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優(yōu))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1
這兩天讀了《呼蘭河傳》。
一開始讀,覺得味道怪怪的,老有一種調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間;再往后讀,心情逐漸變得沉重起來,感覺作者的平實的敘述中似乎在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再后來,感覺就更復雜了,一時間覺得說不清楚。于是,去了解作者蕭紅,了解此書的創(chuàng)作背景。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筆鋒犀利,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并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tǒng)意識和文化心態(tài)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fā)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作者在寫完《呼蘭河傳》兩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淺水灣。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自己的家鄉(xiāng)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作者寫了她記憶中的家鄉(xiāng),一個北方小城鎮(zhèn)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昧。它在藝術形式上是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薄坝兄S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tài),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chuàng)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樸清新,一種別樣的美。
“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里邊的呼吸,一遇著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地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這批人馬在冰天雪地里邊竟熱氣騰騰的了。”多么典型的東北小鎮(zhèn),多么有意境!
那賣饅頭的老者,腳踏有圓滾滾的雞蛋大凍掌子的鞋子,背著箱子顫顫驚驚地往前走,眼睛晴掛著霜,胡子的冰溜沉甸甸的……
大泥坑子、賣麻花的、賣豆腐的.、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逛廟會、祖父的后園、玫瑰花、狗尾草、火燒云……讀吧,小鎮(zhèn)的童年生活皆歷歷在目!袄箐彛箐,老爺(外公)門口唱大戲。接姑娘、喚女婿,小外孫也要去!薄牥,有趣的童年歌謠亦聲聲入耳。作者信筆寫去,自然而灑脫,毫不嬌柔造作。
小說的后幾章寫了漏粉的生活,雖貧苦卻能苦中作樂,讓人感到一種凄涼和悲哀。寫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周圍鄰居評頭品足,使人既為他們的愚昧狠毒而痛恨,也為他們被毒害不覺悟而痛心。最后寫王大姑娘同磨官馮歪嘴子的愛情,讓人不禁為他們的勇敢,為他們頑強的生命力而贊嘆。
特別欣賞作者的語言風格。讀文章,感受作者娓娓道來,感受語言中透出的機智的幽默。你絕不會因為一個個情景的有趣而歡笑,即使有笑也是沉重的,凄涼的,含著眼淚的。讓我們既同情呼蘭河鎮(zhèn)老百姓的的不幸,又原諒他們的麻木。
最喜歡“祖父的后園子”,有詩一般的意境,童話般的情調,有祖父的庇護、嬌慣、溺愛中那種悠然恣意的任性的成長快樂。真好!
合上書,覺著茅盾先生的評價真是太到位了,《呼蘭河傳》——如詩、如畫、如歌!
呼蘭河傳讀后感2
自古至今名著一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xù),不同時期的大家都對名著有所解讀。前段期間,我便讀了一本名著——《呼蘭河傳》。
這本書寫作方法很獨特。雖然總是在寫人物,但是沒有主角;雖然寫事情,但沒有主軸。今天這里發(fā)生了什么,明天那里發(fā)生了什么,寫的很輕松、隨意,一件事一件事下來,甚至像流水賬。這本書一共有七章,完全可以看做獨立的七篇作品,也是不可分割的一整體。
灰色的色彩,平靜的敘述,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這個小城并不繁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循環(huán)地走。
在故事發(fā)生的小村莊里,到處都顯得那么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fā)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地出現,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去評判哪個更值得我同情,哪個更值得我痛恨……
在東二道街上有個大泥坑,六七尺深,人們和家畜無論是在晴天,還是在下雨天都會遭受到災難,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這里邊。人們說拆墻的有,說種樹的有,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
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現的一個鏡頭,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不能不是他們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yǎng)媳。
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我不知道在這個村莊里,在這座城市里,在舊中國這片土地上,還有多少像團圓媳婦這樣受到迫害的人,一個團圓媳婦死去了,還有更多的像團圓媳婦這樣的女人在受著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婦的死…
在那個年代里,她們的遭遇在人們看來是司空見慣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沒有人可以挽救的。這不由得讓我想到了我們的新社會,人們在知識中變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沒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動地就是后院的那個大花園。在這座大花園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們可以自由地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
春天,我們可以在三月春風的吹拂下去放風箏;
夏天,我們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涼;
秋天,豐收的季節(jié)來到了,我們可以品嘗美味的水果;
冬天,我們可以和雪人去親近,享受那晶瑩的世界。
相比較,我們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xiāng)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總之,這是一本很難得的散文敘事大作,又像一首敘事詩,懷揣著童年難以忘懷的往事,娓娓道來。蝴蝶、小蟲、黃瓜、倭瓜,和玫瑰的后花園,還有那絢麗變幻莫測的火燒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幾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但是馮歪嘴的兒子依然活著又給人帶來了希望。
書中精彩光亮之處比比皆是層出不窮,“就像太陽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見陽光,但瞎子卻感到實在的溫暖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3
一本我從開始讀就覺得作者寫作沒用什么技巧的書,很多句子我覺得就是她心里想便寫上去了,就是你乍一看覺得可以更好措辭,回味看又覺得莫名契合,也許下一次看我又會覺得這樣用不喜歡。感覺像是想到哪寫到哪,經常會脫離原來的軌跡聊到另外一件事上,最終又回過來點題才能醒悟過來寓意。最喜歡的片段是祖母過世時她第一次離開后花園,望著家門外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是不是我以后也可以一個人走很遠?”
很多人認為她童年的悲苦造就了她成年后的思想新潮及對舊時禮法的反叛精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觀點是不是太想當然了,悲苦的童年帶來的大部分都是唯唯諾諾的順從,毫無自我意志的臣服。當然我也不能百分百的咬死一定是這樣,但至少從她的文字中我看出的是她放大了自己前期的苦難,眾所周知她不喜歡祖母是因為祖母曾經用針刺她。但前提是她愛用手戳祖母心儀的窗戶紙,一個不夠還要戳上一整排。所以即使之后祖母給她糖、豬腰、川貝吃,縱容她把家里庫房里的陳年舊物一件件翻出來把把玩到壞掉,可她還是不喜歡祖母。
她并不是一個容易被討好滿足的孩子。
對于祖父的愛,更多是因為這個老人對她的溺愛吧。街上泥坑淹死的小豬仔、鴨子,總是會拿回來裹黃泥烤給她先吃!皠e光是吃肉,裹點鹽粒,再裹點韭菜花,要不容易膩!弊娓笗r時刻刻盯著她,怕她吃不夠,又怕她吃撐了。以至于在不相信鴨子不掉進泥坑也能吃的年紀,就明白了鴨肉比豬肉好吃,不那么肥。
祖母過世后她更是每日跟著祖父,彼時祖父給她讀詩,從清晨要一直拖沓半晌,米粥不愿意喝,要祖父掰回苞米讓廚子烤來吃,烤制過程中喝了兩碗米粥,苞米倒是吃了兩口就喂了大黃狗。
所以我并不認為她的童年很悲慘,也并不認為她只得到了來自祖父一絲絲的愛。只能說,比起祖父對她全神貫注的愛,其他人對她太漠視,太束縛。
甚至覺得文章中,她的行為和她的文字是不一樣的。她的文字顯得更像是一個旁觀者,故事里那個小女孩與她相距甚遠。童年時的她其實是天真活潑的,更因為天生聰慧所以能敏銳地發(fā)現祖父對自己的疼愛以至于提出很多要求。那些感悟仿佛更像是氣息奄奄時的回溯感悟,是因為祖父離世后的反思與蛻變。
她的文字中無數次提到“悲苦”和“悲涼”,所以武斷地表示她并不苦那就是我無知了。但我并不認為她的苦是來自于幼時生活,更多應該是來自于天生的敏感——所以對于所處時代的痛苦感知更加深刻。
對于盂蘭盆節(jié)的放河燈,她看到的是盡頭的蒼涼。熱鬧的院子,她看到的是人群吵鬧聲后的默默不語。第一次面對車水馬龍的街道,她想的是今后是不是會一個人去更遠的`地方。咿咿呀呀的戲臺,唱得不入流的戲詞,著實要問起來,卻是不知所答了。
我曾經寫過一段話:“小鎮(zhèn)里平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女教師厭倦了家鄉(xiāng)的生活,決心搭上凌晨的火車去往寒冷無垠的北方一座無人識她的城市重新生活。車廂里零星的乘客中有一人一直執(zhí)著地與她攀談,不知如何拒絕的她絞盡腦汁也無法拒絕,突然心生絕望。這個乘客的存在讓她意識到那座陌生的城市毫無意義,懦弱和善良將永遠禁錮住她的自由。”
這段話九分適應蕭紅,為什么是九分呢,因為她多了一分叛逆。在她生命的最后時光,她其實還是想逃脫的,她想離開香港去新加坡,不僅僅是害怕香港遭到戰(zhàn)火波及,更多的是因為她在香港也十分孤獨,期望去到新加坡能夠重新開始,草草結束她的人生于她是不甘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Alice的故事,就是那只頻率和其他鯨魚不一樣的灰鯨。這就是我的答案,我覺得,即使去了新加坡她也不會解脫,因為活在那個時代,對于她來說自由早已被禁錮,悲哀無人傾聽。
關于團圓姑娘,那是另一個故事,一個邪靈狂歡的故事,只是我暫時不想再說了,太困了。關于她的那些愛情,我也不想說,男人在這樣一個故事里出現的意義不大,有的人天生悲傷孤單!
呼蘭河傳讀后感4
很小的時候或許已經聽聞過這本書的名字,起先我并沒有覺得這本書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甚至覺得這個書名與我們的生活格格不入,雖然當時我還小,雖然當時我對于世界的見識度也非常的低,但是我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已經十分的不錯了。
總歸還好,我還是有幸的讀到了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被列入我們中學生的必讀書目,當然,我選擇讀它的緣故,還是因為書的名字。“呼蘭河傳”顧名思義,一定是為呼蘭河做的傳,可是作者不是有問題嗎,為什么不給人做傳,偏偏是要給一條小河做傳呢?我懷著這樣的好奇與沖動,終于翻開了書的第一頁。
我當然覺得這本書十分的好,因為它不斷的是在弘揚一種我們現在難以尋覓到的純樸的民風,我知道這種感覺非常的難得,也是非常的難忘,我們每一個人現在生活的地方已經完全被人聲的喧囂所覆蓋,我們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我們自己心目中想去做的事情,我們只是一味的沉默下去。
但是,蕭紅看見了這樣的一切,看見了當時的人們或許正如現在的你一樣,不斷的沉默,沉默,最后甚至是無為而做就離開了,但是我想這樣的一個生命有意義嗎,有什么能夠讓我們感到萬分敬佩的理由呢?通通都沒有,留下的或許就是一個過眼煙云罷了,難道不是嗎?
雖然通過蕭紅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那一座小城中的繁華,這種繁華是來自于人們之間的相互融洽的交流,當然,沒有交流也可以說是生活,但是沒有交流的生活終究是無聲的,讓人感覺十分的厭惡與不自在的。
蕭紅真的是對人生,對于世界完全的看透的態(tài)度,現在的我們老是喜歡追逐名利,或許名利對于我們來說比我們的生命還要重要,可是有誰會記得,有誰懂得我們這一生匆匆忙忙的來說,必然要匆匆忙忙的結束,如果我們在我們最美好的年華之中沒有抒寫下最壯麗的詩篇的話,我們對得起我們自己,對得起一直以來喜歡我們的人嗎?
匆匆流逝的還有那樣的光景,雖然我一再覺得呼蘭河城是一座封建的舊思想的小城,生活在城中的人們難免要被一些落后的封建思想所束縛,所纏繞,或許會因為這些不能夠產生或者萌發(fā)一種嶄新的力量,一種嶄新的精神世界,我渴望新鮮的空氣能夠帶給所有的人,我也渴望我們世界的曙光能夠有一天照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臉上,我知道這樣的做法十分的艱難,但是我們一定要去嘗試,誰說嘗試就是錯的,我們不去嘗試怎么能夠知道我們是對是錯,我們不去堅持怎么能夠知道我們是對是錯。
很多時候人們頭腦中想到的與實際作出的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為人們的做法有時候是不經過大腦思考的。我們想去努力的`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盡我們的全身心去做,但是,當我們不想去做的時候,我們也會有一萬個,甚至是上億個理由讓我們自己放棄,我覺得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人生的苦短,許許多多的事情總是不歸我們管,所有的事情總是不歸我們去做,但是我們都想管,我們都想去做。
《呼蘭河傳》這樣的一本小說每每翻開時,我感受到的是人們對于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對于舊時期的一種厭惡之情,我覺得這種精神十分的良好,能夠鞭策我們,能夠鞭策這個社會。我看過蕭紅的人生簡介,她也沒有過多的享受安逸的生活,她也整日的生活在無止境的戰(zhàn)爭之中,但是她帶著一個普通人的眼光,帶著一種大眾所具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其中夾雜了她自己獨特微妙的感受,我覺得這是十分的珍貴的,正是因為她的這種感受非常的恰如其分,同時又是能夠代表當時那一代人的思緒,因此她所寫出的文字正的如同有著號召力般,將人與人之間的那樣一種人性上的沖突和人性上的磨合表現的淋漓盡致,我真的覺得蕭紅如果活在現在,或許她的人要比她的書要紅,這是我個人的見解,通過不斷的實際檢驗,我的說法都是對的。
《呼蘭河傳》向我們傳遞出了一種人性的光輝,夾雜著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懷揣著戰(zhàn)爭歲月時期的夢想,想著新時期不斷的前行著,那么我們呢?是否也是這樣?是否也在不斷的努力實現我們每一個人心中的夢想呢?加油,我們一定會成功的!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心得12-31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3-24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4-21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03-31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2-26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2-17
呼蘭河傳的讀書筆記01-17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8-19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02-04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7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