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通用9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修好這顆心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1
《修好這顆心》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德高望重的得道高僧星云大師,另一位是事業(yè)有成的資深媒體人劉長樂先生。他們用對話的方式,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人生閱歷和生活感知對怎樣修好這顆“心”進行了解讀。這本書是一項古老東方哲學與現(xiàn)代都市文明完美的交融,二者觀點雖有不同之處,但更多地都是在引人向上,教人為善,其中有許多觀念值得我們深思。
人生是一條激流。長樂先生: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它的舵手。是的,我們每個人的起點和境遇或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有一條屬于你自己的路,而如何找到這條路則需要我們內(nèi)心智慧來指引。在漫漫人生的長河中不會是一帆風順,肯定會遇到激流險灘、艱難險阻,作為自己人生舵手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人心向善,則“手指可以觸天”;人心向惡,則“霎那便是永劫”。善惡只在一念間,不同的選擇必然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選擇也必然有不同的人生。同時,生命又短暫無常,因此,我們要好好把握住這短暫的生命,爭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生命價值。大多數(shù)人可能一生都沒有成就成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但只要我們努力過、奮斗過就無怨無悔。
為了熱愛而來。長樂先生為了投資鳳凰衛(wèi)視只用了10%的財力,卻花費了90%的精力,甚至為了更好地經(jīng)營管理鳳凰衛(wèi)視而舍棄了很多可以掙大錢的機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他把自己的定位始終是一個媒體人,而傳媒是他畢生熱愛的事業(yè)。一個人到了這種階段,就不再會計較個人利益的得失,而是一種自我實現(xiàn)、自我滿足。當今社會也有許許多多普通人,如軍人、記著等,也在為自己熱愛的事業(yè)任勞任怨、以身赴險,有時甚至冒著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他們不再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賴以謀生的工具,而是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
啐啄同時。啐啄同時的意思是鳥蛋快要孵化出小鳥的時候,小鳥在蛋里面嗑,叫“啐”;母鳥從蛋外面嗑,叫“啄”。引申到管理里面就是員工自己努力到一定程度時,管理者要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播和幫助。管理者不僅要從“情、理、法”方面對員工進行管理,還要具有一顆包容的心,能夠包容他人的存在,包容他人的思想,包容他人的缺點,甚至包容他人無心的過錯。懲罰性的管理只是用于那些屢教不改、冥頑不化的人, 對大多數(shù)員工要以包容的心態(tài)給他們搭建一個充分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舞臺。而在當今的`社會上,不懂這些道理的人還大有人在。有些管理者管理呆滯、死板,只會按規(guī)章辦事,不會變通,不管這些條條框框是否適合適宜,是否對工作有利;有些管理者靠懲罰來進行管理,造成員工因害怕承擔責任而選擇逃避與推諉;還有些管理者采取“家長”式管理,我是主角,我是權威,凡事都是我說了算,不給別人發(fā)言的機會,給人與人之間造成一種不平等的關系。
不是“關系”是“因緣”。星云大師:要想建立良好的人脈關系,必須集聚許多的姻緣,平時保有慈悲道德,經(jīng)常給別人姻緣,別人才會親近你,佩服你,彼此才會有深厚的交往。關系應從恭敬中建立,從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情中建立。當今社會有一個普遍的看法,就是某人升遷了或在事業(yè)上有了點成就,就認為他一定有特殊的關系或特殊的背景。不可否認,在當今這個社會環(huán)境下,有點關系或有點背景對一個人來說會有一定的幫助,但想要取得成功還得靠自己艱苦努力,“關系”和“背景”不是成功的必然條件。與人交往,我們應當懷著一顆真誠的心,一顆善良的心,不斷積累自己的人氣,積累自己的“因緣”,隨著人氣和因緣的逐漸增加,量變一定會達到質(zhì)變,推動我們的事業(yè)走向成功。
總之。“做人”即“修心”,愿我們每個人都能修好這顆“心”。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2
我上份工作是在英語培訓學校當老師兼培訓師。學校里的教務長專業(yè)知識豐富,上課栩栩如生,把整個課堂氣氛調(diào)動得很好。不過還是很多員工不喜歡她,甚至不少員工多多少少因為她的頤指氣使、高高在上的態(tài)度而離職。連大老板校長都發(fā)覺這位管理者似乎把學校這趟“火車”開得有點動蕩,分別給離職的員工一一打電話找尋是否他們的離職與教務長有關系。有好幾位老師都說教務長的專業(yè)能力是很不錯,不過她說話很跋扈,“讓我感覺很不爽”。
俗話說“要想火車快,全靠車頭帶”,我知道這句話是強調(diào)管理者在這個公司運作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譬如我上份工作的例子,教務長似乎更像個優(yōu)秀技術員,但是卻是個蹩腳的管理者,使得整個學校的氣氛變得冷淡、松散。我在想管理者似乎更應該學會怎么管人,要多么會做事這倒是其次的。對于“管人”我并沒有完善的成系統(tǒng)的想法,但是直覺告訴我管理者首先應與下屬應和諧相處,這樣上級傳達的命令能有效地被下屬接收,并且下屬也能心情愉快的高效率完成。
直到起航讀書月給我們發(fā)了《修好這顆心》這本書,精致的封面、厚實的紙張,我愛不釋手地在地鐵里乘著涼氣一口氣花了三個小時看完她,感慨道“斯與我心有戚戚焉”。
其中一章“包容的智慧_心治”,講得就是管理,并且注重從“心”開始管理。我很激動,我內(nèi)心仿佛像碰到了一位久未相逢的好朋友樣興奮,似乎她已知曉我內(nèi)心的感悟。書中寫道“最好的管理,就是尊重人、對人好,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他就是我,我就是他,不要對立。佛法講究慈悲、鼓勵、尊重,這都是很好的管理方法。‘心’是萬物之本,沒有把根本管理好,只管理枝末,人生當然不會圓滿。能把自己的心管好,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心善則一切皆善,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學。
看到這幾話,我有點小震驚,又很感動,星云大師是多么厲害的一位宗教專家,他創(chuàng)立的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二百多個道場,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余人,全球信眾有數(shù)百萬之眾。一個最有資格的管理專家分享他的管理心得時,居然說得這么低調(diào)、把姿態(tài)放得足夠低,認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因該是平等的,被管理者也應獲得管理者的尊重和關心,推崇視人如己、將心比心、不要對立。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呢,太多的管理者處于管理的位置上,由于擁有太多的權利,漸漸變得專橫、傲慢,跟下屬交談頤指氣使,更不談?chuàng)Q位思考、視人如己,弄得管理者和下屬尖銳地對立。有些情況則是表層風平浪靜、底下卻波濤洶涌,看似下屬與主管并無正面沖突,其實下屬背地里都不服或者討厭主管,整個團隊完全喪失了心的.溝通,整個部門已毫無凝聚力,猶如一盤散沙,有什么戰(zhàn)斗力呢?
《修好這顆心》中,星云大師認為,所謂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而應當深入群眾,將團隊的精神帶領起來。他舉了四十多年前的一個例子:在他初創(chuàng)佛教學院,即使像“出坡”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他都親自說明意義,并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幾十年后的今天,想要為星云大師做事情的徒眾何止萬千,但他不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還經(jīng)常主動地為徒眾解決問題。星云大師認為,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與對方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整體力量。
確實,結合我近段時間工作的情況,我非常認同最好的管理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整體力量。7、8月份我在晉江跟隨顧老師和夏老師現(xiàn)場輔導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有些網(wǎng)點服務質(zhì)量提升的幅度很大,有些卻收效甚微。并且如果一個支行下其中某兩個網(wǎng)點做得比較好,那整個支行就都做得很好。反之,一個支行下所有網(wǎng)點服務提升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也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也不難找,首當其沖是他們管理者的作風。管理者能深入群眾、和下屬有有效互動,并重視項目的,整個團隊力量就大,在領導的號召下,大家都一條心想要把服務提升上去;反之,管理者雖重視項目但和下屬無有效互動的,或者是管理者雖能關心下屬但是不重視項目的,各網(wǎng)點的服務質(zhì)量提升就很有限。
我想,不只是在晉江項目會出現(xiàn)這樣差別的現(xiàn)象,在別的項目肯定也會有“強勁火車頭”和“微弱火車頭”的區(qū)別;不只是銀行領域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任何行業(yè),任何企業(yè)的不同部門都會存在管理水平高下的情況。那關鍵問題是看了這本書,我作為一名咨詢部的員工,對我來說又有什么啟發(fā)呢。
雖然我現(xiàn)在沒有身在管理者的位置上,但是“待人真誠、尊重”卻是基本的處事準則。并且我相信,越是職位高,越應注意自己的行為和態(tài)度。同時,現(xiàn)在不是管理者,不代表將來不是,也不代表不會做管理方面的工作,所以有這么一本好書,可以指引現(xiàn)在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自己,多么的好啊,應該好好地吸收!
我認為管理不容易。書中也講到“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需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要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shù)字的統(tǒng)計,有做事的原則,有大眾的利益,能夠?qū)⒆约旱男墓芾淼么缺岷,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感謝公司賜予我這么一本好書,讓我在人生之旅上又汲取了一大捧的人生營養(yǎng)。期待公司下個讀書月的下一本好書!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3
《修好這顆心》是星云大師與劉長樂先生通過輕松對話的方式來闡述佛家對生命、對人性的解讀,是二人關于人生哲學與處世原則的對話。
說的雖都是些明白無常的道理,我也只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表面領會卻難深入其精髓。正因為平日缺乏深入的思考,所以理解文字容易,但能付諸于行動的`概率幾乎為零。文中提到修心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專注于行動,而不是不行動,或者少行動。念及于此,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想與行動。
有時候人會迷失,而且往往是花一陣子時間方才知道自己迷了路。前段時間的我就是在自我的世界里迷失了,常常惶恐不安、焦躁不堪,極有可能傷害到與我親近的人。問為何?是沒有答案的,因為我根本沒有去正視自己的真實想法,只是在逃避,一味地逃避。
有在城市中被競爭、壓力、浮躁包裹著的我們要真正做到靜心談何容易,但要做到像書中兩位智者描述的_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滋養(yǎng)內(nèi)在的愛與善,與真實的自我、與世間的一切生命建立深刻的情誼,更是有著登天之艱。
深知問題癥結在于自我,我們經(jīng)常會提及情緒管理,應該就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思維,而不是反過來。幸好我沒有允許這種狀態(tài)一直持續(xù),我首先做的就是靜下心來,然后努力嘗試剖析自己、尋找問題內(nèi)因、調(diào)整看待問題的角度、加強執(zhí)行力……,雖然我并未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靜心,但很快還是找回了自己的方位,趕走了影響我的負面情緒,這個過程有著被大師點化般的妙效,內(nèi)心無比暢快。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本就是一個靜心修心的過程,“靜下心來”,一切皆有可能。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4
修好這顆心,一個非常富有禪味的題目,僅這一題目就足以讓人參悟一生。作者星云大師為禪宗臨濟宗傳人,文章采用對話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啟迪心智,凈化靈魂的法門,讀后令人深思。
聽完這個故事,我有很深的感悟。古代有高僧曾寫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人如蜉蝣,滄海一粟,我們是那么渺小,況且寄存于世的時間是如此短暫。何苦為身外之事而煩惱不快?四季流轉就在我們呼吸的每一瞬間,春花秋月,夏風冬雪,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過活,不要過于執(zhí)著地對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計較、不分別,凡事往好處想,心境自然就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真實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huán)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了!
我們來到世間,不是為生氣而來,也不是為了煩惱來的。就像夫妻的'因緣,兒女的教養(yǎng),朋友的交往,同事的關系,能以金代禪師“我不是為了生氣來種蘭花”為鑒,彼此就沒有誤會和爭執(zhí)。
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fā)光的;當我們口出贊嘆,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贊美是發(fā)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受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fā)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里,那對耳朵是發(fā)光的。因為發(fā)心,凡夫眾生也可以有一個發(fā)光的人生。
我們要以知足心、平常心和感恩心過活,不要過于執(zhí)著地對待身外之物,凡事心中不計較、不分別,凡事往好處想,心境自然就豁達,也就會自得其樂,真實體會到人生的意義!一個人光是要求世間好、環(huán)境好、朋友好,是沒有用的,要先求自己好。要能從心好起,才能感受到世界一切都美好。事好、人好、話好,無一不好,那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了!
我喜歡一句話:“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悟生活。流星是美麗的,而白天也有流星,但是白天的流星沒有人注意;夜晚的流星,因為黑暗的來臨,更突顯了光芒的耀眼。所以人生的黑暗、挫折不要怕,黑暗中的光明更加可貴。時時在感覺、靜心、思維里鍛煉,養(yǎng)成了觀照的生命態(tài)度,就能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
李宗盛寫過一首《凡人歌》,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閑。既然沒天都在奔波,不如靜下心來做一個快樂的自我。生下來就是為了高興,快樂的做人,快樂的生活,學會感恩,學會快樂!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5
在假期內(nèi)我閱讀了《修好這顆心》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感觸很深。人心是主宰一個人的行為,只要我們每個人修好這顆心,都有一顆正義之心、善良之心、誠懇之心……以心待人,我們的人間將會變得更美好。
本書是星云大師與鳳凰衛(wèi)視創(chuàng)立者 劉長樂先生繼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后的又一次智慧互動。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舍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tài)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我們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
兩位智慧的長者在細細講述生活之事。不空不浮,都是實在,不假不大,都是真心。生活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怎樣懂得下屬、人該不該有欲望、明知人生到頭來是一場空,如此努力奮斗又是為哪般?他們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一次次的智慧對話中不經(jīng)意的向我們傳達過來。真的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讀完后,我對“忍辱、舍得、篤學”這三部分的內(nèi)容感觸最深。
我們教師現(xiàn)今的壓力是很大的,有學校領導的任務,有家長的看法,有社會的要求……如果我們沒能好好地對待壓力,那么,此時的壓力將會變成阻力,最終打到你,令你迷茫、消極、驚恐。我也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段感觸。身為學校語文科組長的我,記得剛開始擋此重任的`時候,并沒有感到擔子的重,可是,隨著整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競爭激烈,領導的要求、同事的看法越來越多,盡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內(nèi)心還是擔心不知在什么時候做不好而受到非議,特別在近年來,人變得憔悴了、瘦了,因此,我也偶爾會產(chǎn)生這么一種想法:是否應該辭去語文科組長一職呢?當讀了這本書,我這個念頭暫時消失了,除非其它原因,不管怎樣,這些都是壓力,也可能推動我另一次的進步。
星云大師說:一個人要有壓力,像籃球、排球,有了壓力,它就跳得高,沒有壓力,它就不動了”,他也舉了一個例子:日本人很喜歡吃生魚片,根據(jù)這種魚是從很遠的地方運過來的,但是往往魚運到時,因為時間隔得太久,全都死了。后來,他們想了一個方法,在魚箱里放幾只螃蟹,由于螃蟹是魚的天敵,每當螃蟹在那里爬動時,魚就到處躲來躲去,因為這個壓力,反而增強了魚的生命力,魚也就不會死去了。從這里,我深刻地感受到:壓力是必要的。此時,我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成長歷程,不也說明了這點。記得我當初只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時,只是抱著認真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就是了,自己沒有思想,也沒有對自己多加要求,因此成績并不顯著。后來,承蒙領導看到我還是一個比較認真踏實的人,提拔我擔任學科組長,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和支持外,更多的是源自于以上所轉化的壓力一次促使我前進,因為領導那么賞析、關心你,同事那么支持你,你總不好意思來個隨隨便便吧,久而久之,我就在這種無形壓力的推動下不斷進步,可見,人有無限的潛力,有無限的生命力,關鍵是何時被激發(fā)出來,壓力在這里就是一種催化劑,因此,用星云大師的話“當壓力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感謝它、正視它、用群勞化解它,我們解決壓力的工作有意義,就可以把壓力消除于無形。
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別人的人生境遇,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飛黃騰達,想想自己的不如意,就會慨嘆:“時也、運也、命也!鄙踔習始伤,但是,自己真的有客觀地從自身找問題嗎?其實,我們的命運并不是別人所能控制的,控制我們命運的力量就是我們自己!佛教說,煩惱難斷,而去除習氣更難。俗話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可見,行為習慣就是我們命運的操控手,它將會左右我們的一生。我們教師身份特殊,個人的行為習慣將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時常提醒自己為人師表,端正自己的行為習慣,現(xiàn)在,社會的發(fā)展迅速,產(chǎn)生許多復雜的因素,特別是現(xiàn)代人的無聊、厭世、缺少激情,其病根,大都在于目的的喪失。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根除了,長樂先生說“有了強烈的目的,任何壞習慣都能克服”。因此,我們必須為定一個強烈的目的,我們才不會得過且過,有所作為。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6
對于“無!币郧案嗟氖钦驹谙麡O的一面理解,總覺“無!笔强。今日有緣讀到星云大師與劉長樂先生的智慧互動新書《修好這顆心》,句句是智慧之見。任何物類的存在都有其各自的.使命,而人生命的意義,乃負有使命感之謂也!而由于無常的存在更應該珍惜當下,以免當無常的到來而覺未盡的事情尚多時再后悔不已,因此,無常不是消極的,它是無比的積極與殊勝的。讀之此書突覺此生的使命在哪里,自己智淺力微,但愿以好的發(fā)心去做個智慧的傳播者,與有緣人分享智者的智慧。
在“無常”里積極的找尋自己的未來:未做完的事情要趕快做好,免得無常到來,未萌其志,未盡其愿。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7
《修好這顆心》是星云大師與劉長樂先生繼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后的又一次智慧互動。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舍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tài)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
一粒種子,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桌子上,它不會生長,因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緣分。它的緣分是土地、陽光、水分。
一個人也會有自己的緣分,世界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每個人都要依靠很多條件、緣分來幫助才能成功。所以,有時候,朋友一句話就決定了對方的命運。一塊錢、一個念頭就決定了人一生的命運。
人生是一條激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舵手。凡事都不是命定的,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改變自己的命運。今日脫下襪和鞋,不知明日來不來!弱者等待時機,強者創(chuàng)造時機。懂得變通,不通亦通。明白無常的道理,就會肯定自己的未來,做自己因緣的主人。心正則一切皆正,心凈則一切皆凈。治人先治心,心治則身治,身治則一切皆治。不是用規(guī)矩來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場互換,要讓人“感動”后心甘情愿地奉獻,是一種“無為而治”。“義者,宜也!绷x可以養(yǎng)心,利可以養(yǎng)身。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鬃诱f:“見利思義”!傲x然后取”。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義。合理的分配就是“義”。銳氣藏于胸,和氣浮于面。才氣見于事,義氣施與人。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云飛。格局是一種志向。格局有多大,未來才可能有多大;格局越大,得到的助力越大。愿意為人做一件事,你就是一個菩薩。當你微笑著面對世界時,世界會陪著你一起微笑。
我命在我,成事在人。大事難事看擔當,順境逆境看襟度。夢,一定是天馬行空,但決不能空虛縹緲。誰有選擇,誰就有痛苦。沒有永遠的'舍,也沒有永遠的得。
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有事必然有是非。能在橫逆來時不怨不尤,在病苦來時不驚不怖,在譏謗來時不辯不苦,在榮寵來時不驕不慢,這就是修心。
修好這顆心,學會放棄,活在當下。生活并不需要無謂的執(zhí)著,沒有什么不能割舍。放棄過去,學會忘記,珍惜眼前的分分秒秒,讓自己每天都有一份愉悅的心情。有些人總是抱著過去的是非恩怨、愛恨情仇不肯放手,沉湎于回憶之中,走不出過去生活的陰影,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種人永遠都不會幸福。
修好這顆心,塑造美好的心境。幸福是一種感受,是由一個人的思想、心態(tài)決定的。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獄。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花海還是沼澤,是光明還是黑暗,是干凈還是骯臟,這一切都是由你的心靈來決定的。所以平時要培養(yǎng)自己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讓自己遠離抑郁、焦慮、悲傷、憤怒、煩躁等不良情緒。不管是狂風肆虐,還是暴雨傾盆,自己的內(nèi)心永遠有一輪燦爛的太陽。人生苦短,猶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渾渾噩噩是一生,樂觀明媚也是一生,為什么不享受生活的美好呢?
修好這顆心,成為你自己。這話聽起來有些好笑,人不是自己還是誰呢?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心死了”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行尸走肉,沒有靈魂的軀殼,人們因為環(huán)境或其他因素而迷失自我的,那是太多太多。成為你自己,能夠不受任何人的影響與干擾,讓自己生活在自己的人生信念與奮斗目標之中,渾然不覺物我兩忘,陶醉在那種簡單與自由里,活出精彩,也活得幸福。
在茫茫人世,在形形色色之中,我們能夠依靠什么呢?一切有形的都會消逝,只有一種東西屬于你自己,并且超越于有形無形,那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靈。慢慢修煉這顆心吧!讓心更簡單、更清明、更安寧、更智慧、更寬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握住稍縱即逝的幸福,才能讓這短短的兩萬多天的日子過得舒心,活得開心,才能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少些遺憾和悔恨。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8
內(nèi)心的平靜和諧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的基本參考,也是一個人是否真正幸?鞓返幕緲藴。內(nèi)心平靜,能使人頭腦清醒,思維敏捷,正確決策,理智行動。內(nèi)心平靜之人,能做到處風雷而色不變,泰山崩而心不驚,受褒獎而志不驕,遇挫折而不氣餒;內(nèi)心和諧,能使人感到快樂,獲得幸福,怡然自得,身心康泰。內(nèi)心和諧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隨風聽雨,一切隨緣。內(nèi)心平靜和諧之人,對事業(yè)抱著可求則求,不可求不去強求的隨和心態(tài)。對他人抱著可交則交,不可交則不去交的隨緣態(tài)度。對人生抱著淡則淡矣,不可淡也要淡的樂觀思想。對自己抱著能修則修,不可修也要修的自律意識。細細想來,內(nèi)心的.和諧有著十分豐富的內(nèi)涵,也是做人的一門精深學問!凹t眼病”不是內(nèi)心和諧,“錙銖必究”不是內(nèi)心和諧,“煩惱郁悶”、“喜怒無常”不是內(nèi)心和諧,“貪婪自私”不是內(nèi)心和諧,“患得患失”不是內(nèi)心和諧。內(nèi)心和諧,是進退泰然、寵辱不驚,是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是與人為善、援手相助,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內(nèi)心平靜和諧,你就會感到幸?鞓。而幸?鞓菲鋵嵟c官大官小,錢多錢少沒有很大的關系,關鍵在于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修煉內(nèi)心和諧平靜的途徑很多:要不與人比,做回自己。
無論名利多誘人、場面多嘈雜、外界壓力有多大,都要學會靜下來來聆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做自己快樂、心安理得的事情;要學會工作,“工作重要,休閑必要”,認真努力工作,享受工作的快樂和成果;要學會知足常樂,戰(zhàn)勝自我,少些固執(zhí),多些靈活,少些抱怨,多些真情,讓生活充滿溫馨的陽光;要學會忘記,懂得放下,掃除煩惱,給心靈松綁,愉快地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追求內(nèi)心和諧,需要長期的磨練與修行。靜下心來讀上幾本好書,在經(jīng)典的氣息中自由地呼吸,與大師進行心靈對話,耐心聽一聽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可以算是我們已經(jīng)行走在追求內(nèi)心和諧的路上。 有一天,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汲汲于榮名,不戚戚于卑位”,“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如此,內(nèi)心和諧已然實現(xiàn)。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 9
修好這顆心,一個非常富有禪味的題目,僅這一題目就足以讓人參悟一生。作者星云大師為禪宗臨濟宗傳人,文章采用對話錄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了啟迪心智,凈化靈魂的法門,讀后令人深思。
修好這顆心,顧名思義,是指這顆心而非那顆心,是人本原的心,未曾浸染的心,是人之初本善的心
但這顆本善的心,“性相近,習相遠”,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遠,很遠,太久,太久。
安心是世間最難的,西方人有諺“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人心”,如此大的人心要安定下來可想有多難。安心不但讓我們俗人犯難,既便是得道的高僧也猶豫,禪宗公案里記載了這一樣一段禪話,有一次佛教禪宗第二代領導人(二祖)慧可大師,到少林寺面見第一代領導人(初祖)達摩祖師:慧可第一句話就是:“請為我安心”,達摩回答到:“取你心來,我為你安”,慧可說“我心覓不得(心找不到了)”,達摩說:“我已經(jīng)給你安上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么好的運氣,遇到貴人、高人為你安心,安心、找到這顆心還要靠自己。
這顆心究竟哪里去了呢?它不在功名利祿中,就是在聲色犬馬里,再不就是安在了別人身上,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爭強好勝……佛經(jīng)說:不安的心,能踏殺一切善法。所以要修好這顆心,首要的是找到這顆心,把心找回來,放回家,放穩(wěn)妥,安定住了。
達摩面壁十年找到了真心,修成了正果。凡人要花更多的時間或者窮其終生去找尋這顆心。尋找的過程就是修練,找得到是緣法,就得道了。
心若安穩(wěn)了則天崩地裂又能奈我何!安“心”才能處處牢。
心安定了還要不要修,佛學界是有爭論的。傳說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第五代領導人弘忍大師準備傳位給手下弟子,當時沒有競爭上崗,但大師還是想了一個類似競爭上崗的辦法來解決繼承的問題。他對弟子們說,大家都做一首偈語(有禪意的詩),誰做得好就將衣缽傳給誰。座下最用競爭力的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語,“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這首偈語強調(diào)了修為,修行,修心的意思,但是大師看后不以為然。后來禪院餐廳的廚師長(火頭僧)慧能也作了一首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據(jù)說慧能是個文盲,在佛教系統(tǒng)里智慧和有文化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但這首偈最終贏得了大師的贊可,因為這首禪詩強調(diào)的是人要發(fā)揮本心,本性,無需刻意而為,這種超然開悟的心態(tài)更加符合禪宗頓悟的境界。于是大師最終將衣缽傳給了慧能。
這顆心要不要修,如何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論,不是人視力不及或者說視野不夠?qū),而是處的位置和站的角度不同。假使你站在別人的背后,即便視力再好,那怕是1.6的視力,也只能看到人的'后腦殼。橫看成嶺側成峰,高低遠近各不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星云大師是強調(diào)修行的,修心的,并為修好這顆心開了三十二味“藥”,慚愧心、慈悲心、歡喜心等等,不一一列舉。星云大師的用意很明顯,用心也可謂良苦,善念裝得愈多,那么惡念便會沒有位置了,這一點符合經(jīng)書里“諸善奉行,諸惡莫作”的宗旨。但這三十二味“藥”能不能發(fā)揮作用,能不能修好這顆心,還要看人有沒有善根,佛說佛只渡有緣人。星云大師也說過“一粒種子,你把它放到地毯上、桌子上,它不會成長,因為地毯、桌面都不是它的緣分。它的緣分是土地、陽光、水分。”
可見,人要修好這顆心,就要使自已與“土地、陽光、水分”結緣,善的這顆種子才會在心中扎根、發(fā)芽、生長。
事實上,慚愧、慈悲、歡喜等等都是人本心所具有的品質(zhì),或者說是人本心的光環(huán)罷了,當然不是這“三十二心”所能涵蓋的了的,若以這些求修行,求精進,無異于緣木求魚,騎驢覓驢,徒增笑料耳。
【修好這顆心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動物們修好的小木橋的幼兒故事08-27
《心的重建》讀后感11-17
《父母的心》讀后感12-21
《心的力量》讀后感02-07
造心讀后感04-03
《摔碎的心》讀后感04-30
《燃燒的心》讀后感04-29
《文心》讀后感11-21
文心讀后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