰溫度可達3000℃以上,因此可用氧炔焰來焊接和切割金屬。
2.乙炔的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
a.燃燒2CH≡CH+5O24CO2+2H2O
檢驗其能否被酸性KMnO4溶液所氧化。
[演示實驗5-8](另外兩名學生操作)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觀察現(xiàn)象:片刻后,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逐漸褪去。
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結論?
乙炔氣體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前邊的學習中提到由電石制得的乙炔氣體中往往會含有硫化氫、磷化氫等雜質,這些雜質也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實驗中如何避免雜質氣體的干擾?
可以將乙炔氣先通過裝有NaOH溶液(或CuSO4溶液)的洗氣瓶而將雜質除去。
b.易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演示實驗5-9]打開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水緩慢滴下,將生成的乙炔氣體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觀察現(xiàn)象:溴的四氯化碳中溴的顏色逐漸褪去。
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說明二者可以反應且生成無色物質,那么它們之間的反應屬于什么類型的反應?(屬于加成反應)
從時間上來看是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迅速還是乙炔與之褪色迅速?
(回答)乙烯褪色比乙炔的迅速。
這說明了什么事實?乙炔的叁鍵比乙烯的雙鍵穩(wěn)定。
應注意乙炔和溴的加成反應是分步進行的,可表示如下:
(2)加成反應
乙炔除了和溴可發(fā)生加成反應外,在一定條件下還可以與氫氣、氯化氫等發(fā)生加成反應。
高二化學教案7
【目的要求】 :
1. 使學生認識烷烴同系物在組成、結構式、化學性質上的共同點以及物理性質隨分子里碳原子數(shù)目的遞增而變化的規(guī)律性;
2. 掌握飽和鏈烴、烴基的概念和烷烴的同分異構體的寫法和命名方法;
3. 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有機物的性質和結構間的關系。
【重、難點】 :
烷烴的性質、同分異構體的寫法及烷烴的命名方法。
【教學方法】 :
實例引導,分析討論,講練結合,總結歸納。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引入 〗:投影下面四組物質,對比結構上的不同:
乙烷 丙烷
環(huán)丙烷 環(huán)丁烷
乙烯 丙烯
乙炔 丙炔
從中引出碳碳單鍵、雙鍵、三鍵以及鍵的飽和與不飽和。
〖 投影 〗: [思考討論]
1、具有什么結構特點的烴叫烷烴?它與環(huán)烷烴如何區(qū)分?
2、甲烷、乙烷、丙烷……是按什么來命名的'?其各兄弟在結構上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3、如何理解同系物的內(nèi)涵?乙烷和環(huán)丙烷;環(huán)丙烷和丁烯是同系物嗎?(給出結構式)如何表達烷烴和環(huán)烷烴分子的通式?
4、分析課本76頁的表中數(shù)據(jù),烷烴各同系物的物理性質如何遞變?為什么?你認為它們的化學性質與甲烷相比如何?為什么?
5、什么叫烴基?什么叫烷基?兩者從屬關系如何?
〖 學生活動 〗:閱讀課本,了解相關知識。
〖 師生活動 〗:學生回答,教師講解并引導歸納。
1、烷烴結構特點:C-C單鍵,每個C原子的化合價都充分利用;
4、明確物理性質遞變決定于范德華力,隨碳原子增多,分子量增大,范德華力增大。化學性質與甲烷相似,因為結構相似。
(第二課時)
〖 引入 〗:復習同系物概念
〖 解釋 〗:同分異構
〖 師生活動 〗:教師以球棍模型展示,通過切、接、轉與學生討論分析甲烷、乙烷和丙烷,得出結論:無同分異構
教師以球棍模型展示,通過切、接、轉與學生討論分析丁烷,得出結論:有同分異構;指導閱讀課本 77頁,對比正丁烷和異丁烷的熔沸點和密度說明兩者是不同的物質;
判斷 是否為第三種不同的結構,說明C-C
鍵可旋轉,不能受平面書寫限制。
〖 學生活動 〗:以碳架表示,練習書寫戊烷的同分異構體
〖 教師講解 〗:分析評價學生書寫正誤,引導認識主鏈和支鏈以及給碳原子編號確認支鏈位置。
〖 學生活動 〗:以碳架表示,練習書寫己烷的同分異構體
〖 師生活動 〗:學生總結書寫不重復的方法,教師歸納為:
。 1)找主鏈
。2)找對稱碳
(3)有序書寫(最長直鏈 1支鏈 2支鏈……)
〖 投影 〗:碳原子數(shù)為 1—20的烷烴相應的同分異構體數(shù),說明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之一。要求會寫7個碳原子以內(nèi)的烷烴的同分異構體。
碳原子數(shù)
同分異構體數(shù)
1
1
2
1
3
1
4
2
5
3
6
5
7
9
8
18
9
35
10
75
11
159
12
355
13
802
14
1858
16
10359
20
366319
。ǖ谌n時)
〖 提問 〗:目前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同位素、同素異形體、同系物和同分異構體,如何區(qū)分這四個概念?(對象是什么和區(qū)別點如何)
〖 投影 〗: [練習]:下列各組物質屬于同位素的是 ;屬于同素異形體的是 ;屬于同系物的是 ;屬于同分異構體的是 。
。 1)O 2 和O 3
。 2) 35 17 Cl和 37 17 Cl
。 3)CH 3 CH 3 和CH 3 CH 2 CH 2 CH 3
。 4)金剛石和石墨
。 5)氕、氘、氚
。 6)CH 3 CH 2 CH 2 CH(CH 3 )CH 2 CH 3 和CH 3 CH 2 CH(CH 3 )CH(CH 3 )CH 3
〖 師生活動 〗:學生練習、回答,教師評價
〖 投影 〗:下列物質的碳架表示了幾種不同結構?
其一氯取代物有幾種?正戊烷 呢?
〖 學生活動 〗:
1、閱讀課本有機物的命名方法,然后練習下面物質給命名
2、總結命名方法和步驟
〖 教師總結 〗:命名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
(第四課時)
〖 投影 〗:有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1、 有機物分子式的推算及結構的確定
2、 有機物命名的正誤判斷
3、 氣態(tài)烷烴燃燒后體積的變化及計算
。1) 純凈烷烴的燃燒
。2) 混合烷烴的燃燒
〖 例題分析 〗: 《學習指導》 55頁4題;56頁2、3題;57頁10題
〖 總結 〗: [規(guī)律]:
1、 根據(jù)題意——算分子量——確定分子式——確定結構式
。1) 根據(jù)各元素含量和分子量,求分子式
。2) 根據(jù)烴燃燒的化學方程式通式,求分子式
。3) 根據(jù)烴的通式和分子量,求分子式
2、 常見錯誤:
。 1)主鏈找錯;
。2)支鏈定位錯……
3、 ( 1)純凈烷烴的燃燒:H原子數(shù)為4時,燃燒后體積不變;大于4時,體積變大;小于4時,體積變小
( 2)求平均分子量——十字交叉法。
〖 教后記 〗:
1、多讓學生自己活動,從中學會分析總結知識規(guī)律。
2、教材處理上可以先講命名方法,再講同分異構知識,講同分異構時可結合命名進行練習。
3 、除注意講練結合以外,還要課外多練習,學生才能熟練掌握。
高二化學教案8
一、說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學平衡之前有溶解平衡(初中),在化學平衡之后有電離平衡和水解平衡,很顯然,化學平衡在這一系列的平衡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中學化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通過對本章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業(yè)生產(chǎn)的化學原理的理解,又為以后學習電離平衡理論和水解平衡奠定基礎。
2、本節(jié)教材簡析
本節(jié)教材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化學平衡狀態(tài);第二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化學平衡移動;第三部分勒沙特列原理。
其中第一部分是基礎是核心,教材是在簡單介紹固體溶解平衡的基礎上引出跟可逆反應對應的化學平衡并以CO和H2O蒸汽在1升容器中發(fā)生的可逆反應為對象,在分析、討論的前提下引出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及其特征,為第二部分內(nèi)容的教學打下理論基礎,過渡自然,給出知識的先后順序合理,介紹知識采取以老(溶解平衡)帶新(化學平衡)的辦法降低了知識的難度。所以,第一部分教材的編排,問題的處理,完全符合人類認識事物的總規(guī)律,教學時必須遵守。
而后一部分"影響化學平衡的條件"采取先吃定心丸(即直接給出定義)后用實驗證明的辦法,我認為這個順序有其不足之外,而將實驗驗證放在化學平衡移動定義之前,先以實驗產(chǎn)生既定事實,之后再抽象歸納出概念較好。列寧說過:"從生動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所以,先通過實驗現(xiàn)象找出規(guī)律,然后再在此基礎上由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來,很自然地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完成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jù)《大綱》的要求、教材編排意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初步掌握化學平衡和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特征;初步掌握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技能目標——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和自學能力。
素質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點及難點的確定
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學習很重要,但最終學生必須用該理論來解決實際化學平衡移動的問題,所以"濃度、壓強、溫度等外界的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由于學生對勒沙特列原理的字面含意"平衡將向著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故而對該原理中重點字詞"減弱這種改變"的理解、剖析進而加以掌握是本節(jié)的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并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不斷設疑,析疑,解疑。
2、對涉及原理的解釋,力求用實物投影或計算機模擬的電化教學手段加以解決,即遵守直觀性教學的原則。
采用方法1,有利于學生掌握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學習方法,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采用方法2,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知識,且能使他們的`認識過程遵守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人類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并能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能力。
三、說學法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認為:現(xiàn)代的教學,應以發(fā)現(xiàn)為重點,確實幫助學生學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教會學生"如何思考,怎樣學習"。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指導大多數(shù)學生用"發(fā)現(xiàn)"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同時還應注意不要忽視那些個性特征很強的學生,一定要指導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
為了不使我們的學法指導活動落空,我們在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力求把教師的講授轉變?yōu)閱l(fā)誘導,把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動眼看、動手做、動口說、動腦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tǒng)一為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程序
1、巧妙復習,引入正題
打破傳統(tǒng)問答式的復習方式,應用計算機模擬化學平衡建立的過程及化學平衡的特征。
。ㄟ@樣做可以克服傳統(tǒng)復習枯燥乏味的缺點,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將不可用肉眼觀察到的微觀粒子之間的化學反應,以實物模擬的形式直觀地展示出來,變抽象為直觀。)
2、精心設疑,實驗探究
設問當外界條件改變時,已經(jīng)建立的化學平衡會不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ㄟ@樣不僅開門見山地將本節(jié)研究的中心問題提了出來,而且使學生為之一動,此時,他們會在心中想"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到底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從而激發(fā)起他們對新問題的求知興趣。
在這種情境和氛圍中,由教師分別分次演示實驗1—4、1—5、1—6,其中實驗1—4、1—5放在投影儀上去做。
這樣可以增大實驗的可見度)
此時只分析討論條件改變時,平衡變還是不變的問題,變?nèi)绾巫,為什么這樣變?通過討論得出相應的結論。
關于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先讓學生進行預測,后用實驗論證的方式開展教學。
。ㄟ@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分析實質,深化認識
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之后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再次設疑:"為什么當外界條件改變時上述化學平衡會發(fā)生移動呢?這些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
這些問題只要教師稍加點撥,或經(jīng)學生互相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可以從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影響這一角度加以理解,并順利得出化學平衡移動的定義。
(這樣做可使學生感覺到,通過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化學平衡可能移動,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抽象,概括知道了化學平衡在外界條件改變時為什么移動,既從直觀到抽象,即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產(chǎn)生認識上質的飛躍,使他們的思維加深。)
4、聯(lián)系實際,加深理解
在學習了化學平衡移動之后,要聯(lián)系實際,給出反饋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由他們自己做出正確答案,以加深對化學平衡移動原理的理解和認識。
(讓學生做反饋練習的目的,用于檢查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制定彌補的措施,在輔導時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
高二化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定義與實例,電離平衡(第一課時)。
。2)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概念。從分類標準角度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跟共價化合物、離子化合物等不同分類之間的關系。
(3)理解電離度、電離平衡等含義。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等分類關系的認識,理解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習中的作用,掌握用不同分類標準對同一對象進行分類的方法。
。2)通過有關實驗,提高從化學實驗探究化學本質的能力。
3.情感和價值觀目標
由弱電解質的電離、陰陽離子共存等特征,體會矛盾體雙方相附相存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通過電離平衡中電解質分子的電離、離子間的結合這種動態(tài)平衡關系,進一步體驗化學平衡的“動”、“定”、“變”等特征。
[重點與難點]
本課時的重點是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
本課時的難點是弄清化合物不同分類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見ppt文件。
課堂練習:
1.下列各組物質全部是弱電解質的是( )。
。ˋ)H2O、NH3·H2O、H3PO4、HF (B)Cu(OH)2、 CH3COOH、C2H5OH、CH3COONa
。–)H2SO3、Ba(OH)2、BaSO4 (D)H2SiO3、H2S、CO2
2.下列物質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不存在其它分子的是( )。
。ˋ)NaF (B)NaHS (C)HNO3 (D)HClO
3.醫(yī)院里用HgCl2的稀溶液作手術刀的消毒劑,HgCl2熔融時不導電,熔點低。HgS難溶于水,易溶于氯化鈉飽和溶液中。關于HgCl2的描述合理的是( )。
。ˋ)是難溶的共價化合物 (B)是離子化合物
。–)是一種強電解質 (D)是一種弱電解質
4.下列物質中,導電性能最差的是( )
。ˋ)熔融氫氧化鈉 (B)石墨棒 (C)鹽酸溶液 (D)固體氯化鈉
5.下列物質容易導電的是( ),化學教案《電離平衡(第一課時)》。
。ˋ)熔融的氯化鈉 (B)硝酸鉀溶液 (C)硫酸銅晶體 (D)無水乙醇
6.將0.1 mol·L-1的CH3COOH溶液稀釋10倍,下列微粒濃度減小得最多的是( )。
。ˋ)CH3COO- (B)OH- (C)H+ (D)CH3COOH
7.濃度與體積都相同的鹽酸和醋酸,在相同條件下分別與足量的碳酸鈣固體(顆粒大小均相同)反應,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ˋ)鹽酸的反應速率大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B)鹽酸的反應速率等于醋酸的反應速率
。–)鹽酸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比醋酸更多
(D)鹽酸與醋酸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一樣多
8.關于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區(qū)別,正確的`敘述是( )。
。ˋ)強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強于弱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
(B)強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度大于弱電解質在溶液中的電離度
。–)強電解質在任何濃度的溶液中都100%以離子的形態(tài)存在,而弱電解質則大多數(shù)以分子的形態(tài)存在于溶液中
(D)在一般的濃度下,強電解質的一級電離是不可逆的,而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
9.在一定溫度下,在冰醋酸加水稀釋的過程中,溶液的導電能力(I)隨著加入水的體積V變化的曲線如圖所示。請回答:
。1)“O”點導電能力為0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
。2)a、b、c三點處,溶液的c(H+)由小到大的順序為__________;
(3)a、b、c三點處,電離度最大的是_______;
(4)若要使c點溶液中c(Ac-)增大,溶液的c(H+)減小,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試用簡單的實驗證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CH3COOH H++CH3COO-的電離平衡。要求從促進和抑制CH3COOH電離兩個方面寫出簡要操作、現(xiàn)象及實驗所能說明的問題或結論。
課堂練習答案
1A,2C,3D,4D,5AB,6D,7AD。8D。
9.(1)在“O”點處還未加水,是純醋酸,純醋酸中醋酸分子沒有電離,無自由移動的離子,所以導電能力為0。 (2)c 10.(1)在醋酸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2)將上述溶液加熱,發(fā)現(xiàn)溶液紅色明顯加深,因為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吸熱反應,升溫使電離程度增大,H+濃度增大,故溶液紅色加深,說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電離平衡。(3)向(1)中加入醋酸銨固體,振蕩后溶液紅色明顯變淺,是由于醋酸銨溶解后,CH3COO-增大,平衡向左移動,即電離程度減小,H+減小,故溶液紅色變淺。說明在醋酸溶液中存在著電離平衡。 重點: 理解鹽類水解的本質 難點: 鹽類水解方程式的書寫和分析 第一課時 (一)知識準備 酸+堿=鹽+水(中和反應,可以理解鹽可以由相應的酸和堿反應生成) 【實驗】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完成下面的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向盛有,,的試管中分別加入3~4ml蒸餾水,振蕩,使之溶解。 (2)用試紙測定三種鹽溶液的, 并記錄: 【設疑】 (1)為什么三種鹽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堿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和其實質是否相同呢? 【講解】 這是由于鹽類水解的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鹽類的水解及其實質。 【設疑】 同樣是鹽溶液為什么有的顯堿性,有的顯酸性? 【講解】 、偃芤海ㄈ鯄A強酸鹽,水溶液,呈酸性) 。}電離強電解質電離是完全的) (水電離,弱電解電離是部分的,可逆的) 由于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促使水的電離,使溶液中增大,從而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水解離子方程式: 、谌芤海◤妷A弱酸鹽,水溶液,呈堿性) (鹽,弱電解質,完全電離) 。ㄋ,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 由于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分子,使溶液中減少,促使的電離,從而使溶液中增大,溶液呈現(xiàn)堿性。 【設疑】 鹽溶液是堿性,溶液中增大?為什么會增大呢?是從哪來的呢? 鹽溶液呈酸性,溶液中增大?為什么會增大呢?是從哪來的呢? 【講解】 、偃芤海ㄈ鯄A強酸鹽,水溶液,呈酸性) 。}電離強電解質電離是完全的.) 。ㄋ婋x,弱電解電離是部分的,可逆的) 由于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促使水的電離,使溶液中增大,從而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水解離子方程式: 、谌芤海◤妷A弱酸鹽,水溶液,呈堿性) 。},弱電解質,完全電離) 。ㄋ蹼娊赓|,存在電離平衡) 由于生成難電離的弱電解質分子,使溶液中減少,促使的電離,從而使溶液中增大,溶液呈現(xiàn)堿性。 ③溶液 。},強電解質,完全電離) 由于結合的能力與的能力相當,使溶液中與仍相等,所以溶液呈中性。 。ㄈ╇S堂練習 1.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質,可使水的電離平衡向電離方向移動的是() A.B.C.D. 2.判斷下列鹽類水解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溶液呈中性的鹽一定是強酸、強堿生成的鹽 B.含有弱酸根鹽的水溶液一定呈堿性 C.鹽溶液的酸膿性主要決定于形成鹽的酸和堿的相對強弱 D.碳酸溶液中氫離子物質的量濃度是碳酸根離子物質的量濃度的兩倍 3.物質的量濃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微粒種類最多的是() A.B.C.D. 4.下列各組離子,在強堿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B. C.D. 5.為了使溶液中的比值變小,可加入的物質是() A.適量鹽酸B.適量溶液 C.適量KOH溶液D.適量KHS溶液 (四)總結、擴展 1.鹽類水解的實質 在溶液中,由于鹽的離子與水電離出來的和生成弱電解質,從而破壞水的電離平衡,使溶液顯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堿性或中性。 2.鹽類水解的類型和規(guī)律 。1)通常鹽類水解程度是很小的,而且是可逆的。 (2)水解規(guī)律: 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誰強顯誰性,同強顯中性。 ①強酸弱堿生成的鹽水解:溶液呈酸性,是弱堿的陽離子水解生成對應的弱堿,使溶液顯酸性。如:等。 、趶妷A弱酸生成的鹽水解,溶液呈堿性,原因是弱酸根發(fā)生水解,生成對應弱酸,使溶液顯堿性,如:等。 、蹚娝釓妷A鹽不水解,溶液呈中性,如等。 ④弱酸弱堿鹽強烈水解。(此內(nèi)容大綱不作要求,不宜向學生補充) a.酸強于堿,顯酸性,如; b.堿強于酸,顯堿性,如 c.酸堿相當,顯中性,如 、萑跛崴崾禁}水解:取決于酸式酸根的電離程度和水解程度相對大小。 a.若電離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如等。 b.若電離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堿性,如等。 3.擴展 氮、磷、鉀是植物生長的重要營養(yǎng)元素,洗衣粉中加入由磷酸脫水制得的多磷酸的鈉鹽作配料,能起到軟化水的作用,但使用此類洗衣粉會造成水質污染。 。1)試簡述污染水質的原因。 。2)某種無磷洗衣粉中加入了硅酸鈉作配料,試說明這種配料的有關性質和作用。 板書設計 一、鹽的組成類別 1.強酸強堿鹽:如等; 2.強酸弱堿鹽:如等; 3.弱酸弱堿鹽:如等; 4.弱酸弱堿鹽:如等; 二、實驗測定鹽溶液的是不是都等于7 1.測蒸餾水; 2.測溶液; 3.測溶液; 4.測溶液值。 列表比較: 提出問題:為什么都是鹽溶液的(2)(3)(4)三種溶液會有顯著差異呢? 強酸強堿鹽; 強堿弱酸鹽; 強堿強酸鹽; 剖析原因:寫出離子方程式及化學方程式。 與電離出來結合成弱電解質 破壞了水電離平衡,減少水電離,使溶液中濃度增大,堿性增強。 與電離出來的結合生成弱堿,破壞了水電離平衡,促使水電離,使溶液中濃度增大,酸性增強。 強酸、強堿鹽,不水解只電離。溶液顯中性。 三、引出水解定義,歸納水解一般規(guī)律 1.定義: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跟水電離出來的或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叫做鹽類水解。 2.水解一般規(guī)律: 誰弱誰水解:水解離子一定是鹽電離出來的弱離子(弱酸陰離子,或弱堿陽離子)。 誰強顯誰性:堿強顯堿性,酸強顯酸性。 都強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1. 1. 儀器:酸式滴定管、堿式滴定管。 說明 為什么要用滴定管:量筒的精確度不高。 滴定管是一根帶有精確刻度的細長玻璃管,管的下段有可以控制液體流量的活塞。 。1) (1) 優(yōu)點:易于控制所滴加液體的流量、讀數(shù)比較精確。 。2) (2) 滴定管的正確操作: I. I. 兩種滴定管在構造上的不同點:堿式---活塞 酸式---帶有玻璃球的'橡膠管 II. II. 滴定管的讀數(shù)方法: 0刻度在上,從上往下讀,最大量程有25Ml、50mL 精確度:取到小數(shù)點后兩位,如:24.00mL、23.38mL 最后一位是估計值。 III. III. 滴定管的洗滌: 先用蒸餾水洗滌,再用標準液(或待測液)來潤洗。 IV. IV. 固定;垂直于桌面,高度以滴定管尖伸入錐形瓶約1cm為宜。 V. V. 操作:酸式滴定管: 堿式滴定管: 擠壓位置 酸堿中和滴定 錐形瓶:上下都不靠。 滴定時,禁止:左手離開活塞、眼睛看別的地方,要注視錐形瓶內(nèi)液體的顏色變化。 板書 操作過程: 。1) (1) 查: (2) (2) 洗:先水洗,后潤洗。 。3) (3) 盛,調(diào): 。4) (4) 。捍郎y液、指示劑 。5) (5) 滴定: 。6) (6) 記錄讀數(shù): (7) (7) 數(shù)據(jù)處理 討論 1. 1. 完全中和點和滴定終點雖然不同,但可以等同計算。 如:用0.1mol/LNaOH滴定20mL0.1mol/LHCl. 氫氧化鈉體積 [H+] pH 0 0.1 1 10.00 0.033 1.48 15.00 0.0143 1.85 19.50 0.00125 2.9 19.80 0.0005 3.3 19.98 0.00005 4.3 20.00 10-7 7 20.02 2x10-10 9.7 20.20 2x10-11 10.7 pH 7 氫氧化鈉體積 2. 誤差分析: 。1) (1) 潤洗 。2) (2) 進氣泡 。3) (3) 錐形瓶潤洗 。4) (4) 滴定管漏水 (5) 讀數(shù)角度 目的要求: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 初步學會滴定管的正確操作] 了解中和滴定的全過程,為學生進行定量實驗打下基礎。 重點難點:中和滴定的操作 教學過程: 引入 化學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而滴定法是其中最基本、最簡單的一種,但是滴定的手段有很多種,根據(jù)具體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滴定方法(如:酸堿滴定、氧化-還原滴定、沉淀滴定、絡合滴定),而酸堿滴定是滴定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種。掌握此種滴定法是化學定量分析的重要手段。 板書 第五節(jié) 酸堿中和滴定 一.一.酸堿中和滴定 1.原理 提問 (1)在一定量的堿溶液中,滴加酸,正好中和時,堿和酸應該有什么定量關系? 引出 H+ + OH == H2O(中和反應實質) n(H+)== n(OH-) 根據(jù)此種關系,我們可以通過酸堿相互反應來測知未知液濃度 (2)不同酸堿的定量關系 HCl + NaOH === NaCl + H2O 1mol 1mol 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1mol 2mol H3PO4 + 3NaOH ==== Na3PO4 + 3H2O 1mol 3mol (3) 溶質的物質的量(mol)=物質的`量濃度(mol/L)x溶液體積(L) n = cV 閱讀 在酸堿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已知物質的量濃度的酸或堿溶液跟未知濃度的堿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的體積,根據(jù)化學方程式中酸和堿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堿或酸的溶液濃度。 例題1 在未知濃度氫氧化鈉溶液0.23L,需加入0.11mol/L的鹽酸溶液0.29L才能完全中和。氫氧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是多少? 板書 。1) (1) 定義:用已知物質的量的濃度的酸或堿來測定未知濃度的堿或酸的方法。 。ㄔ诨どa(chǎn)和化學實驗中,經(jīng)常需要知道某種酸或減的標準濃度,例如:在實驗室有未知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和鹽酸溶液,怎樣測定他們的準確濃度呢?這就需要利用上述酸堿中和反應中的物質的量之間的關系來測定。) 一、教材 1、本節(jié)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作為主要線索貫穿在整個高中化學教學中,這是教材體系的總體安排,新教材除了以物質結構知識統(tǒng)帥整個化學教材外,還以化學變化中的能量變化來組織教材。其原因是化學反應過程的能量變化對人類十分重要。能源又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物質條件。人們目前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化學反應產(chǎn)生的,又通過化學反應來利用能量,因此研究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學生找到新能源以及確保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本節(jié)教材內(nèi)容分析 本節(jié)教材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為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即放熱反應、吸熱反應;二為燃料的充分燃燒的條件。教材內(nèi)容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注意反映了化學的發(fā)展與現(xiàn)代社會有關的化學問題。如把一些問題放在社會的大背景下啟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了解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chǎn)、科學技術等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和經(jīng)濟效益觀念,以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學以致用。如放熱反應中的熱量的利用,煤的燃燒,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減少污染,開發(fā)新能源等。 3、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了解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學習資料的查找,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理解信息并得出結論的自學能力。又通過對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通過化學實驗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通過設置家庭小實驗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4、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 難點: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觀點的建立 二、說方法 因為大綱對本節(jié)的要求都是A層次要求,我們可嘗試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情境和實驗情境,使具有不同思維優(yōu)勢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自由表達各自觀點來感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在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又使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必要與快樂,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 改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體現(xiàn)教材改革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三、說程序 本節(jié)內(nèi)容學生在初中已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且內(nèi)容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今家喻戶曉的話題,學生很易于發(fā)揮,是學生把廣泛興趣與中心興趣有機結合,同時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較好內(nèi)容。 首先提前1~2天要求學生預習好本節(jié)內(nèi)容并設計好問題上報教師,教師提前把問題按思維發(fā)展的過程提煉出幾個核心問題,通過問題串連課堂,通過問題鼓動學生踴躍小組合作討論,發(fā)表各組見解,不斷完整問題的答案。主要問題如下: 1)化學反應有用嗎?化學反應都有用嗎?舉例說明。 有些有用、有些有害。 2)化學反應都伴有能量變化嗎?這里所指的能量你有何認識的嗎? 一定。能量可能熱能、光能、化學能。 3)化學反應常常伴隨熱量的變化,你有體會嗎?為什么化學反應中會有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學生猜想,教師總結。 強調(diào)“常!保⒎且欢。做好實驗是建立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概念的關鍵。 、傩屡f物質組成結構不同,本身具有能量不同。 ②反應中能量守恒。 、鄯磻锷晌锶粢詿崃啃问奖憩F(xiàn)為放熱或吸熱。 ∑E(反應物)>∑E(生成物)------放熱反應(能量釋放) ∑E(反應物)<∑E(生成物)------吸熱反應(能量貯存) 、芊磻奈艧崤c反應本身是否需要加熱無關。 媒體演示非常形象直觀,便于理解。 4)人類現(xiàn)階段是如何利用能源?利用這些能源有何利弊?舉例說明。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電力、水力、太陽能等等。 5)你認為如何來提高煤等燃料的燃燒? 從燃燒的條件上分析,充分燃燒放熱多:足量空氣(適量);增大接觸面(固、液→氣). 6)人類很多時候在利用反應放熱,是否有利用反應吸熱? 充分利用"家庭小實驗"進行探究性實驗。 7)閱讀課后"資料",你有何認識? 為何要發(fā)生伊拉克戰(zhàn)爭?我國為何要實施西氣東送?西電東輸? 媒體演示"能源的儲量"、"可開采年限" 8)人類利用能源可分為哪幾個時代? 利用課后"閱讀",體會到人類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對未來充滿信心。 本節(jié)作業(yè):調(diào)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燃燒產(chǎn)物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及提高燃燒效率的措施。通過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 氨、銨鹽(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氨氣的實驗室制法。 。2)掌握銨鹽的性質和銨離子的鑒別方法。 。3)理解氨和銨的異同。 2.能力和方法目標 。1)通過氨氣的實驗制法學習,提高實驗設計能力。 。2)通過氨、銨鹽性質的綜合運用,提高推理能力。 。3)通過有關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實驗結論的分析,提高觀察能力和解釋能力。 [ 教學重點、難點] 銨離子的鑒定。 [ 教學過程] 見課件[氨、銨鹽(二)ppt文件] [ 鞏固練習] 1.四支試管分別充滿O 2 、 NO 2 、 Cl 2 、 NH 3四種氣體,把它們分別倒立于盛有下列各種液體的水槽中,發(fā)生的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其中充滿Cl 2的試管是()。 答案:C 。 2.白色固體A的水溶液能使藍色石蕊試紙變紅。把A裝入試管中充分加熱,A全部消失,同時產(chǎn)生白煙和紫色蒸汽。將加熱生成的煙氣通過濃熱的NaOH溶液,紫色消失,但有無色氣體。將這無色氣體通過硫酸溶液,無色氣體明顯減少,再將剩余的無色氣體在空氣中點燃,產(chǎn)物生成水。由此上事實推知: A的化學式應該是xxxxxxxxxxxxxx;A受熱變化的化學方程式是xxxxxxxxx 。 答案:NH 4 I;2 NH 4 I=2NH 3 +I 2 +H 2 。 3.用一種白色固體A和一種黃色固體B做如下實驗:① A與等物質的量的一元強酸和一元強堿都能完全作用,依次生成有毒氣體C和極易溶于水的氣體D 。② B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氣體E 。 E與C反應又生成B 。③將D通入滴有石蕊的`水中,溶液呈藍色,再通入E,過量時溶液由藍變紅。④將E與空氣混合通入裝有催化劑的灼熱的玻璃管,氣體出口處有白霧生成。 則(填化學式)A是xxxxxxxxx,B是xxxxxxxx,C是xxxxxxxx,D是xxxxxxx,E是xxxxxxxx 。 答案:A是NH 4 HS,B是S,C是H 2 S,D是NH 3,E是SO 2 。 4.從某物質A的水溶液出發(fā)有下面所示的一系列變化: 。1)寫出A~F物質的化學式。 。2)寫出E → F的化學方程式:xxxxxxxxxxxx 。 (3)鑒別物質F中陰離子的方法是xxxxxxx 。 答案: 。1)各物質的化學式為:A是(NH 4 ) 2 SO 3,B是(NH 4 ) 2 SO 4,C是SO 2,D是NH 3,E是K 2 SO 3,F(xiàn)是K 2 SO 4 。 。2)K 2 SO 3 +Br 2 +H 2 O=K 2 SO 4 +2HBr 。 。3)F中的陰離子是硫酸根離子,可以加鹽酸、 BaCl 2溶液來鑒別。 【教學目標】 1.掌握原電池的構成條件,理解原電池的原理,能正確判斷原電池的正負極,正確書寫電極反應式、電池反應式,能根據(jù)氧化還原原理設計簡單的原電池。 2.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學會分析和設計典型的原電池,提高實驗設計、搜索信息、分析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和總結規(guī)律的。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學習快樂和喜悅,增強學習的反思和自我評價能力,激發(fā)科學探索,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強化環(huán)境保護意識以及事物間普遍聯(lián)系、辨證統(tǒng)一的哲學觀念。 【教學重點】 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教學難點】 原電池原理的理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學生實驗與演示實驗相結合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教學法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成幾個實驗小組,準備原電池實驗儀器及用品。實驗用品有:金屬絲、電流表、金屬片、水果。先將各組水果處理:A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較厚),B組:成熟的橘子(將瓣膜、液泡攪碎),C組:準備兩種相同金屬片,D組:準備兩種不同金屬片。 【教學過程】 [師]:課前我們先作個有趣的實驗。請大家根據(jù)實驗臺上的儀器和藥品組裝:將金屬片用導線連接后插入水果中,將電流表串聯(lián)入線路中,觀察會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巡視各組實驗情況)。 [師]:請大家總結: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生]:總結:出現(xiàn)兩種結果: ①電流表指針偏轉 ②電流表指針不發(fā)生偏轉 [師]: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什么?為什么會發(fā)生偏轉? [生]:說明有電流產(chǎn)生。 [師]:這個裝置就叫做原電池。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研究原電池。請大家列舉日常使用的原電池都有哪些? [展示干電池]:我們?nèi)粘J褂玫碾姵赜邢旅鎺追N,大家請看: [播放幻燈片]: 化學電池按工作性質可分為:一次電池(原電池);二次電池(可充電電池)鉛酸蓄電池。其中:一次電池可分為:糊式鋅錳電池、紙板鋅錳電池、堿性鋅錳電池、扣式鋅銀電池、扣式鋰錳電池、扣式鋅錳電池、鋅空氣電池、一次鋰錳電池等。二次電池可分為:鎘鎳電池、氫鎳電池、鋰離子電池、二次堿性鋅錳電池等。鉛酸蓄電池可分為:開口式鉛酸蓄電池、全密閉鉛酸蓄電池。 原電池的構成:任何一種電池由四個基本部件組成,四個主要部件是:兩個不同材料的電極、電解質、隔膜和外殼。 【評注】提出問題,從身邊走近化學,喚起學生學習興趣。 【高二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高二化學教案12-29 關于化學教案02-14 高中化學教案11-24 化學教案鹵族元素12-30 高三化學教案09-01 初中化學教案水01-04 高中化學教案范文12-19 初中化學教案:《水》12-30 化學教案物質的量教案12-30高二化學教案10
高二化學教案11
高二化學教案12
高二化學教案13
高二化學教案14
高二化學教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