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擺渡人》有感(通用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擺渡人》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擺渡人》有感1
當我開始要讀《擺渡人》的時候,就有人留言要我分享讀后的感想。那時候我不確定我能寫出什么真正的感想,因為我不知道這本書將會帶給我什么樣的感覺,僅僅是亟不可待的讀完整個故事?還是震撼心靈的久久回味?初讀時我不確定,此刻,我依然不確定,只因為讀完它后,我久久不能從故事中自拔,我每做一件事我都會想到書中的某個故事情節(jié),以至于到現(xiàn)在我更加不知道讀完它是何感想。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15歲的女孩迪倫,是火車事故的唯一遇難者,當她走出火車隧道的時候,遇到了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兩人在擺渡過荒原的過程中產生了超越各自身份局限的情感——愛情。當崔斯坦將迪倫按照規(guī)定擺渡過荒原,在最后離別的兩個世界的分界點,他傾訴了自己一直壓抑的情感,迪倫也因此確定了雙方的愛情。而恰恰是這份感情導致迪倫堅持違背常規(guī),冒著被魔鬼吞噬靈魂的危險返回荒原尋找自己的擺渡人崔斯坦。故事最后迪倫如愿帶著自己的擺渡人,在堅強的意念支撐下重返人間……
3月8日,我摘錄了兩段文中的文字,其中一段是這樣的:“她也盡力去想象如果一個人沒有了自己的身份是什么樣的感受。自我完全是由身邊的人界定,永遠沒有獨處的時刻,甚至連自己本來的相貌都不知道。她想不下去了。這一次她很欣慰自己還是自己。”這就是迪倫眼中的崔斯坦——她的擺渡人。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了解了什么是擺渡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一切都任由命運安排,每一個擺渡人只負責完成自己的任務,從不考慮界定之外的事。他們真的由身邊的人界定自己,界定自己的姓名、出生、語言,甚至相貌,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崔斯坦在長期的擺渡生活中失去了自我,他不敢直面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他曾經也厭惡過這樣平淡的生活,但他從來沒有勇氣,或者說是足夠堅定的信念去改變什么,只因為他已經在平淡的.時間長河里丟失了自己。了解了這些的迪倫她慶幸自己還是自己。
可實際上,我們又是如何界定自己的呢?是通過職業(yè)界定自己是一名打工者或生意人?還是通過家庭界定自己是位父親或母親?也許這樣的界定還是簡單的。你會發(fā)現(xiàn),即便你告訴自己已經界定的身份,你還是依然會感到迷茫。和大家在一起時你是這樣的自己,而獨處時你又是那樣的自己。我們的自我也許真的完全是由身邊的人界定的,我們也許真的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樣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擺渡人——那就是自己,那個內心真正強大堅強的自我,我們內心深處靈魂的力量。我們總是禁錮自己的靈魂,總是不夠堅定。禁錮我們的是來自內心深處的顧慮和擔憂,是對未知生活的恐懼。故事中的迪倫,即便是憑著自己的一廂情愿,摸索著在時刻會失去自己靈魂的危險荒原中尋找著她的擺渡人。沒有太多的信息,她對荒原的了解寥寥無幾,甚至僅是靠自己的推測在尋找,但她依然堅信自己能找到。
我們的朋友圈里永遠都是我們想讓別人看到的自己,沒有真正的心聲。我們面對未知的生活,總會感到迷茫,無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我們是一個個形態(tài)百千,本質卻相同的崔斯坦,像迪倫這樣堅定的人不少但也多不到哪里去。也許是我有點悲觀吧,我覺得這樣很懦弱,我們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內心深處吶喊的靈魂,更有甚者,有的時候,我們麻木了,聽都聽不到靈魂的吶喊聲,但是我不想像崔斯坦一樣的活著,我想像迪倫一樣的活著……
另外一段話是這樣的:“在那個年代,你們那里的人們要比現(xiàn)在虔誠得多。他們不會質疑教會,而且對教會傳導的東西深信不疑。他們把我當成了天上派來的信使——大概,也就是你們口中所謂的天使。他們不敢對我妄加懷疑,F(xiàn)在的人就要麻煩得多。他們全都覺得在積極享有各種權利。”對于宗教和信仰,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我自己本身的認知就是云里霧里,所以不夠格在這里談論。但是我知道,不要因為無知而信仰,也不要因為無知而不信仰,這已是我最深刻的理解了。
讀完這本書感想很多很亂,我承認自己確實不知道該和你們分享些什么。這是一本值得去讀的心理類書籍,我沒有讀原版――英文版,我讀的是譯本,付強的翻譯對人物心理的表述細膩而深刻,筆觸柔軟而周到,對周圍景物的描寫也是栩栩如生,映襯著每一種心理的變化。我想每一個內心細膩柔軟的人都會喜歡這本書。讀完了你再看看封面上的那句話:“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你會覺得,其實,真正來講,迪倫才是崔斯坦的擺渡人……
讀《擺渡人》有感2
"保護每個靈魂,讓他們平安無恙。"這是英國作家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中崔斯坦說的一句話。正是這份職業(yè)感,使命感,讓崔斯坦無論在怎樣危急的時刻都保護著自己護送的靈魂到彼岸,然后目送那個靈魂消失,又重新開始下一個靈魂的護送。
"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相當一部分老師都是像崔斯坦那樣的認真負責的護送每一個生命。在正道語群里,群主李華平自費籌建十個群,招募部分無私奉獻的老師,借助互聯(lián)網讓很多老師成長起,他們就是"崔斯坦"我入群幾年,幾乎每周都能在群里學到新的知識,了解當今教改信息,掌握新的教學辦法,不斷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行為,對于我說正道語群功不可沒。特別是群里的開嫻老師讓我特別佩服,制作海報,聯(lián)系名師講座,還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守在群里傳道解惑,正道群耗費了她很多寶貴時間,但她依然樂此不疲。
我身邊的工作伙伴也是一個個的"崔斯特",最難忘的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學校里有很多民辦教師,他們在學校里有繁重的教學任務,那時候幾乎低段都是包班,家里還有繁重的田間任務,放下本拿起鋤頭成了他們的常態(tài)生活,那個時候我們有農忙假,一放假老師們就投入到搶收搶種的辛苦工作中,學生忙完家里的活還會自發(fā)帶著鐮刀到老師家去割稻子,笑聲順著豐收的.喜悅飄得很遠,汗水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紅撲撲的臉蛋上還粘著些許稻草,豐收的田野總是那么讓人陶醉。老師們農閑也要忙田間管理,但是他們沒有因為繁重的農活就荒蕪了學校的一畝三分地,他們辛勤備,批改作業(yè),輔導學生,放學后還得去走家訪……
記得有一次一個學生家遭火災,老師帶著學生救火,捐助,讓家長感動的流下了淚水?梢哉f為了學生,老師真的做到了盡心盡責,但問心無愧,贏得了學生和家長的敬重。今天的老師依然在教育這塊清貧的土地上耕耘著,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一位支教老師用國學詩歌開啟著學生的靈魂,護送著他們走出大,走出自己靈魂的狹隘。每每在工作疲倦時,被當今社會教師的現(xiàn)狀感到無奈時,我總會想起他們,他們對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又讓我重新昂揚的站在講臺上。
老師是學生的擺渡人,父母也應該是孩子的擺渡人。在《向幸福出發(fā)》有一位可愛的小朋友,她叫李尚容,小小年齡的她在國學的染缸里浸泡很久,拿出就是妙語連珠,語驚四座,很自豪她有一位優(yōu)秀的擺渡人,成功的護送她到人生的另一個港口。
子女也應該是父母的擺渡人,有一句常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為什么非要等到"不待"才養(yǎng)呢?其實只要你能養(yǎng)的時候就去養(yǎng)了,能盡孝心的時候就盡了,才不會留下人生的遺憾,至少少一些遺憾,因為我們有責任讓他們平安無恙。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擺渡人,所以做好本分,牢記崔斯特那句話:保護每個靈魂,讓他們平安無恙。這樣才能有一種使命感"我的存在是因為有你們的需要。"自己才會更加的尊重自己,強大自己,做好"擺渡人"
讀《擺渡人》有感3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是自己,或是他人?若是自己,自己的命運便由自己擺渡,自己的人生便由自己選擇。若是他人,他會陪伴著你,指引著你,保護著你,他就像是靈魂與靈魂的相伴。
在荒涼的草原上,夕陽落山不久,此刻,霞光萬道,將半個天空染得通紅,廣闊的草原也染得一片通紅。迪倫迷茫地行走在這片無邊無際的草原上,面對迷茫與未知,她感到恐懼與害怕?蛇@時,她的擺渡人——崔斯坦,就出現(xiàn)在不遠的小山丘上,等待著她的到來。她與擺渡人,從此就開啟了艱難的路程,他們要越過一座座山,穿過一個個平原,到了夜晚被惡魔追殺,然后被迫往安全屋的方向奔跑。他們總是要與時間賽跑,總是要在白天的時候趕到下一個安全屋。每當落日已盡,紅霞已褪,暮靄漸合時,惡魔就會發(fā)出凄慘、凄厲的呻吟聲,周圍陰森恐怖,未知危險馬上來臨,面對恐懼,他們只能加快腳步。他們經過種種磨合與坦誠相待,互相了解了對方,迪倫愛上了崔斯坦,但他們卻不能在一起,崔斯坦只是她的'擺渡人,可是崔斯坦也愛迪倫,為了讓迪倫能夠離開荒原去尋找天堂的家園時,他不得不騙迪倫,內心經歷種種的矛盾與折磨,最后到了邊界時,他也向迪倫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故事讀到這里,我的心緒久久不能平靜,就像洶涌的大海撞擊著礁石,波瀾起伏。本以為他們的故事已戛然而止,但迪倫的勇敢卻沒有讓這個故事結束。
迪倫回到了天堂的家園,可她為了愛情,不怕惡魔的追殺,獨自上路返回那恐怖的荒原去尋找崔斯坦,尋找保護她的那個擺渡人!吧、死亡和愛,哪一個是最終的選擇?”迪倫最終選擇了愛情,選擇了與崔斯坦一起。愛情是這本書永恒的主題,它展現(xiàn)了迪倫與崔斯坦強大的愛情,一個靈魂與一個擺渡人之間的愛情看起來是不可能的,可他們卻突破了重重障礙,不懼死亡,不畏魂飛魄散而在一起,迪倫選擇了她唯一可依靠、值得信賴的那個人。
可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人卻因門戶不當對,而被家長棒打鴛鴦,他們的內心也不夠堅定,不能突破這個障礙,從而分道揚鑣。只要足夠深愛著對方,不管是什么困難,兩人都能一起攜手應對,一起攜手并進,可往往能做到這樣的,卻是少數(shù)人。他們不夠勇敢,不能像迪倫那樣勇敢地追求幸福,愛情是需要兩個人用心經營的,如若在經營的過程中有一個人半途而廢,沒有勇氣往前走,兩人吵吵鬧鬧,那么最終只能不歡而散了。村上春樹說過:“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
合上這本書,望向窗外,街道上的車水馬龍,喧囂聲、談笑聲和蟬鳴聲匯雜在一起,枯黃的樹葉緩緩地飄落下來,我的心緒仍在悸動不定。
讀《擺渡人》有感4
一本書一個世界,第一次閱讀《擺渡人》這本書是在上學期末,今天我又重拿起這本書,依然被里面的精彩情節(jié)深深的吸引。這本書是英國作家克萊爾。麥克福爾所著,書的封面上這樣寫著:I exist because you need me。
書中講述了15歲的迪倫,在一團糟的氛圍中,滿懷期待的去見素未謀面的爸爸,然而,火車出了事故,迪倫死了,靈魂的引路人崔斯坦帶著迪倫,確切的說,是迪倫的靈魂,行走在荒原,最終又返回了生界的故事。故事里的人物就只有迪倫和崔斯坦,在這長達十幾天的荒原之路上也只有他們兩人相伴。書里說,每個人都有自己心像投射出來的荒原,或風景清麗,或障煙重重,有懸崖峭壁的起伏,也有深不可測的`黑水。最最不忍放下書本的是,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所投射的荒原下,到底還隱藏著些什么。哪怕是你心底里最深的期翼,你都不一定會明了,那到底是什么。
當每個人不清楚自我狀況的時候,都是被引領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是在哪里的時候,都只能被動而無奈的接受被引領。所幸,迪倫有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她要帶著崔斯坦一起回到生界,最終她成功了。
荒原是自我投射的,而這個神秘的擺渡人不也是自我投射的嗎?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明了自我的擺渡人來引領自己,在將要溺水時獲救,在身陷泥濘時被扯出來,在不知道方向時被指引。其實,這個擺渡人,和荒原一樣,也正是自我投射。所以,與其說兩人相伴,還不如直接說,每個人的荒原最終只有自己陪伴著自己,孤獨而堅定的走過。擺渡人引領的是人的靈魂,而指引擺渡人來引領自己的,卻是自己。其實,擺渡人就是你自己!給了我們希望的是擺渡人,其實,就是自己給了自己希望。
讀《擺渡人》有感5
“如果命運是一條河流,誰會是你的擺渡人!边@句話深深地吸引了我。在還未翻開書之前,我印象中的擺渡人是傳統(tǒng)意義上撐著雙槳,用漁船載別人渡河的人。但看了此書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所謂的擺渡人是“陰間使者——黑白無常”的一種存在,他們的任務便是帶著死人的魂兒向閻王爺交差。這樣奇幻的構思深深地吸引著我,讓我一口氣讀完了它,作者克萊兒·麥克福爾的構思可謂是別出心裁了。
“如果我是真的存在,也是因為你需要我。”本書中的主人公迪倫去探望父親的路上不幸死去了,能看見的只有那個男孩崔斯坦,她一心只想回到列車上去,但崔斯坦卻催促她前進。最終,在遭遇了第一次魔鬼的侵襲后,迪倫從霍斯特口中了解到實情,她并不是唯一的幸存者,相反,她是唯一死亡的人。去往地獄的路上,迪倫和崔斯坦經歷了許許多多的磨難,迪倫的關心讓崔斯坦對她產生了好感,兩人暗生情愫,也正是因為這些情愫,讓到了安全地帶的迪倫毫不猶豫地在“生命”和愛情中選擇了愛情,不畏懼死亡,重返荒原,只想要和崔斯坦在一起。也許是上天被迪倫的勇氣感動了,也許是崔斯坦擺渡的靈魂滿了數(shù),兩人都變回了人類,結局是兩人在現(xiàn)實中見面了。
在整個故事中,我和迪倫一起經歷從“生”到“死”,從“荒原”到“安全之地”,書中生動的描述讓我身臨其境,在荒原的夜幕到臨時,我會不自覺地緊張起來,想著他們會不會被魔鬼捉住,下一個安全屋能夠保護他們嗎?小時候經;孟肴怂篮笫鞘裁茨樱瑧延袑砩竦木次分,看著電視中的孟婆湯、奈何橋,十分好奇。
不忘這本書的簡介上寫著:暢銷歐美33個國家的心靈治愈小說,令千萬讀者震顫的'人性救贖之作。但故事的發(fā)展一直很平緩,雖然新奇,但沒有感受到治愈、救贖,直到迪倫毫不猶豫地回到荒原,擰開了門把手,看到她深愛的崔斯坦和傷害她的惡魔,她義無反顧,一路沿著來時的方向,向未知探索而去。我明白了崔斯坦一路對迪倫的保護,使她不被魔鬼吞噬,是對迪倫靈魂的救贖。迪倫不畏懼未知與困難,義無反顧地回到荒原,只為愛。她的愛同樣治愈了崔斯坦,讓崔斯坦有了去往迪倫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想法,兩人雙雙回到人類世界是最為圓滿、令人期待的結局。
回到現(xiàn)實,我不禁深思,曾經閱遍了生死近乎麻木的擺渡人,開始重新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跳出自己一遍又一遍往返的荒原,向愛人的世界走去。迪倫同樣從一個自卑、軟弱的女孩開始變得勇敢,打破常規(guī),不限于安全之地,而反思自己的生活。我是否在日復一日、完全復制的生活中,早已經忘記了那個有遠大夢想的自己。曾經告訴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而今早已習慣了千篇一律的生活,其實只有突破限制,才會有更好的自我,就如同擺渡人美好的結局一樣,我們的夢想也會是美好的。
讀《擺渡人》有感6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這是一個離奇的故事: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無話可說,在學校備受捉弄,唯一好友也轉學離開。這一切都讓迪倫對生活愈覺無望。她決定去看望從未謀面的父親,不了路上失事,爬出殘骸后,卻是一片荒原。
初見此書是在書店無意閑逛,看到譯者竟與父同名,且舊聞其大名,并買下細讀。書讀到最后:他們再一次相遇了,他抓著她的手說:嗨,原來你在這里。迪倫回答說:我在這里。只覺那一刻,山崩、?、石爛、命轉。
乍看,這是一本人類心靈的成長史;細品,才發(fā)現(xiàn)其中的愛與信念。迪倫,因為愛的匱乏,她的心是一片無盡的荒原,穿過荒原后,因為愛的豐盈,她蛻變?yōu)橐粋勇敢堅強的“擺渡人”。而崔斯坦呢?他看透世人、遍閱人世,他不會流血、不會死去,但他的心,又何嘗不也是一片荒原?他渡過形形色色的人,卻只是過眼云煙、本職工作而已。而迪倫的.出現(xiàn),使他為之心動、充實,“我是一個……人。”更加演繹了渡人亦是渡己。
合上書,腦中浮現(xiàn)了錢鐘書對楊絳的那句話:“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錢楊相識前,楊是貴府千金大小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與雪無”;錢是青衣大褂白書生,眉宇間“蔚然而深秀”。結為伉儷后,他們在生活中安逸,“賭書消得潑茶香”;他們在危難中相守,“衣帶漸寬終不悔”。錢鐘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边@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斯人已逝,而楊絳先生的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他擁抱對方的未來,卻也讓自己的明天靠了港。渡人,渡己!
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fā)。
讀《擺渡人》有感7
讀完了克萊兒的《擺渡人》,我受益匪淺。
單親女孩迪倫,15歲的世界一片狼藉: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里經常受到同學的捉弄,唯一談得來的好友也因轉學離開了,這一切都讓迪倫感到無比痛苦。她決定去看看久未謀面的父親。然而,路上突發(fā)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車殘骸之后,卻驚恐的發(fā)現(xiàn)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眼前只剩一片荒原。此時,迪倫看到不遠處有個男孩,男孩將她帶離了事故現(xiàn)場。但是,迪倫很快意識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那個男孩——崔斯坦,她的擺渡人,帶著她穿越荒原,在穿越荒原的旅途中,迪倫知道了剛剛發(fā)生的一切。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他們由陌生到熟悉,有熟悉到相知,由相知到相依,產生了深厚的感情的兩個人,走到荒原的盡頭也相約一同走到那一端——那個所有靈魂稱為“家”的地方,但崔斯坦明白,他不可能去到那里。迪倫到了那里沒有看見崔斯坦居然就毅然回到荒原,去尋找她的擺渡人——崔斯坦,抱著萬劫不復的決心,奇跡出現(xiàn),兩個靈魂如愿以償。迪倫找到了自己所愛,也找到了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
穿越荒原的過程中,迪倫看到了其他成千上萬的靈魂,它們面前都有個光球——它們的擺渡人,引導著他們。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不缺少這樣的光球,那光球或許你已經遇到并且在他的引導下走到了人生的開闊地,或許你還未曾遇到過,不過不用慌張,努力堅持,你一定會遇到引導自己走出低谷的那顆燦爛的光球。
在我度過的13年時光里,我也遇到過不少將我從錯誤或失敗的深淵中拉回寬闊大道上的光球。
我的外公,他不厭其煩的.教導我要做一個好學生,不要學壞樣,告訴我“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時有余”的人生標尺,讓我平穩(wěn)的踏上了人生的漫長旅途。我的爺爺,他仔仔細細地評價我交給他的作文,毫不留情的指出我的不足,讓我更加努力鞭策自己寫出更有文采更具魅力的文章。我的媽媽,她在忙碌中抽時間不斷督促檢查我的學習,講解人生道理,告訴我需勤奮學習,珍惜每一天,要我時刻記住:進入狀態(tài),學習就是享受;心情浮躁,閑著也是痛苦。我的爸爸,時常給我講解和分析數(shù)學和物理知識點。還有我的老師,我的同學們,他們無形或有形中,在無意或有意之中讓我成長,讓我不斷進步……
《擺渡人》是一個史詩一般的動人故事,是《三十九級臺階》和《指環(huán)王》的綜合之作,它令人激奮,恐懼,溫暖,驚心動魄,回歸人生,引人深思。不僅教我們成長學習愛,也引導我們尋找自己的光球,并讓我由衷的感謝他們。
讀《擺渡人》有感8
迪倫的父母在很早以前就離婚了,在學校里被同學取笑,在家里被父母親打罵,連最好的朋友也轉學了,生活過得一點也不如意。有一天,她竟一人坐著火車去找從未見過面的父親,在途中遇難,沒想到她居然是唯一遇難者。她靈魂出竅后,遇到了她的靈魂擺渡人——崔斯坦,他是來指引她到天堂的,他們倆一起穿過荒原,躲過惡魔的襲擊,在此之間兩人產生了愛意。迪倫要跨過分界線而崔斯坦不能,她過去之后傷心難過,經過無數(shù)的艱難困阻,迪倫又回到了荒原找崔斯坦,他們逆流而行與命運抵抗,最終兩人都活過來了。
迪倫在沒遇到崔斯坦之前,生活一直都是枯燥而寧靜的,但他的出現(xiàn)徹底打破了她無味的生活?赐甑蟼惻c崔斯坦在荒原中的驚險過后,讓我有所感觸:①在困難面前不退縮,憑借心中那些執(zhí)念一往直前。②自己認定的事情不要半途而廢。③兩個人之間要真誠相待,不管在何時何地都要對對方好。④不要因為他人的勸告而改變了自身的想法。他人都說不可能時,不敢嘗試的人一點機會都沒有,但敢于嘗試的人就有可能成功,因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⑤生活需要一些善意的謊言,雖然欺騙了他人,但謊言的初衷一直都是為了讓他好。⑥愛具有無窮的力量,它比什么都珍貴,比什么都偉大,我們需要好好珍惜,一旦錯過就會后悔一輩子。
這本書的情感非常豐富,有很多的情節(jié)片段都讓我記憶猶新。例如:
、佟按匏固梗倚枰!彼p聲呼喚,“我需要你!”她的嗓音嘶啞,淚花滾動,“你在哪兒啊?”她哭著,說著,嘴唇顫抖得很厲害,話也斷斷續(xù)續(xù),含含糊糊,“我需要你……!睆倪@看出迪倫失去崔斯坦后,她變得迷茫,不知自己該干什么,只希望他能快點回到身邊,就像孩子與媽媽丟失后,孩子會哭著喊著媽媽一樣,其實一個人依賴另一個人久了,當這個人離開后,這個人就會非常傷心。這的確很正常,但迪倫剛開始與崔斯坦并不認識,從這些動作與語句中,可看出迪倫剛開始與崔斯坦并不認識,從這些動作與語句中,可看出迪倫對崔斯坦的感情有了一點升華,尤其是“我需要你”這一句,深深地感動了我,觸動了我的心弦。
、凇皠e慌”崔斯坦嚴厲地告誡自己,“她嗆了很多水!;她的喉嚨里發(fā)出像銼刀磨東西一樣的喘息聲,崔斯坦終于長出了一口氣;“崔——崔斯坦!彼齑角嘧希叨哙锣碌卣f。“我在!”他回答,聲音里的焦慮顯而易見;“一切都過去了,小天使!彼崧曊f道。這樣親昵的情話竟會從自己的嘴中冒出來,連他自己也覺得詭異。從這次發(fā)生的掉湖事件中?煽闯龃匏固龟牭蟼惖年P心比任何一個人都要大,他的緊張、焦慮、情話無一不透露他喜歡上她了,令人感到欣喜,這情節(jié)跌宕起伏,讓我的心情又上又下,一會兒憂一會兒喜,這樣的情節(jié)設置非常讓我喜歡,出乎意料之外。
、邸拔覑勰恪薄拔乙矏勰,迪倫!薄暗搅四沁吥阍傥俏!比欢匏固雇蝗簧焓謸ё×怂,摟得緊緊的。“不!彼穆曇舻统辽硢。熬同F(xiàn)在。”他們在分離前都吐露了自己的心聲,勇敢的表達了內心的情感,在這里顯得崔斯坦有點迫不及待,因為他知道自己永遠都不能和迪倫一起走下去,兩人的難舍難分,給他們都帶來了各自的痛苦,讓人看了心酸,但看到他們在這一刻一起了,是非常溫馨甜蜜的。
、艿蟼惒活櫳陌参#爸约夯觑w魄散的危險也要回到荒原去找崔斯坦,她的執(zhí)著與勇敢無疑是讓人佩服的,她能放下生命,不顧一切去找他,說明迪倫對他的愛已經到達了一個新高度,勝過一切東西。在沒有擺渡人的'幫助,她獨自一人重回走過的路,依舊有惡魔,可是似乎再兇險,內心的強大信念依舊在支撐著她,她終于找到了他,這時,她變得堅強。
、荽匏固共荒芘c迪倫一起穿過最后一扇門,因為當時他還只是靈魂的擺渡者。但后來迪倫的尋找,他們之間無畏的愛改變了他,他開始會流血,會受傷,容貌不在改變,甚至有了刻骨銘心的愛情,這都是人類特有的屬性。就像那句“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為需要我!钡蟼愋枰,所以他勇敢地來到了現(xiàn)實的世界,給他的小天使最完整的愛。
這本小說是從哪里開始的,就是從哪里結束的,最終完美的結局讓人心動不已。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尋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都是不是有形的枷鎖或隔門,而是來自我們心底的怯懦,對未知世界的恐懼與擔憂。你的信念決定自己的人生,只有無所畏懼的自由靈魂,才能抵達甚至改變美好的彼岸。真正的救贖來自心靈的自我成長與非凡勇氣。
讀完這本書,有幾個問題無法回答為什么,崔斯坦也在火車上,他不是沒有肉體嗎?為什么迪倫被惡魔圍攻時,她只要閉上眼睛,惡魔就不會傷害到她?為什么崔斯坦說著荒原的形成是迪倫的心像,我覺得他在騙她,因為后文說那些其他的靈魂也是跟著擺渡人走這里的?為什么崔斯坦說這是他陪靈魂走的最遠的呢?他之前不是成功的送走了上千個靈魂嗎?
讀《擺渡人》有感9
喜歡看書,也看了很多書,年輕的時候喜歡看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現(xiàn)在經?锤钣嘘P、跟工作有關、也看調節(jié)心理的書。
說到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腦海里一時之間有些茫然,但是很快便出現(xiàn)《擺渡人》三個字,這本書應該是三年前看過的,我平時讀書速度也極快,可以算得上是好讀書不求甚解,很多書一晚或者半天就能看完。
但是擺渡人應該是看了兩遍,每個人看書后的理解不一樣,詳細的內容已然模糊,但常常會在情緒波動的時候想起來一句話:“每個人心中的荒原,只能靠自己才能走出”。
本書作者克萊爾.麥克福爾,是英國文壇備受矚目的實力作家,《擺渡人》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一舉摘得五項世界文學大獎,在英國出版后大受歡迎,暢銷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銷量始終高居英美各大排行榜,被稱為最受讀者歡迎的治愈系小說。
當我們直面生存、死亡與愛,哪一個會是你最終的選擇?
15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在家里與母親總是無話可說,在學校里與同學格格不入,唯一談得來的好朋友也轉學離開了,迪倫的生活一片狼藉,痛苦不堪。
她渴望改變,決定去看望久沒謀面的父親,卻在途中遭遇交通事故,成了列車中唯一死亡的人,跟隨她的靈魂擺渡人大男孩崔斯坦,穿越荒原,到另一個世界。
在長途跋涉中,他們會遇到無數(shù)惡魔的攻擊,而崔斯坦是那個保護她,要護送她的靈魂安全到達彼岸的人。
在險象環(huán)生的日日夜夜里,崔斯坦讓迪倫明白了,荒原的平靜與動蕩,都取決于自己的內心,你的`心平靜,那么荒原就是平靜的,你的心浮躁不堪,荒原就惡魔叢生。
為了不讓惡魔把迪倫拉下深淵,灰飛煙滅,永不超生,崔斯坦拼勁全力保護她,不惜自己受傷,而迪倫也從最初的不敢置信不能接受到后來的坦然面之,兩個年輕人的心漸漸靠在了一起,互相愛上了對方。
在崔斯坦的引導下,迪倫來到了彼岸的天堂,當她知道走過分界線后便再也見不到崔斯坦,這種思念讓她非常痛苦,一路從荒原走來,逐漸成熟并堅強起來的迪倫知道了自己真正追尋的是什么,她決定冒著魂飛魄散的危險逆過荒原回到起點,她要和崔斯坦在一起。
返回的途中,迪倫變得更加勇敢無畏,因為她的心中有信念和愛的太陽,她堅持拖著崔斯坦跋山涉水,回到事故地點。
或許是上天都被這份愛所感動,迪倫蘇醒了過來,而崔斯坦也來到了現(xiàn)實世界,他們再次相逢在新的世界。
事故前的迪倫是一個普通的15歲孩子,甚至有一點孤僻、叛逆,內心脆弱,猶疑不安,此時,她心中是一片荒原,唯有愛,才可以澆灌它茂密生長。
事故后的迪倫堅強、勇敢,即使身處逆境,也有勇氣突破各種束縛,因為愛可以戰(zhàn)勝一切。
而我,每每心中的荒原惡魔叢生之時,就會想起迪倫的故事,明白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于自己的內心。
讀《擺渡人》有感10
《擺渡人》中寫道“:生命就像一條孤獨的河流,誰將成為你靈魂的擺渡人?”生活中,我們想要做的事情千千萬萬,但我們總不能時時依賴別人,我們自己也應該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枝繁葉茂的大樹聽了飛禽走獸的旅行見聞,也想領會世界的浩瀚博大,拜托他們幫忙卻遭拒,于是自己想辦法,結出果實,讓他們把自己的種子遍布大地,從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事情,我們要勤于思考,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要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即使身處險境也能化險為夷。一支穿越大漠的隊伍,被風沙擾的迷失了方向,又累又渴,他們無人可以依靠。后來,他們先是沿著仙人掌根的指向找到了水源,在水源處靜候,等人來取水時為他們指明方向,如果一點人煙都沒有,便支撐到了夜晚,沿著北斗星的指引走出大漠。他們勤于思考,想出了解決的方法,沒有在原地等死,最終走出了沙漠。倘若這支隊伍沒有思考,他們最后的結局將會怎樣?他們是否被困在沙漠之中?他們是否會被風沙吞噬,缺水身亡?所以,我們應該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勤于思考,會成為你成功路上的關鍵的鑰匙。彼得大帝的軍隊要去攻打某個國家,但士兵們因為一路的長途跋涉,腳上被磨出了很多水泡,士兵們苦不堪言,軍隊整體戰(zhàn)斗力下降。于是彼得大帝出了一個好主意,讓士兵們都穿上綁膠布,這樣,就不會再有先前的癥狀了。如果彼得大帝沒有勤于思考,那么他的軍隊會如此強大嗎?他又如何能成功攻下一個又一個國家的`城池,擴充自己的版圖?他又如何能夠成為千古被人們所知曉的帝王?
村上春樹說“:有些悲傷不能向別人訴說,即使說了別人也不會理解,它猶如無風夜晚的雪花靜靜沉積在心底!蹦敲,為什么不勤于思考,解決自己內心的悲哀,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在漫漫無常的人生河流中,為自己指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霧之中,不是隨波逐流,取而代之的是面對任何困難險阻都可以理智應對,不被事物所迷惑。
沒錯,勤于思考,成為自己的擺渡人,會讓你的人生多一份光明,少一分陰晦直至成功的終點。
讀《擺渡人》有感11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01、這是封面上的話,也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
小時候我總害怕孤獨,特別害怕一個人。吃飯要一起,去小賣部要一起,生怕別人說:你看那個人,連個朋友都沒有。后來慢慢地成長,明白這世間有很多事只能一個人做,有很多路只能一個人走,無論父母,戀人,抑或是朋友。
我想起龍應臺在《目送》中的一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適應孤獨,就像適應一種殘疾。柴靜說,“孤獨,是一個人的骨頭。”每一個靈魂孤獨地在這世間行走,有些不甘寂寞,沉浸于紙醉金迷的大千世界之中,人聲鼎沸,卻更加悵然若失。
有人問我,“你說,兩個人一定比一個人不孤獨嗎?”我一時默然。其實我遇到過。一盞寒燈,窗邊對坐,酒慢慢地酌,話慢慢地說?墒敲恳痪湓挾寄敲闯林兀敲瓷羁,問的是直達靈魂的問題。你問的那么誠懇,他想的那么認真。于是你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茫茫人海萬千靈魂之中,面前的這個靈魂好像無需多言,他自會懂你。
我當然明白,這有多難得。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而可語言者無二三,我想這話說的是對的,但并不一定悲傷。史鐵生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大哥,他有一篇文章叫做《好運設計》,如果一個人從出生開始一直好運,人生中的'坎坷都不曾遇到,他會感到快樂與幸福嗎?未嘗苦澀,怎知甘甜。
生命中的苦難并非沒有意義。至少它會讓你懂得苦難本身,以及經歷過所帶來的自信和閱歷。就像爬山,沒有經歷漆黑的夜與痛苦,又怎會涌起在黎明日出那一剎那的激動。
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我們從生那刻就決定了,終將一個人面對死亡?墒,在這孤獨的旅程之中,有些河流會交匯,共同走完那段原本孤獨的路程,共同度過那十之八九的不如意?烧Z言者有二三,何其幸運。
02、崔斯坦對迪倫說:“我,是你的擺渡人!
荒原,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場地,這個讓人瑟瑟發(fā)抖的神秘地域。正如擺渡人崔斯坦介紹的,“荒原位于兩個世界的中間,每一個靈魂都要穿過他們自己的荒原,荒原里之所以出現(xiàn)狂風與暴雨、陽光與草地,其實就是你內心的映射。”
我后來很偶然的機會,意識到不同人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件事同一個人;蛟S世界的樣子,取決于你看待它的眼睛。正如笛卡爾那句“我思故我在”,世界是你眼中的世界。
擺渡人的任務是引導靈魂通過荒原,讓他們接受自己已經死亡的事實。路途上充滿了魔鬼,稍不留意他們便會撕咬你,拉扯你,一旦被抓住拖入地下,就只能萬劫不復。崔斯坦擺渡過很多靈魂,有時候自保經常會占上風,所以有時候靈魂會因此被魔鬼抓住。但眼前這個靈魂太重要了,崔斯坦哪怕犧牲自己也要護她周全。當?shù)蟼惪粗嘁粔K紫一塊的出現(xiàn),眼淚終于忍不住奔涌而出。如果我真的存在,那也是因為你。抵達邊界,迪倫轉過身來,“我愛你!彼緛硐胫幸淮蠖训脑,可是似乎沒有意義。崔斯坦猶豫了,他知道自己無法跨越邊界。迪倫成功之后,應該他們應該就沒有以后了吧。
如果告訴她真相,崔斯坦確信她是萬萬不肯走的。對不起,我很抱歉。能自渡者方能渡人,迪倫又何嘗不是崔斯坦的擺渡人。不惜一切重回荒原,這是大多數(shù)人想都不敢想的,僅僅為了這份感覺,值得冒永遠沉淪的風險嗎?
我想很多事情,就是因為不計代價,所以才顯得彌足珍貴。即便這個世界再好,只是沒有你,我無法忍受。他坐在隧道出口的左側,手放在膝蓋上,注視著她!班!薄班。”她也輕聲回了一句,嘴唇顫抖著露出了微笑,“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
讀《擺渡人》有感12
自從讀了《擺渡人》這本書之后,我便開始后悔了,后悔自己為什么不早點讀這本書。
《擺渡人》是英國作家麥克爾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書,曾被翻譯成不同文字在世界上33個國家出版。英國報刊曾這樣評價這本書:這是一本心靈治愈系小說,也是人性救贖之作。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中學里被同學們嘲笑的女孩——迪倫。她的母親是一所醫(yī)院的醫(yī)生——瓊。瓊與丈夫在迪倫五歲時離了婚,所以迪倫已經有十年時間沒有見過她的父親了。終于有一天,迪倫從母親那兒找來了父親的.電話,答應父親星期六去他那兒呆上一個星期,去陪陪他。就在去往父親那里的途中,迪倫不幸遇到了兩列火車之間的車禍——兩輛火車相撞了。而不幸的迪倫因為被一個胖女人壓著身體,所以成了這列火車上唯一一個沒有逃生出去的人。
迪倫的靈魂離開了身體。當她終于走出火車車廂時,遇到了一個看起來只有十六歲大小的男孩子。男孩說,他是她靈魂的擺渡人。于是,在抵達安全屋的一次次困難經歷(也就是多次遇到魔鬼)中,迪倫與男孩兩人慢慢產生了感情?墒,擺渡人的任務完成了,要趕著去接下一單了,所以,在消失之前,他給了她一個吻。迪倫十分傷心。就在這時候,一個人出來了,把迪倫帶到了一個類似圖書館的地方,這里保存有所有靈魂及他(她)的擺渡人的記錄。最后,迪倫去了一個德國士兵那兒,從他那里知道了靈魂回歸尸體的方法。可是,迪倫并沒有那么做。于是,那個擺渡人又回來了,勸她回去。而這本書的故事到此也結束了。
讀完了這本書后,我感慨萬千,也深深體會到了不少人生哲理。是的,這是一本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的書!
讀《擺渡人》有感13
一本書、一個世界、一段故事,有時候不得不佩服作家的想象力,人死后的靈魂依然是一個實體。第一次看到《擺渡人》時,并沒有太大的興趣,只是為了消遣時光?吹綍姆饷娈嬛粋老人拿著船槳在大海中央靜靜地坐著,好像在遠望,又好像在沉思,自己的腦海中空空如也,想象不到接下來的情節(jié)。然而,進入其中才發(fā)現(xiàn),它的故事意味深長、令我久久難以忘懷。
書中描述的是一個15歲的女孩迪倫為逃離自己一片狼藉的生活,踏上了尋找久未謀面父親的那趟列車。然而旅途并非想象中的美好,幸福也沒有如約而至,而是災難從天而降——火車竟然在中途發(fā)生了事故,她以為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但其實她才是唯一的逝世者,幸好,她遇到了她的靈魂引路人崔斯坦,他在那充滿邪惡又人煙稀少的荒原上用寬容的態(tài)度和勇敢的精神帶領著迪倫、保護著迪倫,穿越茫;脑呦蛄私K點,在這期間他們從最開始的依靠、信賴、慢慢變成了純潔的愛戀?蛇@份愛注定是他們所承受不起的,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歸宿和使命。當?shù)蟼惪缭竭@段命運終點時,轉身后,崔斯坦卻早已消失在茫;脑。驚恐又痛心的迪倫做出了一個驚天決定,原路返回那充滿恐懼又邪惡的荒原去尋找自己的愛人,這會讓她再一次陷入無限恐懼中,甚至是灰飛煙滅,但這都難以阻擋她尋找他的堅定步伐。我想此刻的迪倫,迎來了她真正的成熟,她不再是那個畏畏縮縮、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女孩,她愿意為愛沖破所有的障礙,勇于承擔,勇敢面對,即使沒有任何保護,她都堅信自己的初衷......
當然,故事是感人的,而結局也是美好的,他們在這個光明的.世界再次相遇了。當看到她嘴角顫抖著露出了微笑對他說:“原來你在這里”“我在這里”時,淚水已經毫無征兆地淹沒了臉頰,那種好像經歷了所有的災難與不幸,我們依然能緊緊相擁,不曾離開。
故事的主人公雖然是成年前夕的少女,但每個人都是從青春這個階段過來的,很多人年少時的夢想和情愫在青澀的時候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可能綿延至成年也并沒有放棄。在成年之后的工作生活里,當大多數(shù)人都變得越來越成熟、表面榮辱不驚的時候,如果內心仍然能夠保持被一些人和事觸動、對生活還有所期待和渴望,是一件多么值得慶幸的事。
從生到死,從死赴生。每每回想起書中的情節(jié),心中不免還有悸動、擔心和恐懼,但更多的還是感動和欽佩,面對生活中任何渺茫的希望,她都會渴望去改變,并堅信人生的每個奇跡都由自己去創(chuàng)造,迪倫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如果我們的人生被抹成了一片黑暗,我們有沒有勇氣去掉黑暗尋找光明?迪倫用生命與靈魂的不懈追求告訴我們:禁錮我們的從來不是枷鎖,而是心底的懦弱、對未知世界的恐懼和擔憂。信念決定了人生,只有無所畏懼,才有可能抵達人生的美好彼岸,離合和悲歡是可以逆轉的。
“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希望你不管經歷多少的世事磨難,歸來時仍能保留少年時的赤子之心。
讀《擺渡人》有感14
我十分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世界名著,體會和領悟全世界的文學大家們的文化底蘊,從這些優(yōu)秀的作家身上學習到知識和營養(yǎng),而《擺渡人》就是一部我很喜愛的作品。
《擺渡人》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十五歲的單親女孩迪倫,去尋找自己的生父,但在途中發(fā)生了意外。迪倫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在那兒,她遇見了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人——崔斯坦。他的任務是把迪倫的'靈魂安全地送到天堂。在這期間,遇到了許多波折,但最后還是完成了任務?墒,迪倫舍不得崔斯坦,就回去找他……我對書中印象最深的人是——崔斯坦。
首先,他是對愛情十分專一的人。雖然途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都不會放棄這份情感,甚至會為了愛的人舍棄自己的生命。現(xiàn)在社會就缺少這種人。
其次,他也是對一件事盡心盡力完成的人。舉個例子吧,要把迪倫送到天堂,沿途要經歷很多困難,但他沒有放棄,而是費盡自己全部的力氣完成。之后,當他接到下一個把靈魂送往天堂的任務,也依舊盡心盡力去完成。
最后,我覺得他一個十分完美的人。對愛情專一,對工作專注。特別是愛情。這讓我想到一句話:真愛之路,從無坦途。作者:蔣雨航
讀《擺渡人》有感15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像是迪倫的那一場靈魂之旅,我們會遇見高山和泥濘也會遇見嘶吼著的猙獰的魔鬼,但是同樣的我們亦會有一個讓我們堅定不移深愛著的崔斯坦,那是光明,是信念,愛,自信等正能量。
這兩天一口氣讀完了克萊爾的《擺渡人》,本來計劃著一周時間讀完,自從昨天晚上開始閱讀,被迪倫的靈魂之旅深深吸引,故事情節(jié)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讓人無法只在每天的閱讀時間閱讀計劃好的章節(jié)。
整本書講述了迪倫死后在擺渡人崔斯坦的保護和引導下經歷重重困難穿過荒原走向另一個世界,最終因對崔斯坦的愛戀重返來時的路,到荒原尋找崔斯坦,最終他們一起回到了人間的`故事。
書中的荒原是迪倫的內心映像,包括他們途中的避難所也是迪倫的心像所創(chuàng)造,當?shù)蟼愋那殚_朗的時候天氣便大好,他們可以安心趕路,當?shù)蟼愋睦锔械胶ε,心情越是陰沉時,天空便開始變得陰沉,躲在黑暗中的魔鬼就會嘶吼著朝他們飛來,越是恐懼魔鬼便會越聚越多,腳下的路也會越變越難走。
當她歷盡艱險到達另一個世界的時候,她內心念念不忘的是崔斯坦,在喬納斯的引路下,她訪問了伊萊扎之后知道自己重返來時的路若是失敗便會魂飛魄散再也無望和自己的親人相聚,還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返回荒原的路。一路上沒有了擺渡人的保護她憑著信念和心中的光與魔鬼和路途中的障礙斗智斗勇,終于找到了她心愛的崔斯坦。
其實和崔斯坦重返人間,迪倫戰(zhàn)勝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魔鬼,所謂魔鬼和重重阻礙是她內心深處的陰暗面,是恐懼,自卑等負能量,正如崔斯坦告訴迪倫的那樣,他們穿過荒原那些泥濘和高山都是迪倫的錯,因為他們所遇見的都是迪倫的心像。
正如張德芬所言的"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你所看到的不過是你內心的影像".我想這便是這部書被稱為影響深遠的心靈治愈之書的原因,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就像是迪倫的那一場靈魂之旅,我們會遇見高山和泥濘也會遇見嘶吼著的猙獰的魔鬼,但是同樣的我們亦會有一個讓我們堅定不移深愛著的崔斯坦,那是光明,是信念,愛,自信等正能量。
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會靠著對崔斯坦的渴望而戰(zhàn)勝魔鬼和泥濘找到我們來時的路。然而無論是魔鬼、泥濘亦或者美好的崔斯坦都是我們內心的映射,這里還要引用張德芬曾經在她的書中提到的"你恐懼都會持續(xù)",同理你期待的也會如約而至。
愿每一場靈魂的跋涉都能戰(zhàn)勝魔鬼和泥濘找到自己的崔斯坦。
【讀《擺渡人》有感】相關文章:
讀《擺渡人》有感01-24
讀擺渡人有感01-22
讀擺渡人有感04-16
讀《擺渡人》有感03-01
(必備)讀《擺渡人》有感09-10
[必備]讀《擺渡人》有感07-21
讀《擺渡人》有感(15篇)02-17
讀擺渡人有感15篇10-18
讀《擺渡人》有感15篇02-11
讀《擺渡人》有感精選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