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精選8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1
《甲申三百年祭》的確寫的很好,既論時事也寫史實,使人能清楚地了解到明朝之所以敗亡的原因。毛澤東看了之后思考性地提出了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至今仍然有用。
驕兵自敗的道理發(fā)人深省。作為個人,也應要時時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從書中看來,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因驟勝而產(chǎn)生的積極享樂的思想更不可取,如果說這本書蘊含著兩個最為深思的哲理的話,這是其一。第二個就是:天災、災難,或因人禍,很大的饑餓困難都是由于政治原因促成的,倘若資源能夠順利流通,集中分配到受災地方,也不至于人人被逼而造反。這不得不讓人深思,實際上,天不作為,但人可以盡人事,只是特權(quán)、糧食資源掌握在不良善人的手里,實屬自掘墳墓,可歷來這樣的人很多。
到了今天,再讀《甲申三百年祭》仍存在它很大的意義,最近看很多人都在討論,我國的糧食減產(chǎn)十分嚴重,但令人不解的是很多人對此抱有非常樂觀的想法,晃著腦殼裝模作樣,理由是多進口就是了;還有的說現(xiàn)在機械那么發(fā)達,復耕就是了。糧食是人生存的根本問題,一天兩天不吃或者少吃還可以,但你能連續(xù)七八天不吃嗎?如果外國卡著糧食不給我們怎么辦?如果我們復耕來不及怎么辦?糧食又不是一兩天就能長出顆粒來的?俗話說,口中有糧,心中不慌。無論你去工作還是干大事,首先解決的是吃飯問題,中國歷史上的糧食短缺危機發(fā)生了很多次,有很多都是發(fā)生在青黃不接的秋冬時節(jié),秋天收獲時遇到一場大旱或者大災,冬天自然很難過了,大多數(shù)人都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活活餓死,如果能熬過去,到了開春,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了。
糧食問題永遠是個值得十分注意的問題,你忘記它,意味著失敗來得更快,F(xiàn)在很多人不去想饑餓的年代,也有很多人不以為意,而我覺得只要人類存在一天,饑餓就會存在,甲申年的斗爭還會重演。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2
饑荒誠然是嚴重,但也并不是沒有方法救濟。饑荒之極,流而為盜,可知在一方面有不甘餓死、鋌而走險的人,而在另一方面也有不能餓死、足有誨盜的物資積蓄著。假使政治是休明的,那么挹彼注此,損有余以補不足,盡可以用人力來和天災抗衡,然而卻是"有司束于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這一句話已經(jīng)足夠說明:無論是饑荒或盜賊,事實上都是政治所促成的。
這層在崇禎帝自己也很明白,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又說得多么的'痛切呀:"……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mào)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jīng)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蛘儋I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虿钆蓜t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鄉(xiāng)宦滅棄防維,肆侵凌于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明季北略》卷十三)
這雖不是崇禎帝自己的手筆,但總是經(jīng)過他認可后的文章,而且只有在他的名義下才敢于有這樣的文章。文章的確是很好的。但對于當時政治的腐敗認識得既已如此明了,為什么不加以徹底的改革呢?要說是沒有人想出辦法來吧,其實就在這下《罪己詔》的前一年(崇禎九年),早就有一位武生提出了一項相當合理的辦法,然而卻遭了大學士們的反對,便寢而不行了。《明季北略》卷十二載有《錢士升論李琎搜括之議》,便是這件事情:"四月,武生李琎奏致治在足國,請搜括臣宰助餉。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3
中國歷代王朝更替,總是有很多的政治、社會、文化等原因。以史為鑒,能夠知興替;郭老1944年寫的《甲申三百年祭》回顧了明朝的滅亡和李自成的失敗,也從中再次驗證了民心乃固邦之本的歷史論斷。對于《甲申三百年祭》,我覺得有三個人值得祭奠。
一來祭奠崇禎皇帝。
還回到河南為他召集民眾,期望力挽狂瀾,可惜的是李自成沒給他機會,歷史也就沒有給李自成重新修改自我命運的機會。
忠臣慘死的現(xiàn)象在封建王朝的歷史中屢見不鮮,給我們的反思就是人治體制下人才的生存無法得到保證。天子代天行使天道,有絕對的權(quán)威,但是他們在用人方面卻無法保證從一而終的理智:在國家危急、面臨內(nèi)部外界威脅的時候,君主們總會授權(quán)于忠良,讓他們?yōu)閲⒐、除暴安良;而在太平盛世時,這些國家的`棟梁們卻甚至不如君主旁邊的一個小廝。
忠良是國家的脊梁,民族的期望。時代發(fā)展到如今,人才仍是國家、企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如何珍惜人才、愛護人才,為人才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仍是每個國家、企業(yè)思考的重要問題。而國家、企業(yè)作為一個組織形態(tài)的發(fā)展,如何持續(xù)基業(yè)長青甚至是持續(xù)進步同樣是每位成員個性是領導者思考問題的。
用歷史的教訓來警戒我們,用現(xiàn)實的思考發(fā)展我們。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4
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即將勝利之際,郭沫若先生寫了《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振聾發(fā)聵的文章,當時受到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時至今日,重讀此文,深有感悟,文章以詳實的歷史資料,深刻分析了李闖王成功與失敗的因果關系,得出一個結(jié)論:天下興亡,人民說了算。
在中央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這天,我們的廣大黨員都就應重讀此文。共產(chǎn)黨人依靠人民群眾的支持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真正結(jié)束了中國的分裂與割據(jù),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獨立,這是歷史的經(jīng)驗。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五十多位熱血青年到八千多萬人的大黨,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全國解放的燎原之勢,從幾萬人部隊發(fā)展到打垮國民黨幾百萬的部隊,建立真正好處上的統(tǒng)一、獨立的新中國,一路走來,都是因為有人民這個強大的靠山。
改革開放三十五年,商品經(jīng)濟帶來了繁榮和發(fā)展,也帶來了負面的東西,一些黨員的理想信念動搖了,一些黨員在金錢美女面前倒下了,這些人的心中,人民群眾變成了模糊的概念,這就是我們這天面臨的危險。就和當年的李闖王面臨的危險一樣,看得見的敵人容易對付,看不見的思想上的頹廢更加可怕。
中央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時候,精神懈怠、潛力不足、脫離群眾險、消極腐敗,四大危險正地威脅著我們的黨,如果共產(chǎn)黨人不實現(xiàn)自我約束,就不能持續(xù)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就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不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大業(yè)。
我們欣喜地看到,黨中央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要求不是走形式,不是隔靴搔癢,而是要動真,從河北省的民主生活會匯報我們看到了成效,公車、公房、“吃空餉”的問題,不是這天才發(fā)生的,也不是昨日才發(fā)生的,為什么這么多年沒有解決?是沒有認真,沒有人要求認真,因為查處這些問題不是難題,不是做不到,而是思想在作怪。而這些違規(guī)用公車、占公房、“吃空餉”的人,是普通老百姓嗎,必須不是。這些正是老百姓最不滿意的地方,最引起老百姓反感的地方。
李闖王失敗了,郭沫若先生的文章告訴我們,他的失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我們的成功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但我們要保證我們永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才能保證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5
讀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心中感慨萬千。
這本書以史為鑒,深刻地剖析了明朝末年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由勝轉(zhuǎn)敗的過程。李自成率領農(nóng)民軍歷經(jīng)艱難險阻,終于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統(tǒng)治。然而,在勝利之后,農(nóng)民軍內(nèi)部卻迅速腐化墮落,爭權(quán)奪利,失去了民心。最終,在清軍的進攻下,一敗涂地。
這一歷史教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一個政權(quán)、一個團隊,在取得勝利后,絕不能驕傲自滿、貪圖享樂。我們應當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成功面前,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斷學習進步,不斷完善自我。只有這樣,才能長久地保持勝利的果實。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民心向背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在起義初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因為他們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反抗壓迫。但在勝利后,農(nóng)民軍卻忘記了自己的根基,失去了人民的信任。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傾聽人民的呼聲,為人民謀幸福。只有贏得了人民的真心擁護,我們才能在前進的道路上無往不勝。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都咨耆倌昙馈纷屛覀兩羁痰卣J識到歷史的教訓,激勵我們在新時代不斷努力奮斗,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6
《甲申三百年祭》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對歷史的思考。
郭沫若先生以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現(xiàn)了明朝末年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曾經(jīng)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了明王朝,但在勝利的光環(huán)下,他們卻陷入了驕傲自滿、腐敗墮落的泥潭。
這讓我不禁想到,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不能被一時的勝利沖昏頭腦。成功只是新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在國家的發(fā)展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書中還強調(diào)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農(nóng)民軍在勝利后,迅速腐化,失去了戰(zhàn)斗力。這告訴我們,腐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大敵。我們必須堅決反對腐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確保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此外,《甲申三百年祭》也讓我們明白,團結(jié)一心是戰(zhàn)勝困難的關鍵。農(nóng)民軍內(nèi)部的`分裂和爭斗,加速了他們的失敗。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團結(jié)協(xié)作,共同為實現(xiàn)我們的目標而努力。只有團結(jié)起來,我們才能匯聚起強大的力量,克服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
回顧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都咨耆倌昙馈纷屛覀儚臍v史中汲取教訓,激勵我們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時代的建設中,為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7
讀完《甲申三百年祭》,內(nèi)心久久不能平靜。郭沫若先生以詳實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為我們展現(xiàn)了明朝末年那一段波瀾壯闊又充滿悲劇色彩的歷史。
文章以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為核心,講述了起義軍從蓬勃發(fā)展到迅速敗亡的過程。李自成在短時間內(nèi)崛起,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統(tǒng)治,然而,勝利后的起義軍卻迅速腐化墮落。他們驕傲自滿、貪圖享樂,失去了曾經(jīng)的斗志和民心。最終,在清軍的攻擊下,一敗涂地。
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勝利來之不易,但守住勝利更加艱難。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團體還是個人,在取得成就后都不能驕傲自滿,而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不斷努力進取。同時,也讓我明白民心向背的重要性。起義軍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而當他們背離人民時,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應該時刻牢記這些教訓。當我們?nèi)〉贸煽儠r,不能沾沾自喜,要繼續(xù)努力,不斷提升自己。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實現(xiàn)長久的發(fā)展。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8
《甲申三百年祭》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長河,也讓我們在反思中汲取智慧。
郭沫若先生的筆觸深入到了歷史的深處,揭示了明朝滅亡和李自成起義失敗的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農(nóng)民起義的爆發(fā)是歷史的必然。李自成領導的起義軍在艱苦的斗爭中逐漸壯大,最終攻入北京,推翻了明朝。然而,他們卻在勝利后陷入了驕傲自滿、奢侈享樂的泥潭,失去了奮斗的'目標和動力。
這讓我不禁想到,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吹揭恍┤嗽谌〉靡稽c成績后就忘乎所以,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最終導致失敗。我們應該以史為鑒,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提醒自己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同時,文章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團隊建設的重要性。李自成的起義軍在勝利后,內(nèi)部矛盾不斷激化,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約束機制。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外部壓力時,無法團結(jié)一致,共同應對挑戰(zhàn)。一個團隊只有在團結(jié)協(xié)作、有明確的目標和嚴格的紀律的情況下,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力量。
《甲申三百年祭》是一部值得我們反復品味的經(jīng)典之作。它讓我們在回顧歷史的同時,也思考著現(xiàn)實的問題,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相關文章:
貝多芬百年祭閱讀答案06-14
高三百日口號03-19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02-04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07-18
高三百日沖刺口號11-29
高三百日宣誓口號04-22
唐詩三百首讀后感02-03
高三百日誓師口號02-26
初三百日誓師口號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