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蠟燭讀后感 推薦度:
- 讀《紅蠟燭與美人魚》有感 推薦度:
- 半截蠟燭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蠟燭讀后感
當(dāng)仔細(xì)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時需要認(rèn)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蠟燭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蠟燭讀后感1
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半截蠟燭》,讀完后一陣強烈的愛國精神在我的腦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象,揮之不去。文章講的是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國侵略法國時參加傳遞情報的工作。伯諾德夫人把情報藏在了蠟燭心里,可蠟燭被德國軍官點燃了,為保護情報,伯諾德夫人要用燈替換可惜阻止了,大兒子慌稱柴火。也被阻止了,最后小女兒騙軍官樓上太黑想拿一盞燈,軍官答應(yīng)了女兒拿著蠟燭上樓,在走上最后一階樓梯時,蠟燭熄滅了。
我感嘆了,一個家庭主婦帶著三個幼小的孩子參與抗戰(zhàn),這是多么濃厚的愛國情誼呀,年紀(jì)輕輕的孩子在敵人面前能從容地保護情報,這是多么深厚的'愛國情誼呀!我不由想起了古代愛國詩人陸游,陸游寫了這么一首詩叫《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大詩人陸游心中最放不下的不是金錢,不是地位,也不是大詩人的名號,而是他的祖國,在西去前還不忘記把這種愛國情傳給他的子子孫孫,還不忘讓孩子代他關(guān)心祖國,我從心底里佩服他,佩服他對祖國最深的敬愛。每人的心中都有一份愛國情,像伯諾德夫人和孩子們一樣,有著對祖國無可代替的熱愛,伯諾德夫人告訴我一個真理,愛國誰都可以,只是看他有沒有這份勇氣。指導(dǎo)老師:王老師指導(dǎo)評語:小作者讀文章有感,按照五步驟將自己的感受寫了下來,全文條理清晰,結(jié)構(gòu)把握得也很好!
蠟燭讀后感2
《半截蠟燭》一文講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國有一位家庭婦女,她和她的兒女參加了傳遞情報的工作。他們一家三口想了一個辦法保住了秘密情報,保護了他們的國家。讀完了《半截蠟燭》一文,我若有所思,受益匪淺。面對困難的來臨,伯諾德夫人一家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從容、鎮(zhèn)定、沉著,沒有一點兒緊張。特別是大兒子杰克和小女兒杰奎琳,他們只是小孩子,面對敵軍,絲毫沒有害怕的.感覺,卻是想方設(shè)法地把蠟燭吹熄。我明白了,害怕危險的心理,往往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在一天晚上,幾個德國軍官把那“半截蠟燭”點燃了。伯諾德夫人先以小蠟燭太暗,點燃油燈亮點的借口把蠟燭吹熄了?上灎T又被點燃了,大兒子杰克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辦法,去生火,想拿走蠟燭,可被拒絕了?伤是從容地搬回木柴,生了火。最后小女兒杰奎琳說很困,想睡覺,可是樓上太黑,會摔倒,想拿燈照明。面對如此可愛的小女孩,德軍就把那半截蠟燭給了她。
他們?nèi)齻人都是為國家而努力,不讓重要情報暴露,想盡各種辦法。也贊揚了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之情,重而我感到要好好讀書,成為國家的棟梁。同學(xué)們記住這句話吧!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蠟燭讀后感3
我讀了一篇文章叫《蠟燭》。寫了蠟燭的形狀和用途,表達(dá)作者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贊美,同時歌頌了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yè)奉獻終身的'“蠟燭精神”。
愿蠟燭精神永放光芒!這是對《蠟燭》這篇文章出自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蠟燭是最平凡的東西,但是它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每當(dāng)停電,人們便點亮蠟燭,使整間房子生輝,當(dāng)它被點燃時,滴滴蠟珠順流而下,像一串串淚珠。雖然蠟燭流著淚珠,卻在默默無聞地工作,不求回報,直到生命結(jié)束。在燭火下讀書的人們,還能感到一絲溫暖。古人有句古語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矢志不渝的精神。人們贊美它,因為蠟燭雖小,但它能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光明,奉獻給人們。
我們的老師像一枝蠟燭,啟發(fā)學(xué)生的心靈,嘔心瀝血,為學(xué)生的成長操碎了心。老師每天早上很早就回來學(xué)校,監(jiān)督學(xué)生早讀,給學(xué)生上課,晚上放學(xué)后,又要留下來批改作業(yè)和輔導(dǎo)學(xué)生,晚上直到夜幕降臨時他才回家。他們把青春無私地給了我們,直到白發(fā)悄悄地爬上他們的雙鬢。老師就像蠟燭一樣平凡而有偉大啊!
蠟燭精神永遠(yuǎn)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愿蠟燭精神永放光芒!
蠟燭讀后感4
暑假里,我讀了《紅蠟燭與美人魚》的故事,這是一個既讓人感動又令人悲傷的故事。
《紅蠟燭與美人魚》主要講述了一對老夫婦收養(yǎng)了一個美人魚孩子,并將她撫養(yǎng)長大。美人魚長大后,為了報答老夫婦,便在他們售賣的蠟燭上畫畫。畫上畫的蠟燭很受人們歡迎。后來,在金錢以及商人的花言巧語下,老夫婦狠心地將美人魚賣了出去。結(jié)果,老夫婦以及他們居住的小鎮(zhèn)都受到神明了懲罰。
在《紅蠟燭與美人魚》當(dāng)中,有一段內(nèi)容讓我印象深刻:商人用金錢動搖了老夫婦原本善良的心,使他們變得像魔鬼一樣。相反,在美人魚在得知老夫婦要將她賣掉后,仍然繼續(xù)在蠟燭上畫畫。美人魚的善良與老夫婦的鐵石心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老夫婦像極了現(xiàn)代社會中那些被金錢蒙蔽了雙眼的'人們,他們像是被“錢魔”附體了一樣,為了錢可以出賣朋友、親人,各種違背良心的事兒都做得出來。而美人魚雖然害怕要離開家,但仍然對老夫婦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一心一意在蠟燭上畫畫。
老夫婦原本也是善良的,但受到外界的影響,變得冷酷。美人魚雖然受到不公的對待,但依然能夠做到知恩圖報。我們要學(xué)習(xí)美人魚的知恩圖報,而且,不能像老夫婦那樣成為金錢的奴仆,要做金錢的主人。
蠟燭讀后感5
今天我們學(xué)了一篇叫《半截蠟燭》的課文。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德國人占領(lǐng)了的法國,有一家三口法國居民為了把德國人趕出去全家都機智、勇敢地保護機密的事。
讀了這篇文章后,我知道文章歌頌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人在遇到困難有,面臨危險的時候,不能害怕,要鎮(zhèn)定自若,十分沉著冷靜地去想辦法解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戰(zhàn)勝困難,取得成功。∥恼轮械牟Z德夫人把一個裝有機密的小金屬管封在一小截蠟燭中,并且使孩子們認(rèn)識到,這個金屬管內(nèi)的機密,跟祖國的解放有關(guān),要不惜一切代價保守這個秘密,表現(xiàn)了這位普通的法國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其中兩個孩子的沉著、機智、勇敢,實際上這也是他們一種愛國精神的.表現(xiàn)。這里,我其實最佩服的就是杰奎琳。雖然她只是一個很小的孩子,但在母親的感染下,遇事鎮(zhèn)定,這是值得我們?nèi)W(xué)習(xí)的。
以后我們一定要好好學(xué)習(xí),長大后才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遇事能向杰奎琳一樣冷靜、機智,并且可以為祖國出一份薄力,培養(yǎng)自己更進一步的愛國情懷,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愛國人士,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成功!
蠟燭讀后感6
如果給你一份絕密文件,讓你藏在最安全的地方,你會選擇藏在哪里?如果遇到危機,你的表現(xiàn)會是怎樣?
是小盒子里,是方磚下,是納在鞋底,還是塞在某個幽暗角落的縫隙里?
就慌張,是害怕,是怕得淚水直流,還是驚訝得直站著說不出話來?
也許,你會像我說的'那樣做,但是,他們卻與你截然不同,他們就是參加了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
他們是法國的一個普通家庭,可是他們卻參加了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他們機智、勇敢、沉著、冷靜,利用了人們往往以為最機秘的東西都是藏在最隱蔽的地方,對眼前事物常常忽視的這一心理特點,把機密文件藏在顯眼的蠟燭芯里,瞞過了兇惡、愚蠢的德國軍官。然而危險并沒有化無,狡猾的軍官又點燃了蠟燭,大兒子想辦法借“取柴”之名,把蠟燭奪回。軍官兇狠地?fù)尰叵灎T,小女兒嬌聲向軍官道了晚安,并奪回了裝有情報的蠟燭。
小女兒的機智與冷靜挽救了三口人的性命。讀完這個故事,我不得不向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機智勇敢致敬,向德軍強盜伯愚笨、兇惡唾視。面對兇狠的敵人,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臨危不懼、聰慧應(yīng)對,真令人佩服!
面對困難不畏其厲害,從容面對,勇敢向前,是我從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身上得到的啟示。
蠟燭讀后感7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一條大馬路上,
有一盞路燈,非常漂亮的一盞路燈,燈罩上印著美麗的花紋,在燈罩里,蠟燭用盡全身力量,發(fā)出亮光。它們兩個的合作,給走夜路的人帶來了光明,帶來了方便,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嘆。但它們一直默默不語。
終于,有一天燈罩開口了,可它說的第一句話卻是:“你這個白顏色的丑八怪,你算哪根蔥?也配和高貴,美麗的我—花紋燈罩在一起?”聽到這句話把蠟燭嚇了一跳,蠟燭一直以為,它們兩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一對,它們兩個的配合是最精美的,而且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光明,可是,現(xiàn)在燈罩竟然不愿意和它在一起了。想到這里蠟燭傷心極了,它什么也沒有說便悄然離去了…
燈罩失去了蠟燭,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它后悔極了,悔不該傷蠟燭的心。
就是這樣一個故事讓我沉思了很久:燈罩只是想在蠟燭面前炫耀一下自己,卻讓自己的伙伴傷透了心,離它而去,因此,它便失去了光澤,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價值,這樣做值得嗎?
是的,燈罩的確美,的確得到了人們的贊嘆,免不了有些飄飄然,在蠟燭面前免不了有些驕傲。這與社會中的有些人不是一樣的嗎?有些人靠別人的幫助得到了些名氣,可等有了些名氣以后,反過來又“咬”了別人一口,這種人就是在社會上有一些名氣,也是社會中的敗類!
蠟燭讀后感8
讀完,《半截蠟燭》后,我的眼睛有點濕潤了。故事中的伯諾德夫人是一位愛國家的女英雄。
故事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一位法國家庭主婦和她的兩個孩子身上,他們的祖國被德國軍占領(lǐng)了,一家三口決定參加秘密情報的傳遞工作,趕走敵人。伯諾德是一個機智聰慧的家庭主婦,把密報藏在半截蠟燭中,放在最顯眼的位置,所以騙過了德國前來搜查的軍隊,可危機并沒有消除。三個德國軍官闖進了房子。坐下來,順手拿過藏有情報的蠟燭,把蠟燭點燃。把伯諾德夫人嚇壞了,趕緊又從廚房里拿出一盞油燈,又把蠟燭熄滅了。伯諾德夫人剛剛放松下來,一個中尉又把蠟燭點了起來,伯諾德夫人又緊張起來。小兒子杰克慢慢地站起來說要去柴房拿柴,生火取暖,可剛端著蠟燭走幾步,軍官就攔住杰克不要去。杰克沒辦法就只好坐下了。這時,小女兒杰葵琳就站出來嬌聲地對德國人說:“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樓上黑,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少?戳丝唇芸,就同意了,杰葵琳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走。
他們的所作所為讓我不禁想起了中國女英雄劉胡蘭,擁有著像劉胡蘭的崇高的品質(zhì),不愿服從敵國的指令,而是誓死保衛(wèi)家園。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英雄的風(fēng)范。他們的高尚的品質(zhì)難道不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嗎?我們應(yīng)該要愛護祖國,保護祖國,做一個又有英雄范的人。
指導(dǎo)老師:周老師
指導(dǎo)評語:小作者的文章條理清晰,運用讀后感五部曲——點、介、議、聯(lián)、結(jié)描寫讀后感,并從中聯(lián)想到了實際,很精彩。
蠟燭讀后感9
今天我讀了一篇短文,題目叫《蠟燭》。讀完之后,我為文中謙虛的蠟燭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精神而感動不已。
短文里的臺燈不但趾高氣揚、驕傲自大,還喜歡到處炫耀自己,它因為自己有著漂亮的外表而瞧不起普通的蠟燭。但當(dāng)驕傲的臺燈壞了,而人們急需要光明的時候,主人把默默無聞的的蠟燭拿了出來,點燃了它,它的火焰依然照亮了房間里的每一個角落。而蠟燭謙虛地說:“我發(fā)出的光太淡了,的確沒有臺燈亮,我很慚愧,我沒有對人類作出較大的.貢獻!笨伤约簠s默默地燃燒著,一直到生命之火熄滅,才悄悄地離開了人間。蠟燭雖然沒有臺燈那樣美麗,但我們生活中離不開它,它總是發(fā)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它是多么平凡而又偉大! 在贊美蠟燭的同時,我們不由地想起了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老師,他們就象蠟燭一樣永遠(yuǎn)照亮著每一位學(xué)生的心靈。
從短文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任何時候都不能只看外表,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不同的作用,做什么事情都要謙虛,不能驕傲,我們要向蠟燭一樣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
蠟燭讀后感10
“即便在這里當(dāng)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但是伸出雙眼來,朝這種脫了帽的肅立著的大家看過一眼,十分莊重的對她們深深地一鞠躬;隨后,把她的黑色大圍脖拉直了,顫巍巍得離開了……”
老婦人在這個時候盡管沒有說話,可是她的情緒是極其繁雜的,有對烈士放棄的哀痛,也是有對紅軍戰(zhàn)士的敬意。由于她備受了法西斯的入侵之苦,對侵略軍抱有深仇大恨,因此 她期盼釋放,期盼友誼。對這種為了更好地南斯拉夫老百姓的幸?鞓范鵁o私奉獻了自身的所有生命的戰(zhàn)士職業(yè),她深懷敬意,因此 她對紅軍戰(zhàn)士“莊重”地“深深地一鞠躬”。
在炮火烤糊了的土壤資源上,在炸變彎的`銅器和殺死了的花草植物中間,這名南斯拉夫母親的唯一愛惜的物件――她的結(jié)婚花燭――還是銀光閃閃的點在一個原蘇聯(lián)年輕人的墳上。
這一點花燭是不容易滅掉的。它意味著著媽媽爸爸小孩的深情厚誼――它是大家最幸?鞓返那楦,分不清楚國界線,親如母女。它將始終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淚水,正像一個孩子的勇敢,那般永垂不朽。
蠟燭讀后感11
在這個學(xué)期中,我學(xué)習(xí)了《半截蠟燭》這篇課文后,使我驚心動魄,文中伯諾德夫人一家機智勇敢,使我敬佩不已。
本課講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佬經(jīng)常來別人家中查看,在伯諾德夫人家中,一家人正在討論為了把秘密情報保護好,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不一會兒,德國軍官來到他們家中,搜查了以后沒有要走的意思,因為外面正刮著大風(fēng)。士官問了他們幾個問題,她們都機智的回答了。到了最后關(guān)頭,正當(dāng)杰奎琳走上最后一層臺階時,蠟燭滅了。當(dāng)我讀到最后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我為伯諾德一家而擔(dān)心,還好情報沒有被發(fā)現(xiàn)。
這篇課文歌頌了法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之情,體現(xiàn)伯諾德一家人的勇敢機智,不畏犧牲的精神,她們用智慧與敵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就是被敵人殺死了,我相信她們是死而無憾的,是死得其所的.,我真佩服她們。在與軍官的對話中,我感受到了她們不畏,視死如歸的的偉大精神。因為有了生存下來的信心,在有驚無險的對話中,在最后的緊要關(guān)頭,這樣才活了下來。
在解放之前,世界總是戰(zhàn)爭不斷,許多人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希望今后不會再有戰(zhàn)爭,讓和平永駐人間。
蠟燭讀后感12
這篇文章就是在二戰(zhàn)期間創(chuàng)作的。一位蘇聯(lián)青年紅軍戰(zhàn)士,為了解放南斯拉夫而戰(zhàn)死,一位南斯拉夫婦女不忍暴尸戰(zhàn)場,不顧年老體弱,艱難的將其掩埋,并將珍藏了45年的結(jié)婚喜燭點燃在墳頭,表示深深的.敬意以及悼念。這不分國界的深厚友誼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
但是,在這美好感情的背后,有著怎樣殘忍的事情呢?是什么讓蘇聯(lián)紅軍戰(zhàn)士失去青春和寶貴的生命?又是什么是南斯拉夫婦女無依無靠,家破人亡?是戰(zhàn)爭是讓人無比痛恨的戰(zhàn)爭!當(dāng)和平之花凋零、和平之鴿折翼、和平之舟擱淺時,你做何感想?是在敵人面前懦弱發(fā)抖,還是像蘇聯(lián)紅軍一樣奮起反抗,或者像南斯拉夫婦女一樣正視悲慘的現(xiàn)實,置生死于度外?
我不經(jīng)想起了4年前的伊拉克戰(zhàn)爭。因為伊拉克的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殺戮;因為伊拉克石油,美國用了多少個理由去制造戰(zhàn)爭,去制造自己國家與伊拉克人民的隔閡?每一次戰(zhàn)爭都會有流血和死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xué)生,又有什么力量去阻止?我只能默默的禱告,希望我有一只馬良的神筆,能夠為戰(zhàn)爭而死去的人民畫上第二個靈魂!
蠟燭讀后感13
“在炮火焦灼了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的惟一的珍愛的東西――她結(jié)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個蘇聯(lián)青年的墳頭!边@是《蠟燭》這篇文章中感人至深的一段話,西蒙諾夫的這篇小說歌頌了艱難中各國人民相濡以沫,至深至真的感情。
《蠟燭》敘述了一位蘇聯(lián)青年戰(zhàn)死后,南斯拉夫的老婦人冒著德國人的`炮火把他拖到一個炮彈洞邊的故事。她用手掌舀干了洞里的水,用炮彈洞四周的浮土蓋住死者的身體,做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最后,老婦人拿出45年前她結(jié)婚的喜燭,為死者點亮了最后一道光明。當(dāng)人們在尋找這位蘇聯(lián)青年的尸體時,發(fā)現(xiàn)了這小小的墳堆,都不由得驚嘆,不由得脫下帽子默哀。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一位老婦人在被德國人炸毀了自己的房屋后還為蘇聯(lián)青年筑造他最后的家,用珍藏著的蠟燭為他點明天堂之路。我的腦海中不由得浮現(xiàn)出一位南斯拉夫的母親在炮火的煙灰下埋葬一位蘇聯(lián)青年的情景。這再也不是什么樂于助人這些渺小的事情能比得過的,那是一種超越國界、人種以后,一位南斯拉夫母親為蘇聯(lián)青年做出的自己的最后奉獻,讓那些高傲的、無視他人生命的人來想想這位偉大的南斯拉夫母親吧!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yuǎn)燃燒著,正像一位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
蠟燭讀后感14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個暑假,我就讀了一本好書:彭學(xué)軍老師寫的《冰蠟燭》 。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這本書是兒童文學(xué)短篇小說金品典藏,還是第二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xué)短篇小說大賽獲獎作品選集呢!里面有十五篇短篇小說,有《大寶》、《突然之間》、《你向左我向右》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白公山的刺莓》了。這是一篇飽含父愛的作品。當(dāng)我讀到白公與主人公爸爸下三子棋時,我想到了每年我生日時,爸爸媽媽都會給我準(zhǔn)備一個大蛋糕,然后,再準(zhǔn)備一個禮物,當(dāng)我讀到主人公讓爸爸分柴的時候,爸爸只是象征性的分了幾塊柴時,我又想到了每次外出旅行,爸爸總把最輕的.包給我,自己背著最大最重的包。有一次,爸爸周末沒回家,我心里很生氣。后來,我才知道爸爸感冒了,他不回來是因為不想傳染給我們。
生活中,爸爸也非常愛我、疼我。學(xué)習(xí)時,一般題目我都能輕松破解,但如果遇到奧數(shù)難題,我就會找老爸。老爸總會和我一起思考,不一會兒紙上就打滿了密密麻麻的草稿,用最快的速度破解我的難題,然后他會用通俗易懂的解題方法讓我去思考理解,是我解題的“好幫手”。在家里,爸爸是我的“好伙伴”。每次我不開心,爸爸都會陪我玩,讓我不孤單。我為有這樣的爸爸而自豪!
蠟燭讀后感15
一個老婦人孤零零地在地窖中躲避戰(zhàn)火時,懷中的兩支蠟燭對于她是多么重要呀!這是她去世的丈夫留給她的最珍貴的禮物,給在痛苦與不安中的她帶來最好的撫慰。她把蠟燭放在自己的身上,此時她應(yīng)該不會害怕,因為在她心中有最真的摯愛呵護著她。也許她會在這兩支蠟燭的陪伴下走完最后的路程。蠟燭與老人相伴,但硝煙更將老人包圍,心中對法西斯入骨的恨隨著炮火的猛烈與日劇增。
此時有另一種愛毅然出現(xiàn)在她的眼前!八髅靼装卓匆娢鍌紅軍爬到了方場上”“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準(zhǔn)了這五個紅軍”。她知道蘇聯(lián)紅軍為誰而來,她知道蘇聯(lián)紅軍正在為自己的祖國--南斯拉夫的'解放而戰(zhàn),還沒來得及招呼一聲,“一顆炮彈就在近旁炸開了”。戰(zhàn)爭就這樣無情地把傷痛留給了老婦人,“那個蘇聯(lián)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死亡對于老婦人應(yīng)該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為自己的生而死。誰是親人?就是能讓自己感到幸福而溫暖的人。在此時兩個遙遠(yuǎn)的國度已經(jīng)沒有了距離,在此時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的心應(yīng)該貼的很近很近。
“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給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花依然在閃爍!毕矤T是會燃完的,但會有更耀眼的燭光跟隨戰(zhàn)斗者的腳步而閃亮。
懷里的蠟燭只有兩支,但誰能數(shù)得清沒有國界的正義者的心里的蠟燭有多少呢?
育乞西老人與契柯拉耶夫英雄,蘇聯(lián)與南斯拉夫,正義與感恩,都由小小的“蠟燭”一一定義
【蠟燭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蠟燭》教案09-15
《熄滅的蠟燭》教案10-07
半截蠟燭教案08-23
《半截蠟燭》教案04-05
半截蠟燭教案11-15
《有趣的蠟燭》教案12-22
《蠟燭》教學(xué)反思04-10
有趣的蠟燭教案11-25
半截蠟燭反思12-06
神奇的蠟燭教案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