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由春晚想到公開課》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由春晚想到公開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小學語文教師》這本雜志上,我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也很有見地的文章——《由春晚想到公開課》!按和怼焙汀肮_課”兩者均承載了很多東西,被寄予了厚望;為了讓觀眾、聽者印象深刻,都作了很大程度上的“美化”,結果都“走了樣”;都走入了兩難的境地,讓人又愛又恨。
讀完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作為青年教師,每個學期至少要上一堂教研課,平時也會聽到很多的公開課、觀摩課。而這樣的課,承載著太多的東西,教師們希望在課堂上展示出最新的理念,最好的水平,最精美的課件,最高效的課堂,所以教師們怕在公開課上失敗,怕在公開課丟臉。眾所周知,公開課與常規(guī)課相比,除了教師和學生之外,還加入了“第三者”——觀摩者,與常規(guī)課的封閉性相比具有公開性。因此公開課教學總是具有雙重的主客體關系:教與學的關系,觀摩與被觀摩的關系。面對公開課,捫心自問,我們總會本末倒置,把觀摩與被觀摩的關系放在了教與學關系之上。為了讓觀摩者印象深刻,將一堂公開課進行“包裝”,作了很大程度的“美化”;蚴菄W眾取寵,或是標新立異,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放大自己的亮點,讓觀摩者印象深刻,而能否讓學生有所得就沒有過多地考慮。
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思考過,上公開課是不是一定要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討論交流;是不是一定有學生多遍朗讀,且每次形式有別;是不是一定要問題一出,學生舉手如林,師生配合天衣無縫;是不是一定要進行課堂拓展,讓課堂聯(lián)系生活;是不是一定要掐表踩時,最好是以鈴聲配合下課聲......這樣的課堂,雖也有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但教師不是真教,是“教”給觀摩者看;學生也不是真學,是學給觀摩者看的。特別是語文教學,理解文本是需要潛心閱讀的,需要給時間讓孩子靜靜地品味。而在我們的課堂上,上公開課的教師最怕沒有學生舉手冷場,只一味希望問題一出學生舉手如林,我個人感覺這樣的閱讀讓學生內心是浮躁的,他們在這堂課中最多也只是充當了配角,幫助我們完成了表演。正像這篇文章的作者所說的那樣:“久而久之,公開課穿上了功利的外衣,便慢慢“走了樣”,成了作秀的公開課、泡沫化的公開課,成了教學的異化。當公開課教學帶有一點表演性,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旦表演沖擊甚至代替了教學,公開課就喪失了教學的本質,進而也就失去了觀摩的價值!
我再摘錄一段原文,個人覺得作者從教與學的角度出發(fā),句句在理:“如果說春晚要的是氣氛、歡樂,是收視率。公開課呢,我想一線老師要的是真實,是效益,是個性,是教學中許許多多的不能回避的問題。一堂供人研討、向人展示的公開課,首先應有“平實”的教學品格。“平實”就要求在課堂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流程上是屬于常態(tài)的,在課堂教學內容與結構上蘊含著經(jīng)得住推敲的堅實品格,在教學設計上追求創(chuàng)新但又渾然天成!捌綄崱本鸵蟛豢桃庾非笳n堂結構的完整而以發(fā)展學生思維品質、情意要素、知識能力為第一價值追求,不刻意追求和諧一致的共識或結論而自然地留下某個問題以作課后之思,不刻意追求課堂上的完美無缺而有一些遺憾和問題以待研究和改進......”
公開課傳遞的是教者的一種理念,一種思考,一種研究,公開的不僅僅是一種成熟的教學模式,一份精彩的教學設計,一種有效地教學方法,公開的還有教師的人格和智慧。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始終把學生的成長擺在第一的位置上,每時每刻都不忘為師者的責任,真實的教學,平實的課堂,才會使公開課這種極好的教研活動帶來真正良好的示范效應,并扎實的開展下去。
【《由春晚想到公開課》讀后感】相關文章:
春晚經(jīng)典語錄02-15
《嘲子由》閱讀答案01-26
由線運動教學反思03-10
由愛生恨的句子08-07
相由心生經(jīng)典句子10-01
蘇軾《嘲子由》閱讀練習及答案06-16
看到荷花聯(lián)想到的句子08-01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