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讀后感1
打開《詩經》,隨便一篇就是風景。華麗的辭藻下蘊含的是最樸素的愿望和最真摯的感情,讓人身臨其境。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比饲耙槐,各自說說笑語;人后一片海,獨自翻翻夜晚。江面之上,泛起孤舟,孑然一身,灰暗天色之下好像世間只留下我一人。那是漫天煙火下的悲歡離別,那時一個人孤獨且驕傲的'旅途。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惫适碌拈_頭總是這樣,芳心暗許,猝不及防。我對月色之下的佳人一見鐘情,但似乎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人的愛情。自以為美滿的開頭都有不盡人意的結局。故事的結局總是這樣,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詩經》寫述的是最美好的相遇、最悲傷的結局、最孤獨的旅途和最灑脫的人生。我們中的每個人,浮世千萬里,蒼穹無數(shù)星,全部都要看過去。
愿你到達期盼的生活。想看的花都有人種,想喝的就酒有人釀,想穿的衣服都裁剪剛好,想聽的歌時光為你唱很久。
詩經讀后感2
和現(xiàn)在的國學熱潮無關。小時候上古漢語課最頭疼。
討厭無聊的老師,討厭聽不懂的文言文,討厭岳陽樓。我心理很強。越是當老師,越是干脆不背,讓老師踹出教室。
我喜歡詩歌,但我不喜歡的是。
人到中年,就開始看以前看膩了的作品。我清楚的'記得我是怎么因為無聊學會這些經典作品的。
我如何喜歡《詩經》?
原因很奇怪,不是因為百家講壇,也不是跟風,也不是像大部分同學一樣只是為了完成作業(yè),而是在離開學校很多年后,有幸來到了《詩經》作品產生的地方,真的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時間,才真正體會到古典作品的可愛之處。
中原,我的家鄉(xiāng)。
在我讀過的所有經典作品中,這本是我最喜歡的。
原因是這本書包含了后來中國文學作品中丟失的質樸自然,以及與鄉(xiāng)土和諧的聯(lián)系。像很多年輕讀者喜歡的那樣,里面有優(yōu)美的愛情詩。這些風中的詩,比起風雅和贊美,更多的是人性的美和真。《詩經》和《離騷》的區(qū)別就是和文人階層的區(qū)別。
《詩經》中也有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暴露,但它是一種樸素的、真摯的、發(fā)自內心的悲傷,而不是《離騷》中的哀民生。
詩經讀后感3
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
作者的見解很獨到,結合生活感悟,所見所聞,寫出了如此好的詩經中的植物書籍。慢慢讀,值得一讀再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詞義精深。
以樂心,度俗世,生雖是艱難的.事情,卻也有許多快樂在這份艱難中,因為凋零和枯萎當中,還有綠不能盡的春天。書中有言“我的黃葉要紛雜一些,生命給予我的渾濁還沒有停止,黃葉于我是凌亂的,破碎的!
天地萬物,孰能無情?感念萬物的玻璃心,不言自傷的淚千行。不懂詩的人,讀到這樣的文字,都會心里一抖,抖的心亂了,生命卻清了。
我怕我的文筆太過拙劣,還是不能訴之一二,畢竟理解吸收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最后用《鄭箋》里的一句話收束此刻的心情:“此言草木尚各得其所,人反不得其所,傷之也!
詩經讀后感4
讀過詩經,其中簡練精致的句子讓我回味良久。每個句子都是一個簡約唯美的畫面,無須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讀完,你會感覺妙不可言。
還記得那個駕四馬行路的游子,眼含“翩翩者,載飛載止,集于苞杞”嗎?游子身帶公務在外行役,沿途花鳥紛飛,孤寂的旅途中,眼見此番生機蓬發(fā)之景,怕是一分百無聊賴,兩分心曠神怡,七分離愁別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繼而“駕彼四駱,載驟骎骎”接著行路,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呢?雖然心系家鄉(xiāng)親人,但是公務纏身,不得不離開家鄉(xiāng)親人,也許這是一種無奈,或者是一種釋然,一種暢達。而從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涼的道路上,一架孤單的.馬車不停的行駛,孤獨而曠遠。
還有鹿唔鳴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耳熟能詳,連曹操也曾引用過它來表達對賢才的渴望,一場安樂其心的宴會,絕對不只是口舌之欲,而是君臣之間的交流望,賢明的君主讓群臣心悅誠服,才能化亂為治。我們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現(xiàn)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唯有聽取民意,才能創(chuàng)立太平盛世,獨裁專制往往會迎來國家的瓦解毀滅。也許這就是祖先藏于歌謠中流傳下來,對我們的告誡和啟示吧!
詩經讀后感5
文|許灼洋。提起詩經,人們總會想起雎鳩關關的聲音,以及君子奏著琴瑟與淑女交好的情形,但詩經能夠流傳千年,其中魅力必然不光只有這些。
詩經作為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其中記載著古代勞動人民勞動與愛情、戰(zhàn)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
詩經中的“風”相傳是周天子派史官游走四處收集民謠后匯集而成的。新聞人在收集新聞的時候,應該像史官一樣,腿腳能奔走。
詩經中的詩是感人的,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紀實,這也給了我一定的啟示,我們的新聞必須要紀實,我們應該搬運事實,不能捏造事實。
在新聞的寫作中,“賦”這一寫作技巧對我們來說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豳風·七月》就集中運用了賦的手法,按照季節(jié)物候變化的'順序,鋪敘了農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中描寫的就非常細致。我們在寫新聞消息的時候也應該像這樣,把事情交代清楚。
詩經讀后感6
全詩共六章,一、二兩章追敘幸福的戀愛過程,第一章,敘述自己由初戀而定的。詩作的敘事節(jié)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xiàn)(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別)。第二章敘述自己陷入情網(wǎng),沖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與氓結婚。詩人敘述到這里,情緒極度激昂,悲憤與悔恨交并,使敘述中斷。第三章圍繞愛情發(fā)表議論,怨恨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以斑鳩貪吃桑葚為例規(guī)勸年輕貌美的天真少女別沉醉于愛情。第四章敘寫女主人公被棄而回娘家,她由浩浩蕩蕩的淇水聯(lián)想到自己過去的.感情生活,不禁怨恨氓的負心而反復無常。第五章用賦的手法補敘了她婚后的操勞、被虐和兄弟的譏笑而自傷不幸。一連用了六個“矣”,寫出了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的附屬地位,讀起來讓人感覺凄苦哀怨又無可奈何。第六章敘述幼年彼此的友愛和今日的乖離,直接議論抒情,斥責氓的虛偽、欺騙、易變,堅決表明和氓在感情上一刀兩斷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女主人公決絕、堅強、剛烈的性格特點。
《氓》結構嚴整,與它的故事情節(jié)、作者激昂波動的情緒相適應,耐人研讀。
詩經讀后感7
對《詩經》按照音樂來分,可以得出百姓之音,朝廷之音王幾之樂,宗廟之音三種,是為風雅頌。
按照作法去分析,就可以得出賦比興。賦即直抒其事,加以鋪陳。比即類比,一種物物類似關系,可以看出明顯的性質與結構關聯(lián)。興即一物引起另一物的說明,有類似但不直接,暗含一種物我關系。
風雅頌賦比興是為詩六義。
其實賦對于漢賦的影響已經不在需要多講,比和興卻是異常艱難的,不僅僅影響文人的創(chuàng)作方式,這背后又是整個的對世界的思考和觀察角度的影響。我們試著初步展現(xiàn)這個輪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沒有任何準備,乍然看到繁茂的桃花,然后才想起新嫁娘的出嫁,這是興。但是,新嫁娘一定和桃花有某種聯(lián)系,不然為什么寫了桃花,沒寫別的,這里面邏輯上暗含著比,但這樣的聯(lián)系又是那么地難以琢磨,因此,后來人對它的'思考幾乎全是如何建構桃樹與新嫁娘之間的聯(lián)系,從宇宙論的角度,從桃樹的特點與新嫁娘的特點的角度,等等。
詩經讀后感8
《詩經》這個文章主要寫了:《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最初被稱為《詩》,被漢代的讀書人奉為經典,才改為《詩經》,也叫《詩三百》。孔子就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币虼耍湃藗儗υ摃浅5'熟悉,秦始皇時期曾經焚毀過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
我的感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道德,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們要從這些有益的成分學習,吸取精華部分。在古代,學習《詩經》也成為小學生的必備課題,呂老師現(xiàn)在要求我們背誦詩詞也是想通過背誦讓我們了解古代文化,從中吸取做人做事的道理運用到現(xiàn)實的學習生活中。
詩經讀后感9
天黑啦!天黑啦!為什么還不回家?如果不是為君主賣命,我怎么會在泥里打滾!
這是一首對統(tǒng)治者表示抗議和怨懟的詩。它的篇幅很少,結構很簡單,或許是底層的勞役者創(chuàng)作并在他們中間流傳的作品。
周代是貴族社會,貴族奢華的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權爭,都以勞動者的`血汗堆就。無論是筑城、做工還是僅僅是為伺候貴族的衣食起居,勞動者并不被看作是與他們平等的“人”而存在,甚至還有身份更加低下的奴隸們,像鬼魂一樣在史書中毫無存在感,又像家畜一樣被貴族無情地驅使。
這樣一個階級,當然有滿腔的怨懟,敢怒敢言卻不敢反抗,于是便以詩歌的方式去控訴。
為什么這樣簡單的一首詩,給人的精神沖擊卻無比劇烈呢?正是它采用的設問的句法,用“明知故問”強化了感情的表達。
詩經讀后感10
在《詩經》《楚辭》這兩大中國文學的發(fā)端鼻祖中,我們很少看到后世詩人們最常愛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長的草木猶如大地伸出的觸角,曲折蜿蜒,綿延不息。歌之詠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冻o》是士大夫所作,詠物言志寄托情懷,他們不需親自下田,只把農人采摘下來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帶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雜草惡木似小人,但詞意深奧,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詩人的`內心很難親近。相比之下,《詩經》中的草木要來得自然生動得多,勞作中的人們身邊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這里更多地被真實地還原,自然地詠唱。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笔裁床輧翰豢菸膬河幸惶觳槐疾。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憂中有了憤,堪堪亂世,人不如草木。草木還有春來發(fā)新伢的機會,我離開家鄉(xiāng)離開你,卻可能再也不能回來。生長在《詩經》中的草,因了我們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書本的字里行間伸展出每一個葉片,郁郁蔥蔥,蔓延過我們荒蕪的心田,為我們充當最恰當?shù)木袷臣Z。
詩經讀后感11
《采薇》表現(xiàn)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xiàn)。
《小雅·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為先秦時代的華夏族詩歌。全詩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鄉(xiāng)詩。詩歌表現(xiàn)了將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將這種感情放在對景物的描寫及對軍旅生活的`述說中表現(xiàn)。
一般小學的話只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全詩六節(jié)(每八句為一節(jié)),模仿一個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興,前五節(jié)著重寫戍邊征戰(zhàn)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xiāng)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zhàn)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第六節(jié)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
此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xiàn)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歷來被認為是《詩經》中有名的詩句之一。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后代詩歌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
詩經讀后感12
最近經歷了不少事情,收獲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時所學的文化知識是有用的。在沒有認識他們之前,自己以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齡段里的是多的了,見了平輩中的高人,才真正體會<莊子,秋水>“望洋興嘆”的典故。有點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靜下來,從重讀古籍開始。
今天在朋友這里瀏覽了<詩經>,原本不知道詩經總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鬧學中腐儒陳最良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泛讀后,找到了幾篇自己最喜歡的。
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
大體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澗旁,隱士的胸襟多么寬廣。∫粋人獨自快樂的`睡下,夢里說話都快樂無比,這樣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繼續(xù)下去。
這首較早的隱逸詩中,不但有隱士的居住環(huán)境,更描寫了隱士豁達的隱逸心態(tài)。此種生活方式自此就為歷代隱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網(wǎng)師園,小山叢桂軒旁邊的小溪駁岸石頭上就能看到“盤澗”兩個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許自己也只能心里想望此種悠閑生活了!
詩經讀后感13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匯,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么和諧,那么執(zhí)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云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xiàn),神秘而悠遠……我仿佛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xù)續(xù),仿佛要告訴我什么……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么。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恒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詩經讀后感14
《關雎》——彼岸的虛影。
聽著耳邊水鳥相喚,眼中仿佛只剩下一個人,河對岸的那個窈窕身影。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怎樣都無法抹去她的驚鴻一瞥,于是夢中相見,琴瑟表示親近,鐘鼓使她快樂,淪陷進這一場海市蜃樓的夢幻,卻在夢醒時將這一切都歸為虛無,笑他宏愿空想,卻不過是相思成災。
《蒹葭》——墜落于迷茫。
蒹葭蒼蒼蘆葦蕩,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那人卻在水中央。雖路途艱難卻依然要去追尋那一抹身影,但總是相距不遠,無法靠近,只為一抹微弱光芒執(zhí)著追尋。不斷追逐,追逐,可是他到底在追什么?心里是不是早就有了答案,明白自己陷進了無法破譯的'迷障,卻不愿面對現(xiàn)實。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束白月光,追著它有時會指引人生,有時卻會迷失方向。所謂lover(愛人)也會over(結束),過度執(zhí)著于單戀終究只會越陷越深,倒不如選擇放手,去尋找更加幸福的未來。
詩經讀后感15
這是一首女子被拋棄后訴說苦怨的詩。
通過豐富的意象,這位女子將整個事件的始末為我們娓娓道來:她的丈夫要娶新婦了,對她大發(fā)雷霆,她怨他沒有遵守曾經同生共死的山盟海誓,默默然一個人離開了家門。
但此時此刻,這位女子并沒有任憑一槍怨懟泛濫,也沒有憤怒,沒有哭鬧。她的感情是隱忍的,化作委婉訴說和感化規(guī)勸。或許正映襯了她所反復強調的女子的'德行吧。
人說夫妻能共甘苦,未必能同富貴。她回憶曾經貧窮的日子里自己如何辛勞操持,而今天丈夫有了富余的生活,就喜新厭舊,想拋棄糟糠之妻了。
這樣的事情,自古而今,兩三千年來似乎已經司空見慣。我覺得,從詩中可以學的是她的自重和優(yōu)雅,并不必要用哭鬧和激憤來結束一段關系;從今日的視角而言,女人更要具備一份自尊和獨立,畢竟韶華易逝,青春難再,與其被生活折磨成了黃臉婆的時候,指責男人食言違誓,喜新厭舊,不如把握住自己人生的各個階段,無論在什么樣的年齡、什么樣的境遇都能有自己的魅力。
【詩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詩經》教案11-10
詩經讀后感11-22
《詩經》讀后感11-17
詩經的讀后感03-06
《詩經》的讀后感01-05
詩經讀后感05-08
古詩經典語錄11-11
《詩經》學習心得03-30
《詩經·蒹葭》教案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