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感情背誦本詩。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4.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
一、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誦讀全詩,合作研討.小組獨立完成,相互交流,明確主旨:
(1)注意詩中起修飾作用的相關詞語,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以“我最喜歡——————句詩,因為————”的'句式,品味含義。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后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yōu)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二、課堂練習比較閱讀,提升能力
閱讀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回答問題。
發(fā)現(xiàn)聞一多
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風:道家語,高空的風。又作“剛風”。
1.詩歌中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含義?詩人“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詩人說:“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又說:“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據(jù)此說說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下面對詩句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詩人懷著美好的希望自美國返回,但看到的卻不是理想中的祖國,因此“進著血淚”,痛心到了極點。
B.“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前一句表達了詩人聽到祖國召喚,要為建設祖國而奮斗的感情,“時間的罡風”“火”都比喻返回祖國的急切心情。
C.“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追問”的內容是祖國為什么會變得如此黑暗,“逼迫”表達詩人急于知道這原因的心情。
D.“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這句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和把祖國建設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膽忠心。
4.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哪些特點?“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一句為何要加括號?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愛國精神的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發(fā)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白鎳谖倚闹小,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學生聯(lián)系以往有關抗日的故事談感受。
參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國的黑暗。
2.表達了詩人悲痛欲絕的感情。
3.B(“火”喻指詩人對祖國火一般的熱情)
4.每行11字,兩句一韻,句式整齊勻稱。這句話是“問”時表情動作,不加括號,容易被誤認為是“問”的內容。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2
教學依據(jù):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保ò啵段矣脷垞p的手掌》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這是詩人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用愛和恨、痛苦和希望編織成的一首熱愛祖國,憧憬光明的詩篇。隨著詩人的神思遐想,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從塞北的長白山,到中原的黃河,從江南水鄉(xiāng),到嶺南至南海,面對一片山河破碎的凄涼景象,詩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間;可那“遼遠的一角”,卻依然“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詩人抑制不住內心的激情,深情的贊頌解放區(qū)是“永恒的中國”,他把祖國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區(qū)。這鐵窗關不住的愛國情能夠給予中學生強烈的情感熏陶,使他們了解詩人在那種苦難的時代和環(huán)境里是怎樣的執(zhí)著愛國,也啟發(fā)他們反思在和平年代又該怎樣以自己的方式熱愛祖國,這就是本課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價值所在。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是語文學習中著眼于“人的發(fā)展”的一個永恒主題,本課也不例外。相信在詩歌閱讀的潛移默化中能夠如新的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給學生“關于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關于詩歌的學習,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對于九年級的學生而言,重點應該放在從語言入手領悟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內涵、情感上。課標也要求:“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在這里,強調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有“體驗”。體驗什么?體驗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作品中的情感并實現(xiàn)自己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學習這首詩歌,要引導學生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要注意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新課程標準還對學生提出了“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的要求。因此,本課仍然要求學生在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在涉及新的作家作品時查閱相關資料,做好相關鏈接,到九年級時應該已成為一種學習習慣。),目的正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還首次對學生的閱讀方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學生“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一要求的重點在于強調以“合作的方式”來解決閱讀中的問題!昂献鳌笔且环N新型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發(fā)揮大家的智慧、集體的力量。為此,本課選擇在體驗詩中的情境和形象、體驗詩中的情感和內涵時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不是以老師的講解取代學生自己的感受、理解、體驗和評價,而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切磋,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表達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共同解決閱讀中的疑難問題。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營養(yǎng),這樣的教學才真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隨著詩人“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詩中展現(xiàn)出一幅祖國山河破碎、災難深重的圖畫,可謂筆力縱橫,想像飛揚。學習本課要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谶^程與方法:讀中品,品中讀。用反復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像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qū)熱情的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fā)其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方式:
、僮龊孟嚓P鏈接。課前收集關于作者及本詩的相關資料,使學生對這位“雨巷詩人”及其詩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了解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樣有助于學生領悟作品內涵,理解本詩抒發(fā)的情感并作出自己的評價。
、诜磸驼b讀詩歌。在誦讀中,隨著詩人“手掌”的移動整體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在誦讀中,進一步明確詩人借助哪些形象抒發(fā)情感,品味詩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體味詩人奇異的想像和詩中強烈的對比。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
③開展合作交流。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強化誦讀,品評語言!白x”時可以輪流讀,可以分工讀。由于每個人對詩歌的理解可能不同,每讀一遍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感受和收獲。“品”時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切磋,針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在交流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④做好課堂盤點。本課結束后每個同學要及時回溯檢索本課學習內容,盤點自己的學習收獲。想想自己在本課中收獲最大的是什么,或者最想在本課中實現(xiàn)突破的是什么。這種理性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學習效率。
⑤布置課外作業(yè)。在課堂盤點之后,根據(jù)學生自己的選擇布置幾種不同的課外作業(yè),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針對不同的學習個體作不同的突破和拓展。
教學構思:
本課擬用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課前指導學生課外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上課時,用一盤朗誦得極富音樂感的磁帶導入。一方面,激起學生朗讀的欲望,有利于學生讀出節(jié)奏感;另一方面,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懷。
聽完范讀隨即安排學生自由誦讀,并提出初讀課文的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體會了復雜的情感之后,引導學生欣賞詩歌。一是看詩人是借助哪些形象來抒發(fā)情感的,二是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fā)情感的。這是學生表達自己對詩歌獨特的情感體驗并領悟詩歌語言凝練而又形象的特點的重要步驟,老師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選擇在同學中開展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在合作中表達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在這一步中,誦讀仍是貫穿其中的重要學習方法,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jié)奏感,更富有感情。
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之后,需要一個班內的交流。此時仍是由誦讀貫穿,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然后是引導學生針對本課的學習內容作一個回顧和盤點,總結一下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收獲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實現(xiàn)得如何,課外又將如何再去彌補遺憾或者有所拓展。
最后,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他們自己的選擇確定不同的課外作業(yè),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后都有相對豐足的收獲。
課堂實錄:
師生活動:
。ㄕn間播放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里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營造氛圍,從細節(jié)做起。
師:前面我們學過了艾青的詩歌《土地》,現(xiàn)在有哪些同學能夠充滿感情的為我們背誦這首詩?
。ū娚e手。指名背誦,兩名至三名。)
師:剛才欣賞同學們的背誦,最感動我的一句就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苯裉煳覀円獙W習戴望舒的一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與艾青的《土地》一樣,詩人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得熱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錄音,注意一些字的讀音和朗讀的節(jié)奏。
示范性的朗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也為學生學習提供最佳指導。
(生聽讀詩歌,師板書課題和作者。)
師:聽過一遍之后,同學們體會到這首詩中包含著什么情感?
生1:詩中包含的是愛國的情感。
整體把握是深入探究的基礎。
師:是總體的把握。是一首愛國詩。具體說呢?
生2:我感到詩人很悲哀。
師:“悲哀”一詞似乎不夠準確啊。(有生補充:悲憤。教師肯定。)
生3:其中還含有激動、欣喜的感情。
師:看來,詩中不止含有一種情感。怎樣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詩人抒發(fā)的情感呢?我建議大家找到一條詩人抒發(fā)感情的線索,順藤摸瓜。
生4: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那就應該順著他摸索的順序去看他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師:很好。我們就按他說的方法做。大家自己把這首詩朗讀一遍,注意看詩人用他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又分別在上面寄托了什么情感。讀完在書上做勾畫批注。
。ㄉ首x,讀后勾畫批注)
生5:詩人手掌摸索到的有“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因為這些地方都已經(jīng)被毀壞,都沾滿了血和灰,所以作者是非常痛苦非常悲憤的。
師:關鍵詞抓得非常好,概括得也很準確。請其他同學補充。
生6:還有“遼遠的一角”。可看出詩人這時非常欣喜。因為前面他看到的都是陰暗的,而這里卻是“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將驅散陰暗,帶來蘇生”,所以他是很高興的。
師:顯然,本詩的情感呈現(xiàn)出一種前后的對比:前半部分主要是冷色調的,低沉傷痛;后半部分主要是暖色調的,高昂,憧憬。回顧一下,我們剛才讀的時候,有沒有讀出這種情感?
。ㄉs說:沒有。有很多人開始小聲試讀。學生自讀)
師:我來聽聽同學們這時候的朗讀是不是有進步了。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表演一下。
(指名讓一個學生讀)
師:好多了!總的來說把握住了兩種情感,但一些具體的句子處理的還不夠準確。下面同學們就要想想辦法讓自己的朗讀更有情感更有節(jié)奏感一些。我建議大家分組來讀。合作學習的時候,同學們要弄清楚詩人借助那些形象來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在語言上哪些句子讓我們很喜歡。讀一讀這些句子,品一品它的韻味,看看是不是讀的更有味道一些?梢苑止ぷx,也可以輪流讀,每個人都要讀到。
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自由空間,把課堂還給學生。
。ㄩ_始分組合作學習。師在小組間巡回解疑)
師:請各小組讀一讀我們最欣賞或最有感受的句子。
生7:(讀“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永恒的中國!”)這一節(jié)是我們很喜歡的。首先,從感情上來說,它很高昂,能夠給人以鼓舞,讓人讀起來就能感到一種力量。
師:打斷一下,你認為這種力量是什么?“遼遠的一角”具體指什么?
生7:我們查過資料,“遼遠的一角”應指延安。有的資料上說的是解放區(qū)。(其他同學紛紛點頭)這種力量就是一種愛國的力量,詩人相信我們國家雖然現(xiàn)在災難深重,但還是有希望的。
師:好!同學們課前查閱資料做的不錯。
適時肯定學生并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是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
生7:其次,從語言上說,這一節(jié)用到了很多讓人感覺蓬勃向上的詞語。比如: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太陽、蘇生等,讓我們感覺到詩人欣喜、贊美的感情,也受到鼓舞。
師:這一小組對這一節(jié)詩的品讀有兩點很值得贊揚。一是善于抓住作者選擇的形象,體會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第二是善于抓一些起修飾作用的關鍵詞,從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語入手,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等會希望其他組的同學能夠學著做做品析。
生8:(讀“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這一節(jié)我們很喜歡。因為他列舉了一系列事物,表達出了對祖國的熱愛。
生9:這一節(jié)中列舉了“這一片湖”“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在這些事物上面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其中第一個列舉的就是作者的家鄉(xiāng),說明他是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的。
師:這位同學指出,作者將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寄托在這些形象上面。那么為什么作者單單選擇了這些形象呢?西湖是作者的家鄉(xiāng),所以他首先選擇了它。其他的呢?
生10:長白山、黃河這些都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一些地方。像黃河,她是我們的母親河。還有南海,這是我們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師:很好!我們還可以從這些形象中看出一個列舉的順序。
生11:是從北到南。
師:這也就是說,詩人用無形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從北到南涵蓋了我們整個的版圖的。這樣寫給我們什么感受。
生12:作者并不是真的用手掌在摸索,這是他的想像,很奇特。
生13:我們課前查閱資料知道,戴望舒寫這首詩是在牢獄里,他也不可能看到這么廣大的土地,全都是想像。
師:的確,這首詩全靠詩人用想像來完成。作者身在牢獄,用心靈的手掌撫摸著祖國大地,抒發(fā)深沉的愛國情感,可以說是“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給我們奇妙的感受。應該學習這種大膽的想像。
師:剛才我們說到,要善于抓住詩句中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修飾詞語來體會感情。誰來講講?
學法指導
生14:這一節(jié)中有兩句給人的感覺還是很明亮的。就是“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這兩句寫出了繁花的顏色、芬芳的氣味,還有“嫩柳枝”,給人感覺很柔、很脆。
師:這兩句與其他詩句不同之處在于……
生15:這是他在摸索時回想到的過去美好的景象,F(xiàn)在的西湖是這一句“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給人感覺還是冷色調的。
師:好,接著找,還有哪些冷色調的修飾詞。
生16:“冷到徹骨”。
生17:“寂寞地憔悴”。
生18:“苦水”。
生19:還有黃河“水夾泥沙”,是混濁的。
生20:“蓬蒿”,和前面寫西湖一樣也有對過去的回憶,過去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卻是雜亂的,荒蕪了。
生21:還有“血和灰”“陰暗”。
師:通過這些詞語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在想像飛揚的時候將祖國的遼闊土地受到侵略踐踏和解放區(qū)的生機和光明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寄托了自己對祖國災難的哀痛、對祖國未來的憧憬。我們要學習這種表達感情的方法。
提示學生抓準知識點
生22:現(xiàn)實的故鄉(xiāng)與江南與回憶中的故鄉(xiāng)和江南是一個對比。
師:是啊。這樣對比更能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師:經(jīng)過這一番品讀,我們再來朗讀一遍,看是否比剛才讀的有感情有節(jié)奏些。各小組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可以每人讀一部分,也可以輪流讀一遍。
。ㄐ〗M朗讀)
師:我們請幾個小組來讀一讀。
生23:我們小組女生朗讀前半部分,男生朗讀后半部分。(小組表演朗讀,讀出了感情,眾生鼓掌)
讀中品,品中讀,朗讀能力提高到一個新層次。
生24:我代表我們小組朗讀。(生朗讀。眾生鼓掌鼓勵)
師:我們讀了這么多遍,是不是已經(jīng)有了比較深的印象?能不能趁熱打鐵把它背下來?試試看,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背誦。(生趕緊準備背誦。隨后指名4—5名同學試著背誦,并提出課外加強背誦的要求)
師:這節(jié)課上到這里,所有的同學都該想想,自己在這節(jié)課中收獲最大的是什么?自己還想在哪方面有所突破或提高?(生冥想,總結)
培養(yǎng)學生理性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生25:我在這節(jié)課上了解了這首詩中包含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我想課外能把這首詩背的再熟練一些。
生26:我學到了詩人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些具體事物上。
師:你可以把課后練習三做做,學習這種寫法。
生27:我又學到了一首愛國詩,我想再積累一些愛國的詩歌。
生28:我學到了對比的寫法,我想用對比的手法寫一段話。
生29:我朗讀的比先前好些了。
師:總結得很好。雖然角度不同,但每位同學都能有一點收獲。根據(jù)大家的總結,老師提出以下幾個作業(yè)供大家選擇,每位同學可以選擇1—2道來做。
自主選擇作業(yè),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
。ㄉ鼻械叵胫烙心男┳鳂I(yè)可供選擇。師出示作業(yè)牌)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lián),不少于5首。
2.背誦并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fā)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4.詩的前后兩部分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產(chǎn)生了強烈的對比效果,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話或幾句詩,表達一種情感。
師:我選擇,我喜歡,希望大家通過自己選擇的課外作業(yè)加深對這節(jié)課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反思
、僖宰x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里,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為方法和結果。
、谇啻簳r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為詩歌的凝練就意味著抽象,學著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借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fā)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于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壅n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么“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chuàng)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tài)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诖耍以谡Z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yè)。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題是愛國思鄉(xiāng),本文正是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的經(jīng)典篇目,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贊歌。詩人以虛擬和想象的手法,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在想象中再現(xiàn)了他的家鄉(xiāng)以及他沒有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qū)的景象,一“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作者運用冷暖色調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淪陷區(qū)和解放區(qū)的的感情,這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題材,同時也是教給學生用意象去解讀詩歌典范例文。
學情分析
1、學生對詩歌的賞析還很稚嫩,要不斷灌輸賞析理論,讓學生結合學習世間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及賞析的方法、策略,讓學生會學詩歌,從而克服畏難情緒,產(chǎn)生學習興趣。
2、作品時代感鮮明,與學生距離較遠。要創(chuàng)設好情境,闡述好背景,引領學生進入角色。
3、現(xiàn)階段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能力、習慣、方法、合作意識等都有待提高,將在教學過程設計中精心策劃,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形成素養(yǎng),積淀基礎。
4、針對現(xiàn)在學生愛國情感淡漠現(xiàn)狀,要充分教材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本課要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2、【過程與方法】 讀中品,品中讀。用反復誦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詩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者的哀痛,對解放區(qū)的熱情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fā)其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能有情感、節(jié)奏正確的朗讀,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難點】 品味富有想象和激情的詩歌語言,體會詩歌的情感和內涵。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二、吟誦課文,整體感知。
1、大聲朗讀,處理字詞。
2、學生聽賞課文朗讀,感悟詩歌內容,把握情感。
3、簡介作家作品,介紹本文寫作背景。
三、研讀詩歌,分析內容
1、大家看題目《我用殘損的手掌》作為一個句子完整嗎?
2、問:他觸摸到哪些土地?請大家在詩中標注一下。
3、這些地方都沾染了什么?
4、師:還觸到什么地方?那一角又如何呢?
5、對比兩種心情,討論其產(chǎn)生的原因。
6、學生根據(jù)自己理解感情朗誦片段,比拼誰更富情感和感染力。
四、品讀詩句
1、下面我把大屏幕上的詩句改成這樣的詩行:
東北三省淪陷,
華北平原遭摧殘,江南、嶺南被侵占,
就連南海也有了敵人的戰(zhàn)船。
這些詩句就是為了表達這些意思,請大家評價一下,老師改的怎么樣,好壞要說出理由,請大家討論。
2、給予學生詩歌賞析的理論,讓學生理解詩歌特點,從而學會去賞析詩歌。
五、小結,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詩。
2、做課后練習三。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3、了解象征手法在詩歌中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4、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5、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體驗情境,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2、課前熟讀,收集資料,課堂上賞析、朗讀;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質疑法、朗讀法、欣賞法,學習仿寫。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理解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喻的感情,體會對解放區(qū)的深情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盼望,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性格,增強學生對現(xiàn)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朗讀、體會詩歌蘊涵的感情;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情感的具體形象;
3、詩歌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象征手法的應用,理解象征意義;
2、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造詩歌意象,進而理解詩歌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篩選有關資料及相關錄音或幻燈;學生收集有關作者及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的資料,并能熟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解決生字詞。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假設我們生活在戰(zhàn)爭年代,你不幸被敵人抓捕了,你在監(jiān)獄中會想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呢?(學生自由作答)
總結后導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詩歌就是詩人在被捕后創(chuàng)作的,誰來介紹一下詩人和詩歌創(chuàng)作的情況?(相互交流收集的資料,并補充、記錄)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聽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聽,記錄停頓和重音。
2、問:詩歌在寫什么?你覺得詩歌寄托著詩人什么思想感情?(學生討論自由回答)
3、教師總結后全班一起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教師點評然后再次朗讀(齊讀或個別學生范讀)。
4、問:把詩歌分為兩節(jié)該怎么劃分?說出理由。(小組討論完成)
學生各抒己見,明確:根據(jù)詩人感情變化來劃分,從開始到“手掌沾滿了陰暗”為第一部分,描寫淪陷區(qū)的情況,表現(xiàn)詩人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
三、賞析第一部分,體味詩人情感:
1、齊讀第一部分,思考:“殘損的手掌”表明了什么?[實寫,表明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這廣大的土地”僅僅指土地嗎?[象征手法,象征祖國]
2、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著廣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荇藻和水、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夾泥沙、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南海]。
3、總結:詩人由北向南,手掌撫過祖國大地,這些象征性事物讓詩人感覺到了什么呢?[荇藻和水的微涼,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的憔悴,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4、這樣的情景作者在詩中進行了總的描述,是哪些句子?[“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5、朗讀討論:這些描述表明了淪陷區(qū)怎樣的情景?寄托著詩人怎樣的感情?[討論回答]
6、總結:侵略者的燒殺搶掠,使大地上處處廢墟,人民流離失所。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支離破碎的土地,寄托著對苦難中的祖國深深的憂憤的感情。作者還使用了一種方法,使這種感情更加激烈,你知道是什么嗎?[討論后明確:對比手法。家鄉(xiāng)的美麗景象與現(xiàn)實、祖國的河山曾經(jīng)的美好與現(xiàn)在的凄涼形成對比]
7、男女生分組朗讀詩歌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
一、朗讀、復習上課導入新課
問: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了淪陷區(qū),他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自己身陷牢獄而國土喲支離破碎,但總有美好的事物在鼓勵著自己,那就是對解放區(qū)的向往]齊讀第二部分。
二、賞析,探究詩歌內容:
1、問:詩歌哪句話總結了解放區(qū)的情況?[“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機”]
2、探究下列問題:(分小組討論)
1)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撫過解放區(qū)他的感覺是什么?[象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貼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詩人在這里明朗、溫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2)作者為何要把愛和一切希望寄托在這里?[“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天,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象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3)哪句詩句最能抒發(fā)作者心里對祖國無限的熱愛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國”]
4)這一節(ji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語言上有什么特點?[“對解放區(qū)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語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辭和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
3、有感情的朗讀全詩,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指導當堂背誦,結束全文。
四、全課總結:
詩人雖然身在獄中,卻仍然不忘和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祖國。他”殘損的手掌”撫過被日軍踐踏的淪陷區(qū),撫過充滿希望的解放區(qū),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詩人感情的前后對比,表現(xiàn)了詩人對解放區(qū)的深深向往,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希望。
五、板書設計:
感情:憂郁、憤怒、深沉的愛(對比)
永恒的中國!
感情:對祖國的熱愛,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六、拓展練習
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發(fā)自己的一種情感將之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之具體話,形象化。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引導同學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通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和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掌握詩歌的主題。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同學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誦讀法、欣賞法、研討點撥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同學活動
一、導語設計
抗日戰(zhàn)爭的炮火曾震動過許多中國人的心靈,在民族危亡的關頭,詩人戴望舒也走出了難過的叢林和寂寥的雨巷,把個人的倒霉同國家命運融為一體,以深沉的思想,火熱的感情,抒發(fā)了對災難深重的祖國的由衷關注和真誠的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創(chuàng)設情景,培養(yǎng)同學的愛國之心,為下文的學習奠定基礎。并借此了解作者寫此文的時代背景。
二、朗讀
1、聽配樂錄音(或者教師范讀),要求同學注意朗讀的語調、節(jié)奏和情感。
。、朗讀指導。
語調:前半局部深沉,后半局部激昂。
感情:前半局部消極,冷色調;后半局部積極,暖色調。
。、分四組朗讀。讓同學點評。
。、指名讀詩。師生一起點評。
。怠⑼瑢W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同學聽讀,并注意朗讀的語調、節(jié)奏和情感。
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怎樣去朗讀。
每排同學為一組分別讀詩,余生給予評價。
分別找兩生讀詩,師生一起點評。
生自由朗讀,體會字里行間所包括的感情。
三、研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一找這首詩描寫了哪些具體形象?作者借此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歸納點撥:
形象:“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詩人以“殘損的手掌‘撫過祖國大地形象化思緒,在想象中再現(xiàn)了他的家鄉(xiāng)、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以和未曾親身體驗過的解放區(qū)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作者感情的變化,具體體現(xiàn)在詩中一些起修飾作用的詞語上,這些詞語有些是消極、冷色調的,有些是積極、暖色調的,請同學們找出這些詞語,并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
點撥歸納:
積極暖色調詞;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
消極冷色調詞: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表達效果:通過對比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憎。
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四人一組合作,找到詩中有哪些具體形象,作者借此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在師的點撥下,理解詩中具體形象中蘊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同學仔細讀詩,邊讀邊畫出起修飾作用的詞語,并區(qū)別哪些是冷色調,哪些是暖色調,進而分析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在師的點撥下,生從語言運用的角度理解、欣賞這首詩。
四、品讀
這首詩中,很多句子寫得非常生動形象,請同學們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詩,從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談談你的理解。
例:
。薄ⅰ跋駪偃说娜岚l(fā),嬰孩手中乳”。
這句是以情侶關系和母子關系比喻,把詩人對解放區(qū)的溫柔感情抒發(fā)的細致動人。
。、“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詩很形象地描繪出能夠掌握自身命運的人民的新生活。
。场ⅰ澳抢锸翘,是春”。
這句詩用“太陽”和“春天”來比喻解放區(qū)的欣欣向榮與勃勃生機。
。础ⅰ懊鬟@廣大的土地”
這句詩用“廣大的土地”借指整個中國,用摸索中的想像把對敵人的恨和對中國人民的愛細膩地表示出來。
生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詩,找一句你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詩句,并作簡要分析。
在師的指導下,生理解運用恰當?shù)男揶o手法,可以使文章更生動、形象。
五、遷移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籠統(tǒng)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身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同學借鑒這首詩通過描寫具體事物來抒寫思想感情的寫法,寫片段作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郁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并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恒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
二、資料助讀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誦讀指導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 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陰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遼無、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子手中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于手掌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精彩賞析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 “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一致的節(jié)奏。
整體感知
(1)詩歌從內容上可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jīng)“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
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拓展延伸
(1)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qū),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后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7
學習目標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學習目標2: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qū)熱情的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fā)其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學習重難點
1、反復誦讀文章,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同學們:只有用心讀書,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讀懂一篇文章,請看下面的內容,預習時你做到了嗎?
1、反復誦讀文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
3、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
指導學生誦讀文章,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預習展示
(課間播放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里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1、自主交流有關作者與作品的知識。
2、進行小組有感情的誦讀比賽。
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2、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fā)情感的。
要求:誦讀是貫穿其中,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jié)奏感,更富有感情。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三、我的收獲
學生總結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收獲或不足。
四、課后作業(yè):
自主選擇作業(yè)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lián),不少于5首。
2.背誦并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fā)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我的成功之處:
詩歌的藝術,一切的活動均圍繞“讀”來展開,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一次又一次與作者進行無聲的交流,用朗讀不同的語調與表情詮釋這首詩。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2、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深層把握詩歌的主題。
3、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誦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理解在藝術形象中蘊含情感的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欣賞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同學們都處在十四五歲的花季年齡,這個年齡是詩的年齡,一段回憶、一種感動、一絲憂傷、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動人的小詩。今天,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首好詩,詩的名字叫《我用殘損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板書課題)
二、讀品悟
1、師配樂誦讀
明確讀詩要求: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詩中的物象。
學生練讀。
2、介紹社會背景、作者(學生介紹為主,教師適時補充。)
播放1942年抗日戰(zhàn)爭視頻。
3、學生自由朗讀,品悟詩句內容。
思考:①你怎樣理解“殘損的手掌”?詩人在想像中用殘損的手掌做了什么?
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詩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讀指導。
、谠娙恕懊鳌钡搅耸裁?
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廣大的土地就是我們的祖國。
摸索著被蹂躪、被踐踏的淪陷區(qū),詩人飽含痛惜之情,引導學生詩出這種低沉和痛苦。男生齊讀1-16行
③詩人“輕撫”的“那遼遠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區(qū),寄托了作者的愛與希望。
朗讀指導:詩的后半部分,感情發(fā)生了變化,朗讀時也要讀出這種變化?
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女生齊讀17-26行
4、學生質疑,大家共同釋疑。再齊讀詩歌。
三、拓展延伸:
欣賞戴望舒的《尋夢者》,請學生朗讀。
四、課堂小結:
正是因為詩人擁有一顆愛國、追尋、堅強、樂觀的心,詩中才會涌動著切膚的淪亡之痛和對解放區(qū)必勝的希望。正是這種力量,讓他一生都在追尋。如果我們衰老的時候,能有一個開出了花的夢,有一個開出了嬌妍的`花的夢,那我們的人生一定會是最幸福的、最無憾的了。
五、作業(yè)布置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搜集戴望舒的其他作品,如《雨巷》、《我的記憶》、《煩憂》等。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輕撫
淪陷區(qū)愛追堅樂解放區(qū)
國尋強觀
心痛希望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9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我用殘損的手掌》。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和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說: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一元第2課。本課是近代詩人戴望舒在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1942年被捕入獄后所寫的一篇詩歌,學習這篇課文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現(xiàn)在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未來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
2.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能有感情的誦讀全詩,并能準確的背誦;
2.體會詩歌感情色彩的變化,把握寄托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
3.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詩人的情感;對比手法的運用以及表達效果。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該注意加強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強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所以我決定本課采用誦讀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三)說學法
學習方法:
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特點教會學生學會品味詩歌,學會有感情地誦讀。
能力培養(yǎng):
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朗誦詩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四)說教學程序
新課導入:
通過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當時傷痕累累的中國,從而觸動學生內心的`情感;介紹詩人戴望舒?zhèn)涫艽輾垼谂诨鸺婏w的鐵窗下仍鐵骨錚錚、堅貞不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聽錄音。
新知學習:
1.分析“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重點分析殘損、摸索、廣大的土地。
2.分析詩歌的前半部分(以教師提問為總綱,串聯(lián)學生的思維),在對史實了解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創(chuàng)作。緊扣文本,通過對具體詞語的挖掘,體會作者的情感。分析的過程中始終重視朗讀、挖掘學生的情感體驗
3.分析詩歌的后半部分。通過學生朗讀、評價找出關鍵的、傳達作者情感的詞語,句子進行分析。
4.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教師范讀。
5.總結鞏固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0
〖創(chuàng)意說明〗
戴望舒是著名的“雨巷”詩人,十分注重詩的音樂美,這首《我用殘損的手掌》同樣也體現(xiàn)著他對詩歌韻律的追求,因此,教學可從“朗讀”切入。充分朗讀之后,“個性解讀”——“多角評析”——“自主鏈接”,分層推進,由發(fā)現(xiàn)詩的美,到評價詩的美,再到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學生能力呈螺旋式上升。
〖教學步驟〗
一、充分朗讀
1、第一遍,教師教讀,讀出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
2、第二遍,師生合讀,讀出詩的層次。
第一層(師讀),“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第二層(男生讀),“這一角已變成灰燼”到“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第三層(女生讀),到結束。
3、第三遍,配樂朗讀,讀出詩的感情色彩:
描寫淪陷區(qū)的一節(jié),讀得凄楚憂憤;描寫解放區(qū)的一節(jié),讀得明朗溫馨。
二、個性感受
1、詩人描寫“摸索”時手掌的感受,細膩而又真切:在想像中描畫了祖國的現(xiàn)狀,感受著淪陷區(qū)人民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選擇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生活的苦難,傾吐著對祖國母親的赤誠。請閉上眼睛靜靜聆聽,畫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2、由手掌的觸覺聯(lián)開去,從所見、所聽、所聞、所感等多種角度來描述自己的`感受。
如“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一句可以這樣描述:我把手伸進水中,河水冰涼冰涼。昔日那錦幛似的鮮花,在炮火中枝殘葉敗;那嫩柳枝發(fā)散出來的清香,被濃濃的血腥味籠罩。水中的荇藻啊,好似掛在我心頭的挽幛!
“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祖國的長白山上,雪峰兀立,寒氣徹骨,似一把把利劍,刺痛著我的心!因為我看到侵略者的鐵蹄正在我的祖國肆意踐踏!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嶺南,這四季如春的地方,聞不到花香,聽不到鳥語,滿山都是荒涼、滿眼都是廢墟,聽到的只有百姓那愁苦的哀嘆、那憤怒的呼喊。
“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南海上,一片死寂;臎龅臐O村里,只有殘留的破舊的漁網(wǎng)和白森森的魚骨;偶爾有人在村里走動,他們面容憔悴、衣衫破舊。我恨!不是因為侵略者強占了我們的國土,人民怎會是這般模樣?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那么柔軟、那么親切、那么令人依戀!這土地是美好的、溫暖的;是令人向往的、無比香甜的。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qū)的地,是美麗的地!
3、學生交流。
三、多角評析
自選角度,評析文章。用“我發(fā)現(xiàn)________”說話。學生的發(fā)言可能有:
1、我發(fā)現(xiàn)文章在構思上用了“一線串珠”的手法,即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將全詩貫穿起來,所以文章描寫的對象雖多,但一點也不覺得蕪雜。
2、我發(fā)現(xiàn)文章運用了前后對比的手法。在寫淪陷區(qū)時,詩句中流露出憂憤;而在抒寫解放區(qū)時,情緒卻陡然變化,變得熱切,充滿了憧憬。
3、我發(fā)現(xiàn)文章語言上很有特點。詩人選用了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來描寫解放區(qū),而用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來描寫淪陷區(qū),很好地表達了情感。
4、我發(fā)現(xiàn)詩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很巧妙,他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使得抽象的心緒變得具體可感。
5、我發(fā)現(xiàn)詩歌前后部分寫法不同,有一種搖曳多姿的美。前半部分寫淪陷區(qū)采用的是實寫,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畫面綴連;而后半部分對解放區(qū)側重于寫意,充滿了抒情意味。
6、我發(fā)現(xiàn)整首詩歌都是在詩人的想像中完成的,因此,詩歌的意境既有現(xiàn)實的真實性,又具備超現(xiàn)實的廣闊性,兩者水x交融、巧妙和諧。
……
四、自主鏈接
請你根據(jù)自己的積累,為本課學習資料庫添加相關內容。
點撥:
添加的內容可以有:
《我用殘損的手掌》的名家朗讀,《我用殘損的手掌》賞析;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的音畫欣賞,戴望舒的同期作品《獄中題壁》;“戴望舒與中國現(xiàn)代詩”,戴望舒《論詩零札》摘錄,杜衡《望舒詩論》,張新《戴望舒:一個邊緣文化型詩人》……
【備選創(chuàng)意】
〖創(chuàng)意說明〗
從語言的角度學習詩歌,不僅能從一個別致的角度領略到詩的美,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提升語言鑒賞力。
〖教學步驟〗
一、自主發(fā)現(xiàn)
1、要求學生從語言的角度閱讀課文、發(fā)現(xiàn)課文。
2、教師示范:
從詞語的搭配來看,作者很善于用修飾語來表達情感,如用“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來寫淪陷區(qū),傳達出一種憂憤悲苦之情。
3、學生交流:
從動詞的選用來看,作者用語富于變化,如“觸到”“滑出”“蘸著”“沾”“輕撫”“貼”等詞緊緊扣住“摸索”二字,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從形容詞的使用來看,因為作者的主觀情感蘊含其間,所以既形象又含蓄。如“殘損”一詞來修飾手掌,既是寫實,點明作者在獄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又如一面旗幟,宣告著詩人的堅貞不屈。
從比喻句來看,既新穎貼切,又啟人聯(lián)想。如“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掌中乳”,通過人類共通的情感經(jīng)驗調動讀者的聯(lián)想,形象感受到對如戀人般美好、如母親般親切的解放區(qū)的向往之情。又如“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亦是如此。
從句式來看,作者在寫解放區(qū)時多用短句,活潑、跳躍,以表現(xiàn)解放區(qū)的生機和活力、明朗和幸福,如“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從韻腳來看,有時是四行押一個韻,有時是兩行押一個韻,既和全詩的情緒流變一致,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的節(jié)奏。
……
二、一點聚焦
1、確定品析重點:詩歌中的修飾語。
2、學生自選一句,品析詩中修飾語。
3、學生交流,內容可以如下: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嶂,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一句,用“錦嶂”來比喻百花爭艷的美景,用“奇異”來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著喜愛、贊美之情,反襯出對祖國遭受到災難的哀痛之情。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擬人手法,用“寂寞”來表現(xiàn)祖國遭受日寇蹂躪后荒涼衰敗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痛楚。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一句,描寫詩人輕撫解放區(qū)時的內心感受,詩人用了兩個比喻!皯偃恕薄叭帷,傳達出一種純凈而美好情愫;“嬰孩”“手中”寫出了解放區(qū)的親切和令人依戀的,十分貼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對祖國的依戀和摯愛之情。
……
4、教師小結:
詩中的修飾語給詩歌涂上了“冷”和“暖”兩種色調,形成了對比,很好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
三、理解背誦
根據(jù)詩人情感的流動,邊想像邊背誦,力爭最短時間內背下來。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1
【活動任務】
1.理清詩歌思路,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深入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活動方案】
一、導入:
老師雖然是第一次來江城蕪湖,但是老師知道我們蕪湖不但是美麗的山水城市,還是有著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歷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長眠著一位抗日名將,被周恩來稱贊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瀾將軍當戴將軍帶領中國遠征軍在緬甸的叢林里浴血奮戰(zhàn),一位詩人正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用自己殘損的手掌,抒寫著獻給祖國母親的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近這個和戴將軍同齡、同姓、同樣高貴而倔強的詩人——戴望舒(屏顯作者圖片)
二、吟誦:
1.音樂聲中范讀
2.自由吟誦兩遍給每行標序號;提出你的疑問
需要解決的疑問:
、 詩人的手掌為什么是“殘損”的?屏顯:
這首詩寫于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詩人戴望舒從淪陷區(qū)的上海來到香港,主編一家報紙的副刊,編發(fā)了不少動員抗戰(zhàn)的詩歌1941年,日軍占領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幾乎全部的在港知名華人,包括戴望舒在內戴望舒活躍的抗戰(zhàn)姿態(tài),很顯然引起了日軍的注意日本憲兵動用酷刑審訊戴望舒,試圖從他口中獲取文藝界抗日人士名單等資料,但他始終沒有屈服
戴望舒在獄中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慘烈的,這使他出獄后仍無法擺脫這場噩夢,兩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詩中,還寫下了這樣刻骨銘心的句子:
在這陰濕,窒息的窄籠: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腳缸,
讓腳氣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對手,劍術的靶子,
從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給踩肚子,
膝頭壓在尖釘上,磚頭墊在腳踵上,
聽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飛機在梁上蕩……
“泔腳缸”,就是廢水桶、馬桶這首詩真實地記錄了詩人在獄中所受到的慘無人道的折磨可見,“殘損的手掌”,首先是寫實的
、凇澳沁|遠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據(jù)詩句本身和寫作背景推斷指的是沒有被侵略軍蹂躪的解放區(qū)
三、對話:
1.第1、2行:
①“我用殘損的手掌/撫摸這廣大的土地”,老師讀得對不對?少了一層什么意思?(比較:撫摸,用手輕輕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尋找一些東西索,是尋找的意思)(板書:摸索)
、谠娙嗽趯ふ沂裁茨?通覽全詩,畫一畫詩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這些地方可以分為哪兩個不同的區(qū)域?(板書:淪陷區(qū) 解放區(qū))
由這里再看“殘損的手掌”,僅僅是寫實的嗎?
2.第3-14行:
、 讓我們隨著詩人一同去感受讀3—14行,你感覺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摸索的?從哪個詞句可以感受出來?
三個品點:(①②③選其一)
、俚11、12行:為了表達這種悲憤之情,詩人運用了對比手法你能讀出這種對比嗎?
、诘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樣用對比加以強調,怎么改?“嶺南的荔枝花/你當年漫山遍野、香氣四溢、蜂圍蝶陣、游人如織……/現(xiàn)在卻寂寞地憔悴”這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內心情緒的反映,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鄣14行:南海本該是什么樣子?“盡”“沒有漁船”,“苦”海水苦,詩人的內心更苦
、苷仙罨好髅髟娙藘刃某錆M了悲憤和愁苦,但是卻不直接說出來,而是寄托在一個個特征性事物上,讓形象去說話用藝術的凝想代替狂暴的吼叫,戴望舒為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開拓了新時期(相機板書:悲憤愁苦)
、 看屏幕:看看上面的詩句漏掉了什么?讀一讀,想一想:能不能漏掉?屏顯:
這一角變成灰燼,
那一角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是我的家鄉(xiāng),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①引導分析:“已、只、該、( )”的作用
“已”字表明“這一角”早已經(jīng)變成了灰燼,那是過去的而不是現(xiàn)在的事情“該”字強調“這一片湖”應該是我的家鄉(xiāng),但是現(xiàn)在不是了,被侵略軍占領了,表達了詩人無限的悲憤、惋惜之情“只”字強調“那一角”除了“血和泥”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可見侵略者對我們國土蹂躪之深括號,表明里面的兩行詩寫的不是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而是回憶中的故鄉(xiāng);回憶中的故鄉(xiāng)越美,就越能表達詩人對現(xiàn)實的悲憤之情
。ㄆ溜@正確句子)讀一讀,把詩人的情感讀出來!再來!
、诓灰f多情的詩人,誰又能擺脫對家鄉(xiāng)的牽掛?何況他的家鄉(xiāng)就是勝似天堂的杭州呢?詩中的“湖”指的.就是杭州西湖,戴望舒小時候就生活在西湖邊在他的記憶里,尤其是初春的西湖是世上最美的風景如此仙境般的家鄉(xiāng),現(xiàn)在怎樣呢?讀——
、圻有如錦幛的繁花嗎?還有芬芳奇異的嫩柳枝嗎?還有淡妝濃抹的美景嗎?還有悠揚的柳笛聲嗎?還有戴著柳條小帽的嬉戲嗎?……沒有了!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現(xiàn)在,讀——
、芘c戴望舒同時代的東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關內,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嘶啞地歌唱自己的家鄉(xiāng)屏顯:(音樂)
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涌著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讓我們也“懷著熾痛的熱愛”再讀這段文字!接著讀下去——屏顯:9—14行
、菰谶@場民族的劫難中,我們江城蕪湖也沒有幸免請看大屏幕——
屏顯:
1937年12月10日,日軍在連續(xù)轟炸后占領蕪湖為了鎮(zhèn)壓中國人民反抗,實行法西斯血腥統(tǒng)治,日軍曾多次制造駭人聽聞的大屠殺1938年2月,蕪湖市萬春圩(今鳩江區(qū)清水街道)曾經(jīng)發(fā)生“血染三十里,一路萬家灰”的暴行日軍在蕪湖八年,
罪惡累累,罄竹難書……
請模仿課文寫一兩行詩,選擇一個特征性事物,表達你摸索淪陷的蕪湖時的心情
。ㄖ付◣咨(lián)讀)如果把同學們所寫的插入文中,該放在哪一行的后面?
3.第15—26行:
當詩人摸索到解放區(qū)的土地時,他的情感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從哪些詞、句或標點感受到了這種變化?(相機板書:溫暖希望)當時有一首歌唱道:“解放區(qū)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區(qū)的人民,是好喜歡……”
四個品點(①②③選一):
①第20行:“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這兩個句子一向被人稱道,為什么?(把自己和解放區(qū)的關系比作了戀人和母子關系,它喚起了人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這兩個句子學生缺乏體驗:一個還未曾體驗,一個早已忘卻)
、诘21行:“運”改成“用”行不行?(“運”不僅有“力”,更有“氣”,“情”這里面有全部的力量,全部的希望,全部的憧憬,全部的崇敬,全部的愛戴,全部的向往和全部的委屈)
、鄣22行:“貼”改成“放”行不行?(“貼”更緊“貼”出了詩人對解放區(qū)的愛,“貼”出了一切希望,“貼”出了無限的溫暖和幸福,“貼”出了詩人對祖國美好未來堅定的信念)
④第26行:末尾的嘆號應該怎么讀?(高亢疾呼;深情堅定)
想象一下,詩人點下這枚嘆號的時候,會是什么樣子?它是詩人緊握的鐵拳,是詩人剛毅的神情請你加一個動作朗讀(讀2326行)
詩人是在什么環(huán)境下寫出這枚嘆號的呢?(社會的大環(huán)境;自身的小環(huán)境)
小結:1942年,抗日戰(zhàn)爭處于相持階段,是中華民族最困難的時期,解放區(qū)也處于極端困難的境地,很多人都對中國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是在侵略者陰暗的地牢里,一個曾經(jīng)多愁善感的詩人,用一雙殘損的手掌,竟然寫出這樣豪邁的文字,這是多么可貴呀!(讀2126行)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正確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以及表達情感的方法。
學習過程:
一、板題、示標。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接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郁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并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恒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題)。
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投影顯示)。
二、資料助讀:
1942年,詩人戴望舒因為在報紙上編發(fā)宣傳抗戰(zhàn)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段矣脷垞p的手掌》就作于
那個時候。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
三、第一次“先學后教”(一讀詩歌,掃除生字詞)
1、師:下面先請同學們朗讀這首詩,比誰能讀準字音。.XX你先讀,其余同學認真聽,發(fā)現(xiàn)有讀錯的地方,請舉手幫助糾正。
。ㄒ蝗俗x幾句,如有讀錯字音的,則說停,并引導學生更正,教師板書;如無,則罷。)2、齊讀字詞兩遍。
四、第二次“先學后教”(二讀詩歌,放錄音,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1、出示自學指導
請同學們邊聽錄音邊練習讀,3分鐘后比誰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指名學生朗讀。
3、討論:糾正朗讀中存在的問題
五、第三次“先學后教”(三讀詩歌,理解,背誦)
1、自學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一邊小聲讀背這首詩,一邊思考課后一、二兩題,體會詩中表達的感情。6分鐘后比誰會背全詩,并能回答兩個思考題。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了解學情。
六、檢查自學
背誦詩歌
1、指名背誦
師:會背的同學請舉手,比誰背的好,
。ㄈ襞e手多,則檢查;若不多,則再給兩分鐘;生若背錯了,請其他同學
更正)
2、男生、女生比誰背的好
3、齊背這首詩
。ǘ┧伎寂c練習
1、小組交流:
師:同學們,大家已能熟背全詩了,通過自學能把課后練習一、二都正確回答出來的同學請舉手。有不會的,哪道題不會,那就請前后桌討論(可進一步弄懂某些詞語的含義)
2、全班交流
。1)師:誰來回答第1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板書:先是凄楚憂憤——熱切期盼
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板書: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師:同學們,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的后半部
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同學們在以后的寫
作中也可以運用對比的手法來表達情感。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后練習三
要求:1、寫片斷作文
2、300——500字
(2)師:誰來回答第2題?(喊多名學生回答)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3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盼望的感情變化,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理解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這一想像在全詩中的線索作用及由此產(chǎn)生的豐富的想像。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把握詩歌的內涵。
2、適當介紹戴望舒寫作這首詩的背景(被捕獄中)。
3、指導學生找一找詩的線索、找一找冷色調和暖色調的詞語。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 將這首詩分成二個部分,并說說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2) 兩部分是如何構成鮮明的對比?
3) 如何理解詩人有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
4) 舉例說明詩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種感覺經(jīng)驗有什么好處?
5) 詩人用殘損的手牚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按怎樣的順序展開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6)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的含義。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戴望舒《獄中題壁》、聞一多《七子之歌》。
五、綜合創(chuàng)新、產(chǎn)生新疑
這首詩中,當詩人表達心中的愛和希望之情時往往用一些語積極的、暖色調的修飾詞語,當表達內心深處的恨與愁悵時多用消極的、冷 色調的修飾詞語,從而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請你學習這種方法,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抒寫一種感情(如思念、歡喜等)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這篇課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題材上看都是現(xiàn)代詩,內容上看,多屬表達對祖國的愛!段矣脷垞p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qū)陰暗.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qū)的明麗.側重于寫意,對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深情贊美。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完美統(tǒng)一,抒情風格變幻多姿。
詩歌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教讀本文,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其音樂美。課文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其思想感情的表達,主要通過形象的構成來實現(xiàn)。要引領學生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對詩歌中所包含的意象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思源的學生屬農村學生,基礎較差,缺乏系統(tǒng)的表達能力及其他同年級學生本該擁有的理解能力,再加上,由于年代相隔,學生并不能很深地感受到詩人對于侵略者切膚地痛和對解放區(qū)深切的愛,故而,對詩歌內容及詩歌寫法不宜做太多的分析,而應該將學生帶入情境,讓學生從朗讀中去體會詩歌情感。
教學方法:
教讀中,宜采用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把握意象的含義和全詩的感情線索,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1、理清這首詩的思路,通過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理解詩歌形象的`內涵。
2、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3、能深入體會詩人內心對淪陷區(qū)的凄楚憂憤及對解放區(qū)熱切期望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朗誦,體會詩人內心的情感。
教學難點:
能深入體會詩人內心對淪陷區(qū)的凄楚憂憤及對解放區(qū)熱切期望的情感。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南京大屠殺紀念片,將學生帶入情境
二、聽讀,品意象
1、教師配樂深情范讀,配樂為小提琴曲《沉思》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要求學生前16行用沉重、低緩的語氣語調讀,后半部分用明朗、積極向上的語氣語調讀)
3、明確重音,個別句子指導朗讀
4、本詩中的情感線索是什么?這里分別出現(xiàn)了兩個動詞,找出來。
明確: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輕撫”
5、作者分別用殘損的手掌“摸索”了哪些地方,又“輕撫”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別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這些地方?這些詞語分別有什么特點?
明確:這一角那一角我的家鄉(xiāng)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
灰燼血和泥微涼冷到徹骨寂寞憔悴陰暗消極的冷色調
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愛希望太陽春積極的暖色調
6、這兩組詞語描寫的分別是什么地方?兩組畫面分別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淪陷區(qū)和解放區(qū)凄楚憂憤和熱切盼望
7、男生女生分別帶著不同情感朗誦(朗讀后正音)
三、品詞,知情感
將詩按情感變化分為前后兩節(jié)分別賞析,進行朗讀指導
1、指導前半部分
詩人將我的家鄉(xiāng)、長白山、黃河、江南、嶺南、南海一幅幅畫面依次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這里用了畫面連綴的手法,我們先看看作者是如何寫我的家鄉(xiāng)的。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ù禾,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里是否可將“該”和括號去掉?
明確:通過對“該”字的賞析和對回憶中家鄉(xiāng)的美好讓學生感受到現(xiàn)在家鄉(xiāng)早已面目全非,只是血和泥后作者的憤怒、悲傷,并激發(fā)學生朗讀時的感情。
緊接著帶著悲憤的感情朗讀前半部分。
2、指導第二部分
對解放區(qū)作者懷著希望和愛,所以在這里他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
朗讀,說出作者在哪些句子或哪些詞語中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明確:1、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
戀人和母親是我們一生中最親近的兩個人,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我與解放區(qū)的關系比作戀人與母子的關系,可見詩人對解放區(qū)深深的愛
2、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將解放區(qū)比作了太陽和春,而太陽和春則象征了光明和希望,說明詩人對解放區(qū)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向往
3、簡介寫作背景
4、齊讀后半段
板書設計:
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
摸索淪陷區(qū)凄楚憂憤畫面連綴
輕撫解放區(qū)熱切盼望直抒胸臆
教學反思:本堂課的設定就是一節(jié)朗誦指導課,希望通過朗誦讓學生體會詩歌情感,從學生最后的表現(xiàn)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算是一節(jié)較為成功的公開課。但是,在這節(jié)課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因為學生的基礎較差,我?guī)缀踅档土怂欣斫饧皩懽魇址ㄉ系碾y度,專門把重點放在了朗讀指導上,這樣,一方面是朗讀上成功了且保證了時間,另一方面,則是很多本該由學生去思考去講的東西變成了我直接的灌輸。這點需要再做思考。另外,因為緊張及不熟悉,在竄語部分,說的并不流暢,方知,一堂成功的課需要充足的準備,更需要個人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學習體會詩人在《我用殘損的手掌》中直觀性描繪與虛擬性想象結合的手法,以及與前一首詩截然不同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從而了解詩人的經(jīng)歷與內在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學習這首詩中表達詩情的手法,體會作者身陷囹圄卻壯懷激烈的情操。
教學目標:一課時
教學步驟:
戴望舒,早期受到法國向正派的影響,1941年在香港被日軍以抗日的罪名抓入監(jiān)獄,他前后期的風格有明顯的轉變。前期講究音樂性和象征性,追求意象的朦朧,后期作品情調日趨明朗,表現(xiàn)出愛國知識分子對侵略者的反抗精神。
象征: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指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的意義。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內容在特定經(jīng)驗條件下的類似和聯(lián)系,可是后者得到具體直觀的表現(xiàn)。作為形象,象征可分為傳統(tǒng)象征和個人象征,后者為個人自創(chuàng)的象征方式。
提問:同學們仔細閱讀本詩,這首詩主要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兩個部分:開頭到“我站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第一部分表現(xiàn)了世人對淪陷地區(qū)的關注。
這一部分作者是用什么樣的手法來寫的呢?(對比,用家鄉(xiāng)以往的美麗和今天祖國的滿目瘡痍做明顯的對比,從而可以看出日寇的鐵蹄對祖國的踐踏。作者充滿中國人血淚的江山之時,不能不感到憤怒和悲哀。)
作者是如何家將兩個部分傳接起來的的呢?作者用無形的手掌撫摸著祖國的大地,這雙手觸到過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它是受過損害的,和那遼遠的一角。
作者認為祖國的'未來是沒有一絲希望的嗎?
第二部分是一種光明的意味。是對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的贊美。
“太陽”和“春”的意象象征著什么?給予了詩人怎樣的情思呢?(太陽象征著光明,春象征著蓬勃的生機。詩人通過這兩個意象,表達了對依然完整的國土的贊美和向往。
“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是用來比喻什么的呢?(作者發(fā)揮他的想象力,把虛擬的想象同比喻結合。虛實相生,作者溫柔的撫摸,表達作者對祖國的真切而深沉的熱愛。
同學們選擇一個角度,對本詩的藝術特色作一簡要評價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寫給祖國母親的歌。想象中,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因為所描寫對象的不同,詩歌前后兩部分詞語色彩和描寫手法明顯不同。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味覺、嗅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從而把較為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那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愛與恨、憐與悲、愁苦與希望。詩歌的描寫對象雖多,但讀起來卻并不蕪雜。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積累“灰燼、錦幛、蓬蒿、憔悴、螻蟻”等詞語;
2、進行詩歌美讀訓練,在美讀中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感情的變化,深厚的愛國情懷和不管艱難困苦堅持愛國信念的精神;
3、理解詩中“用殘損的手掌”撫摸被日本侵略者蹂躪的國土地圖而引發(fā)聯(lián)想的構思,體會詩歌不同形象對比的作用;
4、引導學生理性認識現(xiàn)代詩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將詩歌的給養(yǎng)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
1、詞語積累;
2、詩歌美讀訓練;
3、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
教學難點:
品讀賞析詩歌語言,培養(yǎng)學生將詩歌的給養(yǎng)融匯運用在寫作中的意識;
教學重點的突破:
1、美讀訓練,以理論分析為依據(jù),技巧示范為引領,小組合作練讀為基礎,最后達到全班賞讀品悟的目標。
2、詞語積累以及詩歌構思的巧妙、情感的深沉擬通過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
首先,布置預習,完成個人詞語摘抄;
其次,課堂聽寫字詞;
再次,將聽寫內容用大屏幕打出,進行不同層次的分析、梳理;
最后,借用大屏幕顯示的詩人背景資料,引導學生最終完成對詩歌構思以及情感變化的把握與理解。
教學難點的突破:
找出詩中典型句子,從詞語選擇(煉字)、修辭運用、藝術再現(xiàn)等三個方面,引導學生賞析詩歌語言,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教學方法:
1、美讀教學法:在較為理性的誦讀指導中,引領學生感悟詩歌之美;
2、小給合作探究法:在小組范圍內,借助同伴的幫助,完成對詩歌的賞析;
3、講解點撥法:創(chuàng)設情境及恰當問題引領學生領悟詩歌語言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撐著油紙傘,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边@是現(xiàn)代著名詩歌《雨巷》的開篇。彳亍、徘徊、彷徨、凄婉迷茫,如夢如幻的“我”;冷漠、凄清、惆悵、寂寥靜默,如煙如霧的“雨巷”:這一切讓當時略顯寂寞的現(xiàn)代詩壇為之傾倒,也讓當時尚屬無名之輩的戴望舒一舉成名。丁香、雨巷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符號,讓他從此成為大家所熟悉的“雨巷詩人”。
然而,奇怪的是,戴望舒本人似乎并不喜歡這首讓他一舉成名的詩作,在他早年的自選集中,這首詩甚至沒有被他選入。那么,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的另一首代表作品《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起來品味、探究。
二、美讀初品
1、啟發(fā)指導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睹娦颉分械倪@段話,是我國古典詩論中有名的一段文字。它不僅精辟地揭示了“詩歌主情”的本質,而且暗示了我們詩歌的美讀之法:原來,古人的詩,是要說出來,嘆起來,唱起來,歌起來,甚至于要手舞起來,腳跳起來,輔之以鮮明而得當?shù)闹w語言的。具體而言:
既主情,朗讀時需“傾注情感”,也即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
既嗟嘆,朗讀時需重視嘆詞,注意它的表情達意的作用;
既詠歌,朗讀時需把握節(jié)奏和旋律,甚至于力度,速度,音色等。
這些都是音樂的基本要素。音色,作為聲音的感覺特征,因人而異,無法改變。除此之外,朗讀時詩句處理,力量的強弱,語速的快慢,重音的有無,拖音、顫音的使用,都是可以自行調節(jié),可以自己把握的。
同時,就整首詩而言,情感的起伏如何處理,也需用心思考!是水平,高起高落,低起低落;還是上行,低起高落,抑或另外的呈現(xiàn),高起低落?朗讀的旋律更不可忽視,它是美讀得以最終實現(xiàn)的整體規(guī)劃。
既手舞足蹈,朗讀時需設計動作、表情,借肢體動作來以視覺沖擊來強化朗讀效果。
其實,美讀并不神秘。∷膶崿F(xiàn)是有章法的,F(xiàn)在,讓我們先聽本課的朗讀錄音,初步體會情感,領悟詩意的同時,揣摩朗讀者對詩句的美讀處理。
2、練讀品味
美讀本身就是朗讀者基于自身積淀的再創(chuàng)造。下面,我們也要進行美讀的設計與嘗試了。請聽老師的安排:
四人小組合作,進行美讀的設計和嘗試;
推薦一人朗讀,為朗讀者;其余三人設計,為策劃者;
可以模仿錄音朗讀,更提倡突破錄音,讀出自己的特色來,體現(xiàn)個性化的朗讀再創(chuàng)造;
先在小組內試讀,傾聽,改進,5分鐘后,一起分享。
3、品讀欣賞
討論很激烈,朗讀也很投入,F(xiàn)在,哪個小組主動分享你們的合作成果?
三、再讀賞析
1、聽寫字詞
2、傾聽、朗讀、反復的揣摩中,想必大家對詩歌的情感內容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更是形象的藝術。那么,就讓我們從意象入手,進一步來賞析這首詩,F(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聽寫的這些詞。
殘損手掌、土地、灰燼、血泥、湖、家鄉(xiāng)、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荇、藻水、微涼、雪峰、徹骨、水夾泥沙、水田、新生、禾草、細軟、蓬蒿、嶺南、荔枝花、寂寞、憔悴、漁船、苦水無限的江山、血和灰、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戀人、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蘇生、永恒
1、這些詞語或短語,它們的排列,并沒有打亂,而是與詩行中出現(xiàn)的順序完全吻合,現(xiàn)在讓我們從幾個角度來審視觀察這些詞語。
從詞性的角度,它們大概分為哪兩類?
明確:形容詞和名詞
2、請找出其中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明確:名詞性詞語有:手掌、土地、灰燼、血泥、湖、家鄉(xiāng)、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荇、藻水、雪峰、水夾泥沙、水田、禾草、蓬蒿、嶺南、荔枝花、寂寞、憔悴、漁船、苦水、無限的江山、血和灰、戀人、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
3、這些事物充滿了鮮明的地域色彩!那么,它們的所屬地分別在哪里?請大家根據(jù)詩歌內容來回答:
明確:
湖——西湖,詩人的家鄉(xiāng)
雪峰——長白山,吉林省東北
水夾泥沙——黃河流域,中原一帶,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
水田(蓬蒿)——江南,長江以南
荔枝花——嶺南,五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東部和海南全境
苦水——南海,中國領土最南端
除了詩中所提到的這些明確的地點之外,詩中還有一些模糊的表示地點的`說法,比如“灰燼”,在哪里?在“這一角”!把湍唷痹谀睦?在“那一角”!疤枴焙汀按骸,“愛”和“希望”在哪里?在“遼遠的一角”,在“那里”。
隨著詩行的展開,我們也思緒如飛,從東北到中原到江南到南海,由北而南,這一角,那一角,遼遠的一角,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什么?
明確:一幅中國地圖。讓我們回到詩題——“我用殘損的手掌”,我們常說“我用鉛筆寫字”,“我用圓規(guī)畫圓”,“我用手掌拍蚊子”,顯然,詩題并不完整。那么,詩人用殘損的手掌干什么?摸索這廣大的土地。詩人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端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描述,詩人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當然也有視、聽、嗅的感受。這樣,視通萬里,思接千載,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把較為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線索上,顯示了構思的巧妙。(板書:構思巧妙)
詞語不僅有其地域屬性,還有其不同的色彩呢!拋開語體色彩不說,從詞的感情色彩來審視,這些詞語大概又可以分為哪兩類?
明確:兩大類:褒義詞,也即積極、暖色調的詞;還有貶義詞,也即消極、冷色調的詞。
其中消極、冷色調的詞有:殘損灰燼血泥微涼雪峰徹骨水夾泥沙蓬蒿寂寞憔悴
漁船苦水血和灰;積極、暖色調的詞有:家鄉(xiāng)、春天、繁花、錦、幛、嫩柳枝、芬芳、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蓬勃、生春、戀人、柔發(fā)、嬰孩、手中乳、愛、希望、太陽、春、蘇生、永恒
再從詩中內容觀照,這兩部分的分界線在哪里?具體在哪一詩行?
明確:“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也即寫到“那遼遠的一角”時,情緒陡然一變。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來看兩則資料:大屏幕展示。
背景資料1(詩人經(jīng)歷)
戴望舒是我國新詩的探索者之一,為中國現(xiàn)代象征派詩歌的代表。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學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
1931年加入中國左聯(lián)。
1942年,因在報紙上編發(fā)宣傳抗戰(zhàn)的詩歌,被日本憲兵逮捕。
在獄中,他受盡折磨,但始終沒有屈服!段矣脷垞p的手掌》就作于那個時候。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
背景資料2
1942年,日軍侵華的炮火彌漫在中華大地,大片國土淪陷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民族處于危亡關頭?谷諔(zhàn)爭進入最艱難的時期,也面臨著更嚴峻的考驗。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中華民族危在旦夕……
從背景資料中不難得知:
“這一角”,寫的是淪陷區(qū),放眼望去,只有灰燼,血和泥,滿目凄涼,一片衰敗,詩人流露出深深的憂憤,所以,“荇藻”和“水”“微涼”、“雪峰冷到徹骨;所以“水田”里只有“蓬蒿”,“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南!北M是“苦水”。
“那遼遠的一角”寫的是解放區(qū)。溫暖、明朗、蓬勃生春,愛、希望、太陽、春、熱情地描繪,“牲口一樣地活”,“像螻蟻一樣地死”,兩個比喻,更用水深火熱的淪陷區(qū)來反襯解放區(qū)。那里是將要實現(xiàn)民族復興,誕生“永恒的中國”的地方,表現(xiàn)出作者無限的向往和真情的贊美。
前半部分消極、冷色調,是對淪陷區(qū)人民苦難生活的暗示,是詩人在囹圄中向祖國母親的抒情,表現(xiàn)出深廣的憂憤。
后半部分積極、暖色調,是對解放區(qū)的抒情性描繪,表現(xiàn)出詩人對解放區(qū)的向往與憧憬,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熱切盼望。
前半部分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
后半部分描寫解放區(qū),從虛處入手,用親切溫馨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詩歌的前兩部分從用詞到情感表達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板書:鮮明對比)
是的,詩歌主情,詩人內心洋溢著切膚的淪亡之痛,又滌蕩著熱切的對光明自由的向往之情。但是,詩人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說出來,而是寄托在一個個鮮明的形象上,這就是詩歌用形象說話的特點。詩人自己也說:“詩是一種吞吞吐吐的東西,動機隱藏在表現(xiàn)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對于詩歌的鑒賞,之所以要從形象、意象入手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四、品讀賞析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從遠古先民的勞動號子到作為《五經(jīng)》之一的《詩經(jīng)》,從漢時源自民間的樂府到晉時文人創(chuàng)作的古體詩,再到后來的近體詩、格律詩,也即律詩和絕句,終于發(fā)展到唐代的璀璨鼎盛,群星耀眼。初唐四杰,盛唐李杜,中唐白居易,晚唐小李杜,成就斐然,難以勝數(shù)。到了宋代,詩歌的沒落,卻又帶來詞的興起,元代曲的形成。到了清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國門被強行打開的同時,也帶來了文化文學上的革新。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振聾發(fā)聵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吸收外來的先進形式,汲取民族的豐富營養(yǎng),至此,古典詩歌的時代結束,現(xiàn)代詩歌的時代開啟,郭沫若、穆木天、馮乃超等人從此將新詩的寫作推向了高峰。
這條詩歌的河流,像九曲黃河,奔騰洶涌,有往而無復。如果說,古典詩歌仿佛行進在高山峽谷中,絕少異域文化的滲透與營養(yǎng);那么,現(xiàn)代詩,才終于進入中原,突破民族的片面性和狹隘性,而直接匯入世界文學的海洋了。
以第一單元所學過的詩歌為例,讓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歸納現(xiàn)代詩的特點:
語言由“文言”而變?yōu)椤鞍自挕,詩行排列由不講究、單一而變?yōu)椤笆种v究且形式多樣”,格律要求由“嚴格的押韻和平仄”而變?yōu)椤跋鄬ψ杂伞,并且,標點符號也成為表情達意的一種重要方式。
任何變革,都不可能是截然的斷層,詩歌的變革也是在傳承中的創(chuàng)新。比如,用形象說話,比如對于凝煉、優(yōu)美、含蓄的詩歌語言的追求,比如執(zhí)著于表達準確的“煉字”,不同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詩歌,是語言的藝術。以小組為單位,找出你最喜歡的詩句讀一讀,然后說說你的賞析或理解。
學生可能賞析到的句子有:
詞語運用方面:
1、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
“該”是一個副詞,“應該”、“也許”、“可能”的意思。這個副詞準確地寫出了詩人面對日本侵略者蹂躪下的家鄉(xiāng),那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慘象時,幾乎無法辨認的悲憤之情。
2、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苦”是一個形容詞,一語雙關,既寫出了南海海水本身又咸又澀的特點,又是南海漁民不能正常打魚,不能正常生活的痛苦與無奈,表達詩人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憤恨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輕撫”是一個動詞,指“輕輕地撫摸”,這個動詞準確寫出了詩人對“那里”,也即解放區(qū)的深情。
4、春天,堤上繁花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繁花、錦幛、嫩柳枝、荇藻、水,這里既有視覺所見;芬芳,這里也有嗅覺所聞;“水的微涼”,這里還有手的觸覺所感。這三句詩,一句一景,各種感官相互配合,傳神地寫出了詩人對于家鄉(xiāng)的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xiāng)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xiàn)在無比痛惜之情。
可以賞析的角度還有:
繁花、錦幛、芬芳,這些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與“微涼”,這樣消極、冷色調的詞語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表現(xiàn)了詩人對于家鄉(xiāng)美麗過去的深深喜愛,以及對家鄉(xiāng)滿目瘡痍、面目全非的現(xiàn)在的無比痛惜之情。
修辭方面:
1、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
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把當年江南水田里禾草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情形和現(xiàn)在只有飛蓬和野草的荒涼、破敗做對比,突出強調了詩人對以往美麗江南的懷戀以及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2、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荔枝花以人的思想情感,仿佛荔枝花也因為祖國受到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而瘦弱、面色不好看,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對祖國被蹂躪的悲憤之情。
3、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fā),像嬰孩手中乳。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和那里,也即解放區(qū)的關系比作是戀人和母子,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想到解放區(qū)時那種無比溫暖、溫馨、美好的感覺,表達詩人對于解放區(qū)的深厚情感。
4、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那里也即解放區(qū)直接說成是太陽、是春,充滿了光明、溫暖、生機,表達了詩人對解放區(qū)的憧憬與向往,以及對祖國未來的熱切盼望。
5、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
這句話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我們比作牲口、螻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我們在淪陷區(qū)的悲慘的生存境遇,從而也表達詩人對于解放區(qū)的憧憬與向往。
小結:是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這些句子,或用詞講究,或修辭巧妙,仿佛耀眼的寶石,鑲嵌在詩行中間,吸引了我們的視線,觸動了我們的心靈,最大限度地傳達了詩人的情感。希望同學們能以此為例,多揣摩,多思考,讓語言含蓄、悠遠、表意準確且豐富;讓文章意蘊深遠,表達陌生而藝術化。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相關文章: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01-22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02-20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15篇02-16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15篇03-31
【精選】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4篇10-10
精選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3篇10-23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6篇10-13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匯總9篇04-25
《手掌鳥》中班教案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