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家庭的教育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創(chuàng)造未來的“雕塑家”,兒童的“基石”是由父母雙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但是現(xiàn)在,很多家長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走出寵愛過度的家庭教育誤區(qū)。
家長們對孩子百依百順,要什么給什么,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愛,一種真正的愛,希望家長們在借鑒的基礎上,對幼兒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愛中有教,教中有愛,這樣才能使幼兒得以健康成長。
二、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誤區(qū)。
智力是能力的核心和靈魂,發(fā)展幼兒的智力、培養(yǎng)幼兒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只注重智力因素,結果可想而知。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兒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予以表揚和鼓勵;當幼兒在做某件事情、因其他原因半途而廢時,就應及時地給予督促、鼓勵,使他們堅持把事情做完做好;在游戲中讓幼兒擔任某些他們不喜歡的角色,以使他們的行為服從集體要求等等,這樣就能使他們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地發(fā)揮。
三、走出氛圍不良的家庭教育誤區(qū)。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形象對幼兒的影響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許多幼兒的性格、作風、行為習慣之所以很像父母,遺傳并非起決定作用,而主要是從父母的言談舉止、待人處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幼兒平時是很善于模仿的,他們對事物好壞的辨別還比較差,只要是父母和老師說的或做的,就認為是好的、對的、美的。他們每天都在用最精細的眼光去注意生活中的一切問題和觀察著大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學。
四、走出物質獎勵的家庭教育誤區(qū)。
獎勵可分為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兩種。獎勵孩子本質上并不是壞事,但是,你必須明智的去選擇何時何地用何種獎勵。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獲得物質獎勵,那么沒有得到物質獎勵的時候,孩子就會變得完全灰心喪氣,他們甚至會認為沒有物質獎勵的事情不值得去做。例如:讓孩子在洗澡的時候很聽話,晚上給他多講個故事是比較合適的獎勵。而如果你答應改天給孩子買個新玩具,那就會走入物質獎勵的家庭教育誤區(qū)。物質刺激的確能對幼兒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使孩子有高度的積極性,可是產生的效力卻是短暫的。家長只考慮物質刺激給幼兒帶來的短期效應,而未考慮給幼兒造成的危害。從長遠來看,這種手段注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幼兒受到多次物質刺激后,就會變得越來越依賴于物質刺激,甚至做一點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另外,物資刺激實際上意味著對幼兒能力的懷疑,所以經常接受物質刺激的幼兒,在依賴于物質刺激的同時,還會產生一種自卑感。因此,家長應當慎用物質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勵的方法,給幼兒以精神上的激勵,促使幼兒不斷取得進步,到達成功的彼岸。
五、走出迫切“望子成龍”的家庭教育誤區(qū)。
家長們對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心切,期望子女有比自己更高的學問,更優(yōu)的待遇,更好的聲望。因而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用過高的標準來要求孩子,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愛玩、愛動、自我約束力差的天性,家長不能不考慮這些因素,而盲目地讓孩子順著自己的意愿去做。
【幼兒家庭的教育知識】相關文章:
幼兒家庭教育知識是什么05-29
家庭教育小知識04-26
家庭教育知識講座方案04-26
幼兒教育知識大全07-18
幼兒安全知識教育教案01-11
幼兒園教育與幼兒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05-06
幼兒家庭教育心得04-27
幼兒家庭教育的方法04-28
家庭幼兒教育方法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