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無人生還》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無人生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無人生還》讀后感1
《無人生還》是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本人最滿意的一本小說,也是讀者評價最高的一本。
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偵探女王”的稱號享譽全球。這一王冠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1971年“加冕”。阿加莎的偵探系列作品被翻譯成130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20億冊,在她之上的只有莎士比亞和《圣經(jīng)》。這本《無人生還》又是其中“最好”的一本,它的質量毋庸置疑。
小說中,阿加莎將兇殺場所放在一座孤島上,島上有一幢豪華莊園。通過故事人物的反復探索,作者告訴讀者,小島是一個封閉空間——一個巨大的“密室”,外人進不來,里面的人出不去。所以,這是一個“完美謀殺”的故事構架,即蓄謀已久,無懈可擊的高智商謀殺!钡阶詈,也沒人偵破案件,是兇手自己揭示了真相。
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是一首童謠“十個印第安小男孩”。童謠中一個“印第安小男孩”的死對應一件謀殺。十句歌詞,十個“印第安小男孩”死亡,對應島上的十件謀殺!坝〉诎残∧泻ⅰ钡乃婪ǜ饔胁煌,也依照順序各自對應十種謀殺方式。
島上的十個人通通被“謀殺”,最后無人生還,包括兇手。誰是兇手?作案動機是什么?作案方式是什么?阿加莎似乎沒有打算讓讀者解開謎題,這是偵探小說的一大特征,文字給出的信息不完整,障眼法重重誤導讀者。最后由作者抽絲剝繭,揭露謎底。
這是一部構思精妙的小說,體現(xiàn)了阿加莎高超的敘述技巧。作者創(chuàng)造了十個人物,每個人物性格各異,有各自的背景故事,他們的背景故事和被謀殺密切相關。十個人在謀殺接連發(fā)生的過程中,他們的反應,猜疑,對策。這些信息不是簡簡單單地堆積,而是彼此交織。它們存在邏輯關系,相互作用。它們有主次,輕重,既要條理清晰,又要讓讀者接收到適量的信息。既要迷霧重重,又要合情合理。阿加莎對本書評述道:“我比任何評論家都更清楚這本書創(chuàng)作歷程之艱辛。”
故事中的十個人,每一個都有罪,都曾逃脫了法律的制裁,最后在孤島上全部受到了懲罰。罪孽越重的人死得越晚,不僅要面對死亡,還有對死亡的.恐懼,良心的折磨。
上島以前,對于過去的罪惡,每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他們逃脫了應有的懲罰,將罪惡的秘密掩埋心底,繼續(xù)生活。他們或許會受到良心譴責,但僅此還遠遠不夠,他們必須償命,正義才能得以伸張。——十個人住進莊園不久,留聲機的宣判已經(jīng)揭示了兇手的作案動機:為法律的缺位伸張正義。
人是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渴望被其他人認可,F(xiàn)實中,沒有人愿意做壞人,他們永遠有看似充分的理由,在犯罪的同時接受自己。人都有陰暗一面,有時候會在無意識中實施犯罪。人性的陰暗并非與生俱來,它們大多產(chǎn)生于生活,反映的還是社會的陰暗面。
讀者也應從故事中看到自身的。矛盾。每個人都做過有愧良心的事,同時也有安慰自己的一套話術。許多時候,人們都能夠逃脫審判。但他們的良心未必總能饒恕自己,除非他們已經(jīng)成為真正的壞人。
小說也有缺憾。從故事的邏輯上,兇手對受害者的預判過于精準,與他所能夠收集到的信息不對等。此外,推理小說對文學技巧要求不高,如果對阿加莎的文采再做要求,未免顯得吹毛求疵。
《無人生還》讀后感2
《無人生還》是英國著名的推理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一篇推理小說。
1890年生于英國德文郡托爾奎。一戰(zhàn)期間,她參加了英國和紅十字志愿隊,從事救護工作。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藥物和毒物知識。因此在她的偵探小說中,也有大量的用毒殺人的片段。
《無人生還》講述了一個孤島殺人的事件。八位客人和兩位仆人分別收到了邀請信,被邀請到士兵島做客。十個人各懷心事的去到了島上,登島的當晚,即遭遇惡劣天氣,因此被隔絕在孤島。
隨后更是一個個遭遇了離奇事件。每間客房里都掛著寫有關于十個小兵人的童謠的鏡框;餐桌上擺放的十個小瓷人。
十個小士兵,出門打牙祭;不幸噎住喉,十個只剩九。九個小士兵,秉燭到夜半;清早叫不答,九個只剩八。八個小士兵,旅行去德文;流連不離去,八個只剩七。七個小士兵,舉斧砍柴火;失手砍掉頭,七個只剩六。六個小士兵,捅了馬蜂窩;蜂來無處躲,六個只剩五。五個小士兵,同去做律師;皇庭判了死,五個只剩四。四個小士兵,結伴去海邊;青魚吞下腹,四個只剩三。 三個小士兵,動物園里耍;狗熊一巴掌,三個只剩倆。兩個小士兵,日頭下面棲;毒日把命奪,兩個只剩一。一個小士兵,落單孤零零;懸梁了此生,一個也不剩。——弗蘭克·格林 一八六九
隨后,十個人一個個按照童謠的死法死去。每有一個人死去,餐桌上的小瓷人就會少一個。人們都希望能找出一個辦法拯救自己的生命。但是天氣很糟,島上沒有離開的辦法。
荒島很小,四周沒有躲藏的地方,兇手只能在他們中間。人們之間彼此懷疑,唯一幅都是以上帝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敘述。
隨著小說人物的一個一個死去,事件的進展卻越發(fā)顯得懸念叢生。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的求生辦法就是找出兇手。風浪停息,警察上島,只有十具尸體。
這篇偵探小說沒有其他偵探類型小說所共有的'偵探及其探案過程。大部分篇故事和逃不了的“罪”。
老法官沃格雷夫:對殺戮有這無比強烈的欲望。做了一輩子法官,卻認為法律約束了他與生俱來的正義感,因為“有的兇手犯下的罪不受法律制裁”。于是法官按照年幼時的一首童謠,設計了一樁完美殺人事件。
家庭教師維拉:她為了心愛的男人獲得遺產(chǎn),故意讓主家小男孩溺水,然后讓人們認為是意外。
修女布倫特:傭人與他人有染,未婚先孕,被她趕出家門,后投河自盡。
醫(yī)生阿姆斯特朗:開始行醫(yī)時業(yè)務不熟練,造成病人死在手術臺上。
將軍麥克阿瑟:下屬和妻子有染,于是讓下屬執(zhí)行一次他明知有去無回的任務。
上校隆巴德:干過一些不到的勾當,可能在一些地方殺過人。
公子哥馬斯頓:撞死兩個小孩卻毫無悔意,社會危險分子。
前警察布洛爾:作偽證,導致他人死亡。
傭人羅杰斯夫婦:主家有嚴重疾病,發(fā)病時拖延治療,隨后占有其財產(chǎn)。
后9個人雖然逃脫了法律的制裁,卻被老法官以正義之名制裁了。道德雖然也能約束人,但不是人人都受到它約束。法律雖然能制裁犯罪,但不是所有的犯罪都能被察覺并制裁。小說里的“凡罪惡必會遭刑罰”也只是一種人們的主觀愿望而已。
《無人生還》讀后感3
一座士兵島,十人被審判,這是一場迷局卻也是無人生還的慘案。起初被推薦看《無人生還》時,便又好奇又心驚,是怎樣的故事結局如何悲慘,無一人生還,亦或是隱藏了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于是我一氣呵成地把這本書由頭到尾細細品讀了一遍,心中更覺震撼,同時也留下了一些思考。
我并不是第一次閱讀心理懸疑小說,但都沒像這次一般“驚心動魄”,似乎明白為什么說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故事大概講述十個陌生人被邀約到一座適合觀光度假的“士兵”島上,根據(jù)一首古怪童謠的順序相繼死亡,島上并無其他人,說明兇手就在其中,那究竟是誰呢?
小說里,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心理刻畫,深刻描繪出十個人在島上共進第一頓晚餐時不可告人的齷齪被公諸于世的羞愧、憤怒,也描繪出每死去一個人,活著的人心中的不安與猜忌,還有臨死前撕扯著神經(jīng)的恐懼,細致入微。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小島與罪惡猜忌心理交織的氛圍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說情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設置了很多的懸念,根據(jù)童謠你知道下一個死的'是誰,但卻總探究不出兇手作案的手法,以及誰才是真正的兇手。不得不說,兇手很聰明,他利用假死來掩護自己,按照古怪童謠的順序實施犯罪,整個過程充滿了儀式感。更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完整的作案記錄竟被兇手自己寫好封入瓶中,丟入大海,希望被人拾取后大白于天下,并且連上島的警察也未查出真相。
在此引發(fā)了關于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深刻思考。世界上有一些罪惡真的很難被制裁,或是因為缺乏證據(jù),或是因為職務便利,逃脫了法律的制裁。這些罪惡也許是法律的手臂觸及不到的地方,游走在法律邊緣的灰色地帶。法官決心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履行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手段給予這類人應有的懲罰,于是才有了這一場精心策劃的謎局。被邀請來的十個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犯了違背道德,但法律又難以追究的罪行,比如說十人中有一個醫(yī)生醉酒幫病人做手術,手術失敗但把它歸結為醫(yī)療事故;一位老小姐由于傳統(tǒng)觀念較強,無法忍受行為不檢點的女傭并將她趕出家門,女傭后來因為這件事而自殺了,等等。這種結果正義不可謂不美好,但我們不應該忽視程序正義的重要性。法官把自己置身于上帝的視角以非常規(guī)手段對他們進行審判,但誰給的他這樣的權利?如果每個人都用這樣的方式去聲張正義,世界必將陷入混亂。
在我看來,人性之悲哀莫過于做事情對不起自己的良心,這種罪惡感會一輩子困擾著你不得安寧。從兇手的角度出發(fā),他是法官,他懂法卻不能執(zhí)這些人的法,有些無奈,只好自己動手,但這不是縱容此等正義的理由。今天你可以為了真正的正義行使制裁,明天你也可以為了個人的私欲行使制裁。只有將權利約束在法律的牢籠里,才能確保法律的真正正義。面對法律存在的漏洞,我們最應該做的應該是不斷的完善法律和提升辦案技巧。
惡是困于心的囚籠,私即是公正天平傾斜的引。為了處罰所謂的惡而主張私有法律公正,大抵也只能是無人生還了吧。
【《無人生還》讀后感】相關文章:
《無人生還》讀后感11-21
無人生還讀后感02-04
“無人超市”閱讀答案02-24
無人問津的句子11-06
2017有哪些新型無人機?新款式無人機?09-28
無人機怎么操作10-13
形容太累無人理解句子02-23
無人機怎么保養(yǎng)07-22
無人管理制度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