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
國外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歐美,他們的教育方式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一起來看一看!
一、博覽群書:
弗蘭西斯·培根早在四百五十年前就已指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盧梭的父親鐘表匠伊薩克,在工作臺上一邊工作一邊教三歲的盧梭從普魯塔克的《古希臘羅馬英雄傳》。
然后,在他督導下,盧梭在七歲前已經啃完了勒蘇厄爾的《教會與帝國歷史》、豐得奈爾的《世界通史講話》和《宇宙萬象講解》以及莫里哀的戲劇。博覽群書便盧梭獲得了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發(fā)展了才慧、想象力和悟性,激發(fā)了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最終使他成為一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
二、發(fā)掘天賦:
天賦是人的一種與生俱來無師自通的天生素質。人的天賦在母胎中初具雛形。天賦是構筑天才人物的首要素質,人的天賦不可造就,卻能發(fā)掘。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伊雷娜·居里和艾芙·,居里,她對兩個女兒的家教觀念是一一以挖掘她們的某種天賦為主。早在女兒呀呀學語時,居里夫人就開始對她倆進行了探索性的發(fā)掘。經過觀察鑒別后,她發(fā)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zhèn)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于物理和化學,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心靈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她的天賦是文藝。正是運用這種發(fā)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居里夫人最終使大女兒伊雷娜·居里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也使小女兒艾芙·居里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三、榮譽感:
孩子的榮譽感往往在父母的激發(fā)下才漸漸奠定。歐美的家長在一起聊天時會說:“我的女兒伊麗莎白就是拿奧斯卡獎的料子!薄班!小威廉絕頂聰明,五十歲能得諾貝爾獎。”
哈德羅·麥克米倫的母親薩拉二十年如一日地告誡他:“麥克米倫,你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你將來要當英國首相的!”在母親的自小要當偉人的榮譽感的激勵下,麥克米倫奮力拼搏、潛心求索,終于在1957年至1963年兩度榮任了英國首相。
而弗洛伊德的榮譽感卻來自猶太式的家教。他才6歲,父親就箴告他:一千多年以來,我們猶太人一直處于被驅趕、壓迫、剝削、恥辱和大屠殺的悲慘境遇下,但猶太人為何還能長期生存下來?猶太人為何操縱著社區(qū)的、國家的、還有全世界的銀行、貨幣供應、經濟和商業(yè)?因為,猶太人百倍的勤勉、拼搏、明智和節(jié)制。正是這種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的猶太式榮譽感的激勵下,弗洛伊德最終為人類創(chuàng)立了“精神分析學”和“性心理學”。
四、獨立人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諾伯特·羅素鞭辟入里:“那些在童年受到孤獨的人要比受到寵愛的人日后更會成功;一個不具備精神獨處能力的人,不可能成為偉人!
在1979年5月,撒切爾夫人作為英國女首相搬進舉世矚目的唐寧街10號時說:“我的一切成就都歸功干我父親羅伯茨先生對我的教育培養(yǎng)!碑斎銮袪柗蛉瞬5歲時,他就教導女兒: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見,用自己的大腦來判斷事物的是非,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在日常生活中,羅伯茨著重培養(yǎng)女兒“嚴謹、準確、注重細節(jié),對正確與錯誤嚴格區(qū)分”的獨立人格。正是羅伯茨對女兒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才使撒切爾夫人從一個普通的女孩,最終成為一位連任三屆的英國首相,執(zhí)政十二年,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叱咤風云的政治家。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介紹
一、如何借鑒國外的教育
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中國父母現在也逐漸推行民主教育和自由教育,但是他們還是會被父母愛孩子是天性的說法所累,有的時候看見孩子遇到困難忍不住上前幫助,而外國父母更為推崇讓孩子自由成長,鼓勵孩子個性釋放,在一個自由的國度里規(guī)范道德,他們也有著對孩子的懲罰以及教育,只是他們會更加鮮活。
1、做錯事情就要受罰
孩子從小就要有責任感,即使是無意間犯下的錯誤,如果給他人造成了困擾就一定要道歉同時承擔責任,假如孩子不小心將玻璃打碎了,外國父母也會教育他這是他的錯,不能夠逃避勇于承擔賠償的責任。
2、跟孩子溝通
不可不教而罰,孩子跟成人是一樣的,他們也不喜歡無緣無故的責罰,如果家長要教育他們的時候,要告知孩子錯誤的地方,在教育的時候具有針對性,而不是在教育的時候順便再回本溯源,將孩子曾經所犯的一些錯誤又拿出來說教,這會讓孩子感到很委屈并且很不耐煩。溝通一直都是基礎,外國父母非常看重和孩子的日常交流。
3、不要將一件事情抓住不放
事情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 不要時不時再拿出來教育孩子,還會讓一個家庭整天充滿著怨憤的氣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4、言出必行
不能夠因為孩子還小就忽悠他們,認為孩子很好騙,其實不然,家長在孩子面前要有一個重承諾的形象,因為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如果總是說大話或是說話不算數,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
總結:教育要取長補短,沒有生來完美的父母,都是從點滴間積累,從生活中延展,我們相信每個父母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照顧,那就從現在開始,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質,了解更多科學的教育方法。
二、教育孩子的有關誤區(qū)
誤區(qū)1:“迷信”智力測試
智力測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fā)展造成傷害。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后于心理學的發(fā)展實際,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長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測驗的分數低,就容易產生放棄心理,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從而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指導和幫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殺了他們在其他能力方面的發(fā)展。
誤區(qū)2:“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孩子學習或做事的速度慢,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建議家長讓孩子學會控制節(jié)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這個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怎么去控制他的行為和一些語言的節(jié)奏。
【歐美國家的教育方式】相關文章:
教育方式05-30
女孩的教育方式04-03
教育指導方式05-30
錯誤的教育方式05-30
寶寶的教育方式05-30
孩子的教育方式04-30
淺談教育方式對教育的影響05-30
國民教育方式與終身教育方式的關系05-30
單親男孩的教育方式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