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攝影構圖觀念大解放
導語:攝影雖然才走過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但攝影構圖的理念卻經歷了多次更新。由于時代的變化造成人們審美觀的改變,現代攝影構圖雖未顛覆拋棄傳統(tǒng)構圖原則,但也悄悄發(fā)生了很大改變。一起來看看吧!
構圖大解放——向繪畫學習構圖
有些畫家看不起攝影家,覺得攝影是一個浮淺的活兒。一按快門,幾秒鐘就出來的作品怎么能算是藝術?也有些攝影師看不起畫家,感覺畫家畫來畫去都不是真實的反映,與生活離得太遠。
不過無論誰看不起誰,但繪畫與攝影在很多方面卻難舍難分,繪畫藝術是古老的視覺文化,攝影是一門年輕的藝術,它是人類文明的產物。雖然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門類,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不能用繪畫的標準來衡量攝影,但我們可以從繪畫藝術中找到很多藝術手段,應用于攝影上,尤其是攝影構圖上。
向繪畫學習構圖的原因
攝影和繪畫都是讀者用眼睛直接看到具體形象的藝術形式。攝影與繪畫都用二維的平面展示藝術形象。最重要的是攝影和繪畫的造型元素是—致的,都是用色、線、形等形式要素將要表現的事物凝固起來展示給觀眾。繪畫發(fā)展了幾千年,已經積累了很多視覺藝術的經驗,這些經驗有的也適用于攝影藝術。
此畫面與繪畫中的“近景亮,遠景暗”的原理相通。畫面的對稱與不對稱原理
在繪畫中,畫家會時刻注意到畫面的對稱與不對稱。一般來說,對稱性的構圖用以表現穩(wěn)定和靜止。
對稱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不可忽略的構圖原則,它包括畫面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色彩平均等。對稱性構圖可以使畫面構成平穩(wěn)、安寧、和諧、莊重,運用到攝影中也是如此。
對稱攝影作品:
在現實生活當中,對稱的事物很多,如人、動植物的身體結構往往也是對稱的。對稱式的構圖會使畫面安靜、平穩(wěn),但也會造成呆板的視覺效果。不對稱攝影作品:
不對稱的構圖,往往會表現為左右力量不等,高低不等,色彩比值不等,以及面積大小不等。這種不均衡的畫面,會讓畫面產生不安、頭重腳輕、緊張,或者有些極度不均衡的畫面會導致觀者的心里緊張,甚至厭惡感。
TIPS:對稱與不對稱構圖的優(yōu)缺:
不對稱構圖會產生不穩(wěn)定感,讓畫面氣氛緊張,或者重心偏移,使觀者產生不安和急迫感。對稱構圖,比較符合傳統(tǒng)的審美,畫面安定,視覺心理舒服,但也會造成畫面的平淡和普通。
黃金分割定律
1. 黃金分割概念解釋
黃金分割是一個數學比例關系。它是古希臘數學家在進行線段分割中,發(fā)現的一條具有美的價值的規(guī)律。它是將一段直線分成長短兩段,使小段與大段之比等于大段與全段之比,比值為1∶1.618 。這種比例自古希臘至19 世紀一直被認為是最佳比例。它被歐洲中世紀的建筑師和畫家,以及古典派雕塑家廣泛應用于其作品中,認為是最合適的比例分割,在造型上具有審美價值。
黃金分割被運用到西方繪畫當中,一般是指將畫面邊線平均分成三等份,將相對的分割點相連,畫面中的連線都是黃金分割線,線的交叉點就是黃金分割點,畫面主體一般放置在黃金分割點處,黃金分割的比例為1∶1.618 ,接近四六開。中國傳統(tǒng)繪畫也有類似黃金分割的論述,在中國的《畫論》中叫做“三七停”,即將畫面橫豎各分成10 份,取3∶7的點,基本上也是處于黃金分割線的位置,主體可以處于黃金分割線的任意一點上。中國畫中常講的“井”字構圖就是例證。
黃金分割定律其實是很多藝術門類中通用的規(guī)則。此圖中的猴子正好放置于畫面的黃金分割點處,畫面雖然顯得比例均勻,但亦有幾分死板。
畫面中的白塔,恰好位于畫面中的黃金分割點,此時白塔格外引人注目,而且畫面穩(wěn)定。
2. 優(yōu)缺點分析
用黃金分割法來構圖總體上講是一種安全的構圖方式,尤其是對初學者來說,將畫面的中心放置于黃金分割點上,就不會產生畫面嚴重失衡的危險。但是黃金分割模式同樣有呆板的缺陷。因為過于平衡和安全,會讓畫面失去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如何使用規(guī)則,并打破規(guī)則是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3. 經驗總結
黃金分割是人們習慣的形式法則,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常以此進行構圖,但是客觀事物是有豐富變化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是各不相同的,黃金分割不應成為拘泥大家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大家應努力以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
繪畫中的留白
1. 概念解釋
國畫中的留白是一種構圖藝術,在圖中某些地方需要留出空白,不能用顏色填滿整張圖,以此增加圖畫整體的美觀和意境。
在攝影中,將國畫中的留白的概念引入,同樣適用。但這種留白的概念在攝影中其實相當于“做減法”。因為攝影藝術在意境中與繪畫是共通的。不能老是把畫面堆砌得滿滿的,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聯想,這也是攝影中追求意境的一種有效的手法。
2. 優(yōu)缺點分析
我們在拍攝風景時,時常會留有很多空白,而并非將所有景物都框在取景框里。留出的空白不僅讓畫面顯得大氣,而且更讓畫面具有感染力和聯想力。
在拍攝時,要把握好主體對象的位置。因內容少,空間大,主體的位置就顯得舉足輕重。放得不理想,就會影響整張畫面的效果。意境(言外之意與言內之意)
在繪畫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繪畫時常使用簡單的視覺形象來象征一種寓意和心情。而這種意境的使用,在攝影中也非常適用。特別是在東方,傳統(tǒng)的東方文化一直以含蓄為特征,寄情于景。所以在攝影中,很多攝影愛好者也喜愛寄情于照片中。
一支梅花橫挑畫面,寓意純潔,又顯孤芳自賞。
而此圖的兩個彎枝飄搖在沙漠中,顯得孤獨,但又堅挺和剛強。從完整性構圖到非完整性構圖
過去,人們都習慣在畫面上把一切東西都表現出來,追求完整。被拍攝事物要盡可能清楚,面面俱到。所以傳統(tǒng)的攝影尤其是人物攝影,基本上都是:被攝者的發(fā)型、五官、飾物、著裝一覽無余;在構圖上多數都是拍攝人物完整的正面或者3/4 的側面。不過,這種完整性構圖時常被打破,大量有個性的不完整構圖作品的出現,使我們突然發(fā)現不完整構圖的影像更具有魅力,完整構圖并非是不容破壞的定律,傳統(tǒng)觀念需要轉變。
TIPS:
這種半張臉的構圖方法還應用于以下的條件:被攝對象是斜視或者一只眼睛是盲的。這也不失為一種巧妙的解決之道。
不完整構圖之優(yōu)勢一——“揚長避短”
“揚長避短”在攝影中其實就是通過取景來進行取舍。此畫面中的男士,其實整體的畫面效果并非最理想,但進行不完整構圖時,他那原本比較平淡的肖相,突然產生巨大的魅力。所以在拍攝的過程中,仔細觀察被攝者的面龐,選擇你認為最能表達她/他的精神的那一側來拍攝,這就是“揚長避短”。
不完整構圖之優(yōu)勢二——實現對觀者的“心理號召”
一張攝影作品,若是某個部分突然消失,必然會對觀者的視覺心理產生召喚。我們會千萬百計地憑借經驗去補充那些缺欠的部分,根據部分去猜測整體。此圖中的女性左半邊臉的缺失,并沒有破壞畫面,相反它的不完整,正好喚醒人們的視覺記憶和想象力。
不完整構圖優(yōu)勢之三——選擇重點
拍一張照片如同寫一篇文章,要主題突出,中心明確,觀點獨到。這樣的文章不僅能吸引讀者,還能引起思考和共鳴,如果是“流水賬”只會讓人覺得乏味。所以,拍照需要進行取舍。將自己最想要表現的部分提煉、拍攝,將另一半不需要的部分剔除,這些就能取得一幅更具有個性,更加奪人眼球、與眾不同的影像。
此圖中舞蹈演員的拍攝采用了非完整性構圖,目的是突出演員的雙眼,來強調她的精神世界。若是不通過藍絲巾的遮擋,那么人物的眼睛將不再成為主體,而重點將移位。不完整構圖優(yōu)勢之四——將形象引到畫面以外
不完整構圖同時還能顯示出一種開放性,它將形象引伸到畫面以外,它迫使我們從畫面走向更廣闊的想象世界甚至現實生活,這時候你會發(fā)現原來的封閉世界已經被打破。
經驗總結:
不完整構圖的召喚性滿足了我們輻射想象的心理需求,它的挑戰(zhàn)性又滿足了我們尋求視覺的心理需求。因此這樣的藝術作品,往往會產生更良久的藝術魅力!媹D大解放——從封閉式構圖到開放式構圖的轉變
穆卡西——非洲男孩,1931
攝影表現方式的進步,以及觀眾對畫面審美思維的轉變,使得攝影構圖方式不再局限于封閉式構圖,人們對畫面的審美思維逐漸向開放式思維轉變。封閉式構圖造成的“畫幅局限”也由于開放式構圖,得以突破,這對攝影構圖學來說是一個重大進步。
概念提示
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于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在表現形式上,常常是畫面上的人物視線和行為以及他們的落點都在畫面之外,這就暗示了他們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正是因為這種因素,才導致人們對畫面的聯想和想象。
杜瓦諾——巴黎,1969
杜瓦諾——巴黎,1957
開放式構圖的特點:
1. 均衡與嚴謹不再成為畫面的主導,而原來畫面內的形像元素也不再要求完整,那些有意排斥更能完整地說明畫面的表達可以被提倡,觀眾透過那些不確定因素,來獲得更大的想像空間。
2.有意使畫面的四個角中的內容都變得不完整,尤其是部分近景、特寫,都對其進行大膽切割,被裁掉部分就自然成為懸念。
3.畫面的構圖上表現出很大的隨意性,似乎是隨時隨地沒有準備的一次快門,畫面上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具有現場的真實感。對于這樣隨意性很大的畫面,觀眾對畫面中呈現的內容會產生信任感,雖然不精美但更真實,所以開放式構圖適合于表現動作、情節(jié)、生活場景為主題村內容,尤其在新聞攝影、紀實攝影中更能發(fā)揮其長處。
封閉式構圖的攝影作品要有完整性、均衡性,而且所表現的內容只限于畫面之內。
布列松——巴黎,1969
布列松——東德,柏林墻,1962
開放式構圖之適用攝影體裁
開放式構圖與封閉式構圖相反,在畫面中并非展現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而是某些元素或者是被切割掉一部分,也或者有完整的形象,但其運動狀態(tài)或某種指向有向畫外發(fā)展的趨勢,讓人產生對畫外的聯想,也就是說畫里畫外發(fā)生了某種微妙的聯系,人們看到的不止是作品方寸大小的畫面,而是在頭腦中產生了更大更廣的畫面。可以這么說,封閉式構圖注重的是畫內的完整表達,而開放式構圖則是在畫內增添了無形的畫外信息。這種構圖觀念很適合用于人文紀實類的題材中,或者一些帶有故事情節(jié)和現場感的生活小品等。因為它帶有很大的隨意性,拍攝的思維可以放得更開更廣,這是一種打破常規(guī)打破均衡的構圖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耐人尋味的效果。
TIPS:
攝影的本質就是有創(chuàng)造性地去“記錄”,如何推陳出新,突破舊有的傳統(tǒng)的構圖模式,以期達到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進而增強畫面帶給讀者的感染力,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探討,而開放式的構圖方式,為我們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構圖大解放——用光來攝影
光在攝影中的作用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問到這個問題時,似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用光的技術,在我們很多的攝影教材中,絕大部分涉及的也就是如何獲得準確的曝光量這樣技術性的問題。實際上,我這里要強調的是,運用光線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手段,如何來構圖畫面,使畫面獲得在普通視覺下難以獲得的一種畫面。這種畫面往往也只有通過鏡頭才能表現出來。
用光來突出重點是攝影構圖學中的重點:
人們的視覺生理注定人們永遠會首先關注到畫面中的最亮區(qū)域。
攝影:Alfanso
暗影里有什么?我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人大踏步闖入亮處?我們不知道。你可以給這幅照片作出多種解釋,或許它只是人類生存狀況的一種寫照。生活是不可思議的,我們當中有些人只作為觀察者,而有些人卻勇往直前。
攝影:Alfanso
攝影:Alfanso
無論什么時候,只要一看取景器,就要先看光線,觀察光線的效果和體驗光線的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光來突出重點內容,也可以通過光影,直接表現藝術感。光在攝影中,可以是要表現的主體,也可以是輔助內容,更是藝術畫面必不可少的元素。
光是攝影中的主題內容,亦是攝影構圖學的主體
有一種攝影,直接就是用光作畫。其實就是將相機設置成慢門,用長時間曝光,來表現光留下的軌跡。此時,光在畫面中所形成的形體(曲線)就是畫面的主體內容,而如何創(chuàng)造光的曲線,成為攝影的重點。
下面兩張攝影作品中,攝影師David Gross 用長時間曝光,并且用光檜筆在模特身體周圍進行描繪,經過長時間的曝光后,光被鏡頭凝固成一個光帶。
運用特殊的光影,也會創(chuàng)造出神秘的畫面 一般來說,選擇合適角度,利用光的透射,以點測光來確定曝光值。光線的方向決定了畫面的“表現”,它決定了高光和陰影的分布。
例圖中的兩幅作品,攝影師用點測光的方式決定曝光。雖然犧牲了畫面暗部的細節(jié),卻巧妙地將觀看者的目光集中到窗戶和窗下墻壁上的投影上,而這正是本作品的主題所在。另外由于攝影師用點測光方式決定曝光,使窗戶和投影的曝光非常準確,層次分明,而光線在墻上的投影也曾加了作品了立體感。
攝影:余興立
本作品中,攝影師用長焦鏡頭拍攝羊群,雖然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羊的神態(tài),但畫面卻比較平淡并且略顯雜亂。
攝影:余興立
同樣是拍攝羊群的作品。這里,攝影師改用廣角鏡頭拍攝,將羊群在陽光下投在道路上的影子納入畫面,使畫面頓時生動起來。拉長的影子使畫面有了空間感,而且由于廣角的運用,朝鏡頭方向發(fā)散分布的影子也從視覺上加強了羊群中羊的數目讓人覺得羊很多。另外影子也強調了羊群的方向性,使畫面富有動感?梢妼⒐庥叭谌氘嬅妫鳛楫嬅娴囊蛩,會取得意向不到的效果。 點測光:(Spot metering )
拍攝光影時,較為理想的測光模式為點測光。點測光的測光范圍是取景器畫面中央占整個畫面約2%~3% 的面積。點測光基本上不受測光區(qū)域外其他景物亮度的影響,因此,可以很方便地使用點測光對被攝體或背景的各個區(qū)域進行檢測。點測光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精度。但不管怎樣,一定要記住,要想實現準確曝光,測光對象應該適合18% 灰的要求。
TIPS:點測光模式
攝影師用點測光的方式拍攝了這幅作品,使亮部的墻面細節(jié)得到了很好的表現,而四周的暗部由于曝光不足形成了很濃的陰影。攝影師巧妙地運用這些陰影進行框架式構圖,把觀看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畫面的主題上。
和前面一幅作品一樣,攝影師用點測光拍攝了這張照片,兩道陰影中的傾斜的古老木門,使畫面意味深長。
【攝影構圖觀念大解放】相關文章:
人像攝影基本構圖觀念06-04
風景攝影基本構圖觀念與視覺概念10-12
花卉食物攝影基本構圖觀念與視覺概念06-04
必看的攝影的9大構圖04-19
攝影必看的9大構圖04-21
人像攝影的10大構圖技巧04-21
風景攝影八大構圖技巧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