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臺階》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臺階》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臺階》我想大概是有這么幾層含義的:
父親只是一介農民,他沒什么文化造詣,空有一身勁兒,也就想著趁自己年輕,用自己的價值來換取在村中的地位,可他換來的卻是舒適的新房和只增不減的自卑,或許我們看到的是“勞動人民最光榮”,但在他的眼里,卻可能還是認為自己是社會最底層人民以及對子女做得少之又少的愧疚,而這樣來看,在挑水一事當中,父親沖“我”發(fā)火,也并非僅限于他認為自己老了,而還包含著他覺得自己連給子女做“挑水”這件小事的能力都沒有了,這是源自父親對子女的情感。
第二則是老師提到的間歇性失落,父親在造成新屋后又為什么尷尬且失落呢?因為他真正享受的或許不是房子建好后的成果,不在于他為子女提供的*臺,那些都只是他認為自己有責任去做的,可真正讓他體會到自己價值,讓他感到充實的在于半輩子一磚一瓦的積累,在于他雖然疲憊卻每天都精神滿面的日子,在于他每天清晨都把地砌好,然后對著成果滿意的微笑,可真正當他完成的時候,他卻覺得自己最享受的時光已經逝去了,文章中在描寫父親檢查新臺階的時候很細致,他每隔幾天都會去檢查,這樣頻繁的次數是因為他想珍惜自己這最后一點勞動的時光。
第三則是來自于曾經生活的回憶,父親如果沒有兒女,或許不會這樣急于修建新屋,因為曾經的三塊三百斤重的青石板是他磨破了草鞋一口氣扛回來的,青石板雖沒有水泥舒服,卻是幾十年經歷風吹雨打的記憶。那時光里有父親磕煙斗的場景,有我從小就乖乖坐在那里的場景,還有還有太多父親曾經習慣了的“舒適”。
作者說父親一生都憨厚老實,沒有什么地位上的追求,可他沒有地位上的追求僅限于他是一個個體。如今他是一位父親,便不能再凡事都如從前,他要為自己的后輩做長遠的打算,他犧牲了自己太多,來貢獻給自己的家庭。
他為什么失落了呢?
或許不僅僅因為他老了。
【《臺階》讀后感】相關文章:
臺階的教案11-09
《臺階》教案12-14
《臺階》教案09-08
《臺階》教案02-08
《臺階》教學反思03-16
《臺階》教案優(yōu)秀10-30
臺階教學反思05-06
《臺階》教案(15篇)03-29
《臺階》教案15篇11-16
《閑話臺階》閱讀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