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讀后感(通用2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庸》讀后感 1
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是時間和空間的完美契合。是包容,也是利用。借天地間的一切,為我所用。《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睙o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自己的心鏡照見自己的人性,別人的心境,照見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遠方,必須先從腳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從低處出發(fā)。面對消逝的歲月,仰望掩埋著先祖業(yè)績的廢墟,我們在大路上走來走去,卻總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從何處做起。
我們平庸,因而我們對于美好的未來總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認為高遠而不可抵達,這正是我們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辦,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是天地間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從最卑微的事做起,為最廣大的人民服務。“天下之事,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币苍S這世上有很多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從自己做起,從最近處著手,使自己順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長,每一天都在進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蔽覀兪翘斓亻g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泛學習,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別,忠實奉行。人生也有涯而求之無涯。學習是畢生的事業(yè),時間是永恒的主題。學問之道在于堅持不懈地日積月累別無捷徑。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長期的堅實的積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沒有相當的積累工夫,幻想著在某一方面做出驚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蘇軾說:古之立大事業(yè),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撥之志。唯有樹立積土成山,駑馬十駕的治學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業(yè)。
不偏不倚的立身處世哲學,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獨愛中庸。
《中庸》讀后感 2
翻開自己的隨筆,讀《大學·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當時自己喜歡背《論語》,覺得那些簡單的話,之所以成為經典,有著愈久彌新的魅力,用現在的話說,之所以,至今仍然成為我們學習和讀書的教材,在于,這些經典有與時俱進的魅力,讓不同年齡,不同時期的我們,都能從這些話語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接觸《中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學去上書法研究班的學習,北大的教授王岳川老師的授課,使大哥受益匪淺;貋肀阋笪胰ケ场洞髮W·中庸》,說《論語》里很多思想來源于此。
書上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理想。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
“道”源于本身,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使我明白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
人,都長一雙眼睛,向外可以觀察無邊廣闊的世界,向內可以看清無限深邃的內心。然而,很多人,向外無邊擴展的看了,向內,卻從來沒有深入過。
想想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如果考試不好,回家會說考試的時候,答案寫錯了,或者緊張,或者什么理由?偠灾桓艺孀约旱氖,不從內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現在,凡事都會反求諸己,換了立場想一想,其實都會變得平和。
《中庸》里還有一個重要的字,就是“誠”。有句話說,只要自己對自己誠實,這個世界就不會欺騙你。而之所以,誠很難做,多數在于,人的部分缺點。比如說,虛偽,愛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對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名利等外在的東西。
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的純潔。一個“貪”字,就讓“誠”字執(zhí)行起來多曲折。佛法中講,人有三毒:貪、嗔、癡。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又走不出這個怪圈,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
那種謹慎的對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對大家聽不到的地方也心有恐懼,不敢怠慢,這一種凡事都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讓我明白,量化每個細節(jié),認真做好每個細節(jié)。有人說,細節(jié)決定成敗,而細節(jié)就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這個世界不缺少夢想,但是缺少讓夢想實現的人。中庸這種哲學,告訴我們不論在什么的情況下,都保持一顆輕松的心態(tài)去面對事情,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中庸》讀后感 3
從初中開始就已經接觸一些中庸的觀點,高中的語文填空題也經常出現四書五經,工作后,也經常聽到或看到很多人在做人、做事方面、奉行中庸之道。今年學校下發(fā)了閱讀小冊子,我借此機會認真對《中庸》進行了研讀,邊讀邊對照自己的生活,認真的進行了思考。
什么叫中庸?要給其下個定義太難,但很多人還是愿意接受朱熹的定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薄吨杏埂纷鳛槠矫竦恼軐W,其核心是中庸之道。所謂的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在行為準則上:“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
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于內心的“誠”,懷著“誠敬之心”、“敬畏之心”,不懈的進行主觀心性的修養(yǎng)。在修養(yǎng)方法上,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心”的勤奮精神,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第一章《天命》,在本章中天命指的是個人的稟賦。任何一個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那么明白此道理便知道當做什么,不當做什么,這就是道。在修行道時,強調“教化”。
在教化過程中,強調“慎獨”,謹慎的修養(yǎng)自己,并強調“中和”。什么叫“中”,就是不偏不倚。人都有喜怒哀樂,但發(fā)出來要有節(jié)制。在天命之節(jié),作者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展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基于我們天生善性,通過修養(yǎng)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
作者在文中認為,人生命的本意是善的,生命的本真之義:純凈、透明、和諧。當我們了解了生命的本性后,家庭的熏陶與教養(yǎng)以及社會的影響,確定了我們的言行,形成了人格。在生活的.實踐中,隨著人的成長,人要懂人情世故、學會待人處世、與人為善,并且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找到適合自己的處世方法。當我們行走在命運之路上時,面對人生的得失,一路上有痛苦和快樂,當痛苦時,要學會節(jié)制自己的哀傷,做到“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快樂時,也不能過度。
為人處世時,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與自私。做事要遵從規(guī)律,用道來規(guī)范自己,正如老子的《道德經》中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什么呢?“道也者,不可須臾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在此句中,非常強調慎獨,嚴格要求自己。專注于內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正所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慎獨者,自知也”。
在強調慎獨時,作者也強調在人際交往中,說話要慎重,三思而后說,說話辦事時,一定要看場合,區(qū)分對象,要說不同的話語。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人與社會發(fā)展進化的哲學。上天之大德,在于寬厚,在于包容。中庸便是博大與包容。中,“把東西放在中”“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在厭棄、不厚此、不薄彼”、“庸就是自在、認同、接受”,智者中庸,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和最大學問。
這是我讀完前三章,《天命》、《時中》、《鮮能》中的一小點感悟。但是越讀越感覺自己無知,有很多東西還沒有參透。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中庸》讀后感 4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過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內在涵義,現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把握!案裎铩奔疵鞅娓F究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以上說的是讀《大學》中最重要的收獲,下面說一下對《中庸》的理解!吨杏埂窂娬{“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
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
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yè)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么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yè)不誠信,那么這個企業(yè)也不會興旺。
關于《大學中庸》的內容很多,道理也很深刻,先簡單說這些吧!
《中庸》讀后感 5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爸小币鉃椴黄灰校^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
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
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
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中庸》讀后感 6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赐赀@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
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wěn),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tài),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
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
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昂汀辈⒉皇且乇苊,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中庸》讀后感 7
讀完《大學》《中庸》,作為一名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我,受益匪淺!洞髮W》一書主要探討了兩件事情,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學問!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
作為一名教師,在當前社會不斷充滿機遇與挑戰(zhàn)的新形勢下,應該如何和去做才能適應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人之為人,何謂正確?
第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現在的社會到處都充滿著誘惑,如何才能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動,所處而安,處事精詳,然后達到至善之境。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做到有夢想、有追求,踏踏實實從事自己的事業(yè),為自己的事業(yè)奮斗終生?集團學校規(guī)定每一位老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發(fā)展的十五三一年發(fā)展規(guī)劃,我認為這一點做的非常好。當我們制定了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劃,我的目標就是清晰的,奮斗就有了方向,然后通過自己的不斷付出,逐步實現自己的發(fā)展目標。這樣,自己的人生才充滿著意義。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蔽覀冏龅筋愃频摹熬尤杖『跫骸绷藛?《大學》啟示我們應該持續(xù)不斷地污垢滌凈,保持身心的潔凈和清新,古人對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聽古人的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革舊圖新,達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字的順序就強調了我們應該先做到修身,正如一葉知秋,以小見大,自身品德修養(yǎng)不好何以談治國平天下。雖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天下鮮矣”,但我們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齊家,“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齊家才能治國,而治國才能平天下?纯锤鲊母邔诱賳T,為什么他們的一舉一動會那么受關注,為什么媒體會想方設法地尋找緋聞或是優(yōu)點,正因為他們的地位,他們若能齊家,那治國也有利,這也是處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則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則,上至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傊畛醯脑搭^就是修身,學會修身,做到進取和完善,雖然我們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樣可以考慮到天下,但是我們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為了國家,而是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個個自我都能正其心,誠其意,國何能不治。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不斷讀書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承擔起立德樹人的責任。
《大學》教我們做事應專心致志,深入思考。當我們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標以外的事暫時放下,尋得自身的安定,內心就平靜,這之后又可以重新開始思緒,看事物認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觀、樸素便是“慮”,最后的收獲便是“得”。這一系列的`猶如蝴蝶效應般,若我們能從開始一步步的實踐,那結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說成功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的,因為他們確定了方向,內心平靜,有了安,慮,便可得……現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許的那個差距很大,既然現在有了內心中的方向,我就應尋求內心的平靜,重新理清思緒,然后一步一步向著目標努力,收獲最后的成果。
《中庸》讀后感 8
這個學期我們老師的晨誦經典篇目是《中庸》,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吨杏埂肥侨寮夷酥琳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如此景仰、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的?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
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或許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讀后感 9
上學的時候讀《中庸》,根本讀不懂;聽老師講,反而更加糊涂,F在在《師資建設》工作了,漸漸的領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奥市灾^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這是《中庸》里面最為重要的.一句話,實際上把所有儒學都講完了。喜怒哀樂之未發(fā),是個什么狀態(tài)?關鍵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養(yǎng)不是在錯誤的觀念和思想到來之后再進行修正,而是在思緒紛飛之前便能清明自覺。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覺,那么隨后思緒所及無不是自然合乎規(guī)矩道德。道理說起來不難,理解也不難,只是做起來難。我們大多習慣于跟自己的思維打交道,思維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態(tài),不是很容易抓住?芍爸小钡谋旧聿⒎窍才,而是指對喜怒哀樂的持中狀態(tài),就是說對喜怒哀樂等情欲要有一個適中的度的控制,過度的喜不叫喜,過度的樂也不叫樂。朱熹注釋說:“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fā),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平時能持中,一旦表現出來,就能中節(jié),這就叫和。因為效果的“和”決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頤解釋中庸一詞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辈灰渍f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別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則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沒有人罵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沒有中一百萬給你,所以你也沒有喜;今天沒有傷心的事,所以沒有悲哀;今天也沒有愛國獎券中了那么高興,平平淡淡,此心不動。一點都沒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fā)動的時候,這種情況這種境界叫“中。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好好體會《中庸》的思想。并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中去。
《中庸》讀后感 10
《中庸》是我國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該書講述儒家關于修身、治國、處世等方面的倫理道德思想,要求人們按照這些道德規(guī)范和原則,調節(jié)個人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偏不頗,無過無不及!胺彩窃t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的做事原則對于指導我們的言行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教育的發(fā)展已呈日新月異之勢。教材在不斷更新,每間隔一段時間就會增加一些與科技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教育思想也在不斷更新,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世紀要求培養(yǎng)與時俱進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必須徹底轉變教育觀念,變以前的“滿堂灌”為現在的啟發(fā)式教學;學生的視野在信息化時代也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成年人不會的事情他們能駕輕就熟。幾千年前的古人尚且知道“準備”的重要性,無論言行只要事前準備充分,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作為一個受國家培養(yǎng)多年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圓滿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唯有“準備”才無愧于國家,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祖國的下一代。
教師的“準備”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準備。
二是行動的準備。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學生成績的好壞通過一兩次考試便能分出高低,但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卻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檢驗,融入社會后他(她)能否創(chuàng)新就是檢驗的標準。教師教出一個分數較高的學生比較容易,但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卻相對困難。
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教師的職責就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思想認識,行動的準備才有目標和方向。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是教師首要的工作。
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時刻關注外部的教育動向,重視研究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探討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怎樣體現;更新知識儲備更是教師工作的重心。
教師與學生是一桶水與一碗水之間的關系。教師的知識不僅要寬泛,而且要有深度。農村學校存在既超編又缺人的突出矛盾主要原因是教師的知識面太窄,影響了學校的發(fā)展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談到深度,我們的教師又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事,如果學生詢問下一個學段或者是科技前沿的相關知識,我們往往會以“我講了你也聽不懂”加以搪塞,這樣的回答對學生的傷害有多深我們思考過嗎?
為了學校的發(fā)展,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為了我們教育教學的游刃有余,我們必須制定終身學習計劃,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堅持學習;在新的教育形勢下研究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研究學生成長的環(huán)境,而且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對一班學生按照不同情況進行分類,并依據先進的教育理論和實際情況進行因材施教。
中庸的思想給了我啟迪,同時也給了我力量。亡羊補牢從現在開始進行知識儲備將成為我工作中的又一追求。
《中庸》讀后感 11
隨著學校的活動,我在這段時間讀了中庸,感悟頗多,甚是受益! 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暗然而日章,是因為它遵循了世間萬物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的然而日亡,是因為它只是利用了一時一地的特定條件,而與事物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相違背。
因此,找尋一條長久之道,必從“天命之性”出發(fā)。不能探究自然與社會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并依照這些規(guī)律行事,就沒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因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幫助自己及世間萬物充分發(fā)展其本性,充分發(fā)揚其生命力,充分實現自我之道,是“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笔篱g萬事萬物,無不有其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至廣大而極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無法完全洞察掌握。保持敬畏,保持謙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是首要法則。
當我們知道規(guī)律的存在,并開始探究規(guī)律,嘗試著去理解世間萬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亡的緣由與路徑,“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就可以開始走上修養(yǎng)道德的道路了。
《中庸》讀后感 12
《中庸》是儒家經典,也是儒家哲學最高智慧的代表之一,最后一章中的”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人德矣“,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想做好天邊事,就要做好身邊事;想要做好身邊事,就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想加強自身修養(yǎng),就要端正態(tài)度、正心誠意。
我們的先賢圣哲早在《中庸》里面留下了開啟智慧的金鑰匙,在成長過程中,應謹記奉行先賢圣哲們的教誨,把握好理解好這三種關系,這將引領我們收獲一顆美好的.發(fā)心,開啟內在的光明。
《中庸》讀后感 13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 14
在《中庸》中,我領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轉變人的思惟境界和文化層次。博學之,審訊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質變才能達到量變,在我們積聚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 《中庸》讓我更有感觸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讀后感 15
《大學·中庸·孝經》這本書教育意義很深,令我受益匪淺。
書中我最認同的一句話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過探索了解道理,豐富知識,處事的意念誠實,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就客觀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肅好,就能治理好國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們都這樣做,那給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
書中我們都應該做到的是:孝子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時,應當尊敬他們,使父母高興,父母生病時,應當表現出焦慮,他們死后,應當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時要嚴肅,這樣才算孝敬。
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兩句話,那么人人都有豐富的知識、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態(tài)度,那家族就會興旺起來,國家就會強大起來,那國家之間將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們的明天更美好!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中庸》讀后感 16
在當今社會,現代的人的心目中對中庸的誤讀越來越深,大致形成這樣一些流行觀念:認為“中”就是不徹底,模棱兩可,即中間狀態(tài),走中間路線;認為“庸”即庸碌無為,即庸俗。中庸幾乎成為了迂腐、缺乏個性、不思進取的代名詞。其實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達到至善、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在我看來中庸之道不是僵化的,而是與時俱進的`;中庸具有調適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功能,在社會學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中庸之道體現了中國儒學的最大的普適性與永久的價值性,所以具有長久的價值而不會被淘汰。作者:趙芝瑾
《中庸》讀后感 17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痹刚,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讀后感 18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作為四書五經之一,被宋以后儒者所重點研讀,許多理學的重大命題都出自《中庸》,可以說,《中庸》對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在如今,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提出,繼承、弘揚中國古代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深入學習儒家文化經典,尤其是《中庸》等儒家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經典,對于作為國家未來棟梁的青年人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在我看來,《中庸》中的一些話至今對于我們青年人來說仍有借鑒思考的意義。
就比如說《中庸》第一章的一句話,“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慎畏懼的,越是隱秘的事情,越容易暴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容易顯現,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更要謹慎。
放在今日,對于我們來說仍有借鑒意義,就比如當下的反腐倡廉問題,那些問題官員,表面說一套背后做一套,在表面上道貌岸然,在公開場合大談愛黨愛國,清廉正直,為人民服務等等,儼然是道德模范,而在背后卻不顧黨紀國法,貪污受賄,大搞權錢,權色交易,為滿足個人私欲無所不用之不極,心懷僥幸之心,以為自己隱藏的好,就不會被發(fā)現,很明顯,在兩千多年前,中庸就提出了相應的道德規(guī)定,而違背它的那些問題官員,必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和人民的唾棄。
在《中庸》中,孔子將“中庸”視為最高的德行,正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同樣,最好的德行同時也是最難做到的',孔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庇纱丝梢娭杏怪y,而孔子又在與弟子的問答中形象地說明了堅守中庸是怎樣的,在《子路問強》中,孔子陳述了在他心目中真正的強(即中庸)是怎樣的,“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和順而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強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強啊,國家政治黑暗,能堅守操守,至死不變,這才是真強啊!由此可見,孔子心目中堅守中庸之道的君子是怎樣的了,的確,這樣才能配得上“君子”之稱。
《中庸》讀后感 19
《中庸》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使我受益匪淺,還是它那富有人生哲學的思想內涵!吨杏埂芬砸环N樸實無華的語言,以一個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啟發(fā)人們中庸之德的重要性,以及怎樣能夠朝中庸的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全書自始至終滲透著一股厚重的儒家氣息!吨杏埂烽_篇即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核心,是自我管理。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并非現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
《中庸》讀后感 20
《中庸》是儒家經典之一,它強調了人類行為中的平衡與和諧。這本書的作者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通過閱讀《中庸》,我不僅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對現代社會也有了新的認識。
《中庸》強調了“誠”和“中庸之道”。它認為,人應該追求內心的真誠,并通過這種真誠來達到和諧與平衡。這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它引導我去思考社會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受啟發(fā)。例如,書中提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這讓我明白了在處理問題時應該保持平衡,既不過分也不偏頗。同時,我也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去做到內心平靜,如何以一種平衡和諧的態(tài)度來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
《中庸》中的一些觀念與現代社會相呼應。例如,書中提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讓我認識到,個人修養(yǎng)和家庭、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是相互關聯的。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注重個人修養(yǎng),以自己的行為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
總的來說,《中庸》是一本非常值得讀的書。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引導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現代社會的問題。在閱讀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庸》所倡導的平衡和諧的理念,對于我們處理人際關系,解決問題,以及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中庸》讀后感 21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
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
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中庸》讀后感 22
《禮記。中庸》中關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中庸》的心得11-27
中庸中的經典句子06-17
中庸讀書筆記01-09
中庸讀后感01-20
《中庸》讀后感09-08
《中庸》心得體會11-05
大學中庸讀后感02-17
中庸讀書心得12-06
《中庸》讀書心得11-27
中庸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