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長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有哪些
導語:“家長教育”的教育對象較之“親職教育”或“父母教育”更寬,將除父母之外的家長也包容了進來。家長教育是指對家長實施的有關家庭生活和教育孩子成長以及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專業(yè)知識與有效技能的教育。它是揭示家長提高家庭生活質(zhì)量和教育子女質(zhì)量的一般規(guī)律的新興學科。
家長教育孩子的經(jīng)驗有哪些
教育子女“學會做人”
教育孩子學會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務,也是貫徹素質(zhì)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問題。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視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為家長不能重智育輕德育。因為比知識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養(yǎng)其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增強其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熱愛
父母僅告訴孩子上學很重要是不夠的,還必須向孩子說明學習并不因長級或是得一文憑而終止。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不必花許多錢去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而要讓孩子們看到你在讀書。你可以帶他們?nèi)ゲ┪镳^或展覽會,這些豐富的課外活動會讓孩子們對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探索愿望。
曾獲得過美國教育部頒發(fā)的“愛因斯坦式青年”稱號的梅布得老師極力主張父母必須參與孩子學校組織的活動。這樣做會向他們表明你對他們的所作所為真的很關心。
你不必具有一項特長或是用許多業(yè)余時間幫孩子們做什么。多數(shù)老師歡迎家長陪伴孩子們郊游,與其他家長通通電話以及打印孩子的學期特別報告等。經(jīng)常向老師詢問他們需要什么幫助。
開誠布公地交流
找出時間與老師進行交流,同時詢問、觀察孩子正在學習什么,得到這些的確實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家長可以給老師打電話得知孩子在課上學習了些什么內(nèi)容,并且留了什么作業(yè)。
幫助孩子做到有條理
幫孩子建立學習計劃,并把所有的作業(yè)都標在日歷上,這樣,孩子就會提前做好。
最重要事就是父母要花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研究表明,全家在一起用餐很重要。一般來說那些全家一起用餐的孩子的識字能力較強。用餐時的談話越生動明了越有助于孩子對詞匯的學習,詞匯量大,閱讀能力就強。
教育子女“學會求知”
學會求知的方法途徑很多,但重要的一條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強迫子女“死記硬背”知識,而是重在理解,學會靈活運用知識。
教育子女“學會勞動”
應引導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支持子女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培養(yǎng)子女的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子女從小學會勞動,將終生受益。勤勞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礎,懶惰是萬惡之源。因此,安排子女從小參加勞動,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和基礎課。四、教育子女“學會自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坎坷會很多,因此,父母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勇于面對挫折的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孩子在廣闊的天地里學會磨練自己的翅膀,展翅飛翔五、教育子女“全面發(fā)展”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處在這個激烈競爭時代的人,若沒有知識和專門的技能及各種能力,就必將被社會所淘汰。所以,家長應教育子女不僅要學好文化科學知識,還應積極參加其它各項活動,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應得到全面發(fā)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我們家長一定會努力配合學校的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
對孩子持有較高的期望
一種鼓勵孩子為他的未來著想的方法是設立家庭目標。家長寫一份自己家本年度應取得哪些成就的任務書,其中包括孩子應取得怎樣的進步。老師也有自己的任務,不要讓任何學生落后,盡力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取得好成績,幫優(yōu)秀生更上一層樓。對孩子持有較高期望并讓他們知道這一點,能鼓勵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并不斷進取。
過程和結果同等重要
家長需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無憂無慮的學習環(huán)境,不要給他們太多的壓力。許多時候家長只看重分數(shù)。如果孩子是個全優(yōu)生卻不能告訴你他為獲得這樣的好成績都做了些什么,那么這時父母還要對他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的了解。
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給他們一些啟示,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不如問他:“你認為在哪兒能找到答案呢?在字典上還是在因特網(wǎng)?”
考試成績差是該同孩子談一談的信號。是什么原因使他落后了?他需要輔導嗎?還是因為他沒有做作業(yè)才使成績不發(fā)好的?這些父母都要清楚地了解到。
孩子的主要教育方法
愛要有方,嚴要有度。
家教往往存在“兩極分化”。要么愛得死去活來,要么嚴得不近人情。過份愛孩子的家長常常替孩子包辦一切,使孩子從小不能學著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難,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以為別人的幫助理所當然。有的父母則以“愛”為理由,對孩子過份嚴厲,經(jīng)常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這樣的孩子往往會聽話,但漸漸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勇于向上、百折不撓的勁頭,失去敢于說真話的愿望。理想的家教應該“愛有方,嚴有度”,父母要對孩子多說一些鼓勵的話,多與孩子分享快樂時光,多給孩子發(fā)展的空間,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好的。
不要替代孩子選擇。
中國家長對待孩子,常有一種“不放心”的心理,很多事情都幫著孩子做。從小幫著孩子穿衣服,從小讓孩子跟大人睡,孩子上學,幫著檢查文具書本,不讓孩子干家務活。甚至長大了找工作、結婚,家長都要大包大攬。在這種包辦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試試看的心理被抹殺,變得懶惰、依賴、怕苦怕累、沒有主見、不負責任。孩子能做的事,要早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關鍵的選擇,要讓孩子自己去選,以便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
對多元智力的認識。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Howard Gadner提出的人的多元智力理論等到人們普遍認可,這種理論認為,人至少獨立存在著7種以上的智力,即:言語—語言智力,音樂—節(jié)奏智力,邏輯—數(shù)理智力,視覺—空間智力,身體—動覺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這些智力在不同人身上,錯綜復雜地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組合在一起,使每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和特點。因此,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智力是多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各不相同,我們判斷一個人聰明與否、成功與否的`標準也應該多種多樣。不要過早地對孩子下結論,教育孩子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予以挖掘發(fā)揚,最終就能做到每一個孩子都成功。
錯誤與成功同樣重要。
大多數(shù)家長總認為“孩子犯錯不好”,但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錯誤和成功一樣不可避免,一樣有意義。孩子犯錯誤的過程,就是孩子不斷嘗試、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成長的過程。孩子因為害怕犯錯,什么也不敢嘗試,小心翼翼、膽戰(zhàn)心驚地成長,那才是最大的失敗。錯誤也是一種美麗,也是一種成功。孩子有了錯,家長一定要平靜對待,當它是一件好事,當它是孩子進步、成長的機會,切勿大驚小怪、橫加指責,更不能因害怕孩子犯錯,而不給孩子嘗試與實踐的機會。
學會夸獎孩子。
大家現(xiàn)在都知道賞識教育,但夸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只有運用得當,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夸獎要公正合理,實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縮小。如果夸得不準,孩子就會產(chǎn)生疑問,起不到激勵作用。如果夸錯了,孩子就會把錯的當成對的,產(chǎn)生壞作用。其次,夸獎要真實,只有真心、真情地夸,孩子才能積極回應。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孩子往往會感到是在騙他。家長對孩子每一點進步給予發(fā)自內(nèi)心的夸獎,會使孩子受到真心和親情的感染,樹立“今后我要做得更好”的決心和信心。三要夸獎及時,否則事過境遷,沒有了當時的氛圍,夸獎作用也會降低?洫劦男问胶芏啵撼嬲\的語言外,還有贊賞的目光和微笑,親切的擁抱,輕輕的撫摸,等等。孩子的成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行為和舉止,經(jīng)?渌膬(yōu)點和進步,讓孩子充分感受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教孩子欣賞別人,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獨生子女常常是別人圍著他轉,他們很少考慮他人,更不懂欣賞別人,自然也就談不上合作,給人際關系帶來麻煩,對未來的事業(yè)不利。家長應當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別人,這樣才會正確看待自己,才能與別人合作好?山(jīng)常請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動,引導孩子欣賞別人。如果我們能教育孩子從小每遇到一個人,都能向他們學習一個優(yōu)點,那么我們的孩子一定會非常優(yōu)秀。
【相關內(nèi)容】:
幫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
我們的家長朋友常常忽視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維護孩子的自尊。比如,為孩子大包大攬,孩子沒有機會去做事,自尊和自信就無從建立,做人的根本就不能確立。我們應經(jīng)常對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行為予以鼓勵。我們在批評孩子的錯誤之前,首先要表揚他好的方面,這樣維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即使孩子做錯了,仍要表揚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行為,然后再解釋他為什么錯了,這樣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維護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很多批評可以變成對孩子提出問題,其效果也會比批評更有效。
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機。
教育孩子的時機有很多,如安排孩子做家務,到鄰居家借東西,讓他們自己買日用品,等等,引導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孩子就能健康成長。教育契機很多,關鍵在于“把握”。孩子的生日、兒童節(jié)、新學期開始等是很好的契機,可以借此鼓勵孩子闖過難關,邁上一個新臺階。孩子犯錯、考試后、參加活動前等,也都是很好的教育契機,好好地利用這些契機教育孩子,會取得平時難以取得的效果。
培養(yǎng)孩子超越自我、自我發(fā)展的能力。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zhàn)的社會,誰也不能靠著一點知識和本事,到處通吃、一輩子通吃,不斷學習、不斷超越自我,才能收獲一生的幸福和成功。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必須讓孩子具備一種永不滿足、不斷奮進的能力。父母可以通過點點滴滴引導孩子正確地、理智地認識自我,客觀公正分析,認識自己有哪些長處,哪些劣勢,進而發(fā)揮長處,克服不足,不斷戰(zhàn)勝自己。孩子有了一些成績,就肯定他們,并提出新的目標,激勵他們不斷進取。久而久之,孩子就能不斷自我超越。
教育孩子需要一個過程。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了,很自然地就要想到“結果”。其實,從開花到結果是需要很多步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長缺少耐心,不明白“過程”的必要和重要,對待孩子學習、犯錯誤等問題,表現(xiàn)得急躁,沒耐心。忽視過程的教育,是一種虛榮和功利的表現(xiàn),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回避這種心理!教育孩子,要懂得:責任心比虛榮心更重要!誠實和勤奮是最終成功的基石。
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做這9件事
看到你對自己的欣賞
學會欣賞自己,才能把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以前我們總是說,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別總拿隔壁老王家的孩子來比較?墒牵绻愣疾粫蕾p自己,的確很難去欣賞別人,包括你的孩子?突f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發(fā)現(xiàn)你自己,你就是你。記住,地球上沒有和你一樣的人…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個獨特的“我”,既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而只有學會欣賞自己,才不會在情感、職場或教育中迷失自我和方向,而這種小自戀也會真切地感染孩子,幫助他們在情緒上逐漸學會獨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悠悠自得的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無人喝采的時候能照樣前行,而且行得更好。
看到你堅持運動
讓孩子看到一個健康的父母,更看到一個對自己身體負責,有超強意志力、自控力和承受力的父母。
說到堅持運動,首先的好處當然是保持健康的身體了,以前身體底子不算差,也沒覺得非要運動不可,但自從當媽后,我深刻明白健康實在太重要了,比如抱娃需要強壯的胳膊,照顧孩子更需要充沛的體力,特別是當孩子生病時,如果你也扛不住倒下,那個狼狽樣…你懂的。
其次,堅持運動除了能讓孩子看到一個健康的你,更能看到一個有超強意志力、自控力和承受力的你。之前有人打趣說,永遠不要拋棄愛運動的男人,因為這意味著他要拒絕啤酒和香煙的誘惑,還須控制飲食,有規(guī)律的作息,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運動強度和汗水;也永遠不要小看一個堅持運動的女人,特別是減肥成功的女人,這意味著她的人生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因為這意味著她有常人不能比的毅志力和忍耐力,拒絕掉了常人不能拒絕的美食和享樂誘惑。的確,從表面上看,運動是在鍛煉身體,而更深的看,運動更在鍛煉人的意志力、自控力、承受力、自信心以及養(yǎng)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你這份堅持的可貴,并把這份堅持的精神轉移到學習或工作上,那將成為他一生的財富!
看到你精打細算
精打細算是學會理財?shù)牡谝徊,這會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經(jīng)濟上獨立的人。
“理財”這個詞這幾年可謂大紅大紫,各種理財寶寶也看得我們眼花繚亂,我也算是朋友圈里的理財達人一枚,連我老公都驚嘆我怎么會有這么強的理財觀念和計劃。其實這種對錢的敏感力是從小練就的,小時候爸媽都在做生意,每次放寒暑假,我媽就會讓我負責給家里買菜,一開始她會帶我去菜場,手把手教我選菜和講價,后來就我自己行動了。每天15元,保證中午和下午每餐有3個菜,還要有肉(當然,十幾年前,這個錢還是夠的),如果有結余,就可以買點自己想吃的零食和水果。雖然每次提著一籃筐菜回家都會被鄰居阿姨可憐一番,“嘖嘖嘖,這么小,你媽就讓你管家了,好辛苦哦…”可在我看來,這可是一份美差啊!于是整天一副精打細算過日子的樣子,比較菜的價格,比較什么時候買什么水果更省錢,甚至比較2元一包的200g味精和5元一包的550g味精哪個劃算…這樣一個暑假下來,我居然可以攢下一“大”筆錢,當然,這筆錢用處太大了,比如買張王力宏的CD和海報。
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大多數(shù)又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都不得和孩子談錢,甚至認為不應該過早讓孩子接觸“銅臭”,但這些事情孩子長大后總要接觸的。前兩天去超市,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拿著兩包薯片問她爸爸兩包的價格分別是多少,可她爸爸卻答,“你管多少錢干嘛,想要哪包就買哪包。”聽起來很融化少女心吧?但也喪失了讓女兒學預算和理財?shù)臋C會,等她在沒有金錢意識的世界里待太久,最后變成“月光族”、“啃老族”和“卡奴”再嘆息可就晚了。
看到你對另一半的愛
生活中的那些小事,就是愛情延續(xù)的動力。
夫妻關系大于親子關系,這是我們老生常談的問題,其實這不光對我們自己的生活有好處,對孩子來說,他也非常希望和樂意看到父母彼此相愛,那些經(jīng)常看到父母和其他夫妻相親相愛的孩子,能從細枝末節(jié)之處學到如何去愛,當他們墜入愛河時,就自然而然地知道該如何去做。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讓孩子看到我們對另一半的愛呢?Kiss?不好意思,說“我愛你”,也不好意思。其實,愛是最不會隱身的東西,如果你們心里彼此相愛,那么那些關于愛信號,無論多小,孩子都能感受到。比如朋友小V說自己的父親喜歡吃炒肝,母親就經(jīng)常做,而且每次都是把材料全部備好,聽到父母的摩托車聲到樓下了再立馬下鍋,因為炒肝就是要剛出鍋的才好吃。再比如同事阿飛,他說以前父母總是小吵小鬧,母親很任性也有點兇,一次母親把父親氣得夠嗆,他就陪著父親去河邊散步,父親說想去自駕游,他立刻附和到,“去吧去吧,放松一下也好。”沒想到父親沉默了幾秒又說,“還是算了,我走了你媽自己在家多無聊…”,那一瞬間,他突然覺得這才是真愛啊!
所以,表達愛并不難,也不是非要親親抱抱不可,那些充滿愛意的小舉動,那些表示“我們喜歡在一起”的小狀態(tài),會經(jīng)過日積月累,而讓孩子們知道長久的愛情真的是可能的,而且明白生活中的小事能讓愛不斷延續(xù)。
看到你做一個志愿者
只要你向外付出愛,這個愛它就會汩汩地流回到你心里面。
前段時間看新聞,一個蘇州的女孩高添被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錄取,還獲得了190萬元獎學金,要知道,這個學?墒侨澜玟浫÷首畹偷膶W校之一,每年全球僅有0.9%的學生能夠成功進入該校,遠低于哈佛大學7%的錄取率。在接受采訪時她說除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去貴州支教做志愿者也為她加分不少。實際上,志愿者精神是美國大學都非常重視的,早在十年前,美國就有330萬的大學生志愿者,普林斯頓的教授甚至表示,做志愿者的行為幾乎成為是否受過美國大學教育的標志。
呃…我雖然沒考上那么牛的名校,但巧了,我也去貴州支教過,與其說我是去幫助別人的,不如說這次經(jīng)歷深深地影響并改變了我自己。在山區(qū)支教的日子很簡單,從與孩子初次見面時的陌生到彼此漸漸熟悉,再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相互信任,最后到相擁而泣依依不舍…這讓我長久封閉甚至有點麻木的內(nèi)心打開,感受到那種不求任何回報的去幫助別人原來是如此快樂的事。
我特別欣賞海森的一句話:“只要你向外付出愛,這個愛它就會汩汩地流回到你心里面。”所以父母應該去做一次志愿者,并把這種感受告訴孩子,甚至帶孩子一起去,讓那種幫助別人后源源不斷的快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感受成為你們最大的收獲。
看到你追求精神世界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自從有了孩子,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甚至和閨蜜的談資,基本都集中在孩子瑣碎的生活問題上,比如孩子吃了什么?拉了什么?學習好不好?今天去哪玩得高不高興…然后突然有一天,我們一覺醒來,總覺得生活少了點什么。對,這就是你的精神世界開始枯竭的信號。
現(xiàn)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把“空虛寂寞冷”掛在嘴邊,好像生活沒有大動靜就只剩下平談無奇,而人生本來95%都是平淡,大約只有5%的波瀾壯闊,于是一些人就迷失在那95%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了,而唯一能抵抗這種漫長平淡的,就是一個人豐富的'精神世界。所以一個長得不好看卻很有才的男人王小波說,“一個人擁有此生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
可以說,精神生活是整個人類共同的嗜好,而兒童尤為敏感,他們對精神生活有著天然的熟悉和親切,有著本能的嗅覺。因此,就算我們自己缺乏精神生活,但也可以從現(xiàn)在開始,給家里安排一個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大家一起聽聽音樂,看看繪畫,或者閱讀一本書,看一部電影等等。慢慢的,你和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會被喚醒,在今后漫漫的平淡生活中仍然可以品嘗到其中的精神愉悅。
看到你堅持學習
不愿意堅持學習的人,永遠會被別人甩在后面。
學習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狀態(tài),“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這個道理,尤其是在知識不斷膨脹的今天,不同行業(yè)在快速整合,新商業(yè)模式和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消費人群和心態(tài)也在發(fā)生變化…商業(yè)理論家阿里·德赫斯就說,“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速度更快,可能是唯一可持續(xù)的競爭優(yōu)勢”。由此可見,在這樣一個競爭環(huán)境中,在未來越來越巨變的社會中堅持不斷學習的重要性。
我認識幾個小有成就的企業(yè)家,每次和他們聊天我都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一顆學習的心態(tài),對新知識新事物很關注,甚至在我的專業(yè)領域內(nèi),他們都知道我所不知道的東西,也許這就是他們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父母,不管在自己的專業(yè)領域還是興趣愛好或是教育,都需要不斷補充新的知識能量;對于孩子,我們不知道他們將來的世界是怎樣的,但通過自己保持一個不斷學習的心態(tài),把這種狀態(tài)潛移默化地感染給孩子,也許就是我們給他們最強大的武器。
“children see,children do.”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這句話,都知道父母身教大于言教道理,研究顯示,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做的事,占其行為的20%;而按照我們的行為做的事,要占到其行為的80%,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會在漫長的家庭生活中對孩子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怎么樣,你這個老師做得還好嗎?
看到你哭泣
讓孩子知道遇到傷心事情時可以這樣釋放,以及釋放后依然可以堅強地面對明天。
曾經(jīng)我聽過一個早教專家的演講,他扶著眼鏡嚴肅地告誡在座的父母“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流淚”,因為哭泣的父母會給孩子一種不安全感,也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最后還鏗鏘有力地總結到,“哭沒一點用,只有堅強的父母才能造就堅強的孩子”。
當時聽后恨不得就在臉上畫三條豎線以表冷汗直冒,難道孩子看到父母哭泣唯一的反應就是世界即將毀滅嗎?我第一次看到媽媽哭是因為她下崗了,一向彪悍的她躲在屋后的角落里抹眼淚,雖然當時我還不懂如何走過去安慰她,但在心里開始明白她也有脆弱和無能為力的時候…從那天開始,我不自覺地乖了起來,后來媽媽開始自己做生意,很快有了起色,日子也越來越好,以至于她自己都經(jīng)常感嘆,“天無絕人之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當時我才上小學二年級,對這句話的領悟卻深到了骨子里。媽媽的哭讓我覺得她和我的心理距離更近了,也讓我懂了更多道理。
不要覺得哭好像是種負面情緒就刻意壓制,因為哭并不代表認輸,也不代表不堅強,哭完后,不是還有But…嗎?偶爾在孩子面前示下弱,這會讓他看到一個更真實的父母,也會讓他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沒有軟肋,而是失意后繼續(xù)前行,哭泣后重新積聚力量再次面對未知的明天。
看到你在困境中的努力
讓孩子看到你在困境中是如何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如何調(diào)節(jié)情緒和尋求幫助的。讓孩子在你的身影中明白,努力和開心是解決困境的殺手锏。
我的男神陳道明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的涵養(yǎng),不在心平氣和時,而是心浮氣燥時;一個人的理性,不在風平浪靜時,而是眾聲喧嘩時;一個人的慈悲,不在居高臨下時,而是人微言輕時…”的確,真正考驗一個人人品的,不是他一帆風順時,而是在暴風雨中時。作為父母,我們在順境中所做所為,也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舉止,而在困境中的風度與努力,可能會給孩子更深的震撼與影響。
說到這,我不得不把自己看了八九遍的電影《當幸福來敲門》翻出來聊一聊,當年在大學苦哈哈地寫這部電影的影評時,我記得很多同學都用了“震撼心靈”這樣的詞,可是為什么震撼心靈呢?不就是主人翁克里斯·加納那種在困境中努力和奮斗的精神嗎?那時候朋友欺騙他,妻子離開他,工作也丟了,還被房東驅趕…這個窮困潦倒的單親爸爸將僅有的財產(chǎn)背在背上,一手提著尿布,一手牽著孩子,寄宿于收容所,在地鐵的洗手間過夜…怎么看怎么苦逼?墒牵兆与m然苦,他卻沒有灰心或放棄,后來他偶然知道做證券經(jīng)紀人并不一定需要大學文憑,只要懂數(shù)字和人際關系就可以,于是主動去找維特證券的經(jīng)理Jay twistle尋求幫助,一邊賣掃描儀,一邊作實習生,憑著過人的智慧與勤懇的努力,最終迎來幸福的敲門聲。有這樣一位面對困境時不抱怨,把一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努力克服困境上的爸爸,我相信那個小男孩將來也會用良好的心態(tài)來正視一切,克服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