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推薦度: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現(xiàn)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到底應(yīng)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
近日,利用空閑讀點名著,偶然逛商場買了兩本名著,一本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一本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這幾天的空閑時間開始讀《安娜》?磿杏幸恍w會不吐不快,寫來分享。
半年前看過名著改編的電影,女主由法國影星蘇菲·瑪索主演,她的迷人和驚艷的扮相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劇情已經(jīng)有所了解,就從中間開始看起,也就是安娜與他的情人渥倫斯基墜入愛河,并產(chǎn)下女嬰開始看起。二人的戀情公之于眾后,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壓力和情感壓力,安娜生了一場大病,傷心欲絕。她丈夫阿列克謝感到屈辱和羞恥,但看到這個情況,寬容了她,并同意與其離婚。感動于丈夫的大度與寬容,安娜并不愿意離婚,只是維持現(xiàn)狀。之后安娜帶著新生的嬰兒與情人一起去意大利療養(yǎng)。一走就是三個月,期間其丈夫和兒子度過一段艱難時光,阿列克謝還要背負世人的議論和嘲笑,被帶了綠帽子還是那么無動于衷,不為所動,在婚姻關(guān)系存續(xù)時,允許妻子與情人出國療養(yǎng)。
安娜自然是在國外度過一段愉快時光,日子過得似乎很幸福。但好景不長,回國后的.安娜禁不住對兒子的思念去看兒子。渥倫斯基也要考慮重回社交界,使上流社交圈承認二人的關(guān)系。
生活在愛情中的女人往往看不清現(xiàn)實,以為有了愛情就有了一切。時間一長,渥倫斯基想要新生女兒跟自己姓,能繼承自己的遺產(chǎn),但安娜沒有跟丈夫離婚,在法律上女兒卻是安娜丈夫阿列克謝的孩子。兩人不斷就這個問題發(fā)生爭吵,相互埋怨,安娜一開始不重視這個問題,以為有渥倫斯基的愛就夠了。在愛情中的女人總是太天真,但男人需要的不止愛情甜蜜,男人需要的還有地位、財富和尊嚴。
等安娜想明白,只有離婚,跟情人結(jié)婚,合法地生活一起才能減少爭吵,給渥倫斯基名分,也給自己安全感?墒,此時的阿列克謝思前想后,考慮到離婚跟自己帶來的后果,卻不愿離婚。或許他在想,既然已經(jīng)戴了綠帽子,名聲已經(jīng)毀了,那就破罐破摔,起碼還能落個寬容大度的名聲。安娜給丈夫?qū)懶,請求離婚,并回到莫斯科等待離婚的消息。在長時間的等待后,安娜變得不耐煩,不斷抱怨,找理由與渥倫斯基吵架。失去理智、情緒化的安娜越發(fā)沒有安全感,以為渥倫斯基移情別戀,不在愛她。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一件事情上,生活早晚會失去平衡,最終在最后一根稻草后,安娜選擇臥軌自殺,是對渥倫斯基的報復(fù),也是對自己悲慘遭遇的解脫。了結(jié)了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生命為代價換取渥倫斯基對他的在乎和懊悔。結(jié)果是他死后,渥倫斯基郁郁寡歡,消沉了一個月,中間企圖自殺未果,最終是俄國與土耳其爭奪克里米亞的戰(zhàn)爭爆發(fā),渥倫斯基自愿參戰(zhàn),燃起了對生命的斗志,作品以此結(jié)尾。
安娜的悲劇很難說是時代的悲劇,更多是在于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沒有及時離婚,平復(fù)這些是非,在家庭和愛情間做出明確選擇。等看明白事實,都已太晚,只得以死亡結(jié)束這不幸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
看過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然后就看書啦。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可是我我依然很喜愛她,因為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雖然她有時所作所為讓人不理解,我欣賞她的活法和生活方式。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后來,為了愛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勇敢的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著,有著快樂也很辛苦。
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chǎn)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xiàn)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xiàn)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當(dāng)她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喜歡欣賞她。
可惜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因為她選擇了自由,選擇了真誠,選擇了勇敢,最后卻不得不死亡,她違反了貴族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做了冷酷自私者中的一個叛逆者。安娜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因為她是一個真誠的女人,是一個貴族社會真誠的女人,是一個男權(quán)社會下貴族社會里還保持著真誠的女人,因此她只能自殺。如果她是多麗,忠信老實地守著家庭,在懷孕生子,再懷孕生子中耗費青春,而且不得不苦咽下風(fēng)流丈夫到處拈花惹草帶來的痛苦,她就會繼續(xù)如困獸般維系無聊的婚姻,如果她是培特西夫人,私下放蕩荒淫但表面道貌岸然,她就不會在賽馬場上失聲而起,而且隨著渥倫斯基離開了家庭,或者如果她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yè),她就能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充實自己的生活,不再是只要愛情,一切都不重要的小女人。但她的命運注定她無法生存。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了安娜內(nèi)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沒有錯,喜歡她的個性,敬仰她的勇敢,她就像個天使,只是那個環(huán)境那個時代不允許,F(xiàn)實是殘酷的,真誠的人們卻活的很辛苦。無奈,生活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壓抑著自己過活,披著人皮在人群中穿行,我們很無可奈何的。我們的真被殘酷現(xiàn)實壓抑著。安娜只是我們的崇拜者,她的悲劇說明了我們生活在這個現(xiàn)實的世界中,我們必須遵循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照樣會重現(xiàn)。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3
安娜,一個善良、美麗、極富反抗精神的女性,可現(xiàn)實生活給她的卻是一場殘酷的悲劇。造成她生活悲劇的原因,除了歷來評論界認為的:
、偎毺氐膫性。
安娜從不屈從于她認為的不合理的社會環(huán)境,敢于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即使那是一條毀滅路,她義無反顧的走下去;
、谔搨蔚纳狭魃鐣屠淇岬墓倭攀澜纭
除此以外,我自己還認為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安娜有勇氣追求自己的幸福,感冒上流社會之大不韞,公開自己的“婚外戀”——實質(zhì)上正真的愛情。卻沒有能力承擔(dān)愛情破裂所造成的精神地震。她之所以臨死前還恨恨的說:“全是虛偽,全是欺騙,全是罪惡!”是因為她沒有為自己的人生找到堅實的支撐。除了愛情,她一無所有。她將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都毫不保留的壓在渥倫斯基身上,卻忘了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無論誰和誰,無論彼此相愛多深,我們終究不會是同一個人,我們依舊是要一個人來,一個人離開,誰也不能承擔(dān)誰的所有。拋開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和當(dāng)時那些人都局限,談?wù)勊鼘ΜF(xiàn)代女性的啟發(fā):女人,一定要像舒婷《致橡樹》中寫到的那樣——“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銅枝鐵桿……我有我紅碩的花朵……”彼此平等站立,才能獲得真正的愛情和幸福,萬不可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附庸。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也沒有什么真的可以永垂不朽,所以一定要多愛自己一些,更何況人生除了愛情還有很多值得我們追求和向往的東西。生活的空間絕不能太狹小,那樣你會呼吸困難的。只有如此,即使有一天,你用心付出的愛不在了,你的生活也不會因此而徹底塌陷,你還有微笑著修復(fù)傷痛的能力,還有可以支撐自己繼續(xù)快樂和幸福的堅實依靠。
2、上流社會借助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安娜,這是渥倫斯基的本意嗎?難道他對安娜的'愛只是虛偽與謊言?他不愛她嗎?……不是,一定不是。他愛她,真心愛她,只是當(dāng)愛情步入婚姻時,那就不再是兩個人的事,那是一個家族與另一個家族,一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和另一個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的“談判”。渥倫斯基愛安娜,可當(dāng)將愛于上流社會同時放在天平兩端時,愛就顯得太輕。渥倫斯基沒有安娜那樣的勇氣,他做不到與上流社會的決裂。就如劉若英那首《為愛癡狂》中唱到的“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向你說過的那樣愛我,想要問問你敢不敢像我這樣為愛癡狂……”渥倫斯基只能無奈的說:“對不起,我真的不敢!”
不敢,沒關(guān)系!愛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曾經(jīng)心甘情愿付出的,他(她)接不接受,能不能接受,敢不敢接受,可以接收到什么程度,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曾經(jīng)用心愛過。過了,就讓它結(jié)束,放手尋找那個愿意愛可以愛敢愛我們的人,不再徘徊不再猶豫。放手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相信“下一站幸!痹诘却覀!
安娜,原諒沃倫吧!那個社會就是那樣,你愛的人就是這樣如此軟弱。記得來生做一個強者,自己承擔(dān)自己,不從屬于任何人,不怕任何人的拋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
一直很喜歡這本書,原來看過多次,今天禁不住又開始翻閱,并在網(wǎng)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删瓦@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非常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xiàn)實中的人,我一定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yōu)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身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知道自身的舉動是為
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非常聰,悟性很高的女人?伤男袨閰s無法為主流社會所接受,最后臥軌自殺。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xiàn)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并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xué)上的價值卻非常高。當(dāng)然年代不一樣了,現(xiàn)在的女權(quán)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現(xiàn)在的女人可以有自身的工作,自身的事業(yè),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后來,為了愛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雖然愛情一直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biāo),需要一種東西支撐著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為了愛情,她離開了自身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列夫·托爾斯泰,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面對種種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托爾斯泰完成了很多千古流傳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標(biāo)志性的不甘于命運的女人。她洋溢著過剩的青春,純樸自然,毫不做作。文章開頭寫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來升華了安娜的出場。用了臥軌自殺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質(zhì),以及她對丈夫卡列寧的些許不滿。遇到伏倫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內(nèi)心的掙扎,在夢中的祈語,令人心疼。她頑強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讓人肅然起敬。
有的愛,明知不可行,卻像毒品,欲罷不能。在賽馬場上,她被伏倫斯基牽動著心,當(dāng)伏倫斯基從立刻摔下來時,他的的反應(yīng)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寧的不滿。就是從這個賽馬場開始,安娜,從開朗活潑,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讓她飽盡人情冷暖,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擁有不平凡的命運,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觀列文,一個作者自傳式角色,出場自帶喜感,一個面對愛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氣,勇于面對,愈挫愈勇,終于與心愛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頭偕老,廝守終生。此時此刻,另一邊的安娜,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車站用臥軌結(jié)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發(fā)了,彷徨的,結(jié)束了,這朵美麗的生命之花,閉合了,安靜了。這個美麗又孤獨的靈魂,還在留戀人間,在遺憾中交織、彌散……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5
看了許久,還是在零零散散中把它讀完了。雖然書名只有安娜卡列尼娜,然而書的內(nèi)容卻包含了很多其他的內(nèi)容:社會制度,宗教,道德倫理,軍事,農(nóng)業(yè)等。不僅講述了安娜的感情掙扎,也講述了列文的農(nóng)莊生活和家庭發(fā)展。這兩條線索都充滿了矛盾,而托爾斯泰用心理活動將這些矛盾生動地刻畫了出來。
在安娜的眼里,愛情就像是火焰那樣熾熱滾燙,那么耀眼明亮。于是她便是那不顧一切的飛蛾。她得到了愛情,也葬送了自己。而她的矛盾在于既然選擇了為愛情拋棄身份地位,放棄社交圈,放棄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她心愛的兒子,卻沒有勇氣一路堅定地走下去,卻在不斷地懷疑弗倫斯基對她的愛和自我否定中折磨自己,像文中描述的“這就像把一個判了死刑的人脖頸上套著絞索扣押好幾個月,好像要處死刑,又好像要釋放!”而最終的臥軌自殺,就是這一切矛盾的結(jié)局。從當(dāng)初在火車站與弗倫斯基初次相遇到最終安娜的用臥軌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或許對于許多人來說只是彈指一揮間的歲月,卻足以讓安娜從受人歡迎和仰慕的上流貴婦人走向被社交圈排斥和孤立的出軌女人,足以讓安娜從嬌艷走向凋零。列文在與農(nóng)民的相處中發(fā)現(xiàn)農(nóng)莊生活才是使自己怡然自得的園地,發(fā)現(xiàn)勞動才能使自己擺脫煩惱糾結(jié)從而感受快樂。作者借安娜的口,寫出了上流社會的虛偽與冷漠,借安娜的隕落寫出了在當(dāng)時的社會背景下必然的悲劇結(jié)局。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19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上流社會的丑惡和虛偽的揭露。
而列文的矛盾在于他對社會制度的不認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反對,對農(nóng)民的同情,卻又因為他從小的生活習(xí)性以及社會環(huán)境,使他不足以徹底從心理到行為作出改變,因而列文也陷入了矛盾。作者借列文的經(jīng)歷和感受寫出對農(nóng)民的愛護和同情,就像列文說的,他自己就是農(nóng)民,對當(dāng)時制度對農(nóng)民的壓迫的不滿也就表達得更為自然。在文中寫到:“人們爭論得那么熱烈,往往只是因為不能領(lǐng)會對方所要證明的事情。”列文對當(dāng)時制度的抵制無法讓別人領(lǐng)會,而他自己也無法領(lǐng)會和認同其他地主的主張,這就使一切思想斗爭無法在現(xiàn)實中得到解決!耙粋人沒有過不慣的`環(huán)境,特別是如果他看到周圍的人都過著同樣的生活的話!边@是列文在莫斯科等待妻子基蒂生產(chǎn)的一段時間里感受到的!斑^著漫無目標(biāo)的、沒有意義的生活”這也是他急于回到鄉(xiāng)下的原因。他怕自己過慣了那種生活以后也成為了他自己厭倦的那種人。這也體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上流社會群體的一種荒廢氛圍和腐蝕性。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爾斯泰的經(jīng)典之作,很多的意義還有待讀者去不斷感悟,我也相信,等我的經(jīng)歷更加豐富,再一次品讀這部作品的時候,肯定會有不同感受。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6
有幸在假期拜讀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這本書曾經(jīng)被我打開,又關(guān)上了好多次。這次終于下定決心來閱讀它,但遺憾的是自己才疏學(xué)淺,因此只能做個膚淺的書評了。
這本書的兩條線索,安娜和列文。兩個看似毫不相關(guān)的人物,實際上卻在處處呼應(yīng)對照。他們都是那個時代里,有著與同類人不同的思想和行為,因而顯得格格不入的人。
我喜歡安娜。喜歡安娜的美,喜歡安娜的智慧,喜歡安娜的勇敢。也喜歡她的瘋狂,她的為愛偏執(zhí),她的不顧一切。
也許是我還太年輕,已婚婦女的出軌行為并沒有讓我喪失對她的好感,也不能夠引發(fā)我與當(dāng)時上層社會對她的反感的認同。相反,書中描寫安娜以及她與伏倫斯基之間的選擇,讓我振奮,讓我激動,讓我欣喜!
哦!安娜!離開卡列寧吧!他是個沒有愛情的機器,你被禁錮得太久了,快要不能呼吸了!快投入伏倫斯基的懷抱里!快沉浸于愛的海洋!你值得這一切.....
我還是個學(xué)生,百家筆記網(wǎng)未曾體驗過什么刻骨銘心的愛情,更別談婚姻二字了。因此,我對于婚姻的'定義也許就更為偏頗了。我總覺得:婚姻,應(yīng)當(dāng)有了愛情才能建立。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也不能理解為什么兩個不相愛的人卻可以結(jié)合在一起。
安娜與弗倫斯基大吵的那一節(jié),我看得心驚膽戰(zhàn)。眼睜睜的看著他們的感情因為爭吵而變得越來越冷淡,我捧著書卻無能為力!哦,多想鉆進書本告訴他們倆,你們是太愛對方才會這樣!安娜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要發(fā)火,伏倫斯基卻認為她越來越無理取鬧....最終,安娜選擇了臥軌自殺。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列車站臺,而結(jié)束也是在列車站臺。
我也很喜歡列文。喜歡他的害羞,喜歡他的真誠,喜歡他滿滿的責(zé)任感。作為男人,他難免顯得有一點不懂情調(diào)。但他是那么的專一,那么堅定的愛著吉娣,從一而終。
還記得,以前列文跟奧勃朗斯基討論過關(guān)于一個男人有家室,卻在外面玩其它女人的情況。列文說:“我不理解,一個吃飽了飯的人為什么還要到面包店去偷奶油面包呢?”奧勃朗斯基說:“正是因為奶油面包香甜可口,才更加的顯得誘人。”兩個人的交流也體現(xiàn)了兩個人不同的婚姻觀。不管奧布朗斯基有多么的浪漫,我相信每個女人最后都會選擇像列文這樣的,雖然不浪漫,但卻很有安全感的人。
書的最后,關(guān)于列文的信仰我讀得囫圇吞棗,心里早就沉浸在安娜自殺的情節(jié)中了....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再多讀幾遍安娜,我相信在人的不同階段讀,讀同樣的書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書沒變,但人在成長。加油,共勉。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7
“一切的文學(xué)藝術(shù)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xué)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dāng)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比绱苏f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 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xiàn),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nèi)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zhì),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xiàn)。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dāng)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shù)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jīng)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xué)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nèi)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fàn)帯?/p>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zé)任與義務(wù),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8
1877年問世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享譽世界的長篇小說。小說所處時代,正是俄國國內(nèi)階級矛盾尖銳化時期,資產(chǎn)階級思想對社會的沖擊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宗法家庭的破壞上。不幸的家庭矛盾占據(jù)了小說中心,安娜所處的家庭及其遭遇就是小說的主線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位風(fēng)度翩翩、舉止優(yōu)雅的有夫之婦。出身上流社會,17歲時因政治聯(lián)姻,嫁給了比她大20歲的卡列寧,這便預(yù)示了安娜一家不行的結(jié)局。其兄奧勃朗斯基與妻子鬧翻,安娜在為其調(diào)解的過程中結(jié)識了弗倫斯基,之后兩人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愛情泥沼中。為了愛情,安娜不惜與丈夫和整個上層社會決裂,甚至離開了她的兒子。在備受外界壓力下,安娜將自己全部的情感都寄托于弗倫斯基身上,但伴隨著弗倫斯基對名利的欲望以及對安娜的不滿,漸漸冷淡了她,而安娜在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臥軌自殺……
這部小說情節(jié)跌宕起伏,情感細膩豐富,而凄慘的結(jié)局,令人感到十分痛惜和深切的'同情。我對小說中安娜自殺前的心理描寫、動作刻畫逼真、動人,令我印象深刻!霸谀抢!我要懲罰他,我一定要擺脫一切人,同時也要擺脫我自己。”之后,安娜跳了下去,一條鮮活的生命就這樣結(jié)束了……
安娜的死看起來只是一時沖動,安娜本人應(yīng)負全部責(zé)任。但我不這么認為:安娜的自殺行為雖是她自己決定的行為,但促成其這么做的還有其他三方面原因:弗倫斯基、卡列寧和兒子以及社會。為什么這么說呢?促成這樁悲劇發(fā)生的,主因是安娜“出軌”與弗倫斯基私奔才導(dǎo)致這個事情的發(fā)生。
有人說,如果后來弗倫斯基不變心,安娜也不會自殺。對于這一點我是不認同的。首先,弗倫斯基同樣有追逐愛情的權(quán)利,不能因安娜的死便譴責(zé)弗倫斯基冷酷無情。相反,正是因為安娜太過在意和依賴弗倫斯基,在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雙重打壓下,脆弱得只得將自己全部情感交付給弗倫斯基,所以當(dāng)安娜感覺弗倫斯基也背叛了她時,她感到痛苦、悲憤和絕望。這些使她無法自拔,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袑巹t站在當(dāng)時道德的制高點上,雖然他追求名利,對安娜毫無感情,但他面對安娜的背叛,已采取了極大限度的寬恕,并且卡列寧也并不是促成安娜自殺的直接原因。對于社會而言,安娜不恪守婦道,這在當(dāng)時的社會是大多數(shù)人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安娜必會遭受社會的唾棄和辱罵,這自然也是造成安娜之死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無論如何,安娜敢于追求真愛并勇敢地向封建宗法挑戰(zhàn),雖然結(jié)局十分凄慘,但她畢竟十分努力的去追求。所以,安娜也是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9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边@是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第一句話。同時文中的諸多主人公也在用自身的經(jīng)歷闡述著這個道理。
安娜的哥哥,奧布朗斯基公爵一家,因為奧布朗斯基公爵同家庭教師的曖昧而支離破碎;安娜和卡列寧因為其追求愛情的要求和方式與卡列寧徹底封建的個人觀念格格不入,導(dǎo)致兩人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聯(lián)系斷裂,僅靠兒子謝廖沙維持;安娜和渥倫斯基之間因為輿論的譴責(zé)、法律的威脅等更是連家庭都無法組建,兩人又因掙脫不了宗教、輿論、法律的枷鎖而釀成了愛情的.悲劇。列文和基蒂的結(jié)合則相比之下更加的美滿,但其精神上的探索卻被婚姻和封建道德束縛。他為貴族階級自甘墮落寄生生活而憂心,他制定了看似美好的“不流血的革命”的計劃,但首先在村子里就四處碰壁。他那些躁動不安的心緒、不知所以的苦悶、毫不動搖的追求,在那個時代的一些不甘于混沌中墮落的人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最終,他在“為上帝,為靈魂而活”的信條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托爾斯泰塑造列文這個人物形象時,運用了很多出色的心理描寫,對安娜形象的塑造也運用了心理描寫,只是安娜的情感更加的復(fù)雜與多層次,一方面她厭惡自己的丈夫,認為他是個徹底的官僚主義,始終在沽名釣譽,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愛情;但另一方面,她是在封建社會的上層階級生活,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拋棄丈夫和心愛的兒子讓有著封建宗教意識的她難以心安。一方面,她想沖出思想規(guī)約的約束,另一方面,又對這種行為感到恐慌;一方面,她厭惡無聊虛偽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又不舍上流社會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托爾斯泰運用心理描寫將她心中的愛與恨、希望與絕望、堅定與軟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文中的主人公們的形象各異:安娜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個人解放以及性格的兩極化;列文在勞動中鍛煉自身、凈化心靈,在探索中健全人格、獲得快樂;渥倫斯基樂善好施、富有同情心,但同時又貪慕虛榮、愛好功名,他愛安娜,但最后歸順與封建貴族社會;卡列文則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官僚,不懂得愛情,一門心思撲在功名利祿上,正如安娜所說的是一個官僚機器。這些主人公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身邊的人文習(xí)俗更是千差萬異,安娜所處的城市居住的大多是貴族和上流社會的人,彼此之間的勾心斗角、虛與委蛇必不可少,遠離自然的貴族們沒有自然的熏陶來充實精神,就只能追求名利來滿足物質(zhì);列文所處的農(nóng)村則更加的符合人們心中的居住地,接近自然,從自然中提升精神境界,與自然和諧相處!栋材取た心崮取分邪材葘τ趷矍榈淖非笈c滿足和宗教對其的壓抑與束縛是本書的一個中心矛盾,也是安娜愛情的悲劇的根本原因。托爾斯泰在寫安娜的悲劇的同時,也從側(cè)面影射出當(dāng)時的俄國的悲劇。對于當(dāng)時的大多數(shù)人來說,要么遵從內(nèi)心的本能欲望,要么遵從社會的宗教教條,這種本能與信仰的分裂在安娜凸顯在安娜身上,反映了俄國文化的兩極性與矛盾性。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
從社區(qū)圖書室借來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又購買電子版方便出差閱讀,每一章結(jié)都看了兩遍。驚嘆作品的細膩與偉大,值得反復(fù)咀嚼。
“妻子老了,可你還精力旺盛。你只要看上一眼,就會覺得再也無法愛你的妻子。不管你怎樣尊敬她,一旦遇到可愛的人兒,你就完了,完了。"這段對安娜哥哥婚姻描述堪稱經(jīng)典。安娜哥哥出軌家庭教師,被妻子發(fā)現(xiàn),家里雞犬不鳴,五六個娃離不開妻子照顧,他只好困囿于家庭,一次又一次請求妻子原諒,盡管他已經(jīng)不愛她,但為了家,為了孩子,必須裝出愛妻子模樣。這是不幸家庭其中一種。陶麗,安娜嫂子。對她而言,何嘗公平?畢生精力貢獻給家庭,卻遭來丈夫背叛,更難以接受的是他喜歡的.是身份地位相貌都不如自己的家庭教師。自尊心碎了一地,卻無法逃離,深思熟虛之后,還是選擇原諒。但一切與之前不同了,她不再信任他,也不愿意再愛他,為了孩子面子只能如此。
記得看川端康成自傳時,有個極深印象。小時候,川端康成和爺爺一起生活。爺爺患眼疾看不見,常年閉門不出異常孤獨。而他很貪玩,每晚都玩得很晚才回家。每天晚歸都很內(nèi)疚,發(fā)誓再也不出去玩了,可第二天傍晚,他又偷偷溜出去玩。回來又內(nèi)疚又發(fā)誓,明天還是依舊。這和男人出軌心里如出一轍,并非十惡不赦,人性使然。
我問身邊女性朋友,如果另一半出軌,能原諒他嗎?好幾個朋友都異口同聲,堅稱絕對離婚。但事實上,當(dāng)她們另一半有風(fēng)吹草動時,盡管她們不甘心,內(nèi)心各種糾結(jié),但還是選擇原諒。這就是現(xiàn)實生活。從人性角度而言,一輩子只愛一人是不可能的,人的情感需要多種多樣,一個人不可能滿足另一個人所有感情需要。現(xiàn)代社會又處處充滿誘惑,只要你還有魅力,就不愁沒人欣賞。你是愿意守著一顆無趣的靈魂,還是與他人競爭顏值百里挑一,靈魂獨一無二的人?這是兩難選擇。人生是條流動的河,需要不同支流加入,又分別流向不同河道,這條河才具有生命,否則,死水一潭,生命凝固,枉然來世一遭。這是對生命褻瀆。
當(dāng)然,男女得公平。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男權(quán)思想,要摒棄;橐鍪且豁椛鐣贫龋约彝閱挝,社會治理需要。它違反人性有很多弊端,但它也有諸多好處,彼此關(guān)愛,彼此取暖,利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利于資源整合孩子教育。錢鐘書說,婚姻是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內(nèi)的人想出來。其實,進出無分別,幸與不幸在于自身修練。經(jīng)營婚姻需要智慧,每個人都要寬容,溫柔以待人性中那點瑕疵。放過他人放過自己,方可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1
《安娜·卡列尼娜》是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nóng)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安娜是個悲劇人物,她是個文化修養(yǎng)極高的貴族女子,在當(dāng)時上流社會中以她驚人美麗高貴聰慧在任何場合出類拔萃,美麗迷人。雖然生活舒適無憂無慮,可是身處虛偽的列子和虛偽社交場合社會環(huán)境。使她疲憊不堪,同時又極力想擺脫一切。當(dāng)遇到渥倫斯基愛后,她毅然勇敢離開列子甚至犧牲自己家庭和愛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當(dāng)她放棄一切后,讓她意想不到是渥倫斯基是個偽君子,又無情拋棄她,迫使她墜入痛苦深淵,最后導(dǎo)致安娜臥軌自殺悲劇。
現(xiàn)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chǎn)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xiàn)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來說他就是希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zhàn)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愛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愛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起。
不過,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jié)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dāng)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jié)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愛情也將粉碎,經(jīng)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zhí)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相信在現(xiàn)在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xiàn)實妥協(xié),她,現(xiàn)在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xiàn)實給不了。
愛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起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fā)現(xiàn)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因為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人的結(jié)局,悲慘是這個女人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要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2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無疑問,安娜很漂亮,滿激情和活力,熱心又善良。出場的女神氣質(zhì)無疑虜獲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場合獨領(lǐng)風(fēng)騷;她誘人,所以弗龍斯基對她見傾心。可是她不夠聰明,聰明的女人可以像穿花蝴蝶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卻隨著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個不聰明的女人還那么貪心。
確實,安娜卡列尼娜是個貪心的'女人。安娜迷戀弗龍斯基,于是不理會世俗輿論和他同居、出國;她又舍不得她的兒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離婚;她不愿離開曾經(jīng)令她變成眾人焦點的社交圈,她邊像祥林嫂樣乞求朋友親人的理解和寬恕,邊像個放蕩的女人樣以自己的魅力勾引每個來訪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切都抓在手中,樣都不能放,卻不明白質(zhì)量守恒的道理,沒有人可以享盡切好處,安娜不是千手觀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個空虛寂寞冷的俄國上層階級貴族婦女,離開上層社會的社交和吹捧就無法存活,她收養(yǎng)了個農(nóng)家女孩,像個小寵物樣置放在自己身邊,卻不愿意給自己的親生女兒些許關(guān)心,在鄉(xiāng)村建學(xué)校對她而言更是無稽之談。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慘慘戚戚,因為失去了唯的消遣方式,安娜幾乎是病態(tài)地抓住自己想要的,憎惡自己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國傳統(tǒng)的那種“夜夫妻百夜恩”的說法的影響,我不覺得她的丈夫做錯了什么,讓她直罵他是個惡魔,卡列寧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極盡貶低。那種典型的教徒式的隱忍與安娜無節(jié)制的索求形成強烈對比。不過也是,個女人,個年輕好動,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安于現(xiàn)狀的。她沒做錯什么,她只是太美了。當(dāng)美本身就是種錯的時候,這種美必然要走向毀滅。
安娜自殺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沒想到她離開的理由是這樣可笑,因為她總懷疑弗龍斯基要出軌,當(dāng)弗龍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親,星期才能回鄉(xiāng)下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是個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別人身上的女人,對弗龍斯基寸步不能離,當(dāng)然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安娜在走向弗龍斯基的過程中不斷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擁有過的東西,弗龍斯基是她最后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無所有。
我認為《安娜卡列尼娜》書還是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至少提醒了當(dāng)代女性應(yīng)該具備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優(yōu)秀品格,永遠不要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愛情放在高于切的位置,要理性處理自己的感情,畢竟人生中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yōu)橹^斗,為了愛情就尋死覓活的實屬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3
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無疑問,安娜很漂亮,滿活力和活力,熱心又善良。一出場的女神氣質(zhì)無疑虜獲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場合獨領(lǐng)風(fēng)騷;她誘人,所以弗龍斯基對她一見傾心?墒撬粔蚵斆鳎斆鞯呐四軌蛳翊┗ê话阌稳杏杏,安娜卡列尼娜卻隨著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個不聰明的女人還那么貪心。
確實,安娜卡列尼娜是個貪心的女人。安娜迷戀弗龍斯基,于是不理會世俗輿論和他同居、出國;她又舍不得她的兒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離婚;她不愿離開以往令她變成眾人焦點的社交圈,她一邊像祥林嫂一樣乞求朋友親人的理解和寬恕,一邊像個放蕩的女人一樣以自我的魅力勾引每一個來訪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樣都不能放,卻不明白質(zhì)量守恒的道理,沒有人能夠享盡一切好處,安娜不是千手觀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個空虛寂寞冷的俄國上層階級貴族婦女,離開上層社會的社交和吹捧就無法存活,她收養(yǎng)了一個農(nóng)家女孩,像個小寵物一樣置放在自我身邊,卻不愿意給自我的親生女兒些許關(guān)心,在鄉(xiāng)村建學(xué)校對她而言更是無稽之談。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慘慘戚戚,因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幾乎是病態(tài)地抓住自我想要的,憎惡自我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國傳統(tǒng)的那種“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說法的影響,我不覺得她的丈夫做錯了什么,讓她一向罵他是個惡魔,卡列寧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極盡貶低。那種典型的式的隱忍與安娜無節(jié)制的索求構(gòu)成強烈比較?墒且彩牵粋女人,一個年輕好動,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遠不可能安于現(xiàn)狀的。她沒做錯什么,她只是太美了。當(dāng)美本身就是一種錯的時候,這種美必然要走向毀滅。
安娜自殺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沒想到她離開的理由是這樣可笑,因為她總懷疑弗龍斯基要出軌,當(dāng)弗龍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親,星期一才能回鄉(xiāng)下的時候,她整個人都崩潰了。她是個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別人身上的女人,對弗龍斯基寸步不能離,當(dāng)然也是情有可原,畢竟安娜在走向弗龍斯基的過程中不斷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擁有過的東西,弗龍斯基是她最終一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無所有。
我認為《安娜卡列尼娜》一書還是十分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至少提醒了當(dāng)代女性應(yīng)當(dāng)具備自強自立、自尊自愛的優(yōu)秀品格,永遠不要把自我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感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處理自我的感情,畢竟人生中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yōu)橹^斗,為了感情就尋死覓活的實屬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4
婚姻和戀愛不同,它是有契約的。這才有“出軌不出軌”的問題,因為那個出軌就是契約。可相互心動卻是一種緣分,可遇難求。但現(xiàn)代社會卻加大了心動者相遇的幾率,如果那時彼此(或其中一方)已有婚約在先,那又該如何?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觸及了這樣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并沒有什么答案,就是有,也是無法持續(xù)的,因為人、社會和時代都在變。
安娜與卡列寧的婚姻,如果以愛情來衡量早就死亡了,可愛情轉(zhuǎn)為親情是家庭生活的常態(tài)。安娜對卡列寧的虛偽已經(jīng)到了厭惡的地步,即便沒有沃倫斯基的出現(xiàn)也是如此。
可那并不至于導(dǎo)致婚姻關(guān)系的破裂,因為維系無愛婚姻的因素很多,孩子、經(jīng)濟的依賴、社交體面、親友關(guān)系的影響、以及對不確定事物的恐懼等。
遲來的心動,一旦“共振”,就像設(shè)計不良的大橋也會因共振而垮塌。五羥色胺是不講道理的,“一見鐘情”如果被雙方認可為“上帝的安排”,那么任何以道德為根據(jù)的指責(zé)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當(dāng)然,響應(yīng)遲來的愛,不僅與性格有關(guān),也需要極大的勇氣。情與理不同,現(xiàn)代婚姻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牢靠。
發(fā)達國家,白頭到老的婚姻比我們還低。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其實介于西方和東方之間。而他們的貴族則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西化,很多俄國貴族都會法語就是一個例證。
安娜和沃倫斯基一開始更多的是兩情相悅,相貌氣質(zhì)上的相互吸引?袑幜钊擞憛,無趣?晌謧愃够膊]有在靈魂上體現(xiàn)出太多與安娜的契合。
長久看,婚姻的理想其實是相互成全,安娜的'悲劇其實還在于彼此沒有真正地讀懂對方。二婚的問題,只有在雙方再次走入實際的婚姻生活后才會顯現(xiàn)。孩子就是特別敏感的問題之一,孩子的認知很局限,超越血緣的親密還不是他們能夠理解的。
原配夫妻間對外部誘惑遠沒有再婚家庭那么敏感。對待遲來的愛,女人對男人的期待更容易理想化,男人的責(zé)任沒有那么大比例在家庭內(nèi)部,這當(dāng)然是平均來說。安娜就是那樣,她的真情付出與沃倫斯基比,很不對稱。因而她變得越來越脆弱,患得患失,其實沃倫斯基從一開始就不是她期待的那么理想。
《安娜·卡列寧娜》中,安娜為追求遲來愛情的幸福,卻在卡列寧的虛偽、渥倫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最終落得臥軌自殺?此剖亲分鹄硐氲氖,其實理想本身就是陷阱。
即便是虛偽、功利的卡列寧,也還是有他善良的一面,在安娜垂死懇請面前,他也選擇過原諒,對沃倫斯基留下的女兒也同樣收養(yǎng)了。
國外小說普遍沒有我們文學(xué)作品里那么黑白分明,其實,真實的人都有缺點。對遲來之愛奮不顧身的人中,也不是沒有獲得幸福的。人是復(fù)雜的,而社會更是,而且人也非一成不變。兩個人的婚姻如果不能相互成全,至少不要相互傷害。安娜貌似非常率真勇敢,但真正的率真勇敢都是以理性為基礎(chǔ)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5
本書主要介紹了兩個人物,即安娜和列文。
安娜,活潑,開朗,熱情,可愛,追求愛情,很具有貴族氣質(zhì)。她的一生從平穩(wěn)到激昂再到低沉,然后恢復(fù)到平靜。
在遇到伏倫斯基之前,她安于與卡列寧的互相蔑視,毫無愛情基礎(chǔ)的婚姻生活。她將愛情逐漸轉(zhuǎn)變?yōu)閷鹤由钌畹哪笎;疖囌旧吓c伏倫斯基的一次偶然邂逅,點燃了她渴望已久的愛情火花。從此她的人生慢慢走向高潮期。她對兒子的愛也抵消不了對伏倫斯基的愛,所以她選擇了拋棄丈夫,拋棄兒子,只留下伏倫斯基。過了愛情最甜蜜的時期,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唯一剩下的只有伏倫斯基的愛,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可憐的小女兒。越是認識到自己擁有的可憐,她越想用力緊緊抓住這僅有的。也就導(dǎo)致了她對伏倫斯基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她變得越來越不滿,越來越愛嫉妒,越來越愛猜忌。使渴望愛情又不愿讓愛情枷鎖鎖住自己人生自由的伏倫斯基越來越無法忍受,對安娜也越來越冷淡。處于絕望邊緣的安娜選擇了臥軌自殺來解脫自己,解脫別人,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報復(fù)伏倫斯基,讓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后悔,讓其后半生永遠活在痛苦之中。
安娜的悲劇,我覺得是她一手造成的。愛情應(yīng)該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chǔ)上,猜忌與占有欲是愛情最大的敵人。既然選擇了愛情,就應(yīng)該細心呵護,而不是計較與埋怨。愛情是要經(jīng)過升溫期,高潮期,面對誘惑期和平穩(wěn)期,每一步都是很難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不可缺少的武器。在了解了彼此的心意后,信任比吃醋更有用。
列文,真誠,善良,不喜歡貴族圈里的氣氛,喜歡農(nóng)民,喜歡農(nóng)村。
他的一生大多處在現(xiàn)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中。他渴望的愛情是那么的純潔與高尚,甚至一些很小的必須過程(婚禮前的聘禮與訂婚)都會影響它的完美性。他很單純就希望世上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像他想得那樣單純。他的妻子吉娣也像他一樣單純,他們的結(jié)合是所有認識他們的人最樂意看到的。列文很努力地使自己充實;很努力地希望自己對所有人都能平靜,禮貌,溫和;很努力地想要做到善。他總處于探索中。追求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太過執(zhí)著也不是一件好事。人和人畢竟不同,不同的人就會讓你對他們產(chǎn)生不同的感情,那么自然而然你就會流露出不同的態(tài)度。如果非要一視同仁,那未免也太苦自己了?赡苤挥猩癫拍茏龅。
最后,我想他們兩個主人公的結(jié)局也是一種鮮明的對比。他們倆都有對真正愛情的渴望與大膽追求的精神,但他們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不同。安娜只想著完全占有,而列文卻懂得在愛情中反省,很能為他人著想。這也許就是導(dǎo)致他們?nèi)松煌闹饕虬伞?/p>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18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9-07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9-08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09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03-26
《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5-01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2-15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3-09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