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言本能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言本能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言本能讀后感 1
《語言論》是愛德華·薩丕爾的一部代表作。全書共分11章,主要論述語言的性質、形式、結構、演變以及它跟思維、種族、文化等方面的關系。
薩丕爾作為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顯然對“什么是語言”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全書的第一章就闡述了其對于語言本質的看法。
對于語言,我們太過熟悉,正因為如此,對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首先,薩丕爾將走路與說話進行比較,以此來說明“語言是一種非本能性的、獲得的、‘文化的’功能”(《語言論》第4頁)。在這里,突出強調了“文化的”功能,即將語言的本質屬性放到人類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考慮,加強了言語與社會環(huán)境的關系,這也是薩丕爾作為人類學家與眾不同的著眼點。作者認為更改一個人的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完全能夠改變這個人的言語,他的言語的形成有賴于周圍人們的言語,“正象不同民族之間,宗教、信仰、習俗、藝術都有差別一樣”,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參雜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會長期積淀下來的“習慣”。
為了論證語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將語言中的象聲詞和感嘆詞抽出來進一步說明語言是“人腦的創(chuàng)作,想象力的發(fā)展”(第7頁)。這個觀點當然無可厚非,在論證過程中,作者將象聲詞定位在對于自然聲音的“摹擬”上,象聲詞,顧名思義,我們很容易認識到它是對自然界固有聲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認為感嘆詞同樣也是“自然聲音的習俗的定型”(第5頁),這就讓我產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說我們慣用的感嘆詞,例如:“啊”,“噢”,“哇”等是對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們又是對自然界中哪些聲音的模仿吶?不能否認感嘆詞的來源與其他語言成分一樣來自于自然所啟發(fā)的、人腦的創(chuàng)作,但既然肯定了其與自然聲音的聯系,我認為為了確保論證的嚴密,就應該加上相關的例證,使得結論更加的可信。
在說明了語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為語言下了一個可用的定義:“語言是純粹人為的,非本能的,憑借自覺地制造出來的符號系統(tǒng)來傳達觀念、情緒和欲望的方法”。這個定義概括了前人“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和“語言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這兩種觀點,并把它們有機地結合了起來。
從文中可以發(fā)現,薩丕爾并不否認心理—物理基礎對于語言的必需性,但是,他認為,語言的研究決不是對于作為語言基礎的生
理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而應當是討論語言——“這個任意性符號系統(tǒng)的功能和形式”。
薩丕爾認為語言的本質在于“把習慣的、自覺發(fā)出的聲音(或是聲音的等價物)分派到各種經驗成分上去”(第10頁)。薩丕爾還特別點明,這里的“經驗”并不是各個的、個別的經驗,而是人們所共有的簡化了的抽象出來的.概念符號,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思維”這個問題。
在這樣的框架內,薩丕爾開始著手討論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作者認為語言不但是交際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維的工具,沒有語言,思維是不可能的。思維活動,尤其是抽象思維活動,必須借助于語言,不能離開語言而單獨進行。乍一看這一觀點十分接近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所說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觀念是不能離開語言而存在的”,但細究一下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一般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使用并不總與概念有關,一個個單個概念的聯合可能并不具有概念的意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語言就是這樣一種為個別印象所占據的東西,在更高的水平面上,譬如焦點中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們的關系的心理狀態(tài),它仍然和意識的內在內容平行。因此,從語言的觀點發(fā)出,按照薩丕爾德說法,思維的定義可以是:“言語的最高級的潛在的(或可能的)內容,要達到這內容,聯串的言語中的各個成分必須具有最完滿的概念價值”。
作者將語言界定在符號的表現的最高、最概括的水平上的思維的外表,認為思維將語言的內容精煉的解釋了之后,便能從語言中看出思維。因此語言決不是“貼在了完成了的思維上的標簽”,作為一種結構來看,它的的內面是思維的模式。在這一層面上,薩丕爾區(qū)分了語言與思維。
對于語言與思維,作者還認為他們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語言的成長要充分依賴思維的發(fā)展,當原有的語言不足以表達人類的思維時,人們便借助想象等方法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新的語言成分。另一方面,思維的運作是通過語言來完成的,或者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語言只有在思維過程中運用才有存在的意義,當人腦在進行想象或推理的時候,就已經默默念出了一連串的語言成分。薩丕爾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道明了語言與思維的這種相互作用:“工具使產品成為可能,產品又改良了工具”(第15頁)。
作者對于語言與思維的論述看似十分辨證,與馬克思等唯物主義哲學家的觀點沒有多大差別,但是我們還是能在字里行間發(fā)現作
者對“語言決定思維”的片面強調,以及對“語言先于思維”的強烈暗示。薩丕爾說:“正象數學推理非借助一套適當的數學符號不能進行一樣,沒有語言,思維的產生和日常運用未必更能想象……作者本人頗以為許多人覺得能不用語言來思想,甚至推理,只是一種錯覺”。在第一章文末,作者甚至明確地表示相信語言甚至比物質文化的最低級發(fā)展還早,這無疑脫離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帶上了作者鮮明的個人印記。
愛德華·薩丕爾關于“語言是什么”的論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類學家對語言本質的認識,也為我們在課程講義之外,明晰語言的本質打開了一扇窗戶。
語言本能讀后感 2
這本書看了一周多,過程里總覺得摸不著作者的觀點和思路,所以我會認為作者對這本書的結構編排沒能太“照顧”到非專業(yè)讀者......但不管怎樣還是堅持從頭到尾看完了,雖然中間略過了不少和語言學有關的過于詳細具體的調查實驗說明...說起來,這也算是我蠻想吐槽的另外一個點:
對于那些我已然能理解的觀點,這些例子顯得有點繁雜多余;而對于我領會不了的信息,這些例子也并沒能更好地助我理解......這就有點尷尬了??
先來簡單聊兩句看完這本書后,我對閱讀的兩個新體會吧:
1、偶爾閱讀一些在自己認知舒適區(qū)之外的書籍,哪怕看的有點不知所云,但也是push自己大腦思考的另一種挑戰(zhàn);不然長期只看自己喜歡看的,容易理解的書籍,會讓大腦犯懶的。
2、類似這樣不易求甚解的書籍,可以在看完后嘗試和身邊的人聊一聊這本書主要講了些什么。而我,就是在昨天晚上和我家王先生淺聊這本書的內容的過程中,才恍然到其實自己最后還是有收獲了一些知識點的。雖然我表達的過程有點啰嗦,不夠有邏輯......用我家王先生的話說,就是“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結果你說了那么多......”我并不驚訝他的這個評價,因為我知道自己是處于邊說邊梳理,邊梳理邊說的過程,難免會有點邏輯混亂。但慶幸的是,自己去嘗試說給他人聽,且最后好歹也說明白了。所以說,只有在說給別人聽的過程中,才是對輸入信息的有效加工,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點。
言歸正傳,說回這本書的內容。作者是近幾年盛名遠播的史蒂芬·平克教授,有多本著作在身,比如有關寫作指南的《風格感覺》(The Sense of Style),還有《白板》《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以及語言與人性四部曲,而我剛看完的這本《語言本能》即是四部曲之一,只不過我想近期內自己應該不會想再受虐般閱讀他的書籍了吧。
本書書名《語言本能》即作者的中心論點:語言是人的'一種本能。
那么作者是如何闡述并解釋他的這一觀點呢?我以為有以下這幾個方面:
1)從生物進化學上論證,我們人類的語言能力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體現在發(fā)音器官聲道構造,以及大腦控制語言區(qū)域的演化。
值得留意的是,我們處理語言的地方主要是左腦,它負責語言背后的抽象規(guī)則、樹形結構、心理語法、心理詞典和構詞法則等的處理。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左撇子”用右腦控制語言的也不過19%,絕大多數的“左撇子”的語言能力是由左腦控制(68%)或由左右腦同時控制的。嗯,這項結論又刷新了我的認知
2)語言的演化和發(fā)展過程,也呈現和自然選擇一樣的特點:遺傳、變異和隔離。
具體來說,生物學上的遺傳指的是物體繁殖和自我復制,而語言學上的“遺傳”則表現為學習的能力(the ability to learn);
生物學上的變異指的是這種繁殖和復制的過程并不完美,常會出現一些錯誤,導致物體出現新的性狀;放在語言學上則叫做“革新”,遠的不說,單說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文化里,隔三差五出現的“網絡語言”,“流行語”文化......也就不難理解語言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了(linguistic innovation);
生物學上的隔離表現為地理因素、繁殖季節(jié)或生殖器的解剖結構,但在語言學上則表現為人群的遷移或社會的分隔(migration or social barriers)。
3)以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的過程為例,來進一步論證語言能力的自然性。
這一點曾是困擾我很久的一個觀點,在我的認知里一直覺得兒童的語言能力在早期不都是由父母教導出來的嗎?
直到昨晚和王先生的討論交流中我才恍然,那是因為我見多了我們這一代的“胎教or早教”父母,所以想當然的這么以為了。可是只要把眼光放回我們自己的早年成長時光,甚至是我們父母那一代的兒童時期,便不難理解了......
那時候的兒童,或者可以更具體的說,農村里的娃,能下地后還不都是隨隨便便滿山遍野地撒歡兒,有幾個父母會正兒八經的教授語言呢?或許不會,或許沒時間......可結果是每個孩子不也都自然而然的學會語言了嗎?
所以,用書里的專業(yè)術語,那是因為孩子天生就配備有一套基本的語法構式,使得他們可以在耳濡目染父母及身邊人的語言交流過程中總結歸納并逐步完善語言的工作機制。
除此之外,作者還特別闡述了語言不是思維的唯一方式,以奧威爾的小說1984為例,倒也不難理解這個觀點。而最后的總結:
心語(mentalese)才是思維的語言。
寫到這里才發(fā)現,作者在這本書里確實是介紹了非常多的觀點和論據。有關語言的那些事兒,在作者的筆下當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感覺,比如還有很多有關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構詞法、語法規(guī)則等等......只是對于當下我的需求來講,這樣泛泛了解一下也就夠了。
語言本能讀后感 3
當我拿起《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這本書時,內心充滿了對語言這一日常而又神秘現象的探究渴望。語言,作為人類文明的基石,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史蒂芬·平克教授的這部作品,恰恰為我們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讓我們得以窺見語言背后的奧秘。
平克教授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語言是人類天生具備的一種本能,而非后天學習的產物。這一觀點對我來說,無疑是一次思維上的沖擊。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于將語言視為后天習得的一項技能,而平克教授卻從生物進化和遺傳學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語言能力的先天性。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感平克教授對于語言起源和演變的深刻洞察。他通過大量實證數據和科學研究,證明了語言能力的遺傳性和先天性。例如,他提到了兒童在未經任何教育的情況下,也能自發(fā)地掌握語言的復雜規(guī)則和結構。這種能力,無疑是天賦的,而非后天習得的。
同時,平克教授還探討了語言與思維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塑造和限制我們思維方式的`重要因素。這一點,對我來說同樣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們常常忽視語言對我們思維方式的潛在影響,而平克教授卻提醒我們,要時刻警惕語言對我們思維的束縛和限制。
在閱讀過程中,我也對平克教授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態(tài)度深感敬佩。他不僅在理論上提出了新穎的觀點,還通過大量的實證數據和科學研究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這種嚴謹的研究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此外,平克教授在書中還提出了許多引人深思的問題。例如,為什么人類會擁有如此復雜而精細的語言能力?這種能力是如何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這些問題,不僅激發(fā)了我對語言學的興趣,也讓我對人類文明和進化的認識更加深刻。
總的來說,《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是一部深刻而富有洞見的作品。它為我們揭示了語言背后的奧秘,讓我們對人類的本性和文明的發(fā)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僅學到了許多關于語言學的知識,還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學術態(tài)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相信,這部作品將會對每一個熱愛思考、關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人產生深遠的影響。
語言本能讀后感 4
讀完史蒂芬·平克的《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一書,我深受啟發(fā),對于人類語言的本質、起源和進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對語言學的一次深度探討,更是對人類文化、社會以及大腦功能的一次全面解讀。
平克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語言是人類固有的一種本能,如同視覺、聽覺等感官能力一樣,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他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驗數據,論證了語言并非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是人類大腦復雜功能的體現。這一觀點讓我對語言有了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關注人類大腦和語言的奧秘。
在閱讀過程中,我被平克對于語言起源和進化的獨到見解所吸引。他提出了“語言基因”的概念,認為語言的發(fā)展與進化與基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一觀點顛覆了我以往對于語言起源的認知,讓我意識到語言不僅僅是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更是人類生物進化的結果。這一發(fā)現不僅對于語言學有著重要的意義,也對于生物學、人類學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對語言起源和進化的探討外,平克還深入分析了語言的功能和作用。他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認知和思考的基礎。通過語言,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解釋世界,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這一觀點讓我意識到語言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其實用性,更在于其對于人類思維和認知的深刻影響。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對平克的寫作風格和學術精神產生了敬意。他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將復雜的語言學理論和實驗數據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并深入思考。同時,他對于科學的嚴謹態(tài)度和對于真理的'追求也讓人欽佩不已。
回顧整本書的內容,我深感語言對于人類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語言不僅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基石。通過語言,我們能夠傳承知識、分享經驗、表達情感,也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同時,語言也是人類大腦和生物進化的產物,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
總的來說,《語言本能: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它不僅為我們揭示了人類語言的奧秘和本質,也為我們提供了思考語言和人類文化的新視角。我相信,在未來的學習和研究中,這本書將會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和啟示。
【語言本能讀后感】相關文章:
語言的禮儀05-09
中班語言活動教案中班語言活動教案03-10
大班語言教案世界上的語言11-15
《愛的五種語言》讀后感03-20
語言領域教案11-02
大班語言的教案06-27
《春天語言》教案09-20
語言設計教案11-05
語言《下雨了》的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