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
小年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春節(jié)到來前的節(jié)日。本次小編給大家介紹南方小年吃什么食物,快來看看吧。
南方小年吃什么
1、年糕
小年,一般北方講究包餃子,而南方更習慣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并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2、米餅
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3、灶糖
灶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后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4、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jié)的習俗。過了小年夜,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后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5、湯圓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節(jié)都要吃湯圓,而且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6、荸薺
老福州祭灶,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xù)到年尾”。
7、廿四團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
蘇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柏ニ膱F”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卜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qū)別不同的餡兒。
8、甘蔗
小年這天的甘蔗特別好賣。甘蔗因為“節(jié)節(jié)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灶的必備。甘蔗是灶王爺登天的梯子,一節(jié)一節(jié)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一種無止境的意思。
9、吃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qū),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10、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比榘咨拇髩K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11、小年吃的粽子寓意著期望年年高中,粽子給孩子吃比較具有意義。
12、在小年這一天很多南方家庭會吃湯圓,在北方則是吃餃子。
小年吃灶糖的來歷
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由于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一般一個村莊只有一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一個爐灶。
由于每家都有爐灶,所以由此產生一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一位監(jiān)督員—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爺、灶王),以監(jiān)督考察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灶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一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來繼續(xù)監(jiān)督這家的作為。祭灶節(jié)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jié)日。
小年吃芝麻糖的來歷
另據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后來,他和母親棲身于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一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一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制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一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嘗。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灶”這日,人們都在忙著送灶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灶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灶王爺,便用寺院里的芝麻糖粘到灶王爺畫上。
待灶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一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為“灶火之神”連連稱贊呂蒙正人品,于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為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并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制作技藝,作為當地百姓謀生之本。以后,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灶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小年一般做什么
祭灶王
祭灶,是小年這一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一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吃灶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餃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灶,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
做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jié)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后,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tǒng)。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fā)。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qū)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一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小年為什么要送灶和迎灶
送灶又稱辭灶,是送灶神上天的民俗活動。灶神本來在中國是家庭祭祀的對象之一,由主持廚房大政的老婦主祭,后來演變成家中的重大祭祀。
灶神很早就進入道教神譜,稱東廚司命,后升級為帝,號東廚司命大帝。傳說灶神的生日在八月三日(又有說是十五日),該日家家點灶燈祭灶。但現在說的辭灶、接灶卻是過年習俗的一部分。原來,依照《抱樸子內篇》的記載,灶神平時有監(jiān)察下民的職責,該戶人家的功過善惡,都要定期報告天庭,上天則依據其報告定這家人來年的禍福。一般認為他上天的日子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在二十四),屆時便要好生歡送;他上天述職之后,于除夕回來,是時當然必須歡迎。前者為送灶,又稱辭灶;后者則是接灶。在民間的灶神旁邊經常有的對聯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
南方小年的禁忌
1. 不打碎東西:小年時,人們會小心翼翼地避免打碎東西,因為碎代表著“破”,寓意著不吉利。
2. 不掃地:有些地方認為在小年這一天掃地會把好運氣掃走,所以這一天人們會盡量避免掃地。
3. 不說不吉利的話:小年時,人們會盡量避免說不吉利的話,以免帶來霉運。
4. 祭灶神時的禁忌:在小年祭灶神時,人們會注意不要弄臟灶神像,更不要將其隨意丟棄或損壞。同時,也不要吃灶神像上涂過蜜糖的食物,以免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說錯話。
5. 祭祀時的禁忌:小年祭祀祖先、灶神時,要注意不要踩踏到祭祀的物品上,以示尊重和虔誠。同時也要注意不要在祭祀時說不吉利的話。
南北小年的區(qū)別
一、祭灶習俗:神圣與熱鬧的完美結合
在北方,小年的祭灶儀式莊重而神圣。主婦們會提前為灶王爺準備供品,通常是糖瓜等甜食,寓意著讓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好話,為家庭帶來好運和祝福。這種習俗體現了北方人民對灶王爺的敬仰和祈求庇護的心理。
相比之下,南方的祭灶儀式則更加熱鬧和娛樂化。除了供品外,人們還會在灶臺旁放鞭炮、舞龍舞獅、敲鑼打鼓,甚至請戲班子唱戲,共同歡慶這一特殊的日子。這種歡慶的方式彰顯了南方人民樂觀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二、飲食習俗:口感與寓意的雙重盛宴
在小年期間,南北方人民在飲食上也有顯著的區(qū)別。在北方,人們喜歡吃餃子,因為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寓意著財源廣進、生活富足。同時,餃子也象征著團圓和美滿,寄托了人們對家庭幸福的期望。
而在南方,小年則更偏愛年糕。年糕是用糯米制成的食品,口感軟糯香甜,寓意著“年年高升”、“步步高升”,寄托了南方人民對事業(yè)有成、生活美好的愿景。除了年糕外,南方人民在小年期間還會吃湯圓等特色美食,寓意著家庭團圓、生活圓滿。
三、時間差異:歷史與文化的獨特印記
南北方小年的時間差異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國,帝王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威和正統(tǒng)性,會選擇在特定的日子祭灶。由于北方地區(qū)靠近政治中心,受官方影響較深,因此北方小年的時間通常選擇在農歷臘月廿三這一天。而在南方地區(qū),由于距離政治中心較遠,受官方影響較小,因此南方小年的時間則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逐漸形成了農歷臘月廿四這一特定的日子。
四、地域特色:豐富多彩的民間風情
除了上述幾個方面外,南北方小年的慶祝方式還富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在北方地區(qū),人們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來迎接新年的到來。例如,在黑龍江地區(qū)流行“蒸棗花”的傳統(tǒng)習俗;在黃土高原地區(qū)人們會用黃米面制作“油糕”等美食來祭祀灶王爺并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幸福。這些習俗體現了北方人民的淳樸和熱情以及對生活的美好期許。
而在南方地區(qū)的小年習俗則更加多樣化和有趣。例如在福建閩南地區(qū)流行“送神”的習俗人們會在小年夜晚焚香燃燭將神靈送回天庭祈求來年的平安和順利;在湖南湘潭等地人們則會舉行盛大的“趕毛狗”活動用鞭炮和鑼鼓聲驅趕邪惡祈求家畜興旺和五谷豐登。這些習俗反映了南方人民的細膩和智慧以及對和諧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文化交流與融合:共慶佳節(jié)的現代趨勢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信息的日益流通南北小年的文化差異正在逐漸縮小。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接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并嘗試融入其中。這種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趨勢使得南北小年的慶祝方式逐漸走向統(tǒng)一同時也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方小年,記得吃糕,分享6種糕的做法,寓意步步高升
一、【千層油糕】
面粉300克,溫水170克,酵母粉3克,豬油20克,白砂糖適量,青紅絲適量,金桔餅適量
【具體做法】
1、酵母粉倒入溫水中攪拌至完全融化,倒入面粉中,攪拌成面絮狀,再揉成光滑的面團,蓋上保鮮膜醒面10分鐘。
2、案板上撒上干面粉,將面團放上去搟成長方形薄片,刷上融化的豬油,撒上一層白砂糖。
3、將面片上下往中間折疊,接著左右往中間折疊。
4、用搟面杖來回按壓,再次搟成長方形薄片,還是向上下折疊,再左右折疊,折疊好稍微醒面5分鐘。
5、醒好之后搟成厚一些的方塊,溫暖處發(fā)酵半個小時,發(fā)酵好之后,在表面刷上一層清水,青紅絲、金桔餅切碎,撒在上面。
6、大火蒸20分鐘,關火燜5分鐘出鍋。
二、【桂花糯米糕】
主要食材:粘米粉200克,糯米粉100克,清水130克,白糖50克,干桂花適量。
【具體做法】
1、準備粘米粉、糯米粉、白糖和干桂花。粘米粉也就是大米粉,沒有的話可以將大米清洗干凈晾干再用料理機打成粉狀。
2、粘米粉、糯米粉,加入白糖混合均勻。我這里白糖的量吃出來的口感是微甜,喜歡吃甜的可以多加10克白糖。
3、往碗中加清水,邊加邊攪拌,用手抓勻,抓起一把面粉,輕輕抓緊米粉便成團了。
4、再輕輕一碰,米粉團就松散開了,這個程度是正好的。
5、紗布打濕再擰干水分,鋪在蒸籠上,將拌好米粉過篩,這一步比較費時間。
6、過篩好的米粉不要用力壓實,用刮板輕輕刮平就可以了。
7、可以提前用刀分割好,撒上一些干桂花,蓋上蒸籠蓋。如果用其他模具來做,需要在里面墊上油紙或者刷一層油,在碗口蓋上保鮮膜,或者蓋上一塊紗布。
8、鍋中燒水,水開大火蒸25分鐘。
三、【大米糕】
主要食材:大米300克,牛奶150克,白糖30克,酵母粉4克。黑芝麻、蔓越莓干、紅棗適量。
【具體做法】
1、大米清洗干凈,提前浸泡4個小時以上,用手可以輕輕碾碎的程度。
2、泡好的大米控去水分,倒入破壁機中,加入150克純牛奶,打成細膩的米漿。
3、打好的米漿倒入碗中,加入白糖和酵母粉,攪拌均勻。蓋上蓋子開始發(fā)酵。
4、發(fā)酵好的米漿表面會有密集的氣泡,聞起來有微微的酸味。
5、發(fā)酵好的米漿充分攪拌均勻。這個時候的米漿吸收了飽滿的水分,比最初打好的米漿濃稠了很多。
6、準備模具,用紙杯、碗都可以,里面刷一層油,倒入米漿,八分滿就可以了,放上一些黑芝麻、蔓越莓碎或者紅棗碎。
7、二次發(fā)酵10分鐘,看到米漿明顯上漲就可以了。水開大火蒸30分鐘。
四、【炸糖糕】
面團:面粉150克,白糖20克,開水200克
糖餡兒:面粉10克,白糖20克
【具體做法】
1、150克面粉中倒入20克白糖攪拌均勻,再倒入200克剛剛燒開的熱水,快速攪拌至沒有干面粉的狀態(tài)。
2、案板上抹油,將燙好的面團放到案板上,不燙手的狀態(tài),手上抹油,將面團揉成光滑的狀態(tài),蓋上保鮮膜醒面20分鐘。
3、10克面粉中加入20克白糖拌勻,用紅糖也是可以的,加入面粉糖餡兒就不會流出來了。
4、醒好的面團分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取一個按個窩,包入糖餡兒。
5、利用右手虎口收好口,收口一定要收光滑,可以搓成一個小尖尖,然后按扁或者揪掉不要。千萬不要有縫隙。
6、鍋中倒油,油溫五成熱,放入糖糕,轉中火炸,當糖糕漂浮起來后,要不停地翻面,讓糖糕受熱均勻。
7、將糖糕炸至表面金黃酥脆就可以了。
五、【紅豆桂花年糕】
主要食材:糯米粉120克,玉米淀粉30克,桂花醬1勺,蜜紅豆150克,牛奶200克
【具體做法】
1、準備好所有的食材,在糯米粉中添加一些玉米淀粉,這樣做出來的年糕不會粘牙,牛奶可以用清水代替。
2、糯米粉、玉米淀粉倒入盆中,加入牛奶,攪拌至細膩順滑無顆粒狀。
3、加入一勺桂花醬,倒入蜜紅豆攪拌均勻。蜜紅豆沒有現成的,也可以自己做,紅豆浸泡四個小時,上鍋蒸熟,加入蜂蜜和白糖拌勻,一次可以多做點,放在冰箱冷凍保存,平時包包子、做饅頭都能用得著。
4、模具刷上一層食用油,倒入紅豆糯米糊,鍋中燒水,水開上鍋蒸20分鐘。蒸的時間根據容器大小來定,可以用牙簽插進去看一下,牙簽上很干凈,不粘面糊就說明熟了。
六、【紅糖馬拉糕】
主要食材:普通中筋面粉250克,木薯淀粉150克,溫水300克,紅糖100克,酵母粉5克,芝麻適量。
【具體做法】
1、準備好所有的食材,木薯淀粉不可以用其他淀粉代替。
2、100克紅糖先用300克溫水攪拌至完全融化,不要留有紅糖疙瘩。
3、碗中倒入面粉和木薯淀粉,倒入發(fā)酵粉和紅糖酵母水,攪拌成順滑的面糊,倒在一個較大的容器中,蓋上保鮮膜放在溫暖處發(fā)酵。
4、發(fā)酵好的面糊表面產生很多密集的小氣泡,內部也是均勻的窩蜂組織。
5、發(fā)酵好的面糊攪拌排氣倒入模具中,撒上一些白芝麻,二次發(fā)酵到原先的1.5倍的高度就可以了。
6、水開,放入模具大火蒸50分鐘,蒸的時間根據模具大小來決定,我用的戚風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