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范文匯編9篇
作為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靵韰⒖冀贪甘窃趺磳懙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案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讓幼兒理解,熟悉故事內容,并能看圖復述故事。
。、感受媽媽們的熱情和關懷。
2、通過故事,讓幼兒了解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活動準備:
1、頭飾:青蛙 小蝌蚪 鴨 魚 烏龜的頭飾
2、池塘(提供綠色彩帶)
3、幼兒操作用圖片2幅
4、教學軟件一片、幻燈片、故事錄音磁帶
活動過程:
一、 引導語:小朋友們都見過小蝌蚪吧,現(xiàn)在小蝌蚪長大了,它們要去尋找自己的媽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媽媽的。
二、 教師展示幻燈圖,引導幼兒談談小蝌蚪遇到誰?他們會說些什么?
三、 提供材料,讓幼兒看圖編故事
1按照圖書順序編故事
2按照幻燈片順序編故事對話
3 提供圖片,讓幼兒在操作板上進行排圖講述
四、 集中幼兒,請1"2名幼兒介紹自己編的故事。
五、 組織幼兒看VCD,與一起傾聽故事。
六、 聽完故事后教師提問教師設
1、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
2、小蝌蚪看到鴨媽媽,是怎么詢問?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媽媽們的對話時都使用了哪些禮貌用語?這有什么好處?
3、動物媽媽們的外型特征有哪些不同?
4、鴨媽媽是怎么描述青蛙的樣子的.?她說的完整嗎?
5、最后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你能說說它們的媽媽是什么樣兒的?有什么本領?
七、集體邊看VCD邊學習復述故事,重點讓幼兒掌握故事中人物的對話,幼兒復述時要啟發(fā)幼兒通過不同語調/速度/音色和節(jié)奏來表現(xiàn)媽媽們的不同形象。(如烏龜媽媽比較憨厚;大白鵝速度較快,嗓門大,表現(xiàn)出熱情)
八、小蝌蚪找不到媽媽心情是怎么樣的?你如果找不到媽媽會怎么做?
九、小蝌蚪怎么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么長成青蛙的呢?——組織幼兒看教學課件。
十、分組活動
1、邊聽故事錄音磁帶邊表演故事
2、看圖講故事
3、看VCD講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水墨畫的工具,學習使用毛筆畫水墨畫。
2.嘗試用大小毛筆,使用濃、淡墨表現(xiàn)蝌蚪和荷葉。
3.體驗畫水墨畫帶來的不同感受。
活動準備: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欣賞ppt,水墨畫所需工具,范畫
活動過程:
1、遷移幼兒經驗,導入活動,播放ppt圖片。
教師:還記得故事《小蝌蚪找媽媽》里的小蝌蚪嗎?它們的是什么樣子的?池塘里還有什么?(荷葉和荷花)
2、出示范畫,引導幼兒探索水墨畫的畫法。
。1)欣賞觀察水墨畫,了解水墨畫的特征。
教師:荷葉、荷花和蝌蚪是什么樣的?哪里用濃墨?哪里用淡墨?哪里用淡彩?
。汉扇~的'中心有一個小圈,旁邊還有細細的葉脈;荷花的花瓣是尖尖的;蝌蚪是圓圓的腦袋后面拖著細細的尾巴。
。2)認識了解工具:粗細不同的筆、濃墨、淡墨和淡彩。
。3)探索畫蝌蚪荷葉的方法。
教師:我們可以怎樣畫呢?大筆畫什么?小筆畫什么?用什么方法畫?
教師引導幼兒大筆淡墨畫荷葉和莖;小筆淡彩用按的方法畫荷花;小筆濃墨畫葉脈、莖上的刺和蝌蚪。
3、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1)提出要求。
教師:先畫荷葉,再畫荷花,最后畫蝌蚪。注意濃墨淡墨的區(qū)別,保持畫面的干凈整潔。
。2)幼兒作畫,教師指導。
4、展示幼兒作品,集體。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3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科普童話,通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介紹了青蛙生長的過程。全文配以3幅連環(huán)畫,旨在讓學生在圖文閱讀中識記生字、認識青蛙的生長過程,產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興趣。
1.識寫生字。
課文有14個生字要求會認讀,一個多音字“教”要讀準,10個生字要求會書寫。其中,“寬、頂”既要求認讀,也要求寫。
歸類識記用于指稱具體事物的生字。如認讀“塘、腦袋、灰、阿姨、寬、龜、肚皮”7個字詞,宜借助課文插圖,讀一讀生字,認一認事物,將識字與認識事物聯(lián)系起來?赏卣箽w類識記“月”字旁的字,如:“肚、腿”等。
借助動作演示,識記動詞。如認讀“捕、迎、披、跳”4個生字,借助拼音認讀后,通過演一演的方式,強化識記效果。教學“頂、鼓”2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生字,除演一演之外,宜通過組詞“頭頂”“大鼓”等,與事物關聯(lián),加強識記。之后讀讀課文,找找其他動詞,進行動詞歸類識記,擴大識字量,如“甩、游、蹲”等。字不離詞,動詞學習還應放在具體的詞或短語中認讀,如“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甩著長長的尾巴”等。教學時,宜重識記,短語結構等語文知識可不講。
創(chuàng)設生活語境,識記語氣詞。如認讀“哇”字,宜借助具體的句子“小蝌蚪游哇游……”認讀,之后在生活語境中運用識記:“哇,這條魚真大!”等。學習“哇”字后,可同時識記常用的語氣詞,如“嗎、呢、吧、呀”等。
通過熟詞辨析,識記多音字。“教”是個多音字,通過組詞“教師”和“教書”等,借助熟詞辧析,區(qū)分兩個讀音。教學時,能正確組詞即可,多音規(guī)律可不講。
通過比較,認讀“哪”字。借助拼音認讀,在“口+那”熟字加一加方式識記的基礎上,通過比較“哪里”和“那里”、“哪個”和“那個”等,把握字形、字義間的關聯(lián):“哪”表示疑問,“那”表示回答、肯定。
量詞關聯(lián),認讀“兩”字。先借助拼音認讀,然后在短語“兩只大眼睛”“一對大眼睛”中,把握“兩”和“對”的關系,再用“兩”字說說身邊事物,強化識記效果,如“兩只耳環(huán)”,可以說成“一對耳環(huán)”等。教學時,不區(qū)分“兩”和“對”,能將兩者對應即可。
“頂、跳、孩”等10個生字要求會書寫。在掌握基本筆畫寫法的基礎上,重點學習左右結構的生字。教師需要邊范寫邊提示書寫要領;把握這些字的共同特點,即左窄右寬。其中“跳”和“孩”兩個字中“足”與“子”做偏旁時,筆畫出現(xiàn)變形,教學時宜進行熟字比較。
“兩、皮”2字是獨體字,宜讓學生整體把握字的結構類型:“兩”屬于方正結構,要注意形態(tài)的方正,“邊豎內收對稱美,兩人擺放空間勻”;“皮”屬于三角形結構。要注意上尖下平,撇捺舒展,交對中線。
2.角色朗讀。
這篇課文出現(xiàn)了大段的角色對話。朗讀時,要讀出敘述語言和角色語言的不同。
敘述語言的朗讀,重點在于通過聲音的延長表現(xiàn)故事的時空跨度。如“游哇游”這一短語,前兩字聲音宜延長,最后一字宜急收。教學時,可先通過教師示范朗讀,在比較中體會其效果,如將三字都讀短、都讀長和恰當延長的情況作比較等。再擴展“想啊想”“跑啊跑”等,在具體語境中練習,豐厚學生的朗讀經驗。
角色語言的朗讀,重點在于借助提示語讀出角色的語氣、語調。教學時,宜在定位角色的基礎上,采用師生分角色朗讀,教師演小蝌蚪,通過試錯朗讀,讓學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問話的不同語氣語調:第一次是疑問,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驚喜。再設置情境表演,將文中的動作詞表演出來。
3.復述。
本文的復述應把握事物的整體特征,借助句式呈現(xiàn)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從而全面認識青蛙。
聚散為整,認識青蛙。故事通過鯉魚、烏龜等對青蛙的部分描述,總體勾勒出青蛙的特征。教學時,宜圍繞“青蛙是什么樣的”,先發(fā)現(xiàn)青蛙的局部特征,再連起來說整體描述。
借助句式和插圖,復述生長過程。課文中用“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钡木涫匠尸F(xiàn)了小蝌蚪變?yōu)榍嗤艿淖兓^程。在復述變化過程時,教師可先利用圖片質疑,引導學生找出關鍵信息,分句說出小蝌蚪的變化;再借助圖片排列的方法,厘清小蝌蚪的變化順序;最后圖文結合,完整復述青蛙的生長過程。
4.練習說話。
課文以動賓結構的短語描述事物特點,遷移時可創(chuàng)設情境圖,讓學生用此結構說話。如呈現(xiàn)一幅人物照,讓學生說說他的穿著打扮。從簡單的“戴著帽子”到“戴著怎樣的帽子”;從單句到鼓勵學生連著說,“戴著什么,穿著什么,拿著什么”。
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教”。
2.學寫“兩、哪、孩”等10個漢字。
3.分角色朗讀課文時,能把握角色說話的語氣、語調和語態(tài)。
4.整體認識青蛙,并能借助圖片復述課文。
5.學習用動賓短語和相關句式說話。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歸類認讀,認識事物
1.認識“蝌蚪”。
。1)借助拼音,讀準詞語:這個詞,誰會讀?
(2)比較“蝌蚪”與“小蝌蚪”:加了“小”字讀起來有什么不同?要點:稱呼前面加個“小”字,使事物顯得更可愛。
(3)游戲:老師來說事物,你們換個說法,讓事物更可愛。例如:猴子一小猴子:狐貍—小狐貍等。
2.歸類識記“月字旁”的字。
。1)觀察課文插圖:小蝌蚪長什么樣子?
提示: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指導學生朗讀短語。
。2)“腦”是本課生字,是“月字旁”,你還知道哪些字里也帶有“月字旁”?
提示:可以從課文中去尋找。比如“肚、腿”也可以交流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字,比如“腰、脖、胳膊”等;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即很多帶有“月字旁”的字都是表示身體的一個部分。
。3)本課的生字還有:塘、哇、教、捕、迎、阿、姨、寬、龜、頂。誰敢來挑戰(zhàn)?
提示:帶拼音讀詞語、去拼音讀詞語、開火車讀生字。識記多音字“教”。
3.認識“青蛙”。
(1)小蝌蚪長大了叫什么?它長得還和小蝌蚪一樣嗎?
要點:找出青蛙外形的短語或句子:四條腿、寬嘴巴、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一對大眼睛。
(2)出示“四條腿、寬嘴巴、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對大眼睛”。誰能連起來說一說青蛙長什么樣子呢?
提示:仿照小蝌蚪的樣子,從頭到腳有序介紹。
(3)小結:青蛙真有趣,小時候叫小蝌蚪,長大了就叫青蛙。
4.識記“披、露、鼓”。
(1)出示“有著碧綠的衣裳,有著大大的眼睛、有著雪白的.肚皮”。誰來讀?這樣一變,你還認得出青蛙的樣子嗎?
要點:“披、露、鼓”3個動作詞表現(xiàn)出了青蛙的外形特征。
。2)誰來演一演這幾個動作。
。3)這些表示動作的詞,叫動詞,課文中還有很多動詞,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找得多、找得準。
板塊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1.朗讀敘述語,聲音適時延長。
(1)小蝌蚪為了找媽媽,游了很遠很遠的路。出示三句話:“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后腿!薄靶◎蝌接瓮塾,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前腿,”“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2)聽老師這樣讀,你覺得哪一種不僅好聽還能感覺到它們游的路遠?
提示:教師進行三種不同的朗讀。學生比較,選擇。
。3)跟著老師讀一讀。教師示范正確的朗讀,學生跟讀,再自由練讀。
2.朗讀角色語言,讀準語氣、語調。
。1)小蝌蚪游了很遠的路,它遇到了哪些人呢?說了些什么話呢?
提示:定位角色,小蝌蚪是孩子,其余是大人。
。2)師生角色對話,教師當小蝌蚪。
提示:教師用不同的語氣讀三組對話:第一組對話,教師朗讀的語調下沉;第二組,語速較緩;第三組,語氣平和。
。3)老師這樣讀好不好聽?應該怎么讀呢?看看提示語,會不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提示:迎上去問,語調上揚,讀出疑問的語氣;追上去叫,讀出急切的語氣,語速較快;看見媽媽叫,讀出驚喜,語調上揚。
(4)教師示范讀,學生跟讀后,小組分角色練讀。
3.情境表演讀,把握語態(tài)。
。1)哪組小朋友愿意來讀一讀?
點評要點:角色語言的語氣、語調是否恰當。
。2)小蝌蚪跟人說話時,難道是動不動的嗎?看看課文,他會有哪些動作?這些動作什么時候做呢?
提示:區(qū)分“迎”和“追”,動作要準確:邊比畫動作邊說。
。3)加上動作,讀起來就更有趣了。請你再練一練把動作也加上。學生練讀,再指名讀。
點評要點:動作是否準確;動作和話語搭配是否合乎情境。
板塊三復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1.小蝌蚪是怎樣慢慢長大,最后變成青蛙的呢?請你自己讀讀課文,把寫小蝌蚪逐漸變化的語句畫下來。
提示:引導學生畫完整的句子;變化的過程:長出兩條后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不見了。
2.出示課后練習第二題圖片:仔細看圖,每幅圖中的小蝌蚪有了什么變化?
3.打亂出示課后練習第二題圖片:這些圖片被弄亂了,你能根據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重新排一排順序嗎?
4.誰能對照這些圖,說一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提示:引導學生借用句式來說話:“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
板塊四遷移說話
運用動賓結構短語,說樣子。
。1)青蛙的樣子真有趣,誰還記得它長什么樣子?
提示,用上“披著什么,露著什么、鼓著什么”,青蛙的樣子就能說清楚。
(2)出示圖片,一個人的照片。你能照著上面的樣子,說說這個人的打扮嗎?
提示:戴著帽子、穿著大衣等;能說短句即可。
。3)教師追問,把句子說具體。
提示:戴著什么樣的帽子,穿著什么顏色的大衣等;引問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4)鼓勵學生連著說兩三句話。
板塊五觀察字形,寫好漢字
1.指導書寫左右結構的字。
。1)出示:頂、跳、就、肚、孩、睛;仔細觀察,這幾個字分別是什么結構?書寫時有什么共同點?要點:書寫時注意左窄右寬。
。2)指導書寫“跳、就、孩”。
提示:教師示范并提示書寫要領:注意避讓右邊部分,使右邊的撇能穿插到左邊,使整個字的結構更緊湊。如“跳、孩”2字,“足”的捺“子”的“橫”變成“提”,“就”字的“京”的右點寫小一點、稍上一點。教學時,教師可出示兒歌“主動避讓有禮貌,巧妙穿插很友好!睅椭鷮W生識記書寫要點。
。3)指導書寫“肚”。
提示:“肚”字教學中,先借助形狀塊直觀展示左窄右寬,再邊講邊演示“錯位”:左右兩邊差不多長時,左邊的略下移,右邊的略上挪,字更和諧,勻稱:可出示兒歌“左右等長要錯位,左高右低好可愛”幫助學生識記書寫要點。
。4)指導書寫“頂”。
提示:教師示范并提示書寫要領。“頂”的右邊首橫宜短,保持“頁”部瘦長,在短橫中間出短撇,下部寫“貝”時兩豎左右對稱,在字中心點處起筆順勢作點,與撇收筆處對稱。
2.指導書寫左中右結構字:“哪”。
提示:教師示范并提示書寫要領。“哪”為左中右結構,三部分高低錯落有致,結構緊湊。
3.指導書寫“兩、皮、寬”。
。1)出示生字,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字形結構。
(2)教師示范并提示書寫要領。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生長過程和外形特征;
2、啟發(fā)幼兒對小動物的探索欲望和興趣;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盛有小蝌蚪的魚缸
2、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3、PPT
三)活動過程:
一、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小蝌蚪引入活動主題
1、老師講故事《小蝌蚪找媽媽》,提醒幼兒邊聽故事邊觀察"小蝌蚪長得是什么樣子的,象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魚缸中的小蝌蚪,討論并講述"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大大的頭、有眼睛、沒腿、象魚等)。
二、逐步出示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它的四個不同的過程,并在活動中適當穿插各種提問。
參考資料:
1、卵子:一個青蛙媽媽在春天時會在池塘或小河里產下許多的卵子。每個卵子都是圓圓的,軟軟的,許多許多連在一起,在水中慢慢地蠕動著。
2、剛出生的小蝌蚪:過2--3天以后,小蝌蚪便從卵子里鉆出來,大大的頭,長長的尾巴,特別象魚,并用頭上的鰓從水中吸進空氣,開始生活。
3、長大的小蝌蚪:大約需要50天的時間。慢慢地先長出兩條后腿,再長出兩條前腿,變成了小青蛙的樣子,嘴巴變大了,頭上的鰓沒有了,但尾巴還沒有脫落。
4、小青蛙:70多天以后,它的尾巴完全脫落。這時,它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到陸地上去生活,自己找食物,變成了一個能干的小青蛙。
三、師生共同小結,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小蝌蚪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和理解。
1、小結:以上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四個基本過程,從卵子到變成小青蛙大約需要70多天,可也有些小蝌蚪要花將近3年的時間才能變成它爸爸和媽媽的`樣子,世界上還有些小蝌蚪它不是在水里進行變化的,而是在它爸爸的嘴巴里進行變化,直到長成小青蛙才跳出來。
2、提問:
(1)為什么把小青蛙叫兩棲動物?(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
(2)青蛙吃什么呢?(昆蟲、蚯蚓、蜘蛛、蝸!├蠋熖崾荆呵嗤懿煌5孛撈ぃf皮對它們來說也是最好的食物。
。3)為什么要愛護小青蛙?(它是捉害蟲的能手,莊稼的好朋友,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有益的,所以要愛護它、保護它)
附件(兒歌):小蝌蚪找媽媽
1、一個卵子圓又圓,動一動,動一動,真好玩;(動作緩慢)
2、一只蝌蚪一條尾游來游去找媽媽;(動作輕快)
3、兩條后腿長出來,媽媽媽媽在哪里?(歡快)
4、四條腿呀長出來,媽媽媽媽在這里。媽媽……撲向媽媽的懷抱(老師頭演青蛙媽媽去迎接"小蝌蚪")。
堂課的話,我會在這方便多加以引導,讓幼兒更具想象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體驗游戲的快樂及表演的樂趣。
2、培養(yǎng)幼兒動作的創(chuàng)造性。
活動準備:
青蛙媽媽、鯉魚媽媽、鴨媽媽、烏龜媽媽頭飾各一個;聽過“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重難點:
重點:體驗表演的樂趣。
難點:鼓勵幼兒創(chuàng)造蝌蚪游的動作,學說各角色的話。
活動過程:
一、欣賞音樂,學蝌蚪游。
1、師:小朋友,老師帶來一段很好聽的音樂,《小蝌蚪找媽媽》的音樂。你們想聽嗎?(彈奏唱)
2、提問:小蝌蚪長什么樣子?小蝌蚪在水里怎樣游?誰來學小蝌蚪游泳?有誰想出的小蝌蚪游的動作是不一樣的?(請幼兒來學一學小蝌蚪游泳)
3、教師示范游。師:小蝌蚪游得真好看,看蝌蚪姐姐是怎樣在水里游的。
二、在音樂伴奏下學蝌蚪游,吃食。
(1)小節(jié):在音樂伴奏下重復三遍。師:蝌蚪姐姐請蝌蚪弟弟妹妹一塊兒來水里游。
(2)小節(jié):老師帶領在xx x處咂嘴表示吃東西。師:蝌蚪弟弟妹妹游了那么久肚子餓了,我們來吃點東西吧。
(3)重復小節(jié)兩遍:師:吃飽了,小蝌蚪一起游來游去做游戲吧。
(4)小節(jié):師:吃飽了,姐姐帶你們去找媽媽吧。(音樂上)
三、蝌蚪姐姐帶小蝌蚪找媽媽。
(1) 音樂結束,鴨媽媽出現(xiàn),蝌蚪姐姐帶小蝌蚪上前問:“你是不是我們的媽媽?”鴨媽媽{配班老師扮}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2) 音樂再起,蝌蚪繼續(xù)游,到最后一句“媽媽,媽媽在哪里”時鯉魚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你是我們的媽媽嗎?”鯉魚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你們到別的地方去找找吧!
(3) 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烏龜出現(xiàn),蝌蚪上前問,烏龜回答,同上。
(4) 音樂起,蝌蚪游。音樂結束,青蛙媽媽出現(xiàn),叫“呱呱,我就是你們的媽媽!毙◎蝌娇焖儆蔚綃寢屔磉叄黄鹋氖终f:“媽媽找到了!媽媽找到了!”
四、學說角色的話。
1、 學說蝌蚪的話及其他角色的話。提問:剛才去找媽媽時第一個遇到誰?小蝌蚪是怎么問的.?(學說小蝌蚪的話)它是怎么回答的?(學說鴨媽媽的話)
2、學說鯉魚、烏龜的話同上。
五、游戲重新開始。
請四位幼兒來做鴨媽媽、鯉魚媽媽、烏龜媽媽和青蛙媽媽(配班老師在一旁幫助)其他幼兒做小蝌蚪,老師做蝌蚪姐姐。
六、結束。
師:小蝌蚪們,我們在小河里快樂地游泳、找東西吃、做游戲,還找到了媽媽,你們高興嗎?那我們下次再來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好嗎?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6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使同學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yǎng)同學的觀察能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三、教具準備:
生字詞小黑板、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四、教學地點:
多媒體綜合電教室
五、教學課時:
三課時
六、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谴蠹乙捕贾牢覀兊呐笥讶绨春脡膩矸挚煞譃楹门笥押蛪呐笥。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么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后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么?它們都在干些什么?(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同學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么變化?再連續(xù)播放四幅圖,讓同學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生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后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后變成了什么?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xiàn)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后來又怎么樣?最后變成什么了?(生述)
三、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薄⒆暂p聲朗讀課文。
考慮: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群、捕、迎、裳等)
。、回答考慮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局部;小蝌蚪、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由四組同學分別扮演。)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并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里的小蝌蚪有幾只?(生:有一群。)師講解“一群”的意思,然后再指導生給“群”組詞。
指導同學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么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lián)系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同學看圖,師復述小蝌蚪外表。
。场⒅笇Ю首x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yè):
完成課后作業(yè)第二題(1)小題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xiàn)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么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么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為什么會游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述:因為小蝌蚪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于是想到自身也該有媽媽,但又不知媽媽長得怎么樣,所以就游過去問。
述:正面向前叫“迎”。在這里既表示禮貌,也為了讓鯉魚媽媽能發(fā)現(xiàn)自身——小蝌蚪。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么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我們的”“哪兒”要讀重音;鯉魚媽媽的回答要用長輩式親切的語氣讀出來。)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同學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為什么會把烏龜錯認為是自身的媽媽呢?課文中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同學回答:一是,一前一后要用“追”;二是,體現(xiàn)出了它們以為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么?(讓同學劃出文中語句并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于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考慮:
1)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么變化?(板書)
2)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么認出來的?
。ㄉ(lián)系圖和有關句子回答:回顧烏龜介紹的青蛙媽媽的特征,還有前面鯉魚媽媽講的“四條腿,寬嘴巴”,小蝌蚪了解媽媽的特征全面了,也就可以找到媽媽了。)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么?先讀再說。(自由讀后再指導同學說出段意)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為什么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著媽媽干什么?這說明了什么?(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維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1、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2、完成課后第一道題。
3、完成課后第三道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同學,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ù竽X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3、指導完成課后第二題。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1、觀看生字表教學錄像帶,激發(fā)同學興趣。
2、指導學習生字。
3、難寫、易錯字形分析:
塘:共13畫,第八畫右邊要出頭,第10筆一豎上下都要出頭,左邊是“”。
迎:半包圍結構,里面的“”不要多寫一撇。書空。
龜:共7筆,上邊是“”,下邊是“”不是“電”。書空。
裳:共14畫,下邊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是“”也不是“”,本課是“凸起”的意思。
4、運用測試和書寫。(師巡視指導并和時對同學進行褒揚)
四、總結課堂。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7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W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ǘ┙Y合語句,理解詞義。
。ㄈ┱J清字形,正確書寫。
二、教學重點、難點
認清“塘、迎、龜、裳、鼓”的字形。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
1.部首。
、羊、扌、辶、石、支。
2.熟字。
火、柳、電、黨、王、白、豆。
(二)學習生字。
1.自學生字。
。1)出示學法:
、俳柚匆糇x準生字的音。
、诟鶕䴘h字的特點分析字形。
、劭纯瓷衷谡n文什么詞中?想想詞的意思。
、芙M詞。
。2)自學生字。
2.檢查自學情況。
(1)指3組看拼音讀生字。
(2)指3組不看拼音讀生字。
(3)指名打亂次序讀。
(4)分析字形,老師重點指導。
塘:共13筆,第8筆的橫右邊要出頭,第10筆的豎要上下出頭。
迎:半包圍結構,里邊的“ ”不要多寫一撇。與“柳”字的.右半邊不同。
龜:共7筆,下半部不要寫成“電”。
裳:共 14筆,下部是“衣”。
鼓:右邊是“支”,不要寫成“攵”。
。5)說詞義。
池塘:蓄水的坑,一般不太大,比較淺。
捕食:捉取食物。
碧綠:青綠色。
(三)鞏固生字。
1.把下面的字換一部分,變成本課生字。
糖( ) 伙( ) 堂( )
2.給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在下面畫“√”。
歡迎(y0ng y6ng) 衣裳(sh1ng shang)
捕捉(b( p() 一群(qu6n q*n)
(四)指導書寫。
(五)布置作業(yè)。
寫生字、讀課文。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8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活潑好動,喜歡戶外運動,在孩子熟知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后,結合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進行了戶外活動游戲創(chuàng)編,意在培養(yǎng)孩子在活動中的合作意識,鍛煉孩子的合作能力,使孩子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游戲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知道故事的名稱、角色和主要情節(jié)。
2.理解、熟悉故事內容,嘗試排圖且大膽講述故事中的對話。
3.感受媽媽們對小蝌蚪的熱情及關心。
活動準備:
故事錄音、PPT、圖片等。
小班語言教案《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過程:
1.以謎語的.形式,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有個謎語讓小朋友猜一猜: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你們知道這是誰嗎?有段好聽的故事,講的就是小蝌蚪的事,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
2.聽故事錄音一遍,并提問
(1)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中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蝌蚪把哪些小動物當成了自己的媽媽?小蝌蚪為什么會認錯自己的媽媽呢?
3.教師邊演示PPT邊講述故事,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提問:
。1)故事發(fā)生在什么季節(jié)?青蛙媽媽生的黑乎乎的卵變成了什么?
。2)小蝌蚪找媽媽碰到了誰?說了些什么?又遇到了誰?又是怎么說的?
。3)為什么會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媽媽?
。4)小蝌蚪的媽媽究竟是誰?為什么小蝌蚪和它的媽媽長的不像呢?
小蝌蚪最后怎么變成青蛙的?
4.回憶故事情節(jié),將故事圖片進行排序。
5.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內容《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在活動中發(fā)展和培養(yǎng)幼兒的事物的興趣,獲得觀察力,想象力。
培養(yǎng)幼兒熱愛大自然,知道要保護小動物。
通過具體活動,讓孩子們得到快樂,從而熱愛學習。
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fā)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閱讀故事,能細致的觀察畫面。
教學重點、難點
讓幼兒知道青蛙的成長過程,知道小蝌蚪長大后就是青蛙。能根據老師的演示復述故事。
活動準備
魚缸、水、(紙做的)小魚、小黃牛、小烏龜、荷葉、小蝌蚪、青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
1、 孩子們,當你放學回家沒見著媽媽時,你會怎樣?今天老師就給你們講一個《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好不好?我要看誰聽得最認真,誰最棒!
2、出示裝水的魚缸,里面有一只小蝌蚪在游來游去。老師講述:有一只小蝌蚪,在找他的媽媽。
3、接著出示一條小魚。老師說:小蝌蚪游啊游,看見一條小魚,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魚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有四條腿。小蝌蚪說,哦,并急得哭了。
4、接著又出示小黃牛,邊演示邊說:小蝌蚪游啊游,看見了小黃牛,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黃牛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在水里。小蝌蚪哭著說,噢。
5、接著又出示小烏龜,邊演示邊說:小蝌蚪游啊游,看見一只小烏龜,急忙游過去叫著,媽媽、媽媽小烏龜說。我不是你媽媽。你媽媽是穿的綠衣裳,也沒有尾巴。小蝌蚪說,噢,知道了。
6、出示小青蛙,邊演示邊說:孩子,我在這兒呢!小蝌蚪聽見有誰在叫他,一看,荷葉上坐著一只青蛙,正捉住了一只害蟲,小蝌蚪急忙游過去,邊叫著媽媽,邊跳上荷葉,和媽媽一起捉害蟲。
二、師:現(xiàn)在小蝌蚪已經找著他的媽媽了,誰知道小蝌蚪為什么叫青蛙是媽媽?(小蝌蚪長大后就是青蛙)
三、拓展。老師演示,請孩子復述故事。
四,延伸
師:小蝌蚪長大后就是青蛙,青蛙是有益的動物,專吃害蟲,我們要保護他,不要傷害他,要保護大自然。
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節(jié)活動課,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培養(yǎng)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好材料。反思自己設計的這節(jié)活動課,雖然有成功的一面,但是也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我覺得這節(jié)課的設計整體來說是自然、流暢、輕松活潑的,教學內容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生動形象的直觀教具是孩子們興致盎然。首先從老師問孩子們,回家沒看見自己的`媽媽時,是什么樣的心情導入,讓幼兒知道孩子和媽媽的關系,之后出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這不僅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也讓幼兒有了一個豐富的想象空間。從活動中可以看出孩子們對老師的操作活動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通過自己的表達,孩子們對小蝌蚪的各種動態(tài)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師先讓孩子了解小蝌蚪的特征,再讓幼兒討論小蝌蚪游動的反向,是怎樣改變小蝌蚪游動的方向的,突出了本節(jié)活動課的重點。將語言發(fā)展,數的感知,探索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的教案01-16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4-12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6-28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與反思07-16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通用】09-12
(精品)小蝌蚪找媽媽教案09-15
小蝌蚪找媽媽中班教案07-01
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案03-05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精華)09-09
【必備】《小蝌蚪找媽媽》教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