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合集7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節(jié)課是第一單元第3課。在前一節(jié)課,學生初步認識了杠桿類工具,并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的規(guī)律。本節(jié)課學生將通過對生活中杠桿類工具的省力情況進行分析,識別和分類,認識各類杠桿的作用。
2.通過這一探究,能讓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向生活遷移,幫助學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種杠桿類工具的科學原理。
學情分析
1.生活中的杠桿并不像杠桿尺那樣簡單直觀,不同杠桿的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個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個重要位置也會發(fā)生變化。
2.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本課的`探究將把學生對杠桿類工具的認識引向生活實際。學生將經(jīng)歷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分析,既能找到各類杠桿工具的三個重要位置,也能根據(jù)省力情況進行分類。
3.學生認知障礙點:夾子等杠桿工具用起來不省力,為什么還要設(shè)計這樣的杠桿工具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難點:找出不同杠桿的三個點和是否省力情況。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請三個同學完成,并比一比誰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2、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個點,然后進行比較)
3、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4、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5、在全班內(nèi)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6、小結(jié):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的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shè)計呢?
5、教師小結(jié)。
四、小杠稱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請學生從杠桿的三點之間的關(guān)系說一說)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
3、指導學生用逐個放砝碼的方法在桿上畫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稱盤內(nèi)放一個50克砝碼,然后使桿秤平衡,在桿上刻下刻度,放2個……)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桿秤。(稱一稱自己的鉛筆盒、書本等物體的重量)
五、課后思考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和平面鏡比較,初次玩,感知放大鏡的神奇。
2、知道放大鏡是凸透鏡,能說出生活中一些與凸透鏡原理有關(guān)的物品。
3、利用焦點燃燒紙板、紙片,使幼兒體驗科學無處不在,從而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人手一個放大鏡,一面小鏡子。若干紙片、紙板。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請小朋友把你們帶的小鏡子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二、老師還給你們帶來了一個好玩的東西(出示)認識嗎?叫什么?(放大鏡)
1、請你們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說一說和平面鏡對比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圍的物體上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說說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師:"摸起來鏡面是突出來的,當你仔細看放大鏡上的你的時候變成了哈哈鏡;而當你把鏡子拿到一定距離的時候,再仔細看鏡子里的.你時發(fā)現(xiàn)和本人很清楚。"
3、師:" 當你把放大鏡遠距離對準報紙看字的時候 ,說說看,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用放大鏡看物體,離物體不能太遠;否則,從放大鏡上看的物體會變得更小。其實,放大鏡是一面凸透鏡。"
三、師:"請小朋友說說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鏡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鏡這樣的物品都有哪些?(顯微鏡、老花鏡、照相機、貓眼、投影儀、汽車前后尾燈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師把手電筒燈光對準放大鏡后,后面的報紙上會出現(xiàn)什么?(老師啟發(fā)引導幼兒說。)時間長了,那個亮點又會有什么變化?你們想試一試嗎?沒有手電筒,我們就利用太陽光來照,看看你的報紙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然后告訴老師。
幼兒實驗,老師指導。
五、師:"這個亮點就是凸透鏡在光源的照射下形成的焦點,等你們上了初中學了物理知識以后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小朋友記住,無論到哪里,千萬不能像今天這樣拿著放大鏡對準光隨便照哪個物體,以免發(fā)生火災。"
六、活動結(jié)束,物品回教室。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比較,進一步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圓形與生活的人密切關(guān)系。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積木若干
活動過程:
一、欣賞輪子工程師的作品
1。(搜集各種帶輪子的圖片自行車、飛機、摩托車、輪椅、三輪車、小汽車、卡車、火車、旱冰鞋、寶寶車、輪船等)讓幼兒天觀察這些是什么?哪里有輪子,哪里沒有輪子。
2。討論:這里有很多東西都是輪子工程師的作品,輪子工程師就是造輪子的人,找一找哪是他造的輪子。
二、觀察并思考圓形輪子的作用
1。工程師設(shè)計的輪子都是什么形狀的?為什么是圓形的?
2。一個輪子的是什么車,兩個輪子的是什么,三個輪子的是什么?四個輪子的是什么?許多輪子的是什么?
三、比較圓形、三角形、正方形。
1。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輪子圖。有什么地方會用到它們呢?為什么它們不能做輪子?
2。如果把圓形的輪子換成三角形或正方形會發(fā)生什么事?
3。玩一玩試一試看哪些積木能滾動。
4。有一次,輪子工程師做了一些三角形、正方形的輪子。他想用來干什么呢?原來啊,工程師把壞蛋的.自行車和汽車的輪子換成三角形、正方形的,這樣壞蛋騎上自行車就摔跤,想開車,汽車一動也不會動。壞蛋都跑不掉了。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通過想象有趣的故事情景,進一步認識圓形、三角形、正方形;比較認識圓形圓滾滾、無邊無角的特征,感知圖形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關(guān)系。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春天的天氣和花草、樹木的特征,能發(fā)現(xiàn)身邊自然景色的變化。
2、樂意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初春的景色,喜愛春天。
活動準備:
1、選擇花草樹木、變化明顯,并有迎春花的地方。
2、散步時帶領(lǐng)幼兒觀察發(fā)芽的樹。
3、《幼兒畫冊》(第一冊P28)和配套掛圖。
活動過程:
1、春天真舒服--到戶外感受春天的天氣。
帶幼兒到戶外曬太陽,鼓勵幼兒表達陽光照在身上的感覺,感知春天來了,春天真暖和。
2、花草、樹木怎么了--觀察春天的.花草、樹木。
(1)、帶領(lǐng)幼兒觀察迎春花,通過看一看、聞一聞、說一說,知道春天來了,迎春花最早開放。
(2)、與幼兒邊走邊欣賞春天的花草、樹木,知道春天的花是無顏六色的,小草變綠了,大樹長出了綠芽芽。
3、我找到了春天--表達自己的發(fā)現(xiàn)。
(1)、你們找到春天了嗎?它藏在哪里?
(2)、引導幼兒運用恰當?shù)脑~匯表達。
(3)、帶幼兒到戶外游戲。
延伸:在日常生活中,繼續(xù)引導幼兒在戶外觀察、尋找春天。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兩種顏色配色后的變化。
2、積極關(guān)注周圍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激發(fā)幼兒對顏色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紅、黃、藍顏料。
2、透明塑料杯若干,透明礦泉水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用變魔術(shù)的形式,變出三原色。
1、老師演示小魔術(shù)。
2、幼兒玩變魔術(shù)的游戲。
3、進一步認識三原色。
4、揭示變魔術(shù)的秘密。
二、初步感知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fā)生變化。
1、老師演示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fā)生變化。
2、兩個孩子演示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fā)生變化。
3、全體幼兒操作兩種顏色配色后會發(fā)生變化。
4、總結(jié),兩種不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會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三、關(guān)注周圍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從吃的方面、穿的方面、從周圍環(huán)境觀察有顏色的物品,正是有了這些漂亮的顏色,我們的生活才會這樣美麗,才會這樣豐富多彩。
活動延伸:
孩子們,咱們今天就玩到這兒,帶著咱們編出的漂亮顏色,回你們的活動室,把它放到區(qū)角里,用它來畫美麗的春天。
教學反思:
顏色的變化是所有幼兒都十分感興趣,要充分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愿望。要多準備幾套顏色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獨立操作。調(diào)色游戲可繼續(xù)在區(qū)角內(nèi)玩,可引導幼兒注意同樣用兩種顏色調(diào)出的.新顏色,深淺卻不完全一樣,激發(fā)幼兒多次嘗試變色,如有新發(fā)現(xiàn)就記錄下來?稍趨^(qū)角中讓幼兒運用多種繪畫工具探索色彩對對碰的變化。
小百科:顏色是通過眼、腦和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產(chǎn)生的對光的視覺感受,我們?nèi)庋鬯姷降墓饩,是由波長范圍很窄的電磁波產(chǎn)生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表現(xiàn)為不同的顏色,對色彩的辨認是肉眼受到電磁波輻射能刺激后所引起的視覺神經(jīng)感覺。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故事,看圖了解輪子的演變過程,感知科技的進步。
2、仔細觀察圖片,并分析每一階段輪子演進的好處。
3、大膽發(fā)揮想象,設(shè)計自己心中未來輪子的樣子,并說出設(shè)計理由。
活動準備:
1、白紙、筆每人一份。
2、幼兒用書、教學掛圖60-29、練習冊。
活動過程:
一、設(shè)置疑問,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
教師出示一個比較重的玩具箱,引發(fā)幼兒思考,如何能輕松地搬動箱子。
教師:如果讓你將這個重的大箱子從教師的一遍移到另一邊,用什么辦法比較省力呢?
二、出示教學掛圖,理解輪子的故事。
1、鼓勵幼兒獨立看圖連接輪子的故事。
教師:圖中的輪子有什么不一樣?
請你按照箭頭的指示,仔細看圖,想想后一種輪子與前一種輪子相比,想想哪一種輪子更好,為什么?
2、幼兒獨立看圖,教師認真觀察、傾聽。
3、幼兒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看圖結(jié)果。
教師:請你將看到的'輪子的故事講給旁邊的小朋友聽聽。
三、教師講述輪子的故事,幫助幼兒理解輪子演變的好處。
1、講述輪子的故事
很久以前,人們在搬運很重物體的時候,選用滾木搬運重物。后來人們想到了從滾木上砍下一節(jié)當輪子,就不用費力搬滾木了。不久以后,人們發(fā)現(xiàn)有輪輻幫忙分擔重力,車跑起來更輕巧。后來人們在車子上加上鐵皮,目輪子就更堅固了。接著在木輪外圈包上實心輪胎,輪子有彈性,讓車子坐起來很舒服,F(xiàn)在的鋼圈輪胎能隨時、快速地撤換,也越來越安全,方便。
2、教師引導又熱看圖,了解輪子演講的好處。
剛才我們聽了輪子的故事,知道了在很久以前并沒有輪子的時候,人們是用滾木來搬運東西的,后來,從滾木上砍下一節(jié)來當輪子,科技在進步,人們越來越聰明設(shè)計出現(xiàn)在的鋼圈輪子,鋼圈的輪子可以做各種各樣的車子,使用起來特別的安全、方便。
有了鋼圈輪子,人們可以到世界各地區(qū)旅行,輪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四、鼓勵幼兒設(shè)計自己心目中的輪子。
1、輪子是人們動腦筋設(shè)計出來的,想想未來的輪子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設(shè)計出什么樣的輪子呢?它有怎樣的好處呢?請你把它畫下來。
2、讓幼兒講述自己設(shè)計的輪子。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結(jié)合具體情景,感知、認識“上”和“下”的空間方位。
2、學習運用方位詞較完整的描述樹葉的行蹤。
活動重點:
認識“上”和“下”的空間方位,并運用方位詞進行描述。
活動難點:
引導幼兒了解上和下是相對而言的,會根據(jù)具體事物發(fā)生改變。
活動準備:
1、《樹葉的旅行》PPT課件。
2、幼兒在進活動室的路上與大樹打招呼。
活動過程:
一、認識樹葉。
1、談話導入,剛才我們在樹上找到了誰呀?
2、PPT1,引出課題。
出示樹葉,小朋友一起有禮貌地打招呼。
秋天到了,樹葉寶寶被秋風一吹,呼――它離開樹媽媽去旅行啦。什么是旅行?
樹葉寶寶到哪里去旅行了呢,我們來看看吧。
二、樹葉去旅行。
1、出示PPT2,感知、認識“上”、“下”方位。
你看到了什么?
輔助提問:樹葉飄到了什么地方?跟花朵在干什么?
我們把樹葉飄到哪里,在干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2、出示PPT3,進一步認識“上”、“下”方位。
樹葉又旅行到了哪里?跟風車是怎么玩的?
請你象剛才一樣用一句話說清楚,先說樹葉飄到哪里,再說跟風車怎么玩。
3、出示PPT4,鞏固對“上”、“下”方位的認識。
樹葉還會飄到哪里,干什么呢?請小朋友先看圖再和旁邊的小朋友先輕輕的說一說,然后告訴大家。
幼兒討論后再學習運用句式完整講述,要求幼兒說清楚方位。
4、出示PPT5,了解“上”和“下”是相對而言的。
最后,樹葉飄到了哪里?
它在滑梯的什么地方,在小草的什么地方?
咦!怎么一會兒是上面,一會兒又變成下面了呢?
師幼小結(jié):樹葉和小草在一起,樹葉在上面,小草在下面;樹葉和滑梯在一起,樹葉在下面,滑梯在上面。
5、出示PPT6,師幼共同小結(jié)前面四幅圖。
我們一起把樹葉到哪里去旅行了說一說,要說清楚樹葉在什么東西的什么地方,是怎么玩的`。
6、出示PPT7,學習用方位詞“上”和“下”描述樹葉的行蹤。
樹葉還到好多地方去旅行了,我們來看一看,等一下先和旁邊的小朋友一起說一說。
師幼共同看PPT說說樹葉的旅行。
三、游戲:我和樹葉去旅行。
如果你是小樹葉,你想飄到哪里?去做什么呢?
來,小樹葉飄起來了,飄呀飄呀,飄到書本上,想和寶寶一起看圖書……(幼兒學樹葉飄出活動室,鼓勵“樹葉”尋找合適的場景……上面……下面旅行。)
設(shè)計意圖:談話直接導入活動,帶領(lǐng)幼兒進入情境,激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也為活動的開展做好鋪墊。
讓幼兒帶著問題有目的的觀察PPT。
引導幼兒觀看課件1,仔細地閱讀畫面,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幼兒大膽表述看到的內(nèi)容,初步認識上下的位置關(guān)系,學習運用方位詞較完整描述樹葉的行蹤。
幼兒學習用剛才的句式完整講述。
引導幼兒自主觀察,交流討論,運用已學的知識經(jīng)驗,對小樹葉的行蹤進行描述。
引導幼兒了解上和下是相對而言的,會根據(jù)具體事物發(fā)生改變。
結(jié)合課件對前面部分進行梳理、小結(jié),學習用較完整的語言進行講述。
增加難度,引導幼兒共同講述六幅圖的內(nèi)容。
采用游戲的形式,把自己想象成為一片樹葉,結(jié)合具體情景,感知上下方位,并積極主動地講述。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11
科學教案(精選)10-09
科學教案(經(jīng)典)10-11
【經(jīng)典】科學教案10-15
科學教案04-06
(精選)科學教案08-17
【精選】科學教案08-09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