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時間:2024-07-21 17:30:22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了解莊子及《莊子》,識記基本文言知識點。

  2、了解本文借用寓言說理的論說方式。

  3、體會本文想想豐富,意境開闊的特點,體會文章的浪漫主義特色。

  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說理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語】

  我們在學習前一篇課文《與妻書》時,談到了裴多菲的一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林覺民就是為了自由而拋家舍業(yè)。著名歌手許巍在《藍蓮花》里也唱道“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向往,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而我本人呢,也希望自己會幻成一朵云,貼近太陽的胸膛;會變成一縷陽光,照射到陰暗的角落;會化成一股風,追逐自由的方向;會凝聚成一個笑臉,鋪滿在每個人的臉上。人人都向往自由,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追求自由,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對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精神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自由的。

  【莊子及《莊子》介紹】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字子沐,戰(zhàn)國時代宋國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原應(yīng)為富貴人家,但是在戰(zhàn)國時家道衰敗,淪落為社會底層,他大約死于公元前286年,享年八十三歲。莊子的五點基本情況:第一,莊子是一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人。第二,家境貧困,生活艱苦,靠打草鞋過活。有一次他向監(jiān)河侯借粟,監(jiān)河侯沒有滿足他的要求。還有一次,他穿著有補釘?shù)牟家潞推菩ピL問魏王,魏王問他何以如此潦倒,莊子說,我是窮,不是潦倒,是所謂生不逢時。第三,有點像“隱士”,莊子曾在家鄉(xiāng)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在職不久就歸隱了。楚王以厚幣禮聘他為丞相,他拒絕不就﹙可見他非常地猖狂和桀驁不馴,怪不得文學人士說“莊狂屈狷:juàn,狷介,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第四,他有家室、學生,不過,他一生寂寞,門徒不多,朋友有限,當時學術(shù)界的名人中,只有惠施與他經(jīng)常往復辯論,而在先秦諸子的著述中,也只有荀子提到他。莊子的妻子死了,他卻‘鼓盆而歌’。第五,他為人曠達,看破生死。

  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因為唐玄宗天寶元年莊子被封為南華真人,所著書《莊子》奉詔稱為《南華真經(jīng)》)一書,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共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一般認為“內(nèi)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莊子所寫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認為是莊子的弟子們所寫,或者說是莊子與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寫成的,它反映的是莊子真實的思想;“雜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復雜些,應(yīng)當是莊子學派或者后來的學者所寫,有一些篇幅就認為肯定不是莊子學派所有的思想,如《盜跖》、《說劍》。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gòu)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shù)風格。

  《逍遙游》是內(nèi)篇的第一篇。逍遙游,閑適自得、無拘無束的樣子。馬敘倫曾說過:“開宗不解‘逍遙’字,空讀南華三十篇”,足見《逍遙游》之魅力,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逍遙游》,大家跟著它一起逍遙游哈。

  【課文分析】

  師:請同學們齊讀全文,并思考,文中寫了幾次“笑”?各笑什么?

  生:寫了三次“笑”:蜩與學鳩笑之、斥鴳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

  師: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生:前兩個“之”所指對象,都是鯤鵬。第三個“之”所指的對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師:全文的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由三“笑”構(gòu)成的,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解讀這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到“之二蟲又何知”,闡明世間萬物,大至鵬鳥,小至塵埃,它們的活動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第二部分,從“小知不及大知”到“此小大之辯也”,對上文歸納、補充、印證,說明萬物在“有待”的范圍內(nèi),存在著小大之辯。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到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即莊子理想中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點明全文的主題。那么,蜩與學鳩為什么要笑鯤鵬?我們一起來看文章第一部分!航忉尫g第一段』第一段,作者寫了哪兩種動物?這兩種動物有什么特征呢?作者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寫了鯤和鵬,鯤和鵬都很大!蚌H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

  師:對,寫了鯤和鵬。大家想象一下這種境界:在浩瀚渺茫的深藍色大海里,有一條大魚在穿梭遨游,這條大魚不知道有幾千里大。突然間,它忽的騰空而上,飛上了九萬里的高空,變成了一只大鳥,這只大鳥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大,它的翅膀像天邊的云朵一樣。哇塞,這是不是很夠神奇呢?這還不夠,更神奇的還在后面呢。這只大鳥還要乘著大風遨游到幾萬里外的南海。﹙教師描述時可加點生動的表情和手勢語﹚現(xiàn)實中有沒有這樣的鯤鵬呢?這里勾畫了怎樣的境界?

  生:沒有,鯤鵬是作者杜撰出來的,是想象出來的,勾畫了一種雄奇壯麗,開闊宏偉的境界。

  師:所以,這一段就描述了鯤鵬形象。同時說明莊子的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大鵬展翅翱翔,是不是就達到了逍遙游的境界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第三段。『解釋翻譯第二第三段』回到剛才的問題,大鵬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大鵬飛往南方需要憑借大風。

  師:對,大鵬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作者為了說明大鵬翱翔并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這個觀點時,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或者說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

  生:比喻。寫積水負舟就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大鵬。另外還用“野馬”“塵!弊鲗Ρ取

  師:對,說明這兩段的'內(nèi)容就是寫鵬鳥南飛有所待,并以“野馬”“塵!弊鞅葘,表明外物皆有所待。為了證明萬物有所待的道理,作者用了比喻和對比的手法來說明。大鵬志向遠大,想要飛往幾萬里外的南海就要憑借颶風才能翱翔,它是有所待的。那么,如果我什么志向都沒有,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不用飛那么遠,比如像蜩與學鳩,這是不是就達到逍遙游的境界了呢?我們接下來看后面的內(nèi)容!航忉尫g第四段』這一段反駁蜩與學鳩,說明這兩種動物也有所待。這一段同樣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用行路備糧的比喻來反駁蜩與學鳩。不管是大鵬還是塵埃,抑或是蜩與學鳩,他們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都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墒牵m然都不自由,但還是有所區(qū)別,什么區(qū)別呢?那就是有著“小大之辯”的區(qū)別。什么叫“小大之辯”呢?我們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航忉尫g第五段』這一段歸納上文,闡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航忉尫g第六段』這一段引“湯之問棘”的一段話對前文補充印證,并點明“小大之辯”。在這46兩段里,蜩與學鳩、斥鴳它們都在嘲笑大鵬,賦予人的情性,這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擬人﹚。從課文開始,一直到這里,作者都在說明自然界的萬物都是不自由的,都是有所待的,那么,人類社會呢?人可不可以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呢?我們看最后一段!航忉尫g最后一段』這一段,“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的人達到逍遙游境界了嗎?為什么?

  生:沒有。因為他們雖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yǎng),但都被功名利祿所束縛,都被世俗所累,所以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師:他們是因為追求功名利祿,被世俗所累而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那么,如果不追求功名利祿呢?像宋榮子那樣,對世人的贊譽與誹謗置之度外,辨明榮辱的界限,有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呢?﹙沒有﹚這樣也沒有達到逍遙游境界,那像列子那樣御風而行,外部世界對他似乎沒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沒有什么束縛,算不算逍遙游呢?為什么?

  生:不算,因為他仍有待于風力。

  師:列子與宋榮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種人高得多,正像鵬鳥比蜩鳩、斥鴳高得多一樣。然而這高低之間的共同點都是“有所待”,因此他們算不得逍遙游。那么,究竟怎樣才算逍遙游呢?至此,莊子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張,哪種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為什么?怎么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

  生:“至人、神人、圣人”,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他們能夠“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而游于無窮”。

  師:對,到了這里,文章的主題就豁然明朗。其實要擺脫依賴和局限,就要做到“無己”。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網(wǎng)中,關(guān)系網(wǎng)的束縛在客觀上是存在的。要擺脫這種束縛,只有從主觀上、自我上做功夫。把自我看得越重,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輕,獲得自由的障礙就越小;把自我視作不存在,就可以解脫了。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追求越多越高,“我”就越膨脹。要做到無己,首先要放棄功名上的追求,做到無功無名。好了,現(xiàn)在我們總結(jié)一下本文的藝術(shù)特征:

 、俳栌迷⒀哉f理。例如本篇中的鯤鵬蜩學鳩斥鴳,對它們賦予人的特性,利用它們進行說理,寄托作者的思想。

 、谙胂筘S富,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使得文章汪洋恣肆。如寫鯤鵬的大,鯤變成鵬的場面和鵬飛往南方的場面。

 、圻\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逍遙游》同步練習

  1.異體字、通假字

  三餐而反。(返) 小知不及大知。(智)此小大之辯也。(辨)

  而征一國者。(耐)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而御六氣之辯。(變)

  2.一詞多義

  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名詞,志向)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于議(動詞,立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博聞強志(動詞,記住)

  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名詞,名稱)——名之者誰(名詞作動詞,命名)

  ——圣人無名(名詞,名望) ——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動詞,說出)

  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動詞,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動詞,購置)

  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形容詞,窮盡)

  ——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形容詞,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動詞,走到盡頭)

  蒼蒼——天之蒼蒼,其正色邪(深藍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灰白色)

  3.古今異義

  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兩個詞,雖然這樣,今義一個詞,連詞。

  眾人匹之:眾人古義為一般人,今義為大家,多數(shù)人。

  腹猶果然:古義食飽之狀,今義為副詞,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或作連詞,表假設(sh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窮發(fā)之北:發(fā)古義為毛,指草木,今義為頭發(fā)。

  4.虛詞用法:

  其:不知其幾千里也——句中語氣助詞,舒緩語氣。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詞,代“”鯤“譯做“它”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在選擇句中用以加強揣測語氣的語氣副詞。

  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代“水”,譯做“它”

  其廣數(shù)千里——代詞,代“魚”,譯做“它”

  彼其于世——代詞,代“宋榮子”,譯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詞,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

  而:化而為鳥——表順承關(guān)系的連詞

  怒而飛——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與被修飾的連詞。

  《逍遙游》學習要點及能力訓練檢測

  一、學習要點

  (一)關(guān)于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年),名周,戰(zhàn)國蒙(一說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二)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作者采用了先述后議、先破后立的寫作順序。

  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事物形象地說明:無論是“扶搖而上”的乘天大鵬,還是“決起而飛”的蓬間小雀,也無論是“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還是春秋八千的長壽大椿,它們之間雖然有著大小之分,長短之別,但有所依賴,有所期待都是一樣的,都是并不得逍遙游,進不了絕對自由的境界的。

  然后又通過三個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那些為世所累,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自不必說,就是“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宋榮子之流仍是“猶有未樹”;列子雖然己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是仍然“猶有所待”,待于風,算不上逍遙游。

  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后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guī)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游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游。什么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盁o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

  (三)莊子文章的藝術(shù)特色

  1、神奇瑰麗的藝術(shù)想象

  莊子為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寄托自己深邃的思想,常創(chuàng)造出一種宏偉瑰麗的藝術(shù)境界。那不知幾千里的北冥之鯤,化鯤為鵬飛往南冥,怒而飛大鵬激起千層波濤,以及那“野馬”、“塵!睒(gòu)成無比壯麗、雄偉、奇特、生動、鮮明而又瞬息萬變的畫面。這是莊子全憑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奇妙的境界。這段文字中,想象的奇特豐富,夸張手法的神奇,語言的絢爛多彩不能不使我們?yōu)橹@嘆。

  2、比喻手法的運用

  莊子的比喻往往能化虛為實,化遠為近,化腐朽為神奇。如用人們所見到的“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的景色比喻大鵬在空中激蕩起的塵霧,接著用人們仰視高空的碧遠比喻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下視的所見。這種比喻是作者的想象,想象又是合理的,可信的。前人說《莊子》之文,長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脫變化,有水月鏡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設(shè)喻,不啻峽云層起,海市幻生,從來無人及得。

  3、對比手法的運用

  莊子的對比手法是很有特點的。他發(fā)揮想象,將大與小推想極致,從而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對比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空間上的概念,“幾千里”、“幾萬里”、“坳堂”、“數(shù)仞”;二是時間上的概念,“五百歲”“八千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的對比往往借助寓言。本文通篇是寓言,形象生動,感人至深。

二、能力訓練、檢測

  1.下列漢字注音正確的一組是(  )

  A.摶(tuán)弄   山坳(ào)    北冥(míng)

  B.夭閼(què)    星宿(xiù)    斥鷃(yàn)

  C.數(shù)(shù)落    蓬蒿(hāo)    沮(jǔ)喪

  D.惡(ě)心     決(xuè)斷    蜩(tiáo)蟬

  2.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我決起而飛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辯也     D.彼其于世,未數(shù)數(shù)然

  3.下列各句中紅色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而后乃今培風     B.亦若是則已矣

  C.而御六氣之辯     D.彼且惡乎待哉

  4.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龠m千里者,三月聚糧!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

  A.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干糧!、谀睦镉酶唢w九萬里往南去呢?

  B.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干糧!  、谀睦镉酶唢w九萬里往南去呢?

  C.①去千里之遠的地方,須三個月前儲備干糧。  、谀睦镉玫弥巷w九萬里呢?

  D.①到千里之遠的地方去,三月份就開始儲備干糧!、谀睦镉玫弥巷w九萬里呢?

  5.下列沒有省略成分的一句是(  )

  A.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B.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C.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D.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

  6.下列各句中,不是判斷句的一項是(  )

  A.南冥者,天池也   B.齊諧者,志怪者也。

  C.此小大之辯也     D.去以六月息者也。

  7.解釋句中紅色的詞: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2)《齊諧》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4)腹猶果然:

  (5)眾人匹之

  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為代詞的項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之為舟  D.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E.之二蟲又何知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9.解釋下列句中紅色的詞語

 、袤瞅敛恢呵铩!   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跍畣柤彩且。   是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郾壁ずU,天池也。  天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下列句中紅色字意思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谖焐昊蓿骞,與子潁坐日觀亭

  ③其廣數(shù)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茑u忌修八尺有余

  A.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不同。

  B.①與②意思不同,③與④意思相同。

  C.①與②意思相同,③與④意思也相同。

  D.①與②意思不同,③與④意思也不同。

  11.對下列句中紅色字的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傩≈患按笾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趧t知明行無過矣   ④且適南冥也

  A.①與②的用法不同,③與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與②的用法相同,③與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與②的用法不同,③與④的用法相同。

  D.①與②的用法相同,③與④的用法不同。

  12.從題干提示的義項中,選擇最恰當?shù)奶钊敫骶涞南鄳?yīng)括號中

  絕:A.斷,斷絕  B.極,非! C.高超,絕妙  D.橫渡,橫穿  E.超越

 、俳^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

 、奂榷闷涫诰,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 (  )

  ④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  )

 、莘鹩〗^類彌勒!             (  )

  13.辨別下列多義詞的意思。

 、俣饲肄蛇m也?      (  )

 、谪氋v有此女,始適還家門。(  )

 、凵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

 、芴幏诌m兄意,那得自任專。(  )

  14.下列句中與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彼且奚適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    D.大王來何操?

  15.翻譯下列句子。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在這一段中援引“湯之問棘”一段話是否與文章第一段的內(nèi)容相重復?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結(jié)合《逍遙游》,談?wù)勀銓ηf子思想及作品風格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1、A  2、D  3、C  4、B  5、B  6、D

  7、

  (1)這(只)   (2)記載   (3)奚以……為?  哪里用得著呢?或:何必……呢?

  (4)飽的樣子  (5)比

  8、CE

  9、①四季  ②即此  ③天然的水池

  10、A(①②農(nóng)歷每月最后一天  ③長  ④身高)

  11、D(①②“知”通“智”,③深  ④“冥”通“溟”。)

  12、①E②D③A,④A⑤B

  13、①往  ②出嫁  ③迎合  ④依照

  14、B(B項為介賓前置句,其余為賓語前置句。)

  15、彭祖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與他相比,豈不可悲嗎?

  16、這段文字不是第一段的重復,在內(nèi)容上是對第一段的補充,從結(jié)構(gòu)上,與第一段相照應(yīng),論證了“小大之辨”。

  17、(略)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把握歷史事實,理清文章脈絡(luò)。

  2、分析人物性格,重點剖析傳主的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shù)技巧。

  4、對傳主的功過得失和價值意義進行討論、評價。

  二、教學重點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體會傳主的人格、精神。

  2、評價傳主的功過和價值。

  三、教學方法

  1、前兩課時翻譯

  2、第三課時主要是教師引導

  3、第四課時主要是學生討論

  四、課時安排:

  4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3課時

  課前預(yù)習:運用古漢語工具書,結(jié)合課文注釋,通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導入:欣賞歌曲《蘇武牧羊》:

  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曙嬔,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

  轉(zhuǎn)眼北風吹,雁群漢關(guān)飛。白發(fā)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

  任?菔癄,大節(jié)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

  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jié)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光耀千古的英雄。現(xiàn)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

 。ǘ┌残祟},理清脈絡(luò)

  很多同學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有一個感覺,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難,總想一口氣把文章讀完,因為這篇文章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們現(xiàn)在給文章的情節(jié)發(fā)展添加小標題,這樣一來,曲折復雜的情節(jié)就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文章的脈絡(luò)也就出來了。

  方法:同學們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標題,然后全班進行討論篩選,評選出佳的小標題。

  要求:小標題要準確概括情節(jié)變化,并盡量展現(xiàn)人物性格特點,同時注意語言的通順凝練。

  小標題:

  1、初使匈奴,單于受禮。2、緱王謀反,禍及漢使。3、舍生取義,以死明志。

  4、衛(wèi)律勸降,威武不屈。5、飲雪吞氈,此志不渝。6、李陵勸降,忠貞如一。

  7、武帝駕崩,慟哭數(shù)月。8、漢匈和親,請還蘇武。9、歷盡艱難,發(fā)白歸漢。

 。ㄈ┓治鋈宋,總結(jié)手法

  1、小標題概括文章情節(jié),因此我們從小標題中就能概括出蘇武的性格特征: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2、從小標題概括出的蘇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們還需從細節(jié)的分析入手。

  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能表現(xiàn)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jīng)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既然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文章的重頭戲,那么我們且仔細研讀這部分。

  這部分主要是人物對話,找?guī)讉同學進行分角色朗讀,務(wù)必讀出每個人物各自特有的語氣。

  4、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體會到了每個人物極具個性的語言,那么這些語言都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個性?

  衛(wèi)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求榮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蘇武,用殺死虞常的行為企圖“殺雞儆猴“結(jié)果嚇倒了張勝,卻嚇不倒蘇武。接著他又用死亡來威脅蘇武投降,誰知蘇武毫無畏懼。衛(wèi)律見”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誘“,想用榮華富貴來打動蘇武的心,誰知蘇武不但不吃這一套,還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通敵叛國的可恥行徑。衛(wèi)律惱羞成怒,悻悻離去。

  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因此李陵對蘇武的勸說不像衛(wèi)律那樣威逼利誘,而是企圖以情動人,用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他先是說漢武帝年高而昏庸,蘇武的兄弟為國盡忠卻枉死,蘇武自己也已是妻離子散,而后他又現(xiàn)身說法,敘述自己剛剛投降時的心情和調(diào)整過程。李陵企圖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肺腑之言打動蘇武,但蘇武卻始終忠貞如一,不為所動。李陵見狀,慚愧不已,更加自責于自己的背叛祖國的行為,痛哭而去。

  由此可見,李陵從情感上是贊同甚至是崇拜蘇武的寧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堅已經(jīng)投降了匈奴,鑄成大錯,所以他一直處在這種矛盾、痛苦的狀態(tài)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蘇武歸漢之際表現(xiàn)得為淋漓盡致。他且飲且歌,且歌且舞,長歌當哭,淚如雨下,蘇武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的堅貞讓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國變節(jié)的可恥卑劣,羞愧悲痛之情無以復加。這就是李陵,一個矛盾痛苦的悲劇人物。

  蘇武:面對衛(wèi)律的威逼利誘,甚至是死亡的威脅,蘇武不但無所畏懼,而且對盛氣凌人的衛(wèi)律反唇相譏,義正詞嚴地指責衛(wèi)律的行徑,用南越、大宛和朝鮮殺漢使而終遭漢朝懲罰的歷史教訓來警告衛(wèi)律,多行不義必自斃,使得衛(wèi)律的威風一下子就沒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這場勸說的斗爭中,蘇武取得了精神上的勝利。

  面對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摯勸說,蘇武的內(nèi)心也一定翻騰著情感的浪花,親人的慘死、妻離子散也一定讓蘇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為國效命的信念終于戰(zhàn)勝了一切,蘇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愛國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不管是威逼利誘,死的威脅,還是肺腑之言的勸說,都打動不了忠貞如一的蘇武,他實在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子,愛國忠誠的真君子!

  5、除了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xiàn)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jīng)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2)衛(wèi)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小結(jié):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jié)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課堂小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在把握文章脈絡(luò)的基礎(chǔ)上,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yōu)檫@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著。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詳略得當?shù)那楣?jié)、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道德目標:

  敢于顯示才華表現(xiàn)自己,為文謙恭。

  2.感情目標:

  “居卑位而有為”的蓬勃進取精神。

  3.認識目標:

 、倮斫馕恼虑叭蔚膬(nèi)容并背誦。

 、谫p析文中鋪敘的美景。

  教學手段:

  問題激疑、交流討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江南有三大名樓,你知道嗎?指名回答。(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滕王閣為何如此出名?這跟唐代詩人王勃寫的一篇序很大關(guān)系。今天我們就共同來學習他的這篇文章——《滕王閣序》。

  二、自學:

  1、自學提示:

  (1)全文共七段,請同學們給各段標出序號。

  (2)指六名同學朗讀,師生共同糾正。

  (3)學生自由朗讀——全體齊讀前三段。

  (4)學生結(jié)合《導學》譯文,口頭翻譯前三段。

  (5)根據(jù)內(nèi)容思考下列問題:

 、倌阏J為第一段寫到滕王閣了嗎?那所寫內(nèi)容與滕王閣有何關(guān)系?(洪州,這正是滕王閣所在地,作者這是從大處著筆,這正像拍電影,先給出一個大的背景。)

  ②第一段寫了洪州地勢的雄偉、物產(chǎn)的珍異、人才的杰出、賓主的尊貴,你能找出具體的語句嗎?

 、鄣谝欢沃刑岬降男烊妗㈥愞屯醪峭瑫r代的人嗎?那作者在文中寫他們是什么寫法?(用典)此處用典你認為有何作用?(是為了說明滕王閣所在的洪州人杰地靈)

 、茉嚫爬ǖ谝欢未笠。(概寫洪州的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

  ⑤第二段中“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的是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秋季)從哪里可以看出?(“時維九月,序?qū)偃铩?你能對這兩句話進行一個簡單的賞析嗎?(這兩句描寫的景色是:寒潭的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xiàn)紫色。

 、龠\用對偶,句式工整,音韻和諧。

 、谏暇漕伾牛戮漕伾珴庵,在色彩的濃淡對比中突出可秋天景物的特征。這兩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薜谌沃小奥湎寂c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又一寫景名句,你能從色彩、動靜、方位等幾方面賞析一下嗎?(這兩句描寫的景色是:傍晚時分,桔紅色的晚霞和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日清澈的江水與高遠的天空渾然一色,連成一片。“落霞”是桔紅色,秋水是青綠色,“長天”是蔚藍色,色彩鮮明!跋肌薄苞F”齊飛是動態(tài)的,水天一色是靜態(tài)的,這是動靜結(jié)合。上句是自上而下,下句是自下而上,這是方位的變化。總之,這兩句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秋日圖景。)

 、咴嚫爬ǖ诙齼啥蔚拇笠。(寫三秋時節(jié)滕王閣的自然人文景觀。)

  2.自學方法:根據(jù)譯文思考、同桌交流、小組討論。

  三、互幫

  1.小組內(nèi)互幫。

  2.各小組展示并記錄問題。

  四、知者或教師釋疑。

  五、練習:

  1.《導學》P52“基礎(chǔ)落實”第1、2、3、5題。

  2.背誦第1—3段。

  六、幫困:

  1.小組內(nèi)解決。

  2.跟蹤記錄。

  七、反思:學生談本節(jié)課收獲。

  八、最小作業(yè)量:

  《導學》板塊一:第一、二題及“整合常識”第一、二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第四、五段的內(nèi)容并背誦。

  2.體會文章所用典故的作用。

  教學手段:

  情境創(chuàng)設(shè)、問題激疑、交流討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互閱作業(yè):

  1.師于大屏幕顯示答案,學生用紅色筆互閱。

  2.記錄問題。

  二、自學:

  1.自學提示:

  (1)指名讀第四、五段,師生正音。

  (2)生自由朗讀——全體齊讀。

  (3)結(jié)合《導學》譯文,學生口頭翻譯第四五兩段。

  (4)根據(jù)內(nèi)容思考問題:

 、俚谒亩沃杏小瓣P(guān)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的句子,何謂“失路之人”?(不得志的人)王勃當時是否得志?(不得志。因為公元672年,王勃在做虢州參軍時,擅自殺了一個官奴,應(yīng)當判死罪,后遇赦除名,他的父親也因為這件事被貶為交趾令。此時的王勃,雖有才華,卻是一個被赦免死罪的人。沒有做官,也無從為國效力,真是一個不得志的人。)這四句表達出作者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對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②第五段寫了馮唐、李廣、賈誼和梁鴻四個人,這四個人的經(jīng)歷有何共同之處?(都是懷才不遇的人物)作者寫他們有何作用?(是為了表達自己有志難酬的悲憤)

 、鄣谖宥沃杏兴木湓挶磉_了作者奮發(fā)向上不甘沉淪的決心,你能找出來嗎?(“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茏髡咭谩柏澣、“涸轍”、阮籍三個典故,有何用意?(反用典故,表明自己遇困頓而情操不移,處逆境而壯志彌堅。)

 、菰嚪謩e概括第四、五兩段的大意。(第四段:寫宴會盛況,抒發(fā)人生感慨。第五段:感嘆自己的命運,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觀。)

  2.自學方法:分析歸納、交流討論、質(zhì)疑互補。

  三、互幫:

  1.小組內(nèi)互幫。

  2.各小組展示,記錄問題。

  四、釋疑:小組內(nèi)釋疑或教師釋疑。

  五、練習:

  1.《導學》P52“基礎(chǔ)知識”第4、5題。

  2.學生背誦第四、五段。

  六、幫困:

  1.小組內(nèi)互幫。

  2.跟蹤記錄。

  七、反思:學生談本節(jié)課收獲。

  八、因人作業(yè):

  1.《導學》板塊一:第三、四、五、六題。

  2.知者加速:《導學》板塊三:“類文遷移”第13、14、15、16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道德目標:

  正確認識自己,敢于面對現(xiàn)實。

  感情目標:

  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苦悶。

  認識目標:

  1.理解第六、七兩段內(nèi)容并背誦。

  教學手段:

  問題激趣、情境創(chuàng)設(shè)、交流討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互閱作業(yè):

  (1)師顯示答案,學生互閱。

  (2)記錄問題,學生本人在《導學》上做記錄。

  二、自學:

  1.自學內(nèi)容:

  (1)學生齊讀第六七段——各組展示朗讀。

  (2)學生結(jié)合注釋及《導學》譯文,小組內(nèi)口頭翻譯第六七段。

  (3)根據(jù)內(nèi)容思考下列問題:

 、俚诹沃械'“終軍”、“宗愨”是何許人也?作者寫他們有何作用?(用典表達自己有報國之志,無報國之門。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書生”。)

  ②你能說說第六段中“楊意”、“鐘期”的故事嗎?王勃在這兒寫他們的用意是什么?(再次感嘆自己懷才難用、知音難遇。)

 、墼嚫爬ǖ诹未笠狻

 、艿谄叨吻八木浔磉_的是什么意思?(感嘆盛宴難再)

 、莸谄叨谓淮疚膶懽髂康牡氖悄膸拙?(“臨別贈言,幸承恩于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拊嚫爬ǖ谄叨未笠。(感嘆盛宴難再,寫作目的。)

  2.自學方法:分析歸納、交流討論、質(zhì)疑互補。

  三、練習:師出示問題(大屏幕)

  1.指出些列語句在修辭、字數(shù)或?qū)懛ǚ矫娴奶攸c:

  (1)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修辭:對偶)

  (2)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字數(shù):四字句)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字數(shù):四六句)

  (4)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寫法:用典)

  2.以上六句的特點正是中國文學史上駢體文所具備的,本文即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師:解“駢”字形釋義)你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駢體文的基本特點嗎?(①全篇以對偶句為主。②句式多為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③多用典故。④文章追求辭藻華麗。)

  3.背誦第六七兩段。

  四、幫困:

  1.小組內(nèi)交流討論。

  2.知者或教師釋疑。

  五、反思:學生談本節(jié)課收獲。

  六、最小作業(yè)量:

1.《導學》板塊三:“閱讀鑒賞”第6——12題。

  2.知者加速:《導學》板塊三:第17、18、19、20題。

  《滕王閣序》同步練習

  1.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分野

  B.宇文新州之懿范美好

  C.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剛、頓時;迅速

  D.家君作宰,路出名區(qū)宰相

  2.比較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俜钚乙院文

 、劾袭斠鎵

  ②處涸轍以猶歡

 、芨F且益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時運不濟,命途多舛:乖違、不順

  B.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等到

  C.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狂放、不拘禮法

  D.云銷雨霽,彩徹區(qū)明:日光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譯錯誤的一項是

  A.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昔日的南昌郡城,如今是洪州都府。它處在翼、軫二星的分管區(qū)域,與廬山和衡山接壤

  B.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儒下陳蕃之榻:(這里)物有光華,天有珍寶,寶劍的光氣直射牛、斗二星之間;人有俊杰,地有靈秀,徐儒子(竟然)在太守陳蕃家下榻。

  C.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雄偉的州城像霧一樣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樣飛馳。城池倚據(jù)在荊楚和華夏交接的地方,(宴會上)客人和主人都是東南一代的俊杰。

  D.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詞采如蛟龍騰空、鳳凰起飛,那是文詞宗主孟軻;紫電和清霜這樣的寶劍,出自王將軍的武庫里。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譯有誤的一項

  A.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地勢偏遠,南海深邃;天柱高聳,北極星遠懸。

  B.關(guān)山難越,誰悲夫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雄關(guān)高山難以越過,誰能悲憫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異鄉(xiāng)的人。

  C.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思念皇宮卻看不見,等待在宣誓召見又是何年?

  D.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馮唐容易老,李廣封侯難。屈原賈誼貶到長沙,并非沒有圣明的君主。

  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喝了貪泉的水,仍覺得心境清爽,處在奄奄待斃的時候,仍然樂觀開朗。

  B.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北海即使遙遠,乘著旋風也可以到達;早年的時光雖然已經(jīng)逝去,珍惜將來的歲月,為時還不晚。

  C.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孟常品行高潔,卻空有一腔報國的熱情;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禮法,在無路可走時便慟哭而還呢?

  D.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自己和終軍的年齡相同,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像班超那樣)有投筆從戎的胸懷,也仰慕宗愨“乘風破浪”的志愿。

  7.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舍簪笏于百齡,奉晨昏于萬里:自己寧愿舍棄一生的功名富貴,到萬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親。

  B.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自己并不像是謝玄那樣出色的人才,卻能在今日的宴會上結(jié)識各位名士。

  C.他日趨庭,叨陪里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過些時候自己將到父親那里聆聽教會;今天舉起雙袖作揖謁見閻公,(受到閻公的接待)十分高興,好像登上龍門一樣。

  D.楊意不逢,撫凌云而自惜:楊得意生不逢時,(只能)撫弄著司馬相如的賦獨自嘆惋。

  8.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選自《王子安集》。作者王勃,字子安,才華橫溢,能詩能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

  B.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李元英任洪州都督時修建的一所樓閣。李元英后封為滕王,所以此樓命名為“滕王閣”。唐高宗時閻某任洪州都督又重新修繕,王勃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正遇當?shù)卦诖舜笱缳e客,于是被邀參加宴會,在宴會上賦詩,并寫下了這篇著名的序文。

  C.這篇序文,實際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對偶的駢文。作者在文中抒發(fā)了對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當然也流露了宿命論的消極情緒。

  D.文中用典貼切,簡練含蓄。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閱讀王勃的《滕王閣詩》,完成9——10題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9.下列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A.第一句點出滕王閣的形勢:高閣臨江;第二句寫了滕王閣的現(xiàn)狀:意興闌珊。

  B.三、四兩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從宋玉《高唐賦》“旦為朝云,暮為行雨”化用而來的。這兩句極寫了閣之高,閣之靜。

  C.第五句是寫閣外的景象:格外有一深潭,白云飄在空中,日影投入深潭,一切都顯得那樣寂靜悠閑。

  D.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換,星宿遷移,如今閣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長江仍在奔流不息。

  10.對這首詩分析不確切的一項是

  A.一、二兩句總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閣為對象分層次地加以描寫,最后以議論作結(jié)。全詩有總有分,首尾照應(yīng)。

  B.“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兩句對仗極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結(jié),與李白詩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境相似,有異曲同工之妙。

  D.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fā)了人生盛衰無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詩的基調(diào)雖然抑郁,但不消沉。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鑒賞詞意:從意象入手,把握詞作空闊蒼涼的意境,孤獨悲憤的詞人形象,描述詞作的畫面;了解辛棄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詩人報國無門的憤懣。

  2.鑒賞藝術(shù)手法:景物烘托,動作暗示,用典傳達。

  3.梳理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畫面,詞眼提挈,知人論世,意象解詞,以詩解詩,揣摩典故,朗誦傳情等等。

  教學重點

  鑒賞詞作“登臨意”及其表現(xiàn)方法。

  教學思路

  學生試讀和質(zhì)疑——鑒賞意象——鑒賞典故——歸結(jié)全詞,入情朗誦

  主要教學

  方法誦讀和鑒賞相結(jié)合。學生探究和教師點撥相結(jié)合。

  教學資源教科書,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預(yù)設(shè)(分課時寫)

  課時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

  (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shè)計)設(shè)計意圖

  一課時

 一、誦讀領(lǐng)起聆聽,稍作引導。

  教師“無為”而始,尊重學生寶貴的原初體驗,據(jù)此調(diào)整教學行為。

  【活動一】

  學生誦讀,初談體會,質(zhì)疑。引導學生質(zhì)疑,進入對詩歌主旨的探究。

  二、鑒賞詩歌意象,解讀“登臨意”。老師根據(jù)學生的初步感知,或順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細細品味詞句(景物烘托登臨意,動作暗示登臨意)點撥要點如下,根據(jù)學生情況適當取舍。

  1.第一句要點:詩中描繪的景象及其感受

  空闊清遠。悲涼感,孤獨短暫感。

  2.第二句要點:倒裝、移情的寫法;蚪庠~,或翻譯,或誦讀,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

  解詞入手:解釋“玉簪螺髻”。

  揣摩倒裝的作用:強調(diào)愁恨。

  提問引起思考:誰在獻愁供恨?愁恨何來?

  3.第三句要點:意象的暗示義,及“游子”身份的內(nèi)涵落日,時光流逝感和國運衰微感。斷鴻,孤苦無依感。江南游子含義:北國南來;南來投閑置散,并無歸屬感。(引入相關(guān)背景資料。)

  4.第四句要點:吳鉤和詞人動作的意象的內(nèi)涵

  (1)以詩解詩細說吳鉤:

  ——理解吳鉤意象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李賀

  舉頭西北浮云,倚天萬里須長劍。--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辛棄疾

  (2)想象畫面: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辛棄疾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辛棄疾

  雕弓掛壁無用--辛棄疾

  長劍鋏,欲生苔--辛棄疾

  (3)體味“看了”“拍遍”動作

  “看了”,當看過、看完講,想象:看了又看!芭谋椤,不僅拍,而且拍遍,到處拍,可見胸中悲憤之深切、強烈。

  小結(jié):有心報國,無路請纓,英雄不遇,悲憤激切。

  【活動二】

  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說說妙處,說說疑惑。

  在老師指導下,運用咬文嚼字、提挈詞眼、聯(lián)想想象、把握意象、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誦讀傳情等詩歌鑒賞方法,解讀詞意,把握意境,理解主旨。

  尊重學生的閱讀個性,尊重學生學習的初始體驗,在這個基礎(chǔ)上提升鑒賞水平。

  循“法”得“意”,理解登臨意的同時,懂得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二)引導整體想象畫面,把握意境。小結(jié)上片。

  1.小結(jié)上片板書

  板書一:

  片段誦讀

  指導和范讀:進入情境,化身詞人,注意技巧。

  例如: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深沉悲涼,“江南游子”四字可以稍起,和后面處理相應(yīng))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悲憤無釋處,激切,高亢,昂揚。之后有意停頓)無人會,登臨意。(低而沉著,深深吐出,不宜表現(xiàn)得纖弱)

  3.拓展聯(lián)想

  一腔報國心,“無人會,登臨意”,在此,辛棄疾道出了古來有為者的一種偉大深沉的孤獨感。

  情讀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展開討論;卮鹜瑢W的疑問。補充、延伸、修正同伴的見解。

  【活動三】

  片段賞而讀,讀而賞。讀讀想想評評。

  課堂上實現(xiàn)多重有效對話。

  借助誦讀幫助鑒賞的深入,通過鑒賞提升誦讀的水平。懂得怎樣讀,懂得為什么要這樣讀。

  (三)引導把握詞眼:“登臨意”三字在全詞的作用——提挈與轉(zhuǎn)換。

  本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二)教學目的大約分四個層次:

  (一)訓練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整體想象的能力。

  (三)提高依據(jù)詞眼、章法把握詞意的能力。

  (四)讀、賞互動,同步提高。

  三、品味典故,深入探究、理解詞人復雜深沉的“登臨意”。

  (一)引導揣摩用典(作者借典故抒發(fā)登臨意)

  1.點撥要點:張翰許汜皆愿意過一種個人安適的生活,作者借此表現(xiàn)不求安適,不為私利,壯心許國,矢志北伐的意愿。

  再借桓溫表現(xiàn)流年似水,功業(yè)無就的沉痛。

  2.引導關(guān)注評說典故的詞語,如“休說”“怕應(yīng)羞見”“可惜”。

  3.引導學生感受“可惜流年”之痛。

  首先,老師評述“流年之痛”,渲染蓄勢。然后,提問此詞是辛棄疾早年還是晚年作品。由此引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隨機生成板書二:

  【活動四】

  典故的一般學習:

  1.根據(jù)注釋明白典故的原意。

  2.揣摩“評說典故之詞語”中蘊涵的情感。

  3.在上兩步工作的基礎(chǔ)上思考用典的意圖。

  【活動五】

  “流年之痛”的深入探究:

  1.首先,一般會誤答。

  2.然后,結(jié)合注解推知詞人此時為35歲,正當壯年。

  3.接下來,探究正當壯年的詞人有流年之痛的原因:往前看蹉跎12年;往后看,國事不堪,壯志難酬。學生在情感和現(xiàn)實的對比中,深悟雖當盛年,現(xiàn)實殘酷,功業(yè)無就的沉痛。讓學生在失誤和疑惑中,興致盎然地探究學習,綜合詞句意義、寫作背景、詞人身世以及注釋等信息,獲得對“登臨意”全面、深刻的理解,領(lǐng)悟典故學習的一般方法。

  在“竟然這樣”—“原來如此”的思維流程中獲得探究的快樂。

 四、品味結(jié)句,理解“英雄淚”是呼應(yīng)“登臨意”。

  1.點撥要點:

  句子意味,該句在詞中的作用。

  即慰藉英雄寂寞,呼應(yīng)“無人會,登臨意”。

  2.方法提示:

  從解詞入手,在章法上梳理。

  【活動六】

  學生解釋品味“倩”“揾”“何人”“紅巾翠袖”等詞意。

  從章法上,理解句子的收束和呼應(yīng)作用。從字詞入手突破難句,從章法上突破關(guān)鍵句。讓學生掌握兩種解讀句子的辦法。

  五、總結(jié)“登臨意”,總結(jié)讀詞方法。有感情的朗誦全詞。

  (一)板書三:

  登臨意及其表現(xiàn):

  (二)板書四:

  古詩詞鑒賞的一般方法:

  咬文嚼字

  想象畫面

  詞眼提挈

  知人論世

  以詩解詩

  意象解詞

  揣摩典故

  誦讀傳情

  (三)范讀全詞

  細讀《水龍吟》,一篇情意,凝結(jié)在“登臨意”三字上。用景物烘托,用動作表現(xiàn),用典故暗示,情感豪放深沉。正是“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v然山河有恨,縱然英雄自許,可是,報國無門,請纓無路,殺敵之吳鉤,倚天之長劍,只有樓頭自看,挑燈細讀。正是風雨滿天,流年似水,誰人能惜?斯人孤獨!此恨誰知!此恨誰知!

  老師很想朗讀《水龍吟》。

  老師范讀。

  【活動七】

  學生小結(jié)。

  學生朗誦?偨Y(jié):梳理過程、方法和結(jié)果。

  提升:用朗讀去表現(xiàn)理解,用朗讀去震撼心靈,實現(xiàn)情智和諧的鑒賞。在前面學習的基礎(chǔ)上,形成教學最高潮,詞人、作品、學生、老師,靈魂相應(yīng),生命交融。

  《辛棄疾詞兩首》課文練習

  1、注音:

  玉簪( )螺髻( )鱸魚堪膾( )揾英雄淚( )孫仲謀( )舞榭( )巷陌 ( )金戈( )元嘉( )狼居胥( )倉皇( )可堪( )佛貍祠( )拓跋燾( )張浚( )王玄謨( )

  2、解釋下列詞語,掌握在詞中的意思:

  風流

  尋常

  草草:

  北顧:

  可堪:

  3、閱讀《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回答問題。

  (1)“遙岑”三句是寫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緣何而發(fā)?

  (2)“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幾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應(yīng)如何理解?

  (3)“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幾句,說明作者對張翰辭歸持何種態(tài)度?

  (4)“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幾句,是作者對哪類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

  4、閱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回答問題。

  (1)作者登臨懷古,為何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孫權(quán)和劉裕二人呢?

  (2)下闋一開始,作者筆鋒一轉(zhuǎn)提到宋文帝劉義隆,這有何用意?

  (3)結(jié)尾提到廉頗有何用意?“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有何具體含義?

  四、課堂練習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稼軒(xuān)揾淚(wèn)舞榭(xiè)迄今(qì)

  B、岑寂(cén)菜羹(gēng)巷陌(mò)屹然(yì)

  C、螺髻(jì)鱸魚(lú)金戈(gé)斂財(liǎn)

  D、堪膾(kuài)汜河(sì)嘉許(jiā)粗獷(guǎng)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流年雄才大略蒼皇嘩眾取寵

  B、憤概謀取利益頻繁發(fā)號施令

  C、南渡神鴉社鼓祭祀矯揉造作

  D、理睬驚慌失措合諧鴉雀無聲

  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遙岑遠目(小而高的山)

  B、斷鴻聲里,江南游子(受傷的大雁)把吳鉤看了(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

  C、無人會,登臨意(理解,明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風度,氣質(zhì))

  D、贏得倉皇北顧(落得)舞榭歌臺(高樓)

  4、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 )

  A、遙岑遠目

  B、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C、贏得倉皇北顧

  D、尚能飯否

  5、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借代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B、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C、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D、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6、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中,表達知音難覓情懷的語句是( )

  A、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B、求田問舍,怕應(yīng)羞見,劉郎才氣

  C、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D、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7、舊體詩詞要講究平仄、押韻,有時為了適應(yīng)格律的要求,或者為了取得特殊的表達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語序的情況。如“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本應(yīng)為“無覓英雄孫仲謀處”。把下邊的句子顛倒的語序改過來。

  (1)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_____

  (2)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_____

  (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_____

  四、拓展閱讀

  1、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1)~(2)題。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這首詞的上片極力渲染元宵夜賞燈的盛況,其中幾處摹寫燈火的詞語有_____、_____和_____。

  (2)詞的下片末尾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有人認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學者梁啟超則評這首詞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請談?wù)勀銓Α澳侨恕边@一形象的理解。

  3、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1)~(3)題

  鷓鴣天

  辛棄疾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①渡江初。燕兵②夜娖③銀胡轤④,漢箭朝飛金仆姑⑤。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①錦襜突騎:穿錦衣的馬隊。②燕兵:作者手下的義軍士兵為北方人,泛言為“燕”。③娖:整理。④銀胡轤:銀色的箭袋。⑤金仆姑:箭名。

  (1)這首詞主要采用了哪種表現(xiàn)手法?

  (2)“春風不染白髭須”的意思是什么?

  (3)“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辛棄疾詞兩首》學案答案

  三、課文閱讀

  1、zānjìkuàiwènmóuxièmògējiāxūhuángkānfótāojùnmó

  2、風流:英雄業(yè)績。尋常:平常。草草:草率。北顧:北望?煽埃翰蝗。

  3、

  (1)“遙岑”即遠山。放眼望去,那層層疊疊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的螺旋形的發(fā)髻,這些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獻愁供恨”!俺詈蕖睆暮味鴣?詞義間留下的空白給了讀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際,中原收復無日,南望之時,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種種是詞人恨之深、愁之大者。(注意賞析“愁”“恨”,可結(jié)合姜夔《揚州慢》中的“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更便于學生理解。)

  (2)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fā)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第一個動作是“看”,看似平淡,卻平中見奇。擦拭得鋒利锃亮的武器,卻閑置身旁,而這又何嘗不是作者自身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無用武之地之嘆。第二個動作是“拍”,作者用肢體語言表達了某種情感,“欄桿拍遍”是表殼胸中難以言說的抑郁苦悶,只能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這樣,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tài)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兩個動作描寫內(nèi)涵豐富,耐人尋味!盁o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卻沒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是全文的重點,應(yīng)引導學生重點把握“看”“拍”幾個動詞及“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所傳達出的詞人的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

  (3)季鷹即晉人張翰,因向往家鄉(xiāng)的莼菜鱸魚,貪圖安逸舒適而棄官歸鄉(xiāng)。從“休說”看,作者反對張翰回歸。張翰因見齊王將失敗而辭歸,辛棄疾卻并不因南宋面臨著危機而隱退。又是一年西風緊,張翰即使有家也難歸,實際這里的張翰應(yīng)是作者自指,家鄉(xiāng)淪陷,有家難歸,流露出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

  (4)是對許汜這類人提出批判,許汜當天下大亂之時,并無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問舍,貪圖個人享樂,陳登瞧不起他,劉備對他更是嗤之以鼻。辛棄疾用這個典故是說,我如果也像許汜那樣只顧買房置地,為個人打算,那就羞見劉備那樣胸懷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時光如流;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用典,據(jù)《世說新語·言語》載,東晉大將軍桓溫率軍北伐,經(jīng)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嘆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這三句是全詞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憂懼的,只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xiàn),辜負了平生的雄心壯志。

  一:兩人都是遺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權(quán),照應(yīng)標題“京口北固亭懷古”。

  二:作者以兩人自比。作者雖力主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zhuǎn)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務(wù)的職務(wù),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難以實現(xiàn)其抗金報國的志向。

  三:借古諷今,對孫、劉的贊揚,就是對南宋統(tǒng)治者的指責。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聽信王玄謨的話,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樣的業(yè)績,結(jié)果慘遭失敗。而眼下韓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認識到這種軍事上的冒險不可取。作者想告誡韓侂胄,應(yīng)以劉義隆為鑒誡,汲取教訓,慎重行事!安莶荨敝笗r間倉促,行動輕率!摆A得”,換得,落得!皞}皇”,手忙腳亂!氨鳖櫋,回頭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敵人追來。極寫慘敗之情狀。

  (3)這是全詞的主旨句,是詞人以廉頗自況。這一年詞人已經(jīng)64歲了,但他仍然希望為國效力,可惜韓侂胄不接納他的緩進建議,又有小人從中挑撥,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處境相似的廉頗。廉頗老年趙王尚且派人過問他,而自己呢?“憑誰問”,有誰來問,也就等于無人來過問,境況竟然不及廉頗,這不能不讓人惋惜、憂慮、氣憤。用反問句結(jié)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高潮,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四、課堂練習

  1、C(“戈”應(yīng)讀gē)

  2、C(A項“蒼”應(yīng)為“倉”;B項“概”應(yīng)為“慨”;D項“合”應(yīng)為“和”)

  3、A(B項“斷鴻”指失群的孤雁;C項“風流”指英雄業(yè)績;D項,“榭”指建在高臺上的房子。

  4、B(A項“目”,名詞作動詞,看,望。C項“北”,名詞作狀語,向北。D項“飯”,名詞作動詞,吃飯。)

  5、D(A項“羽扇綸巾”代指儒者裝束,“檣櫓”代指曹操的水軍;B項“金戈鐵馬”代指戎馬生涯;C項“紅巾翠袖”代指女子;D項“雪”比喻浪花,沒有使用借代。)

  6、D(A、B、C三項涉及三個典故,并未涉及知音難覓情懷,只有D項合乎題意。)

  7、(1)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2)神游故國,應(yīng)笑我多情,華發(fā)早生。

  (3)猶記四十三年,望中(原)揚州路(上)烽火。

  五、拓展閱讀

  1、(1)花千樹星如雨魚龍舞

  (2)這一形象寫的是一個不甘寂寞、不隨流俗的女子,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寧愿幽居、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zhì)。

  2、(1)對比。(2)春風可染綠草木,卻染不青花白的髭須。意謂壯年時代已一去不返。(3)被棄置不用的悲憤牢騷。

  《辛棄疾詞兩首》教學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chuàng)新之處

  以學生為本,靈活處理教學內(nèi)容的預(yù)設(shè)和生成,注重學生獨立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初讀感受的基礎(chǔ)上,建構(gòu)新的知識體系,提高能力,提升素養(yǎng)。

  把鑒賞和朗讀結(jié)合起來,鑒賞幫助朗讀,朗讀提升鑒賞。

  設(shè)計簡潔而又細膩。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在文學史的高度觀照作品做得不夠。這是《辛棄疾詞兩首》中的第一首,將在教學第二首《永遇樂》時突出的解決這個問題。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了解班固和《漢書》的相關(guān)知識。

  2、朗讀斷句,講述課文故事梗概。

  3、積累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4、學習蘇武的英雄氣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積累和歸納整理文言常見的字詞和句式。

  【學習難點】引導學生學習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學習方法】誦讀法、比較法、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3課時

  [預(yù)習自測]

  1、寫出下面漢字的拼音

  廄()且()鞮()侯單()于緱()王昆()邪()浞()野()侯閼()氏()左伊秩訾()旃()羝()去()輦()雍()棫()陽宮斧鉞()湯鑊()

  2、注意斷句:

  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jié)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于)匈奴中。

  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常能為漢伏弩射殺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fā),其一人夜亡

  單于使衛(wèi)律召武受辭

  3、文學常識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體,史,記敘了自漢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實!稘h書》體例上全承《史記》,只是改“ ”為“志”,取消“世家”并入“ ”,全書有十二本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篇,八十余萬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馬續(xù)續(xù)寫的!岸氖贰笔侵赣伞妒酚洝分痢睹魇贰返亩牟考o傳體史書。它的前四史是、 、和。

  班固,東漢著名的、,《漢書》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體例,是繼《史記》之后又一部歷史與文學巨著。文學史上,司馬遷與班固并稱。班固又是東漢最著名的的辭賦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4、分組整理文言常見字詞。(見資料)

  [質(zhì)疑探究]

  (一)本文在刻畫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寫作方法?

  1。學生討論:文章如何從環(huán)境及細節(jié)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參考答案】為了表現(xiàn)蘇武的性格、氣節(jié)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于環(huán)境及細節(jié)的描寫。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fā)事變,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quán)的單于和衛(wèi)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蘇武更是被置之死地。這些典型環(huán)境,把蘇武這個人物推到了矛盾斗爭的風口浪尖上,讓人物一展風采。作者又通過一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如蘇武自刺一節(jié),被置于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蘇”,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yīng)是“衛(wèi)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jié)”。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等。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凈,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jié)合起來。

  2。學生討論:文章并不具體描述蘇武的每一事跡,而是有詳有略,比如文章對衛(wèi)律和李陵勸降的部分就描寫得特別詳細,為什么作者要這樣處理,用意是什么?

  【參考答案】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是最能表現(xiàn)蘇武的氣節(jié)的,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面對威逼利誘,面對死亡威脅,多少所謂的英雄好漢都經(jīng)受不住考驗而變節(jié)投降,唯有蘇武始終信念如磐石般堅定,寧死不屈,忠貞不渝。

  3。學生仔細研讀衛(wèi)律和李陵對蘇武的勸降這部分內(nèi)容。

 、賹W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個性化的語言。

  ②學生分別總結(jié)衛(wèi)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蘇武的人格魅力。(分組討論、探究)

  衛(wèi)律:傲慢自大、陰險狡詐,是個賣國求榮的小人。

  李陵:李陵和衛(wèi)律不一樣,他不是徹底的賣國之人。他對漢朝還有感情,對自己叛國的行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夠堅定,對國家不夠忠誠,因為一己之私背叛祖國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說明這個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堅定。

  4。文章里個性鮮明的各種人物對蘇武也起了對比映襯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文章里各種人物的性格和蘇武作一個對比,看看他們的映襯分別凸現(xiàn)了蘇武怎樣的性格特征。

 。1)張勝:糊涂地幫助了緱王的謀反,事情敗露后又經(jīng)受不住考驗,叛變投降。

  蘇武:清醒地認識到使節(jié)行為不當會引起兩國紛爭,欲以死息禍;面對匈奴的勸降始終保持著可貴的民族氣節(jié)。

 。2)衛(wèi)律:賣國求榮,陰險狡詐,氣焰囂張,不可一世

  蘇武:為國效命,忠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氣,光明磊落

 。3)李陵:為一己之私而叛國,懦弱,意志不堅,矛盾,痛苦

  蘇武: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無怨無悔

  5。學生初步總結(jié)蘇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愛國、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忠貞不渝、堅韌不拔(答案不限)

  6。教師小結(jié):

  在各種人物的對比映襯下,我們看到了一個豐滿立體的蘇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識,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jié)的堅韌不拔。蘇武的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對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攝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二)學生總結(jié)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

  1。從環(huán)境及細節(jié)描寫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2。詳略得當?shù)那楣?jié)安排。

  3。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xiàn)人物。(前面的總結(jié)中已經(jīng)談及)

  4。次要人物的對比、襯托。

  三、課堂小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重點分析了各種人物特別是傳主的性格特征,我們?yōu)檫@樣一個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貞不渝的蘇武而深深感動。同時我們還點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藝術(shù)手法:環(huán)境及細節(jié)描寫、詳略得當?shù)那楣?jié)、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次要人物的對比映襯。

  四、課后作業(yè);

  試結(jié)合課文和李陵作《答蘇武書》,談?wù)勀銓μK武這一歷史人物的認識。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蘇軾月夜泛舟赤壁而觸發(fā)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蘇軾在主客問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現(xiàn)的樂觀曠達的情懷。

  2、熟讀成誦,感受文辭優(yōu)美的語言特色。

  3、積累文言詞語

  【學習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及特殊用法。

  2、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景、情、理三者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蘇軾在臨終前寫了一首題為《自題金山畫像》的詩總結(jié)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對于詩中提到的黃州,余秋雨如是評說:“黃州成就了蘇軾,抑或蘇軾成就了黃州”。黃州,是一個很難被人想起的長江邊上的一座小城,作為蘇軾人生的轉(zhuǎn)折,卻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給中國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它目睹了一個正直官員的倒下,也見證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黃州永遠是蘇軾生命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元豐五年七月和十月,蘇軾先后兩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赤壁賦》文言知識歸納練習

  游赤壁,浴古人思想之芬芳 (17分)

  前赤壁賦①

  蘇軾

 、偃尚缰,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②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③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谟谑秋嬀茦飞,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④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⑤。

 、厶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⑥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芴K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菘拖捕Γ幢K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注釋】①這篇散文是蘇軾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并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zhàn)的舊址,當?shù)厝艘蛞艚喾Q之為赤壁。②一葦:指小船。③馮:同“憑”。④美人:指心中所思慕者,常隱喻君主。⑤嫠婦:寡婦。⑥匏樽(páo zūn):酒葫蘆。

  13.請解釋文中加點的字。(4分)

  ①倚歌而和之( ) ②烏鵲南飛 ( )

 、巯陆 ( ) ④舉匏樽以相屬( )

  14.找出文中與“已而夕陽在山”中“已而”的意思相近的兩個詞語。(2分)

  15.為文中劃橫線的句子加上恰當?shù)臉它c。(2分)

  蘇 子 愀 然 正 襟 危 坐 而 問 客 曰 何 為 其 然 也

  16.請用現(xiàn)代漢語描寫出文中劃波浪線句子的美麗景象。(2分)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17.請指出第④段中“逝者如斯”“盈虛者如彼”中的“斯”和“彼”各指代什么?(2分)

  18.請從文中找出三個字分別填充在下邊語句的空格處。(3分)

  本篇賦文按照時間順序,記寫了主、客二人秋夜泛舟游赤壁,因景生情,經(jīng)歷了由( ) ( ) ( )的感情變化過程,表現(xiàn)了蘇軾雖身處逆境卻超脫、樂觀的情懷。

  19. 積累鏈接:在沉郁中依然能激勵自己保持樂觀向上人生態(tài)度的.何止蘇子,劉禹錫在被貶謫二十多年后仍是胸襟豁達,持有樂觀進取之精神是如此,請寫出最能體現(xiàn)這一情懷的詩句。(2分)

  答案:

  13.(4分)①應(yīng)和,唱和;②向南;③攻下;④同“囑”,敬酒,勸酒。

  14.(2分)少焉 須臾

  15.(2分)蘇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16.(2分)白茫茫的露氣像輕紗一樣籠罩著江面,月光映照著遼闊的江水,水光遠接天邊,很是美麗。(或: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接著天際。)(意對即可)

  17.(2分)斯:水;彼:月。

  18.(3分)樂 悲(哀) 喜。

  19.(2分)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說明:錯一字扣1分)

  《赤壁賦》測試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倥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屬:通“囑”,勸人喝酒

 、诤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馮:通“憑”,乘

 、凵酱ㄏ嗫姡艉跎n蒼 繆:通“繚”,盤繞

 、茈群思缺M,杯盤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亂

  2、指出下列詞語的古今異義

 、倥腔灿诙放Vg(徘徊:①古義:明月停留。②今義:人在一個地方來回走動。)

 、谕廊速馓煲环(美人:①古義:內(nèi)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②今義:美貌的女子。)

  ③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子:①古義: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②今義:兒子)

  3、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1、望:①七月既望(農(nóng)歷每月十五,名詞) 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眺望,動詞)

  2、長:①抱明月而長終(永遠,副詞) ②而卒莫消長也(增長,動詞)

  3、然:①其聲嗚嗚然(擬聲詞詞尾,表狀態(tài)) ②何為其然也(這樣,代詞)

  4、于: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詞) ②月出于東山之上(從,介詞)

 、鄞朔敲系轮в谥芾烧吆(被,介詞) ④于是飲酒樂甚(表示后一件事緊接前一事,連詞)

  5、白:①白露橫江(白色的,形容詞) ②不知東方之既白(亮,形容詞)

  6、歌:①歌窈窕之章(唱,動詞) ②歌曰(歌詞,名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聲調(diào)或節(jié)拍)

  4、指出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詞類活用類型并解釋。

 、僭旅餍窍,烏鵲南飛 南:向南,名詞作狀語

  ②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西、東:均為名詞作狀語

 、巯陆,順流而東也 下:攻占,方位名詞作動詞用。東:向東進軍,名詞作動詞用

 、軅H魚蝦而友麋鹿 侶:以……為侶,名詞意動用法。友:以……為友,名詞意動用法

 、轁O樵于江渚之上 漁樵:名詞作動詞,打魚砍柴

 、薷桉厚恢 歌:名詞作動詞,歌詠

 、邠艨彰髻馑萘鞴 空明:形容詞用作名詞,月光下的清波

 、嗝鞙婧V凰 渺: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渺

  ⑨羽化而登仙 羽:名作狀,像長了翅膀似,古人稱成仙為羽化

 、馕栌嫩种疂擈,泣孤舟之嫠(lí)婦 舞:使動,使……起舞;泣:使動,使……哭泣

 、险笪W 正:使動,整理,端正

  5、解釋下列句中加線的詞語

 、侔茁稒M江,水光接天 橫:這里為“籠罩” ②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遺:遺棄

 、奂尿蒡鲇谔斓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蟲 ④擊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⑤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⑥蘇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呱酱ㄏ嗫,郁乎蒼蒼 繆:繚,盤繞。郁乎:茂盛的樣子

 、圄镀A千里,旌旗蔽空 舳艫:zhú lú,這里指戰(zhàn)船

 、後嚲婆R江,橫槊賦詩 釃:shī斟酒。槊:shuò長矛。

 、馀e匏樽以相屬 匏:páo葫蘆

  ⑾托遺響于悲風 遺響:余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惺窃煳镎咧疅o盡藏,而吾與子之所其適 藏:zàng,寶藏。 適:這里有享受之意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并翻譯

 、佟⑻K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介賓短語后置)②、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賓短語后置)

  ③、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賓短語后置) ④、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⑥、客有吹洞簫者(定語后置)

 、、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 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斷句)

  ⑨、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⑩、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介賓短語后置)⑿、而又何羨乎(賓語前置)

 、选⑹窃煳镎咧疅o盡藏也(判斷句)

  7、翻譯下面的的句子。

 、佟⑷尚缰,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譯: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覽。

 、、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譯:不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來,在斗宿和牛宿之間徘徊。

 、邸⒖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我們?nèi)螒{小船隨意飄蕩,越過那茫茫萬頃的江面。

  ④、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

  譯:客人中有位吹洞簫的,按著歌曲的聲調(diào)和節(jié)拍吹簫伴奏。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lí)婦

  譯:使?jié)摬卦谏顪Y里的蛟龍翩翩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

  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本來是一位蓋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páo)樽以相屬。

  譯:何況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魚打柴,與魚蝦結(jié)伴,和麋鹿做朋友,駕著一只葦葉般的小船,舉起匏樽互相勸飲。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以共適。

  譯: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們。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促進學生對人生意義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時候也應(yīng)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從一個自然的人變?yōu)橐粋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認真理解文中語句的含義,并深入探究。

  4.體會學者散文(隨筆)的寫作特點:思路明晰、內(nèi)容豐富、說理簡明、語言平實。

  教學重點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解讀人生的四種境界,在閱讀理解的基礎(chǔ)上,深化并豐富對人生境界的

  教學難點

  對文中哲學術(shù)語或哲理性語言的理解。導學法;教師通過引導制定學案,通過自己對教材的獨特理解、個性的駕御和科學的訓練,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達成。課堂學習方式主要運用合作式閱讀理解,教師是學長,引導學習并適當點撥。課外延伸學習以個人探究為主。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馮友蘭先生像及有關(guān)文字。關(guān)羽、周恩來相關(guān)錄像

  學習導航

  程序安排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語(在電子屏幕上顯示,師生共讀)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學;我們接受它的啟發(fā),在它的指導下調(diào)整自己。通過它,我們安排自己的生活,通過它,我們把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一個人的人生哲學,是很容易被別人所窺知的,不可能一直隱藏著不為人知;他的談吐,他的眼神,他的儀表,都會泄露其中的秘密。這就像花的芬芳,雖然肉眼看不見,卻馬上可以察覺到。

  (師):那么作為人都會有著怎樣的人生哲學呢?讓我們到《人生的境界》中尋找答案。(馮友蘭先生頭像及本篇課文的課題)

  二、整體初讀,制定“學案”

  本課學習要掌握哪幾個目標,通過什么方法來達成?延伸學習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層次,能說清全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

  3.能充分展開聯(lián)想聯(lián)系實際和其他方面知識具體理解“人生四種境界”說。

  4.課外延伸能針對個人的學習實際。師生共同商量制訂“學習卡片”的幾個欄目:知識積累、弱水一瓢、含英咀華,讓我心跳、浮想聯(lián)翩、有疑不解、挑戰(zhàn)方家等,完成“學習卡片”中的一個子欄目。

  三、歸納提要

  1.請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關(guān)重要的句子。

  教師適時提示:本文的標題是“人生的境界”,其實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內(nèi)容,并非文章論述的主要問題,如果循著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為標準來劃分段落結(jié)構(gòu),就會走入誤區(qū)。其實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講中國哲學的任務(wù)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應(yīng)是;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它的任務(wù)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層次,進而找出每個層次的關(guān)鍵句子。

  第2—7自然段主要談人生的四種境界,關(guān)鍵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國哲學既人世又出世的特點,它對未來的哲學可能有所貢獻。關(guān)鍵句就是:中國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四、重點解讀

  1.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說是貫穿了全文,它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甚至可以說由它決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現(xiàn)了13次,這個詞就是“覺解”。請依據(jù)下面三個語句對“覺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佟@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

 、凇粌H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覺解”就是覺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體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與社會、宇宙的關(guān)系以及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義的覺悟與理解。

  2.作者劃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據(jù)是什么?分為哪幾種境界?

  提示: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根據(jù)人們對人生意義的覺解程度來劃分的;分為自然境界(一種蒙昧狀態(tài),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義)、功利境界(心胸狹隘,他做事只知道對自己的功利意義)、道德境界(明白個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為社會的利益做事,事事講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義)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體,他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覺的天民,是圣人,他與宇宙同一)。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闭埥Y(jié)合自己成長的體驗談?wù)剬Υ嗽挼睦斫狻?/p>

  “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沒有受過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笆侨藨(yīng)該成為的人”,意思是應(yīng)該成為賢人、圣人,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時代是世界觀正在形成的時期,而我們這個時代有人說是精神貶損,物欲膨脹;理想低迷,平庸泛濫;道德滑坡,“我為圓心”;價值低庸,急功近利。這決不是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在一個充滿功利刺激和誘惑的社會中,人的自然屬性會受到刺激而充分顯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較困難了!熬硬⿲W而日三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在生活中決不可隨波逐流,而是要不斷汲取人類一切寶貴精神財富,用它來不斷養(yǎng)育自己、充實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每個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闭埪(lián)系生活實際來解讀這句話。

  示范:達爾文從小就喜歡看草間的昆蟲,據(jù)說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螞蟻搬家,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后來達爾文成為生物學家之后還長期地觀察昆蟲,研究著生物世界。

  有人間三個泥水匠在干什么,一個答道“在砌磚”,第二個答道“在掙錢”,第三個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樓”。后來,第三個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專家。

  達爾文小時候看昆蟲是順著本能在做事,對他所做的事并無覺解,屬于自然境界;后來他成為生物學家后,是在為社會利益進行觀察和研究,屬于道德境界。

  第一個泥水匠屬于自然境界,第二個泥水匠屬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個泥水匠也屬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山區(qū)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記者前往某山區(qū),碰到一個放羊娃,記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對話。記者問:“你放羊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賣錢。”記者問:“賣了錢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婦!庇浾邌枺骸叭⒘讼眿D呢?”放羊娃答:“生孩子!庇浾邌枺骸坝辛撕⒆幽?”放羊娃答:“放羊!庇浾吣。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區(qū),對自己生活不覺解,作為一個少年最是多夢季節(jié),但他卻仍是近乎處于自然境界,這也使我們感到治貧首先要治愚,理念(覺解程度)對于一個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5.“為了成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跡,也不需要表演奇跡。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義!

  這是課文中精彩之筆。請從中引出一點為人處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為堯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為禹(路上隨便哪一個都可以成為像禹那樣的圣人)”馮友蘭先生的這句話可以說就是對這一哲學思想的演繹。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蘊含崇高。追求崇高要從平凡甚至瑣屑的事情開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體現(xiàn)于日常細節(jié)之中。一個沒有權(quán)勢和財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個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個渺小之人。雷鋒是一個士兵,并不妨礙他是一個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記》中所記載的五人,雖然是普通民眾,但也無妨他們流芳千古。胡長青是高級干部,但他貪婪成性,不惜犧牲國家和人民的巨大利益來換取個人私利,因而被人們所唾棄!坝X解”是出自內(nèi)心的,不是流于口頭的,“覺解”不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是言行一致的“篤行者”。今天這個時代非常注重“包裝”,很容易讓人作秀于外而忽略了對真正的人生境界的追求。這也是需要警惕的。

  6.經(jīng)常聽人們用“出世”“人世”“既出世又人世”來形容一些人對待生活或事業(yè)的態(tài)度,請聯(lián)系課文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具體解說這些詞語。

  何謂“出世”?有些人堅持并實踐著這樣的主張:想要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wǎng),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以尋求最后的解脫。比如莊子。何謂“人世”?另有一些人,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wù),不愿玄談,不愿避世,積極用世。他們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愿講超道德價值。在出世的人看來,人世者太現(xiàn)實主義了,太膚淺了。他們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錯得很。在人世者看來,出世的人太理想主義,不實用,消極。何謂“既出世又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會里,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現(xiàn)實。踏踏實實地做事又不囿于人世。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現(xiàn)實。也不像西方哲學那樣,講究人世而不能超脫人世。中國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是置身于社會斗爭之中,又以天地境界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識到自己是宇宙中的一員,是“天民”,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這就是既人世又出世的表現(xiàn)。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8

  課程標準:

  (一)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認識本詩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學習本詩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塑造人物的特點。

  (三)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課標解讀:認識漢樂府民歌主要繼承了《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教學重點:通過人物對話及在尖銳的矛盾沖突和曲折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塑造人物

  教學難點:學習本詩的鋪陳、比、興手法。

  一、知識鏈接

  文學常識

  1.樂府和樂府詩:“樂府”本是漢武帝時設(shè)立的音樂機構(gòu)。它的職責是采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詩歌,后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

  2.“樂府雙璧”: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3.《玉臺新詠》由南朝陳朝徐陵編選,是《詩經(jīng)》、《楚辭》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詩總集

  4.《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也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詩。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玉臺新詠》。

  基礎(chǔ)知識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寫作時為了增強某種表達效果,把本應(yīng)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或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yīng)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

  2、偏義復詞: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只有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這場戲節(jié)選自元雜劇代表作家關(guān)漢卿的代表作品《竇娥冤》中最精彩的一折。這一折戲是全劇的高潮,通過描寫竇娥被解往刑場問斬的經(jīng)過,刻劃了她敢于反抗的性格,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教學目的:

一、使學生了解元雜劇的特點及有關(guān)知識;

  二、理解節(jié)選部分的劇情及竇娥的形象;

  三、理解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理解戲劇的主題。

  教學重點:竇娥形象、元雜劇常識。

  教學難點:三場戲?qū)Ρ憩F(xiàn)竇娥形象的作用。

  教學設(shè)想:先使學生了解元雜劇的常識,再理清:赴法場、別蔡婆、立誓愿三場戲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依次分析三場戲?qū)λ茉烊宋镄蜗蟮囊饬x與作用,最后總結(jié)竇娥形象的社會意義。教學過程中注意啟迪學生積極思考。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簡介常識、通讀全文

  具體步驟:

一、導入新課:從古代戲曲的不同種類、不同角色導入新課。

  二、簡介元雜劇的常識:套數(shù)(散套)

  1、元曲的分類:散曲

  元曲 小令

  劇曲(雜劇)

  2、元雜劇的結(jié)構(gòu)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雜劇的“折”相當于現(xiàn)代戲劇中的“幕”,由同一宮調(diào)的一套曲子組成,包括多場次。“楔子”相當于“序幕”或“過場戲”,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紹劇情、人物,也有用在兩幕之間的。

  3、元雜劇的劇本構(gòu)成:

  唱詞:按宮調(diào)、曲牌寫成的韻文;

  賓白:即說白。曲詞為主,所以說白為賓。

  科介:即現(xiàn)代戲劇中的“舞臺提示”。

  4、元雜劇的角色:

  旦:女角色。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角色)、小旦(少年女角色)四類。

  末:男角色。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類。

  凈:俗稱“大花臉”,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異之處者。

  丑:俗稱“小花臉”。多扮次要角色。

  此外,還有“卜兒”(老婦人)、孛老(老頭兒)、孤(官員)、徠兒(小廝)、細酸(讀書人)等角色。

  5、其他:元雜劇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為“旦本戲”(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戲”(男角色主唱)兩類。

三、簡介關(guān)漢卿及有關(guān)常識:

  關(guān)漢卿,元雜劇的代表人物,與鄭光祖(代表作《倩女離魂》)、白樸(代表作《墻頭馬上》)、馬致遠(代表作《漢宮秋》)四人共稱為元曲四大家。關(guān)漢卿的代表作品即《竇娥冤》,其他著名作品還有《望江亭》《單刀會》《救風塵》等。其中,《竇娥冤》又是中國十大古典悲劇之一。

  四、檢查預(yù)習:說出下列元雜劇中常見的口語、襯字的'意義

  行動些、沒來由、葫蘆提、只合、則落得、無心正法、也么哥

  五、理清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啟發(fā):節(jié)選部分中,竇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課文可分為幾場?

  赴法場怨天(竇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見蔡婆遺囑(竇娥告別婆婆)

  在刑場誓愿(竇娥發(fā)下三樁誓愿)

六、課堂小結(jié):

  學習本課,我們首先要了解元雜劇的知識,關(guān)漢卿及其創(chuàng)作情況,節(jié)選部分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以上這幾方面,我們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業(yè):

  1、預(yù)習:熟讀“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

  2、通讀節(jié)選部分,掌握字詞。

  附:板書設(shè)計

  竇娥冤

  元雜劇關(guān)漢卿

  指斥天地

  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告別蔡婆

  發(fā)下誓愿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賞析第一、二場戲

  具體步驟:

一、復習檢查:元雜劇的有關(guān)知識

  節(jié)選部分情節(jié)結(jié)構(gòu)

  二、閱讀欣賞第一場戲

  1、指名朗讀開場的舞臺提示(科介)

  問:這段科白寫了什么內(nèi)容?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寫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種肅殺可怕的氣氛。

  2、閱讀“端正好”這支曲子:

  指名朗讀;說出曲子大意。

  問:這曲子中,竇娥主要訴說了什么?

  答:竇娥主要訴說了自己莫名其妙受到了懲罰,冤屈可以動地驚天。竇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閱讀“滾繡球”

  教師范讀這支曲子。

  問: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寫了什么內(nèi)容?試理清此曲中竇娥的情緒變化過程。

  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明確:竇娥先前也是認為世間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慘的遭遇讓她不禁對天地鬼神產(chǎn)生了懷疑,而后憤怒地揭露了社會的不公,階級的對立,對天地鬼神大膽地徹底否定。但封建社會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竇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轉(zhuǎn)化一聲悲泣。即:

  傳統(tǒng)觀念懷疑質(zhì)問揭露黑暗徹底否定一聲悲泣

  重點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簡析:這兩句,是作借竇娥之口,對封建社會作猛烈的抨擊、尖銳的批判,同時,也表現(xiàn)了竇娥的覺醒意識和反抗精神,歷來被認為是本劇中最具有思想性的一句臺詞。

三、閱讀第二場

  1、指名朗讀“倘繡才”;問:竇娥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則怕被我婆婆見”、“枉將他氣殺也么哥”說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見到后讓婆婆傷心。

  2、討論: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竇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質(zhì)?對揭示主題有何作用?

  明確:這一情節(jié)表現(xiàn)了竇娥溫順善良的一面,使竇娥的形象更加豐滿。同時,也突出了竇娥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現(xiàn)實的殘酷。另外,這一情節(jié)也激起了人們對竇娥的深切同情。

  3、學生默讀接下來的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鮑老兒”,看科介和唱詞在內(nèi)容上有何聯(lián)系?

  答:都訴說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遺囑。

  點撥:人們稱這種在唱詞、說白中訴說同樣的內(nèi)容為“曲白相生”。

  4、簡析藝術(shù)手法:這場戲中運用多種藝術(shù)手法:

  懸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見婆婆偏偏遇見婆婆

  曲白相生:說白與唱詞相互補充。

 四、課堂小結(jié):

  前兩場戲中,竇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溫順善良的品格。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她命運的深切同情,對黑暗社會的憎恨。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端正好”與“滾繡球”二曲。

  預(yù)習“三樁誓愿”疏通文字。

  附:板書設(shè)計

  訴說冤屈

  赴法場懷疑質(zhì)問怨(反抗精神)

  揭露社會

  徹底否定

  哀告走后街(懸念)

  (怕見蔡婆)

  見蔡婆遇見蔡婆(巧合)悲(溫順善良)

  白

  立下遺囑(曲白相生)

  唱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第三場戲的閱讀鑒賞、總結(jié)、練習

  具體步驟:

 一、復習檢查背誦“端正好”、“滾繡球”兩支曲子;

  試述前兩節(jié)中竇娥的感情變化、所表現(xiàn)的性格特點。

  二、閱讀第三場戲

  1、指句朗讀第一樁誓愿的相關(guān)段落,思考:

  竇娥的第一樁誓愿是什么?

  劇中采用了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它的?

  這樁誓愿的實質(zhì)是什么?

  2、學生回答:

  竇娥的第一樁誓愿是“血濺白練”。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復表現(xiàn),給人以深刻的印象。竇娥發(fā)下這樁誓愿,實質(zhì)是希望刑場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學生舉一反三,自讀以下兩樁誓愿,填寫下表:

  誓愿順序 誓愿內(nèi)容 所用典故 誓愿實質(zhì)

  第一樁 血濺白練 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希望刑場上人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樁

  第三樁

  3、思考討論:這三樁誓愿之間,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在全劇中地位如何?

  為何第一場戲中“怨天”,這里又寄希望于天?怎樣理解這一矛盾?

  明確:這三樁誓愿,層層深入地表現(xiàn)了竇娥對自己無辜蒙冤的強烈憤怒、堅決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頂點,也是全劇高潮。

  竇娥的訴說中,“怨天”和依賴于“天”的情感始終交織在一起,這種矛盾實質(zhì)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觀的矛盾。一方面,他通過竇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者,表達了變革現(xiàn)實的愿望,另一方面,作為封建社會的一個文人,他雖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從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變革現(xiàn)實的道路和希望,最終還是要借助“天”來為竇娥昭雪冤枉。

三、總結(jié)全文:

  1、竇娥的感情發(fā)展:怨悲恨

  2、竇娥古代婦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題揭露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歌頌竇娥反抗精神

  4、語言通俗精煉,生動感人,運用元代口語

  四、布置作業(yè):

  1、總結(jié)元雜劇的知識,記憶字詞、典故;

  2、學習本課后,你體會最深的有哪些?寫一篇劇評。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識記曹操的生平概況,識記“行”這一詩歌體裁的特點。

  2、能以本詩為例,初步了解曹詩“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風格。

  3、初步明確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和方法,能夠按照這些方法基本讀懂本詩,初步

  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意識,為培養(yǎng)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做準備。

  [教學重點]

  本單元在新教材中是第一個古代詩歌單元,本詩篇幅短小,又編排在單元的最后一課,因此本詩教學自然就承擔了引導學生初步學習鑒賞中國古代詩歌的任務(wù)。引領(lǐng)學生首先要讀懂“這一首”,然后在此基礎(chǔ)上歸納鑒賞詩歌的一般步驟與方法;教學中兼顧誦讀,力爭讓學生當堂背誦。

  [教學難點]

  1、 初步理解曹操這首代表作“于悲涼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氣”之特色。

  2、曹操在歷史上和在文藝作品中的形象極其復雜,教學中將避免在人物形象評價上的爭議,而將學生的精力引導鉆研文本,進而力爭合理而多元地闡釋文本中的藝術(shù)與人物。

  [教學方法] 講解、點撥、誦讀、討論。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首先要學生集體背出《龜雖壽》中的名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比缓蠛喪龉适隆

  《世說新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晉時代重兵把握的大將軍王敦,每酒后輒詠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币匀缫鈸舸蛲賶貫楣(jié),壺口盡缺。

  但是,也有人說曹詩不好。

  《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橫槊賦詩的描寫。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萬雄師,飲馬長江,與孫權(quán)決戰(zhàn)。當天夜晚,明月皎潔,他在大江上置酒設(shè)樂,歡宴諸將。酒酣,取槊立于船頭,慷慨而歌。歌詞就是今天學的《短歌行》。

  《短歌行》說課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個單元的詩歌可以說是高中學生學習詩歌的第一階段。單元內(nèi)容包括:《;詩經(jīng)>兩首》、《離騷》、《孔雀東南飛》、《漢魏晉詩三首》。按照詩歌發(fā)展的歷程漢魏晉五言詩這部分的教學內(nèi)容是學生在學習了《詩經(jīng)》和《離騷》的基礎(chǔ)上接著學習的,為以后學習唐詩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教學目標 在第一課時的時候給學生梳理《漢魏晉詩三首》(即《迢迢牽牛星》、《短歌行》、《歸園田居》)的思路及基礎(chǔ)知識,這節(jié)課打算從對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養(yǎng)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為一個突破點,上一節(jié)知識擴展和探究的活動課。 根據(jù)新《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我認為這節(jié)課應(yīng)達到兩個教學目標:一是注重語文應(yīng)用、審美、探究與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二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語文課的育人功能。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于:注重古體詩對學生的文化熏陶。讓學生在查找資料、進行綜合、展示表達中學體驗古體詩的情感魅力和藝術(shù)趣味;讓學生在遷移閱讀名著《三國演義》中了解個性獨特的詩人曹操。

  教師指導學生找到資料后要盡量多分析,篩選出自己需要的資料,然后圍繞主題進行綜合,在上課的時候按照什么思路來展示自己的收獲。這是教學的難點所在。

  教法: 通過學生擴展探究、展示表達、遷移閱讀和交流提高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同學們語文學習的興趣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提高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審美和探究學習的綜合素養(yǎng)。

  依據(jù):在學第二單元的時候,已經(jīng)試過了自己查找資料介紹名人,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經(jīng)驗,這次可以增加難度,要求學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學習詩歌采用活動課的形式,不僅能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

  選擇的教學手段:多媒體展示

  教學程序:

  (1)課前探究準備階段 (分好學習小組,6或7人/組,共8組)

  在古典詩歌單元的教學結(jié)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動作業(yè):

 、僮赃x或編輯一段樂曲,進行曹操詩作《短歌行》的配樂朗誦。

  《短歌行》閱讀練習

  閱讀《短歌行》,回答后面的問題。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1.說明詩中所用比喻的含義。

  用“朝露”來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2.說明詩中所用典故的含義。

  答案:

  1.人生的短暫賢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納賢才

  2.詩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貼切地表達了作者寬大廣博的政治胸懷,永不滿足的求賢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禮賢下士的精神自勵。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

  2、引導學生賞析本文文思縝,脈絡(luò)分明,陳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構(gòu)思藝術(shù)和駢散結(jié)合形象生動的語言藝術(shù);

  3、繼續(xù)指導學生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和相關(guān)文化常識;

  【教學時數(shù)】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指導學生熟讀課文,背誦第一、三段,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2、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及相關(guān)常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蘇軾語)讀《報任安書》不下淚者,其人必不為人。

  “表”是一種文體,是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以向皇帝陳情為內(nèi)容!冻鰩煴怼肪褪侵T葛亮向蜀漢后主劉禪陳情的奏章!俺鰩熞槐碚婷馈钡南乱痪涫恰扒лd誰堪伯仲間”意思是“千年以來誰可以和他相比呢?”我不敢舉哪個名人去和諸葛亮比較,但就在諸葛亮之后不足一百年的晉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師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的《陳情表》。

  李密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yǎng)無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鄉(xiāng)里。

  李密為人剛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晉武帝為穩(wěn)定局勢,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號。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yīng)召。后來晉武帝征召他為太子洗馬,催逼甚緊,于是寫下了《陳情表》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理由婉言辭謝。文章言辭懇切,真摯動人。人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常以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相提并論,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相當強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讀背誦

  1、學生輕聲誦讀課文,對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課文;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詞句。

  《陳情表》書籍閱讀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yīng)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藥,未嘗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たh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陳情表》閱讀讀練習及答案

  閱讀下文,完成第24——28題(13分)

  陳情表(元末明初)簡祖英

 、俪甲嬗⒕艢q失怙①,惟慈親鞠育,逮長知訓,冀或用世,以酬罔極之恩,臣之志也。向叨食元祿,為何左丞參佐,適值三山強寇②,剽掠廣城,一門妻女,死節(jié)五人;而老母陳氏,為所拘囚。臣祖英隱忍不能即死,其有愧石苞殉國③也多矣。

 、谄澯鍪コS新,征討不服,率土效順,咸蒙嘉休。乃者三山逆寇,悉嬰鐵鎖,臣母得以生還,雖臣祖英不孝之罪固所難逃,而得以展區(qū)區(qū)烏哺情私者,陛下之賜也。臣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銘感圣德,徹于肝肺,雖九死其能報耶!陛下又復甄錄④,寄以民社⑤,此正臣殞首效命之秋也。而臣俯顧自慚,不敢拜命者,以罪戾已深,不宜職在民牧。

  ③欽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懷遠人,匹夫無有不獲之愿。況臣事元朝,叨為元臣,幸已逃誅。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惻怛而欽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愛日之短,俾遂歸養(yǎng)之圖,則臣母子拭目清平,謳歌德澤,為賜多矣。

 、芙癯妓氖芯,老母年八十有一。鶴發(fā)垂堂,西山之日已薄;棄親赴任,不孝之罪彌深。茍違親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盡奉歡之期,然后復求仕進,以盡忠罄節(jié),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注釋】①失怙:死了父親。 ②三山強寇:指元末起兵于三山(今佛山)的邵宗愚割據(jù)武裝,被何左丞所滅。 ③石苞殉國:石指石奢,苞指趙苞。石奢:楚昭王相,行縣,道有殺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縱其父,自刎而死。趙苞:鮮卑侵略漢國,把漢將趙苞的母親置于陣前,趙苞仍按時進擊,他母親和妻子都被鮮卑殺害,趙苞隨后嘔血而死。④甄錄:甄別錄用。 ⑤民社:此指地方官。

  24、本文借鑒了蜀漢末西晉初(填人名)的《陳情表》。(1分)

  25、第1段用了“石苞殉國”的典故,對其分析不恰當是( )(2分)

  A、陳述隱忍茍活的慚愧。B、表明忠孝難全的矛盾。

  C、解釋食元俸祿的原因。D、表達家國兼愛的情懷。

  26、對2段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烏哺情思,陛下之賜”,表達對明朝饒恕自己罪過的感恩。

  B、“母子離散復完”、“罪戾已深”,旨在說明不就任的原因。

  C、“母子離散復完、白骨復肉”,深切表達對不孝罪過的慚愧。

  D、“殞首效命之秋也”,表達死后也要為朝廷奔走效命的忠心。

  27、分析第3段是怎樣說理的`。(4分)

  28、“表”起先只用于“陳情”,以第4段為例說明這種“表”的特點。(3分)

  答案:

  24、1分李密(李虔,字令伯)

  25、2分C

  26、3分B

  27、4分

  【答案示例】本段先擺出圣朝“以孝道治天下”、“以仁心懷運人”的大道理,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寫法,舉如“祿秩不容及不孝之徒”的歷史和“匹夫無有不獲之愿”的普遮事實;在這個前提下指出自己曾侍奉元朝陷母于危境的不孝之舉及“母年愈耄、孤苦特甚”的現(xiàn)實情況;最后希望皇上收回成命。這樣,本段的說理,邏輯嚴密,有禮有節(jié)。(4分)

  28、3分

  “陳情表”是臣子向君主陳述情懷、表明心曲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上表達忠心和為國效命的誠意,要動之以情;要帝王接受自己的請求,又要從其心理需求出發(fā)曉之以理。本段先把自己的年齡與母親對比,說明盡孝時日短盡忠時日長。以“西山之日已薄”喻母親生命衰落,既打動皇上,又言自己報效圣朝有日,“人子”之私與“圣朝”之道兼顧,道理顯豁。同時,整散結(jié)合的句式,使語意凝練又感情熱切,使陳情鞠盡其意,增加了說服力和抒情性。

  按以下三個方貓評分:內(nèi)容上的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要是動之以情);形式上的特點(對比比喻的手法、駢散結(jié)合的句式);為什么用這樣的形式表達這樣的內(nèi)容。

  人教版高二下冊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jié)構(gòu)及其獨特的戲劇沖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2、過程和方法: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xiàn)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沖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3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

  魯迅先生在小說《藥》里,為我們展示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的一個小“茶館”,并用個性化的語言寫出了“茶館”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無論是花白胡子的低聲下氣,還是駝背五少爺?shù)男覟?zāi)樂禍,寫來都是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讓我們不僅看到了那個時代群眾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今天,我們又看到了老舍先生為我們描繪的另一個《茶館》,它又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

  二、簡介作家作品

  老舍(1899-1966)現(xiàn)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駱駝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說《月芽兒》《我這一輩子》。劇本有《龍須溝》《茶館》等。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于世。曾因創(chuàng)作優(yōu)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shù)家”的稱號。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余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三、介紹《茶館》劇情。

  《茶館》共三幕,各寫一個時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裕泰茶館生意興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處:信洋教的小惡霸,依仗洋人,神氣十足,連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錢有勢的人家為了一只鴿子,可以請來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錢糧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閑;朝中的太監(jiān)總管不僅家中人生活奢華,而且還可以用高價買來妻子;農(nóng)民和城市貧民卻賣兒賣女;常四爺談國事被抓;秦仲義雄心勃勃興辦工廠,工業(yè)救國。這種剪影式的描寫,展現(xiàn)了清末社會的眾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的滲透、侵略和封建統(tǒng)治的荒淫、腐敗所造成的農(nóng)民的破產(chǎn)、市民貧困和社會的黑暗,表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末日即將來臨。

  第三幕: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社會生活。劇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種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裕泰茶館已經(jīng)破爛不堪,無論主人怎樣改良也無法維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廚師只能在監(jiān)獄里蒸窩窩頭;身懷絕技的藝人無法維持生計,民間藝術(shù)瀕于失傳。與此對照,惡勢力卻異;钴S,國民黨特務(wù)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頹,其后代登場。劉麻子、唐鐵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無恥;沈處長比以前的馬五爺更仗洋人勢力向中國人施威;龐太監(jiān)的侄子們則組織復辟活動,百姓更難以生活。最后茶館掌柜王利法在茶館被人霸占之后懸梁自盡。作者懷著強烈的激情批判和詛咒了這樣一個黑暗的時代,表明了舊中國注定滅亡。劇中通過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區(qū)一筆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到來。

  四、快速讀文,整體感知。

  1、完成字詞積累。

  2、這一幕寫到了哪些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哪兩大類?

  點撥:這一幕出場的人物較多,但他們都是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在茶館一閃而過,所有人物、情節(jié)就像一個個畫面,這無數(shù)個畫面組織起來,就構(gòu)成了一幅卷軸畫,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展開。人物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勢力及其奴才走狗;另一類是在這三座大山壓迫下的各階層的人們。前者如西太后的寵奴龐太監(jiān),吃洋飯的惡霸馬五爺,特務(wù)宋子恩、吳祥子,流氓黃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販子劉麻子,江湖騙子唐鐵嘴等。后者如王利發(fā)、秦仲義、康順子、康六、鄉(xiāng)婦、老人等。

  3、這一幕寫了哪些事件?用小標題概括。

  主要事件:馬五爺施威、康六賣女、常四爺罵洋貨、鴿子之爭、秦仲義夢想實業(yè)救國、秦龐交鋒、茶客對話、常四爺被抓、龐太監(jiān)買妻。

  這些事件關(guān)系到戊戌變法、實業(yè)救國、洋教勢力強大、民族資本家興起、洋貨傾銷中國等等,反映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統(tǒng)治的腐朽,農(nóng)村民不聊生,從而表明清末整個社會的黑暗腐朽、無可救藥。

  五、作業(yè)。

  查閱有關(guān)資料,了解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經(jīng)過和結(jié)局,體會劇本如何形象地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說說本文的主要事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茶館》中出現(xiàn)的人物眾多,前后三幕中出場的共有30多個,我們不可能一一分析,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分析一下課文節(jié)選部分出現(xiàn)或涉及到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王利發(fā)、常四爺、松二爺、宋恩子、吳祥子、劉麻子、唐鐵嘴及課文中提到的秦二爺幾位。

  (一)、王利發(fā)。

  1、對不同人采取不同態(tài)度。

  (1)、對難民、李三等人:“別耽誤功夫!”“咱們的事,有功夫再研究!”

  對難民強硬、冷漠,對李三雖同情,卻有限度,表現(xiàn)他自私。

  (2)、對大兵、警察、特務(wù):“您圣明!薄澳愣嘟o美言幾句,我感恩不盡!”“老總們在對不起,還沒開張,要不然,諸位住在這兒,一定歡迎!”“您甭看,準保都是靠得住的人!”

  對他們的態(tài)度則是討好,巧應(yīng)付,怕得罪。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圓滑世故。

  (3)、對唐鐵嘴之流:“你混得不錯呀!穿上綢子啦!”“可是,我這兒已經(jīng)住滿了人,什么時候有了空房,我準給你留著!”

  對唐鐵嘴厭惡仍笑臉相迎,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精于處世。

  2、善于經(jīng)營,不斷改良。

  “all right?”“yes,也有這么一說!”

  體現(xiàn)王利發(fā)言語上的改良。

  “西直門的德泰,……全先后腳兒關(guān)了門,只有咱們裕泰還開著,……”

  “大茶館全關(guān)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隨機應(yīng)變地改良!”

  通過王淑芬和常四爺之口表現(xiàn)王利發(fā)善于改良,是茶館業(yè)中的佼佼者。

  3、對現(xiàn)實不滿,含蓄表達:

  “這年月還值得感謝!”“有不打仗的新聞沒有?”

  表現(xiàn)王利發(fā)的膽小怕事。

  總結(jié):王利發(fā)是裕泰茶館的.掌柜,也是貫穿全劇的人物。他從父親手里繼承了裕泰茶館,也繼承了他的處世哲學,即多說好話,多作揖。他膽小、自私,又精明、干練、善于應(yīng)酬,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在黑暗的舊中國,盡管王利發(fā)善于應(yīng)酬,善于經(jīng)營,不斷改良,卻無法抵御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對此也抱有強烈的不滿,但表達得十分含蓄。就是這樣一個精于處世的小商人,最終仍然沒能逃脫破產(chǎn)的命運。王利發(fā)的悲劇,是舊中國廣大市民生活命運的真實寫照。

  (二)常四爺。

  1、“我賣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聽說你明天開張,也許用得著,特意給你送來了!”表現(xiàn)常四爺?shù)淖允称淞Γ瑯酚谥恕?/p>

  2、“什么時候洋人敢再動兵,我姓常的還準備跟他們打打呢!……”表現(xiàn)常四爺?shù)膼蹏⒏易鞲覟椤?/p>

  3、“要是洋人給飯吃呢?”“盼著你們快快升官發(fā)財!”表現(xiàn)常四爺?shù)恼、倔強?/p>

  總結(jié):旗人。正直,愛國;倔強,敢作敢為;自食其力,樂于助人。

  (三)松二爺。

  1、“看見我這身衣裳沒有?我還像個人嗎?”“可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我餓著,也不能叫鳥兒餓著!”表現(xiàn)松二爺?shù)挠问趾瞄e、懶散無能,不愿自食其力。

  2、“我看見您兩位的灰大褂,就想起前清的事兒!不能不請安!”“你說得對!嗻!四爺,走吧!”表現(xiàn)松二爺?shù)哪懶∨率隆?/p>

  總結(jié):旗人。膽小怕事,懶散無能,游手好閑,喝茶玩鳥,不愿自食其力。最終餓死。

  (四)秦二爺。

  民族資本家。一心實業(yè)救國,最終破產(chǎn)。

  (五)劉麻子。

  靠說媒拉纖、拐賣人口掙錢的地痞無賴。

  (六)唐鐵嘴。

  “我感謝這個年月!”“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侯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算命看相的江湖騙子。無恥。

  (七)宋恩子、吳祥子。

  1、“王掌柜不愿意咱們看,王掌柜必會給咱們想辦法!咱們得給王掌柜留點面子!”“對啦!坐下談?wù)劙!你們是要命?還是要現(xiàn)大洋?”“別動!君子一言:把現(xiàn)大洋分給我們一半,保你們倆沒事!咱們是自己人!”

  2、“有皇上的時候,我們給皇上效力,有袁大總統(tǒng)的時候,我們給袁大總統(tǒng)效力……”“誰給飯吃,咱們給誰效力!”

  宋、吳二人的貪婪、蠻橫、霸道。有奶便是娘的走狗。

  三、課堂小結(jié)。

  《茶館》展現(xiàn)了三個可詛咒的時代:戊戌變法失敗后的晚清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初年、抗戰(zhàn)勝利后解放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的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時期,描繪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三個黑暗、病態(tài)、荒誕的社會發(fā)展片斷,揭示了舊社會的必然滅亡。

  四、作業(yè)。

  1、寫一篇人物評論:我看王利發(fā) (300字左右)

  2、分成幾個小劇組,準備分角色讀老師指定的一個或幾個片段。

  《茶館》同步練習

  1.填空題

  (1)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國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__________”的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______》、《_________》和話劇《_________》、《________》等。

  (2)《茶館》共三章,依次截取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個時期的橫截面,采用人物帶故事的寫法,通過__________茶館由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變遷,以及在茶館中活動的各種人物的生活的變遷,反映近_________年的社會面貌。

  2.判斷題

  (1)《茶館》寫了清末、民初和抗戰(zhàn)勝利后三個時期的社會矛盾,這些矛盾并不集中,也沒有一組矛盾貫穿全劇,但依然結(jié)構(gòu)嚴謹,富有戲劇性,引人入勝。( )

  (2)《茶館》沒有統(tǒng)一的情節(jié),上場的人物有七十多個,卻沒有一個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有像圖畫一樣,將一個一個人物展放進去,顯得結(jié)構(gòu)散亂。這的確是該劇的遺憾之處。( )

  (3)“莫談國事的紙條可是保存了下來,而且字寫的更大”這句舞臺說明透露出王利發(fā)對社會的不滿,也反映了他不想因茶客談國事而受到牽連、影響茶館生意的心理。( )

  (4)“北京城內(nèi)的大茶館已先后相繼關(guān)了門。裕泰是碩果僅存的一家了”中,“碩果僅存”表明王利發(fā)善于經(jīng)營,茶館利潤很高,透露出不安定的社會現(xiàn)實。( )

  3.人物語言個性化是本劇的一個特色。下面幾句話出自何人之口,選出判斷準確的一項( )

  (1)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候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小嗎?

  (2)可是,誰要咱們旗人呢!想起來呀,大清國不一定好呀,可是到了民國,我挨了餓!

  (3)(接錢,沒看,揣在懷里)沒關(guān)系!

  (4)對!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個銅子兒也沒有啦!(掀起褂子,讓他搜)您搜!您搜!

  A.劉麻子 松二爺 常四爺 王淑芬

  B.唐鐵嘴 松二爺 常四爺 王利發(fā)

  C.劉麻子 常四爺 松二爺 王利發(fā)

  D.唐鐵嘴 常四爺 松二爺 王淑芬

  4.上面四句話分別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性格特征,選出分析正確的一項( )

  ①圓滑、謙恭、世故、周到 ②回憶大清國,軟弱無能

 、塾突o恥,滿身奴性 ④豪爽耿直,常有闖蕩江湖的俠氣

  A.②③④① B.④②③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5.作文:試評老舍《茶館》的語言特色,600字以上。

  答案與提示

  1.(1)舒慶春 舍予 滿 劇 人民藝術(shù)家 駱駝祥子 四世同堂 茶館 龍須溝 (2)清代末年 民國初年 抗戰(zhàn)勝利后 裕泰 盛 衰 五十

  2.(1)√ (2)×(提示:結(jié)構(gòu)散亂不對) (3)√ (4)×(提示:茶館利潤很高,不對)

  3.B

  4.C

  5.略

  《茶館》測試

  一、基礎(chǔ)驛站

  1.選出下列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 )

  A.花哨(shào) 茶盅(zhōng) 腌(yān)菜  咂(zā)摸

  B.戊戌(xū)  搭訕(shan) 蠱(gǔ)惑   沏(qī)茶

  C.坤角(jiǎo)  慚愧(kuì) 痞(pǐ)    發(fā)髻(jì)

  D.造孽(nuè)  神龕(kān) 淘汰(tài)   嗜(shì)好

  2.下列詞語中有四個錯別字,請指出并按順序把它們正確地寫在方格里。

  引起糾分 橫眉立目 沖烽陷陣 陶朱之富

  天廷飽滿 說煤拉纖 珍珠瑪瑙 干戈玉帛

  3. 為下面的“老氣橫秋”選擇恰當?shù)慕忉尅?  )

  常四爺:(對松二爺)二爺,我看哪,大清國要完!

  秦仲義:(老氣橫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給窮人們一碗面吃沒有。小王,說真的,我真想收回這里的房子!

  A.形容人擺老資格,自以為了不起的樣子

  B.形容人沒有朝氣,暮氣沉沉的樣子

  4.老舍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族人,是我國杰出的________作家。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 ”的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 》、《 》和話劇《 》、《________》等。

  5.戲劇按不同的形式,可分為不同的種類。按表現(xiàn)形式可分為 、歌劇、舞劇;根據(jù)其場次多少可分為 、 ;按 可分為歷史劇、現(xiàn)代劇;根據(jù)內(nèi)容的性質(zhì)可分為 、 、 。

  二、綜合園地

  6.指出下列句子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1)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jīng)觯鶝觯?    )

  (2)李三改良!哼!我還留著我的小辮,萬一把皇上改回來呢!

【高二下冊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語文下冊的教案01-10

語文下冊教案12-14

初一語文下冊教案02-06

高二下冊語文教學反思04-24

高二語文《動物游戲之謎》的優(yōu)秀教案02-04

高二語文教案項鏈(通用11篇)05-24

語文的五年級下冊教案01-17

語文初二下冊教案12-01

高二年級語文教案10-09

高二數(shù)學下冊的教學計劃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