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14篇(優(yōu))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
每天11點農(nóng)場主會按時給火雞投食。聰明的火雞,通過99天的觀測,發(fā)現(xiàn)了這個偉大的定量——每天11點天降美食。結果到了100天,恰逢平安夜,農(nóng)場主把火雞烹飪了。
這是英國哲學家波特蘭·羅素提出的“農(nóng)場主假說”。這個理論我曾在三本書都有遇見!逗谔禊Z》、《三體》,還有剛剛讀完的《蘇菲的世界》。
作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作者喬斯坦·賈德通過主人公蘇菲的視角,帶領讀者暢游了一遍西方哲學的蛻變歷程。重溫哲學前輩的高光時刻,見識偉大的智慧。
說到哲學,你腦海中大概會浮現(xiàn)出靈魂三問——我是誰?我從哪來?要到哪去?這些深奧晦澀的終極命題。而《蘇菲的世界》作為一本入門級的哲學書,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從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對于西方每個歷史時期的哲學家及其哲學體系,僅僅只是淺嘗輒止。
雖然只是粗鄙地了解一下,對于我這個普通讀者來說足夠了。每個時期哲學討論的話題都不盡相同,重要的是前人的思考方式值得我們借鑒。
除了按照時間順序對西方哲學進行扼要簡述以外,不斷反轉的故事情節(jié)也很吊人胃口。主人公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伯特,只不過是一本名為《蘇菲的世界》的書籍中的兩個虛擬角色。而這本《蘇菲的世界》是少校給女兒席德15歲的生日禮物,以此作為課外讀物。當然少校和席德也是作者虛構的兩個人物。
之所以把這本科普讀物,寫成俄羅斯套娃式的敘事結構,想必作者是在暗示讀者:不要被習以為常的真實,束縛了我們的思維。
蘇菲和艾伯特知道自己是少校筆下虛構的人物,作為讀者的我們也知道少校和席德同樣是作者虛構的人物。蘇菲和艾伯特之于少校和席德,少校和席德之于喬斯坦·賈德和讀者,誰是真實的人類,誰又是被人類創(chuàng)造的虛擬人物,這本身就是一個可怕的.哲學問題。就像農(nóng)場主假說中傲慢的火雞,絕對不會相信“每天11點天降美食”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現(xiàn)象是人為操控;傲慢的我們,同樣不會相信“四季輪回打雷下雨”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現(xiàn)象是上帝之手的玩弄。
當你質(zhì)疑有沒有外星人的時候,你怎么能確定此刻外星人沒有在做“有沒有地球人”這方面思考?哲學的魅力便在于此。讓人類明白自己一無所知,抱著質(zhì)疑一切的態(tài)度,虛心向大自然學習。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2
蘇菲的世界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類哲學發(fā)展歷史,它延伸了人們對哲學世界的渴望,對人類自身問題的好奇和困惑,它見證了每個人的成長——使生活從無知到智慧,從困惑到理解自己的哲學,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哲學和致知之門。在廣闊的世界里給人們前進的希望。
蘇菲的世界不僅是智慧的世界,也是夢想的世界。它將召喚每個人內(nèi)心對生活的贊美。這種贊美不是虛無的。它本身就是靈魂的最高寄托。人們總能在這種思維方式下找到智慧的縮影。讓人們不僅滿足于現(xiàn)在的知識,賈德的哲學史小說超越了前人。他用事實證明,哲學不僅僅是夸張,更是對生命本質(zhì)的探索,是人們必備的飲食和精神營養(yǎng)。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們的星球似乎是一種想象力所束縛的存在。我認為一切都有它出現(xiàn)的原因,但我沒有仔細思考。例如:人來自哪里,生物是如何進化的?。就這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開始從哲學的角度探索這些問題的答案。哲學有時更像是一種平衡,無論什么東西被放在上面,它都立立即明顯和不可否認的。
的確,哲學家并不深究萬物從何而來?他們更多地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問題?自然形態(tài)不斷變化。他們從事物的機制出發(fā),研究為什么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會有一些東西,然后上升到哲學層面。對自然的許多疑慮進行哲學思考,讓人們從人從何而來?釋放圈子,進一步研究其具體結構。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會。當今中國社會被實物主義占領,哲學對人來說太飄渺了。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是我們的良藥。它以某物的本質(zhì)為藥理,對癥下藥,就像魯迅的筆桿,深刻揭示了世界的幻覺,讓更多的人看到世界的美丑。
許多人在困惑的生存中失去了自己。宇宙的意義在他們看來是胡說八道。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體的豐富來掩蓋精神的頹廢。從這本書的故事來看,它不僅提高了我們對生活的理解,也提高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這本書可以通過放大鏡無限放大人的細末神經(jīng),放大人的細末神經(jīng),最后數(shù)清命運的質(zhì)感。大多數(shù)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即將結束時才了悟人生的哲學,后悔終生晚矣。要盡快探索人生哲學,充分考慮人生的價值,不能整天恐慌,最終無法挽回。
蘇菲的世界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東西,自然的秘密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總是開始關注整個世界,在世界上尋找新的人生哲學,用智慧的眼睛觀察,仔細體驗。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3
助產(chǎn)士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幫助接生而已。同樣的,我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生出”正確的思想,因為真正的知識來源于人的內(nèi)心,而不是得自別人的傳授。同時,惟有出自內(nèi)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題記
在哲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蘇格拉底式提問法,不過大部分的人喜歡將它叫做“打破砂鍋問到底”。比如當別人問你:“正義的行為到底好不好?”,你就要學會像蘇格拉底一樣,先反問他:“你覺得什么是正義?”,如果他說:“正義就是借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及時還”,你就問他:“如果你管你的朋友借菜刀,用完還他的時候他神經(jīng)病犯了,這個時候你還給他,就是正義嗎?”
宗旨其實就是——就著別人的答案,不停地追問!不要停!可是大部分人就會想:這不就是抬杠嗎?但是蘇格拉底本人對自己這套提問法很滿意,因為他認為他幫助你思考了,他管這個叫“精神的助產(chǎn)術”。
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chǎn)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蘇格拉底承認他自己本來沒有知識,而他又要教授別人知識。他認為這些知識并不是由他灌輸給人的,而是人們原來已經(jīng)具有的;人們已在心上懷了“胎”,不過自己還不知道,蘇格拉底像一個“助產(chǎn)婆”,幫助別人產(chǎn)生知識。
英文“教育”一詞的拉丁文原意是“引出”,蘇格拉底不直接傳授知識,而是采用對話、思辨,一步步啟發(fā)對方的思想,引導出智慧。他經(jīng)常采用的“詰問式”的形式,以提問的方式揭露對方提出的各種命題、學說中的矛盾,以動搖對方論證的基礎,指明對方的`無知。
在詰問中,蘇格拉底自己并不給予正面的、積極的回答,因為他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方式一般被稱為“蘇格拉底的諷刺”。在蘇格拉底的諷刺的消極形式中存在著揭露矛盾的辯證思維的積極成果。
蘇格拉底經(jīng)常在街上找人們聊天,這個隨處接生的助產(chǎn)婆喜歡跟車夫工人們聊天,一聊就是2、3個小時,經(jīng)常使人誤了工,而且他不停追問的方式讓大家感覺到不厭其煩,哪怕是回嘴,也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勁無處使。這樣有意思的人物,卻因為被政敵宣稱“弘揚新神論”處死,也令人唏噓不已。
蘇格拉底說過:“雅典就像一匹駑馬,而我就是一只不斷叮它,使它始終具有活力的牛蠅!迸O壉粴⑺懒,而駑馬也不出人意料的倒下了。
無論我活著,還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只,快樂的飛虻!
我思故我在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4
閑暇之余,找到了《蘇菲的世界》。這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入門書,它和其他大部頭的令人傷腦筋的哲學書不同,讀它更像是讀一本偵探小說,讓人不自覺地跟隨著蘇菲去思考,去探討一個個哲學問題,去拜訪一位位哲學家,了解他們,走進他們的世界。這本書的內(nèi)容廣,但并不紊亂,書中內(nèi)容分成許多章節(jié),每節(jié)題目都點出了該章節(jié)內(nèi)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節(jié)內(nèi)容都會闡述幾個問題。這樣的分節(jié)使人讀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來,不管是什么時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尋著相同的問題,就像是“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正是因為人們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學。遺憾的是,現(xiàn)在人們的好奇心卻因為習慣而遞減。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世界,并把這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我們的好奇心也就被壓抑住了,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對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敏銳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學家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他們從不會習慣這個世界。對于他們來說,這個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復雜難解、神秘莫測,他們就像是孩子一樣打量著這個世界,所以他們才能提出那些深奧的問題,所以他們才能被人稱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經(jīng)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種新的眼光去打量這個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樣,起碼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幾個為什么。
如果我這樣想,如果我意識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夠,是不是我已經(jīng)前進了一步呢?因為蘇格拉底曾說過“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說起蘇格拉底,他也許是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他從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他長得很丑,但是他的性情卻極為和藹可親,我們了解他的途徑主要是透過柏拉圖的著作,因此要區(qū)分蘇格拉底的學說與柏拉圖的哲學并不容易。而他的.死又是如此富有傳奇色彩,因為批評各種形式的不公不義與腐敗現(xiàn)象,向地方勢力挑戰(zhàn),他被控“宣揚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可是他沒有逃走,他甚至沒有懇求陪審團手下留情,他服下了毒藥。那些勢力扼殺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思想?yún)s傳遍了整個人類的世界,成為了哲學界一顆最耀眼的啟明星。我佩服他的思想更佩服他的勇氣,他的堅持不妥協(xié)鼓勵著后人為保衛(wèi)真理而戰(zhàn)斗。
看這本書,我不僅增長了許多哲學知識,了解了許多哲學家的生平和思想,還從中找到了一些啟發(fā),也許,我要對生活改變一下態(tài)度……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5
這個暑假,老師讓讀三本書。前兩本是統(tǒng)一規(guī)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給的幾本書中選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猶豫的拿起了來自挪威的喬斯坦·賈德的作品《蘇菲的世界》。
這本書我很久之前就讀過了。這個暑假,我重新翻開了這本書,這使我不禁回憶起了故事里許多情節(jié)。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位名為蘇菲的14歲少女在一次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離奇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開始不斷收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迷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識去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遠比她想象的更詭異、更離奇。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并不知道這是一本哲學書,我也從未思考過哲學是什么。但當我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會像蘇菲一樣,去思考書中的哲學問題,有的時候我還會因為去思考一個問題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著覺。
其實從表面來看,這是一本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說。看到后面,我越來越覺得后面的這些哲學知識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撐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節(jié)。帶著這份好奇,我選擇讀完了它。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nèi)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席德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人疑慮又將整個書變得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說人話,香蕉皮內(nèi)寫著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她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這本書最最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就是蘇菲和她的好朋友喬安出去露營,然后偷偷潛入哲學老師的小木屋發(fā)現(xiàn)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東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節(jié)我仍然有些緊張、激動、害怕。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的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系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于席德的疑惑變成了席德對于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個角度,故事又會產(chǎn)生新的趣味。
無論是上一次讀這本書或是這一次讀這本書,我都感覺我已經(jīng)神魂顛倒。這么快就到了這篇讀書筆記的結尾,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像別的讀書筆記一樣發(fā)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說一句:多思考,多觀察,多問一個為什么,你就會與蘇菲一樣優(yōu)秀!
《蘇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讀一次,也仍然精彩!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6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光聽名字的話,會覺得像小時候閱讀的童話故事書一樣,不過,如果你開始閱讀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這本書,神秘莫測。
初讀·伊甸園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作者要用伊甸園來做標題?在之后,我看完了伊甸園這一章之后,我發(fā)現(xiàn),伊甸園這個詞,在整章里面,只出現(xiàn)了一兩次……
伊甸園這一章,是整一個故事的開頭。我覺得,主人公蘇菲,是一個非常愛探索問題,很有主見的一個小姑娘,她收到了兩封神秘的.信,沒有寄信人的名字,也沒有貼郵票,而且,這兩封信里面也只有一句話,分別是: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第二章·魔術師的禮帽
魔術師的禮帽,這一章連接著上一章,蘇菲在自己在探索這個問題,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而第二章開始,就有一封神秘的來信,循循善誘的帶領著蘇菲去探索這個問題,這個神秘人,用魔術師的禮帽和兔子開始教導蘇菲,打比方去告訴她這兩個問題。
第三章·神話
神話這一章,我算是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對神話故事是比較好奇的,因為,我們大多都是了解本國的神話故事,而課本里教的也大多都是本國的神話故事,所以,我對國外的神話故事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我還是比較想了解一下外國的神話故事。
而這個神話故事,也是由那個神秘人告訴蘇菲的,因為,神秘人想用這些神話故事,繼續(xù)幫助蘇菲解開這兩個問題。
第四章·自然派哲學家
自然派哲學家,比起神話,我剛開始讀這個名字的時候,沒有什么概念,因為,在我的理解里,哲學家就是哲學家,為什么要加上自然派呢?
而這個自然派哲學家,仍然還是那個神秘人告訴蘇菲的,而在神秘人介紹的這幾個自然派哲學家里面我比較赫拉克里特斯的說法,他認為:在事物的秩序中,好與壞、善與惡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壞善惡兩極之間沒有不停的交互作用,則世界將不再存在。
但是,我不太認同他的觀點,他認為: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就如兒戲一般。我覺得,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意見,就像是,有的人喜歡巧克力蛋糕,而有的人則覺得巧克力蛋糕太甜、太膩了不好吃。所以,我覺得他這句話不太對。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7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哲學書。它巧妙地把哲學的內(nèi)容和蘇菲的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在這本哲學書中,《蘇菲的世界》是艾勃特(席德的父親)寫給席德的一本哲學教育書,是送給席德十五歲生日的禮物。而喬斯坦·賈德成功的描繪了一個“書中書”的世界,令人大開眼界。
一切故事從蘇菲的哲學課說起,一切故事以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艾伯特跑出書中結束。蘇菲的哲學課太漫長,太詭異、離奇。這本書的結局實在是一個神秘的結局(這只是關于蘇菲的故事)。而書中的知識也是很廣泛的,包括哲學、宗教、歷史、科學,以及許多個哲學家對哲學問題的研究、思想。另外,我也學到了哲學家研究問題的態(tài)度:一絲不茍,認真鉆研。
書中的哲學問題實在令人難懂,不過關于哲學這門課程,事實上是很有趣的.,里面包括的內(nèi)容也很廣泛,而關于哲學中有些難懂的思想也被講的很生動,用一個個例子說明的通俗易懂,這實在是一本很好的哲學課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出這些問題,盡管對于我們來說這些問題的確值得思考,因為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失去了好奇心,而把這一切(我們所擁有的這個世界,包括這個世界中的所有事物)當做理所當然。也許,哲學家便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孩,或是嬰兒,而他們在探索者這個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奧秘以及被我們當做理所當然的事物。而對于我們來說,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看見過的事物,便是不存在的,顯然我們已經(jīng)太習慣這個世界,習慣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實上,我們并不能說,那些我們沒有看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像我們沒有見過白色的烏鴉,就說他們不存在,這是不合理的;蛟S我們應該用一個嬰兒的眼光來看世界,也許這樣才能更深度的了解這個世界。習慣并不是太好的。
這個世界就像魔術師從禮帽中變出的一只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處,過著舒適安康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就是那些哲學家,卻在兔子的毛皮頂端,想去看看魔術師是這樣變出的這個世界。你呢,你是否愿意一睹魔術師的風采?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8
喬斯坦·賈德,一位世界級的挪威作家,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并于奧斯陸大學獲得斯堪那維亞文學系挪威文組的學位,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chuàng)作以來,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蘭教授哲學,于1991年成為一位全職作家。喬斯坦·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diào)融入小說情境,他的作品動人心弦,啟發(fā)無數(shù)讀者對個人生命、對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喬斯坦·賈德除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啟發(fā)讀者對于生命的省思外,對于公益事業(yè)亦不遺馀力。他于1997年創(chuàng)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fā)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chuàng)新方式對環(huán)境發(fā)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里來?”從這一天開始,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世界像謎團一般在她眼底展開。在一位神秘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她運用少女天生的悟性與后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魔鏡、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來給席德明信片、會說話的漢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寫著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現(xiàn)實出現(xiàn)的夢中的金十字架、撿到的10元硬幣……接迥而至的奇聞怪事讓蘇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實真相遠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讀書心得有人說,如果你想了解哲學,那就去閱讀《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吧,它會為你打開哲學的大門。
《蘇菲的故事》它講的并不是蘇菲這個人的故事,而是借助了蘇菲之手,通過和這個女孩通信,講了幾乎西方所有哲學家的故事,以及這些哲學家的流派和觀點。從最初的自然派哲學家、古典派哲學家,到繁榮的希臘文化,黑暗的中世紀文化,再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及近現(xiàn)代的.經(jīng)驗主義,浪漫主義,唯物主義等等……豐富的內(nèi)容帶我們走過滄桑,讓我們得到一種哲學的洗禮與升華。而在看完整個故事以后,我更多地是意識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蘇菲在思考并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想,她不再僅僅是少校筆下的虛擬人物。而現(xiàn)在人類所獲取的所有知識,也不外乎是由思考帶來的。因為思考“蘋果為什么會掉在地上”,牛頓研究出了萬有引力;因為思考“來回擺動的吊燈為什么擺動時間相同”,伽利略研究出了鐘擺原理。我相信,只要我們還在思考,我們就一直在進步。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9
看到《蘇菲的世界》最后一行字時,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還想知道蘇菲和他的哲學老師接下來的生活會怎樣,他們能否適應雖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是像空氣一樣存在的日子。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一點點發(fā)展,一個個謎團漸漸的清晰,才知原來這是一個故事中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的小說,這讓我想起卞之琳寫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通過哲學老師艾伯特的講解,蘇菲一點點了解了哲學史的發(fā)展演變,而讀者像我這種初學者也會不由自主的和蘇菲一樣跟著艾伯特的步伐,對哲學產(chǎn)生好奇,想去探究它的`足跡。
這本書有500多頁,講述了一些西方哲學的主要人物和流派,如果之前對西方文化沒有太多了解,對其中描述的歷史人物從未聽聞,讀起來也許會覺得些許陌生,甚至是枯燥。讀前面幾個章節(jié)時我就覺得有些陌生也不是特別感興趣,從講述蘇格拉底開始我才漸入佳境,因為以前聽聞過這些歷史人物,也就能耐心讀下去。每一個歷史時期提出的哲學觀點各不相同,越接近現(xiàn)代越會覺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不禁佩服黑格爾、馬克思等近現(xiàn)代哲學家的偉大,然而書中借艾伯特觀點提到“現(xiàn)代科學有一大部分源自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的努力,例如尋找組成所有物質(zhì)的不可見的‘基礎分子’”這樣讓我想起牛頓說過“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說我們在敬佩今人的同時不能忘記古人的開拓之功。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圍繞著這兩個哲學問題,一部漫長的哲學史從無到有蔓延開來,書中艾伯特告訴蘇菲我們開始這門課程時所提出的問題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能回答。薩特對此給出了很好的解釋,他說“關于存在的問題是無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謂哲學問題的定義就是每一個時代,甚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一再地問自己的一些問題!
作為個體,我想不明白世界從何而來,我只能從現(xiàn)有的大家所共知的信息中對地球的產(chǎn)生有一個大體上的了解,而對我個人來講,我卻可以實實在在地思考和把握自身的存在價值和我想要怎樣的存在。我想:這就是哲學問題引發(fā)了我對自己人生的思考,這就是讀這本書給我的益處吧!面對生活、工作中的紛紛擾擾,靜下心來去思考它們對自己的人生是否真的有意義,那么一些名利就會放下,一些苦惱就可以淡然處之,我的存在也就更加直接地奔向它應有的價值。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0
蘇菲學會了哲學,發(fā)現(xiàn)她的世界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而是另一個人的想象,只存在于一本書中。我花了四個晚上和蘇菲一起學習哲學,內(nèi)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記憶也很少。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想法。
在書的前幾章中,我并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我讀得越低,我就越覺得奇怪,好像作者沒有預料到結局;特別是哲學宴會,真的是一個悲慘的結局,真的是一個奇怪的想法。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逐漸意識到少校和席德的存在,這種意識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個角色的抵抗一方面是虛幻的,因為它存在于少校的心中,就像這個角色一樣;另一方面,它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取得了成功。在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下,創(chuàng)造性的角色逃離了創(chuàng)造性的世界和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讓人感到困惑。真相其實是虛幻的,兩者是分不開的。
艾伯特說:小心被他聽到!
提醒自己要小心!少校似乎真的有人格分裂癥。書中的原因是少校眼皮漸漸沉重,寫了一些他控制不住的句子。這只是一個小借口,因為這些話也來自少校的打字機。我讀這本書,我的世界,席德的世界,蘇菲的世界。這三個世界本來是不相通的,一個屬于一個。誰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已經(jīng)跳過了規(guī)則,逃到了書外。也許他們現(xiàn)在坐在這個房間里,看著我用電腦寫這篇文章?蘇菲是對的,我們——作者和讀者——不應該驕傲,也許我們只是一些幻覺,或一個故事,事實上,根本不是真實的,也許我是故事的主角,也許只是一個無聊的小配角;誰知道呢?
心靈的想象只是想象,矛盾的邏輯只是邏輯。然而,無論想象多么奇怪和荒謬,意識本身的'存在都是一個巨大而不可思議的奇跡。在它面前,有什么奇跡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意識,正如艾伯特所說,它已經(jīng)滑到了白兔的皮毛深處。我們不僅通過艾伯特的嘴和少校的禮物,還通過這本書本身告訴我們哲學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多么奇怪,甚至多么普通。我覺得這本書買對了。哲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一切起源的解釋是可能的。中國人說,不知生,何知死?
也許有一句話終身適用:世界是悲傷而嚴肅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1
在我看完《蘇菲的世界》后,心中有感而發(fā),這本書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jīng)過,揭示了西方哲學發(fā)展歷程。
“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時時在我心中索繞,排解不開。我不確定我會知道什么,我也不確定我會發(fā)現(xiàn)什么,可是我知道,過程有時候比結果更重要。于是我開始追艾伯特和蘇菲的腳步,展開了這場在哲學世界里的游歷。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看見鏡子里的自己瘋狂地眨眼,于是她走進了哲學的世界。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這個少女也在一些神秘的信件帶領下開始思索哲學的問題。世界起源紗幕一層層被掀開,但是新的疑團卻又接踵而來。席德、蘇菲、艾伯特;席德佳,蘇菲亞,大艾伯特;樹林中無人的小木屋,祖母從吉普賽婦人那里買來的“魔鏡”……每件事情都是線索,每件事情也是新的謎團。
蘇菲邊走邊想,一個個新的哲學天地展現(xiàn)在她面前。卻不曾想真相是……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界,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都在這本書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處。
像另一個愛麗絲夢游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在這個哲學缺乏的時代,我在這本書找到了他兩者之間最美統(tǒng)一。
有時候我會想起我自己走過的路,其實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經(jīng)“習慣”這樣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偉大。有位哲學家說過,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我想,那是因為孩子都沒有失去對世界所抱有的好奇心。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為何會存在這個世界上而不感到好奇,那將會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其實,我也沒有什么把握能夠真正透徹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是存在于這個世界最初的'意義?墒,我想身為一個活著的人,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沒有辦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斷定這么浩瀚偉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終有一天我可站在世界的頂端,仔細審視與我平等的“魔術師”。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2
蘇菲學習了哲學,結果發(fā)現(xiàn)她的世界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而只是另一個人頭腦中的想象,是只存在于一本書中的世界。而我花了四個晚上跟著蘇菲“學習”了一遍哲學,內(nèi)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
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有些怪異,仿佛作者也有些預料不到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nèi)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chuàng)造的角色在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chuàng)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chuàng)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了。
看看少校寫下的、席德讀到的句子:艾伯特說:“小心被他聽到。”……
一個人提醒自己說當心自己!少校好像真是得了人格分裂癥似的。而書中的理由是,少校眼皮漸漸沉重,寫下一些他也控制不了的句子。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借口,因為這些話也同樣出自少校的打字機。我讀這本書,我的世界,席德的世界,蘇菲的世界。這三個世界原來是不相通的,它們一個從屬于一個。誰知道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不是也已經(jīng)躍過了規(guī)則,逃離到了書的外面,也許現(xiàn)在正坐在這間屋子里,看著我用電腦打這篇文章?蘇菲說得對,我們——作者和讀者——都不該得意揚揚,沒準兒我們也只是別人頭腦里的一些幻象,或是嘴邊的一段故事,其實壓根兒就不是真實存在,沒準兒我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主角,沒準兒只是一個無聊的小配角;誰知道呢?
心靈的想象只是想象,矛盾的邏輯只是邏輯。但是再奇異、再荒謬的想象,意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思議的奇跡,在它面前,還有什么奇跡是不可能的呢?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意識,那就像艾伯特所說,已經(jīng)滑到那只白兔的皮毛深處去了。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艾伯特的口、少校的禮物,還通過這本書自身,告訴我們哲學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我想,這本書是買對了。哲學已經(jīng)告訴我們一切的起源的解釋都是可能。中國人說,不知生,何知死?
也許有一句話終身都適用:人世是悲傷而嚴肅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3
《蘇菲的世界》你可以單純地把它當做一部有趣的小說,同時你也可以把它當做一部有關西方哲學歷史的入門介紹書,無論是從那一個方面,它都有它的獨到之處。對于徘徊在哲學大門之外而不得其法的人們來說,這本書確實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臺階,讓你明白哲學其實并非高深至無法企及的地步。
首先從一個小說的層面來說,《蘇菲的世界》中的故事,是以一種十分新奇的非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展開的。小說的主要人物只有三個——蘇菲、席德和艾伯特。畢竟,這部小說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塑造一個宏偉的世界或是展現(xiàn)奇詭的情節(jié),故事的精彩與否并非十分重要。然而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這種敘述的方式,使小說有了別開生面的趣味性。文中不同主角的對話,分別帶有著不同年齡的情感色彩,這也使得其中的敘述與介紹變得不再枯燥,反而多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清新感。這也像是在一本故事書中有著截然不同的一段又一段新故事,卻巧妙地串連在一起,不僅不顯生硬,反而令人有了一讀到底的興趣。這也是它作為一部小說的'成功之處。另外,文中的蘇菲亦是艾伯特筆下虛擬的人物,卻在故事結尾逃離而出。無論其是否荒誕,至少作者給予了這部小說一種更高的思考——我們是否真實,是否存在,亦或者是人類本身就是虛構的產(chǎn)物,著實給讀者的哲學思考起了個好頭。
而在哲學啟蒙書的角度上來說,《蘇菲的世界》也是當之無愧的經(jīng)典之作。當然,若要正式地了解哲學歷史,還是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更為有效,但對于大多數(shù)只想有所了解而不作深究的讀者來說,這部書對于他們的意義要深遠得多。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比起一部枯燥的說明哲學歷史的文獻,一部小說顯然更加能夠引起初學者的興趣,而小說的受眾比起能從文獻看起的學者來說更是多得多,即使從中只有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的讀者真正對探究哲學有了深厚而持久的興趣,那也是不小的數(shù)量了。而其本身也不是笨拙地把哲學理論說明一遍,而是運用了多種形象的比喻,不僅符合書中蘇菲年齡不大的人物形象,也將各派哲學的觀點深入淺出地講解出來,或許有些偏頗不實之處,卻也算一種獨到的見解了。
《蘇菲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一部書——大眾化的哲學史,或者說是劍走偏鋒的故事書。你既能從中學習到哲學的智慧,又能感受到故事的起伏,這樣的書實在是不可多得的。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篇14
買了很久的書,在書架上擱置了很久,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底蘊還不夠深厚,不足以了解掌握哲學相關的知識,但是最近聽水駱駝說這只是哲學入門書籍,便拿來讀了讀。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對想要了解西方哲學發(fā)展史的同學來說,不妨閑暇時翻翻,不無裨益。
雖然本書講的是西方哲學的發(fā)展史,但是作者用巧妙的構思來敘述枯燥的理論,很是別開生面,雖然大段的哲學理論充斥其中,但是不斷有各種蘇菲和席德的故事情節(jié)穿插,讀起來張弛有度,興致盎然,銜接自然流暢,毫無生硬滯澀之感,在對西方各階段的哲學進行了簡單的總結歸納的同時,還對涉及宗教、科技及社會的發(fā)展也進行了簡單介紹,同時還或多或少提及了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人文學……,無怪乎人們說所有學科的頂點是哲學,人類研究各種學科最終目的也就是為了能夠解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問題。
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最聰明的人是明白自己一無所知的人!彪S著人類對世界對自身認知的不斷加深,哲學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層出不窮的哲學理論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提出來。同時也推動了分類學,學科學,醫(yī)學,教育,人文學等學科的蓬勃發(fā)展。盡管認知越多,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就越多,但是人類不會停下探索世界,解答終極問題的腳步。
看了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哲學知識是多么匱乏,因為政治原因,天朝只是讓我們知道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理論,實際上,沒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康德、洛克等等哲學家對哲學理論的'不斷闡釋,就不會誕生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這里并不是說前人的理論不如今人,只是現(xiàn)在的哲學理論更適合于當今社會罷了。了解了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之后,也就對技術革命為何在西方發(fā)生見怪不怪了,西方的世界觀和認知論決定了他們不斷的懷疑,不斷的解答,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進,哲學是開放式的普適的,而東方的哲學是內(nèi)斂式的,利于統(tǒng)治階級式的,并不是為了解答終極問題而存在,所以局限性非常大,難怪會最終導致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衰退落后【個人愚見,不喜請繞道,勿噴】。一種思想的誕生有其歷史原因,不能因為覺得天朝的哲學不夠先進就全盤西化,而應該批判的吸收,現(xiàn)在西方人也開始積極接觸融匯東方文化,這是個世界大融合的過程,不能主觀覺得不適合就全部pass掉。
本書最后的處理也非常有趣,在這里賣個關子,留給大家自己去看吧。以上。
【蘇菲的世界讀后感】相關文章:
《蘇菲的世界》心得09-06
蘇菲的世界閱讀心得11-21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1-15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2-10
讀書筆記《蘇菲的世界》02-10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1-16
[精品]《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9-13
《蘇菲的世界》有感(通用20篇)05-20
關于《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06-28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推薦)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