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教育知識《問題的本身就有問題》
教育知識《問題的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法國的一些科學家非常忙碌,沒有時間教育自己的孩子,心里很不安,問題本身有問題。后來,他們想出了個辦法,把孩子們聚集在一起,集體教授,由科學家輪流給他們上課。這樣,就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有一次,輪到物理學家朗之萬上課。他在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
根據(jù)阿基米德定律,一個物體浸在水里,將會受到一定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所排開的水的重量,這就是說,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會受到向上的`浮力,都會排開一定體積的水。但是,一條小金魚放在水里,它卻并不排開水,也不會受到向上的浮力,它照樣能夠上浮和下沉。這是為什么呢?
孩子們都開動腦筋,有的說,金魚的皮膚有著特殊的功能;有的說,金魚的魚鰓能夠吸收水分。有的說,阿基米德定律只適用于非生物,不適用于生物等等,總之,他們順著朗之萬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假設(shè)。
居里夫人的女兒綺安娜也在聽課的孩子當中,她對同學們的回答都不太滿意。她想到了問題本身,她想:問題有沒有錯呢?為了證驗這個問題是否正確,她取來了一只量筒,里面放了些水,記下了水的刻度。再放進一條金魚,水面上升了,她又記下了量筒的刻度。這一來,她終于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本身有問題。
給孩子們上課的都是當時一流的科學家,可是小綺安娜卻沒有迷信權(quán)威,她表現(xiàn)出了可貴的批判性的思維品質(zhì)。思維的批判性,是指個體在進行思維活動時善于嚴格地估計所依據(jù)的資料,以及精細地嚴整擬定假設(shè)的智力品質(zhì),教育論文《問題本身有問題》。只有不斷自我批判、調(diào)節(jié)思維過程,才能使主體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人,對別人的思想,總要考慮其論點是否明確,論據(jù)是否充足,推理是否嚴密,結(jié)論是否正確,從而肯定正確的部分,否定錯誤的部分,絕不輕信、盲從。
自以為是或人云亦云是缺乏批判性的個體的兩個極端,前者常常固執(zhí)地把第一假設(shè)當作最后的真理,后者則輕信輕疑無主見。真理和錯誤是對立的統(tǒng)一。沒有真理就無所謂錯誤,沒有錯誤也無所謂真理。為突破牛頓的光的微粒說作出決定性貢獻的托馬斯·所曾說過這么一段話:“盡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牛頓也會弄錯,而權(quán)威也許有時甚至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我們在指導(dǎo)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時,要始終讓學生體會到課本上的知識也并不是終極真理,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任何成就都可以被超過。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質(zhì)疑、大膽地猜想,敢于標新立異,破舊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