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對話讀后感2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與神對話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與神對話讀后感1
最近看一本書,《與神對話》,這是一本心理學方面或者說是與自己相處的書,不像書名體現的是一本宗教方面的書,其中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篇章,雖然還理解不透,但是值得分享,假以時日可以再寫一寫。
“精神也許無法真誠地認同身體的行動能帶來你選擇的東西,但它非常清楚地知道,神將會通過你把好東西帶給其他人。
如果你選擇的是快樂。去促使別人快樂。
如果你選擇的是發(fā)財,去促使別人發(fā)財。
如果你選擇的是在你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愛,去促使別人在他們的生活中擁有更多的愛。
真誠的這么做—不是因為你追求個人的好處,而是你真的希望別人擁有這些東西—然后所有這些你送出去的東西都會來到你身邊。你把某樣東西送出去的行動促使你經驗到你擁有它。因為你無法將某樣你現在并不擁有的東西送給別人,于是你的精神得出了新的結論,對你產生了新的思維—具體來說,就是你肯定擁有這樣東西,否則你不可能把它給出去。
然后這個新思維變成你的經驗。你開始處于那種狀態(tài)之中。一旦你開始處于某種狀態(tài),你就啟動了宇宙間最強大的創(chuàng)造機器—你那神圣的自我。你處在什么狀態(tài),就會創(chuàng)造什么東西。這個過程完整之后,你將會在你的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越來越多那種東西。它將會在你的物質經驗中出現”。
大多數人認為,如果他們“擁有”某樣東西(更多的時間、金錢、愛情等等),他們就終于能夠采取“行動”去做某件事(寫書、培養(yǎng)愛好、度假、買房子、談戀愛等等),這將會使他處于某種存在“狀態(tài)”(快樂、安寧、滿意或者充滿愛)。這就是擁有—行動—狀態(tài)模式。
實際上,他們弄反了“狀態(tài)—行動—擁有”范式。宇宙的真相與你想象的不同:擁有某樣東西并不會產生某種存在狀態(tài),事實正好相反。
首先你必須處于那種叫“快樂”(或者“領悟”、“明智”、“同情”等等)的狀態(tài),從這種存在境界出發(fā),你才能采取“行動”去做各種事情—你很快會發(fā)現,你所做的事情最終給你帶來了你想要“擁有”的東西。
啟動這種創(chuàng)造性過程的方法是,看看你想“擁有”什么,問自己,一旦“擁有”那樣東西之后,你會處于什么“狀態(tài)”,然后直接進入那種狀態(tài)!
以上摘自原文,一字一字敲出來的。有沒有和你以前認知相左的地方。一直以來,我認為自己也是一個如果我怎么怎么樣了,我才會如何如何去做的'思維模式。很多事情并不能如我所愿。
工作中接觸過一名領導,一次聊天的時候談到他的成長經歷。他在學校當一名普通老師時,校長在臺上講話,他就會想如果我是校長,今天的講話會怎么講。當他不是一名普通老師時,在教育局長到學校講話的時候,他會假設,如果我今天是這個教育局長,會怎么講話。后來,當他到機關的時候,就會想如果他是縣委書記,這個講話會怎么講,會怎么處理這個問題。多年以后看到這本書,回想這位領導的話,不就是踐行那種“狀態(tài)—行動—擁有”的成功模式嗎?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貨幣—商品—貨幣的G—W—G的過程時說過,為了賣而買和為了買而賣是不一樣的邏輯。前者是資本家的套路,后者是普通勞動者的套路。賺錢的人是先把錢投出去,換成某種非錢形態(tài),比如商品,購買勞動力,通過再次出售再換回錢來。起點和重點都是錢。普通人的邏輯更多的是,我要努力工作賺到更多的錢,去買更好的東西,錢作為一個中間通道,連接兩端非錢的東西,一直手上就留不下錢。
你是否認同要想得到什么東西,你先把這個東西給出去的觀點以及“狀態(tài)—行動—擁有”這種行為模式,或者你自己和身邊人有這種體驗或經歷嗎?
與神對話讀后感2
《與神對話》這本書我其實沒有看多少頁,但是卻有著深深的共鳴,有種找到同路人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輝煌過,也經歷過破產,甚至流落街頭;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卻神奇地與神對話,得到了神的引導。之后他將與神對話的內容寫成此書后,又再次給他帶來了人生的輝煌,該書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暢銷書,并獲得了巨大的反響。作者傳奇的人生,東山再起,相信作者一定對生命、對信仰、對許多許多事物都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感慨。
我沒有看多少頁,但是就是有這樣的一些書,讓你剛剛翻開幾頁,就產生了巨大的共鳴,而反而讓你不想繼續(xù)看下去,因為你同樣或類似地經歷著書中的經歷,深深地感到一種莫名的認同感;但此時,自己則更加堅定地在自己的小宇宙里,繼續(xù)著自己的歷程!
這本書中的神,是超越現實中的宗教的界限,這個神,就是無處不在地,沒有披著任何宗教外衣的,沒有具體或真實的形態(tài)的神。神無處不在并無時不刻地在看著你,神和你的對話,其實是通過許多方面表現出來,可以是經歷,可以是突然發(fā)自心底的靈感,甚至可能是其他人的話語,更甚至可能是一些事物。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說話很虛無縹緲,有人根本不相信這樣的,就像書中的神所說的,人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眼光和固有的思維去分析,即便他們已經接收到來自神的信息,也會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思維去判斷,最后結論就是神的信息的錯誤的,并且身體力行地去證明。
然而,神的偉大就在于他無處不在,并且公平地、不計回報地、無私地愛著他守護的人,不斷地給予各種信息與指引;但人們卻不能夠向神打開心扉,似乎對這種真誠真實的交流感到害怕,以一種自保保守的態(tài)度來對待神,同樣地,一葉障目,他們失去的,卻是最偉大的指引。神的偉大與人的渺小和自私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同時,人卻不斷地祈禱,不斷地向這個他們想象中的神去禱告,去祈求得到幫助,得到眷顧;所以,神認為,人們?yōu)槭裁炊\告,是因為得不到,是因為缺乏,而禱告是沒有用的,當神傳達信息給予幫助的時候,人們卻憑借自己的判斷將這種信息拒之千里。然后開始在因為得不到而禱告,再拒絕再禱告的惡性循環(huán)中做出最后的判斷神是不公平的或神是不存在的,或開始懷著不甘心而抱怨神。
神對于人類的自私與保守,總是以一種寬容和仁慈的態(tài)度;但是人類如果不能擺脫內心的障礙,是永遠也無法與神真正的溝通。這個神,并不是披著宗教外衣、或者有著任何具象的神,是一個偉大的精神力量。我堅信神的偉大,更加堅信神是無處不在地關注著、指引著我,只有把自己完全交給神,毫無保留地打開心扉,毫不懷疑地接受神的指引,這樣才是真正的領受;神對人類是公平地,也是大愛的,當你接受神的指引夢想成真的時候,神也希望你能夠用大愛去回報這個世界,回報其他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真正領受到神的引領,沒有夢想成真的人,神是如此的偉大,對他所有的.子女,也就是人類是如此無私的愛著。當直接給予指引這條道路被人類拒絕,神則開始用其他的途經繼續(xù)指引甚至幫助他。
所以,不要抱怨生活的不公平,不要抱怨機遇不濟,真正決定這一切的,其實是人的內心,是人的思想。是敞開心扉去領受,然后用大愛去回報;還是固守著自己的思維與自保的觀念,狹隘的生活著,這些都是源自人的內心所做出的選擇。神是如此的偉大,給予人類充分的自由去選擇,并且通過各種各樣的途經無時不刻地關注、指引、守護、幫助著人!
最后,用一句非常中國的古話,來結束本文,還是那句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性格決定了內心的選擇,而氣度則決定了怎樣的心去領受神的指引,又要用多大的大愛,去回報這個世界。
【與神對話讀后感】相關文章:
《與神對話》經典語錄07-13
《與神對話》讀后感06-07
《與神對話》讀后感6篇04-11
《與神對話》讀后感5篇08-03
《與神對話》讀后感3篇02-28
《與神對話》讀后感2篇04-10
教學對話與對話教學反思12-06
神墓經典語錄05-17
《牧羊神豹》讀后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