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積木(大班)
作者:聚優(yōu)時間:2017-03-25
玩積木
雖然建構(gòu)區(qū)里的一塊塊小木頭很平常,但在小朋友眼里,它是一塊寶,他們真得每天都很喜歡玩。玩得花樣也越來越多,有的把它搭成城堡,有的把它疊成高樓大廈。今天,崔億小朋友玩出了新花樣,只見他找了一塊較長得長方形積木作為底座,然后再把短得積木疊在長方形積木的頭上,然后再用腳一踩,哎!真夠刺激!這些短得積木被腳一踩,都會彈跳起來,像是一個翹翹板。我看了,我也想去嘗試一下。不久,有好多小朋友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小秘密。于是,都玩起來了,都在玩這個“翹翹板”游戲。玩了一會兒,王逸琛跑過來對我說:“崔億把王琛的臉敲去了。”我問:“是怎么敲去的?”她說:“是積木彈去的。”我一看,幸虧還好,只是受點(diǎn)輕傷,這時的我,意識到了這樣玩,雖然好玩,但存在了安全隱患。我就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過,沒用,小朋友還是這樣玩。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安全玩。
(一)分析:
安全與興趣的調(diào)節(jié)。如果,我限制了小朋友都不能玩,那小朋友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就會受到限制,如果還是這樣玩,有好多小朋友還會受到積木的彈跳襲擊。雖然,王琛被襲擊的后果不是很嚴(yán)重,但要以防萬一。
(二)策略:
1、討論安全玩法。我先請崔億說說,剛才是怎樣把王琛的戀敲去的。崔億說:“王琛站在我旁邊,所以敲去了。”我連忙說:“那我們怎樣玩不敲去呢?”張鳴航說:“分開一點(diǎn)玩”。孫佳靖說:“腳踩得不要太用力。”我做了一個示范,把臉和積木貼得很近,說:“這樣,玩法,對嗎?”小朋友說,不對。
2、討論方法一:在玩積木時,與同伴距離要稍遠(yuǎn)。方法二:自己一個人玩時,用腳踩時,人要站著踩,不能蹲著踩,如果蹲著踩,會把自己的臉給敲去的。
討論后,小朋友按照大家覺得安全的玩,效果果然明顯,不管從視覺還是操作都安全了。小朋友更加有興趣、大膽地玩。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玩,而沒有一個提出:“為什么,積木會跳?”因為小朋友的興趣點(diǎn)在跳,而不在原理上。我就對孩子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為什么會跳?” 第二次討論:鄔哲航說:“因為腳在踩,所以積木會跳。”洪佳彪說:“因為前面的積木輕。”聽了洪佳彪的話,我就想到了積木的長短與用力的關(guān)系。我又提出了問題:“你們放在底下的積木是長的還是短的?”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說:“是短的。”“那,如果一樣長,積木會跳嗎?”“讓我們來試一試。”不一會兒,鄔哲航對我說:“老師,跳不高的。”我問:“為什么?”林澤亮說:“因為,上面的積木太重了。”問題原理出來了。
總結(jié):要使積木會跳,在上面的積木必須又短又輕,在下面的底板要稍長,這樣腳可以用力。
(三)教師行為反思:
(一)今天,在玩積木時,出現(xiàn)了碰撞事件,如果我直接阻止幼兒不要玩翹翹板,那就導(dǎo)致小朋友的興趣被中斷,小朋友對力的原理知識點(diǎn)就沒有受到啟發(fā)。
(二)我如果不提出“為什么。”那就失去了孩子玩翹翹板的實際意義,孩子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就要引導(dǎo)。
(三)這個發(fā)生在區(qū)角活動的摩擦事件,可以引發(fā)對孩子的生存教育,可以與孩子共同探討關(guān)于力的話題,這符合大班孩子的知識點(diǎn)。
雖然建構(gòu)區(qū)里的一塊塊小木頭很平常,但在小朋友眼里,它是一塊寶,他們真得每天都很喜歡玩。玩得花樣也越來越多,有的把它搭成城堡,有的把它疊成高樓大廈。今天,崔億小朋友玩出了新花樣,只見他找了一塊較長得長方形積木作為底座,然后再把短得積木疊在長方形積木的頭上,然后再用腳一踩,哎!真夠刺激!這些短得積木被腳一踩,都會彈跳起來,像是一個翹翹板。我看了,我也想去嘗試一下。不久,有好多小朋友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小秘密。于是,都玩起來了,都在玩這個“翹翹板”游戲。玩了一會兒,王逸琛跑過來對我說:“崔億把王琛的臉敲去了。”我問:“是怎么敲去的?”她說:“是積木彈去的。”我一看,幸虧還好,只是受點(diǎn)輕傷,這時的我,意識到了這樣玩,雖然好玩,但存在了安全隱患。我就提醒幼兒要注意安全,不過,沒用,小朋友還是這樣玩。他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安全玩。
(一)分析:
安全與興趣的調(diào)節(jié)。如果,我限制了小朋友都不能玩,那小朋友的興趣與創(chuàng)造力就會受到限制,如果還是這樣玩,有好多小朋友還會受到積木的彈跳襲擊。雖然,王琛被襲擊的后果不是很嚴(yán)重,但要以防萬一。
(二)策略:
1、討論安全玩法。我先請崔億說說,剛才是怎樣把王琛的戀敲去的。崔億說:“王琛站在我旁邊,所以敲去了。”我連忙說:“那我們怎樣玩不敲去呢?”張鳴航說:“分開一點(diǎn)玩”。孫佳靖說:“腳踩得不要太用力。”我做了一個示范,把臉和積木貼得很近,說:“這樣,玩法,對嗎?”小朋友說,不對。
2、討論方法一:在玩積木時,與同伴距離要稍遠(yuǎn)。方法二:自己一個人玩時,用腳踩時,人要站著踩,不能蹲著踩,如果蹲著踩,會把自己的臉給敲去的。
討論后,小朋友按照大家覺得安全的玩,效果果然明顯,不管從視覺還是操作都安全了。小朋友更加有興趣、大膽地玩。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玩,而沒有一個提出:“為什么,積木會跳?”因為小朋友的興趣點(diǎn)在跳,而不在原理上。我就對孩子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為什么會跳?” 第二次討論:鄔哲航說:“因為腳在踩,所以積木會跳。”洪佳彪說:“因為前面的積木輕。”聽了洪佳彪的話,我就想到了積木的長短與用力的關(guān)系。我又提出了問題:“你們放在底下的積木是長的還是短的?”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說:“是短的。”“那,如果一樣長,積木會跳嗎?”“讓我們來試一試。”不一會兒,鄔哲航對我說:“老師,跳不高的。”我問:“為什么?”林澤亮說:“因為,上面的積木太重了。”問題原理出來了。
總結(jié):要使積木會跳,在上面的積木必須又短又輕,在下面的底板要稍長,這樣腳可以用力。
(三)教師行為反思:
(一)今天,在玩積木時,出現(xiàn)了碰撞事件,如果我直接阻止幼兒不要玩翹翹板,那就導(dǎo)致小朋友的興趣被中斷,小朋友對力的原理知識點(diǎn)就沒有受到啟發(fā)。
(二)我如果不提出“為什么。”那就失去了孩子玩翹翹板的實際意義,孩子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就要引導(dǎo)。
(三)這個發(fā)生在區(qū)角活動的摩擦事件,可以引發(fā)對孩子的生存教育,可以與孩子共同探討關(guān)于力的話題,這符合大班孩子的知識點(diǎn)。
上一篇:變變屋的奧秘(托班)
下一篇:大帶小活動:玩紙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