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入口免费视频_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_波多野结衣国产一区二区三区_农村妇女色又黄一级真人片卡

讀書筆記論語

時間:2024-10-31 14:30:01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讀書筆記論語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論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書筆記論語

讀書筆記論語1

  那些話語在無聲中穿越四季,比曾經(jīng)更永恒,延長到了下個冬季!}記

  “溫故而之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反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p>

  一條條古訓在耳邊輕吟,每一條都富含著深刻的道理,引人沉思,《論語》中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領悟明白的,它跨越了千年塵埃,吹散了腐朽陰霾鑄成了不朽的千古絕唱。曾經(jīng)我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一種叫做”永恒”的東西的,那些一直被人們都傳通的'事都發(fā)生在看不見的地方,讓我們無從感觸,而直到我接觸《論語》后,才知道為什么它要以流傳千古,因為它的一切內涵都是與生活和做人的基本道理息息相關的。一直在努力的表達著,用僅存的溫暖去書寫。

  它讓我們懂得了什么呢?和那片天空一樣柔軟的感受,它們一直帶著”有意義”快活的前行,無所顧盼的前行。簡潔的話語中透出須臾般永恒的真諦,它讓我懂得了用不同的方式思考。

  它讓我懂得了什么呢?天空的尉藍,云朵的匿跡,暗影收斂的腳步,知道與理解的誠實,父母與親人的憂慮與愛,學習與思考的正比性。它讓我懂得了一定要好好珍惜,要堅持最初的方向。

  它讓我懂得了做呢?還以為道路一直都會平坦,航程一直都有光束,行途一直都有溫暖,自己會一點點放棄。它讓我懂得了五彩與繽紛的夢,雖然喜愛,卻是為了更有意義的美好事物的存在。

  在《論語》寬闊的道路上前進,總會路過那些溫良與美好,總會學會善良高尚,去相信航程絕不會是無盡天光,去相信幸福的曙光。

  《論語》使我懂得的,使我堅信的,就隨著它的流傳而日久彌新,不被風化。

讀書筆記論語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這話,就回想起幼時,在課堂上跟著老師一絲不茍認真地讀孔圣人經(jīng)典的情景。我是謹慎而聽話的,大部分同學也如是,于是老師翻譯,我們記錄,課堂一片祥和?荚嚂r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前幾頁,才發(fā)現(xiàn)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jīng)不以為然的“子曰”,其實我從前壓根就沒有理解過其真正含義!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做學問,要隨時隨地有思想,隨時隨地有見習,隨時隨地有體驗,隨時隨地能夠反省,就是學問。開始做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進步,便會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說過,“無友不如己者”。初聞此言是在中學,當時就詫異,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如果人人如此,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是我誤會了。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們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

  《論語》,我國傳統(tǒng)文學的經(jīng)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歷史的長河中經(jīng)歷了無上的榮耀,雖然被董仲舒篡改到朱熹注解統(tǒng)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說事,人們大都不知其真實面目了。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

  從建國到現(xiàn)在,六十年過去了。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jīng)拋下的經(jīng)典,今朝又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chǎn),圣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里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xiàn)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群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群體一致的現(xiàn)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

  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現(xiàn)實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東倒西歪的蘆葦,可即使是蘆葦,我們也要做有思想的蘆葦。 讀了南懷瑾老師的研究心得,我頓時覺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滋味,體驗了解讀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別樣樂趣,同時也豁然開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禁錮它,思維在碰撞中才能產(chǎn)生火。

讀書筆記論語3

  為政篇雖“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為政也,凡管理、修身、識人、行孝、為學等亦可于其中見道,學者宜合自身以明窺圣人之理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四書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謂正人之不正!罢弊稚厦娴摹耙弧币鉃槌种惺匾,下面是“足”的象形,意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過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罢庇疫吺欠次模湎笮问菆(zhí)條鞭。所以為政最重要的就是“撥亂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轉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這點呢?用冷冰冰的刑法,還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顯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謂心之所得!暗隆弊肿筮厼殡p人,意為行走,右邊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為,這樣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極星,有以下幾點根據(jù)。一是在于北極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樣,對人民具有導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極星是眾星的核心所在,是他們的中心,德亦是為政之核心;三是北極星終年泰然不動,而眾星動之,德也要保持靜安,治國具體的'政策、方案等圍繞著德可隨機應變,但不能超乎德之邊際。再把“為政以德”這件事或這個人比作北辰,那眾星就是群眾了,“為政以德”必然光輝照見群星,他們也因此擁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所守者至簡而能御煩,所出者至靜而能制動,所務者至寡而能務眾!

  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極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當然,皆無所疑,則知之明而事無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賦于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固也,知此則知極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先師孔子對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則當順時而次進之,能至何即為何,蓋其相上遠,非我等凡俗易參悟體會也。

  “志”金文上為“之”下為“心”,“之”是“足”的變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學,即心向于學(覺),學有見道,是為覺悟。

  “志”字金文

  見道后當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為固守正道,非今之膚淺意也。不惑則心上無或,明萬物當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賦之,天命,是天賦萬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則有天道固萬物之理,又勝于不惑矣!奥牎狈斌w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邊是德的右邊,是為正直之心。

  “聽”字繁體

  耳順即聽之也順,知天命后還要腳踏實地去踐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國去實踐,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順。欲而當于理,天理也;欲而不當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為上,心已通天理,豈會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來愈超凡開闊的,欲窮其道,則既不可驕恃自滿,亦不能妄自菲薄,當潛心虔意體悟修煉之,至于何般地界,皆為己之福也,豈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為也。為善者為君子,為惡者為小人。由,從也。事雖為善,有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安,所樂也。所由雖善,而心之所樂者不在于此,則亦偽耳,豈能久不變哉?”——《四書章句集注》

  此為圣人辨識人之三層根據(jù),一層勝于一層也!耙暋奔坠俏膶懛ㄉ蠟椤笆尽毕聻椤澳俊,意為眼睛看見天地日月星,這是較為概括的象,故而視人之所為善惡較為容易。

  “視”字甲骨文

  “視”外之善惡還不足,還要“觀”內心之所由。“觀”的象形是貓頭鷹,貓頭鷹在晚上視力特別好,觀比視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為細致,或許是觀人心太難,需要從更多更細致的地方去觀。如表面雖行善事,然內心本源非善(如為私欲所累),此偽善也。

  “觀”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蓋未能融會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對列祖列宗之靈位,需要虔誠靜安去與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覺,“察”就比“觀”更深入,沉靜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則善不能移,身安樂則善充其體。由此可見,識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難,學者當見善思齊焉見不善而內自省,以求盡善。

讀書筆記論語4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從孔子的這段話中,人們提煉出了一句流行的口頭禪——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常常是用來批那些沒有潛力、不懂道理或不可教化的人。這么說來,宰予就成了一段不可雕的朽木。可是,宰予是孔子門徒中很有天賦的人,學習悟性很高,也很刻苦。自然,“朽木不可雕也”這句文中帶刺的罵人話就不該加在他身上。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边@句話的原意是:“腐爛的木頭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糞土一樣的.土墻不可能粉刷了。”看到這里,似乎孔子對宰予的怒氣已經(jīng)促使他拋開作為君子刻守的禮儀,開始拄杖大罵了。于是,很多人就由此得出一句出自圣賢之口的辱人之言,斷章取義,遺落了后面半句話:“于予與何誅?”這句的意思是“對宰予,我還能責備什么呢?”由此可見,孔子其實是在拄杖嘆息。原來,宰予雖然是一塊學習的好料子,而且勤奮上進,頗入孔子法眼,但是天不作美,他的身體卻十分的虛弱,時常生病。我想,身體孱弱的宰予在白天學得太累了睡上一覺,確實是無可厚非的事?鬃硬皇窃趪@息宰于做為讀書人白天睡大覺的表面現(xiàn)象,而是在感嘆宰予身體狀態(tài)之差,承受不起他奮起學習的決心。他是為學生的身體擔心啊!

  孔子說:“當初我看一個人,是聽了他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xiàn)在看一個人,我聽了他的話,還要觀察一下他的行為。這種情況,我是經(jīng)過宰予的事情以后改變的!笨鬃又阅軌蜷T徒三千人,培養(yǎng)出七十二位圣賢,就是基于他對于人的天賦與人的身體是很清楚,而對每一個學生又是有教無類的緣故。

  但是,現(xiàn)在的人們在文縐縐地罵著:“朽木不可雕也”時,又有幾人想到這一層?

  孔子是個很體諒學生的老師。

讀書筆記論語5

  《論語》這本書悄然走進了我的生活,它告訴我許多,同時也給了我很多感悟。通過誦讀《論語》,我悟出一個字——學。

  那么學什么呢?《論語》教誨我首先要重視書本知識學習。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了又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就像我吧,到了星期天就像解壓的彈簧一樣——松了,不是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就是看動畫片、連續(xù)劇,不知不覺半天就過去了?墒亲鳂I(yè)還躺在書包里睡覺呢?偶爾在媽媽的提醒催促下,我會挑些有意義的電視節(jié)目看,玩些益智的游戲,看些經(jīng)典的少兒版名著,我就覺得很充實,感覺很有收獲,真要感謝孔子的這句名言哪!

  《論語》不僅教誨我要重視書本知識學習,而且啟發(fā)我要注重人生學習。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要屢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辦事,是不是做到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老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我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三國演義》中呂布以前在丁原手下,董卓為了得到呂布這員猛將,夜難安寢。這時,呂布的老鄉(xiāng)李肅站出來獻計,他要勸呂布殺害他的`義父丁原,前來投奔董卓。李肅這是“為人謀而不忠”啊,他沒有忠于他的朋友。呂布見利忘義,殺害自己的義父丁原,這也是“與人交而不信”哪!因此,雖然呂布是人中虎將,可歷史上從沒有人提出要學習他的本領,人品太差!

  《論語》的“學”真是一字千金哪!爸爸說:“用心讀《論語》,句句值千金!

  今天是5月17日。我像往常一樣在家。因為在家寫完作業(yè)之后,就沒有事干了。所以呢就隨手從書架上拿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三國演義》。主要寫了:劉備,孫權,曹操。三人想統(tǒng)一中國的大事。為此,他們互相攻打,使用計策讓對方吃虧,損失兵力。想占有對方的領地為己有。曹操是兵力最強,糧草最多的一方。孫權這一方卻是最想坐收漁翁之利的一方。可劉備這一方就不一樣了。

讀書筆記論語6

  說來也巧,6月中旬開始讀這本書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剛好是李澤厚,標題是:八十李澤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二十幾歲即因與美學名家朱光潛論戰(zhàn)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學術性的美學書籍居然在社會上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讀了整整一個月,終于將這本500多頁的書讀完,非常、相當有成就感,畢竟是第一次全部讀完這本書(也為自己汗顏,畢竟這也是系里的必修。。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讀錢穆的《孔子傳》,比起他的《論語新解》,這本書相對簡單易讀,而且呈現(xiàn)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較可愛。

  對《論語》的解讀,幾千年來從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靈雞湯”式么?比較出名的幾大學派,有漢代董仲舒,宋明理學,現(xiàn)代儒學等等。人家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論語》也是吧?

  的開頭,就明確指出,這本書在于還原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會里奔走救贖禮崩樂壞的時代的孔子。

  黑格爾曾經(jīng)嘲笑論語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沒有哲學思辨的成分。當我們從前三三兩兩讀著《論語》里的篇章時,得出的.結論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澤厚則否定了這種看法。《論語》不是散漫的無體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讀完,孔子的思想已經(jīng)浮出水面。書中闡述了他的哲學、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國人確實不善于思辨哲學,《論語》所體現(xiàn)的哲學為“實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應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與西方的哲學體系分發(fā)為兩種不同的體系,這種體系的分別也正是東西方文化的差別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頭及最終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的社會關系。氏族長不僅在政治上統(tǒng)領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堯舜。因此,中國人對統(tǒng)治者向來要求“內圣外王”,及“社會性公德”與“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時,這些首領是由古代負責與上帝溝通的巫師發(fā)展而來。也造成了中國社會的政教統(tǒng)一。

  孔子的貢獻之一,在于對氏族社會形成的一些典禮,禮儀,重新進行解釋,內化為中國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這里,就解釋成了,嬰兒從出生到脫離父母的懷抱有3年的時間,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時間來報答父母,已寄哀思。"禮"經(jīng)情感化而變成“仁”(所謂“情本體”),內化為中國人的文化積淀,團結了整個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體”“兩種道德”等等,只是《今讀》所闡述的基本的理論基礎!墩撜Z》各章,從一些細節(jié)方面對這些理論進行解釋、補充及說明。

  當然,《今讀》的目的之一是還原真實的孔子。如果在讀《論語》之前,讀者不去接觸其他各家的闡釋,則各章中所顯現(xiàn)出來的孔子形象,也絕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壇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經(jīng)”與“權”,即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覺得自己可以接受錦衣玉食,孔子也認為可以,因為守孝是為了寄托哀思,時間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比如,如何報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說,要“以直報怨”,公正對待,這就是報答別人怨仇的方式,犯不著人家打你左臉,你右臉也伸過去給人家打……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顏回最為人熟知之外,《論語》中所刻畫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辯的宰我,遲鈍的樊遲,修身養(yǎng)性的曾子,一心從政的子張等等。對待不同的學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謂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創(chuàng)辦的旨在培養(yǎng)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經(jīng)塾,將《論語》列為學員必讀科目,且必須熟練背誦!墩撜Z》的魅力,跨越時代與國家。如果有時間,還是可以多讀幾遍滴!

讀書筆記論語7

  〖原文〗

  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我知道音樂有教化人的作用,可是卻很難教化我,因為我不懂音樂,一段世界名曲在我的耳邊響起,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我不知道這段音樂是在哭還是在笑。

  孔子拿音樂教育學生,感化世人,是不是面太窄了,只有那些懂得宮商角徵羽的學生聽得懂,那些分不清琴與瑟的音盲怎么辦呢。咱總不能要求大家都是俞伯牙和鐘子期吧。

  那孔子為什么要把一個音樂放到如此高的一個層面呢?

  這是我最初的想法。

  后來我對自己說,你不要拿被現(xiàn)代思想和邏輯影響了的現(xiàn)代思維去想象古人,說不定那個時候的音樂的含義不是現(xiàn)在的娛樂工具呢,或者那個時候的風俗,對音樂的認識是我們無法想象的呢?

  帶著疑問讀書就是有好處,這樣說不定在什么時候就有發(fā)現(xiàn),于是乎,我找到了第一個現(xiàn)象:

  古時候的很多樂官都是瞎子。

  與此相關聯(lián)的`是,古時候的史官也是瞎子。

  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現(xiàn)代心理學有一種理論叫做“補償假說”,某一種感官通道的缺陷將對另外的感官通道的知覺產(chǎn)生重要影響。

  原來如此,盲人在失去了視覺思維后,上天給予的補償是:

  一,高度發(fā)達的聽覺,

  二,記憶力的強化。

  明白了,沒有了視覺的干擾,盲者反而能更加集中自己的力量,專注于聽,所以他們是最適合搞音樂的人。

  史官也是瞎子,記憶力超群,在沒有了文字的干擾下,他們可以靠背誦而記下歷史,荷馬不就是瞎子嗎?荷馬同時還是詩人,這中間似乎存在著很合理的聯(lián)系。

  聯(lián)系到另外一個現(xiàn)象,詩經(jīng)不是詩人的作品嗎?詩,樂,史之間的聯(lián)系,似乎也有些明朗了。

  打個比方,樂是一首歌的旋律,詩是歌詞,而史則是歌詞大意。好像很合理啊。

讀書筆記論語8

  儒家是一種入世的積極學說,是了解人性,建構了合理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我們平凡人可以實踐、修煉的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其中,人性向善是基石,仁是核心觀點,天命是自因自根,其提倡“守經(jīng)達權”“通權達變”,而且儒家具有相當?shù)撵`活性。

  人性向善

  之前一直認為儒家是相信“人性本善”,如果用人性本善的、純善的,來解讀《論語》,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矛盾之處。

  譬如,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毖獨獯硪粋的本能、欲望與沖動,因此,在青年、中年、老年的時候都要小心,這樣看來,人性哪里有本善的影子呢?在《孟子》和《論語》里,都沒有本善的說法,最早用本善是宋代理學家張寨,經(jīng)《三字經(jīng)》廣泛傳播,造成誤解。

  因此,作者提出新的解釋是人性向善,“向”是真誠引發(fā)的力量“,”“善”與他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是內心的感受要真誠,對方的期許要溝通,社會規(guī)范要遵守。三者沖突時,以真誠為主。向善是一種內在產(chǎn)生的自我要求,人生正路。

  懂了向善,相當于解碼,很多矛盾和理解奇怪的地方,通通講得通了。從而今人性和生理角度來講,人生而有良知,通過教育得以向善,也是更有道理的說法。

  向善就是典型的入世思想,因為向善適用與人有關的問題。經(jīng)常反省,慎獨的修煉就可以不計較外在的得失,內心坦蕩、問心無愧。雖然平凡人很難做到,但可以往這個方向努力,如孔子所說:“雖不能至,然心往之”。

  孔子懷著“人性向善”之信念,不對人生設限,促使自己不斷修煉自己,每十年都提升至新境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仁者無敵

  仁者管仲

  整部論語中,只有六個人被稱為仁者:微子,箕(Jī)子,比干,伯夷、叔齊和管仲。前面五位的遭遇都很慘,有的`裝瘋賣傻,有的被剖心,有的做奴隸,有的被趕走,有的餓死了,只有管仲吃喝玩樂很快活,卻也被認為“合乎仁者”。子路直爽,就直接說管仲不仁不義,既然跟錯了人,輸了就該自殺,為什么茍且偷生,還要幫齊恒公做事呢?子貢也覺得管仲差勁,達不到仁者標準。

  歷史背景是:當時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齊國發(fā)生內亂,齊襄公被殺,他的兩個弟弟逃到國外,這兩位公子將來有一位會回國當國君。管仲和鮑叔牙有投資頭腦,考慮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管仲跟公子糾,鮑叔牙跟公子小白。后來,兩位公子爭權打仗,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小白差點被射死,小白一直懷恨在心。最后小白勝出,公子糾和管仲都留在了魯國,魯國擔心被齊國攻打,就把公子糾及其手下關押起來。

  后來齊恒公(小白)找到鮑叔牙說,你當宰相吧。鮑叔牙問他,你想稱霸天下嗎?齊恒公當然想呀。鮑叔牙說,能夠讓你稱霸天下的只有一個人,就是管仲。齊恒公一直想把管仲殺了,報一箭之仇呢。鮑叔牙說,你自己看著辦,要是殺了他,就沒有人能夠幫你成就霸業(yè)了。齊恒公度量很大,為齊國霸業(yè)著想,愿意讓管仲回來當相。管仲有幸遇到齊恒公,更有幸有鮑叔牙這樣的朋友。事實上,管仲確實有能力,做宰相的表現(xiàn)非常出彩。

  從管仲個人行為來看,孔子也認為管仲:器小、不儉、不知禮。不過,孔子還是為管仲作了辯護。孔子的理由是管仲用外交手段避免戰(zhàn)爭,少死了成千上萬的百姓,真是造福了天下百姓。讀到這里,發(fā)現(xiàn)孔子實在了不起,很有智慧,一直在踐行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因為善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如果超過自己的職責范圍,達到并超越了善的要求,就是在行仁。管仲是宰相,他的別人是齊國百姓,避免戰(zhàn)爭,造福百姓,這是偉大事功,他個人的道德差點,不影響他合乎行仁的要求。

  儒家的價值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為自我中心;第二為人我互動;第三為超越自我。善是我與別人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歸根結底,就是我與內心適當關系的實現(xiàn)。仁也分三個層次,也都與善有關,第一,人之性,向善;第二,人之道,擇善固執(zhí);第三,人之成,止于至善。

  孔孟思想是靈活的

  雖然孔子承古,但是更強調與時俱進和靈活性的。

  比如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小人哉”。孟子進一步解釋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出自《孟子—離婁下》。因為從說話到實踐有一個時間差,不能為了實踐諾言而不顧其間的任何變化,否則可能害了別人,反倒違背愿意。

  例二:對父母的孝道

  孝是儒家對父子關系的實現(xiàn),而且根據(jù)對善的理解,對人性的認識,不能容許父母子女相互檢舉的行為。這體現(xiàn)孔孟對人的天性尊重,對最自然的情感的理解。

  因為父子是特定關系,與儒家強調的仁者不矛盾,因為仁者是一種普遍理想,行善避惡,沒有私心。如果忽視人的這種親情,只剩下社會正義,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任何感情,個個刻薄寡情,但情感不能泛濫,除了唯一的、特別的父母子女的情感。

  那父母子女之間怎樣做才對呢?孔子提倡“不相責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服侍父母時,發(fā)現(xiàn)他們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勸阻。儒家認為,如果父母的罪過大,一定要抱怨,不然就等于讓父母犯錯;如果父母過失小,就不要抱怨,可以建議。

  結束語

  之前擔心讀不懂,一直不敢開卷,讀完此書,感受到《論語》的思想之美:該如何安頓內心,向內生力,實現(xiàn)與他人的適當關系。它為我們平凡人該如何活出精彩一生,指出了一條正道。

  最后,以子曰結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

讀書筆記論語9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我們祖先在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

  孔子算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論語》有著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道理。

  在《論語》中有這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边@句話強調了我們要溫習以前學過的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的溫習都要有新的發(fā)現(xiàn)。雖然溫習看上去很難,但是只要你換一個思路想總是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的?鬃拥膶W習方法不管古代還是現(xiàn)在都通用。而且現(xiàn)在很多老師也在讓學生這樣做。就這樣只閱讀一句,我就受益匪淺。如果那些對古文都不屑一顧的人都知道古文這么有用,就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甚至還會對古文一句一句的`品讀與贊賞。

  在《論語》中還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备嬖V了我們要盡孝的方法。孝順原來不僅表現(xiàn)在口頭上的關心和尊敬老人的行為上。還要在品行和為人上面遵循父親的志向與意愿。像這樣的道理還有許多許多,說都說不完。

  《論語》只是眾多經(jīng)典古文中優(yōu)秀的一部。經(jīng)常品讀古文可以使我們擁有豐富的知識,學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讀書筆記論語10

  從小就背的朗朗上口的“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碑敃r只是背誦,現(xiàn)在再來看,這一小段話蘊含著許多道理。虛心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對于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有,就注意改正,如果沒有,就要加以防備。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

  上學時,每天都會接受新的知識。不會復習的我每次都在考試中失利。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薄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溫習學過的知識進而又能從中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除了學會溫習之前的知識,還要知道怎么學。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爆F(xiàn)在學習知識,都是自滿的.,自認為良好,事實上,并沒有學到許多知識。學知識要做到虛心求教,在學習上精益求精,不斷完善,全方位汲取營養(yǎng)。

  生活中,在不同地方當不同的角色,就要做一些應當做的事。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父母面前就孝敬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后,還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先知道孝敬父母,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文化學習在第二位。

  講到孝,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說:“他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孝了。”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讀書筆記論語11

  今天,我看了《論語》,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欲速則不達”。

  說到欲速則不達,《論語》是這樣記載的: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看到這兒,大家肯定會想到《拔苗助長》這個故事吧?對,故事里的主人公就是因為貪快,所以讓禾苗枯萎了。我們覺得主人公很可笑,但在笑話之余,我們想想自己也干過此類“傻事”嗎?

  我們班的吳金霖同學就是這樣一個干“傻事”的例子。為了早點做完作業(yè),她寫字時亂涂亂畫,結果老師罰她“重寫”,還要“翻倍”。就這樣,吳金霖非但沒有獲得更多的娛樂時間,反而又增添了許多學習時間。你們說,她達到原先目的了嗎?

  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爸爸就是一個喜歡慢工出細活的.人。一天,爸爸在寫材料,柔和的月光灑進屋子里!鞍职郑燥埩!”我大叫!暗纫幌隆!卑职只卮。過了一會兒,見爸爸仍沒出來,我便推開緊閉的門,看見爸爸正在聚精會神地寫材料,又一邊核對資料。我向爸爸抱怨道:“爸爸,您干嗎寫一遍對一遍呢?直接寫吧!”“慢工出細活!”爸爸說,話語里帶著點嚴肅。果然,爸爸把材料交上去后,得到了領導的認可,工作迅速完成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快,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有時,慢才能解決問題!

  沒有質量地貪快,會讓你很后悔。因為欲速則不達!

讀書筆記論語12

  《論語·學而》中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應該就是行仁的根本吧!我的理解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友愛同學是每一個當代學生必須做到的事。

  初中的我們,逐漸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也慢慢進入到青春叛逆期。我們在慢慢長大的同時,也要明白父母也在慢慢變老。如果沒有“孝弟”思想,就不能做到理解、體貼父母,與父母就會產(chǎn)生隔閡,我自己就有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

  我的老爸每次喝完酒回家,美曰其名就會找我“談心”。但在我眼里,老爸和我講的都是“廢話”,我很反感,所以每次都很不耐煩不想聽。

  學了這則《學而》后我開始反思自己對爸爸的態(tài)度,也常常思考:老爸為什么喝酒?為什么要喝完酒回來和我講“廢話”。漸漸地我明白了老爸在外喝酒,有他們成年人的無奈,其實是為了工作和這個家。之所以和我“談心”,是因為他平時不善于表達對我的愛,只有喝了酒才吐真言于我。但我卻覺得這是“廢話”,覺得老爸的`“談心”讓我煩燥。那是我不理解父親,不懂父親深沉的愛呀!

  什么是“孝弟”,怎么盡孝道?看似很深奧的話題,其實都源于我們生活中的小事,我們應該以“孝弟”為標尺,回到家主動跟父母問聲好,掛電話之前跟父母說再見,在外面玩提前告知父母,不讓父母擔心……記得爸爸和我說過,一個人快樂,不是真正的快樂,一家人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在我看來,只有好好孝順父母,尊師重兄才是一家人快樂的根本。

讀書筆記論語13

  本書講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這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應該學習孔子這一點。

  對于學習,我們要做到的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到的知識,按時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開心嗎?因為在溫習的同時,我們把學過的知識不斷的鞏固,也許還能獲得新的東西,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復習完所學過的'知識,就再也不用懼怕考試了,更別提說掛科了。

  從《論語》中,我還知道了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學問的好壞,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識,而是看他的道德修養(yǎng),這好比當今社會衡量一個人的標準,并不是看學歷,也不是看文憑,而是看他的言談舉止與品質修養(yǎng)。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沒有學習過什么,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傳統(tǒng)倫理,這也不能說他沒有文化知識,沒有道德修養(yǎng)。殊不知她所擁有的這些道德修養(yǎng)結石就是最大的財富了。

  《論語》共20篇,其言語精練,內容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我感受到了《論語》擁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每一位學子都應對其進行品讀

  感悟及求索。書中有著豐富的知識告訴我們要孝敬父母,有愛心,要以賢德的人為榜樣。把這些作為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思想。

讀書筆記論語14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覺得快樂嗎?別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就是君子的風度嗎?

  “論語”,有些人念成“論(lùn)語”,也有念成“論(lún)語”,小時候上學時,老師教我們說,就應念第二聲“論(lún)語”而不就是第四聲“論(lùn)語”,其實,也不能這么絕對,念第四聲“論(lùn)語”時,“論”就是“討論”的意思,“語”就是“對話”的意思,念第二聲“論(lún)語”時,“論”就是修改,“語”就是對話,即把很多對話修改起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上學時,老師教我們的(當然課本上也就是這么寫的),這句話就應翻譯成“學習并且經(jīng)常溫習,不也就是一件很高興的事嗎?”此刻想想,這翻譯的好扯喲,并且邏輯上也講不通啊,誰說溫習功課就是一件高興的事啊!其實“時”在古代很少當“經(jīng)!敝v,翻譯成“適當?shù)臅r機”更好,而“習”呢,翻譯成“印證練習”更好,而不就是“溫習”。所以,按傅佩榮的.觀點,這句話應翻譯成“你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在適當?shù)臅r機去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貴族社會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領導,天子、諸侯、卿大夫,都稱為君。他們的子弟稱為“君子”。之后孔子把這個詞的詞義擴大了,指一種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種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間就把“子”當老師的稱謂了。

  “朋友”,同一師門為“朋”,志同道合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樣,志同道合才能稱之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階級敵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還有同性戀的意思,此刻很多詞都被用濫了。

讀書筆記論語15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很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到了孔子時代。

  老子是以“柔”為主的辯證法,孔子是以“中”為基點,法家和兵家提倡“剛”,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三足。讀了《論語》之后,我更欣賞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作為儒學經(jīng)典讀物《論語》可謂是把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鬃釉f:“墨家兼愛,是無父也;揚子無我,是無君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是卻讓我明白了,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里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句話。人并不是被別人控制的工具或者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征的',人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己潛在的才能。孔子后來也收門徒三千,并對他們教導有方,后來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一本《論語》讓我感悟很多,里面的許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讀書筆記論語】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2-26

論語的讀書筆記02-24

《論語》的讀書筆記02-07

《論語》讀書筆記03-25

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09-30

論語的讀書筆記范文11-05

【熱門】論語讀書筆記08-19

《論語》的讀書筆記范文05-05

大學論語讀書筆記04-29

論語讀書筆記范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