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
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天中節(jié)等,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處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雜糅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jié)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很多習俗,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端午節(jié)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
龍舟競渡
賽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劃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龍舟起源于何時,確切的時間難以考究。據(jù)《河姆渡遺址 第一期發(fā)掘報告》稱,早在7000年前,在沿海繁衍的遠古先民已用獨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槳劃舟。龍舟競渡的風俗各地都有,但尤以嶺南一帶花樣繁多,除了常見的“斗標”和“趁景”外,還有種種形式。端午賽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
這些龍船平時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龍船安放在陸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護的,龍頭則放入祖祠供奉。每年的端午前擇吉日,龍船就下水或從水底浮起!捌瘕堉邸焙螅有采青和點睛等重要的儀式。《廣州天河區(qū)志》記載:“起船時,要放鞭炮,敲鑼鼓,待船洗刷干凈并上油后,再拔幾根青草,放在船頭船尾,謂之起船采青。”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賽龍舟期間,每天早上將龍頭、龍尾從祠堂或廟里取出,每天晚上送回,迎送隊伍一定是龍頭先行、龍尾殿后。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環(huán)節(jié)。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舊時人們祭祀龍神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福佑、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
劃龍舟一直是端午期間最盛大的活動,披紅掛綠、百龍匯集、村村歡笑的龍舟“趁景”和“探親”,鑼鼓喧天、爭先恐后、萬人爭睹的“斗標”,以及一開數(shù)百圍的“龍舟飯”,都是不折不扣的民間狂歡。
趕藥市
我國南方廣西、云南、四川、湖南等地有端午“趕藥市”的節(jié)俗。端午前后,民間籠罩在趕藥市,飽吸百藥之氣的氛圍中。端午藥俗觀是中國人順應天時,與自然植物動物共生共存而形成的最樸素的生活哲學。
民間認為端午藥物的諸多物質形態(tài),蘊含的是抽象的力量,反映了中國人依循陰陽二氣、歲時天候的宇宙論思想。這種思想深刻影響了東亞漢文化圈,今天的日本、韓國、朝鮮、越南都有端午藥俗的觀念與實踐,這其中,既有中國傳統(tǒng)思想淵源,又有在地化的多元形態(tài),共同構成了以藥俗觀為本質。
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古人認為,端午即午月午日,陽氣最為旺盛之時,是草木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所以在這天采藥、掛艾草等會有特別的功效。菖蒲作為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可開竅醒神。同時,菖蒲的葉子形狀似劍,民間稱之為“水劍”,寓意其可“斬千邪”。正因為這兩個原因,人們過端午節(jié)時,常在門前懸掛菖蒲。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
艾草在中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每至端午節(jié)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yī)藥的功能而來,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草藥水,即是古籍記載的沐蘭湯,關于洗草藥水習俗的現(xiàn)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西漢末的《大戴禮記·夏小正》中,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或草藥,有香氣,可煎水沐浴!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廣泛流行。在廣東,兒童用苦草麥藥或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則到江河、海邊沖涼,謂之洗龍舟水,洗去晦氣,帶來好運。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草、菖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海南人將端午海水沐浴稱為“洗龍水”。
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碧斓厥巧母荆嫦仁侨祟惖母,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歷端午節(jié),“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里去,這便是挑“端午擔”。端午擔里的各樣物品,數(shù)量成雙,寓意“成雙成對”,到了丈母娘家中,丈母娘會將端午擔里的點心等禮品分送給親戚朋友,寓意定親成禮,送嫁開始。在毛腳女婿回家之前,丈母娘還會自備禮品,讓女婿帶回,寓意“回禮”。女婿的端午之行,才正式結束。
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拴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繩、健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端午節(jié)時,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系上五色絲線以驅邪。后來還發(fā)展出長命縷、長命鎖等飾物。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傳統(tǒng)之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jié)后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邪迎吉作用。青色屬木,代表東方;赤色屬火,代表南方;黃色屬土,代表中央;白色屬金,代表西方;黑色屬水,代表北方。以動物為標志,東方為青龍,南方為朱雀,西方為白虎,北方為玄武(龜蛇),中央為黃龍,均為靈物。實際上,五色絲可以驅邪避瘟的象征意義遠比實際功能明顯。在東晉葛洪的《抱樸子》中又記述有將五色紙掛于山中,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大概是以五色象征五方鬼神齊來護佑之意。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浸龍舟水
端午節(jié)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雨與龍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源于農耕社會人們對星辰運行的認識,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 進入夏季,蒼龍七宿完全升起之時,也就是降水增多的時候,人們認為是龍掌管著降雨。仲夏端午“飛龍在天”這期間,我國相應地域往往雨水明顯增多。在中國南方,人們利用水系眾多的自然條件進行龍舟競技。龍舟寓意吉祥,同時平日擺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龍舟滑過的水人們認為是“大吉水”。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jié)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日不僅適合采藥,還最宜制藥,“可久不歇氣味”(《歲時廣記·合諸藥》)。明清時期,端午采藥制藥的節(jié)俗十分普遍,且講究在“午時”采藥,如“午時收百草為藥”“午正蓄采百草備毒”等。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漢末《大戴禮記·夏小正》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蹦纤巍稓q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合諸藥”條引《瑣碎錄》“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臘日、除日前三日合藥,可久不歇氣味”,是說端午時所合之藥的藥效會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藥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
打午時水
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臺南有取午時水打鐵的傳統(tǒng),利用午時水的至陽之氣,可讓各項鐵具更堅固耐用。據(jù)說午時水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閩南民間諺語說,“午時洗目睭(眼睛),明到若烏鹙”;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
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于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邪、消災。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
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jù)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邪。據(jù)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打馬球
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中國北方民族沒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但會在端午這天射柳和打馬球,這很明顯是來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競技遺俗。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端午節(jié)各地習俗
1、河南
河南,過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
2、江蘇
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劃龍舟外,節(jié)日飲食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jié)日裝飾則有五毒圖、菖蒲艾葉、鐘馗像、纏臂的彩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區(qū),還有獨特的驅毒避邪習俗——消赤口白舌;懸鐘馗、關帝畫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內插菖蒲、艾葉,門戶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紅紙之菖蒲艾葉;用紅紙書寫下述詞句張貼于門外,均系去除邪氣之意。儀征縣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jù)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
3、廣東
廣東過端午節(jié)歷史悠久,端午節(jié)在廣東自古就是熱鬧隆重、喜慶的節(jié)日。廣東端午節(jié)習俗甚多,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廣東人過端午節(jié)很有節(jié)味,節(jié)俗內容豐富。南方江河水網(wǎng)縱橫,水上競技活動歷史悠久。
4、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還有著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傳統(tǒng)習俗!堆轮葜尽分芯陀涊d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祖先,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兒童放各種紙鳶,角高下。樂羅沖育黎伏三里聚眾千百,互相斗毆,謂之打風箏架,雖官府不能禁!笨梢,在歷史上古崖州一帶的人們在端午節(jié)前后有著極為豐富的慶祝活動。
5、廣西
廣西端午民俗活動主要有舞龍、舞獅、腰鼓等民俗文藝表演。廣西南部地區(qū),比如寧明、崇左、龍州等地,過端午節(jié)都要包涼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諸如苦楝樹等樹木的枝葉,在陽光下曬到半干時就堆放到平地里燒,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個竹制容器里用清水沖濾。最后用過濾得到的棕黃色的水來浸泡準備好的糯米。經過浸泡后的糯米會在原來的香氣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黃色或者棕黃色。
6、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文化與習俗多樣的一個特別的節(jié)日。從一般意義上來說,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較普遍的習俗。除此之外,金華的武義、衢州等地,則有端午吃大蒜的習俗。金華一帶的端午,直到今還有出嫁的女兒給父母“擔端午”的習俗,女兒準備一擔粽子,粽子每五個為一小扎,兩個小扎結為一束作為禮物送給父母,同時,還有送豬肉等附帶禮品的。各地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習俗細節(jié)上的差異。寧波的“端午擔”主要是魚肉鵝酒等,以幢籃盛之,少則四色,多則十二色;親戚也互相饋送,叫“送節(jié)”。
7、江西
江西過端午節(jié)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制作豆娘(一種頭飾)、編織五彩繩、佩戴香包、畫額、佩戴五彩繩、賽龍舟等習俗。江西建昌府午節(jié)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8、安徽
安徽的端午風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龍舟競渡、城里粽、農家粑、插蒲掛艾、飲雄黃酒、掛香包、佩五彩絲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習俗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試草名,互相以路邊草名對答。一種是比試草的韌度,以強韌為勝。端午節(jié)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鄉(xiāng)間人吃“大葉粑”。
9、湖南
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jié)習俗,主要有辦家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觀龍舟、回娘家、辭端午等,還包括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等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祭屈原等習俗。湖南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湖南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于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
10、云南
云南端午習俗有迎神、奠幣、初獻、亞獻、飲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著漢服,誦讀詩歌、表演越劇、射禮表演等節(jié)目。云南普洱當?shù)厝诉^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藥根。
11、四川
端午節(jié)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鹽蛋、莧菜。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游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于城東南角城樓,上下對擲,聚觀者數(shù)萬;光緒二一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fā)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12、貴州
“游百病”是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jié)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認為,端午節(jié)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13、湖北
湖北的傳統(tǒng)習俗有貼端午對聯(lián)、門口掛艾葉菖蒲,還有包粽子、煮鹽蛋、泡雄黃酒等。湖北秭歸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的形式獨特,許多傳統(tǒng)習俗,都與祭屈原有關。秭歸每年有三個“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14、山東
山東各地端午風俗:采藥、五彩線、剪紙、拉露。端午節(jié)之日,山東所有地區(qū)普遍在門口插艾蒿,膠東部分地區(qū)還加插桃枝。山東鄒平縣過端午,每人早起均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市過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過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15、甘肅
在甘肅,端午時節(jié)會采摘新鮮的玫瑰用蜂蜜腌漬并食用,有的地方還會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發(fā)面整治的扇形面食,一共五層,中間會撒上胡椒粉,據(jù)說這是由端午時節(jié)制扇、賣扇、贈扇的風俗演變而來的。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過端午節(jié)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16、山西
飲雄黃酒,也是山西民間端午節(jié)的重要習俗。其來歷與吃粽子有相似之處,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節(jié)日期間,成年人除飲雄黃酒外,還要在七竅之處涂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等處,歷代相傳。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晉南地區(qū)則要將一些粽子用五色線捆繞。其用意都在辟邪。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17、陜西
陜西過端午節(jié)一般從農歷四月底開始,一直持續(xù)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掛五彩縷、香荷包,懸掛艾草,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沒有賽龍舟之類。舊時陜西興安州過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18、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方,端午期間是忌打井水的,民間傳是為了避井毒。并且在端午時期還要吃用五種毒蟲作為花飾的“五毒餅”用來避五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葚,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19、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習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黃煙、送魚、唆啰嗹舞蹈、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蘭草水洗浴、采草藥作為午時茶、祭祖、水上捉鴨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舊俗,媳婦于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曬藥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于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后,獻紙于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jié)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lián)以彩線,系于釵上。幼女則懸之于背,稱為“竇娘”。
20、東北
東北過端午,清早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系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有的人家還會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蘆掛在一起有掃除百病的含義。采回來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來洗臉。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彩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脖子上帶著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
端午節(jié)的7大傳統(tǒng)食俗
01.端午節(jié)吃粽子
吃粽子食俗的歷史由來
端午節(jié)吃粽子,歷史悠久。粽子古稱“角黍”,《本草綱目》記載:古人以菰葉裹米,煮成尖角之形,像棕櫚葉的形狀,叫“粽”。在魏晉時期,周處在《風土記》中就說:“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闭f明早在晉代端午節(jié)吃粽子就已成習俗。吃粽子的習俗不只是國內流行,世界各地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吃粽子的食俗。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為了祭吊屈原的說法最早見于晉人劉義慶《世說新語》:“周時,楚屈原以忠被讒。見疏于懷王,遂投汨羅以死。后人吊之,因以五色絲系角條(粽子),于節(jié)日投江以祭之!背宋墨I所記,還有許多民間傳說把屈原和粽子連在一起。
相傳,屈原投江以后,人們紛紛趕來營救未成。于是有人就將紅棗、米飯等食品倒入江中,祭拜屈原亡靈。東漢時,長沙有人夢見屈原頭戴云冠,腰掛長劍,身佩美玉,與鄉(xiāng)親們相會,說每年所祭食品均被水族魚蝦龜蚌竊食。百姓們急問屈原解救之法。屈原道:“今后若有惠祭,當以箸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并纏五色花絲,把船裝成龍的樣子,因一切的水族都屬龍王管轄,它們看是龍王送的食物,也就不敢再吃了。”從此人們每到端午節(jié)就照此法做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劃龍舟的習俗沿襲至今。
粽子的發(fā)展歷史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還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之為“筒粽”。魏晉南北朝時,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藥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唐代粽子用的米“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品種較多。宋代吃粽子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出現(xiàn)了“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等。元代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jié)局限。明代開始用蘆葦葉包粽子,餡料已出現(xiàn)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粽子的種類
從古至今,粽子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酉陽雜俎》記載:唐代長安的“庚家粽子”以“白瑩如玉”著稱。宋代四川的粽子叫“瓷簡”,以味道鮮美著稱。據(jù)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記載:當時的粽子已達數(shù)種之多,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黍、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又有九子粽。
四川粽子
按地域來分,較為著名的粽子有北京粽子、廣東粽子、蘇州粽子、寧波粽子和臺灣八寶粽,均被視為我國的名粽。北京粽子有糯米粽和大黃米粽之分,大黃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別有風味。廣東粽子用荷葉包裹,個頭大,正面為方形,后背隆起一個尖角,肉黃粽和什錦粽較為出名;蘇州粽子為四角形,餡有鮮肉、棗泥、鹵肉、豆沙等。
臺灣八寶粽
另外,粽子還有北粽、南粽、藥粽的分類方法。北粽又稱“素粽”,涼吃,其以葦葉包粽,吃起來有一種草香味。南粽又稱為“葷粽”,熱吃,其以竹葉(或荷葉)包粽,吃起來有竹香和肉香味。藥粽則是用菖蒲葉、茭白葉包粽,粽子里放蓮子、桂圓、枸杞等,吃起來有一股藥香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將治病的藥與粽子并食治療瘧疾效果良好的記載。
藥粽
民間還有賦予文化內涵的江米小棗粽子,放一粒棗叫“紅心粽”;放兩粒棗叫“夫妻粽”;放三粒棗叫“三星粽(福祿壽)”;放四粒棗叫“四季平安粽”;放五粒棗的叫“五子登科粽”“五福粽”。對人們來說,端午節(jié)包粽子是一大樂趣,吃粽子是一大享受。
02.端午節(jié)吃五黃
端午節(jié)食“五黃”的習俗,最富特色!拔妩S”指雄黃酒、黃魚、黃瓜、咸蛋黃、黃鱔(黃豆)。雄黃的顏色橙黃,有解毒殺蟲之功,可治痛瘡腫毒,蟲蛇咬傷。俗信端午節(jié)時有“五毒”之說,“五毒”指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間認為,飲了雄黃酒便可殺“五毒”。俗諺說:“喝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這里寄予了人們辟“五毒”、驅百病的愿望。
雄黃酒
雄黃酒的制作方法簡單,在普通酒中放入少許雄黃或以菖蒲末拌雄黃加入酒中即成,后者稱“菖蒲雄黃酒”。端午節(jié)家人聚會,在宴席上都要喝雄黃酒,雄黃酒除飲用驅瘟避毒之外,又可以涂抹在小孩的面頰耳等處,以防夏令毒蟲侵入。還要在小孩的腦門上蘸雄黃酒,畫一“王”字,稱為“畫王老虎”,因虎乃獸中之王,寓示著能鎮(zhèn)百怪。
03.端午節(jié)吃時令面點
有的地域,端午節(jié)有吃的時令面點習俗,常見的五毒餅、藤蘿餅、玫瑰餅。五毒餅是一種桃酥式的糕點,用模子鑄成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的“五毒”圖案。藤蘿餅則是以藤蘿花葉做餡兒烤制而成的甜餅。玫瑰餅是用鮮玫瑰花瓣加白糖做餡兒烤制而成的。
04.端午節(jié)吃涼糕
在北方,有的地方端午節(jié)有吃涼糕的習俗。涼糕是用北方特有的黃米制作而成。把煮熟的黃米糕在案板上薄薄地鋪上一層,再鋪上一層由棗子、玫瑰和豇豆泥做成的餡;上面又蓋上一層黃米糕。放涼后,切成菱形小塊,蘸白糖食用。
05.端午節(jié)吃鮮
在有的地方,端午節(jié)有吃鮮習俗,也叫“薦鮮”,就是要吃應時的小果品。其中包括櫻桃、黃杏、荸薺、桑葚、江米藕等。端午節(jié)之時,北方有的地區(qū)有用櫻桃和桑葚供佛的習俗。民間流傳說:紅色的櫻桃象征著小日子越過越紅火,櫻桃二字喻示著降妖除魔的英雄一來,瘟疫、毒蟲紛紛逃跑(“櫻”與“英”,“桃”與“逃”諧音)。
江米藕有“藕斷絲連”之寓意,對遠方不能回來過節(jié)的親人的思念之情。江米藕在制作時,先把藕的兩頭切去留中間部分,灌入洗凈的江米,上鍋蒸熟。冷食、熱吃均可。食用時,把江米藕切成薄片,放入碟中,撒上白糖,澆上桂花汁即可。
06.端午節(jié)吃雞蛋
江南一帶在端午節(jié)這天,孩子們胸前會掛一個用網(wǎng)袋裝著的雞蛋。民間相傳:在很久以前,天上有個瘟神,每年端午的時候就要下界傳播瘟疫害人。受害者多為孩子。人們紛紛到女媧娘娘廟燒香磕頭,求她消災降福,保佑小孩。女媧得知此事就去找瘟神說:“今后凡是我的嫡親孩兒,絕不準許你傷害!
瘟神知道女媧法力無比,不敢和她作對,就問:“不知娘娘有幾個嫡親孩兒在下界?”女媧一笑說:“我的孩兒很多,在每年端午這天,命我的嫡親孩兒在衣襟前掛上一只蛋袋,凡是有蛋袋的孩兒,都不準你胡來。”到了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見一個個孩子胸前都掛著一個小網(wǎng)袋,里面裝著煮熟的雞蛋。瘟神以為都是女媧的孩子,就不敢動手了。從此,端午吃雞蛋之俗逐漸流傳開來。
07.端午節(jié)吃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qū),每逢端午節(jié)有“煎堆補天”的風俗。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芝麻或番薯粉與其他配料調成面團,下鍋煎成片餅。端午節(jié)正逢當?shù)孛酚昙竟?jié),常常陰雨不斷。傳說遠古時代,女媧煉石補天處,每年都有裂縫,所以才陰雨連綿,必須用煎堆補天,方能塞漏止雨。人們相信,端午節(jié)吃了煎堆,就沒有陰雨天氣,反映了百姓擔心久雨成澇、影響夏季農作物收成的心理。
南北粽子差異
1、南方人吃粽子的特點
在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上,基本可以概括為“南咸北甜”,但吃粽子有明顯區(qū)別。南方人喜歡吃粽子時的咸味,粽子的形狀多為三角形、菱形、圓錐等,餡料種類繁多,所以口味也多種多樣。常見的餡料有鮮肉、火腿、培根、蛋黃等,所以粽子整體偏咸。
2、北方人吃粽子的特點
北方人吃的粽子大多是甜粽子。他們以糯米為主要原料,加入紅豆、大棗等餡料,使粽子更加豐富。許多北方人在吃粽子時會選擇蘸糖。,味道很甜很糯,非常開胃。作為一個北方人,我還是深有感觸。
粽子除了南北口味不同外,餡料也大不相同?傊还苁翘痿兆舆是咸粽子,主要是大家吃得開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南北人民都吃粽子。習慣也有一些融合,不管什么樣的粽子,大家基本都能接受。
3、南北粽子味道不同的原因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方面是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江蘇,閩粵兩代。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在當時特別隆重,南方人普遍喜歡吃甜食。在特別重要的節(jié)日里,很多人都覺得需要吃一些和平時不一樣的東西,才能顯得特別重要。于是,一向以甜味為主的南方,也改變了口味,在糯米中加入了一些肉,使其變咸。
同樣,北方人平時也喜歡吃咸的食物,但一提到端午節(jié),在北方人眼中也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就像過年吃餃子一樣神圣。在這個重要的節(jié)日里吃點香甜軟糯的粽子也象征著甜蜜和美麗,所以北方人更喜歡吃甜粽子。
第二個原因是飲食習慣的不同。在北方,我們把粽子當零食吃,但在南方,我們把它當主食,就像南方早餐主食一樣,很多人喜歡吃粽子,煮紫薯等,而我們北方人平時根本不吃這些,所以南方人喜歡在粽子里加點肉,咸味讓早餐更豐盛。
4、北方粽子
北方的粽子很甜。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紅棗或蜜餞糯米。有些人還使用豆沙或果脯。為了增加甜度,有的還加了白糖。粽子可大可小,但一般不小于小女孩的拳頭,形狀為斜四邊形或三角形。為了增加甜度,吃的時候會蘸一些糖。還有水晶粽子,這個晶瑩剔透,很有Q味,不油膩的小粽子,搭配各種不同顏色的口味,色香味俱全,讓人愛不釋手。
南方:豐富的餡料,咸味主食
單看形狀,南方粽子似乎是多面的:三角形、火炬形、錐形、方形,精致的外觀首先滿足你的胃口。與北方的甜棗粽不同,南方的餡料更豐富。豆沙、鮮肉、火腿、蛋黃。其中,江南水餃非常有名,種類繁多,有蛋黃水餃、火腿水餃、艾草水餃、蓮藕水餃等。南肉餃子的肉是用幾種調味料制成的,所以南餃子不僅可以吃到各種美味的香氣,還可以吃到細心的情感和人情味。
5、下面看看南方粽子的陷
廣東粽子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廣東粽子與北京粽子相反。它體積小,造型獨特,正面呈方形,背面有尖角,形似錐子。有很多品種。除了鮮肉餃子和豆沙餃子,還有用咸蛋黃做的蛋黃餃子,還有雞丁、鴨丁、叉燒、香菇、綠豆餡的什錦餃子。味道更好。
四川粽子
四川人愛吃辣,所以粽子也是甜辣的。四川麻辣粽子因其制作精細、工藝復雜,是流傳千古的名小吃之一。制作方法是將糯米和紅豆浸泡5至6小時,倒出水,加入胡椒粉、四川鹽、味精和少許臘肉,將粽子葉包成60個左右的四角餃子克。烹制后香辣可口,風味獨特。
蘇州粽子
蘇州粽子是一個細長的四合院。有鮮肉、棗泥、豆沙、豬油沙等品種。具有用料考究、制作精細的特點。比如豬油沙餃,選用優(yōu)質紅豆,煮熟后去皮過濾沙子,再加入雙倍糖和適量油做餡。包的時候,餡里還有一塊肥肉。烹制后光鮮甜美,油潤芬芳。
嘉興粽子
浙江嘉興粽子歷史悠久,名揚中外。嘉興粽子呈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雞粽子等品種。嘉興粽子是五芳齋最流行的粽子,被譽為江南粽子之王。它的粽子在選料、制作和烹調方面都獨樹一幟。米飯應該是優(yōu)質白糯米,肉選豬后腿。粽子煮熟后,肥油滲入米飯,入口鮮美,肥而不膩。很多海內外朋友都是嘗過嘉興粽子才知道浙江嘉興的地名。
端午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如今,餃子種類繁多。除了最傳統(tǒng)的餡料,還有龍眼餃子、肉餃子、晶棕餃子、蓮子餃子、蜜餞餃子、火腿餃子、咸蛋餃子等。不同地方不同。因此,各種粽子出現(xiàn)在各地,可謂五花八門。
端午節(jié)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詩人節(jié)、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信仰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fā)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一、人物紀念說,主要有:
1、紀念屈原說,最廣為流傳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在五月初五跳汨羅江自盡,百姓們?yōu)榱瞬蛔尳锏聂~蝦吃掉他的身體,也為了他的靈魂不在江里餓著,人們用粽葉包裹食物扔進江中,之后形成了端午食粽的風俗,端午的風俗還有劃龍舟、戴香囊、系五彩繩、掛艾草、涂飲雄黃酒等。
2、紀念伍子胥說:伍子胥心懷家國,卻被奸臣陷害,為自證清白自刎而死,在五月五日那天尸體被投入江中,因此有傳言說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子胥。
3、紀念孝女曹娥說,相傳曹娥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由此傳為神話,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介子推是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jù)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jié)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二、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惡月惡日的俗忌,漢代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yǎng)成人,一旦撫養(yǎng)則男害父、女害母,因而出現(xiàn)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三、夏至說,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jié)如涓涓之水發(fā)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四、蓄蘭沐浴說,據(jù)西漢禮學家戴圣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
五、勾踐操練水軍說,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端午節(jié)的傳說
端午傳說——屈原投江
大約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戰(zhàn)國時代,屈原出生在楚國的一個貴族家庭里。他青年時代就有著出色的才干,踏進楚國朝廷不久,便受到賞識,當了[左徒]這一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實行政治改革的主張始終不能實現(xiàn),終于被削職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現(xiàn)在湖南、湖北的許多地方,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憂民感情的詩篇。后來楚國亡了,屈原心裹有說不出的痛苦,便來到汨羅江邊,抱起一塊石頭,縱身投入江里自盡了。
屈原死后,人們?yōu)樗◤R筑墳,長久地敬仰他、懷念他。他死在農歷五月初五日,人們把這一天當作一個節(jié)日,即端午節(jié)。屈原的家鄉(xiāng)和中國南方廣大地區(qū)有個風俗,每到這一天就要舉行盛大的劃龍舟比賽,據(jù)說劃龍船就是表示救屈原的意思。人們每到端午節(jié)就要吃粽子,據(jù)說也同屈原有關。最初是汨羅江邊的老百姓為了祭祀屈原,把米包成粽子投進水里去喂魚,使魚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尸體;后來這習俗傳遍了全國,甚至還傳到了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
端午傳說——忠良伍子胥
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傳說——紀念孝女曹娥
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傳說——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端午節(jié)有什么習俗】相關文章:
長沙的端午節(jié)習俗有什么06-04
端午節(jié)習俗迎鬼船有什么活動08-25
小暑有什么習俗09-28
鬼節(jié)有什么習俗08-04
夏至有什么習俗09-28
端午節(jié)里為什么有迎鬼船的習俗06-25
土族有什么婚禮習俗05-08
谷雨節(jié)氣有什么習俗04-30
小暑節(jié)氣有什么習俗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