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模板錦集6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爬山教案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2、反復讀課文,結(jié)合掛圖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師準備(包括媒體):準備教學掛圖,將讀文與看圖結(jié)合起來。
學生準備:做好預習:
預習生字、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提出質(zhì)疑
教學過程
一、自讀探究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找出描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檢查反饋:
。ǎ保┳x了這一段,你有什么收獲?
。ǎ玻┻@一段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腳的?
腳的樣子、腳的形狀、腳的顏色
。ǎ常┨釂枺耗闫綍r注意過爬山虎有腳嗎?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這一段哪一個詞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嗎?
(4)小結(jié):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快快學習第四自然段。
3、學生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要求分組學習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哪一些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1)找出寫爬山虎爬的句子來;(2)找出表示爬的動詞;(3)自己試著演示爬的過程。
4、檢查提問: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什么?
。ǎ保┲该菔九,問: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你們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嗎?
(2)學生找出寫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
(3)提問: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結(jié):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往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看”。
過渡: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呢?
。、學生自學第五自然段。
【學法指導】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
。、檢查反饋: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
從“沒觸著墻的腳不幾天就萎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了灰色”知道腳與墻有著密切的關系。
(2)提問: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
第一自然段。
。ǎ常┛偨Y(jié)提問: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方法(首尾呼應)使文章的結(jié)構顯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7、試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遷移運用
。薄W習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樣子:像……像……
顏色:嫩紅
觸——巴——拉、貼
作業(yè)布置
必做【同步達標】:
把你喜歡的部分背下來,抄下來。
選做【創(chuàng)造實踐】:
課外練筆。
請你仔細觀察一種攀援植物,仿照課文寫一寫,內(nèi)容要具體,語言要通順。
爬山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孔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詞句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交流圖片、認識爬山虎
1.組織學生交流觀看自己在課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圖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上爬山虎的樣子,并說一說是按什么順序觀察的。
2.鼓勵學生介紹爬山虎,并說一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朗讀課文、認字解詞
1.讀準字音,畫出不理解的詞語,查閱工具書解決。
2.交流學習成果,指名讀幻燈片上的字詞。
默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題,說說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2.默讀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解決部分疑問,再梳理問題。
。1)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它的葉尖為什么一順朝下?
(2)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寫了幾部分內(nèi)容?
說一說,畫一畫爬山虎腳的.樣子。
1.讀相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語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樣子。
2.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動手畫一畫,看看誰畫得最正確。
3.同桌互相看看畫得是不是像課文所寫的那樣。
4.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
齊讀第4自然段,并練習背誦。
引導學生把課文背誦下來,有意識地進行語言的積累。
課后作業(yè)
利用課余時間觀察學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記錄下來。
第二課時
導入:
上節(jié)課老師要求大家觀察爬山虎并作記錄,下面就請幾位同學讀一讀自己的觀察記錄。
1.讀記錄并說一說和作者的觀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對比作者的描寫,集體評議大家的描寫。
體會詞語、品讀句子、演說特點
句子一:(爬山虎的葉子)
那些葉子綠的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1.反復朗讀,找出能展現(xiàn)爬山虎葉子特點的詞語。
2.講一講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說一說這些詞為什么用得恰當。
3.帶著理解和感悟仔細品讀。
句子二:(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狀的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1.討論回答:這三句介紹了爬山虎的腳哪幾方面的特點。
2.從葉柄、六七根等詞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ㄓ^察仔細認真,描寫準確生動。)
3.以我是爬山虎的腳為題,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畫一畫、演一演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1.邊讀邊畫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并試著換一換這些詞語,然后集體評議、對比優(yōu)劣。
2.指名在班上說一說,可以邊說邊在黑板上圖示。
3.同位之間把爬山虎爬墻的過程按順序說一說,感悟作者是怎樣把意思寫清楚的。
聽讀思考
1.聽老師范讀最后兩個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腳在觸墻前后有什么變化?爬山虎的生長與墻有什么關系?
2.小組交流探討。
讀閱讀鏈接
讀一讀閱讀鏈接,說說自己的體會。
談啟示、說方法
1.結(jié)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從這一課中受到的啟發(fā)。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小練筆
1.觀察一種植物,按一定的順序?qū)懴聛怼?/p>
爬山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薄W會本課生字新詞,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的意思。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和理解葉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誠寬厚的人格魅力。
。、從葉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啟發(fā),培養(yǎng)一絲不茍地認真修改自身習慣。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導入新課
。、回憶課文《爬山虎的`腳》。簡介課文作者和主要內(nèi)容。
。、板書課題,齊讀,簡介作者。
3、說明本文與葉圣陶先生的關系和寫作背景。
二、同學用自身喜愛的方式自身讀課文
1、讀后談收獲。
。病⒁龑瑢W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理清課文寫作思路,指導劃分段落。
三、默讀課文,要求
。薄澇錾中略~。
2、在不明白的地方旁邊做上標志。
四、學習生字新詞
。薄⒍嗝襟w課件出示生字詞,自由拼讀。
。、同學說出記憶生字的方法。
。、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
。、學習小組交流:讀課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怠⒏鲗W習小組匯報,教師概括共性的問題。
五、引導同學自主閱讀、研讀感悟課文
。、輕聲讀課文,劃出寫作者議論、感受的語句,標上記號。
2、匯報歸納出五處寫作者感受的地方。
3、小組研讀:
課文中寫作者感受的語句,是作者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感受?你是怎樣理解的?
。础⑼瑢W匯報。
。、朗讀課文有關描寫爬山虎的句子,體會其作用,理解課文題目的含義。
六、人物評價
1、本文給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誰?
。病⒄f話練習:葉圣陶先生是個 的人。
七、拓展活動
假如你是少年廣播電臺的記者,你去采訪肖復興同學,會問他一些什么問題呢?
【板書設計】
。玻、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ㄈ~圣陶)
修改文章 一絲不茍(改、斷、刪、增)作品
請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給我印象 堪稱楷模
爬山教案 篇4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
逐漸、瞧不起”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nèi)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激趣導入: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25課《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情況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
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 、 。
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 、 、 。
3.看插圖,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美感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會這樣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句子,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2.讓全班學生選擇適當?shù)牟使P,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爬山虎的腳。
3.對照課文有關內(nèi)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4.觀察實物,再一次默讀課文有關內(nèi)容,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樣子、顏色。
5.結(jié)合板書小結(jié):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仔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師范讀,學生一邊聽,一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老師板書:觸巴拉貼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變”“彎”與“貼””的因果關系的理解。
4.小結(jié):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這些動詞,把爬山虎的腳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長的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5.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6.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1)假設黑板就是一堵墻,這是爬山虎的一根莖(老師用彩色粉筆畫),這是嫩葉(畫葉)。讓學生上臺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腳,用動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評議學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對不對。
(3)再讓學生上臺演示爬山虎往高處爬的情景。
(4)教師小結(jié):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必須再長出一只,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電腦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莖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jié):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怎么樣呢?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二、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課文哪個自然段也告訴我們這個意思?
三、總結(jié)
1.學生歸納2、3、4、5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
2.復習3、4、5這幾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4.總結(jié):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細心而有序地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
【課前準備】
1.課前觀察爬山虎實物。
2.搜集爬山虎的資料。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課
1.出示圖片,初步了解爬山虎。
出示圖片,問:知道這是什么植物嗎?(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介紹爬山虎:這是爬山虎,也叫巴山虎、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是可作為垂直綠化的植物之一。)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腳》,就是介紹爬山虎這種植物的。
2.板書課題,齊讀。
3.質(zhì)疑課題:看著課題,你有疑問嗎?(學生質(zhì)疑)
預設:爬山虎是植物,怎么可能有腳呢?它的腳是什么樣子的?長在哪里?它的腳怎么爬的?
4.導入:是啊,爬山虎怎么會長腳呢?它的腳有什么特點呢?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整體感知
1.自由地朗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交流:
(1)認讀詞語。
嫩綠 舒服 均勻 重疊 空隙 漾起 拂過
葉柄 蝸!【o貼 蛟龍 枯萎 逐漸 牢固
(2)你讀懂了每個自然段寫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很美麗。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3.理清脈絡
(1)哪幾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3-5)
(2)第二自然段介紹什么特點?(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3)主要內(nèi)容?(這篇課文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三、書寫生字
1.指名讀生字。
2.指導書寫難寫字“疊、痕、逐”。
“疊”上面三個又的“捺” 變成“點”。
“痕”偏旁是病字旁,里面是“艮”(gen)
“逐”豕(shi)的“捺”變成“點”。
3.學生練習。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課
1.認讀詞語。
2.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二、朗讀感悟
(一)第一段
1.讀第一自然段,你從“滿是”“一大片”中體會到了什么?(爬山虎長得很茂盛,能爬。)
2.欣賞爬山虎爬到巖石、屋頂、墻上的圖片。
3.不管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都有一個什么共同特點?(都是順著墻往上爬。)
(二)第二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二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什么特點?
2.全班交流。
(1)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A.嫩紅、嫩綠。
B.師導語:是的,作者是抓住顏色由嫩紅到嫩綠的.特點來寫的。還有別的特點嗎?
(2)“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空隙!
A.葉子的特點;綠、整齊均勻;
B.“一順兒”是指同一個方向或順序,沒有一片葉子是朝另一個方向的。
C.從“一順兒……沒有……也……”說明作者觀察得認真。
D.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
E.指導朗讀:讀出綠的特點。
F.這句話寫出葉子的靜態(tài)美。
(3)當微風吹來,滿墻的葉子更是美麗,誰來告訴我們?
A.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B.同學們再讀一讀這一句,你覺得這一句寫得怎么樣?
教師點撥:漾、波紋是說水的,在這里來形容葉子被風吹得顫動時美麗的樣子,很形象,很生動。
C.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
D.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
(4)同學們,你們知道葉圣陶爺爺怎么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學生試著回答)對了,是因為他細心地觀察了,正因為細心觀察了,才知道葉的顏色和樣子。板書(細心觀察)
3.感情朗讀,背誦。
(1)出示圖片問:看著這么可愛的綠葉,你感覺怎樣?(學生匯報感覺,并用朗讀表達自己的心情。)
(2)葉圣陶先生這么準確生動的描寫,我們應該把它背下來。試著背一背第二段吧。(學生背誦)
(3)看屏幕背誦。
三、作業(yè)布置
背誦第2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舊知導入
1.檢查背誦。
2.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研讀交流
過渡: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有關寫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一)學習第三段
1.導語: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
(2)“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
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睂懗隽四_的顏色。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里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3)小結(jié):是的,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非常善于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指導朗讀背誦。
(1)學生朗讀句子。
(2)指導背誦: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師生一起介紹。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著來學習。
(二)學習第四、五段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1)找出能夠表現(xiàn)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2)學生匯報:觸、巴、彎、拉、緊貼、爬。
(3)齊讀
(4)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5)小結(jié):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xiàn)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6)理解動詞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F(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chǎn)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2.學習最后一段
(1)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請自讀第五段。
(2)出示: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
(3)“……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當然也說明作者親自體驗過。)
3.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1.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xù)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2.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3.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xù)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1.練筆要求:我們已經(jīng)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qū)懀何业拿纸信郎交,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后……,最后……。
2.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匯報。
五、拓展創(chuàng)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回家觀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么變化。
板書設計
葉 嫩紅 嫩綠 新鮮 準確
朝下 均勻 無疊 無隙
波紋 好看 生動 仔細觀察
爬山虎的腳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細絲 嫩紅 具體
爬 巴、彎、拉、緊貼、爬 連續(xù)觀察
爬山教案 篇6
一、回憶導入
1、讀詞:請同學們輪讀上節(jié)課的詞語。每生讀一個詞。
2、回憶上節(jié)課內(nèi)容:上節(jié)課我們重點學習了第二段,我們來試著背誦第二段,不會背的可以看書讀。
3、回憶大問題:我們來看一看大問題。誰愿意讀給大家聽?(指生讀)
4、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爬山虎葉的特點,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和是怎樣爬的。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到上節(jié)課圈畫的有關腳的特點和怎樣爬的句子,讀一讀,體會體會。
二、品詞析句,解決問題。
一)、學習腳的特點。
師導語:好,下面我們來學習爬山虎腳的特點。(板書腳)誰來告訴我們,你劃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寫了爬山虎的腳的什么特點?
1、學生匯報
1)、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寫出了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是莖上。(板書莖上)
師導語:是的。還有嗎?
2)、我畫的第三段第四句“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寫出了爬山虎腳的形狀。(板書細絲)
師導語:啊,原來爬山虎的腳是六七根細絲,長在莖上葉柄的反面。還有嗎?
3)、我畫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睂懗隽四_的顏色。 導語:嗯,腳的顏色也是嫩紅的。
2、點撥寫法
1)、教師出示對比閱讀的句子:(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細絲,顏色也是嫩紅的。)同學們看老師這里也有一段描寫,對比剛才我們學習的書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個好,好在哪?
2)、學生說寫法上的好處:第四句寫出了腳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還寫出了像蝸牛的觸角。很具體,很生動。
教師點撥:是的,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非常善于細心觀察,不僅如此,他還善于運用了生動具體的描寫,為我們展示了爬山虎腳的特點的,這種寫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板書具體)
3、指導朗讀背誦。
1)、出示圖畫:同學們看圖,你認為爬山虎的腳怎么樣?(學生說感覺怎么樣。)那你就朗讀一下這三句,表達一下吧。(三個學生讀)
2)指導背誦: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知道爬山虎腳的特點了嗎?看著圖片給你的同桌介紹一下。
3)、不看圖會說嗎?大家齊說。
導語:這就是爬山虎的腳。那他是怎樣爬的?我們接著來學習。(板書爬)
二)、學習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導語:誰來給我們讀一讀你畫的句子。
1、找學生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認真聽一聽,我們來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2、請學生再讀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夠表現(xiàn)爬的過程的詞語,再體會一下爬的過程。
3、學生匯報,教師板書觸、巴、彎、拉、緊貼、爬。
4、演示爬的過程:同學們看這些動詞,再拿出事先老師給你們的圖紙,跟老師一起來把這
幾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畫出來。
1)、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2)師生一起一邊說一邊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
3)學生說,老師畫。
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著也體現(xiàn)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5、理解動詞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師講解: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F(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chǎn)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學習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誰來告訴我們,沒觸著墻的腳怎么樣了?(萎了)觸著墻的呢?(變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墻。)
師指板書點撥:通過剛才學習第四段爬山虎爬的過程,第五段腳的變化,你知道,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三、歸納概括
導語:同學們看著板書,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
2、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
3、按順序表達。(引導學生看黑板寫葉的部分寫腳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
4、仔細觀察,繼續(xù)觀察的方法。(問:知道葉圣陶爺爺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點和爬的過程寫得這么形象,生動嗎?(靠的是仔細觀察)僅僅是一時的觀察嗎?
5、學生抄寫表達方法。
6、讀“閱讀鏈接”,體會觀察,記錄的好處。
師點撥: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與事物之間連續(xù)的主要手段。我們應該從小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這樣,我們會終生受益的。
四、鞏固應用。
提出練筆要求:我們已經(jīng)知道爬山虎的特點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稱寫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們可以這樣的順序?qū)懀何业拿纸信郎交,我長在??。我的葉子的特點是??。我的腳的特點是??。我爬的時候,腳先??,然后??,最后??。
為了節(jié)省時間,每一個小組寫一處。分別找各小組匯報。
五、 拓展創(chuàng)新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丶矣^察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做記錄。也可以讓媽媽幫忙泡豆子,看看他們有什么變化。
板書設計
6 爬山虎的腳
葉 嫩紅—嫩綠 新鮮 準確
生動
朝下均勻無疊無隙 具體 波紋 好看
腳 莖上 葉柄反面 按順序 細絲
嫩紅
爬巴、彎、拉、緊貼、爬仔細觀察, 連續(xù)觀察
【爬山教案】相關文章:
爬山教案4篇03-12
爬山教案五篇03-17
爬山虎教案04-07
中班《猴子爬山》教案03-03
爬山教案合集6篇03-21
實用的爬山教案4篇03-21
爬山教案匯編6篇03-20
爬山教案十篇03-11
爬山教案匯總六篇03-11
【熱門】爬山教案四篇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