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時間:2024-10-17 22:59:59 旅行 我要投稿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作為一位杰出的導游,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導游詞,導游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jié)性等特點。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1

  黃河石林生成于距今四百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由于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為主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qū)內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態(tài),峰回路轉,景象步移萬千。石柱、石筍一般在80--200米之間。專家考察評估認定:黃河石林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極具旅游開發(fā)價值。

  石林景區(qū)有八個溝之多,是在地殼強烈的抬升之下,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使溝谷不斷變寬,局部輕弱層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溝谷兩側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時又受到風蝕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許多如窗欞的.構造,在水蝕.風蝕的強烈作用下形成了現(xiàn)在獨特的景觀。已開發(fā)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競發(fā)、西天取經、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zhèn),栩栩如生?/p>

  黃河石林景區(qū)將黃河、石林、沙漠、戈壁、綠洲、農莊等多種資源巧妙組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該區(qū)適宜探險、獵奇、漂流、攀巖、休閑度假以及地質考察并以其雄、險、奇、古、野、幽等特點成為西部影視片、科幻片的外景拍攝基地。在此拍攝的電視連續(xù)劇《天下糧倉》、《西部熱土》、《汗血寶馬》、《驚天傳奇》、《大敦煌》等播出后,更使黃河石林名揚天下。黃河石林和壽鹿山森林公園、五佛沿寺、永泰龜城構成了景泰旅游骨架,西與天祝小三峽、北與中衛(wèi)沙坡頭等旅游景區(qū)相毗鄰,形成黃金旅游線路。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2

  伏羲廟位于天水市秦城區(qū)。,建于明正德年間,廟堂為一座兩進三門的建筑群,自南向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特別是古柏按六十四卦排列。先天殿內有伏羲塑像、屋頂有六十四卦圖,,,面寬7間,,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風格建筑。

  自1988年開始,天水市政府每年在伏羲誕辰日農歷五月十三日傳說中龍的生日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公祭典禮,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炎黃子孫前來拜祭

  伏羲,炎黃兒女共同敬卯的仙祖,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先明,正是由于聳開天名道,詔起文明,才有了我們這個在世界文明史山占據舉足輕重地位的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伏羲廟,又名太吳官,俗稱人宗廟,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最宏大,氣勢最雄偉,保存最完整地伏羲氏禮祭祀廟宇。1963年被列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祭祖地重要地點。

  走進伏羲廟,但見庭院疏闊,古樹森森,相傳院內原有64株古柏,是按照伏羲先天64卦方位排列種成,遺憾的是現(xiàn)在只剩37棵,這些古柏蒼勁挺撥,冠蓋參天,自然得到園林專家的稱贊,喻為國內罕見的.古木殂品,明靜清雅的環(huán)境襯撫出伏羲廟的周易,堪稱一部世界性經著作,它不僅對哲學、宗教、軍事學產生過重大影響,而且對數(shù)學、物理、天文、地理遺傳不科領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近代和現(xiàn)代一些重要科學技術的進展,都與周易的思想有著密切關系,正是由于伏羲以上古文明的偉大貢獻,所以我國祭祀伏羲之禮世代綿延,經久不衰,每年春秋兩次,每年正月十六為伏羲誕辰,實為春祭,農歷七月十九,為伏羲祭日,舉行秋祭,昔皇故里天水對這位人文使祖的祭祀更加重視,每年春秋二季都在伏羲廟隆重舉行,在這里多次舉辦伏羲文化節(jié),吸引海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旅游觀光,尋幽訪古,唱著我的中國人,迎著月是故鄉(xiāng)明懷著濃濃的鄉(xiāng)情,與深深的敬意,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僑居異國的炎黃子孫一批批越過萬水千山,輕輕地步入伏羲廟尋根祭廟,,顯示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華夏兒女中產的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3

  甘肅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導游詞

  歡迎大家來到甘肅省敦煌市,,我是你們的導語小米,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

  鳴沙山和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zhèn)。在漫長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長河中,這里曾經是中西文化名流薈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間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創(chuàng)造了世界矚目的"敦煌文化",為人類留下了眾多的文化瑰寶。

  它不僅有舉世聞名的文物寶庫——莫高窟,還有"大漠孤煙、邊墻障,古道駝鈴,清泉綠洲"等多姿多采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其中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就是敦煌諸多自然景觀中的姣姣者。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于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它和鳴沙山東的莫高窟藝術景觀、融為一體是敦煌城南一脈相連的"三大奇跡"。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勝地。鳴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東西綿亙40余公里,南北寬約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壟相銜,盤桓回環(huán)。沙隨足落,經宿復初,此種景觀實屬世界所罕風。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古稱沙井,又名藥泉,一度訛傳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shù)十米。但雖遇烈風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沒,地處戈壁而泉水不濁不涸。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

  鳴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山以靈而故鳴,水以神而益秀"。游人無論從山頂鳥瞰,還是泉邊暢游,都會騁懷神往。確有"鳴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近年隨著旅游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當?shù)卣貙︼L景區(qū)采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

  使其面貌大為改觀,同時還開展了沙療、涌滑沙、滑翔跳傘,騎駝遨游等沙漠娛樂項目,使游人趣味盎然,絡繹不絕。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4

  天水 玉泉觀 坐落在天水城北天靖山麓,初稱城北寺、崇寧寺、山寺,后因山上有一碧水瑩瑩、清甜透腦的玉泉,且元代秦州教諭梁公弼建寺時,吟有“卦山寺北郊,名山有玉泉”之佳名而得名,歷代為天水市的道教勝地。

  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據《秦州志》、《天水縣志》記載 :元長春真人邱處機的`弟子梁志通西行至此,愛其美景,遂筑庵修洞,死葬庵中,F(xiàn)玉泉觀還有梁志通于元世祖至元丙子年(公元1281年)所遺寺碑。其主要建筑有老君殿、文殊殿、文昌宮、玉皇閣、神仙洞、碑亭等。從現(xiàn)存“創(chuàng)建玉泉觀碑石”得知,最高層建筑老君殿為元大德六年(公元1320xx年)所建,F(xiàn)存建筑大多為明清時重修。

  玉泉觀內秦州八景之一的“玉泉仙洞”,相傳為蘆、梁、馬三真人坐化埋葬之地。洞西南有一碑亭,內藏元代書法家趙孟草書四幢,書五言絕句四首,筆法蒼勁圓渾,流朗明麗,質樸豪放,為趙書中別一面目,觀者無不為此珍品而贊嘆。每年古歷正月初九,是玉泉觀廟會,當?shù)厝朔Q為“朝觀”。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5

  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xiàn)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xiàn)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F(xiàn)存最早的洞窟,建于初唐的17、28、39窟,雖然都是中心柱窟,但與莫高窟北魏時期盛行的中心塔柱窟有著明顯的不同。

  唐前期第6窟23米高的大佛窟的型制與莫高窟的大佛窟也不盡相同,顯示了榆林窟初創(chuàng)時期的個性特征。唐中期的第25窟是一個顯密結合的大乘凈土窟、壁畫保存得非常完好,技藝精湛、藝術手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莫高窟此時期洞窟中尚無可以與之相比的作品。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洞窟尤為精彩。西夏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手中所持物件多達140件,其中有冶鐵、釀酒、鏟、鋸、雙尾船等,還首次出現(xiàn)了拉弦樂器的鼻祖胡琴。文殊、普賢經變中的山水畫一改以往背境裝飾的陪襯作用而具有了明顯的獨立性、畫面所氣勢磅礴、意境深遠,是十分罕見的古代山水壁畫精品。西夏第2窟的水月觀音線描精致、設色富麗、意境高雅,令人賞心悅目、遐思神往。

  元代第4窟藏密曼荼羅和多種度母、觀音、文殊、普賢均以外來技法繪制、造型嚴謹,準確,色彩對比強烈、氣氛神秘。特別是榆林窟和所屬的東千佛明顯繪制的'6幅玄奘取經圖,十分珍貴。除此之外,榆林窟西夏、元時期的供養(yǎng)人畫像和裝飾圖案也有十分明顯的民族特征。裝飾圖案除流行的花草、鳥獸、幾何型外,還有以天王等字變化成的圖案,極富創(chuàng)意。

  玉門關歷史導游詞蘭州導游詞伏羲廟導游詞嘉峪關關城導游詞

  總之,榆林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體系。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6

  出橋灣古城,轉向東南行至嘉峪關市途中,在安西境內彭家橋和玉門鎮(zhèn)一帶,少許參天的楊柳即為左公楊柳,屹立道旁,前人精心保護而能福蔭后世,令人多少有點欣慰。左宗棠開發(fā)西北,功烈長存。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陰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將。左公從小生活在湘江之濱,對綠樹有著特殊的偏愛。他率領的湘兵來到西北大漠,深感氣候干燥,寥無生氣,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軍隊,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鞏固路基,二是防風固沙,三是限戎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涼,凡他所到之處,都要動員軍民植樹造林,并且制定保護樹林的措施,嚴加執(zhí)行。據左公自己記載,光是從陜甘交界的`長武縣境起到甘肅會寧止,種活的樹就達26.4萬株。自古河西種樹最為難事,可是在左公倡導督促下,涇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連綿數(shù)千里綠如帷幄的塞外奇觀。

  左公開發(fā)西北的功績不僅于此。他來到地荒人稀,民生凋弊的西北大漠,為解決軍需給養(yǎng)而效漢趙充國之法,開渠鑿井屯墾農田,振興農牧蠶桑,僅新疆境內就種桑樹80.6萬株。自涇州至敦煌,教民試種水稻;鋪砂保墑,廣植棉花,以釜底抽薪之策禁絕西土,禁煙成效顯著。他創(chuàng)辦了甘肅制造局和甘肅織呢總局,開創(chuàng)了西北最早的現(xiàn)代工業(yè),并教民紡紗織布。左公還積極興辦文教事業(yè),興辦了蘭山書院,又命地方一律興辦義學,對提高當時西北人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7

  天水南郭寺 南郭寺,又名妙勝院,俗稱四月八山。位于天水市城南兩公里處的龍王溝東側慧音山坳。它依山傍水,氣勢恢弘。背負幽林,古柏蒼翠,巨槐參天,泉水北流,風景秀美,是遐邇聞名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所在地,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 南郭寺座南面北,由三座山門自西向東組成西院、中院、東院三個院落。

  西院是南郭寺的主院,它主要包括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二配殿、東西二禪林院以及臥佛院。其中,山門前挺拔如蓋的“唐槐”和大雄寶殿院內南北橫逸斜出的“古柏”,被稱為“稀世珍寶”;而東禪林院則為“杜少陵祠”,塑有詩圣杜甫及其二子宗文、宗武像;西禪林院現(xiàn)為南郭寺公園接待處和辦公室;臥佛院緊臨西禪林院,建有臥佛殿一座,內供緬甸玉體臥佛一尊,該院內原 有七級舍利磚塔一座,已塌毀。中院有關圣殿(也叫財神殿,傳說最早曾是南郭寺的藏經樓,毀于大火,清乾隆年間在其舊址改建關圣殿)、月季園、盆景園和花架通道。東院有馳名的“北流泉”和新建的“二妙軒”詩碑長廊以及梅園等。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8

  麥積山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45公里處,是我國秦嶺山脈西端小隴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狀奇特,孤峰崛起,猶如麥垛,人們便稱之為麥積山。山峰的西南面為懸崖峭壁,石窟就開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達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懸崖上開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國的石窟中是罕見的。

  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郁郁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云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我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

  麥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自公元384年,后來經過十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我國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F(xiàn)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游人攀登上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古人曾稱贊這些工程: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眾中還流傳著砍完南山柴,修起麥積崖,先有萬丈柴,后有麥積崖的諺語?梢姰敃r開鑿洞窟,修建棧道工程之艱巨、宏大。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歷史學家范文瀾曾譽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的話,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5米多,小的僅20多厘米,體現(xiàn)了千余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tǒng)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fā)展和演變過程。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粘貼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shù)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tài),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愿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我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筑,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于公元6世紀中葉。麥積山石窟雖以泥塑為主,但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石雕和壁畫。麥積山石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架和修復了1300多米的凌空棧道,使游人能順利登臨所有洞窟。麥積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達16米,最小者僅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細致地繪出了圖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閣上塑像俊秀,過道頂上殘存的壁畫精美絕倫,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其中西端頂部的車馬行人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車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稱國內壁畫構圖之經典之作。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相關文章:

甘肅旅游景點的導游詞08-30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薦]07-17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必備(10篇)08-09

甘肅旅游景點的導游詞(優(yōu)秀5篇)10-30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優(yōu)選4篇】09-13

甘肅旅游景點導游詞(精華5篇)10-09

甘肅武威旅游景點04-27

甘肅導游詞07-14

甘肅概況導游詞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