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常用【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寓言故事吧,精彩的故事是寓言成功的開始,寓言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說理。通過講述故事來達到說理的最終目的,故事情節(jié)設置的好壞關系到寓言的未來。你還記得哪些寓言故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
很久以前,吳國的國君孫亮非常聰明,觀察和分析事物都非常深入細致,常常能使疑難事物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為一般人所不及。
一次,孫亮想要吃生梅子,就吩咐黃門官去庫房把浸著蜂蜜的蜜汁梅取來。
這個黃門官心術不正又心胸狹窄,是個喜歡記仇的小人。他和掌管庫房的庫吏素有嫌隙,平時兩人見面經(jīng)?诮恰K麘押拊谛,一直伺機報復,這次,可讓他逮到機會了。他從庫吏那里取了蜜汁梅后,悄悄找了幾顆老鼠屎放了進去,然后才拿去給孫亮。
不出他所料,孫亮沒吃幾口就發(fā)現(xiàn)蜂蜜里面有老鼠屎,果然勃然大怒:“是誰這么大膽,竟敢欺到我的頭上,簡直反了!”
心懷鬼胎的黃門官忙跪下奏道:“庫吏一向不忠于職責,常常游手好閑,四處閑逛,一定是他的瀆職才使老鼠屎掉進了蜂蜜里,既敗壞主公的雅興又有損您的健康,實在是罪不容恕,請您治他的罪,好好兒教訓教訓他!”
孫亮馬上將庫吏召來審問鼠屎的情況,問他道:“剛才黃門官是不是從你那里取的蜜呢?”
庫吏早就嚇得臉色慘白,他磕頭如搗蒜,結(jié)結(jié)巴巴地回答說:“是……是的,但是我給他……的'時候,里面……里面肯定沒有鼠屎。”
黃門官搶著說:“不對!庫吏是在撒謊,鼠屎早就在蜜中了!”兩人爭執(zhí)不下,都說自己說的是真話。
侍中官刁玄和張邠(bin)出主意說:“既然黃門官和庫吏爭不出個結(jié)果,分不清到底是誰的罪責,不如把他們倆都關押起來,一起治罪!
孫亮略一沉思,微笑著說:“其實,要弄清楚鼠屎是誰放的這件事很簡單,只要把老鼠屎剖開就可以了!
他叫人當著大家的面把鼠屎切開,大家仔細一看,只見鼠屎外面沾著一層蜂蜜,是濕潤的,里面卻是干燥的。
孫亮笑著解釋說:“如果鼠屎早就掉在蜜中,浸的時間長了,一定早濕透了,F(xiàn)在它卻是內(nèi)干外濕,很明顯是黃門官剛放進去的,這樣栽贓,實在是太不像話了!”
這時的黃門官早嚇昏了頭,跪在地上如實交待了陷害庫吏、欺君罔上的罪行。
可見,我們對于形式復雜難以判斷的事物只要全面分析、推理,開動腦筋想辦法,不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不被事物的復雜性所嚇倒,這樣就能正確認識事物的現(xiàn)象和本質(zhì)。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2
杞人憂天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語的說:“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后,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fā)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
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
后來的人就根據(jù)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狐假虎威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jīng)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匣⒙犃撕偟脑挘胄虐胍,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jīng)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jīng)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xiàn)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xiàn)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這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里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涂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么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边@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jié)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jù)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fā)生錯誤以后,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yè)家,因估計事情的發(fā)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并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教訓,改正過失,發(fā)奮圖強,還是來得及做一番事業(yè)的。
這則成語故事里的莊辛,楚都紀南(今荊州一帶)人,是楚國著名國王楚莊王的后代,一生耿介無私,為楚襄王時代大臣。初不為襄王器重,自赴齊力諫襄王后,得到襄王信任,襄王封他為陽陵君,其封地在今淮北。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禁地了嗎?
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看,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應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nèi)浩鸲ブ,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3
漢高祖劉邦開國之后,分別封功臣到各地為王。但是因為這些王候在地方上擁有強權,甚至有謀反叛變的意思,于是漢高祖就一一把他們消滅了。
為了鞏固漢室,漢高祖又大力賜封同族的人。因為同姓諸侯國數(shù)量增加,在漢景帝時,爆發(fā)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漢景帝派太尉周亞夫征討,平定了叛亂,但同姓諸侯的存在依舊威脅著漢朝的江山。
到了漢武帝時,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施行了“領地削減”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們的勢力,并且想進一步采取行動。這個舉動引起諸侯們的恐慌,便對漢武帝說:“我們與王室血脈相連,先帝將封地如狗的牙齒一般地交錯安排,就是為了讓我們能共同保護漢室希望漢武帝能手下留情!
于是,漢武帝后來頒布推恩令,將諸侯的領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無形中削弱了各諸侯國的勢力,也鞏固了中央集權。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4
春秋時代,在齊國有位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喜歡與文學家還有俠客風范的人交朋友,為了能與他們常討論國家大事,總喜歡邀請這些人到家中長住。
在這些人當中,有位叫馮諼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卻什么事都不做。
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這地方討債,但是他不但沒跟當?shù)匕傩找獋,反而還把債倦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滿感激。
直到后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
一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
“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愿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于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么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
于是,梁惠王馬上就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
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
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里,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
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zhèn)骷榔鞯囊,并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
祠廟建好后,馮諼對孟嘗君說:“現(xiàn)在屬于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后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5
我最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寫了許多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看似很短,很簡單,但都包含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
記憶最深刻的有兩則故事,一:“刻舟求劍”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國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以前有一個放羊的人,他家的羊圈破了,狼從那兒鉆進去叼走了一只羊,鄰居勸他快點把羊圈修好,主人卻不以為然。第二天狼又叼走了一只羊,主人后悔了,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讀了這則寓言,我想到了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犯了錯誤不能不以為然,要及時改正。有的錯誤,我們不去改正,認為對我們沒有什么影響,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這些小錯誤出現(xiàn)在大問題上,那么就會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在森林里就會發(fā)生火災,這會使我們國家遭到巨大的損失。學習上也是一樣,在做練習的時候,如果只看結(jié)果,不看過程,到單元測試時,這樣類似的題目就會白白丟很多分。所以我們練習時應該特別用心。讀了這則寓言我明白了,學習工作中出了差錯,應該設法盡快補救,否則你可能會終生后悔莫及。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6
有個燕人在燕國出生,在楚國長大。直到老年,他才有機會返回出生地燕國。
他在經(jīng)過晉國時,他的同伴哄騙他說:“這里就是燕國的都城!毖嗳艘宦,立刻神情悲傷起來。走了一會兒,同伴指著路邊的一座社廟說:“這就是你們鄉(xiāng)里的社廟啊!毖嗳寺犃,立刻長吁短嘆,感慨萬分。
走著走著,同伴指著一間屋舍說:“這就是你的先輩曾經(jīng)居住的地方!毖嗳寺犃,眼含熱淚暗自哭泣。同伴又指著一處隆起的`墳堆說:“這就是你先輩的墓地啊!毖嗳艘宦,立刻跪地嚎啕大哭。
這時,同伴忍不住笑了起來,說:“我剛才都是騙你的,這里其實是晉國呢!”燕人一聽,趕緊從地上站起來,覺得非常羞愧。
等到他們終于到了燕國,真正見到燕國的社廟,見到了先輩的墓地時,這個燕人的悲傷心情反倒變得很淡薄了。
【說明】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當受到強烈的刺激和悲痛過后,人的心理反應反而會越來越小。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7
我看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發(fā)現(xiàn)里面有好多精彩萬分的寓言故事,例如《拔苗助長》、《愚公移山》《塞翁失馬》、《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曾子殺豬”。
曾子殺豬是講古代有一名偉大的思想家叫做曾子,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買菜,她的孩子一定要跟他去,但她家離集市遠,帶上她的孩子不方便,于是便說回來之后就殺豬給他吃,但是回來后妻子并沒有殺豬給孩子吃。曾子從外面回來后知道了這件事,立即拿起刀準備殺豬,他的.妻子攔住他說,只是開玩笑哄孩子的,曾子卻說開玩笑也就是教育孩子們欺騙別人,因為他們還小,不懂得什么是道理,小孩子的品德要從小培養(yǎng),你這樣只會毀了他們一生!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么家中的豬雖然保住了,卻會在孩子純潔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曾子的誠實守信,說到做到的品質(zhì),是值得學習的。
寓言故事往往通過一個小故事來講述一個做人的道理,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學會一些道理,我覺得這本書值得一看,是一本好書。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8
武曌[zhào]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后,就臨朝聽政,不久,她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皇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
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jīng)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皇帝還是不肯放手。
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恒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皇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xiàn)在的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xiàn)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
鸌[hù]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huán)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chǎn)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jié)果。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9
我最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這本書中寫了許多小故事,每個小故事看似很短,很簡單,但都包含了一個個深刻的道理。
記憶最深刻的有兩則故事,一:“刻舟求劍”講了一個楚國人坐船渡河,突然,楚國人的.寶劍掉到水里了,別人大叫道:“哎!你的寶劍掉了,還不快撈上來!”楚國人不慌不忙在船邊刻了個記號,說:“不著急,我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等船靠岸了,水淺了,我再下去撈寶劍!眲e人說:“船是能在水里飄動的,劍則沉到了水底是不動的,那樣就找不到劍了……”這則故事諷刺那些不懂得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處理問題的人,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態(tài)度去處理問題。
二:“三人成虎”講的是,在魏國,龐恭和太子要去邯鄲,在臨走前龐恭問了魏王一個問題,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出現(xiàn)了一只老虎,您信嗎?”魏王說:“當然不信!”龐恭問:“那如果兩個人說那?”魏王答:“我有一些懷疑!饼嫻в謫枺骸叭绻齻人說集市上有老虎那?”魏王肯定到:“我一定信!”。在這個故事中我學到了,不要輕信別人的謊言,有時候說的人多了,謊言就變成真的了。我們要經(jīng)過自己開動腦筋,實際查看后才可以判斷正確與否!不能輕信謠言,也不能人云亦云。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0
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其中之《農(nóng)夫與蛇》。
冬天農(nóng)夫發(fā)覺了一條蛇凍僵了,他想給它暖和,便把它放在自己的懷里,蛇暖和后醒悟了過來。一醒來就咬了農(nóng)夫一口,要了農(nóng)夫的命。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對惡人再好,他們的本性是不會變的.。我們要認清壞人,改造壞人,創(chuàng)建一個美妙和平的世界。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1
《相馬》
樂有兩名跟他學習相馬的弟子。
一天,伯樂帶著兩名弟子來到馬廄里,教他們學習鑒別會踢人的馬。二人仔細聽了伯樂的講解后,其中一人很快就鑒別出一匹馬,而第二個從卻指出這匹馬現(xiàn)在并不善于踢人,果然馬踢了幾下就不踢了。第二個人肯定地說:“這匹馬的前膝因傷腫脹,不能長時間支撐整個身體,所以后腿便無法連續(xù)抬起來踢人!辈畼沸呛堑乜粗茏拥谋憩F(xiàn),十分欣慰地點了點頭,說:“不僅是在相馬時,在觀察其它事物時,也要經(jīng)過全面而細致的觀察才可以下結(jié)論。
[含義]只有通過全面而細致的調(diào)查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
[出處]《韓非子·說林下》
《盲人識日》
有個人生下來就是個盲人,他很想知道太陽是什么樣子,就去問眼睛好的人。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像個大銅盤。”盲人立刻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找到一個銅盤,仔仔細細地摸著,還用手敲了敲,銅盤立刻發(fā)出了聲響,他恍然大悟地說:“哦,太陽原來可以發(fā)出聲音!
有一天,他和鄰居閑聊時聽到鐘聲,立刻說:“這是太陽的'聲音!编従痈嬖V他說:“那是鐘而不是太陽,太陽會發(fā)光,就像蠟燭一樣。”于是,盲人又去摸蠟燭,知道了蠟燭的形狀。
后來有一天,他摸到了形狀與蠟燭相似的竹笛,以為那就是太陽了。
[含義]認識事物不能只憑道聽途說,要全面細致。
[出處]蘇軾《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日喻》
《阮裕焚車》
晉代的阮裕是一個以德行聞名于天的人。
阮裕住在剡地的時候,曾有一輛很漂亮的車子。這輛車子的結(jié)構結(jié)實、造型美觀,就連拉車的馬的皮毛也是刷得平滑整潔。盡管阮裕把這輛車子視若珍寶,但無論誰來借用他的車子,他都十分爽快地答應。
一次,阮裕一位鄰居的母親去世了,在為母親送葬的時候,鄰居很想跟阮裕借車子。但他轉(zhuǎn)念一想,死人是很不吉利的事。最終,這位鄰居放棄了向阮裕借車子的想法。
后來,這件事傳到了阮裕的耳朵里。阮裕嘆息著說:“唉,我有車子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現(xiàn)在卻讓人不敢借用,還要這車子干什么!”說罷,阮裕放火把心愛的車子燒掉了。
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無不感嘆,阮裕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含義]做人不能因吝惜自己的錢財而不肯去幫助他人。
[出處]《世說新語》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2
寓言講求比喻,是常常采用擬人化的表現(xiàn)手法說明某種道理的文學樣式,文體特征上結(jié)構簡短、形象鮮明、藝術手法夸張。在古今中外的寓言作品中,用比喻說話,用擬人化的手法賦予生物或無生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動作和語言,借以闡明某種道理,或諷刺某種社會現(xiàn)象,是共同的特點。
我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形象非常鮮明生動、主題的寓意非常深刻,在文學性中寄寓著豐富的`生活哲理,這是我讀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之后的直接感受。如《庖丁解!、《南轅北轍》等等膾炙人口的寓言,里面包含著很深的人生體驗和生活哲理。在《買櫝還珠》這則寓言中,本來主要買的是“櫝”中的“珠”,卻買“櫝”還“珠”。舍棄了最重要的東西,選擇了無足輕重的東西,這種在生活中經(jīng)常存在的現(xiàn)象,通過這個寓言很生動很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再如在《井底之蛙》中,通過青蛙與東海大鱉的對話和行為,說明人生的天地是十分廣闊的,人不要為周圍的有限的環(huán)境所拘囿,應該目光更遠大一點。
在《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中,驢子是蠢笨的形象,老鼠是貪婪的形象,猴子是機靈的形象,狐貍是狡猾的形象,老虎是橫暴的形象,螞蟻是狂妄之徒,蝙蝠是騎墻派,如此寓意,既符合動物的體貌行動特征,又包含著耐人尋味的生活道理,真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
版權所有,盜版必究!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3
今年暑假期時間有點長,暑假過半,我都有點想老師和我的小伙伴了。開學我就要上三年級了,我好想早點回到陪我們一起成長的老師和校園啊。在這段時間里,我認真的閱讀了一本好書,那就是“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書,里邊的故事豐富多彩。
暑假里我有時間讀了這本書,也從書里吸收了不少知識營養(yǎng),如故事中的“東郭先生和狼,愚公移山,活到老學到老”等……。這些故事告訴了我們做人做事要誠實,懂得知恩圖報,對老師和同學朋友要真誠相待,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在生活中要不斷學習。要經(jīng)常給大腦充電,增加知識,讓自己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愚公移山是生命的延續(xù),工作的堅持。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他們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在91歲的高齡還在研究水稻工作,學習研究新科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這個暑假我也跟奶奶學會了不少東西,學會了包餃子,炒菜,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為了美化家園,我和爺爺奶奶參加了一些小小的志愿活動,自愿參加了環(huán)保小衛(wèi)士,體會到了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辛苦。我們在現(xiàn)在這個發(fā)展節(jié)奏快的年代要想生活的更好,生活的質(zhì)量更高,我們就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好好學習,從現(xiàn)在開始養(yǎng)成好習慣每天堅持一小時學習。就像大人們一樣用勞動換來的錢,再去花到所需要的地方。我們也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探索知識奧秘,提高學習智力。
故事告訴我們,不學習就跟不上時代的發(fā)展腳步就會被社會淘汰;畹嚼,學到老。為探討科學奧秘,學習要堅持努力,時代科技在發(fā)展,學習就無止境。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4
以前,我不怎么愛看書,覺得書本太厚了,什么時候才能讀完!寒假里,在媽媽的利誘之下,我讀上了《中國古代寓言故事》,越讀越覺得有意思。讀完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不僅收獲了知識,更明白了許多道理。
讀著《魯侯養(yǎng)鳥》,我笑了,怎么能憑著自己的喜好,請海鳥喝酒聽音樂呢?這比對牛彈琴還離譜。】刹荒馨炎约旱牧晳T強加給別人。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上學期學過的課文《從現(xiàn)在開始》,貓頭鷹和袋鼠讓動物們按照它們的習慣過日子,大家當然不會選他們當“萬獸之王”。
讀到《刻舟求劍》,這傻家伙更讓我忍俊不禁。掉在河中間的劍,居然在岸邊找,還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船上作了記號,真是笨死了。我以后可不能像這樣的傻瓜蛋一樣,不懂變通。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5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家伙,可怎么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烧娼腥藶殡y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爸爸,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么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趴在曹操耳邊,嘰嘰喳喳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準備稱象,然后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里停著一只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wěn)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xiàn)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瞇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里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經(jīng)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6-23
(精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6-23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11-07
【精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5-19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1-20
【經(jīng)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02-20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熱門】01-31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推薦】01-31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精選24則)02-10
中國古代短篇寓言故事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