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為了寫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糧,還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嘗藥草,都是為了表現(xiàn)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認真品讀文字,并結合聯(lián)想,細細體會住得苦。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wǎng)”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了解到李時珍住得苦。我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發(fā)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一幅畫面?讓他們?nèi)ッ枋,體會。學生踴躍發(fā)言。
再次就是抓住課文的動詞,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吃得苦。教學中讓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比ンw會,并注意引導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體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從“啃”字體會到了干糧的硬,干糧的難以下咽。從而,引導學生從“饑餐渴飲”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最后指導學生讀對話,抓細枝末節(jié),細細體會記錄的苦。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記錄對話:
從金銀花名字由來,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個省略號體會到的李時珍記錄的內(nèi)容詳細且多;從嚼藥草體會他記錄時認真、仔細,不怕犧牲等,都是學生在品讀這段文字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結論“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這樣,從多方面深入體會到了李時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比ンw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精神。
課后我深深地思考:課堂上如何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層次來刪減我們的'預設呢?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jù)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2
這篇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為了寫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糧,還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嘗藥草,都是為了表現(xiàn)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認真品讀文字,并結合聯(lián)想,細細體會住得苦.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wǎng)”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了解到李時珍住得苦。我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發(fā)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一幅畫面?讓他們?nèi)ッ枋?體會.學生踴躍發(fā)言.
再次就是抓住課文的動詞,并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吃得苦.教學中讓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比ンw會,并注意引導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體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從“啃”字體會到了干糧的`硬,干糧的難以下咽。從而,引導學生從“饑餐渴飲”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3
“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李時珍夜宿古寺》這篇課文,它主要寫了哪幾件事?”這是上第二課時時我向學生提的問題。雖然在第一課時我已經(jīng)跟學生探討過了,但還有那么一些學困生回答不出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呢?回想上節(jié)課的上課情形,我讓學生想一想這個問題,因為趕著上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匆忙得一帶而過。叫那幾個舉手的同學回答,然后訂正板書在黑板上。至于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他們對這個問題考慮得怎么樣?還是根本就沒想?當時我沒有深究。沒有自己的想法,對老師與同學所說的內(nèi)容又怎么引起共鳴呢?印象不深記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怎樣促進這些學生也能思考呢?最近上課時,要求學生在課文中作記號,寫批注。防止有些同學上課不動腦,這只是一種逼迫的情形,不是較好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所有學生都積極主動地思考。那課堂該是多么美妙!
這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了解人物的品質是本課的重點。本課我主要圍繞著“李時珍具有怎樣的精神?你從文中的哪些語句看出來?”層層展開教學。最后說一說“你想對李時珍說些什么?”先打好預防針,不能泛泛而談只說李時珍你真棒,你要說出他棒在哪兒,也不能只說,你要向他學習。要說說你向他學習什么。因為前面有了充分的感悟,學生都能說得很到位。
反思四: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教學時我分兩大塊進行:
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從他人的朗讀中,感受古寺的陰暗、潮濕、危險和荒涼等破敗的場景。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干糧已經(jīng)很苦后,練習填空,讓學生發(fā)揮想像,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過夜了,他想:……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干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經(jīng)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1、李時珍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xiàn)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jié)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5
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會有這樣的困擾,學生舉手回答的人總是那么幾位,那些個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整節(jié)課沉默,即便是你叫他起來回答,他也說不出什么內(nèi)容,再看他們的課堂表情,眼神無光,表情呆滯。也許他們是聽不懂,也許他們上課走神了。如何調動這部分學生也能來參與課堂呢,在《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我做了一系列的嘗試。
第一布置課前預習,特別是課文朗讀,我總認為如果學生連課文都讀不通順,那上課效果是不可想象的,但以往也布置讀書任務,但檢查起來實在困難,于是讀不讀就完全憑學生的自覺了。這一次我要求學生回家讀熟,并明確告訴學生第二天課堂上,老師將進行檢查,檢查時是要求學生合起書來回答有關書中的內(nèi)容的。當我第二天上課時,我就課文的內(nèi)容進行提問(不增加任何難度),果然許多同學愿意起來回答了,連平時從不舉手的小云也舉起了手,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呀?梢娢覀兊暮⒆赢斔麄冋J為自己能成功時,都會有伸手摘蘋果的欲望的。
第二,在充分熟悉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如何保持學生這種積極性,讓其能以這樣的熱情投入到研讀課文中去呢?我覺得接下來應該做的事就是精心設計問題。學生不回答問題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問題太簡單不屑回答;問題太大不知所問;問題太難,思考后仍然不會。因此,我在設計問題時,應當以教學內(nèi)容要求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水平為前提,同樣的'問題怎樣問更適合于自己的學生,只要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經(jīng)過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回答,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還是很強的,都是想被老師肯定,都想成功的。就以此課為例,重點是理解李時珍的為人,但如果我一開始就這樣提問:“讀了課文,你覺得李時珍是一位怎樣的人物?”我想能夠一針見血答出來的,不會太多,那么就要設計好坡度問題。在學習第4自然段時,我讓學生回答:“李時珍投宿的是怎樣的一座古寺?你能用一些詞來形容嗎?書上用了哪個詞?同學你們能來說說自己的家嗎?”通過對比,學生感受到了李時珍住宿條件的艱苦。接著提問:“你愿意做這樣的破廟嗎?李時珍愿意嗎?為什么愿意呢?讀一讀課文第七自然段。)學生很快便明白了為了修訂好《本草綱目》。緊接著:“修訂好《本草綱目》,誰能得福?李時珍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一下就說出了不怕吃苦、為民造福、堅持不懈等許多詞語。這一過程中,我看到的是一只只高舉的小手,一雙雙閃爍著興奮目光的眼睛。
第三,正確及時評判學生的回答。對于學生的回答,要進行藝術性的評價,切忌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對于學生的正確回答,要實事求是地給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時,鼓勵其他學生要不甘落后,使他們相互競爭、相互比賽。如果學生回答錯了或者不會回答,老師切不可簡單否定,可以給他們一些引導,在老師的幫助下完成回答,此時再給他一些鼓勵,肯定一下他的領悟力,他會非常激動的。再看一下他的小手,在下一次提問時,他往往會再次舉起來。因為他呀嘗到了成功的甜頭了……
實踐中我體會到,一是深入地解讀教材,對文本有獨到的理解就能設計好問題,引導學生找到最佳路徑直奔教學的目標;二是教師對課堂信息的巧妙處理,把握住對話方向,輕輕一點撥,就能撞擊出學生的思維興奮點,吸引學生探究文本主旨。
作為教師的我們在課堂中要扮演好這一角色:當學生精神萎靡時,努力使他們振作!當學生茫無頭緒時,給他們以啟迪!當學生沒有信心時,以教學的熱情喚起他的力量!從學生的眼睛里讀出愿望。從學生回答的問題中聽出創(chuàng)造。用不同的語言方式讓學生感受關注,使學生覺得我的精神脈搏與他們一起歡跳。讓學生的爭論擦出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感受和諧的歡愉、發(fā)現(xiàn)的驚喜!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6
《李時珍夜宿古寺》描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引導學生從第七自然段入手學習課文,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敗;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xiàn)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jié),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復朗讀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節(jié),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余的不多講,有效地節(jié)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xiàn)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nèi)容: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
。病⒐潘碌钠茢【跋;
。场⒗顣r珍親自嘗草藥;
。、李時珍的話。這些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chǎn)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7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在備課時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了課文,確定文章思想的主線是“以苦為樂”,整節(jié)課我也以這條主線循序漸進地安排著教學流程。
一、朗讀,感悟“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象,訴說“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干糧已經(jīng)很苦后,練習填空,讓學生發(fā)揮想像:
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過夜了,他想:……
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
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干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
D、已經(jīng)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討論,體會“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
1、李時珍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
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xiàn)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jié)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8
人人展示自己的風采,在公開課的課堂之上,可以從其他老師的身上汲取許多經(jīng)驗,也能夠讓我在教育崗位上更快地成長。要想自己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能夠有所成長和進步,就要把自己所授和所學記錄下來,這樣可以為以后的教學鋪設一條大道,總結歷次公開課中的得與失。
以下我就今天的公開課所講的內(nèi)容進行反思,淺談一下自己在教學中的得與失。
一、由小游戲導入到本課,能夠讓學生回顧之前所學過的內(nèi)容,對所學的內(nèi)容進行鞏固,加深對其印象,讓學生感受到這種導入方式的新穎的。
二、學生預習的補充分。在講課之前讓學生在課下就搜集關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有關內(nèi)容,但是有大部分學生沒有完成這部分內(nèi)容,這就要去在以后加強學生這方面的預習。學生在簡介《本草綱目》和李時珍的時候,有很多的內(nèi)容都非常的冗雜,沒有一定的條目。
三、我想對課文中生詞的理解和分析是一個亮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對幾個生詞的解釋能夠讓學生把握其中的含義從而去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四、本次公開課所講的內(nèi)容要圍繞自己科目的小課題開展。在講授課文的時候,我明顯地意識到自己所設計的內(nèi)容沒有符合這一要求,而把學生置在一種聽講的程度上,即使有讓學生發(fā)揮的部分,也只是讓學生簡單的說幾句,沒有把這個內(nèi)容落實到實處。在以后的教學中,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注意,而且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時刻考慮到學生的自主發(fā)展。把學生致力于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發(fā)揮想象地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思考。
五、課文朗讀形式單一。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和著重講解的時候,只是讓學生簡單地讀課文,這樣不能了解到學生朗讀的情況。如果能夠讓學生朗讀和小組之間進行接力式的朗讀,這樣就會更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會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
六、沒有把握住課文講解的重難點。在簡介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時候,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課文講解的時候,讓學生按照自己思路走,沒有把學生置于一個發(fā)展的主體的地位。
七、在深化主題的時候,學生根本就沒有深入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讓他們把李時珍身上所具有的精神說出來是強人所難。對重點的句子和段落進行重點的講解,這樣學生就會很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要的中心思想。
通過各位老師的指正,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吸取優(yōu)點,改正自身存在的缺點,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課堂,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之上發(fā)揮自己的才智,展現(xiàn)自己的風采,也能夠讓自己有所進步和提高。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9
《李時珍夜宿古寺》記敘的是我國偉大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不顧年歲大,為修好《本草綱目》,住破寺、啃干糧,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的事跡,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
在教學時我分兩大塊進行:
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從他人的朗讀中,感受古寺的陰暗、潮濕、危險和荒涼等破敗的'場景。教學到這時,我感覺對于四年級這樣的課文深層的理解,孩子們已經(jīng)開始慢慢走上了軌道。
處理第二段時,我提出一個問題:自學課文5—12自然段,去看看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什么,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說你的感受。我在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立足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引導學生體味條件的艱苦和李時珍師徒不怕吃苦,為民造福,以及認真嚴謹?shù)墓ぷ髯黠L。課文第7自然段中有兩個對比:住在破廟和住在家里,萬民得福和自己吃苦。強調出自己吃點苦也是值得的。對比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李時珍在寒冬和酷暑出外查訪藥材分別會遇到哪些危險。孩子們在短時間中想象說話,能把話說完整,言之有理,想象豐富合理。通過生活場景的再現(xiàn)加深對其理解,就避免了學生左猜右想,卻答不到要點的困難處境。課文12自然段應抓住“端詳”這一關鍵詞來體會李時珍工作的嚴謹和一絲不茍。而“端詳”體現(xiàn)在“扯一點嚼嚼”這是有著極大風險的,使學生加深對“吃點苦也是值得的”這一中心的理解。
另外,在對文章中多處景色描寫在教學中顯現(xiàn)的略輕些,如在處理時13節(jié)時,可引導學生對這處描寫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導、探究。這樣教學過程不留遺憾,卻又理解了文本。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0
一、讀苦
語文的生命是讀出來,沒有了讀,語文實際上就是不動的文字。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反復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越讀越深入。如在讀“李時珍笑著問徒弟:“龐憲,覺得苦嗎?”……”一段話時,我緊抓一個“笑”字,進行多角度點撥,學生每讀完這段話都有一個不一樣的感受,隨著閱讀的深入,把課堂的'舞臺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做主角,這樣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像這樣的品讀在教學中有多處,我深深覺得,學生在朗讀中的體驗逐漸加深,感情變得豐富起來,對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來越準確。
二、想苦
在學生體會了喝山泉、啃干糧已經(jīng)很苦后,練習填空,讓學生發(fā)揮想像,A、這天忙著趕路,又一次錯過了的客店,他們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過夜了,他想:……B、滿眼寒霜,冷月還在天上,李時珍這時候又起早趕路了,他想:……C、歲月不饒人,50歲了,天天和水啃干糧,李時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經(jīng)在外好幾個月了,中秋月明,李時珍不禁思念起深愛的母親、妻子和兒女,他想:……李時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樹立起來了。
三、議苦
在第二課時設計中,我緊扣課題《李時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個關鍵問題展開課文,1、李時珍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2、李時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樣的?3、李時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讓學生分別尋找問題答案的同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有關詞句,還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時珍的生活做了對比,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個崇高的理想。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1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寫的是一個他們察訪藥材的一個小鏡頭。從這個小小的鏡頭體會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我主抓三點:一是古寺的破敗,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談話,我抓住李時珍夜宿古時所說的一句話“我們編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試藥。因此,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寫李時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體會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沒有描寫衣之苦,設計了讓學生想象會遇到那些苦,然后繼續(xù)拓展還會有那些苦,體會李時珍生活的艱辛。
二、通過古寺的談話體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過長年累月再次體會他們的辛苦,通過“笑”字體會他們以苦作樂的精神。
三、通過雞腸草和鵝腸草的學習理解端詳,指名表演,感受李時珍嚴謹認真的精神,并采訪學生說說為什么甘愿冒著生命危險以身試藥,答“為了萬民得福……”再次升華中心。
本片課文還涉及一個知識點,就是文中穿插環(huán)境描寫,體會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所以一上課我就出示了課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迸渖衔鞅憋L的音樂,讓學生讀一讀,說說感覺,談談體會。大家都感受到了陰森恐怖。在課文講完后再次出示這段話,說說為什么在這陰森的環(huán)境下,李時珍卻心似一輪圓月?體會他為編寫本草綱目忘記了害怕,忘記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綱目,只想著一心為民。再把問題拋給學生:這段話沒有寫李時珍,去體會到這么多,說說環(huán)境描寫的`好處?總結出:能渲染氣氛,更加突出主題。在文中找找還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環(huán)境描寫,希望同學們在習作中也能恰當?shù)倪\用。
這節(jié)課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他的不多講,有效地節(jié)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xiàn)了有效教學。
本課教學能讓我有所長進,有所收獲,很感謝廣源老師認真、耐心的指導。再次說聲謝謝!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2
《李時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難點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文章分別從三部分入手來體會李時珍嚴謹認真,不怕吃苦,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由于課前讓學生查找了李時珍的資料。在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為一直忙于采集草藥、尋訪百姓,錯過了客店,只好住在破敗的古寺中,體現(xiàn)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學生們在初讀課文時一下就能抓住關鍵詞語“灰塵”、“青苔”、“蜘蛛網(wǎng)”體會到古寺的破敗,再次品讀課文時,學生就能再次的從文字中尋求到文字的魅力,還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學生已經(jīng)等不及的要發(fā)表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的'“老師,我覺得‘到處、長滿、厚厚’這些形容詞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敗!苯虒W到這時,我就感覺到對于四年級這樣課文深層的理解,孩子們已經(jīng)開始慢慢得走上了軌道,而且走的還是順利的。
古寺非常破敗、李時珍師徒倆不計較,啃干糧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訂好《本草綱目》,體現(xiàn)了李時珍為民造福,學生抓住師徒倆的對話,分角色朗讀,一字一讀一品中告訴了我,他們已經(jīng)走進了那個為民造福的李時珍。
深夜了,李時珍不顧勞累,借著月光在認真地記錄白天的尋訪收獲,為了記載準確,不怕風險,親自品嘗草藥。學習這一部分時,我拋出一個問題“你能告訴我什么?”我讓學生當一回小老師,讓他們充分的讀課文,自主學習,同時要抓住語言文字來感悟,把自己的閱讀感受來談談,充分給予時間來讓學生之間有一個更好的交流。學生各抒己見,踴躍發(fā)言,有的是告訴我了解到了有關中藥的作用,有的是說當醫(yī)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夠抓住課文中心體會到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嚴謹認真,為民造福這一中心。
文章雖然是三部分,但是緊隨中心來刻畫人物,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xiàn)李時珍的高貴品質。在教學時緊抓中心,細細品悟,和孩子們一起受了洗禮。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3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表現(xiàn)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綱目》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針對今天上課情況,學校幾位有經(jīng)驗的老師對我提了許多寶貴意見,現(xiàn)做如下反思:
一、板書時“苦”字的間架結構擺放不好,板書時速度過快、字跡不夠工整美觀。要想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苦練基本功,多練字、寫好字。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要更加從容,課堂教學時板書要速度適中。
二、在上課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苦”展開討論,著力讓學生自讀自講,卻沒有讓學生結合相關語句中的重點字詞來理解,所以學生往往只是針對找的句子泛泛而談,缺乏針對性,給人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感覺。
三、在討論完李時珍和龐憲的“苦”之后,我三言兩語就將李時珍的精神品質給總結了,然后匆匆給學生拓展李時珍的其它故事,卻忽略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引領學生體會李時珍的精神品質。而分析李時珍的精神品質就要抓住關鍵段落第七小節(jié)來講,我在第七小節(jié)用時過少。
四、在與學生討論李時珍的精神品質時,學生都談到李時珍是個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人,我就只板書了這兩個詞。其實,在文章的第12小節(jié),有描寫李時珍親自品嘗藥草的細節(jié),這里可以體現(xiàn)出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我沒有引導學生展開描述,因而沒能講出李時珍還是個嚴謹認真的.人。
五、在課堂最后,我有意識的給學生拓展了李時珍開棺救人的故事,本意是想豐富學生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李時珍的醫(yī)術高明。但所選故事與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因此給人較為突兀的感覺。其實選擇古今中外其他人物的故事也無妨,只要該人物也具有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品質就行,這樣就能和文章內(nèi)容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六、在講讀文章的過程中,我只關注文章內(nèi)容,卻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學語文是為了在生活中用語文。文章大范圍描寫人物的苦,其實最終目的就是襯托人物的精神品質。
“勵進杯”賽課已經(jīng)結束,老師們的熱心指導讓我獲益良多,愿反思后再上此類課時能有所長進。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4
《李時珍夜宿古寺》是國標本第七冊的一篇人物故事,課文寫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為修訂好《本草》,帶著弟子外出察訪藥材,深入山林錯過了客店,在古寺住宿的經(jīng)歷,表現(xiàn)了李時珍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為民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中心,我反復地研究教材,發(fā)現(xiàn)文章的第七節(jié),也就是李時珍夜宿古寺時所說的一段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我緊扣這一節(jié),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緊扣“苦”字,對課文進行有效地整合。
通讀課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寫李時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訪藥材,錯過了客店;寫古寺非常破。粚懤顣r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寫李時珍在月光下認真地記錄,親自嘗試藥性,都突出了一個“苦”,體現(xiàn)了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怕吃苦這個中心。這幾個部分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首先出示了課文的第七節(jié),讓學生朗讀體會李時珍所說的苦,再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找找描寫“苦”的段落或句子,反復朗讀感悟。最后,又回到第七節(jié),使學生體會到李時珍吃這么多苦是為了萬民得福。這種教學,打亂了原來的課文順序,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重點的、有語文價值的歸納出來講,其余的不多講,有效地節(jié)省了時間,學生學起來主動性很高,實現(xiàn)了有效教學。
二、抓重點詞句,引導學生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精讀課文中的四處內(nèi)容:
1、師徒倆長年累月在外奔波;
2、古寺的破敗景象;
3、李時珍親自嘗草藥;
4、李時珍的話。這些內(nèi)容從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不怕危險、一心為民的精神境界。
在學習這幾部分時,我讓學生自己讀,大膽地交流各自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詞句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加深感悟。例如:抓住“端詳、扯下、嚼嚼”讓學生先表演再朗讀,使感情與之產(chǎn)生共鳴,感悟李時珍為編好《本草》而不惜拿自己作試驗的獻身精神,以及嚴謹認真的踏實作風。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15
文章對我國古代偉大的醫(y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的描寫,不管是為修好《本草》住破寺,吃干糧,還是在月光下認真記載尋訪所得,冒著生命危險品嘗藥草,都是為了表現(xiàn)了李時珍不怕吃苦的可貴精神和嚴謹踏實的認真作風。那么,如何深入文本抓住一個“苦”字,從“吃、住、行、記錄”四方面去體味李時珍的這種一心為民的精神呢?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品文字,結合聯(lián)想,體會住得苦
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體會到李時珍不怕苦的精神后,引導學生思考:李時珍夜宿古寺苦在哪里?
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座破敗的古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
學生能從這段文字中的“到處灰塵、斷垣殘壁、長滿青苔、厚厚的蜘蛛網(wǎng)”體會到了古寺的破敗,從而了解到李時珍住得苦。在這過程中,緊緊抓住“斷垣殘壁”一詞,讓學生發(fā)揮想像,說說看到“斷垣殘壁”這個詞,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一幅畫面?這樣的設計調用了學生以往的知識儲備,豐富了文本。他們這樣描述:我看到古寺的屋頂破了個大洞,風呼呼地吹進寺內(nèi);地上很潮濕長了許多青苔,他們只好在上面鋪了些稻草作床;那古寺的門已經(jīng)歪斜,窗戶上糊的紙已經(jīng)不在了,夜晚寒風呼呼,真冷啊!寺內(nèi)到處事蜘蛛網(wǎng),神像也倒塌了,可見從來沒人住的。……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古寺破敗不堪他們已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倆住得苦也便從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
二、抓動詞,聯(lián)系上文,體會吃得苦
李時珍和他的徒弟龐憲吃得苦是學生從“夜幕漸漸降臨了,師徒倆找來些枯枝雜草,生起火來。龐憲用陶碗舀來泉水,煮沸后,兩人便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斌w會到的。在教學時,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一系列動詞去體會。學生從“找、生”體會到尋找枯枝雜草生火遇到的困難;從“舀”字體會到連喝碗水也需要走上一段路去尋找;從“坐”想到了在家里是何等舒服;從“啃”字體會到了干糧的硬,干糧的難以下咽。當學生通過這些動詞切實體會到了李時珍和徒弟查訪途中吃得苦時,再請學生聯(lián)系前文,告訴學生喝山泉、啃干糧已經(jīng)很苦了,但即使這樣,他們也是有一頓沒一頓的。課文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是怎么說的?從而,引導學生從“饑餐渴飲”一詞思考:“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個詞,卻讓老師看到了一幅又一幅的畫面,你也看到了嗎?”這樣,一方面學生能進一步體會他們倆的苦,另一方面則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文本的方法。
三、讀對話,抓細枝末節(jié),體會記錄的苦
記錄的條件之苦時極其容易體會的,但對于記錄過程中李時珍的`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的體會有難度。因此,引導學生反復品讀記錄對話:
李時珍把本子攤開,拿起毛筆邊憶邊寫:“忍冬花初開時銀白色,兩三天后變?yōu)榻瘘S色,所以又叫金銀花,可以解暑消熱!
“胭脂草搗爛了,可以治蟲咬傷。”
“刀豆子燒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雞腸草……龐憲,你把藥包拿來!崩顣r珍拿過藥包,從里面翻出兩種草。它們的葉子十分相似,但是藥性不同。怎樣區(qū)別他們呢?李時珍端詳了一陣,各扯下一點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著往下寫:“雞腸草,生嚼涎滑;鵝腸草,生嚼無涎……”
從金銀花名字由來,胭脂草、刀豆子的使用方法以及末尾的一個省略號體會到的李時珍記錄的內(nèi)容詳細且多;從嚼藥草體會他記錄時認真、仔細,不怕犧牲等,都是學生在品讀這段文字過程中所領悟到的,如此,而得出的結論“李時珍是個嚴謹認真的人”就自然不過了。
這樣,從多方面深入體會到了李時珍的“苦”,再抓住本文的文眼“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比ンw會李時珍一心為民的精神就水到渠成了。
課后思考:
課堂上如何根據(jù)學生的理解層次來刪減我們的預設。
在學習記錄之苦時,學生已然從他不怕犧牲,咀嚼草藥,辨析藥性,而體會到了他一心為民的精神,是否可以把在體會到他們的苦后設計的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我們看來,李時珍和龐憲四處察訪藥材住破廟,喝泉水,吃干糧,借月光壘磚塊當桌子記錄無一不苦,那他們覺得苦嗎?看看他們倆怎么說的?”去掉?設計時之所以放在里面是因為,生怕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到“雖苦但值”這一層次。但課堂上學生已品悟到了,再繼續(xù)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不是顯得多余了嗎?也有為了設計而設計的嫌疑。課堂上,我把這個環(huán)節(jié)去掉了,而是直接奔向中心“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贝_實,正像一些老師說的,這樣的“手術”似乎使教學過程缺少了一個階梯式的過渡,但從學生一頭去考慮,他們需要這樣的階梯嗎?
當然,學生的理解層次是不同的。課堂上,需要教師根據(jù)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引導過程。但重要的是,在備課過程中,預設要充分估計更多學生在各個不同理解層次上的反應,設計應是全面且循序漸進的。在教學過程中,再根據(jù)學生的理解程度作相應的調整,進行刪減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我們教學設計與教學都應是靈活多變的。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反思07-27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案實用01-12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案(15篇)01-13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案(通用15篇)01-24
李時珍夜宿古寺教案集錦15篇02-16
夜宿古寺教案02-12
李時珍教學反思06-15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06-03
夜宿山寺教學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