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教孩子如何承擔自己的角色教案
導入 教師:幼年的我們被呵護,童年的我們盼望快快長大,少年的我們總覺得自己已經(jīng)長大。在我們還沒來得及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學生”時,我們的父母、老師已經(jīng)對我們有了更高的要求。接下來讓我們靜靜地思考一下,到底“中學生”和“小學生”有什么不同呢。
活動一:中學生與小學生的角色變化
。ǎ保⿲W生用大約5分鐘時間填寫表格(見教科書第16頁), 尤其是認真思考表格的第二部分:我心目中的中學生。
。ǎ玻┩瑢W間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ǎ常┙處煻鄰恼嬉龑,加以補充。
教師:小學階段,當遇到問題時,我們馬上就想到了老師和家長。現(xiàn)在是中學生了,我們卻覺得不想再讓老師和父母管那么多了,想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那么,在目前的生活中,哪些事要自己解決,哪些事是可以請教家長和老師的呢?
活動二: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 (1)讓學生一一討論下列問題: 哪些是自己的分內(nèi)事?怎樣解決自己的分內(nèi)事? 什么樣的事可以請教家長和老師?
。ǎ玻┯懻摻Y(jié)束后,學生自由發(fā)言。
。ǎ常┙處燑c評。讓學生在動靜結(jié)合的活動中體驗成長,體驗自己“今天與昨天”的不同。
活動三:做合格的中學生 教師:進入中學,我們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從一個小學生變成了中學生,那么什么樣的中學生才是合格的中學生呢? 1、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2、小組代表發(fā)言,上臺交流。在學生發(fā)言時,教師把學生發(fā)言的關(guān)鍵詞寫到黑板上。3、師生共同總結(jié),制定一個大家都贊同的“合格中學生的標準”。4、把制作好的“標準”作為班級公約來遵守,指導青少年成長。將教育目標最終落實到行為養(yǎng)成上。
總結(jié)教師:成為中學生,我們有了新的身份、新的角色、新的任務。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爭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 第三課、新的起點
第一課時 放飛理想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導入 新的學習,新的規(guī)則,新的角色,我們又站在一個全新的起點上,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開始新的努力。但是,我們必須先確立新的目標,制定新的計劃,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理想。
活動一:“我的理想”演講賽
教師:在大海中的船只上,遠航的水手一定有明確的目標、正確的航向,否則他們不會到達目的地,F(xiàn)在,我們就是正準備揚帆起航的“水手”,那么你的“彼岸”在哪里呢?進入少年期,我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盡管它不成熟、不明朗,但是我們必須明確大致的方向,清楚自己該向哪個方向去努力。
1、教師講述古今中外的英雄、偉人關(guān)于理想的言論。
2、學生準備“我的理想”講稿,約15分鐘,不少于200字。
3、開展“我的理想”演講比賽。 用一個比喻引導到對“理想”的思考。鼓勵學生思考自己的 “理想”。
活動二 :制定計劃 教師:我們?yōu)樽约涸O定了一個奮斗的目標,但是“一口吃不成胖子”“羅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理想的實現(xiàn)是一步步完成的。下面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教師講故事)
第六張餅 有個人餓了,買了一摞餅,一口氣吃到第六張餅才算飽。他摸摸肚子,沉思半晌,若有所悟,十分感慨,自言自語道:“早知道吃下第六張餅就飽了,何不一開始就吃這第六張餅呢?我還能省下那五張餅的錢呢!”周圍的人聽了他的話,哈哈大笑。 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葱幔?/p>
教師簡單小結(jié),由故事轉(zhuǎn)向?qū)W習:“我們在學習上的進步也是這樣一步一步完成的,同學們都是先完成了小學的學業(yè),才進入初中,先學會了自然數(shù),才學小數(shù)、分數(shù),先學會了拼音,才會念長長的課文,先學會了字母,然后才開始學單詞、句子、語法、課文。假如我們在小學一年級的第一節(jié)數(shù)學課就講代數(shù),行不行呢?為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回答問題。)
教師:我們中學三年的學業(yè),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那么我們必須為自己理想的實現(xiàn)找到一條捷徑,那就是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ǎ保┙處熤v述如何“制定計劃”及注意事項。參見教科書第 19 頁。(2)學生制定本學期計劃,一式兩份。(3)學生將制定的計劃一份貼在自己的書上,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導書,一份交給老師。教師將學生的計劃裝訂成冊,學期中檢查驗收“計劃”的實施情況。規(guī)劃自己的學業(yè)與生活,教師起指導與監(jiān)督作用。
總結(ji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痹谥贫ㄓ媱澋倪^程中,要善于學習和吸取他人的經(jīng)驗,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所以,我們的計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并通過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我們要不斷地修整、完善它。
第二課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導入:解釋名言 教師: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老子有一句名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有誰能夠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漸積累的,就像大樹是由小樹長成的、高臺是由一锨一锨的土壘成的、一步一步才能走完千里的路程。說得多有道理。那么,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呢?
學生交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給自己的啟發(fā)和自己的感想。 進一步引申問題。讓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類似“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名言、警句、成語等,進一步深化理解。
由名言引出活動意圖,對學生具有鼓勵的作用。
活動一:沒有賺到的錢 (1)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1頁的故事“沒有賺到的錢”。 (2)結(jié)合案例提出如下幾個問題,請學生分析并回答。 ①埃米為什么沒有賺到她本來想賺的錢? ②你是否也有埃米這樣的習慣?
教師:寓言作家克雷洛夫曾比喻說:“現(xiàn)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睕]有行動的理想、目標和計劃只能是空中樓閣或海市蜃樓。上面的例子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請打開教科書第22頁,這個小故事從某一個側(cè)面很好地解釋了克雷洛夫的比喻。
學生閱讀教科書第22頁的故事。 問:那么,當前你應該怎么做呢? (學生自由回答。告誡學生:實現(xiàn)理想僅有計劃是不夠的,還要從點滴做起,將計劃付諸行動。)
活動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學生交流自己和同學中間存在的好高騖遠的現(xiàn)象。如有的學生平時不愿意刻苦學習,看到別人取得好成績就心里不是滋味;有的學生總是“三天熱頭”,總是在制定計劃,可實行不了幾天,遇到問題就放棄;有的學生目標過于遠大,難以采取具體的行動實現(xiàn),等等。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展開討論,引發(fā)思考。
2.學生交流如下問題(1)小明小學時學習成績不好,進中學后,他想把學習趕上去。該怎么辦?(2)小超在小學沒有養(yǎng)成認真聽課的好習慣,上課時總是“走神”,進入中學后,這種總是課上不聽課,課下再補課的學習方法不能適應新的學習要求了。他該怎么改進?
3.學生據(jù)自己的情況,制定“足下”計劃。自己從現(xiàn)在起,做哪些事情?
附錄:循序漸進學習方法就是人們按照學科知識體系和自身的智能條件,系統(tǒng)而有步驟地進行學習。它要求人們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于求成。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xiàn)為:一要打好基礎,二要由易到難,三要量而行。
【教孩子如何承擔自己的角色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如何教孩子下棋08-09
如何教孩子禮儀05-31
如何教孩子克服膽怯02-02
如何教孩子抵制誘惑04-20
如何教孩子管理時間06-04
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08-23
如何教孩子打高爾夫06-04
如何教孩子合理花錢10-21
家長如何教孩子正確寫字08-31
如何教孩子學會唱歌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