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知識點,是知識、理論、道理、思想等的相對獨立的最小單元,是網絡課程中信息傳遞的基本單元。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歡迎大家分享。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
在精神文明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yè)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第一,從邀請的提前與赴宴的守時中看差異。
一般,不管是中方還是西方,邀請別人吃飯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預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請客要提前幾天以上,這是表達一種對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請也要提前通知,像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另外,如果宴會時間是7點,你最好是6點55就要到。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所以,我們一定要遵守時間,這是我們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從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禮儀的差異。
古代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講禮儀,循禮法,崇禮教,重禮信關于中國人的宴席座次禮儀,守禮儀,是中國人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不學禮,無以立,禮的核心是人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是中國民眾已經習慣和風俗化了的社會性行為準則、道德尺度與各種禮節(jié)。
我國傳統(tǒng)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時,我國的傳統(tǒng)作法是以左為上,即認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國際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時,國際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為上,即認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們會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為中心,左手的位置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為上;夫婦不應相鄰,男女依次相鄰,主人和主方陪客應與客人依次相鄰;譯員可以坐在主賓的右側。有些大型場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賓背后,另外安排用餐;
盡管在排列座次時,國內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場合排列座次時,一般均應遵守國際慣例。
第三,從餐具的擺放中看差異。
我們知道在中國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盤子等。它的擺放就相對比較簡單。餐具的擺放是這樣的:大盤是離身體最近的,正對領帶;餐布一角壓在大盤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盤疊在大盤之上;大盤左側放手巾;左前側放小碗,小瓷湯勺放在碗內;右前側放置酒杯;右側放筷子。
西餐中的餐具,它的用餐順序是有外向內的,所以,他的擺放也是有外向內的。它是根據(jù)一道道不同菜的上菜順序精心排列起來的。座位最前面放食盤(或湯盤),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湯匙也放在食盤右邊。食盤上方,放著吃甜食用的匙和叉、咖啡匙,再往前略靠右放酒杯。右起依次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水杯)。而餐巾疊放啤酒杯(水杯)里或放在食盤里。面包盤放在左手,上面的黃油刀橫擺在盤里,刀刃一面要向著自已。正餐的刀叉數(shù)目要和菜的道數(shù)相等,按上菜順序由外到里排列,刀口向內,用餐時按順序由外向中間排著用,依次是吃開胃菜用的、吃魚用的、吃肉用的 比較正式的餐會中,餐巾是布做的。另外,要注意高檔的餐廳餐巾往往疊得很漂亮,有的還系上小緞帶。注意,別拿餐巾擦鼻子或擦臉。
這樣看來,西餐中的餐具擺放是很有講究的,所以我們用餐的時候絕對不能失禮。要嚴格按照餐具的擺放進行用餐。
第四,從進餐時的禮節(jié)看差異。
一般中國人吃飯也很有講究。
首先在進餐時,要先請客人,若站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
其次,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另外,如果你口里在嚼著東西,切記,不要說話,以免噴出飯粒,造成尷尬。
相反,西方人,一般是每個人一個盤子,就不存在夾菜的'問題,但是他們一般不喜歡,吃東西的時候說話,所以吃東西時盡量的不說話的,只有在吃甜點的時候,可以聊一些,輕松地話題。
只是,一般西餐的餐具很復雜,如果弄錯了餐具也是件很丟人的事情。一般的餐具使用是這樣的:菜盤兩邊如擺放了幾副刀叉,應先用最外邊的。第一道菜吃完,侍者會將菜盤 與刀叉一同撤去,再用第二套刀叉。如果有幾把不同大小的刀叉匙,則用途不同。
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這里,總結一點小經驗,如果你不是很懂的西餐的禮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別人做一步,你跟著學,看著別人怎么做,這樣至少不會出差錯。
基本上你學會了這些,一般用餐都不會太失禮。
結論【禮儀雖有差異,但是沒有高低貴賤,只有我們學好這些用餐的禮儀規(guī)則,才會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更加如魚得水。】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2
一、招呼語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呢?”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墒菍ξ鞣饺藖碚f,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二、稱謂的差異
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國,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稱謂上似乎“不拘禮節(jié)”,習慣于對等式的稱呼。如家庭成員之間,不分“上下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認為你不懂禮貌,分不清上下長幼尊卑了。
對于家庭成員以外的稱呼,中國人往往尊稱對方為“李老師”、“陳師傅”,有時在姓后面加上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如“黃局長”、“王經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幾個傳統(tǒng)習用的稱呼――博士、醫(yī)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對“李老師”、“陳師傅”一類的稱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聽他們稱呼別人為“黃局長”“王經理”等。因為這一類稱呼還沒有變?yōu)橄瘛安┦、醫(yī)生、法官、教授”等一樣成為傳統(tǒng)習用的稱呼。
三、告別語的差異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一位美國人在和他的中國朋友告別時說:“我會保持聯(lián)系。”可是這位中國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見只言片語,便抱怨他不講信用。其實,這句話僅僅是一種告別詞語,相當于“再見”,說話人并無他意,更沒有作任何許諾。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別,通常要提前幾分鐘將告別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達,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離開。如果突然說“時間不早了”,隨即站起來和主人告別,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3
中國餐桌禮儀
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xiàn)其他聲音,如果出現(xiàn)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內的話。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蛑喠髡埶麄兿葎涌曜印R员硎緦λ麄兊闹匾。
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lián)絡感情為主;蚴且猿燥垶橹鳌H绻乔爸,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著。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jié)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肴上,九最后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蛘呔痛藭r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謝。
英國餐桌禮儀
恭維。不要夸贊食物(因為菜是廚子而不是女主人做的);也不要夸贊女主人的穿著(因為一般默認女主人打扮得很得體)和家居擺設(如果您表現(xiàn)得似乎不適應良好的室內環(huán)境,那等于自降身段)。
輪換原則。為了不冷落任何一位客人,您應當和您身旁的男士交談。之后,女主人會輕咳一聲,這時您要轉向身側另一位男士。這就是所謂的“輪換原則”(turning the table)。
適宜的話題。永遠不要在餐桌上談論金錢、工作、性、健康、政治和宗教。在這方面,年長貴婦通常會維持秩序。對于加餐性質的下午茶來說,交談話題尤其應輕松愉快。
坐姿。背部永遠不要接觸椅背。身體應坐直并將食物送至嘴邊。即便吃容易掉渣兒的點心,也不要俯身去夠。喝湯是唯一的例外——您可以稍微頷首。
餐巾的尺寸。不同場合使用的餐巾尺寸有別。午餐用17—20英寸,下午茶12英寸,晚餐26英寸,雞尾酒會6—9英寸。
用餐進度。很遺憾,一般不設衛(wèi)生間的間歇哦。通常用餐會持續(xù)2小時左右,因此,應注意適量飲用酒水,避免去衛(wèi)生間。
廳時間。如果您是女主人,在用餐過后,您應當把女士們帶到客廳里,享用咖啡或酒。這樣,男士們便可以暢談20分鐘政治,他們隨后也會到客廳去。
此甜點非彼甜點。主菜后上的甜點稱為pudding,而dessert只是一道果盤,通常在pudding之后上,享用時仍使用刀叉。香蕉不能舉著吃,那樣吃像猩猩噢。
早餐原則。依照規(guī)矩,如果您已婚,那么您應在床上用早餐,因為人們通常認為您已不必再為尋覓良偶而社交了。對于在餐桌用早餐的女士們而言,早餐通常是自助形式的,包括:魚蛋燴飯、烤土司和煙熏鯡魚。
帽子和手套。在下午6點前,女士進餐都要求戴帽子和手套。用餐時,可以將脫下的手套放在腿上,再將餐巾蓋在上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4
禮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規(guī)則,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工具。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唯一傳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國的禮儀,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經過不斷地發(fā)展變化,逐漸形成體系。西方社會,是幾大古代文明的繼承者,曾一直和東方的中國遙相呼應。經過中世紀的黑暗,最終迎來了文藝復興,并孕育了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文明,產生了現(xiàn)代科技和文化。由于形成禮儀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們遵守著各不相同的禮儀。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禮儀文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更是越發(fā)顯露,這種差異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在中西禮儀沒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這些禮儀的差異。
一、交際語言的差異
日常打招呼,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 “上哪呢?”等等,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漢語里的范圍要廣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來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對十幾或二十幾歲的女子可稱呼“小姐”,結婚了的女性可稱“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員之間,不分長幼尊卑,一般可互稱姓名或昵稱。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媽媽的名字。對所有的男性長輩都可以稱“叔叔”,對所有的女性長輩都可以稱“阿姨”。這在我們中國是不行的,必須要分清楚輩分、老幼等關系,否則就會被認為不懂禮貌。
中西語言中有多種不同的告別語。如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比如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二、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們的飲食多是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講究味的享受。
在餐飲氛圍方面,中國人在吃飯的時候都喜歡熱鬧,很多人圍在一起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大家在一起營造一種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會上,中國人在餐桌上并沒有什么很特別的禮儀。而西方人在用餐時,都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他們認為在餐桌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禮儀,不可以失去禮節(jié),比如在進餐時不能發(fā)出很難聽的聲音。
中西方宴請禮儀也各具特色。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時要坐正,認為彎腰,低頭,用嘴湊上去吃很不禮貌,但是這恰恰是中國人通常吃飯的方式。吃西餐的時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飲酒,中國的餐桌上酒是必備之物,以酒助興,有時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喝酒的時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飾禮儀的差異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場合要穿禮服套裝。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環(huán)的習俗。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平時人們喜歡穿著休閑裝,如T恤加牛仔服。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等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市井生活中,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禮儀是一種文化,是文化就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借鑒與融合。隨著世界全球化不斷加快步伐,經濟、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進中國,中國傳統(tǒng)禮儀也不斷受到西方禮儀文化的沖擊。如何保護中華民族傳統(tǒng)禮儀,并去其糟粕,與西方禮儀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為人們不斷思考和探討的話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西禮儀文化必將會互相滲透,不斷發(fā)展。
就拿餐飲方面舉例,F(xiàn)在中國飲食市場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和接受這些外來食品。麥當勞幾乎代表了一種文化時尚,成為美國文化在餐飲領域的標志。與此同時,法國的貴族文化,英國的紳士文化也隨著飲食而涌入中國。隨著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不僅帶來了蛋糕、面包、雞尾酒等西式菜點,也帶來了西方一些先進的制作工藝和飲食方法。這些都為古老的中國飲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然我國悠久而燦爛的飲食文化在海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幾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現(xiàn)了大量的中國餐館,中國菜日益受到各國人民的歡迎與喜愛。比如北京烤鴨儼然已經成為外國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禮儀文化的融合過程中,中國人未免盲目熱衷于西方,不自覺中陷入兩個誤區(qū):其一,是拿西方的禮儀取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禮儀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比如在青年中,舉行外國式婚禮、過西方節(jié)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視的傾向。對西洋禮儀只是作為民俗知識了解一下無可厚非,如果趨之若騖,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傳統(tǒng)禮儀也會被淹沒。其二,是把禮儀教育的重點集中在操作層面,比如鞠躬要彎多少度,握手要停幾秒鐘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可以講,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禮儀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義。
不可否認,當今國際通行的禮儀基本上是西方禮儀。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西方的實力強大,深層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價值觀的統(tǒng)一,在于西方人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這一切與基督教的社會基礎密切相關,因為禮儀是宗教的重要活動方式,由于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西方人從小就接受這種禮儀的教育與熏陶,使得禮儀能夠自然地表現(xiàn)在人的行為之中。精神與物質、政治與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們獲得高度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與優(yōu)越感賦予了西方文化強大的感染力,使其禮儀文化被視為世界標準。對照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社會狀況,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是明顯的。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融合,在我們今日中國,更多的還是借鑒西方。但無論是借鑒西方的禮儀,或者是我們是自創(chuàng)一套自己的禮儀系統(tǒng),這在形式上都不難。難的是我們也能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有對自身文化的高度認同和深刻覺悟。我們借鑒西方禮儀,不僅僅是要借鑒它的形式,更應當借鑒其內在靈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優(yōu)越感,才能確立我們的感染力。民族的復興不僅是實力的復興,更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只有別人也認同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們的禮儀行于世界。
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一個禮儀缺乏的社會,往往是不成熟的社會。而一個禮儀標準不太統(tǒng)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會,往往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禮儀,是整個社會文明的基礎,是社會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現(xiàn)方式。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必須先從禮儀開始。中國今天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無論是物質,精神,文化各個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價值觀進行統(tǒng)一。而禮儀文化無疑是這種統(tǒng)一的“先行軍”,只有認清中西禮儀文化的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適合中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達到和諧社會的理想。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5
一、宴會餐桌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吃飯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吃飯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梢杂貌徒淼囊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系挠蜐n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碟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的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的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的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的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的'招牌菜,但要給明確的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的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的細節(jié)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的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3、遇到豆類或飯一類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4、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tài)用餐巾的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便可。
5、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6、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6
聚餐成功的關鍵不僅取決于飯菜質量的好壞,而且取決于聚餐的氣氛,在聚餐中客人們可以互相交談,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適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會還是家庭聚餐,安排恰當?shù)淖味挤浅V匾。合理安排座次要考慮性別、年齡、職業(yè)、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與主人的關系。由于文化及風俗習慣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座次也存在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產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體現(xiàn)出人們的社會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響因素有自然環(huán)境、宗教信仰、科學和經濟發(fā)展狀況、政治體系以及地域風俗習慣。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異的主要原因。
中國自古就非常注重禮儀。各種禮儀也反映出社會成員的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地位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婦女不允許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維護國家和社會的穩(wěn)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會地位也是平等的,體現(xiàn)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國的社會以家庭為基礎,崇尚孝順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國家庭中父母擁有絕對核心地位,因此年長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與中國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獨立自主的家庭觀念。在這種家庭觀念的影響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討論問題、交換意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長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時主要客人為年輕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宮廷禮儀。那時,座次反映了人們的階層和地位以及在宮廷從事的職務。
二、國際慣行的餐桌座次
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異,國際上也有慣行的餐桌座次禮儀。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時男士應照顧女士和老人入座。離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會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親友的座次,年長者高于年輕者,國際友人高于本國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場合餐桌座次的差異
年長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總是坐主位,在特定場合中,誰是核心誰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風俗習慣的差異,在不同的場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異。
。ㄒ唬┐笮图彝ゾ蹠蛘窖鐣形鞣讲妥雷尾町
在正式宴會中,最好在邀請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標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時由邀請方中的一人引領,這樣客人才能順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尷尬,同時也會為這次宴會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極其嚴格。男女客人應該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婦包括主人夫婦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鄰座。已經相互認識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國客人應該被安排在能用其語言溝通的客人旁邊。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客人們更好的交流溝通,結識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藝術家擁有較高的特權,許多邀請者會給他們安排比傳統(tǒng)的等級座次更高的席位?傊诎才抛螘r要考慮客人們之間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將那些對彼此很感興趣并且有共同話題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會的氣氛更加愉悅。具體的西方傳統(tǒng)餐桌座次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邊,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邊,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邊,而男主人的左邊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來安排座次,男女叉開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現(xiàn)在中國正式宴會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發(fā)展演變,一方面繼承了一些傳統(tǒng)禮節(jié),另一方面也借鑒了國際的禮儀文化。中國餐桌座次主要遵從四個原則:居中為上、以右為上、面門為主、各桌同向!熬又袨樯稀笔侵冈S多桌子擺放在一起時,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應坐主位桌!耙杂覟樯稀币馑际且粡堊雷由嫌疫叺奈恢玫匚桓哂谧筮。“面門為主”即面朝門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應坐于此位!案髯劳颉笔侵该繌堊雷拥闹魑怀蛳嗤。具體的餐桌座次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門,女主人坐其左邊,男主人坐其右邊。當邀請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邊,首要客人坐其右邊。
。ǘ┬⌒图彝ゾ蹠蚍钦骄鄄椭形鞣讲妥雷尾町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嚴格。主要原則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認識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長方形桌子主人夫婦一般坐在朝門的桌子末端,年輕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認識的情侶不愿分開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監(jiān)護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國在小型家庭聚會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長者居于面朝門首位,其他人以家庭為單位分別坐在年長者兩側,地位越高的人離首位越近,年輕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對門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側,女士坐一側,分別位于首位兩側。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較
通過對不同場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點:
。ㄒ唬┪鞣讲妥雷沃信康匚惠^高,男士會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為上,首要客人應坐在女主人左邊,并照顧她落座。而在中國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較高于女士。
。ǘ┦滓腿嗽谖鞣讲妥雷沃芯邮孜唬词褂衅渌腿吮仁滓腿四觊L
然而中國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齡最長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從“貴賤有等,長幼有序,貧富輕重皆有稱”。
。ㄈ┲袊牟妥雷沃校驄D雙方挨著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會中,夫婦不能鄰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邊。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崇尚簡單自然。一些復雜的餐桌座次也隨著時間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場合也會有新的座次產生。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在跨文化交際中,為了避免尷尬和誤解,人們通常會遵從國際慣例上的餐桌座次。我們應該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異,掌握國際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會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會氣氛更加愉悅,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終達到交際目的。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7
1.座次安排:
中國的是:
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再請長輩入座客人旁。入座的時侯要從椅子的左邊進入。主人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切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如果是圓桌子,則對著大門的是主座。 現(xiàn)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其座次借西方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坐在主人的右邊,第二主賓坐在主人的左邊或者第一主賓的右邊。 在西方的中,女主人宣布晚宴準備就緒后,男主人引賓客依次就座,一般座位的安排以男女分隔而坐的原則,男主賓先就座,其位置在女主人的右邊,而女主賓則在男主賓的右邊,其他的夫婦則以對角方式入座。
2.上菜順序:
中餐的上菜順序一般是先上涼菜、飲料或酒,然后是熱菜、主食和湯,最后是水果和甜點。而西方的上菜程序通常是:冷菜、海鮮、主菜、甜點、咖啡和水果。冷菜也叫開胃小菜,作為第一道菜,一般和開胃酒并用。
3.餐具: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筷子、碟,碗、勺子等。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通常放在菜盤的左上方,酒杯放在菜盤右上方。西餐的餐具主要有刀子、叉子、碗、盤子、碟子等。
4.餐巾:
中餐在正式用餐前,服務員會為每人遞上一塊熱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完手之后,應放回原來的盤子里,由服務員拿走,在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用來擦嘴,千萬不能用來擦汗、抹臉。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要么放在盤子的旁邊。
5.停菜方法:
在中餐結束時,筷子應整齊地放在靠碗右邊的桌上,并應等客人們都放下筷子以后,主人示意離席后方可以離開,不能自己吃完了放下筷子就走,這樣做是很沒禮貌的表現(xiàn)。而在西餐結束的時候,要將叉子的下面向上,刀子的刀刃側向內與叉子并攏,平行地放在盤子上,而且要把柄放在盤子內以便于服務員收拾。
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
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
“今天天氣不錯呵!”這是因為英國終年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吹來的潮溫氣流使得天氣無常,就連天氣預報也沒準,因此人們最關系天氣.第二,談近況.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談,不涉及隱私,可以說:
“最近好嗎?”初次見面總要說:
“認識你很高興”之類的客套話.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8
中西婚禮禮儀對比
舉行地點
中:隆重熱鬧,邀請眾多的親戚朋友,地點一般都選在交通方便、空間寬敞的院落或酒店;槎Y的排場很大,各種儀式也相對繁縟,并想盡辦法追求吉祥的寓意。
西:突出莊重和圣潔,婚禮一般都是在教堂或其他較為安靜的地方舉行,婚禮井井有條,但是相對來說就不如中國婚禮那么熱鬧。西方觀念中重視情感的抒發(fā),追求浪漫和實在的完美結合。
婚宴
中:中國人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舉辦結婚典禮。中式婚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親朋好友熱鬧地聚在一起進餐,另外還設有一些余興節(jié)目。在宴席中間新娘一般換1至2套衣服,婚宴開始時新人向各桌一一敬酒。
西:在西方國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結婚典禮結束之后舉行。婚宴中通常伴隨著舞會,婚宴舞會可能會有一些特別的模式。宴會會在互相敬酒與慶祝中進行,一直到新人們坐上車子離去為止。新人會在家人朋友的歡送下開始蜜月旅程。
色彩
中:中國傳統(tǒng)婚禮舉行時,新娘新郎服裝的色調以紅色為主,象征著吉祥如意,希望結婚以后日子能紅紅火火。
西:西方的新娘則以白色調為主,象征純潔,輔之以藍,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在西方的天主教傳統(tǒng)里,白色代表著快樂。一般情況下新郎都是穿黑色的禮服,使整個婚禮顯的莊重嚴肅。
禮物
中:除了雙方父母的改口(即新人原來稱對方父母叔叔阿姨,現(xiàn)在改口為爸媽)紅包外,七姑八姨、同學同事、親朋好友,各根據(jù)關系親疏,少則百元,多則千元萬元。
西:首先,他們也送錢,不過數(shù)量不大,約20-50元,相當于婚宴上自己的那份餐費,類似目前在我國流行的聚餐時實行的AA制。西方傳統(tǒng)婚禮禮品有皮包、香水等。
現(xiàn)在,西方年輕人講究實際,結婚時流行“曬”禮單,即將自己想得到的禮品,在網上公布出來。在向親友發(fā)出婚禮請柬同時,告之注意瀏覽其網頁。西方青年不依靠父母,自然“經濟基礎”薄弱,在禮品清單中甚至會提出希望得到蜜月出國旅行的機票!皶瘛倍Y單,是希望照單送禮,別送那些不需要的東西。
中西方婚禮文化比較
一、婚禮是一種文化
“婚禮”是男女雙方確立婚姻關系時所舉行的、被社會承認的儀式;槎Y的產生,使得原始社會簡單隨意的兩性結合被規(guī)范化,它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
中國婚慶第一人史康寧老師一直以來傳播著這樣一個道理:”婚慶是一種文化、婚慶人是文化人,婚慶公司是文化公司,婚慶行業(yè)是文化產業(yè)!弊屝氯艘簧皇纼H此一次的婚禮變得雋永,將更多的文化內涵溶入新時代的婚禮是現(xiàn)代婚禮的追求。
拋開婚禮服務過程中的其他環(huán)節(jié)不說,單說每場婚禮的創(chuàng)意過程中,如何通過與新人的溝通,去很用心、很仔細的分析與整理性格、職業(yè)、愛好及情感、愛情、人文價值觀的閃光點,有如何準確地、恰到好處地通過婚禮儀式把一對新人的愛情閃光點展示在親朋、來賓面前,到對婚慶人人文、民俗、歷史、文學、地理、常識、藝術等等各方面文化知識的要求。其實,每一個婚慶人都應該成為“婚禮文化學者”。因此,婚禮文化——是用傳統(tǒng)民俗的婚禮儀式,在神圣莊嚴的婚禮殿堂,加上時尚化設計,多樣化創(chuàng)新,將新人的愛在婚禮中得到升華。
婚禮,不僅是文化,而且是極具地域性的文化。不論中國還是外國,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婚禮文化。
二、中西婚禮文化比較
(一)中式婚禮儀式繁復,西式婚禮儀式簡潔
中國傳統(tǒng)婚俗有“三書六禮”、“三拜九叩”的.禮節(jié)。這種禮儀只在中國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西式婚禮講究的是神圣和簡單。在神父面前,許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結婚了。
(二)中式婚禮以紅色為主,西式婚禮以白色為主
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中,紅色的花轎,紅色的鳳冠霞帔,紅蓋頭,紅色的喜字,一切都顯得喜氣洋洋。雖然現(xiàn)在的婚禮形式改變了許多,但紅色還是不變的主色。
在西方,白色是婚禮上獨一無二的主色調,白色的婚紗、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車……一切白色的物品都會成為西式婚禮上最受歡迎的裝飾物。
(三)中式婚禮喜慶,西式婚禮浪漫
中式婚禮是喜慶、熱鬧、感動的。熱鬧的場面能充分照顧到新郎新娘以及雙方親友的情感,體現(xiàn)出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意義。
西式的婚禮簡潔、浪漫。在神父、親朋見證下的肺腑誓言,讓婚禮顯得莊重而浪漫,西式婚禮更注重結婚當事人浪漫的感受。
(四)中西方國家婚禮亮點不同
中式婚禮最典型的是花轎、鳳冠霞帔;西式婚禮則是拋繡球。
(五)中西方國家婚禮中最經典的儀式有區(qū)別
中式婚禮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禮;西式婚禮則是在神父的見證下,許下愛的誓言。
(六)中西方國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內容是親朋好友熱鬧地聚集在一起進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賀,另外還有一些余興節(jié)目。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結婚典禮結束之后舉行。婚宴中通常伴隨著舞會,婚宴舞會可能會有一些特別模式。
(七)中式婚禮是人前的婚禮,西式婚禮是神前的婚禮
中式婚禮講究“天地人和諧”的哲學,以及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還是兩個家族以及社會關系的事。需要一系列儀式反映婚姻的莊重,引起當事人以及相關人士的重視。所以,又叫“人前婚禮”。
西式婚禮講究的是神圣和簡單,又叫“神前婚禮”。許下神圣的誓言、統(tǒng)一著裝的男女儐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眾星捧月搬地把一對新人襯托得像童話里的王子和公主,滿足了許多新娘兒時的美夢。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9
餐桌禮儀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西方國家的文化,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迥然不同,在與西方交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嚴重的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餐桌禮儀在交際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學習和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的差異對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飲食文化的差異
中國一直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對于飲食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鬃釉凇抖Y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笨鬃訉τ谌松目捶ǎ悍彩侨说纳,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因此中國人對飲食十分重視。在宴請賓客時,中國主人通常予以非常高的重視,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是非常精致珍貴的,而且講究葷素搭配,色彩搭配,在身份地位或者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家庭,甚至連菜的取名也有特殊的'含義。而西方國家則更珍惜時間,做事以效率為原則,所以快餐店大行其道。就算是宴請賓客,主人的準備野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區(qū)別。主菜很可能就是幾道數(shù)量不多但是比較珍貴的蔬菜。
(二)餐桌用語差異
在請客人用餐時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夾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餐桌上的氣氛中西方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講究熱鬧,所以經常在餐桌上高聲談話,其氣氛雖說是其樂融融十分和諧,但在西方人看來卻是十分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西方的餐桌禮儀講究禮儀和素養(yǎng),整個就餐過程應該是十分安靜的,舉止也十分優(yōu)雅。
(三)座位排序不同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tǒng)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在桌子形狀的采用中,可以看出西方人主張的是自我,個性張揚,符合西方的特質。
(四)餐具陳設和使用的不同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勺子主要是用來喝湯的,有時也可以用來取形狀比較小的菜。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的碟子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千萬不要用嘴去吹,也不要把勺子塞進嘴里,或反復吮吸。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shù)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如果在賓客尚未落坐前需要往盤子里放某種物品時,餐巾就放在盤子旁邊。餐具的取用應由外而內,切用時可以使用法式方式,即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邊切邊用;也可用英美式,即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切好后再改用右手拿叉取用&一般用右手拿湯匙和杯子用餐具把食物送到嘴里,而不要把盤碗端起來。使用刀叉進餐時,刀用來切割食物,叉用來送食物入口。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xù)吃;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談話時有肢體語言或傳菜時,應將刀叉放下,不要手拿刀叉在空中揮動。用完刀叉后,應將其橫放于餐盤中央,而不是盤邊或餐桌上。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0
不少人在吃西餐時,都會擔心“失禮”。其實,所謂餐桌禮儀是為了讓餐膳可以不受阻礙和破壞,而得以順利流暢地進行實用守則。謹記“整齊、清潔和保持安靜”三項原則便可無往而不利。
一、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人和餐桌上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餐巾,放在腿上。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梢杂貌徒硪唤遣寥プ焐匣蚴种干嫌蜐n或臟物。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在你座前最大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右邊盤子旁邊。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
。5)在女主人拿起她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此外,我對法國餐桌禮儀忌諱有些了解,如后:
二、法國餐桌禮儀七忌
答應對方邀請后如果臨時有事要遲到甚至取消約會,必須事先通知對方。赴會時稍遲是可以接受,但若超過15分鐘便會給對方不重視約會壞印象。在點菜時自己應選定想吃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沒有頭緒話,可請侍應為你推薦餐廳招牌菜,但要給明確表示,如想吃海鮮、不吃紅肉等,切記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說“是但(隨便也罷)”人只會為同臺客人添加麻煩。用餐要注意細節(jié)甚多,但其實大部分也是日常禮儀,只要保持冷靜,不做大動作,不出聲響或阻礙別人用餐話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原則是由外至內,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該份餐具,按需要或會補上另一套刀叉。
2、如嘴里有東西要吐出來,應將叉子遞到嘴邊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邊沿。整個過程要盡量不要引別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3、遇到豆類或飯一類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將豆類或飯輕撥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調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對方遞給你,千萬不要站起來俯前去取。
4、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儀態(tài)用餐巾一角輕輕印去嘴上或手指上油漬便可。
5、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應該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進食時身體可略向前靠,兩臂應緊貼身體,以免撞到隔壁。
6、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將刀叉四邊放,又或者打交叉亂放,非常難看。正確方法是將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齒朝上。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1
1、出席時間
中國人是多樣化時間觀念的人,往往很難做到準時到達;在西方國家各種活動都按預定的時間開始,要求準時或提前5分鐘到達,遲到會被視為對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用餐氛圍
中國人都非常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感情,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崇尚熱鬧溫暖的用餐氛圍;西方人用餐時喜歡幽雅、安靜的環(huán)境,實行分餐制,可以與左右客人輕聲交談,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
3、席位安排
中式餐飲一般采用圓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廳的方位與裝飾設計風格而定,依室內裝飾所體現(xiàn)出的突出位置設定尊位;西式宴請中一般使用馬蹄形或長形餐桌,男女間隔而座,即便是夫妻也不例外,西方以右為尊,左為次,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
4、餐具使用
在中國餐具較簡單一般只有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盤等。
5、進餐禮儀
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xiàn)一個‘讓’的精神宴會;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追求,整個進餐過程不但要美味,更要悅目、悅耳。
6、表示停餐方法
中方宴會中結束用餐,可以把筷子橫擱在碟子上;在西方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西餐禮儀出自古代宮廷,其程式化的規(guī)定極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用餐者嚴格約束個人舉止,力求使之高雅動人。
自由、平等
西餐文化是在西方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經過現(xiàn)代工業(yè)文化的不斷改進而形成的,無形地滲透著西方文化傳統(tǒng)特點。在西餐中,飲食的`時時刻刻都是人人平等自由的表現(xiàn),每個人自主決定食物的種類、分量,分餐適用,豐儉由己,在大多的場合實行“AA”制。吃飯是自己的事情,大家平等自由地坐在一起享受食物,隨便自由。
獨立、衛(wèi)生
與中式的圓桌共餐不同,西方用餐習慣于在長條桌上進行,實行分餐制,即各自點菜,各持一份。西餐形式從表面上看似乎少了些熱鬧,多了些客氣和獨立,但實質上最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衛(wèi)生。
適度、節(jié)儉
分餐制的菜肴和主食由人定量,可以減少浪費。不管是餐前小吃還是正餐主食,所配原料都與就餐者的食量掛鉤,菜肴道數(shù)盡可能少,但保證每餐吃完。分餐制使每位賓客對個人的用餐數(shù)量有了明確的量化概念,在減少浪費的同時又益于身體健康。
西餐禮儀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孩子,是未來的社會精英。將來對于社會的貢獻不僅是創(chuàng)造財富,更重在樹立榜樣,當社會塵囂日上,幸而有他們秉持貴族精神成為時代的楷模。若不學禮,己所不立,何以立人?而禮者,示人以曲,是自我約束和尊重他人的禮儀精髓,這也恰恰是西方貴族禮儀與修養(yǎng)的精髓。專家認為,6歲到12歲是一個人養(yǎng)成高貴禮儀習性的最佳時機。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2
中西方在社交禮儀上的差異無外乎見面的稱呼、打招呼、交談、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上門做客、款待用餐、習俗與禁忌等幾個方面。只要在交往過程中稍加注意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與風俗習慣,掌握社交活動中的常見禮儀并不難。
1、稱呼
西方人的稱呼往往很籠統(tǒng),往往一個稱呼可以涵蓋中國的很多稱呼。西方國家稱呼男的為先生,女的為小姐、女士等,而這些詞語比如先生,在我國傳統(tǒng)稱謂里面是教師的意思。建國后,我們稱呼別人時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詞。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事情,但是這么司空見慣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碰面了往往會相互問一聲“吃了嗎?”“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國的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對方一定會感覺很奇怪,甚至會產生誤解。原因就在于這些話對于西方人來說都是期待對方給予答復的.真正問題,而不是打招呼語或問候語。
西方人見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簡單的“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對于初次見面打招呼是用How do you do ?而不說How are you ?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談論天氣、交通等,不談及私人的事情。
3、交談
中西方人們在交談方面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中國人們在社交場合通常會談到婚姻、家庭、孩子、經濟收入等問題,而西方人往往忌諱談及這些話題。這些話題在我們看來是拉近彼此關系的家常話,但是對于西方人來講則被認為是探秘別人的隱私問題。
二是中國人由于受傳統(tǒng)禮儀文化影響,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面對別人的贊美通常會比較謙虛,會說“過獎”“哪里”之類的。而西方人面對贊美會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謝。
4、社交活動
中國傳統(tǒng)以“男主外、女主內”為準則,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眾場合。而西方則沒有這樣的規(guī)定,女士跟男士一樣可以平等出入各種社交場合。特別是西方人見面打招呼有吻手禮、貼面禮等。這在傳統(tǒng)中國是萬萬不能的,男女授受不親是中國傳統(tǒng)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女性逐漸從男權主義中解放出來,現(xiàn)代社交場合女性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在社交禮儀上也要跟上國際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禮儀相關的培訓課程成為備受青睞的項目。
5、上門做客
在中國如果上門做客,客人有時會提前幾個小時到主人家,女士會幫女主人準備飯菜,男士們則會一起聊天、看電視等。飯后可能還要聊一聊天。
在西方,上門做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于約定時間到主人家,主人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接待你,你的早到反而讓主人放亂不堪,顯得失禮?梢赃t到5到10分鐘給主人留下充分的準備時間。上門做客最好帶上一份禮物,可以是醫(yī)術鮮花,也可以是一瓶酒,不需要太貴重,做客不宜久留。
6、款待用餐
中國人招待客人往往會大擺筵席,越豐盛越好,這樣才能顯示主人的好客以及對客人的尊重。而西方人并不認為越豐盛越好。按照西方人的傳統(tǒng),請朋友來家里做客是為了分享他們的日常生活,飯菜只要三四道拿手的就可以了。
在飲酒方面,中國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滿,在西方人他們通常喜歡啤酒、葡萄酒,不喜歡勸酒,他們的行為會隨女主人的動作而進行。
7、習俗與禁忌
中國人不喜歡說4,覺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歡13。中國人視4為不吉利,因為與“死”同音;而在荷蘭語中4卻是個喜慶的數(shù)字,因為與荷蘭語“慶!币辉~的發(fā)言相近。
基本的社交禮儀看似很簡單,但在工作中恰是用得最頻繁的,如果職場新人在這個過程中表現(xiàn)得不好,輕則被認為個人素質不高,重則影響到單位的形象和業(yè)務,因此建議大家都要好好學習
只要懂得適當?shù)纳缃欢Y儀知識,便可以撥開交際場合中的迷霧,免除社交場中的膽怯與害羞,為自己平添更多的自信和勇氣,充分展現(xiàn)你的靚麗風儀,成為一個在社交場合中受歡迎的人物。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3
一、社交禮儀差異
見面禮儀
中方:在中國,最常見的見面禮儀是握手,尤其是在商務場合或正式場合。在比較熟悉的人之間,也會采用點頭、微笑或簡單的問候語,如 “你好”“好久不見” 等。在傳統(tǒng)的文化情境下,還有拱手禮等。拱手禮一般左手抱右手,行禮時身體微微前傾,表達尊敬之意,常用于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或古文化活動中。
西方:在西方,握手也是常見的見面禮儀,但親吻禮和擁抱禮也很普遍。親吻禮因國家和場合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例如,在法國,人們會在臉頰兩側互相親吻,次數(shù)可能是兩次或三次;在意大利等國家,親吻禮也很常見。擁抱禮則更多地表達親密的情感,在朋友、家人之間或者比較熟悉的同事之間較為常用。
稱呼禮儀
中方:在中國,稱呼往往比較注重輩分和身份。對于長輩,通常會使用 “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等親屬稱謂來表示尊敬,即使沒有親屬關系。在正式場合,會使用職務稱呼,如 “張局長”“李教授” 等。同時,中國人比較習慣使用尊稱 “您” 來稱呼對方,特別是在和長輩或上級交流時。
西方:西方的稱呼相對比較簡單直接。在正式場合,一般會使用 “Mr.”(先生)、“Mrs.”(夫人,用于已婚女性)、“Miss”(小姐,用于未婚女性)或者 “Ms.”(女士,不區(qū)分婚姻狀況)加上姓氏來稱呼對方。在朋友之間則直接稱呼名字,這體現(xiàn)了西方文化中追求平等的觀念。
交談禮儀
中方:中國人在交談時比較含蓄,通常不會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是會先進行一些鋪墊,注重和諧的氛圍。而且,在交流過程中,會盡量避免沖突和爭論。對于敏感話題,如個人隱私(包括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一般不會輕易詢問,除非關系非常親密。
西方:西方人的交談風格比較直接,他們通常會直截了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在交流中,他們鼓勵辯論和不同觀點的碰撞,認為這是深入交流和獲取真理的方式。同時,他們對于個人隱私問題也比較敏感,但在適當?shù)?場合,如新朋友之間互相了解時,可能會主動分享一些個人信息。
二、餐飲禮儀差異
座次安排
中方:在中國的正式宴請場合,座次安排非常講究。一般來說,面對大門的位置是主賓位,主人坐在主賓的對面。其他賓客的座位按照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依次排列,通常以左為尊。在家庭聚會等場合,長輩坐在上座,晚輩依次坐在周圍。
西方:西方的座次安排相對靈活一些。在正式晚宴中,男女主人坐在桌子的兩端,貴賓坐在女主人的右手邊,男賓的女伴坐在男主人的右手邊,以此類推。但在一些小型的聚會或餐廳用餐時,座次安排可能沒有那么嚴格,人們更注重彼此之間的交流方便。
餐具使用
中方:中國人主要使用筷子和湯匙?曜拥氖褂糜泻芏嘀v究,例如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在盤子里翻來翻去地挑菜等。湯匙主要用于喝湯和食用一些流食。在一些傳統(tǒng)的中式宴會上,還可能會用到骨碟、酒具等多種餐具。
西方:西方人主要使用刀叉。一般右手拿刀,左手拿叉,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使用餐具。不同的菜品會使用不同的刀叉,例如,吃牛排有專門的牛排刀,吃魚有魚刀。在使用刀叉時,動作要輕,切割食物時盡量不要發(fā)出聲音。用餐完畢后,刀叉要整齊地放在盤子上。
用餐習慣
中方:中國人用餐時一般是大家一起分享菜肴,將菜放在桌子中間,人們用筷子夾取自己喜歡的食物。而且中國人喜歡在吃飯過程中聊天,氛圍比較熱鬧。在一些地方,還有勸菜、敬酒的習慣,以表示熱情好客。
西方:西方是分餐制,每個人面前都有自己的一份食物。用餐時比較安靜,人們專注于自己的食物,避免大聲喧嘩。在西餐中,食物的品嘗順序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是先開胃菜,然后是湯、主菜、甜點等。
三、服飾禮儀差異
正式場合服飾
中方:在中國的傳統(tǒng)正式場合,如婚禮、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的慶典等,人們可能會穿著中式禮服,如旗袍(女性)、中山裝(男性)等。旗袍能夠展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中山裝則體現(xiàn)男性的端莊穩(wěn)重。在現(xiàn)代的商務場合,中國人一般會穿著西裝套裝,顏色以深色系為主,如黑色、深藍色等,同時搭配領帶、皮鞋等。
西方:西方在正式場合的服飾也以西裝為主,但在款式和細節(jié)上有更多的變化。例如,男士的西裝可能會有不同的領型、口袋樣式等。女士在正式場合可以穿著套裝裙、晚禮服等。晚禮服的款式多樣,有拖地長裙、露肩短裙等,通常會搭配高跟鞋、珠寶首飾等,以展現(xiàn)華麗高貴的氣質。
日常服飾
中方:中國人的日常服飾比較注重舒適和實用性。在休閑場合,人們會穿著 T 恤、牛仔褲、運動服等。同時,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如漢服也在逐漸復興,很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參加傳統(tǒng)文化活動時會選擇穿著漢服,展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西方:西方人的日常服飾風格多樣,有休閑的美式風格,如牛仔褲、休閑襯衫、連帽衛(wèi)衣等;也有比較時尚的歐式風格,注重服裝的剪裁和搭配。在一些特殊的節(jié)日或活動中,如西方的狂歡節(jié),人們會穿著奇裝異服,展現(xiàn)個性和歡樂的氛圍。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 14
中西方禮儀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
一、社交禮儀差異
見面禮儀
中國:在中國,最常見的見面禮儀是握手,尤其是在正式場合。此外,在比較熟悉的人之間,還會使用點頭、微笑或簡單的問候語,如 “你好”“吃了嗎” 等。在傳統(tǒng)禮儀中,還有拱手禮,它有著悠久的歷史,雙手抱拳,舉于胸前,微微晃動,表達尊敬之意。這種禮儀在一些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古裝影視劇中較為常見。
西方:西方的見面禮儀比較多樣。最普遍的是握手,握手力度適中,并且會有眼神交流,傳達友好和尊重。在比較親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間,會有擁抱和親吻臉頰的禮儀。例如,在法國等一些歐洲國家,見面時會親吻對方的臉頰,次數(shù)可能是兩次或三次,具體依當?shù)亓曀锥ā?/p>
稱呼禮儀
中國:在中國,稱呼方式較為復雜,注重輩分和身份。在家庭中,有嚴格的親屬稱謂,如 “爺爺”“奶奶”“叔叔”“阿姨” 等,這些稱謂體現(xiàn)了家族的長幼有序。在社交場合,對于有職務、職稱的人,通常會稱呼職務或職稱,如 “張局長”“李教授” 等,以表示尊重。
西方:西方的稱呼相對簡單直接。在正式場合,一般使用 “Mr.”(先生)、“Mrs.”(夫人)、“Miss”(小姐)加上姓氏來稱呼。在朋友之間,通常直呼其名,這種稱呼方式體現(xiàn)了平等和親密的關系。
社交距離
中國:中國人在社交場合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對較近。在交談時,身體距離可能比較小,尤其是在熟悉的人之間,這種近距離的交流被認為是親切友好的表現(xiàn)。在集體活動中,也傾向于比較緊密的聚集。
西方:西方人的社交距離相對較遠。他們比較注重個人空間,在交談時,一般會保持一定的身體距離,避免過度靠近而給對方造成侵犯個人空間的感覺。例如,在排隊時,也會保持適當?shù)拈g隔。
二、餐飲禮儀差異
餐桌布置
中國:中國傳統(tǒng)的餐桌一般是圓形或方形,圓形餐桌寓意團圓,在家庭聚會或重要宴請中使用較多。餐具主要有筷子、湯匙、碗等?曜邮侵袊嬍澄幕闹匾笳,使用筷子有一定的技巧和禮儀,如不能用筷子指著別人,不能把筷子插在飯上(因為這與祭祀有關)等。
西方:西方的餐桌多為長方形,并且會鋪有桌布。餐具主要是刀、叉、勺。不同的菜品會使用不同的刀叉,一般從外到內依次使用。例如,吃沙拉用小叉,吃牛排用大刀叉等。
用餐方式
中國:中國人用餐時習慣共同分享菜肴,將各種菜肴放在桌子中間,大家用筷子從公共的菜盤中夾取食物。這種方式體現(xiàn)了團圓、共享的觀念。并且在吃飯過程中,長輩先動筷,晚輩隨后,體現(xiàn)了長幼有序的傳統(tǒng)。
西方:西方是分餐制,每個人的食物在廚房就已經分配好放在各自的餐盤里。用餐時,人們主要使用刀叉切割食物,然后用叉送入口中。這種用餐方式更注重個人的獨立性。
餐飲氛圍
中國:中國的餐飲氛圍比較熱鬧,人們在吃飯時會聊天、敬酒等。在一些宴會上,還會有祝酒詞、劃拳等活動,以增加歡樂的氣氛。
西方:西方的用餐氛圍相對安靜,人們在吃飯時會輕聲交談,避免大聲喧嘩。并且在餐廳等場所,也會注意控制音量,以免影響他人。
三、服飾禮儀差異
傳統(tǒng)服飾
中國:中國有豐富的`傳統(tǒng)服飾文化,如漢服、旗袍等。漢服款式多樣,有曲裾、直裾、襦裙等不同的形制,每種形制都有其獨特的穿著方式和禮儀規(guī)范。例如,穿著漢服時,要注意衣裳的搭配順序、腰帶的系法等。旗袍則是中國女性傳統(tǒng)服飾的代表之一,它能夠展現(xiàn)女性的曲線美,穿著旗袍時要注意儀態(tài)端莊。
西方:西方的傳統(tǒng)服飾如中世紀的宮廷服飾、紳士禮服等也有嚴格的穿著規(guī)范。例如,男士的燕尾服是一種非常正式的禮服,用于晚宴等高級場合,搭配領結、皮鞋等配飾;女士的晚禮服通常是拖地長裙,材質華麗,配以珠寶首飾,盡顯高貴典雅。
現(xiàn)代服飾禮儀
中國:在現(xiàn)代中國,在正式場合一般要求穿著得體、整潔。男士通常穿西裝或中山裝,女士穿套裝、連衣裙等。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如婚禮、葬禮等,也有相應的服飾要求。例如,參加婚禮時,穿著要喜慶但不能過于花哨,避免搶了新人的風頭;參加葬禮時,要穿素色的衣服,表達哀悼之情。
西方:西方在正式場合也注重穿著的規(guī)范性。例如,在商務會議上,男士一般穿西裝、打領帶,女士穿職業(yè)套裝。在休閑場合,西方人的穿著比較隨意,但也會根據(jù)不同的活動選擇合適的服裝,如運動時穿運動裝,海灘游玩時穿沙灘裝等。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知識點】相關文章: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09-27
(經典)中西方禮儀的差異07-21
中西方禮儀差異10-17
中西方餐飲禮儀的差異07-06
中西方飲食禮儀差異06-28
中西方婚禮禮儀差異06-04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優(yōu)秀)10-18
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08-13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08-10
中西方禮儀的差異[通用]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