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長如何更了解自己孩子
如何了解自己孩子?家長總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卻往往走入理解的誤區(qū),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平等,有時因此給家庭教育帶來很大的問題,那么我們?nèi)绾瘟私庾约汉⒆樱恳韵率切【帪榇蠹沂占募议L如何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內(nèi)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些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有些家長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身體和學習,怕孩子缺乏營養(yǎng),各種補品是應有盡有,擔心孩子的成績,除了正常督促孩子和學習外,有的還請了家教。可是,有些家長卻不懂得如何關心孩子的個人情感。
尤其是一些隨著年齡的增長步入青春期的大孩子,他們不但要面對繁重的學業(yè)以及復雜的人際關系,而且還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到各種問題和挫折,很容易在心理上產(chǎn)生諸如恐懼、困惑、自卑等各種消極的情緒。
由于這些現(xiàn)象是在孩子內(nèi)心深處,如果孩子不想表露出來的話,家長并不一定能及時地察覺有些性格外向一點的孩子還好些,他們能自己講出來或在娛樂中發(fā)泄掉一部分,自我得到調(diào)節(jié),而對于一些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來說,由于他們把事情總是擱在肚里,就很有可能一直處于嚴重的壓抑和痛苦的情感狀態(tài)之中。這就需要家長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待生活,進行換位思考,注意體察孩子面臨的問題,感受孩子波動的情緒,遇到挫折要引導孩子正確對待困難、解決問題、克服消極情緒。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精神狀態(tài),而不是身體棒、學習好就“一好百好”了。
避開了解的誤區(qū):
1、自以為是
在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自以為是”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當孩子吃飯的時候,認為孩子沒有吃飽,總想讓孩子多吃點;當孩子出門上學時,總想讓孩子多穿 點,生怕孩子冷,把自己想吃的東西讓孩子多吃,認為自己喜歡的就是孩子喜歡。當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也往往會出現(xiàn)“自以為是”的現(xiàn)象,不讓孩子說完就打斷孩子的話,“你不要說了,我就知道你會……”
2、一成不變
總是用一種溝通模式和孩子進行交流,總是用一種思維去看成長著的孩子,當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用“哄騙、呵斥、命令”的模式達成自己的意愿,而不聽 從孩子想法,不體會孩子的感受,當孩子長大了如果父母不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態(tài)度,依然沿用錯誤的溝通模式就會出現(xiàn)問題,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成長,還認為自己了 解孩子,這種錯誤的認識本身就是問題。
3、表面現(xiàn)象
父母有時候把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當做事實真相,殊不知,眼見未必就是事實真相,親耳聽到的事情也會有偏差。如果父母單方面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 進行整合,按照自己的經(jīng)驗去判斷和分析,勢必會產(chǎn)生誤解,從而造成親子之間的誤會。父母的武斷也會讓孩子從心里“討厭”父母,更多的是會傷害到孩子,讓孩 子感覺父母是不可信和不可理喻的。
4、自我滿足
有些父母為了能夠多了解孩子,采取種種“手段”,偷看孩子的日記,跟蹤、監(jiān)視,完全是“小偷”和“警察”的關系,以至于讓孩子對父母有了反感之 情,并且父母還會對自己的“行為”找個說法,那就是--為了孩子好,才不得已而為之。其實,父母這樣做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害怕孩子走出自己的 “視野”,從而不能夠控制孩子,有的父母以此來證明自己說的是對的,孩子都是錯的。
大人與孩子之間通常不平等
對于孩子的人格,他們的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與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這件事要真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以很好的體現(xiàn)卻又很難。有些現(xiàn)象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當有些家長正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時,偏巧這時有朋友前來談事情,你很有可能會立即轉(zhuǎn)身接待朋友,而把孩子涼在一邊,甚至連招呼也不和孩子打一個,就跟朋友聊了起來。這時孩子的心情可能就會很不高興,盡管有時孩子并沒有在臉上顯現(xiàn)出睞,但也無意間制造了大人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
這種不平等有時會給家庭教育帶來很大的問題
首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態(tài)度容易采取居高臨下的命令式、壓制式、甚至棍棒式的方式,特別是意見不統(tǒng)一時,這種現(xiàn)象尤為突出,結果是家長說了算,沒有商量的余地。這種方式所取得的無非是兩種結果:一是導致孩子默默地承受,將消極和不快壓制在心底。二是要么導致孩子受權采取逃避、反抗甚至作出過激的行為。有時候,這種不平等的因素會促使孩子無法把內(nèi)心的一些想法、感受父母、與父母交流的因素,因為他們已經(jīng)形成說了也白說,說了沒用的概念。所以,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父母除了對孩子的生活照顧之外,在人格上應視孩子為平等獨立的個體,他們一樣應該與成人享受得到人格尊重的權利。只有在雙方感情平等的基礎上,家長與孩子才能在感情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才能得到充分地交流,與孩子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和遭受挫折時的痛苦。只有充分地了解孩子,才能培養(yǎng)出積極主動、樂觀負責、奮發(fā)進取、自強自信的良好品行。
家長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
創(chuàng)造機會
“孩子,讓我們來談談!”如果你們的談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往往是說話的只有你一個人。然而,在你們一起打完籃球,開車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時,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絕、喋喋不休的時候。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創(chuàng)造這些對他們沒有壓力、和你一起活動的機會。當你真的需要問問題的時候,也要少用“為什么”,這個詞往往會激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
控制反應
比如,盡管當兒子告訴你他沒有被校足球隊選中時,你和他一樣很失望,也不能讓這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否則,會造成以后他只報喜不報憂的后果。
獎勵誠實
當孩子做錯了事時,你必須首先對他向你承認錯誤的誠實表示肯定。孩子們最擔心因為他們的錯誤行為而失去父母的愛,所以你要特別注意鼓勵他們養(yǎng)成主動承認錯誤的好習慣。
尊重隱私
即使對于最開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還是有他們自己的秘密,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他們開始學著和父母分離,越來越多地依靠朋友。我們應該做的只是讓他們知道,如果他們需要,你永遠在他們身邊。
及時彌補
不管我們怎樣注意,總有犯錯誤的時候,及時彌補就顯得極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認錯誤。
替他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訴她的最隱秘的事傳給了其他人,你的感受會怎樣?孩子們也是一樣,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徑。
【家長如何更了解自己孩子】相關文章:
家長如何了解自己孩子03-25
如何了解孩子個性08-08
如何更好的了解孩子03-10
如何讓孩子了解公平的含義11-28
兒童飲食如何讓孩子吃得更健康08-26
孩子如何與家長溝通08-04
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07-21
如何讓孩子做好最好的自己03-20
孩子大腦發(fā)育如何才能讓寶寶更聰明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