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賦讀后感 推薦度:
- 前赤壁賦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赤壁賦》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赤壁賦》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赤壁賦》讀后感 1
蘇東坡為宋朝豪放派詞風(fēng)的一代大師,其作品風(fēng)格豪邁、視野廣闊、個性鮮明、意趣橫生,其賦一如其詞,力改堆陳鋪就之風(fēng),直抒胸臆、娓娓道來,看似隨手拈來,實則深思熟慮。其中《前赤壁賦》在托物詠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稱一絕。其中一段,反復(fù)誦讀,頗感包含著某種真理,初具辯證唯物主義的雛形。內(nèi)容如下,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唯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所共適!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麗,對自然及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nèi)部規(guī)律亦感悟頗深,設(shè)使當(dāng)時,蘇東坡順其感悟,發(fā)展開來,說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纜線,逐漸延伸、發(fā)展、導(dǎo)引出一個系統(tǒng)的光明工程。當(dāng)時,作者并未意識到他的這種樸素的、朦朧的唯物史觀,就象當(dāng)年曹雪芹原創(chuàng)《紅樓夢》時,并未意識到他的作品對封建制度有所抨擊和鞭笞一樣,否則,我們這些后人一提哲學(xué)的.源頭不該是西方的先哲先賢,豈不哀哉。
聯(lián)想到我們自身,經(jīng)過臨床的歷練,潛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獲、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時捕捉靈感的蛛絲馬跡,那么,感悟和收獲如一縷青煙,隨風(fēng)而逝,你永遠(yuǎn)站在你自己原來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噓、一些感慨、一聲嘆息。如,早在10年前,筆者就寫過一篇題為《解磷定胃內(nèi)給藥輔助治療有機磷農(nóng)藥中毒療效的觀察》發(fā)表于《護理學(xué)雜志》上,限于當(dāng)時條件,未作進一步的探討。20xx年,省護理專家來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這篇文章,建議設(shè)立科研課題,進行網(wǎng)上檢索時,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xx年在河北省鑒定。
與其明日無悔,不如今日無憾,每一個收獲都是一條綿延的蛛絲,你可能以此為契機,細(xì)細(xì)編織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為誘餌,使數(shù)不清的污垢和塵埃封存著你的靈魂,由此,印證了哲人們的箴言:真理和謬誤,只差一步。
《赤壁賦》讀后感 2
上午還是陰沉的天氣,下午竟然放晴了。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只想好好睡上一覺,不辜負(fù)這大好韶光。懶散地翻了翻手邊的書,恰好翻到《后赤壁賦》,我覺得這就是傳說中的“邂逅”。
二游赤壁,從“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似乎天地不曾變化,又似乎已有什么不同之處了。蘇軾的心境,又起了何種變化,幾分相似,幾分不同?
忽然想起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
一個老和尚看著廣場上飛揚的紅旗,問他的徒弟:“你說,旗,動了嗎?”
小和尚看著旗,想了一會兒,答到:“動了!
老和尚微笑著搖了搖頭,說:“不,旗,沒有動;是你的心,動了!
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對這個故事一頭霧水,不甚明白。出家人不打誑語,小和尚誠實地說出了所他看到的東西,可是老和尚卻意味深長地否定了。而在他那充滿禪意的微笑里,又藏著些什么呢?
后來學(xué)了《赤壁賦》,看到了蘇軾那句“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于是,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
變與不變是相對而言的,那么動與不動,也絕非定論。它更突出表現(xiàn)的`是一種境界,也就是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得失觀。
禪機,或許只是山水依舊后的淡定;鄹,或許只是大起大落后的頓悟。皈依,或許只是紅塵碌碌后的清明。而佛曰的不可說、說不得,或許只是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后赤壁賦》里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感覺,但它們卻是“道”字的延伸。
道家的羽化登仙是虛幻縹緲,難以捉摸的。
我不清楚“羽衣翩躚”是怎樣的一種逍遙灑脫,我不明白“玄裳縞衣”是怎樣的飄然神秘,我更不懂得“燁然若神”該是怎樣的一種風(fēng)流韻態(tài)。因為道的出現(xiàn),本身已經(jīng)有太多的迷。
但于我本身,乃是信道的,我想“心凝形釋,與萬化合冥”,應(yīng)該也是一種道的體現(xiàn)吧。都說“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真正能夠去闡述“道”的人,卻始終是少之又少。
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蘇軾應(yīng)該是懂道的,但他又是采用的極為含蓄的手法來敘述他心中神圣的道的,也許正是因為它的“猶抱琵琶半遮面”才使道如此迷人,令無數(shù)人窮盡一生,只望觸其一角,而仍甘之如飴吧。
《赤壁賦》讀后感 3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險灘與大風(fēng)大浪,在面對這般艱難的人生時,只要我們打開心窗,勇敢面對,擊退困難,便可走出荊棘叢生的山路,登上一覽眾山小的成功之峰。
對于蘇軾這位詩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輪廓罷了。直到遇見了你,我才改變了我的看法。
輕輕打開蘇軾所寫的《赤壁賦》,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蘇軾。他與朋友們“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想著“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幅悠然自得的賞月圖在人們眼中看起來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誰又曾想到,他仕途歷盡艱辛,屢遭迫害,現(xiàn)在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雖然生活遭到落差,心靈變得失落,但是他終不改變樂觀的天性,從容地面對生活,勇敢地奮斗下去,最終厚積薄發(fā),在才俊輩出地宋代登峰造極,創(chuàng)造出大量驚世之作,成為文學(xué)史上地里程碑。
記得進入高中的時候,諸事不順,事事不如意。數(shù)學(xué)卷子發(fā)下來后,那鮮紅的分?jǐn)?shù),那滿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幾次下來的考試,都使我的信心喪失殆盡,漸漸地消極起來。直到遇見了你,流放卻樂觀的你,我才一點一點改變我的觀點。你二十歲登進士科,被皇帝預(yù)設(shè)為未來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現(xiàn)在只能流放到這荒蕪之地。面對這荒蕪人跡的地方,你勇敢樂觀地去面對,你對于這么艱難地處境都不言放棄,何況是我這個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數(shù)學(xué)上面:一天到晚勤奮謹(jǐn)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每天睡覺前把今天所教的內(nèi)容復(fù)習(xí)一遍,并且預(yù)習(xí)明天的新內(nèi)容。每一次的.卷子,都會第一時間思考錯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鞏固。一如既往,周而復(fù)始,慢慢地我又對數(shù)學(xué)產(chǎn)生了興趣,每做出一道數(shù)學(xué)題都會產(chǎn)生一種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練習(xí)中,我一點點努力,也在一點點進步。
在更多的時候,我們雖然會內(nèi)憂外患,但是無所謂,只要你在這時候打開自己的心窗,“從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淡然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面前的困境,帶著屬于自己的勇敢和堅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難關(guān),迎接人生的春天!
當(dāng)你在面對滔滔江水,仰頭吟誦時,“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見了你,一個瀟灑、樂觀、積極的你,是你讓我終于明白,縱然前方有一塊巨大的絆腳石,只要轉(zhuǎn)個彎,變個樣,絆腳石也會變成我們的墊腳石。
讓我們一起在失意時,一起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吧!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把荊棘當(dāng)作鋪滿鮮花的原野吧!讓我們樂觀面對,不畏艱險。
《赤壁賦》讀后感 4
風(fēng)飄飄,水飏飏。撣撣這一路素衣風(fēng)塵,駕一葉扁舟,于清秋的黃昏,來到這古戰(zhàn)場——赤壁。
心中沉浸著如此哀悶漫想:那“烏臺詩案”的苦楚,那皇帝謫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黃州成為蘇軾的落腳,赤壁成了蘇軾的赤壁。
他想起了曹操,他問自己“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面對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他的思緒像長了翅膀似的,繼續(xù)飛揚。斟一杯酒,臨江而釃,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須臾”倒不如“托遺響于悲風(fēng)”。取山間之色,聽江上清風(fēng)之歌,他不再悲觀,不再耿耿于懷。
后來,他用自己的行動證實自己的頓悟。他在黃州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的`百姓感念這一位父母官,后來修了一座祠廟來緬懷這一位偉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的文學(xué)的殿堂里,永遠(yuǎn)可以聽見那《赤壁賦》的華美樂章。
蘇軾真正成為了蘇東坡。
余秋雨先生在《東坡突圍》中稱“蘇軾選擇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蘇軾。”是。∵@一路艱辛,這一路坎坷,這一路無奈。蘇軾沒有消沉,沒有失落,他永遠(yuǎn)也不會去吟唱那軟綿綿的情詩與愁苦。什么“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只屬于李清照的小女子;“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竟無語凝噎”只適合柳三變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憂慮,只為陳后主吟唱。蘇東坡是關(guān)西大漢,他只吟“大江東去”的豪邁,他只唱“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沉淀了蘇東坡的不屈,赤壁記載了蘇東坡的崛起,赤壁訴說著蘇東坡的豪邁與不朽。赤壁因蘇東坡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屬于蘇東坡。
《赤壁賦》讀后感 5
在蘇軾的作品中,經(jīng)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會挽雕弓如滿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缺月掛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詩“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再比如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可見,蘇軾在詩詞文中,有不少將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這些又都是廣為流傳的名句,然而,我覺得只有在《前赤壁賦》中,他才將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現(xiàn)給了我們。
在秋高氣爽的傍晚,蘇軾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磯下,有溫柔的小風(fēng)伴著他們小酌,有明月在寬闊的天水之間陪伴,他們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悅歡樂的,是超脫于人世間,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嗚咽的簫聲讓他由樂轉(zhuǎn)悲,原來是借赤壁磯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暫,身遭放逐的悲涼。有人說這友人是楊世昌,也有人說是作者故意假借一個人說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實是蘇軾雙重人格的展現(xiàn)。這些觀點并非沒有道理,但是我想重點不在這里,而在他字里行間所表達(dá)出的情感。
此時正是宋神宗元豐五年,他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還未從幾個月的牢獄陰影中走出來。一顆受過傷的心怎樣愈合,尤其是經(jīng)歷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認(rèn)命,庸庸碌碌了此殘生;有的人就此沉淪,一蹶不振;蘇軾選擇的是自然療法,將自己放置自然環(huán)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獨蕩小舟,讓清風(fēng)明月與江水撫平心靈的傷痛,暫時逃離世間的傷害,還好有包容萬物的月光與永不停滯的江水,讓這顆心被天地容納、滌凈、豐富,然后再放歸世間忍受苦難。因為世間有美好的事物,才讓人覺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處如此寧靜、遼闊、爽朗的明月夜,飄蕩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圓缺有時,想到自己悲苦的經(jīng)歷,卻也如此相似,明月還是那輪關(guān)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負(fù)之人對它傾吐哀愁,歷史的江水滔滔不絕,唐人張若虛問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鑒古知今,就是曹操這位亂世梟雄,即使人們對他褒貶不一,也隨風(fēng)而逝,功名與過失一樣消失殆盡,于他而言,無影無蹤,反觀自身,雖年富力壯,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滄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間,把大把的生命留在這漂泊之中。其實他的內(nèi)心是很悲痛的,卻又無可奈何。終有一日,他換了一種思維,瞬間明白“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的道理,開始向自然學(xué)習(xí)自適之道。
靈魂自由,心境開闊,不僅可以形諸筆端,更可以舞動于人生這個大的舞臺。他的《文說》就有:“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筆洋洋灑灑,因此有“蘇海”之稱。這一時期他曾創(chuàng)作出許多名篇,如《后赤壁賦》,詞作《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等等,心結(jié)的慢慢打開,為他今后經(jīng)歷宦海沉浮打下了從容的基礎(chǔ),之后在貶所或修筑蘇堤,帶領(lǐng)百姓抗洪、抗旱,或上疏朝廷撥糧救災(zāi),在政績上為百姓稱道。此外,民間有許多多于這位大文豪的奇聞軼事,有關(guān)東坡肉,東坡與蘇小妹,與佛印和尚的小故事等等?芍,他不僅是一位文學(xué)家、政治家還是一個幽默風(fēng)趣的美食家,是一個濟世的憫者,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看到滾滾長江淘盡英雄,還在勇往直前,歷史的車輪不會因為個人而停下來等待,繼往開來,是自然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個人要反其道,不正如螳臂當(dāng)車,不自量力?雖然,改變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暫的,也有相對靜止和緩慢保持的穩(wěn)定狀態(tài),有年年月月,日日時時可以把握。利用有限的流年,利用自然賦予萬物個體的資源,而可以聽到聲音,眼睛可以看到風(fēng)景,自然的聲音和風(fēng)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不論貴賤,每個人都可享用。那些功名利祿是生無法永生擁有,死帶不走的虛物,來世上走一遭,空空來空空去。這倒不是蘇軾消極避世的表現(xiàn),而是他思想的通達(dá)之處,連個人的`悲哀也只是一瞬間的,那么就從內(nèi)外接受這種境況。
主客問答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這就是《前赤壁賦》情感哲思的脈絡(luò)。它真實而巧妙地記錄了蘇軾泛游赤壁時的心理活動過程:“客”與“蘇子”一現(xiàn)實,一理想;一悲傷,一歡樂;一儒家,一道家;一入世,一出世。情感上由“樂——悲——樂”,這也是蘇軾自我思想的交鋒與融合,是作者彼時彼地內(nèi)心復(fù)雜情感的真實流露!肚俺啾谫x》將詩情、畫意、哲學(xué)三者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一幅空靈的山水畫卷,一個超脫的美學(xué)境界,如同遙遠(yuǎn)的燭光,搖曳千年,令后人贊嘆吟唱,百讀不厭。他在書法、繪畫上也一以貫之這種無法之法,即自然之法,外表質(zhì)樸平淡而內(nèi)容綺麗豐腴,理論上來講,是對梅堯臣平淡論的補充和發(fā)展。
無論是自問自答也好,自問他答也行,傳達(dá)的超脫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將人生中個人的起起伏伏與自然的發(fā)展變化聯(lián)系在一起,從中超脫,然后回到現(xiàn)實,再超脫,再回到現(xiàn)實,如此循環(huán)不斷,不正像月之圓缺,水之長流嗎,起伏不斷又綿延不絕,歸屬于萬物變化發(fā)展的一點。于是他可以淡然處之,既可以執(zhí)著于人生,又可以超然于物外,正是他這種自適、從容的心境,才成就了他雖無戎裝,卻更堅韌曠達(dá)的人生。用心靈書寫情懷,字字珠璣,他的文字能超越時光隧道,與古今人交流。他了解歷史,更能廣博通達(dá)辨別人生虛實,連他自己也無法表達(dá)盡然,只能以水月意象他的人生,意會與言傳之間的沉默,交由我們每個人自己感受。
都說蘇東坡曠達(dá),由《前赤壁賦》中他情感的變化可知,他是在逆境中調(diào)試自己的心境,聯(lián)系他的生平,他不僅遭宦海沉浮,情感生活上也經(jīng)歷喪妻喪子之痛,他又怎么會僅有積極的一面,他的超脫和曠達(dá)像平常人一樣是要發(fā)泄郁悶的,不同的是,他那兼容的人生價值觀,在滿腹牢騷形之筆端后,是順應(yīng)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通達(dá),回轉(zhuǎn)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而非妥協(xié)。雖然,他是宋朝豪放詞的開創(chuàng)者,也僅僅就他在詞學(xué)發(fā)展的文學(xué)地位上而言,即使詩、文、詞中時時有豪放通達(dá)之語,又怎能蓋過他憂郁的身世遭遇,與愁苦的心靈,因此,我們不能用“曠達(dá)”二字簡單概括東坡的精神,東坡不是沒有曠達(dá),曠達(dá)的是習(xí)慣,悲苦的卻是寂寞無告的靈魂。
一首《前赤壁賦》,好像一幅東坡的水月人生圖……
《赤壁賦》讀后感 6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jì)游寫景或于紀(jì)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fēng)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冻啾谫x》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fēng)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dá),進而以蘇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fēng)"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fēng)、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fēng)、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fù)再現(xiàn)風(fēng)、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zhuǎn)折?偷膫衅鹩诓懿俚"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fēng)"的悲哀,仍然不離"風(fēng)"、"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fēng)、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luò),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dá)、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fēng)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fēng)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fù)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fù)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dá)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fēng)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fēng)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dá)",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fēng)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冻啾谫x》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shù)享受。
《赤壁賦》讀后感 7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盡事,多少騷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蘇軾的筆下,以簡極的筆墨躍然生輝,意境悠長,令我陶醉!霸鲁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實景還是幻象?蘇軾寫的是常景,但卻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因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yán)重打擊,內(nèi)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dá)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正當(dāng)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zhuǎn)為惆悵。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客”由曹操之口抒發(fā)感情:赤壁一帶,當(dāng)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況吾輩魚樵江渚之上!江水無窮,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若能“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驟得”。賦寫客之生悲,實為蘇子開導(dǎo)之關(guān)合。他針對“客人”之言有感而發(fā),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天地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蘇子的人生哲理,雖有佛老思想的隨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但他身處逆境而不消極頹廢,豁達(dá)開朗,超然物外,在當(dāng)時是難能可貴了!此賦中對江山風(fēng)景的熱情贊美,對歷史英雄的傾慕向往,對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們感染,不愧為名作!
合卷閉目,坐思己過。現(xiàn)代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困難與坎坷雖無窮盡,但是只要有開朗樂觀的心態(tài),遼遠(yuǎn)曠達(dá)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賦》讀后感 8
這一小節(jié)每句都依次第先后而寫成,不容移置!吧傺伞币韵聦懺鲁,由“出”而“徘徊”!鞍茁丁倍涫窃鲁龊笏姡伤隙炜,由近而遠(yuǎn)!翱v一葦”句是寫主觀的游者,“凌萬頃”句是寫客觀的江面。“浩浩乎”句寫泛舟江上的現(xiàn)象,“飄飄乎”句則寫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筆勢流暢,宛如信手拈來,詞語皆有出典,卻不著堆砌痕跡。
從“于是飲酒樂甚”至“泣孤舟之嫠婦”是第二段。這里面自然分作兩層,歌詞是一層,蕭聲是又一層。作者描繪簫聲屬于“體物”,但“體物”卻是為了“寫志”。蘇軾在這篇賦中以“哀”“樂”對舉,借主客問答以寫志抒情,其實是作者本人矛盾心情的兩個方面。最后,“樂”戰(zhàn)勝了“哀”,主客同達(dá)于“共適”之境界。而“哀”的流露全借助于簫聲。故作者在這里用全力刻畫它。
我個人認(rèn)為,這一篇立意的主句全在此歌的后二句,即“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懊廊恕北染@兩句寫出了蘇軾的忠君之殷切。忠君誠然是局限,但在蘇軾身上卻應(yīng)一分為二地對待。忠君思想正是蘇軾思為世用,希望為宋王朝分憂,對功業(yè)有所建樹的動力。這里面含有積極因素。下文“哀吾生之須臾”與“共適”于“無盡藏”的江山風(fēng)月,都從此生發(fā)出來,妙在并不著痕跡。一個人既出仕做官,思用于世,遇到小人讒謗,自然有“哀”的一面。但如果從此消極頹唐,不思振作,那就談不到完成忠君的目的。于是當(dāng)客觀形勢對自己最不利時,便力求胸襟豁達(dá),順乎自然,以適應(yīng)逆境;同時并不放棄忠君用世的一貫精神,即使在身遭貶謫之際也還要“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正是蘇軾的主要的、始終如一的生活態(tài)度。作者的歌詞中并沒有“哀”的成分,甚至是在“飲酒樂甚”的情況下無心流露出來的,所謂“渺渺兮予懷”,正是思忠君用世而不可得的表現(xiàn),因此才不得不“望美人兮天一方”。吹簫的“客”是理解歌詞內(nèi)容的,所以把這一方面的感情加強,用簫聲傾訴出唱歌人內(nèi)心的哀怨。這樣一來,矛盾就公開亮出來了,于是引起下文,借主客對話把復(fù)雜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卻又涇渭分明。文章構(gòu)思之巧妙,竟到了使人不易覺察的程度,這不能不說是蘇軾才華洋溢的體現(xiàn)。
寫簫聲也是一段精彩文字。“怨”“慕”“泣”“訴”四字抓住了簫聲的特點,也寫出了“哀”的特點!皢鑶琛睂懗醮担置嬗谩妒酚浝钏沽袀鳌;“怨”“慕”“泣”“訴”化用《孟子》;“舞幽壑”句,暗用《國史補》里吹笛事;“孤舟嫠婦”暗用白居易《琵琶行》!叭缭谷缒健倍,寫簫聲吹人精彩動人處,使聽者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人的七情六欲!坝嘁簟倍鋵懞嵚暯Y(jié)束。然后再加上兩句夸張性的比喻,以摹繪其出神人化。
第三段是傷時憂國的正面文字,卻從懷古方面落筆,乃見筆力。懷古又先從誦古人詩句寫起,“月明星稀”兩句正從當(dāng)前江月之景聯(lián)想而得,似有意,若無意。從心中的詩句推展開去,然后寫到目中所見之地形,然后把古人曹操推到背景的正面!胺狡洹币韵掳司,是推測,是想象,卻全力以赴,大肆渲染,此即所謂“鋪”,乃作賦之正規(guī)寫法。這樣就從勾勒背景進而塑造了曹操的形象。“方其”以下,從曹操兵力的強大和地盤的擴張寫出了聲勢和氣派,然后以“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八字勾畫出曹操本人的形象,顯得格外飽滿,有立體感。不這樣寫,人物的形象就不易突出。難在“固一世之雄”句的一總,“而今安在哉”的一跌,最見功力。上一句所謂頓挫以蓄勢,下一句所謂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實為千錘百煉而出,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確是千古定評。這是本段的上一節(jié),其實也正是《念奴嬌》中“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之意,卻用了另一種手法,便使人應(yīng)接不暇了。從“況吾與子”以下至“托遺響于悲風(fēng)”,是第三段的下一節(jié),雖為客語,實反映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極面。意思是說,像曹操那樣的英雄人物,在當(dāng)時也逃不脫失敗的命運,那么在今天這種逆境之中,還有什么必要去建功立業(yè)!這一節(jié)只是出世思想和消極情緒的反映,而作者卻渲染成如此一段文章,既有古文家所謂的辭采,又不落前人的窠臼,通過形象描寫,還使人不致于產(chǎn)生消沉之感,正是文字有魅力處!皰讹w仙”二句想象奇絕,卻跌入“知不可乎驟得”一層意思中來,于文義為倒裝,于文勢為逆挽,變化無方,起落隨意;以形象、比喻相對比,用意十分醒豁,但又毫無說教者習(xí)氣,也沒有抽象的空論,而悲從中來,想超脫塵世又無法逃避現(xiàn)實,真是哀傷到極點了。所以結(jié)語“托遺響于悲風(fēng)”一句寫出不得不“哀”的一片苦衷。文字寫到這里,真疑山窮水盡,無路可走;不想下一段柳暗花明,用帶有理趣的邏輯思維來反駁這一消極出世思想,把在人意料之中的.一點意思寫得出人意料之外,這真神奇了。
第四段是比前一段深入一層的正面文字,雖與前一段屬于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卻并非平列的。若從其結(jié)構(gòu)看,又與前文不同。這一段本來只有一層意思,卻化作兩層來寫。水和月同為比喻,作用和性質(zhì)是一樣的,作者乃把它們分作兩層來說;作者在這一段里所要闡明的只是“不變”這一層意思,卻以變與不變兩者相提并論。這就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笆耪摺本溆谩墩撜Z》“子在川上”一章之意,“盈虛”二句用《莊子秋水》“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水雖東流長逝,但川上之水仍源源不斷;月雖有圓缺盈虛,周而復(fù)始,但月亮還是千古不變的那個月亮。所以用“蓋將自其變者”兩句輕輕一駁,便不再照應(yīng),卻把重點放在后面兩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以再反問一句:“而又何羨乎!”不說“而又何哀”,反說“而又何羨”,針對上文“羨長江之無窮”而言,文筆總在不斷變化。蓋有“哀”才有“羨”,無“羨”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去“哀”了。上文說“吾生須臾”,此則說“物與我皆無盡”。物無盡,人們能理解;“我”亦無盡,就不易分曉。作者之意,乃是指不朽而言,即所謂“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蘇軾所追求的也正是這個“不朽”。所以其生活態(tài)度歸根結(jié)蒂還是積極的。下面“且夫天地之間”四句,看似宿命論,其實作者卻是用來對待功名富貴、得失榮辱的,所以其內(nèi)在涵義并不錯。接下去從“惟江上之清風(fēng)”直到“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是作者的正面主張,認(rèn)為應(yīng)抓緊時機,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美的景物。末句的“吾與子”正好同上文“客”所說的“吾與子”遙相呼應(yīng)。有人說,這不過是及時行樂的思想,誠然。但其所樂者乃在陶然于自然景物。這就比東漢人所追求的“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古詩十九首》)要高尚多了。可見作者的精神境界并不那么庸俗低級。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而非物質(zhì)上的享受。他執(zhí)著于不朽的事業(yè),而對功名利祿卻比較看得超脫,這就同一般的及時行樂思想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了。
第五段仍用簡短的敘事作為全篇的結(jié)尾!翱拖捕Α钡摹跋病焙汀靶Α,與前文“飲酒樂甚”的“樂”,以及“怨”“慕”“泣”“訴”“愀然”“哀”“羨”等描寫感情變化的詞語是聯(lián)屬一氣的。這是全文情感發(fā)展的線索,直貫通篇。以下的描寫與“飲酒樂甚”句相輝映,而最后兩句則寫盡“適”字之趣,文章亦搖曳生姿,得“余音裊裊,不絕如縷”之妙。
《赤壁賦》讀后感 9
這個星期的語文課上了《前赤壁賦》,這篇古文讓我感觸頗深!
夜游赤壁,雖怡然但卻苦悶。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政治上遭受嚴(yán)重打擊,內(nèi)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東坡畢竟是個胸懷曠達(dá)之人,他放情山水,隨緣自適,不禁令人欽佩。
蘇軾的內(nèi)心是復(fù)雜的、矛盾的。消極退隱和積極進取,疾世憤懣與逍遙山水的.兩重情緒,在與世無爭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協(xié)的積極精神和鄙棄富貴、傲然獨立的曠達(dá)情懷。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這句話給我的啟示是時光易逝,生命又極其的短暫。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個過程。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演繹著不同的人生。然而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寶貴了。趁著有限的青春去學(xué)無窮的知識,這樣才無悔自己。
蘇軾以坦然的心境欣賞“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尋求精神寄托!
《赤壁賦》讀后感 10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東坡不是一個春風(fēng)得意,有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興致的人,他現(xiàn)在正經(jīng)歷著人生的艱難時期,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負(fù)得不到實現(xiàn),卻還遭到小人誣陷,被貶黃州。其實我剛才是想說他不是那個怎樣怎樣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沒有特別得意的時候,也許是我知識的不足,也許是我太過膚淺。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現(xiàn)在不在乎,將來也不會在乎。"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無奈呀!卻又多么清高呀!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現(xiàn)在在天宮嗎?
這樣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為他會看到波濤洶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華嗎?如果你那樣想,你就錯了。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多么大氣的景象啊!只有這么大氣的人才寫得出來。他的確是個大氣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我對他最真實的評價。真的,我覺得我做不到他那樣。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化作彩云飄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獨嗎?也許不,有江上清風(fēng)和山間明月與他作伴。但我覺得他孤獨,孤獨如幼童的靈魂。我該怎樣才能與這靈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來世仍作這么曠達(dá)的人,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邊云卷云舒。
《赤壁賦》讀后感 11
文章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寫的是作者與朋友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他們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誰還能掩飾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但是,在蘇子看來,與客飲酒正在興頭,客卻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卻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問客:“何為其然也?”最后詩人哀嘆人生之短暫,自己之渺小,感嘆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飛仙”,可望能與江水同存,與明月長終,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給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傾訴,使人感到悲觀,厭倦了生活。
作者的這種及時行樂也許不是一種消極避世,而是人的涵養(yǎng)達(dá)到最高境界的一種體現(xiàn)。至少我是認(rèn)同的。
《赤壁賦》讀后感 12
蘇軾在政治上是一個失意的人,謫遷伴隨著他的,直到被發(fā)配到海南——這個在宋朝確實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雖逢大赦,卻客死在北歸的上,一代文豪的悲慘命運令后人哀嘆不已。也許是窮而后工的原因吧,蘇軾雖然命途多舛,卻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稱贊。《赤壁賦》就是這樣的一篇蘊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樂,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簫曲卻帶來了痛楚和凄涼。朋友認(rèn)為,一生過于短暫,英雄豪杰也不過享有一時的名聲和地位,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我們的追求、希望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這種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極的。
說到赤壁,說到曹操,讓我也想到了《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細(xì)細(xì)地想來,其實這闋詞的內(nèi)容和情感與《赤壁賦》似有異曲同工之妙。滾滾長江向東流,一去不再回頭,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敗,都是短暫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發(fā)漁翁,早已習(xí)慣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談。
這闋詞的上闋也表達(dá)了一種對英雄豪杰、功名偉業(yè)消逝的嘆息,唯一長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與《赤壁賦》中客人的話有些相似。但是下闋情感轉(zhuǎn)折,它縱觀歷代興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敗得失抒發(fā)感慨,表現(xiàn)出一種曠達(dá)超脫乃至“大徹大悟”式的觀和人生觀,這與《赤壁賦》中蘇軾回答客人的話觀點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蘇軾認(rèn)為客人的觀點太消極,站在歷史的和變化的'立場看問題,人生當(dāng)然是非常短暫的,但是站在不變的立場看問題,我們和萬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有太過分的要求,“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蘇軾的遭遇和冤屈令我們同情,但是他的那種豁達(dá)的胸襟更值得我們嘆服。人不管在的里,都應(yīng)該樂觀的面對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蘇軾那樣,既不用羨慕長江沒有窮盡,也不用哀嘆人短促。人生是短暫的,那么我們就應(yīng)該珍惜這短促的人生!肮桃皇乐垡,而今安在哉?”不管我們曾經(jīng)取得過多么輝煌的成就,最終都不會擺脫死亡的命運,這是自然的規(guī)律,強求只會成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經(jīng)寫的“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這曹操早已經(jīng)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們要做的就是豁達(dá)的對待,在巔峰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低谷的時候平靜心態(tài),尋找擺脫的道路。人生苦短,年華易逝,縱使最終殞落,也要立志來創(chuàng)立像曹孟德一樣的豐功偉績。曹操是豁達(dá)的,在赤壁大敗后回北方繼續(xù)發(fā)展經(jīng)濟,為后來晉武帝的統(tǒng)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礎(chǔ);蘇軾也是豁達(dá)的,在屢次的發(fā)配中仍想著造福一方百姓,心懷天下。人生就應(yīng)該這樣,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精彩地走著人生的路程。
《赤壁賦》讀后感 13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記
耳邊響起那“舞幽壑之潛姣,泣孤舟之嫠婦”的洞簫聲,思緒不覺飛回至蘇子與客泛舟赤壁之時,仿佛自己便是與東坡居士同“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酒客,與蘇子一同憑虛御風(fēng),羽化登仙。
不得不驚羨于蘇子的豁達(dá)呀!須知此時此刻,乃是蘇子被貶黃州,郁郁不得志之時,卻依舊有雅興與好友一壺清酒,江水悠悠,飲酒樂甚,扣舷而歌。莊子那無所待而游于無窮的逍遙游,也莫過于如此了吧?在黃州的準(zhǔn)犯人生活的苦悶,在筆下一齊抒發(fā),并隨即散于虛空里留下著千古佳作。
前赤壁賦先交代了何時,何人,何處,通過描寫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的幽景,進而引出“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東坡將景之美用高聲放歌吐出后,現(xiàn)實的苦悶又爬上心頭,于是蘇子筆鋒一轉(zhuǎn),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把主題引入客人“駕一葉之扁舟,舉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孟德這般亂世梟雄,今安在哉?生之須臾,如白駒過隙,大好的年華已經(jīng)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傷?可正如蘇子自己所言“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窮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強求?過去依然是過去,要知道“造物者之無盡藏”,還需你我共同享樂于其間,何必因中獎大浪淘沙隨水而沒苦惱呢?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是小蘇學(xué)士在虛空里裊著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與你暢飲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場,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葉小舟里,靜靜地睡著,不知不覺間,天,就亮了呢。
《赤壁賦》讀后感 14
暑假,一直教我們《論語》的宋老師又帶著我們學(xué)習(xí)了《赤壁賦》。我喜歡這篇文章,它講述的是蘇軾與朋友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讀起來特別舒服。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以前我們還學(xué)過他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曉景》和《贈劉景文》等詩。《上下五千年》中講到蘇軾多才多藝,一生留下來四千多首詩,他還是個大名鼎鼎的書法家和很有成就的畫家。
在一個明月當(dāng)空的夜里,蘇軾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約了幾個朋友乘著小船,來到長江邊上的赤壁。他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赤壁賦》。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幾句話,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長短結(jié)合,朗朗上口。
文章結(jié)尾時,講到了世間萬物各有主宰,如果不是屬于自己所有的,即使一絲一毫也不能占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風(fēng)和山間的明月,和耳朵聽到的`聲音、眼睛看到的美景,這些都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取用它們是沒有禁止的,而且永遠(yuǎn)享用不完。這些話給我的啟示是,“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未取”——做好自己應(yīng)該做的事情,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體會到“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才能倍感“造物者之無盡藏”之美好,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去學(xué)習(xí)無窮盡的知識 這樣才無悔自己的一生!
《赤壁賦》讀后感 15
蘇軾是一位有才華的詩人,他曾被譽為是最浪漫的詩人,最豪放的詞家,最灑脫的文人,最瀟灑的過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師~~烏臺詩案后,他被貶黃州,寫下了《赤壁賦》。被貶謫離京,對于一個處在官宦生涯的人來說,是莫大的苦悶失意,但是,從蘇軾那“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順,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出,他曠達(dá)開朗的胸襟,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有人說這是他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悶的`自我排解。但是,潛藏的是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抑郁和悲傷,誰能看出來呢?
現(xiàn)在的我們,處于一個新時代,雖不曾有那么多動蕩不安,但充滿了人世險惡。社會是現(xiàn)實的,是殘酷的,是美好的,是需要我們慢慢適應(yīng)的。我們不能逃避,只能無理由的選擇面對,與其整天面無表情的度過自己的一生,還不如每天對自己微笑,對他人微笑,開心的面對生活,面對不開心,面對困境~~~生命是短暫的,累,只是一時的,傷心,也總是會過去的!拔┙现屣L(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只有它才是真正屬于我的,我會好好珍惜!
【《赤壁賦》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赤壁賦》教學(xué)反思10-30
《后赤壁賦》教案11-03
赤壁賦讀后感09-22
《后赤壁賦》教案優(yōu)秀09-18
赤壁賦教案怎么寫04-02
前赤壁賦讀后感03-28
赤壁賦教案(通用14篇)06-01
前赤壁賦教案(精選10篇)03-20
赤壁賦教學(xué)反思怎么寫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