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皮囊》《命運》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命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昨天跟朋友一起去參加了蔡崇達的讀書分享會,第一次見到暢銷書知名作家本人。
一個半小時的分享干貨滿滿,先是欣賞其書,現(xiàn)場交流越發(fā)欣賞其人。
在分享中他提到在29歲時就已達到了很多媒體人未到達的巔峰,作為主流媒體的主編,獲得各種新聞大獎,創(chuàng)辦雜志,被圈內(nèi)人稱為“天才達達”,但作者卻比喻這個階段如一條狗看到了遠處的一根肉骨頭,吃到了卻空虛了,目標的達成似乎快樂也就過去了,尤其是伴隨著他父親的去世,卸下責任,失去目標,人生仿佛沒了支點。
《皮囊》是作者根據(jù)自身經(jīng)歷創(chuàng)作的書,在寫書的過程中,他達成了與自己內(nèi)心沖突的和解,也從失去命運壓艙石的空虛低谷中走出來。
《皮囊》銷量五百萬冊,這在實體書低迷的環(huán)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也許是書中的真誠和作者往故鄉(xiāng)和內(nèi)心的回歸和挖掘,讓人找到了共鳴,正如白巖松在此書推薦會上所說:“崇達寫這本書是為了回歸,回歸是為了自由!
每個人都想有心靈的自由。
其實人們在看別人的書時,也是一種在別人的世界里尋求共鳴的過程,作者通過挖掘靈魂深處的火,照亮了很多循光而來的人,也許這也是文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之一。
作者說了很多啟發(fā)我的話,可惜我沒拿個小本本記下來。
記錄幾個體會吧,擔心時間長了就會忘掉。
1.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找到自己與這個世界聯(lián)結(jié)的方式,而不是全盤接收別人的二手理想,拿來當成自己人生的全部。
2. 很多時候生活與種地是相通的,有幾分耕耘就有幾分收獲,我們要聽懂土地在說什么,也要明白十分耕耘才會有十分收獲。
3. 抵達夢想的方式,不是狂熱前行,而是腳踏實地躬下身子去一點點做事。
4. 不要陷入邏輯中,因而反復自證,跳不出自己邏輯的循環(huán)。
5. 創(chuàng)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太容易,需要想想,是不是不夠耐心,要抵達首先要出發(fā),其次是百折不撓的努力。
6. 當時有個提問的機會,我問蔡老師,“人對待命運是應該順應臣服,還是應該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與海中的老人與命運搏斗?”
他說:“我不喜歡搏斗這個詞,曾經(jīng)有人寫過《命運》的宣發(fā)詞,一個百歲老人與命運的戰(zhàn)斗,但我覺得這個詞不對,我們可以生下我們的命運,我們有時候甚至可以跟命運撒嬌,告訴命運我們想要的,命運像一條河流,有時候雖然會遇到彎道和阻滯,但只要一直在流淌,就會走出不一樣的天地,我們可以選擇生下我們的命運,命運就像我們的孩子!
書里的阿太和她的婆婆,都是很會跟命運講價錢的人,這讓我想起書中提到的,她們?nèi)ニ聫R里占卜,如果結(jié)果不是想要就跟神靈討價還價再來一次,有點無賴也有點可愛。
面對命運有很多方式,而我們也許可以試試看換個角度來看看。
【《皮囊》《命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皮囊讀書筆記04-05
《皮囊》讀書筆記03-25
皮囊的讀后感03-27
皮囊讀后感11-08
《皮囊》讀后感06-20
皮囊讀后感01-03
皮囊讀后感04-01
《皮囊》讀后感02-14
《皮囊》讀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