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范文集錦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玩玩、看看、說說、動動中,知道身體的很多部位是會動的,對自己的身體感興趣。
2.愿意和大家說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活動準備:
1.一盤磁帶(迪斯科音樂)
2.各種玩具:皮球、雞毛、氣球、圈各4個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各種玩具,初步感受身體會動。
1.師: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好玩的東西,看看有些什么?你們想不想去玩一玩呀?
2.每個小朋友選一樣你喜歡的玩具去玩吧。ㄓ變和,師鼓勵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一物多玩")
3.提問:誰來說說,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
二、探索身體更多會動的部位
1.師:剛才,我們小朋友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手、腳、嘴巴會動起來,那想想,我們身體還有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呢?
2.聽著音樂一起來動動我們的身體,看看哪些部位也能動起來?(放音樂,幼兒動起來)
3.提問:開心嗎?你身體的哪些部位也動起來了?(幼兒說,大家一起跟著做)
三、游戲:動起來。
感受身體動了的快樂
1.小結:原來我們的身體有很多部位都能夠動起來的。
2.下面,我們再聽著音樂,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動起來吧!
3.每人去找一位客人老師,讓她們的身體也動起來吧!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設計意圖
近一階段,我發(fā)現(xiàn)幼兒都比較喜歡玩陀螺,其中接觸的圓形陀螺比較多,知道圓形的陀螺在轉動時呈現(xiàn)出圓形,但從未嘗試過自己制作陀螺來玩,那其他形狀的陀螺轉起來是什么形狀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設計了科學活動《讓紙片轉起來》,引導幼兒通過中心點自制各種形狀的紙片陀螺,在猜猜、做做、說說中探索、發(fā)現(xiàn)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xiàn)出圓形,從而激發(fā)他們對科學活動的探究興趣。
活動目標
1、探究、發(fā)現(xiàn)各種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會呈現(xiàn)出圓形。
2、在討論、記錄、交流中積累和提升有關轉動的經(jīng)驗。
3、樂意大膽猜想記錄,體驗愉快的情緒和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圓形、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紙片(中心有小孔)、火柴棒若干、紙盒五只、鉛筆、橡皮若干、記號筆等。
2、實物投影儀、音樂《小陀螺》。
3、“紙片轉動記錄表”人手一張;大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fā)探究興趣
1、聽音樂《小陀螺》、拍手進入教室。
2、投影展示各種圖形,幼兒觀察講述都有哪些圖形和我們玩轉陀螺的游戲。
3、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說說什么形狀的紙片比較適合做陀螺。
二、在做做、玩玩中發(fā)現(xiàn)圓形的紙片在轉動時是圓形的。
1、提出制作與觀察的要求:先選一張圓形的紙片把它做成陀螺玩一玩,看看它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2、幼兒制作、玩耍陀螺,引導幼兒觀察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3、請幼兒說一說并示范陀螺轉動起來是怎樣的。
4、小結:剛才小朋友都發(fā)現(xiàn)了圓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圓形的。
三、在猜猜、試試、說說中發(fā)現(xiàn)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都呈現(xiàn)出圓形。
1、教師:看到小朋友和圓形的紙片寶寶玩得這么開心,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紙片寶寶也想變成陀螺來玩了。你們猜猜它們轉動的時候是什么形狀的呢?
2、出示記錄表,介紹記錄方法:“問號”表示想一想,“小手”表示試一試。把我們的猜想畫在問號下面,等一會兒把嘗試后的結果畫在小手下面。
3、讓幼兒猜一猜三角形、橢園形、正方形的紙片轉動起來是什么形狀的,并把自己的猜想記錄在表格中。
4、個別介紹自己的猜想,教師把幼兒的想法記錄在大記錄表上。
5、實驗驗證并記錄結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不同形狀的紙片在快速轉動時是什么形狀的,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1)、教師:怎樣才能證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動手試一試就知道了。
(2)、交代要求:每個小朋友要做3個陀螺(正方形、三角形和橢圓形),要讓它們轉動起來,并要注意仔細看:它們轉動的時候是什么形狀的。最后將你看到的結果記錄在小手下面。
6、表達與講述。
教師分別請記錄正確和錯誤的幼兒講述、示范,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三角形、正方形、橢圓形的.紙片轉動時都是圓形的。
7、結合幼兒的講述,教師簡單小結。
教師:今天小朋友真聰明,都發(fā)現(xiàn)了三角形、正方形和橢圓形的舞臺在轉動時是圓形的(教師邊說邊記錄大記錄表)。
四、結束活動
教師:小朋友,你們今天玩得開心嗎?回到教室后,請你們去試試其他形狀的物體在轉動時會呈現(xiàn)出什么形狀。
活動反思:在本次活動中,幼兒的參與性較高,能主動猜想,并能通過操作、試驗探索各種不同形狀的紙片在轉動時是圓形的。在第二環(huán)節(jié)讓幼兒猜想三角形等紙片轉動時的形狀記錄時,時間較長,而且提出的問題沒有到位,以至于讓個別幼兒畫出了房子等。通過反思,我覺得這一猜想記錄可以讓幼兒在集體中講述、操作與記錄中完成。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5~6歲幼兒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在認知活動中,無論是觀察、注意、記憶,還是思維和想象,他們都可以事先計劃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并在意志行動中運用各種方法落實計劃、解決問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fā)現(xiàn)了易拉罐注人適量水就可以45度傾斜站立的神奇現(xiàn)象,感覺這是一個將思維與行動有效整合的好機會,于是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意圖讓幼兒在活動中感受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并積極探索發(fā)現(xiàn)易拉罐傾斜站立的方法,在嘗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與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養(yǎng)成勇于嘗試、細心觀察的學習品質。
活動目標
1.反復操作、細心觀察,發(fā)現(xiàn)易拉罐傾斜45度獨自站立的方法,感受科學探究活動的樂趣。
2.積極主動并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fā)現(xiàn),勇于嘗試,不斷探索。
活動準備
易拉罐,抹布,水盆,自制量杯,托盤,馬克筆,礦泉水瓶等人手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導入:教師通過演示,設置懸念,激發(fā)幼兒獨立實驗和探索的興趣。
1.教師采用“變魔術”的游戲情境,出示裝有水的易拉罐,通過魔術表演的方式向幼兒呈現(xiàn)易拉罐傾斜45度站立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引發(fā)幼兒的好奇心。
2.提供材料,鼓勵幼兒自主探索讓易拉罐傾斜站立的方法。當幼兒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易拉罐不能獨自傾斜站立時,再引發(fā)幼兒探究“謎底”的興趣。
3.集體交流,教師揭開易拉罐傾斜站立的謎底——倒入水,提出新的探究問題:“倒入多少水可以使易拉罐傾斜站立?”引發(fā)幼兒積極思考。
(反思:活動開始環(huán)節(jié)采用“變魔術”的游戲方式向幼兒呈現(xiàn)這種有趣的現(xiàn)象,極大地調動了幼兒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當幼兒自己嘗試不成功后,急切地想揭開“謎底”,當幼兒了解緣由后更是躍躍欲試,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親自嘗試的積極愿望。)
二、幼兒獨立實驗,發(fā)現(xiàn)易拉罐傾斜站立的方法。
1.鼓勵幼兒通過反復實驗,成功將易拉罐傾斜站立。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嘗試,同時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及時予以支持。
2.個別幼兒成功后,引導幼兒相互交流并合作,可以利用多種感官(聽、對比觀察等)感知易拉罐成功傾斜站立時里面的水量。
3.集體交流,分享成功的經(jīng)驗和遇到的問題(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辦法?),并引導未成功的幼兒借鑒他人的.成功經(jīng)驗再次嘗試。
(反思: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要給孩子充分操作的時間,不過多介入,讓幼兒有更多交流與合作的空間,在分享成功的經(jīng)驗和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的鍛煉。)
三、教師出示自制量杯和馬克筆,鼓勵幼兒探索多少水量能使易拉罐傾斜站立。
1.引導幼兒將易拉罐中的水倒出,并提出問題:“我們倒在量杯中的水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仔細進行觀察,并發(fā)現(xiàn)水位的不同。
2.幼兒多次實驗,用馬克筆在自制量杯上記錄水位。
3.集體交流實驗結果,觀察量杯不同水位,激發(fā)幼兒進行自我驗證的科學態(tài)度:“你成功了幾次?”“最少(最多)放多少水能使易拉罐傾斜站立?”
(反思:在這獨立探究的環(huán)節(jié)中,引發(fā)幼兒探索出適宜的水就能使易拉罐傾斜站立的方法,太多或太少都不能成功,同時讓幼兒了解到成功的經(jīng)驗要反復的操作和實踐才能獲得。)
四、游戲“易拉罐快快站”,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利用自制量杯測量水量),將易拉罐成功傾斜站立。
活動延伸
將小魔術帶回家,試一試還能放入什么材料也能使易拉罐傾斜站立起來。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統(tǒng)一、充足的操作材料,它們都來源于日常生活,是幼兒非常熟悉的,能有效支持幼兒反復操作與探索。同時,神奇的科學現(xiàn)象激起了幼兒的探究興趣,一個個遞進深入的問題引領著他們主動去觀察、去操作、去比較、去發(fā)現(xiàn),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顒又形疫體會到,來源于幼兒生活的科學活動內容更容易有效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吸引他們積極參與探究。另外,使用讓幼兒具有親切感的活動材料,易于使幼兒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于活動,操作無障礙,有助于幼兒的反復操作和探究,最終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探索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運用各種感官的感知來初步了解水果。
2、發(fā)展幼兒初步的探索精神。
3、培養(yǎng)幼兒愛吃水果的良好飲食習慣
材料提供:蘋果、香蕉、葡萄若干,水果藍一只
活動過程:
1、設置情景:和幼兒一起唱《好孩子有禮貌》,師:剛才歌里唱了好孩子要有禮貌,今天見到我們的客人老師要問聲好。今天除了有客人老師,還有誰來到了我們班里了?(出示兔媽媽玩偶)兔媽媽家的水果園豐收了,今天她要請大家吃好吃的水果?墒窃诔灾八葋砜伎夹∨笥眩埬悴虏峦脣寢尳裉旖o小朋友帶來哪些水果?(出示水果的PPT拼圖)
2、引導幼兒利用各種感官感知水果的顏色和形狀。
剛才你們猜出了水果拼圖,那我們的兔媽媽究竟帶了什么水果來呢?(老師揭開被布蓋著的果籃請小朋友看。
(1)分別請幼兒說一說:蘋果、香蕉、葡萄是什么樣子的?(顏色、形狀、味道、口感)當他們被切開了或者剝開來又是什么樣子的(果肉是什么顏色的?有沒有果核?)
引導幼兒講一講吃水果有什么好處?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愛吃水果的好習慣。
小結:每種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樣,但都有營養(yǎng)。多吃水果對人的身體有好處。
3、請幼兒玩拼圖進一步感知水果
現(xiàn)在兔媽媽要請大家吃水果了,你們想知道會拿到什么水果嗎?答案就藏在這個拼圖上,請小朋友拼一拼,拼出什么水果就可以得到什么水果。
幼兒分組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請幼兒說說還認識哪些水果,并品嘗水果的味道。
剛才小朋友都拼出了拼圖,現(xiàn)在請小朋友先去洗洗手兔媽媽要把好吃的.水果分給大家吃。
活動反思:拼圖是孩子們愛玩的桌面游戲之一,它鍛煉了幼兒的觀察、推理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秋季是各種水果集中上市的季節(jié),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對此有強烈的感知。將水果與拼圖聯(lián)系起來就生成了科學活動《好吃的水果》當然活動中還設計了看、吃水果等環(huán)節(jié)以喚醒幼兒日常對三種常見水果的記憶,加深幼兒對這三種水果的感知。以小兔做客為引線使各個環(huán)節(jié)連貫暢通、逐步深入。并增強了活動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我們牙齒的構造及作用。
2、使幼兒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及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
3、知道保護牙齒的方法并學會刷牙的方法。
活動重難點:
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及預防齲齒的有關知識。
活動準備:
牙齒模具、flash(牙疼怪誰)、 牙刷若干、餅干、鏡子、刷牙兒歌等。
活動背景:
一天,戶外活動的時候,大家都興高采烈的游戲著,有的曬太陽,有的玩追影子,有的玩丟手絹……突然聽見周雨辰小朋友喊道:“哎呀,快看王老師,佳佳牙齒里有個黑洞”這時所有小朋友都跑過來要看佳佳的牙齒……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開展了一次科學教育活動《牙齒的秘密》,讓孩子們了解“黑洞”是什么,怎樣預防及保護牙齒。
活動過程:
活動一:認識牙齒
1、出示牙齒模具,讓幼兒初步認識牙齒的構造。
2、教師簡單講解不同牙齒的不同作用。(乳牙、恒牙、尖牙等)。
3、讓幼兒照鏡子或者互相看看牙齒,發(fā)現(xiàn)相同和不同點。
4、教師小結,讓孩子進一步了解牙齒的構造及作用。
活動二: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
1、觀看多媒體課件(牙疼怪誰)。
“我們在錄像里看到了什么”“小熊的牙齒為什么疼”“是誰在小熊的牙齒上,它在干什么”“小熊的牙齒怎么是黑黑的”。(根據(jù)幼兒回答逐步追問)
2、了解齲齒,找齲齒。幼兒每人一把小鏡子,觀察自己有沒有齲齒。
3、討論齲齒形成的'原因。
4、小實驗。每人一塊餅干,小朋友都把它吃完,并觀察自己的牙縫里有什么。
5、結合課件理解齲齒形成的原因,并且討論如何預防齲齒和怎樣保護牙齒。
活動三:我會刷牙
1、借助牙模用兒歌的形式講述刷牙的方法。
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
左邊刷,右邊刷,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晨刷,晚上刷,刷得干凈沒蛀牙,
漱完口,笑一笑,我的牙齒白花花。
2、教師小結:早晚要刷牙,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對,我們的牙齒就會有蛀牙。
3、幼兒邊念兒歌邊學刷牙。
4、教育幼兒堅持早晚刷牙,養(yǎng)成早晚刷牙的良好衛(wèi)生習慣。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2
科學活動教案05-31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07-28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怎么寫04-14
(通用)科學活動教案07-28
科學活動教案[熱門]07-21
科學活動教案【通用】07-25
科學活動教案[實用]07-23
【精品】科學活動教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