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唐人古體閱讀答案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對有關閱讀題所做的解答。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唐人古體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唐人古體閱讀答案1
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試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
五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傳統(tǒng),至唐代又發(fā)生了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fā)揮自己特長的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魏晉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鋪捧場景,發(fā)生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fā)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皆不同于晉、宋以前詩歌韻調的純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調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學.科.網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選詩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肚《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于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說是“四唐古詩之望,可以略暗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倒是明末許學靈在《》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
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看五七言的區(qū)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jié)奏感和韻調感卻很不一樣。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fā)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惑。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干門,細柳新蒲為誰顰”(杜甫《襄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門。抑揚頓挫,鏗鏘成韻。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上有讀詩和歌詩的區(qū)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式上的分別大抵如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葉以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fā)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直到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
。ü(jié)選自陳伯海《唐詩學引論》,有刪改)
6.關于古體詩,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古體詩產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現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生命力更強的近體詩后,逐漸走向衰微。
B.古體詩的格律限制并不嚴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長可短,押韻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與聲律的特點。
C.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唐人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更似絕句律詩。
D.五七言古體至唐而新變,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唐人古體雖為“古體”,其實已與以往古風不同。
7.下列關于“漢魏古詩”和“唐人古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魏古詩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在作品表現范圍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詩那樣開闊。
B.就含蓄淳厚的作風而言,漢魏古詩略勝一籌;就表情達意的功能而論,唐人古詩則更具優(yōu)勢。
C.唐人古詩有的在今體詩的影響下表現為聲律和諧與對仗工整,有的繼承漢魏古詩有意“反律化”。
D.兩者各具特色,由漢魏古詩到唐人古詩,是變化,是拓展;一味地貶抑唐人古詩,失之偏頗。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王士肚對唐人五言古詩只認可五家,足見其偏見;明許學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觀點可謂通達。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明確了唐人古體中的五言和七言在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語句分詩論和詩句兩類,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讀來抑揚頓挫,鏗鏘成韻。
參考答案:
6. 【答案】D
【解析】
試題分析:A項“逐漸走向衰微”無中生有;B項“因而”,強加因果;C項“更似絕句律詩”沒有依據。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7.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C項“繼承漢魏古詩”文中沒有依據。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8. 【答案】C
【解析】
試題分析:C項“其作用是幫助讀者準確把握不同時代古體詩形式和內容的異同”不準確,引用的詩論部分,有的是為了說明古人對唐代的古詩有偏見。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唐人古體閱讀答案2
①古體詩,亦名古詩、古風或往體詩,指的是產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體。它的特點是格律限制不太嚴格,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偶、聲律,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不過唐人的古體以五言、七言為主,雜言也多以七言為主體。
、谖、七言古詩自漢魏以來已經有了悠久的傳統(tǒng),至唐代又發(fā)生新變。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復雜化,要求詩歌作品在表現范圍上有較大的開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的近體詩走向定型化,更促使這種少受時空限制的古詩朝著發(fā)揮自己特長的道路邁進。一般說來,較之漢魏六朝詩歌大多局限于比較單純的抒情寫景,唐人的古詩則趨向筆力馳騁、氣象崢嶸、邊幅開闊、語言明暢,不僅抒寫波瀾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動,還直接敘述事件,刻畫人物,鋪排場景,生發(fā)議論,使詩歌表情達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發(fā)揮。唐代詩人中也有接近于漢魏古詩含蓄淳厚作風的,如王、孟、韋、柳,但較為少見,不構成唐人古詩的主流。另外,在音節(jié)上,唐代古詩受今體詩的影響,或則吸取聲律的和諧與對仗的工整,或則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徑,詩歌韻調皆不同于晉、宋以前的純任自然。
、鬯悦鞔裾{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詩選序》),那就太過分了。清王士禛《古詩選》在五言古詩部分選了一百多位漢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家,還說是“四唐古詩之變,可以略睹焉”(《古詩選·五言詩凡例》),顯示出同一偏見。倒是明末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強調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體”,它以敷陳充暢為特色,不能拿漢魏古詩委婉含蓄的作風來硬加繩尺,可謂通達之見。
④至于同屬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別,這個問題比較微妙,須細心體察。我們看五、七言的區(qū)分,雖只在每句相差兩個字上,但造成的節(jié)奏感和韻調感卻很不一樣。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說話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fā)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試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杜甫《石壕吏》)這樣的句子,無論敘事還是抒情,口氣何等自然平實,不帶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哀江頭》),以至于“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馬》),則不管是悲慨還是喜頌,是仄腳還是平收,念起來都有一種異乎尋常說話的調門,抑揚抗墜,鏗鏘成韻。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上有誦詩與歌詩的區(qū)分,西洋歌劇音樂亦有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歧異,五言和七言在調式上的分別大抵類此。這就是為什么五七言古詩盡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詩在東漢中葉以后即日漸脫離音樂,取得獨立的發(fā)展,七言詩卻長時期停留在樂府歌行體的范圍內,直到唐代還常以七言短章合樂歌唱的緣故。
。ü(jié)選自陳伯海《唐詩學引論》,有刪改)
1.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與過去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不同,唐人古體在形式上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
B. 古體詩在唐代的生命力并不強,因為此時出現了篇幅短小、格律嚴整、生命力強勁的近體詩。
C. 雖然明清的部分學者貶抑唐人古體詩的成就,但是不能就此抹殺唐人古體詩敷陳充暢的特色。
D. 讀“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一詩,會有發(fā)揚蹈厲的感覺及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
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先說古體詩特點,再說唐古體的新變與評價,最后說唐古體五言與七言的差別。
B. 文章第二段先后從表現范圍和音節(jié)聲律這兩個方面論述了古體詩在唐代發(fā)生的新變。
C. 文章第三段引用李攀龍的話,說明了明代格調論者認為唐人古詩是漢魏古詩的“變體”。
D. 文章第四段通過舉例和對比,論證了唐人古體五言和七言在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上的.不同。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古體詩在唐代發(fā)生新變主要是因為唐代社會生活領域的擴展及人的思想情感變得復雜。
B. 唐代古體詩對今體詩的格律或吸取或排斥,形成了有別于純任自然的獨特的詩歌韻調。
C. 五言古體安詳舒緩,七言古體發(fā)揚蹈厲,因此,五言古體更宜敘事,而七言古體更宜抒情。
D. 五言和七言古體在與音樂的結合上走向不同道路,源于字數不同導致的節(jié)奏、韻調不同。
【答案】
1. C 2. C 3. C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能力。
A.“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形式”以偏概全,文章首段說以“五言、七言為主”,不是只有這兩種。
B.“古體詩在唐代的生命力并不強”無中生有,古體詩在唐代只是有新變,并沒有說到生命力強不強的問題。
D.“有發(fā)揚蹈厲的感覺及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錯誤,“杜陵有布衣”是五言詩,與原文“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說話的語調”不符。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能力。
C.“說明了明代格調論者認為唐人古詩是漢魏古詩的‘變體’”錯誤,原文的表述是“所以明代格調論者以唐人古詩為漢魏以來古詩的‘變體’,并不算錯。只是他們從伸正黜變、榮古虐今的傳統(tǒng)觀念出發(fā),貶抑唐人古詩的成就,甚至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李攀龍《唐詩選序》)”,可見李攀龍是宣言“唐無五言古詩”是過分的批判。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內容及觀點的能力。
C.“因此,五言古體更宜敘事,而七言古體更宜抒情”錯誤,原文只是說“五言字少,念起來有一種安詳舒緩的氣度,近乎平時說話的語調;七言音促,上口時會給人以發(fā)揚蹈厲的感覺,類似于朗誦或歌唱表演的聲腔”,并未說“五言古體更宜敘事,而七言古體更宜抒情”。
故選C。
【唐人古體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江邊閱讀答案08-10
《元日》閱讀答案06-14
春酒閱讀答案06-13
鄉(xiāng)愁閱讀答案06-14
《應聘》閱讀答案06-14
《石榴》閱讀答案06-15
《整容》閱讀答案06-15
《疏通》閱讀答案06-15
《誤認》閱讀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