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寓言故事[通用]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托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的文學體裁,字數不多,但言簡意賅。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典的寓言故事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龍的寓言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的寓言故事1
北魏時期,朝廷決定南征,急需將才,尚書李沖受命挑選將領,小官吏楊大眼要求率軍出征。
李沖認為他的資歷不夠,楊大眼當眾表演自己捷走如飛,他的武藝高強征服了李沖,當即任命他為主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讓他蛟龍得水。
蛟龍得水的故事延伸
【注音】jiāo lóng dé shuǐ
【出處】《管子·形勢》:“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解釋】傳說蛟龍得水后就能興云作雨飛騰升天。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也比喻擺脫困境。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謂語、賓語、分句;含褒義
【近義詞】如魚得水、飛黃騰達、一鳴驚人
【反義詞】懷才不遇 虎落平陽
關于龍的'成語故事:蛟龍得水點評
一般人總是等待著機會從天而降,而不想努力工作來創(chuàng)造這種機會。當一個人夢想著如何去掙五萬鎊錢時,一百個人卻干脆夢著五萬鎊就掉在他們眼前。在這個世界山從來不缺少機會,而是缺少能夠把握住機會的人才。所以在機會來臨之前,我們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龍的寓言故事2
朱泙漫變賣了家產,帶了一千兩黃金去拜支離益為師,學習殺龍的技術。轉瞬三年,學成歸來。有人問他究竟學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殺龍的技術——怎樣按住龍的頭,怎樣踩住龍的尾,怎樣從龍頸上開刀等,一一表演給大家看。大家問他,什么地方有龍可殺呢?他這才大悟:原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龍這樣東西,他的本領是白學了。
[教學內容]自然界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
[簡要分析]有意識地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向自然索取,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質能力的體現。但人們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有自然物的客觀存在:要殺龍,就首先要有龍的存在。這正是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的道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
龍的寓言故事3
東海漁民很喜愛打扮自己的漁船,船舷兩側都畫著漂亮的圖案,唯獨在船屁股上面的是條海泥鰍,這是啥道理呢?這里還有一個故事。
從前,東海龍宮有條敲更魚,生得相貌丑陋,黑不溜丟。他經年累月在龍宮里敲更報時。眼看龍子龍孫成雙配對,生兒育女,他卻是年過三十,光棍一條。一年到頭,抱著個冷鑼,在龍宮里敲呀敲呀……三更半夜,在深宮大院間走著走著……想起自己心酸的身世,不禁熱淚盈眶,他一邊敲更,一邊唱起悲涼的五更調。他唱的是自己凄慘的心情,言詞真實,
曲調哀傷,催人淚下。有一天晚上,皎潔的月亮像龍女手上的玉鐲懸掛高空,照得宮院里似同白晝。這時,悲涼的敲更聲從遠處傳來,驚動了深居高樓的彩珠公主。彩珠公主雖有沉魚落雁之貌,閉月羞花之容,但是其母已失寵于龍王,連累她也受到冷遇。眼看年齡已到婚配之期,還未受聘。平常,她叉寸步不離珠樓,從不與外界接觸。寂寞、孤獨、悲涼,一齊充塞著她的心胸。每當她聽到那冷落的更聲、凄涼的曲調,心里常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似乎敲更魚嘆詠的五更調,正是自己心頭想要吐出來的苦水。久而久之,就有一種好奇心、同情心,想看看唱曲的究竟生得如何模樣。剛巧,這一個月夜,彩珠公主在珠樓的陽臺上賞月,同敲更魚打了個照面。彩珠公主害羞的看了敲更魚一眼,就躲進珠樓去了,敲更魚卻像拋了錨的船,老是傻乎乎地呆在那里。敲更魚簡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一陣風把月亮里的嫦娥吹下海來了?還是天上的仙女到龍宮里采珠來了?他也偷看過一些美麗的龍女公主,卻沒有一個能與她比美。
他想,這龍女也許還會在珠樓上再次出現,就一直呆呆地抬著頭,朝陽臺望著。望呀望呀,一更過去了,龍女還是沒有出來。難道真的是天上婦娥回到月宮里去了?眼看五更將近,他只得抱著更鑼,快快地離開了珠樓,到大潮元帥府去報潮。
從此,敲更魚像中了邪,天天晚上到珠樓下面來探望。地想,總有一天龍女會再次露面。三個月過去了,龍女還沒有露面。這是什么緣故呢?敲更魚神思昏昏,百思不解。還是彈涂魚消息靈通,跑來告訴他,說是龍女賞月,被人知道了,報告龍王,龍顏大怒,呵責龍母,并將彩珠公主軟禁起來。敲更魚這才死了心。然而,他已相思成疾,瘦得像根燈芯草,不久就郁郁悶悶地死了。臨終,他向好朋友彈涂魚傾訴了心事。他說:“生不能再見公主一面,死了也得陪伴在她的身旁。”他要求彈涂魚把它的??體偷偷埋葬在彩珠公主的珠樓下,彈涂魚依照他的心愿做了。
說也怪,過了不久,葬敲更魚的.地方居然長出一棵大海樹來。樹干的顏色好像鐵樹,枝干挺拔猶如翠竹,這樹一個勁兒往上長,不到半個月,枝頭碰著了珠樓的窗口。一天晚上,海樹突然開花了。樹頂的那一朵特別大,花瓣似黑玉,香氣襲人,十里外都聞得到。一陣陣沁人心脾的花香,把彩珠公主醉倒了!她再也按耐不住蕩漾的春心,伸手在窗口采摘此花,用嘴細細的嚼著。花葉似仙霞般甜蜜。嚼著嚼著,不知不覺把整個花朵吃到肚里去了。
不久,彩珠公主懷孕了!肚子一天大似一天,這件事被龍宮聽聞,一陣風似地傳揚開來,傳到了龍王爺的耳朵里。龍王爺是個暴君,當然不能容忍這種丑事。他氣勢洶洶地提著魚腸劍來到珠樓,彩珠公主嚇得嘴唇發(fā)白,抱著大肚子直發(fā)抖。龍王爺越看越氣,舉劍欲刺,這時,彩珠公主的肚皮里突然傳出聲音:“別殺!別殺!我自己出來!”
說著,從公主口里飛出一朵青云,青云里翻騰著一條似龍非龍、似魚非魚的小東西,這就是海泥鰍。海泥鰍皮膚黑似漆,全身光溜溜。一張嘴,噴出滿嘴污泥,把個好端端的珠樓弄得一塌糊涂。龍王爺急忙命令各路兵將捉拿,可是海泥鰍光滑似油,誰也捉不住他。正當蟹將軍舉著雙戰(zhàn)前來敲打時,他卻啪答一聲跳進了龍王爺的耳朵里,從耳朵里又竄到了龍王
爺的肚子里,在那龍王爺肚里亂咬亂扯起來,咬得龍王哇哇直叫。龍王乃是金枝玉葉,怎經得起這番折騰。沒奈何,只得向他討?zhàn)垼?/p>
“我的外孫兒呀!你別在我肚里斗了,請你快快出來,本王封你當油袍將軍,管轄東海魚草的魚皇帝!”
海泥鰍這才從龍王鼻孔里鉆出來。從此以后,在東海里不論是穿鱗袍的有鱗魚,還是穿油袍的無鱗魚,都要讓他三分。哪怕是最兇惡的大魚,見到他也要急忙回避,不敢擾亂,都怕他鉆到自己的肚子里去作怪。大概就是這個緣故,東海漁民都喜歡在自己的船屁股上畫一條海泥鰍,以求大吉大利,出海平安。
龍的寓言故事4
南北朝時,佛教很盛行。
前秦建元12年,西域涉公和尚來到長安,他能使用咒語咒下龍。每有大旱,皇帝常請他咒龍,一會就看見龍下在缽中,天就會下雨。皇帝和大臣前去缽中觀看,都覺得很神奇。
北魏時,僧稠和尚有一次在王屋山中修行,看見兩只老虎相搏,吼聲震動山巖,僧稠就用錫杖將它們分開,兩只老虎被驅散了。
降龍伏虎的故事延伸
【注音】xiáng lóng fú hǔ
【出處】南朝梁·慧皎《梁高僧傳》卷十:“能以秘咒咒下神龍!碧啤さ佬独m(xù)高僧傳·習禪一·僧稠》:“聞兩虎交斗,咆響振巖,乃以錫杖中解,各散而去!
【解釋】原是佛教故事,指用法力制服龍虎。后比喻有極大的能力,能夠戰(zhàn)勝很強的對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難。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本事大
【近義詞】所向無敵、戰(zhàn)無不勝
【反義詞】唯唯諾諾
【年代】古代
【例句】在自然災害面前,只要人民團結起來,就會有~的力量戰(zhàn)勝它。
關于龍的成語故事:降龍伏虎點評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難免會遇到困難與挫折。這時,就需要我們樂觀的面對,需要我們用頑強的.毅力去面對,去克服遇到的困難!你要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哦!
龍的寓言故事5
起初,馬援兄之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議時事,而與俠客們輕相交往。
馬援以前在郊止,寫信回家訓誡道:“我想你們聽到人家過失,要像聽父母之名一樣,耳可以聽到,口不可說啊。喜歡議論人的長短,亂譏刺時政,這是我最厭惡的,我是寧肯死也不愿聽到子孫們有這種行為的。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此事,我之所以要再次講到此事要像男女婚嫁時施衿結離一樣,申明父母的訓誡,要使你們牢記不忘。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口無異言,謙約節(jié)儉,清廉公正有威望,我很愛他敬重他,愿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豪俠好講義氣,憂人之憂,樂人之樂,好人壞人都合得來,父親死了,幾個郡的`人都來吊唁,我愛他敬重他,但不愿你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到家,還是一個謹慎勤勉的人,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只鶩哩。學習杜季良不到家,就墮落成為天下的輕薄兒,所謂畫虎不成反像犬了。到現在為止杜季良還不可知,郡里的將領們一下車就切齒恨他,州郡都說他,我常為他寒心,所以我不愿子孫們學他!
畫龍刻鵠的故事延伸
【注音】huà lóng kè hú
【出處】清·唐孫華《送吳振西北游》詩:“東箭南金誰國士,畫龍刻鵠半虛名。”
【解釋】比喻好高鶩遠,終無成就。同“畫虎刻鵠”。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于處事。
【近義詞】畫虎刻鵠
【年代】古代
關于龍的成語故事:畫龍刻鵠點評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腳踏實地,經歷磨難,勇于認清現實,面對現實才能走向成功,到達理想之彼岸。如果總是好高騖遠,是一輩子都干不成什么事情的。
龍的寓言故事6
避役,即變色龍。是一種爬行動物。多數終年生活在樹上,世界上共有80多種,其中的50多種,生活在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上。
避役的意思是不勞而獲者,這當然不對,它自己不撲食豈不餓死!它總是通過突然射出比身體還長的舌頭,把昆蟲卷進口中,避役的'舌頭上沾滿了粘液。避役有一大特點,就是經常變化著自己的體色,一會兒綠,一會兒黃,一會兒又成為米色或者是深棕色。常常是以一種顏色為基調,夾雜著其它顏色,有時又附著淺色或深色不規(guī)則的斑塊,所以人們稱它們?yōu)椤白兩垺薄?/p>
我們平素說的“變色龍”,只是指它為了適應不同環(huán)境,而披上不同顏色的“外衣”。其實,變色龍的膚色變化,不單是一種偽裝,不易被敵人看到。它的膚色變化,不僅和客觀的環(huán)境、溫度有關,也和當時的內在情緒有關。人們看到,它們在恫嚇敵人或競爭對手時,往往呈紅色。如果失敗了,灰溜溜逃跑時,顏色馬上黯淡下來。
變色是一種保護意識,也是生存手段,完全沒有錯!
龍的寓言故事7
龍王有三個兒子。他分別讓他們分管三個地方的降雨。龍王辦事非常公平,他分配給三個兒子的水量都一樣,施雨的地盤也差不多大小。
大兒子做事粗枝大葉。他領到龍王分配的任務后,為了圖省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拉拉”把一年下的雨全部倒了下去,他管轄的地方,一時洪水滔天,不少田地和房屋被沖毀,人和動物被淹死的不計其數;接著,又連續(xù)天旱,江河斷流,湖泊干涸,樹木枯死,田地絕收,動物和人又被渴死、餓死了不少。
二兒子做事機械刻板。他接受任務后,把得到的雨水平均分配到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不多不少,就下那么一點毛毛雨。他分管的地方,雖然沒有淹到,也沒有干到,但是,不該下雨的時候,天天下雨;該下雨的時候,雨量卻遠遠不夠。那里的莊稼和水果,收成不怎么壞,也不怎么好。人和動物的`日子可以過得去,只是不大滋潤。
三兒子是個認真負責、辦事細心的人。他聽了父親的吩咐后,先到下面去調查研究,什么時候需要雨,什么時候不需要雨,哪些地方需要的多點,哪些地方需要的少點,心中一清二楚。該下雨的時候他就下,不該下雨的時候他就不下。各個時段、各個地方的雨量,也把握得恰到好處。在他的轄區(qū)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牛肥馬壯,人們的日子過得甜甜密密。
一年后,龍王視察了三個兒子分管的地方,大發(fā)感概說:“事在人為。同樣的事,讓不同的人來辦,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龍的寓言故事8
史書上曾這樣記載過,一天,一個土耳其國王的使者來到德國皇帝那兒,他深信自己國王的兵力強過帝國。
一個德國人對他說:我們皇上的諸侯,每個都十分強大,都擁有一支裝備精良的軍隊。
土耳其使臣是個聰明人,他馬上接過話答道:我還聽說過,貴國的諸侯又稱選侯(有權選舉德國的皇帝)。他們自己擁有武裝,使我想起一次親眼所見的奇異經歷,即一條百頭龍穿過籬笆的'經歷。
那個時候,我恰巧躲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嚇得我血都快凝固起來了,那恐怖場景恐怕人人都會感到害怕。這百頭龍想要設法穿過籬笆。正當我暗自琢磨 時,一條多尾龍出現了,它也要穿過籬笆,我感到既恐怖又驚奇。就在這當口,只見它們頭尾相隨,毫無阻礙地飄然而過。這百頭龍和多尾龍,不正像德國皇帝和土 耳其國王一樣,兩者都十分地強大嗎?
龍的寓言故事9
相傳很久以前,舟山西南面有一個小島,島上遍地埋著黃燦燦的金子,所以人們稱之為“金藏島”。
金藏島藏有大量金子的消息無意之中被東海龍王得知,東海龍王本就貪得無厭,于是想要占為己有。東海龍王便調遣自己的龍子龍孫、蝦兵蟹將,漲潮的漲潮,鼓浪的鼓浪,向金藏島直撲而來。眨眼間,惡浪滔天,狂風大作,金藏島上樹倒屋塌,島上的人們更是流離失所,哭天搶地,一派凄慘景象。
金藏島東面有座紡花山,山上住著一位紡花仙女,她目睹東海龍王無端作惡,殘害百姓,心中忿忿不平。于是手拿神帚,朝海面輕輕一拂,漫上山來的滾滾潮水、滔滔巨浪,就嘩的`一聲向后倒退去。金藏島上幸存的男女老少,都紛紛逃往紡花山避難。
紡花仙女搖身一變,化作一位白發(fā)蒼蒼的百歲阿婆,拄著拐杖對大家說:
“龍王水淹金藏島,黎民百姓遭殃。若要保住金藏島,便隨我把來紡花。紡花織成漁網,下海斗敗龍王!”
大家聽了百歲阿婆的話,不論男女老少都來紡花織網。紡呀織呀!織呀紡呀!整整忙了七七四十九天,織出了一頂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線漁網。
漁網織成了,派誰下海丟斗龍王呢?人群中跳出一個小孩,拍著胸脯說:
“我去!”
鄉(xiāng)親們一看是海生,不禁心里涼了半截。海生只是個七八歲的小孩子,乳氣還未脫,還穿著開檔褲,怎能下海斗龍王?紡花仙女卻樂呵呵地說:
“下海斗龍王,貴在有膽量,就讓海生去吧!”
于是她拿出一套金線衣,給海生穿上,又向海生傳授了斗龍的秘訣。海生穿上金線衣,頓覺全身一陣酥x,他遵照紡花仙女的囑咐說了聲:“大!”渾身上下的肌肉疙瘩立刻一塊塊鼓了起來,越來越大,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力大無窮、頂天立地的巨人。眾鄉(xiāng)親一個個著得目瞪口呆。這時,海生毫不費動地拿起那頂九九八十一斤重的金線漁網,辭別紡花仙女和眾鄉(xiāng)親,邁開大步,奔下紡花山,撲通一聲跳進了汪洋大海。誰也奇怪,海生游到哪里,哪里的潮水海浪就為他讓路。原來海生穿的金線衣是紡花仙女特地為他編織的避水寶衣呢!
不一會兒工夫,海生來到海中,取出金線網往下一拋,說聲:“大!”那網??天蓋地撒向大海。萬萬想不到,第一網收起,就擒住了東海龍王的護寶將軍??狗鰻精。海生聽紡花仙女說過,只要擒住狗鰻精,就可得到煮海鍋;有了煮海鍋,就能保全金藏島。他開心極了,命令狗鰻精快快交出煮海鍋來!
金線網越縮越小,被罩在網中的狗鰻精痛得死去活來,為了活命,只得乖乖地帶著海生到東海龍宮的百寶殿去拿煮海鍋。
百寶殿金光萬道,殿內九缸十八排,缸缸盛滿了奇珍異寶。海生什么都看不上眼,單單拾起一只黑乎乎的煮海鍋,就急匆匆回紡花山來了。海生和大家一道按照紡花仙女的指點,在海邊支起煮海鍋,舀來一勺東海水,燒旺一堆乾柴火,咕嘟咕嘟的煮起來。煮呀!煮呀!一炷香過去了,煮得海水冒熱氣;二炷香過去了,煮得海水起白泡;三炷香過去了,煮得東海龍王老老實實浮出水面,后面跟著一幫氣喘噓噓的龍子龍孫、蝦兵蟹將,直喊饒命!
“退潮息浪,還我金藏島。否則,我就煮爛你這個海龍王!”
東海龍王連連打揖,急忙下令潮退三尺,浪息三丈。
金藏島終于又露出水面重見天日。
誰知,等海生端開鍋,熄了火,東海龍王又突然漲潮鼓浪,一個浪頭將煮海鍋卷得無影無蹤了。
“怎么辦?”海生急得直跺腳。這一腳非同小可,跺得地動山搖!所有埋藏在地下的金子,都被海生跺了出來,紛紛飛向海岸,落在灘頭。眨眼之間,匯聚成了一到金光閃閃的大海塘,任憑潮涌浪翻,金塘巍然屹立,紋風不動。
自此以后,東海龍王再也不敢興風作浪,黎民百姓也可安享太平,而“金藏島”也被人們改稱為“金塘島”。
龍的寓言故事10
有一條惡龍,每年要求村莊獻祭一個處女,每年這個村莊都會有一個少年英雄去與惡龍搏斗但無人生還。又一個英雄出發(fā)時有人悄悄尾隨。龍穴鋪滿金銀財寶,英雄用劍刺死惡龍,然后坐在尸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
其實,最終讓英雄變成而惡龍的也許并不是欲望與貪婪,而是對自我的過度自信與執(zhí)著。在殺死惡龍之后,英雄擔心會有更多的壞人來覬覦山洞里的寶藏,于是決定由自己來捍衛(wèi)寶藏?墒撬X得自己的'肢體太過柔弱,身軀太過單薄,不足以抵御世上太多貪婪的壞人與無知的愚民,于是他主動自愿的讓自己的身軀長滿鱗甲,長出爪牙。他覺得這讓自己變得更為強大,更能擔負起捍衛(wèi)珍寶的責任,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變得日益強大的同時,最終變成了那條被他殺死的惡龍!
龍的寓言故事11
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葉縣有一個名叫沈儲梁的縣令,大家都叫他葉公。葉公非常喜歡有關龍的東西,不管是裝飾品、梁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里的墻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大家走進葉公的家還以為走進了龍宮,到處都可以看到龍的圖案!“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真龍說:“難得有人這么喜歡龍,我得去他家里拜訪拜訪呀!”真龍就從天上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覺得很奇怪,說:“你怎么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fā)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比~公話沒說完,就連忙往外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他根本是怕龍嘛!害我還飛來拜訪他!”
后來,大家就用“葉公好龍”來形容一個人對外假裝自己很好,其實私底下什么都不會!
畫龍點睛
張僧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艘詾橥Q,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畫師。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樂寺的墻壁上畫龍。不一會兒,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就出現在墻壁上了。這時皇帝發(fā)現這兩條龍都沒有眼睛,就問張僧繇這是為什么。張僧繇回答說:“畫上眼睛的話,它們就會飛走的!贝蠹也恍牛实垡欢ㄒ嬌涎劬,張僧繇只好給其中的一條龍點上了眼睛。霎時間,電閃雷鳴,那條龍真的飛走了。
成語“畫龍點睛”比喻說話或做事關鍵部位處理得好,使整體效果更加傳神。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擲杖成龍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 傳說東漢費長房見一老翁掛著一把壺賣藥,然后就跳進壺里去。第二天,費去拜訪他,和他一起入壺,但見房屋華麗,酒菜也很好。費于是向老翁學道,后來騎著老翁所給的竹杖回家,投杖于葛陂,變成一條龍。
鯉魚跳龍門
人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但夢想的實現需要我們一步一步歷練,功到方成。魚躍龍門化而為龍是一種質的升遷而不是形的變化,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
鯉魚們都想跳過龍門。因為,只要跳過龍門,他們就會由普普通通的魚變成超凡脫俗的.龍。
可是,龍門太高,他們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摔得鼻青臉腫,卻沒有一個能夠跳過去。他們一起向龍王請求:“尊敬的殿下,請你把龍門降低一點吧!如果連一條鯉魚都跳不過去,這龍門不等于虛設了嗎?”
龍王不答應,鯉魚們就跪在龍王面前不起來。他們跪了九九八十一天,龍王終于被感動了,答應了他們的要求。
鯉魚們一個個輕輕松松第跳過了龍門,興高采烈的變成了龍。
不久,成了龍的鯉魚們發(fā)現,大家都成了龍,跟大家都不是龍的時候并沒有兩樣。于是,他們又一起找龍王,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龍王笑道:“真正的龍門是不能降低的。你要找到真正龍的感覺,還是去跳那座沒有降低高度的龍門吧。”
龍的寓言故事12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他在一個寺院的墻上畫了四條龍,這四條龍都沒畫上眼睛。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給龍畫上眼睛呢,他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去。聽的人不相信,偏要讓他畫上。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毛筆在龍頭上點上了眼睛。誰知道,剛點完兩條龍的眼睛天上就電閃雷鳴,刮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墻壁也震破了,那兩條龍騰空而起,飛到天上去了,墻上就只剩下沒點眼睛的兩條龍了。 畫龍點睛贊美了畫家畫龍的技藝。畫龍點睛現在已成為一句成語。比喻說話和作文時加上一兩句關鍵的話,使內容更加精辟有力。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áo],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贊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fā)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并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后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墻上的龍怎么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墻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云密布,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墻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云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云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墻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后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辟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信息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因為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fā)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畫龍點睛的故事延伸
【注音】huà lóng diǎn jīng
【出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
【解釋】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
【用法】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一語道破
【年代】古代
龍的寓言故事13
一天,猴子和它的朋友變色龍一塊兒出門去旅行。走著,走著,它們看到一棵棕櫚樹上掛著一個酒葫蘆。
“來!咱們把里邊的酒分喝了。”猴子饞得咂著嘴唇說。
“這是獵人的酒,咱們怎么能隨便喝呢!”變色龍搖搖頭答道。
“膽小鬼!你不喝我來喝。”猴子說著,摘下酒葫蘆“咕咚咕咚”一氣把里邊的酒喝了個精光。
它們正想往前趕路,獵人來了。獵人發(fā)現葫蘆里的酒沒有了,生氣地問:
“誰把我的酒喝了?”
“是變色龍!焙镒訐屜日f。
“不是我,是猴子!弊兩垹庌q道。
獵人一時搞不清楚。這時狡猾的猴子指著變色龍說:“你自己看吧,誰走路搖頭晃腦的,不就說明誰喝醉了嗎?”
獵人相信了猴子的話,把變色龍抓住打了一頓。
變色龍忍著疼和猴子繼續(xù)趕路。它雖說臉上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心里卻想開了報復的辦法。
不久,它們來到了一個村莊,見村頭有個柴禾垛,變色龍便放了一把火。
柴禾垛燒著了,很快,旁邊的一座房子也燒著了。房子的主人跑出來,氣乎乎地問:“是誰放的火?”
“是變色龍。”猴子又搶先說。
“怎么是我呢,我根本沒帶火種!弊兩堉钢镒訉Ψ孔拥腵主人說,“你自己看吧,誰的手臟,不就說明誰帶著火種嗎?”
因為猴子的手什么都抓,總弄得又臟又黑,像剛拿著木炭火種的樣子,所以房子的主人相信了變色龍的話,也把猴子抓住,打了一頓。
龍的寓言故事14
無奈的龍王
城市的天空又升起了烏云,大暴雨驟然間降臨了,市民們都被澆成了落湯雞。于是,市民中就有人埋怨龍王:“龍王啊,我們城里本來不需要這么多的雨,可你卻偏偏把暴雨一股腦地潑在了城里!
只得到了一點毛毛雨的郊區(qū)農民也埋怨龍王:“為什么不把雨多下一點給我們呢?要知道,三伏天里最缺雨的是我們的莊稼啊!”
面對城市和郊區(qū)兩方面人士的'埋怨,龍王卻感到十分委屈:“其實,決定哪個地方下雨多少的并不是我!
“笑話,哪個地方下雨多少,你說得不算,誰說得算呢?”人們以為龍王是在推脫責任,更加不滿。
龍王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說:“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從郊區(qū)吹進城市的潮濕空氣受到阻礙,產生上升運動,在高空變成雨降到城市里,結果城市大雨滂沱,郊區(qū)卻細雨綿綿。另外,由于潮濕的空氣必須在空氣的塵埃上凝結成小水滴才能變成雨,而城市街道車水馬龍,煙塵遠比郊區(qū)多得多,所以就增加了城市的降水量!
“照你這樣說,城市比郊區(qū)降雨多,這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啦?”
“是的,”龍王十分肯定地說:“有些災害,看似天災,其實往往都是人類自己惹的禍!
龍的寓言故事15
財富山下有一個小村,村里每十年都有五百個年輕人去山上尋寶,因為傳說山頂上有很多金子,但是只有極少數人能活著回來。
有一位老人年輕時上過山頂,有個叫阿呆的小伙子膽子很小,就跑去問老人自己怎樣才能拿到金子活著回來。老人告訴他:“山頂確實有金子,但是必須要經過山腳處河水里成群的鱷魚、山腰處半夜出來吃人腦袋的黑豹,最后還有山頂上吐火的惡龍。如果你能達到山頂就可以從另一面下山,一路坦途但是沒有金子。至于能不能活著回來,要看你的命了!崩先怂土巳齻紙條給阿呆,讓阿呆在遇到危險時打開看。
第二天阿呆跟著其他五百多人一起出發(fā)了。他們走到山腳,果然看見河水里有好多張著大嘴的鱷魚,于是一批勇敢的年輕人跳下河水拼命往對岸游?墒沁@些鱷魚非常兇猛且饑餓,一批批年輕人都被鱷魚吞掉了。阿呆看得膽戰(zhàn)心驚,急忙打開第一個紙條,上面寫著:“等別人都跳下去,鱷魚吃飽了自然就不吃了,你再慢慢過河!本瓦@樣,阿呆和僥幸逃生的二百人一起渡過了山腳。走過山腳后,大家果然在路上看到了零星散落的金幣,眾人都很開心,一邊撿一邊趕路。
過了幾天大家來到了山腰處,每個人都又興奮又疲乏,晚上睡覺時很快就都睡著了。突然一聲慘叫,從樹林里竄出幾只黑豹叼走了幾個熟睡的年輕人,大家來不及反應,那幾個人已經被黑豹分吃了。眾人都異常害怕,但是因為期望撿到更多金子,沒有人愿意下山。
可是大家都非常疲憊,如果不睡覺沒法繼續(xù)趕路,睡覺就隨時可能被黑豹吃掉。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時候,阿呆打開了第二個紙條,上面寫著:“多數人醒著的時候,你放心睡覺。多數人都睡覺時,你要警醒著!本瓦@樣每晚都有人被黑豹吃掉,但是阿呆活了下來,繼續(xù)和其它活著的一百人,撿起死去同伴掉落的金幣,繼續(xù)向前趕路。
終于,他們來到了山頂,山頂沒有金幣。突然從山頂的巨石后面跳出一條紅色的火龍,向正在低頭找金幣的'人們噴火焰。很多人被燒了還一邊亂跑一邊在地上找金幣,有的人居然用木棒去砸巨龍,但都被燒死了,散落了一地金幣。這個時候阿呆趕緊打開第三個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什么都別想,快跑逃命!卑⒋羧拥艏垪l,轉身就向下山的路跑。一路看見金幣也顧不得撿,跑出很遠回頭才看見只有少數幾個同伴跟在后面跑了出來,多數還帶著傷。終于阿呆帶著一袋子金幣回到了家。
阿呆來到老人家里,感謝老人的救命紙條,并拿出一半金子送給老人。老人堅持不要,并說:“這些金子是你的!卑⒋粽f:“不,只有少數金子是我的,大部分都是死去那些同伴掉落在山頂的!
這個時候老人沉默片刻,和阿呆說了一句話:“告訴你吧,山腳上土壤里產金幣,但是山頂上其實一直都只有惡龍,沒有金幣。惡龍每十年都會把山頂死去的人掉落的金幣撿起來重新散落在山腳和山腰,這樣就會吸引新的年輕人來到山頂,供它享用!
故事講完了,寫在一個牛市后的懺悔期。
【龍的寓言故事】相關文章:
龍的寓言故事05-15
(經典)龍的寓言故事05-20
龍的簡短寓言故事05-16
關于龍的寓言故事05-06
龍的寓言故事【必備】05-15
【優(yōu)選】龍的寓言故事05-15
龍的寓言故事(通用)05-15
(集合)龍的寓言故事05-15
龍的寓言故事[優(yōu)秀]05-15
(合集)龍的寓言故事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