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情人節(jié)的起源和習俗
【七夕節(jié)習俗】
七夕節(jié)的習俗是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七夜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活動的方式大多是女生穿針引線,做一些乞巧的小物品,然后放一些瓜果,比賽乞巧。不同地區(qū)的乞巧方式不同,但各有趣。
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非常簡單,只展示瓜果乞巧,此時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結網,就意味著太乞巧了。胡城、曹縣、平原等地吃乞巧飯,乞巧的習俗很有意思:七個好女孩帶面條和菜,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幣、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包在三個餃子里。乞巧活動結束后,他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說吃錢有福,吃針手巧,吃棗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jié)活動,具有競爭的性質,類似于古代的斗巧習俗。在現代,有些地方也有制作巧芽湯的習俗,即7月初一,將谷物浸泡在水中發(fā)芽。七夕,剪芽做湯,孩子們吃巧芽,聰明;后來,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制作的裝飾品是斗巧習俗的演變。七夕之日,牧童在牛角上采摘野花,稱為“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是牛郎織女相會時哭泣造成的。據說這一天喜鵲很少,比如膠東、魯西南,都去天上搭鵲橋。
如今,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這一天用面粉做成各種小物質,油炸后稱為“巧果”,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晚上在院子里展出。女孩為月穿針祈禱織女給她巧妙的技巧,或者抓一只蜘蛛,放在盒子里。如果第二天打開盒子后已經結網,則稱為“巧”。
在紹興農村,七夕夜會上有很多女孩獨自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耳語,女孩將來會得到一個幸福的紳士。
為了祈禱牛郎織女在天堂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在浙江金華,7月7日,家家戶戶都要殺一只公雞,這意味著牛郎織女今晚會見面。如果沒有公雞報告,他們永遠不會分開。
據說在廣西西部,7月7日上午,仙女要下凡洗澡,如果喝洗澡水,可以避邪、治病、延年益壽。這水叫做“雙七水”,這一天雞鳴時,人們爭先恐后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后用新甕盛起來,等以后再用。
廣州的乞巧節(jié)是獨一無二的。七夕節(jié)到來前,女孩們用彩紙、草、繩子等制作各種奇妙的小玩意,將谷物和綠豆放入小盒子中,然后用水浸泡發(fā)芽。當芽長到兩英寸時,它們被用來崇拜上帝,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到初七到第七天晚上,女孩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珠寶,燒香點蠟燭,跪在空中,稱之為“迎仙”。
拜仙后,姑娘們手里拿著彩線,對著燈影把線穿過針鼻,如一口氣能穿七個針鼻的人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鼻的叫“輸巧”。七夕過后,女孩們互相贈送這些小工藝品和玩具,以示友誼。
在福建,七夕節(jié)期間,女孩們不得不讓織女們欣賞和品嘗水果,以保佑她們明年的水果收獲。供應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龍眼、紅棗、榛子、花生、瓜子)、花和女性化妝花粉和香爐。齋戒洗澡后,我們輪流在桌子前燒香,默默祈禱。女人們有兒子、長壽、美麗和愛。
然后大家一邊吃水果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也就是說,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就是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者稱之為“輸巧”,“輸巧”把自己的小禮物送給聰明人。
【七夕節(jié)的由來】
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jié),又稱七夕節(jié)“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浪漫的節(jié)日。
據說七夕節(jié)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七月七日,漢彩女常穿七孔針對開襟樓,人俱習。”這是中國古代文獻中關于乞巧的最早記載;唐朝王建有詩云:“闌珊星點綴著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碌”;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太宗和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宴會上,宮女們各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相當隆重。北京有一個專門銷售乞巧商品的市場,世界稱之為乞巧市。人們從七月初一開始買乞巧商品。當時,乞巧市場繁忙活潑,成了人們的海洋。七夕節(jié)是古人最喜慶的節(jié)日。
七夕節(jié)也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據說牛郎的父母早逝,經常被哥哥和嫂子虐待,和一頭老牛在一起。老牛感到善良,教他如何娶織女為妻。
一天,仙女們去銀河洗澡,藏在黑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織女的五顏六色的衣服。驚慌失措的仙女穿著衣服飛,只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同意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織和女人過著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織女生生了雙胞胎。老牛臨死前告訴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遇難時穿上它尋求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不情愿地剝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織女和牛郎結婚后,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牛郎回家沒見織女,趕緊穿上牛皮,帶著一對孩子追。看到織女即將追上,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發(fā)夾,向銀河系揮手。過去淺銀河突然變得渾濁洶涌,把牛郎織女隔在銀河系兩側。
從此,牛郎織女淚流滿面,隔河相望。后來,王母娘娘允許牛郎織女在7月初見面,于是喜鵲飛上天空為牛郎織女搭橋,這就是所謂的鵲橋會。據說在七夕夜,人們仍然可以在葡萄架或其他水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民間女孩相信,所以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身上“鵲橋會”當時,女孩們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岸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遇,乞求上帝讓自己像織女一樣聰明,祈禱自己能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七夕節(jié)。
【中國情人節(jié)的起源和習俗】相關文章:
龍頭節(jié)的起源和習俗03-12
父親節(jié)的習俗與起源06-22
中國傳統(tǒng)禮儀習俗03-12
中國各個民族禮儀習俗07-19
中國傳統(tǒng)結婚習俗11-01
中國傳統(tǒng)禮儀習俗09-12
驚蟄的由來和習俗10-27
小年的來歷和習俗02-05
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意義01-20
(必備)中國傳統(tǒng)禮儀習俗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