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范文8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對物體下落現(xiàn)象感興趣。
2、能初步感知物體下落時速度有快有慢。
3、樂意用身體動作模仿物體下落的軌跡。
活動準備:
1、幼兒游戲材料人手一套。
。、教師演示用具一套。
活動過程:
1、出示各色紙寶寶,區(qū)分紅、黃、綠三色。
。病⒂變禾剿,觀察各種紙寶寶下落的軌跡。
。、幼兒用身體動作模仿各種紙下落的`軌跡。
。、幼兒探索感知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設疑:想一想各種紙寶寶落下來時一樣快嗎?
。丁⒂變禾剿鞲兄鞣N紙落下來有快有慢。
延伸活動:
觀察其他物體下落的軌跡。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愿意了解動物傳遞信息的多種方式。
2、提高觀察、分析及口語表達能力。
3、學習了解動物主要通過聲音、行動和氣味三種方式傳遞信息。
【重難點】
重點:了解動物主要是通過聲音、行動和氣味三種方式傳遞信息。
難點:了解動物運用氣味的聯(lián)絡方式。
【活動準備】
知識:課前請幼兒搜集有關動物間聯(lián)絡方式的知識。
物質:各種動物的圖片、展板、頭飾、課件等。
【活動過程】
。ㄒ唬⿲耄杭ぐl(fā)興趣,引出主題。
1.教師口技表演(小鳥叫聲),激發(fā)興趣。
過渡語:小鳥雖然不會說話,但它可以用叫聲來聯(lián)絡伙伴,那你們想知道其他動物是怎么聯(lián)絡伙伴的嗎?今天我就給你們帶來了動物交流聯(lián)絡時的錄像,讓我們一起看一看。
2.觀看兩種動物的聯(lián)絡方式,引出主題。
提問:蜘蛛遇到危險時,是怎樣聯(lián)絡伙伴的.?
蜜蜂是怎樣跳舞的?我們一起來學學。(搖擺舞,八字舞)
你知道其它動物是怎樣聯(lián)絡的?
過渡語:動物之間的聯(lián)絡方式有很多很多,下面就請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邊看著大圖片邊交流討論:其它動物都是怎樣聯(lián)絡的。孩子們,請到這邊來!
。ǘ┱归_:了解動物的三種主要聯(lián)絡方式。
1.幼兒自由觀看討論動物圖片,發(fā)現(xiàn)學習。
2.引導幼兒了解動物主要的三種聯(lián)絡方式。
(1)幼兒交流自己知道的動物的聯(lián)絡方式。
(2)幼兒在充分說的基礎上,教師進行動物聯(lián)絡方式的歸類。
A.通過模仿動物叫聲,引導幼兒了解動物的“聲音”聯(lián)絡方式。
B.觀看螞蟻聯(lián)絡時的動畫,引導幼兒了解“行動”聯(lián)絡方式。
C.演示科學小試驗的故事,引導幼兒了解“氣味”聯(lián)絡方式。
3.幼兒操作圖片,練習鞏固。
。1)幼兒每人自由選擇一張動物圖片,與同伴相互交流聯(lián)絡方式。
。2)幼兒自己判斷再將手中的圖片貼到相應的板子上。
(3)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檢驗。
4.開闊視野,粗淺懂得動物與人們的關系。
(1)了解動物的其它聯(lián)絡方式。
(2)觀看課件,知道動物的聯(lián)絡方式還能為人類做許多事情。
蝙蝠(超聲波聯(lián)絡方式)――發(fā)明了雷達
海豚(超聲波聯(lián)絡方式)――對治療腦癱患兒非常有效
狗(氣味聯(lián)絡方式從中延伸介紹很多動物像狗一樣具有兩種或三種的聯(lián)絡方式)――搜救犬。
(三)結束:表演動物的聯(lián)絡方式自然結束
設置情景,帶領幼兒表演螞蟻的“行動”聯(lián)絡方式,自然結束。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能大膽講述自己知道的"動物之最",體驗交流分享的樂趣。
2、知道各種"動物之最",積累相關經驗。
3、主動探索"動物之最"的問題,積極尋找答案。
活動準備:
"動物之最"圖片若干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引出動物之最的話題。
謎語: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猜一個關于動物的謎語:頭小四腿長,脖子高過墻,身穿花皮襖,不聲又不響。小朋友們猜出來了嗎?
提問:小朋友們真聰明,答案就是長頸鹿,你們知道長頸鹿為什么長得這么高嗎?它長這么高有什么好處嗎?
小結:長頸鹿是動物王國里面長得最高的小動物,它長長的脖子可以使他看的更遠,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敵情,這樣它就能很快的逃走,它還能吃到大樹頂上最新鮮的葉子呢!
二、辯論的形式,說說幾個"動物之最"1、提問:你們知道最重的動物是哪一個嗎?幼兒辯論。
小結:(出示圖片),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的動物,平均有26米長,平均體重有150噸。
2、提問:你知道跑的最快的動物是什么嗎?幼兒辯論。
小結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出示獵豹)獵豹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動物,他的最高時速達110公里,相當于高速行駛的小汽車的速度,他可真是了不起。
4、猜測:有一種動物活了152年,據科學家研究,有的能活到200多歲呢!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我們一起來看看動物中的老壽星(出示海龜龜)三、出示一些"動物之最",幫助幼兒認識了解簡單介紹飛的最快的昆蟲,最小的鳥,最大的鳥,游得最快的魚,最厲害的恐龍(依次出示澳大利亞蜻蜓,蜂鳥,鴕鳥,旗魚,霸王龍的圖片)小結:今天我們看來好多的動物之最,有最重的.藍鯨,跑的最快的獵豹,最大的鳥鴕鳥,最長壽的烏龜,飛得最快的蜻蜓,最小的鳥蜂鳥,最大的鳥鴕鳥,游得最快的魚旗魚,最厲害的恐龍霸王龍。
三、分組搶答游戲,鞏固學習到的知識游戲規(guī)則:將幼兒分成3組,舉手回答知道哪些動物之最,哪個小組回答正確的次數最多的獲勝。
教師小結講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天平稱測量物體的輕重。
2、知道物體的輕重與許多因素有關。
活動準備:分類盒、天平、積木、彈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兒數學用書《輕與重》。
活動重點:學習分辨物體重量的輕與重。
難點:幼兒動手操作測量物體的輕與重。
活動過程:
1、積累有關物體輕重的感性經驗:
請幼兒運用已有經驗比較物體的輕重。
-----“這些物體是一樣重的.嗎?”
鼓勵幼兒用手去掂分量。幫助幼兒發(fā)現(xiàn)物體的輕重是相對的。有的物體的輕重差別很小,很難用手掂出來。
出示兩件重量接近的物品。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種物品哪個重哪個輕?”
2、介紹測量工具-----天平:
幼兒嘗試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輕重,介紹天平的用法,準星必須居中,拿放要輕。
----“猜一猜這兩樣東西哪個輕哪個重?”
請幼兒嘗試用天平測量驗證。
3、選擇體積相同質地不同的物品比輕重,理解物體輕重與質地有關:
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鐵塊)。讓幼兒猜哪個輕哪個重,然后用天平驗證。
請幼兒做幼兒用書《輕與重》中的練習。
延伸活動:幼兒進行操作活動:比比誰重誰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各種繩子及其用途。
2、樂意開展創(chuàng)造活動,喜歡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動準備:
1、漢字卡片:掛、系、扎、串(已認識過這四個漢字)。
2、將衣服、毛巾、圖畫;沒穿鞋帶的鞋子;各種有孔的珠子;包裝盒分四組擺放。
3、收集一些關于繩的照片。
4、寶物筐:各種材質不同、粗細不同、長短不同的繩子、衣架、夾子、剪刀等。
活動過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繩子的主題
。ǔ鍪靖鞣N材料包括各種繩子)師:你們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ǔ鍪舅膫漢字)師:這幾個字能用繩子和桌子上什么東西做好朋友?
二、分組試一試,繩子的用途
1、師:老師把它們分成了四組,每組的中間有一個字,看了這個字后,你們四人為一組就要動腦筋把桌子上的東西變一變!
2、每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師:你們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變了?
三、說一說用過的繩子
師:剛才你們干什么了?
你們都用到了哪些繩子?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繩子的用途,讓幼兒了解各種繩子的特性。
如:棉繩很軟,打在臉上也不痛:尼龍繩比較堅固,可以用來掛重的東西;塑料繩用來做跳繩…
四、合作玩繩子
師:繩子還可以用來玩呢,我這里就有一些繩子,帶得太少了,不能每個人一根,你們可以幾個好朋友一起玩一條繩子,看看哪幾個小朋友繩子能玩出新花樣。
玩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新的玩法,引導幼兒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繩子
師:小朋友真棒!剛才我們用不同的繩子進行了扎、串、系、掛的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在哪里發(fā)現(xiàn)了繩子?
1、幼兒自由討論
2、播放各種繩子的照片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繩子可調皮了,躲起來很難發(fā)現(xiàn),金老師就把這些繩子找出來,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繩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結束
原來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有用的繩子,那樓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們把今天看到學到玩到的趕快去告訴他們吧!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傳遞的
1、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積極的從不同途徑、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傳遞信息,
2)幼兒在活動中了解信息傳遞的不同渠道,學習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動準備:幼兒通過查詢、采訪等方式了解相關知識。
3、 活動過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傳遞的方式?蓡l(fā)幼兒從物體發(fā)信號、用聲音發(fā)信號、用文字發(fā)信號等幾個方面考慮。如:通過手勢、旗語、煙火等物體發(fā)信號;通過吹號、打鈴、敲鼓、廣播電話等聲音發(fā)信號;用信鴿捎帶、郵局傳遞、發(fā)傳真、發(fā)電子郵件等多種文字形式發(fā)信號。
2) 教師配圖講述有關人們傳遞信息的`故事。如:古時候長城的烽火臺上燃煙火傳遞敵情;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用放倒消息樹的辦法報告敵人的去向等。
3) 討論:現(xiàn)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引導幼兒了解常用的通訊工具。
4) 組織幼兒玩通訊游戲傳電話:教師將幼兒分為兩組,分別向每組的第一個人說一句悄悄話,開始后,再一個一個的往后傳,各組最后一個報告電話內容,傳的又快又準的一組為勝。
4、 活動延伸:
1) 組織幼兒自己操作電腦。
2) 在活動區(qū)內提供半成品材料,學習制作這些通訊工具,為幼兒開展角色游戲提供道具。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水是怎么變臟的。
2、有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知道愛護水資源一些方法。
活動準備:
1、清水和污水各一缸,兩條金魚
2、相關圖片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故事,初步了解河流生病的原因。
師:小朋友們都聽過《小紅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你們聽過關于河流的故事嗎?今天老師來講《河流生病了》的故事。聽完后請說小朋友們說一說這個故事講了什么?
。ǔ鍪菊n件,教師講述故事)。
二、看圖回答問題
1、在河流的旁邊住著誰?河流的水怎么啦?
2、河里的鴨子和魚還喜歡河流嗎?
3、為什么說河流生病了?
4、后來,小動物們是怎么做的?
請個別幼兒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自信的回答問題。
三、做實驗:小魚的家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實驗,看一看小魚喜歡生活在哪里?請看這里有兩盆水有什么不同?
出示金魚提問:誰來了,我們把這兩條小魚分別放在這兩盆水中,看看清水里的小魚和污水里的`小魚會有什么不同?
我們應該怎么做?(把小魚救出來)瞧,小魚又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
教師小結:所以說,清水能用,人能喝,魚兒能生活;污水不能用,人不能喝,魚兒、蝦等動物也不能生活。
四、討論水怎么變臟的
提問:你們知道水是怎么變臟的嗎?
我們一起來看這兩幅。想一想你們喜歡哪一幅圖?
你們還見過什么地方的污水流到了河里,使水變臟了?
你家附近的河水臟不臟?你看見水面上有什么?。
五、討論怎樣使水變得清潔
師:河水變臟了,我們吃的是臟水,用的是臟水,這樣會發(fā)生什么問題呢?
幼兒討論。
提問:我們怎樣才能使水變得不臟呢?
如果我們看到別人把臟東西扔進河里,有的小朋友說又不是我扔的,不關我的事,這樣做對嗎?應該怎么做呢?
教師小結:保護環(huán)境從我們身邊做起,從今天起我們大1班的小朋友就來當環(huán)保小衛(wèi)士去檢查我們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有沒有垃圾。好了,小衛(wèi)士們,我們出發(fā)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7
一、設計意圖:
根是孩子們在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在幼兒園的種植園里,在和媽媽奶奶逛菜場時,在幫媽媽奶奶撿菜時,都能看到各種蔬菜的根,但是,這個“看見”,是孩子的無意注意,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將孩子的無意注意提升到有意注意的高度,不但豐富了孩子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孩子探索的興趣。
在活動中,我們將孩子的自我管理融入到教學中,從幼兒的第一次探索到他們的第二次探索,都能看到孩子自主管理的影子。尤其是孩子的第二次探索,從他們的自我結合分組、組長的選出、工作的分工、回答問題的人選等等,教師都只是一個旁觀者,讓孩子充分自由發(fā)揮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活動目標:
1、觀察比較根的不同形態(tài),知道植物的根生長在土里。
2、在活動中能大膽表述,體驗探索不同植物根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1、樹根、黑板、籃筐。
2、園內種植園
3、幼兒問卷《列舉三種根的樣子》(用圖文結合的方式)
四、活動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樹根,讓幼兒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2、你們還知道什么植物有根?
3、教師小結:原來,大部分植物都有根。
。ǘ、第一次探索
1、幼兒動手找青菜的根
。1)今天,我們來到了種植園,那你們知道我們的'種植園都有哪些蔬菜呢?
。2)你們真棒,那我要考考你們:請你們找一找青菜在哪里,它的根又在哪里?請你動手拔一拔,看誰的動作最快。
2、集合,提問:請你說一說青菜的根在哪里?你從哪里找到青菜的根?
2、小結:原來根喜歡住在泥土里。
。ㄈ、第二次探索
1、請你說一說青菜的根長得什么樣子。
2、小結:青菜的根是直直的,旁邊有許多小毛毛。
3、我們的種植園里有那么多植物,是不是每種植物的根都和青菜的根長的一樣呢?想不想一起去探索發(fā)現(xiàn)根的秘密呢?
4、接下來給你們一個任務:請你去找一找、拔一拔、看一看,(教案 ) 菜園里其他植物的根。要求:(1)自由組合,三人為一組,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選好組長到老師這里拿筐。(2)每種植物只能拔一顆,并且拔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出示記錄紙)(3)聽到鈴鼓聲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三人坐在一起。
5、集合:幼兒分組介紹自己的記錄(從幼兒記錄的方法、形式上進行點評)
6、幼兒觀察自己拔的蔬菜的根。
提問:你們找到了哪些植物的根?他們的根分別是怎樣的?(每組一個代表發(fā)言回答,其他組員補充)
7、根據幼兒觀察到了不同根的特征進行分類。
小結:我們今天都發(fā)現(xiàn)了根的秘密,想菠菜、青菜這樣直直的根,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直根系。像韭菜、大蒜的根,像老爺爺的胡須,叫須根系。像蘿卜這樣的根粗粗大大的,叫變態(tài)跟。
。ㄋ模、結束
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了根的秘密,那你們知道根有什么用途嗎?回家查查資料,我們下次再討論。
五、活動結束: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xiàn),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種植活動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探索活動帶來的快樂。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yǎng)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的:
1.在觀察、探索活動中,發(fā)現(xiàn)燈泡發(fā)亮的電路和金屬材料的導電現(xiàn)象。
2.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xiàn)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xiàn)的結果。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質準備:
1.教具:一塊展示板(圖一),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的圖片各一。
2.學具:電池、電線、燈泡、杯子、積木、鑰匙、晨檢牌、紙片等若干。
經驗準備:通過PPT對電池有了初步的認識。
活動過程:
1.導入:以問題的`形式,激趣引題。
。1)教師打開沒有插上電源的錄音機,咦,今天錄音機出了什么問題?(“錄音機沒有電”、磁帶壞了……。)
。2)教師插上電源,驗證幼兒猜測的結果。
。3)師:電能讓錄音機轉動起來,電還有什么用呢?(電能讓電動玩具動起來,電能使燈泡亮起來,電可以讓電風扇轉動……。)
2.嘗試:選擇材料,探索燈泡發(fā)亮的電路。
。1)師:老師這兒準備了一些材料,出示圖一,在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樣材料可以讓小燈泡亮起來,請你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認為是那二樣?最好能說出理由。
。2)師:這二樣材料是不是真能讓燈泡亮呢?請小朋友自己動手試一試。
。3)幼兒盡情地操作,教師觀察、鼓勵、引導(圖二)。
。4)師:請告訴我們,你是怎樣讓燈泡亮起來的?用這個圖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來(圖三)。
。5)師:你們用電線的一頭與燈泡接上,另一頭與電池的頂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燈泡觸到和電池的另一頭,燈泡就亮了。
。6)師:是不是這樣?這樣連接真的能讓燈泡亮起來嗎?讓我也來試一試?
。7)教師有意選擇金屬絲不露的電線操作。咦!怎么不亮?
3.發(fā)現(xiàn):創(chuàng)設情景,操作中發(fā)現(xiàn)金屬的導電性。
。1)師:你們的燈泡都亮了,我的為什么不亮呢?
。2)師:“小朋友,你們都認為是電線的問題,同樣是電線,為什么這根電線可以,而這根電線不可以呢?”
(3)比較二根電線的不同處。
。4)幼兒比較操作,描述操作結果,大膽表述材料與燈泡是否亮的因果關系。
。5)教師對幼兒的結論進行描述:“小朋友,你們都認為,電線露出金屬絲接在電池上燈泡就能發(fā)亮,有塑料包著的電線頭接在電池上不能使燈泡發(fā)亮。是不是這樣?(6)教師再次設疑,讓幼兒在操作中進一步感知金屬的導電性。
師:出示杯子,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屬)如果把它接在電池上,燈泡會不會亮?
。7)幼兒操作,發(fā)現(xiàn)金屬的任何部位都能導電。(圖四)
師:請小朋友試一試,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
。8)猜想驗證:再次探索
①明確操作要求。
師:“今天老師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檢牌、積木、紙片、鑰匙,先等請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電路后燈泡著?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里!
②幼兒操作記錄猜想結果,教師進行觀察指導(圖一)。
、蹘**流猜想結果。
教師對幼兒的猜測結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問,進行統(tǒng)計:(圖五)
提問語1:“晨檢牌接在電路上有幾個孩子認為亮的,幾個孩子認為不亮,(教師與幼兒一起統(tǒng)計)說明一共有幾個孩子在活動?(16個)
提問語2:“紙片接在電路上有8個孩子認為亮的,有幾個孩子認為不亮?”
提問語3:“鑰匙接在電路上有1個孩子認為不亮,有幾個孩子認為亮?
、苡變翰僮,驗證猜想結果,交流發(fā)現(xiàn)結果。(圖六)
4.拓展:提供電工用具,觀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導電與安全的關系。
明確操作要求。
師提供電工用的鋼絲鉗、尖嘴鉗、起子、活動扳手、.電工刀、電工小錘、電鉆、電烙鐵等:“接下來我們來找一找他們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屬材料?“
5.活動延伸:
師:那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再做一做這個實驗,找找什么材料能導電,什么材料不能導電?
小百科:一般認為電燈是由美國人湯馬士·愛迪生所發(fā)明。但倘若認真的考據,另一美國人亨利·戈培爾(Heinrich Gbel)比愛迪生早數十年已發(fā)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國化學家戴維將鉑絲通電發(fā)光,他亦在1810年發(fā)明了電燭,利用兩根碳棒之間的電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爾使用一根炭化的竹絲,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電發(fā)光。他的發(fā)明在今天看來是首個有實際效用的白熾燈。他當時試驗的燈泡已經可維持400小時,但是并沒有即時申請設計專利。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8-26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12-27
【精】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2-10
科學活動設計幼兒園教案03-09
《青蛙》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29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春天》08-25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蚯蚓08-25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影子08-25
【熱】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1-03
【推薦】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