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導游詞
作為一名樂于助人的導游,總歸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講解當?shù)氐幕厩闆r,介紹風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優(yōu)秀的導游詞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開封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開封導游詞1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
歡迎來到鐵塔公園參觀游覽,希望通過我的導游講解能使大家更多的了解開封、了解鐵塔。
開封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七大古都之一,歷史上曾有七個朝代在此建都,并且市區(qū)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素有北方水城的美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得開封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在眾多的文物古跡中,鐵塔作為開封的象征展示著古城人民的睿智和堅強,開封人都以擁有鐵塔而感到自豪。
鐵塔公園是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qū),百家名園之一,坐落在開封城的東北隅,總面積為37.24公頃。園內的主要景點有:天下第一塔石碑、盆景苑、靈感院、接引殿、鐵塔、鐵塔文物陳列館、何公軒、開封古城墻,以及月季園、上方苑、竹園、鐵塔湖等等,鐵塔公園集文物古跡、園林藝術為一體,一展風姿,廣迎四方游客。
鐵塔一帶古時是一座佛教寺院,最初建于北齊天寶十年〈559年〉,名獨居寺。唐代,開元十七年〈720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jīng)汴洲,在獨居寺旁設行宮作短暫休息時,游幸獨居寺,下詔改獨居寺為封禪寺。到了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于開寶三年〈970年〉以北宋開寶年號,改其名為開寶寺。在此前后,北宋朝廷連年撥款擴建開寶寺寺院,使開寶寺規(guī)模宏偉,殿堂壯麗,齋舍完備,僧侶眾多。內部劃分為二百八十區(qū),設有福勝院,上方院,等覺院,永安院,雙林院,仁王院等二十四禪院,成為京城最大寺院之一,和大相國寺共同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當時京師立左右街僧錄,左街相國寺,右街開寶寺,同為首都佛教寺院領袖,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到寺院內游幸,祈禱和宴享,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寺內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為宋代聞名遐邇的皇家寺院,在國際佛教界影響巨大,同國際間的佛事活動往來很多,開寶寺進入歷史上鼎盛時期。其規(guī)模宏闊、巍峨壯麗,加之北宋歷代皇帝時常游幸、祈禱,故而寺院名聲大噪,成為宋代聞名遐邇的巨剎。但因歷代戰(zhàn)亂和黃河多次沖淹,開寶巨剎如同當時的氤氳煙火一樣,早已蕩然無存,當我們登鐵塔觀行云之際,不能不激起對往夕開寶寺盛觀的遐想。
開封鐵塔景區(qū)導游詞默認分類除了文物古跡,園內還有盆景苑、靈感院、竹園、上方苑、賞心園、梅園等多處景點,把江南園林和北方園林,中國古典園林和現(xiàn)代園林的風格巧妙的融為一體,亭臺樓閣、小橋流水,花草樹木相映成趣,一步一景,步移景變,美不勝收,構成了意境深遠的游覽空間。
開封導游詞2
說話間我們已進入開封市內,位于我們大巴車前方的就是著名的宋都御街。臨街有大小店鋪53家,總建筑面積一萬五千多平方米,全長四百米,街寬三十米。請大家往窗外看,眾多仿宋建筑一字排開,中間是高大的'牌樓,牌樓前后都有“宋都御街”的匾額。前邊匾額是楊尚昆所題,后邊匾額則為書法名家沙孟海所題。御街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游幸而往返經(jīng)過的主要道路。
朋友們!大相國寺馬上就要到了,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大相國寺的情況:大相國寺位于開封市中心,該寺歷史悠久,是我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始建于北齊天保6年,也就是公元555年,是我國十大名寺之一。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唐睿宗為了紀念他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推崇,多次擴建,占地達500余畝,殿宇瑰麗宏大,有“金碧輝煌,云霞失容”的美譽。鼎盛時期,養(yǎng)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后因戰(zhàn)亂水患而毀損。清康熙10年重修,清乾隆31年再次重修。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每年元宵時節(jié),都要在這里舉辦大型燈會。
開封導游詞3
據(jù)史料記載,開封鐵塔的前身是座木塔,位于開寶寺福勝院內,始建于太平興國七年,也說是公元982年,建成于宋太宗端拱二年,謂之福勝塔,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有金光出相輪,車駕臨幸,舍利乃見,因賜名靈感塔”,是宋太宗用來供奉吳越國進貢的阿育王佛舍利用的。
鐵塔的建造開始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但何時落成,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確切記載。這是鐵塔歷史上的一大懸案。據(jù)河南大學教授魏千志考證,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王慣撰寫一部《北道刊誤志》,此書對京師(開封)名勝,記載頗豐,而唯獨緘口不言開寶寺塔。
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日本國僧侶成尋曾在開寶寺福勝院等處參觀禮拜,其記述當時的情景說,原藏在靈感木塔下的佛舍利,現(xiàn)“宿置”于“一間小殿”中。建塔的目的就是奉藏舍利,舍利置于“小殿”中。說明新塔尚未建成。又據(jù)魏千志教授躬身登臨鐵塔考查,塔身的第三層磚上出現(xiàn)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在位的最后一年)的年號,塔頂發(fā)現(xiàn)“熙寧”(神宗第一個年號)字樣的琉璃磚。再參照日僧成尋《參天臺五臺山記》的有關記載,這就說明,鐵塔最后的.落成時間,大概在神宗熙寧年間的后期,亦即1073年至1077年之間。
鐵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后總共經(jīng)過近30年的時間。但這僅是魏千志教授的一家之言,鐵塔確切的落成時間,仍尚有待于碩學博聞之士釋疑解難。
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5個朝代以及民國時期漫長歲月,遭受地震43次,冰雹1O次,風災19次,河患6次,雨患17次,其間曾數(shù)次增補葺修。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周王重修,塔內嵌置黃琉璃阿彌陀佛48尊,兩旁刻字足證。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周王又增修,有碑記證明。又據(jù)近人關百益(曾著《鐵塔》和龍非了(曾著《鐵塔考察記》)考證,在塔身上數(shù)層的琉璃花紋磚面上周圍,發(fā)現(xiàn)有明洪武二十九年仲夏、正德七年(1520年)十二月、嘉靖八年(1520年)六月、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三月及六月、萬歷五年(1577年)四月及五月、萬歷六年(1578年)四月、萬歷十八年年(1590年)十一月、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夏四月等字樣。
開封導游詞4
虹橋猶如一道彩虹,橫懸于汴河之上,在展閱《清明上河圖》時,我們可以看到一座造型優(yōu)美的木質拱橋,據(jù)專家研究,圖中的虹橋為中國十大古橋之一,是著名的木拱橋,始建于1050年,為當時北宋京城的水路運轉暢通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后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座虹橋是按照原圖建筑的。仿虹橋跨徑25米,高5米,跨度比為1:5,橋面上共設有三個行道;左右兩邊的為步行道,供路人行走,中間的`為馬道,供車馬通行。橋的兩邊設有四根望柱和四根9米高的立柱,頂部有一圓盤,上面站立白鶴,可以隨風轉動,對照下面的十字交叉木,可以知道白鶴所指的方向就是風向了,這個就是古代的風向標。
虹橋飛架在汴河之上,據(jù)史書記載,汴河始鑿于戰(zhàn)國時候的魏,通于隋,暢于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長江,為北宋南北貫通的經(jīng)濟大動脈,各地所產(chǎn)的糧食所收的賦稅,各種奇珍異果都是沿著這條河運到京城來的。汴河對于當時的北宋可謂是立國之本。由于舟船往來,客商眾多,汴河兩岸店鋪林立,河中舟船如梭,一派繁榮景象。今天的虹橋下面就是東京碼頭,諸位感興趣的話,可以蕩起宋式木船,飽攬北國水城的萬頃碧波。
好了朋友們,由于時間關系,清明上河園南苑的講解暫時先告一段落。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動和拍照的時間,半個小時候在原地集合,小張將帶大家去參觀北苑的拂云閣,宣德殿和宣和殿。
開封導游詞5
你們好!一路辛苦了。
首先,對各位來賓光臨我們古都開封表示熱忱的歡迎。我是開封_×旅行社的導游_,這位是開封市_汽車公司的司機_師傅。今天能與大家相識并為您提供導游服務,感到非常榮幸。愿我們能友好相處,相互配合,共同度過在開封觀光旅游的美好時光。
各位來賓,開封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著名的七朝古都,也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今天各位光臨開封,愿這座古城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印象,衷心祝愿大家旅行愉快,盡興如意。
開封作為中國八大故都之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秀”四大特色。在前往景區(qū)的路途中,我先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開封基本概況。
開封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位于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東部,北依黃河,南接黃淮平原,東連華東諸剩總面積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546平方公里;總人口506萬人,市區(qū)人口84.2萬人。開封市現(xiàn)轄杞縣、通許縣、尉氏縣、開封縣、蘭考縣五個縣;市區(qū)所轄龍亭區(qū)、順河回族區(qū)、鼓樓區(qū)、禹王臺區(qū)、金明區(qū)和汴西新區(qū)(也稱開封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六個區(qū)。
開封的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溫暖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 14.52℃,極端最低氣溫為-16℃,極端最高氣溫為42.9℃;平均降水量627.5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月份,冬季降水量最少,約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開封地勢平坦,境內無山,均為廣闊平原,土壤多為粘土、壤土和沙土,適宜農(nóng)作物種植。
開封境內河流眾多,分屬兩大水系。黃河大堤以北灘區(qū)為黃河水系,總長88公里,流域面積263.76平方公里;黃河大堤以南屬淮河水系,主要河道有惠濟河、馬家河、黃汴河、賈魯河、渦河等,流域面積5913.06平方公里。市郊主要湖泊有柳池、黑池、龍亭湖、包公湖、鐵塔湖、陽光湖等,坑塘星羅棋布,共有水域面積9.54平方公里,總儲水量約為410萬立方米,素有“北方水城”之稱。
開封古稱汴梁、汴京、東京,簡稱汴。初次到開封的朋友,一定想知道“開封”之名的來歷和她的`歷史吧!下面我來說一說:
開封之名源于春秋時期,當時,鄭國君主鄭莊公選擇這里修筑儲糧倉城,便勸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到了漢代景帝時(公元前156年),為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這便是“開封”的由來。
開封建城的歷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戰(zhàn)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朝代定都于此,所以開封素有“七朝都會”之稱。特別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jīng)九代帝王。當時,東京城周闊30余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150余萬,是一座氣勢雄偉,規(guī)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會。古人曾這樣描述當年宋都的輝煌:“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更是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北宋時期,科技發(fā)達、經(jīng)濟繁榮、人文薈萃,創(chuàng)造了一代燦爛輝煌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圖強變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飛,以及歐陽修、范仲淹、司馬光等眾多歷史名人,都曾在開封留下過光輝的足跡。其成就業(yè)績,作為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至今仍在海內外廣為傳揚。
是的,開封在歷史上曾為中華民族文明史寫下過絢麗的篇章。
開封導游詞6
大宋.東京夢華
演出實景期工程,反映了皇家園林建筑的宏偉,園中還建有大型宋代游樂場所,蕩秋千、蕩宋船、知難而進、進退兩難、平衡競標等宋代民間娛樂設施讓您盡情恣意,每天晚上,開封市在該園巨資打造的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極度華麗的.視覺場景更是深深吸引著中外游客。
宋都御街
位于開封市中山路北段,是為再現(xiàn)宋代御街風貌,于1988 年建成的一條仿宋商業(yè)街。據(jù)史記載:北宋的東京城富麗堂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街道就是御街了。御街是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關大道,它從皇宮宣德門起,向南經(jīng)過里城朱雀門,直到外城南熏門止,長達十余里。是皇帝祭祖、舉行南郊大禮和出宮游幸往返經(jīng)過的主要道路,所以稱其為“御街”,也稱御路,天街或者宋端禮街。 包公祠 位于開封市包公湖畔,占地一公頃左右。主展區(qū)有大殿、二殿、東西配殿、回廊、碑亭、大門、二門等,陳列包公銅像、銅鍘及包公斷案蠟像、包公史料典籍、《開封府提名記碑》、碑文等。風格古樸,莊嚴肅穆。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于開封市中心,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傳說中,原為戰(zhàn)國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宅院。后寺院毀于戰(zhàn)火,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重建。該寺歷史悠久,是我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相國寺原名建國寺,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占地達500余畝,轄64個禪、律院,養(yǎng)僧千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端疂G傳》描寫的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故事,就發(fā)生在其所轄之地。后因戰(zhàn)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目前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jīng)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復建鐘、鼓樓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旅游景點。
開封導游詞7
時光倒流游汴州,東京夢華一日游。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開封大型民俗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熟悉中國歷史和藝術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圖》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傳世名作,圖中描繪了宋代京都的繁榮生活和景象。而清明上河園則是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圖中布局,采用宋代營造法式,結合現(xiàn)代建筑方法,按照1:1的比例復原,集中再現(xiàn)了原圖中的風物景觀和風土民情,使您“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在觀看了隆重的開園儀式后,我們來到了清明上河園內,走進園內,迎面看到的是一座長16米,高3米的大型浮雕,浮雕前是漢白玉巨石人像雕像《情系東京》,一代名師張擇端手捧恢宏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歡迎您的到來。接下來,我先給大家介紹一下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吧。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山東諸城人,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年輕時游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他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園》真實的描繪了北宋東京的繁榮景象,是我們研究宋代經(jīng)濟,政治,風俗,建筑,科學等珍貴的歷史資料。原作現(xiàn)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在這幅長525厘米,寬25厘米的畫卷中,有各種人物684個,牲畜96頭,房屋122座,船25艘,既有巨商富賈,也有街頭小販;既有城樓紅橋,也有行舟路人,就連算卦先生也看得到,專家們還在店鋪中發(fā)現(xiàn)了算盤,這個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器。
清明上河園占地600畝,建筑面積3萬余平方米,整個園區(qū)分為南苑北苑兩個部分。南苑重在表現(xiàn)市井生活,民俗風情;北苑重在表現(xiàn)皇家園林,宮廷娛樂。園內可看景物繁多,讓我們先去看看著名的虹橋吧。
開封導游詞8
清明上河園中一共有8個功能區(qū)、4個文化廣場、4個文化展示廳,現(xiàn)在您所在的這個廣場,是主題廣場。因為《清明上河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汴河兩岸的漕運景象。為了增加清明上河園的歷史感,我們在廣場中央專門修造了一艘仿宋代貨船。北宋時期,我國的經(jīng)濟重心從黃河地區(qū)己經(jīng)轉移到了長江以南,每年要通過運河從南方運輸數(shù)百萬糧食和大批布帛等物資到開封,以供應皇室、官員和駐軍,因此需要修建大批運輸用船,官辦造船和民間造船業(yè)都相當發(fā)達。宋代造船的一大顯著特點就是建造大型船舶的能力提高了,據(jù)記載,當時已經(jīng)制造出載錢二十萬貫、米一萬二千石的大船,號稱萬石船。古時候的一石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百二十斤;您可計算一下,這樣的船能載多少重量.并且,宋代貨船種類很多,制造工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您看,人工建造的噴泉從船下緩緩涌出,使船產(chǎn)生在水中行駛的動態(tài)感覺。這喻示了我們開封清明上河園為了弘揚祖國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將乘風破浪,不斷前進。在此,我們也祝愿您在人生的旅途中一帆風順。
廣場上的白鴿是和平的使者,您可以去喂喂它們。它們可能會飛到您肩上以表示歡迎,請不要害怕。您可以拍照留念,作為到清明上河園一游的美好紀念。
您眼前這座橫跨于汴河之上、形似彩虹的橋就是被稱為“中國十大古橋”之一的虹橋,也就是《清明上河圖》中的.主體畫面。
虹橋采用疊梁木拱無柱結構,這種樣式最早出現(xiàn)在山東青州,當時是木制結構,現(xiàn)在我們用鋼筋混凝土加以重建。它橫跨25米,高5米,寬9.8米。由于沒有橋墩,更加便于行船,所以北宋時東京僅汴河上就3座這種樣式的橋梁,極大地方便了京城的交通。您看,橋的兩端各有兩根9米高的柱子,每根頂端部有一個能自由轉動的圓盤,盤里站著一只遠望的
白鶴。白鶴的羽毛有5兩重和8兩重之分,只要風一吹就能隨著圓盤轉動,人們可以根據(jù)柱子上的十字型交儀木來辨別方向。這就是古代的“風向標”。
當您站在虹橋上,3800米汴河的風光盡收眼底。北宋時汴河橫穿整個城市,給開封帶來了空前繁榮,被稱為“大宋建國之本”。因為水上運輸?shù)姆奖憧旖,商人多在河邊買賣交易,尤其橋的兩端更是商鋪林立,當時的人稱之為“河市”,人們到河邊進行貿(mào)易也稱為“上河”。
開封導游詞9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的美名傳于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
“開封府”位于開封市包公湖東湖北岸,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開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根據(jù)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九個區(qū):
一、以鳴冤鼓、戒石、大堂等為主體府衙文化區(qū);
二、以梅花堂為主體的包拯傳說文化區(qū);
三、以太極八卦臺、三清殿為主體的道教文化區(qū);
四、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體的刑獄文化區(qū);
五、以拱奎樓、桂籍堂為主體的科舉教育文化區(qū);
六、以英武樓、校場為主體的游藝文化區(qū);
七、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跡為主體的府尹人文文化區(qū);
八、以潛龍宮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的.事跡為主體的帝王文化區(qū);
九、以范公閣、曲橋、明鏡湖、弦月山為主體的休閑文化區(qū)。
作為主題景區(qū),“開封府”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文明傳承,突出包公在府衙文化中的靈魂作用;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jīng)營理念。在開封府,不僅有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由此登基,還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科學家在此任職。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一身浩然正氣,清正剛毅,栩栩如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包公銅像。根據(jù)專家考證,創(chuàng)編的再現(xiàn)宋代的開封府的“開衙儀式”、“包公斷案”、“包公演武場迎賓”和“榜前捉婿”、“噴火變臉”等豐富多彩并有游客參與的表演活動,讓您真切地體會到“游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
開封導游詞10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就是開封大型民俗主題公園清明上河園門口,許多熟悉中國歷史和藝術的朋友們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宋代著名畫家的傳世名作,畫中描繪了宋代京都開封的生活和景色,是有關專家研究我國宋代歷史最簡潔的圖文資料。開封清明上河圖以《清明上河園》為藍本,按照圖中布局,利用宋代營造法式,結合現(xiàn)代建筑方法,集中再現(xiàn)了原圖的風物景觀和民俗風情,使您“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
一起走進清明上河園,現(xiàn)在我們看到一幅長16米,寬3米的大型浮雕,浮雕前是漢白玉石人像雕塑《情系東京》。一代名師張擇端手捧恢弘歷史長卷《清明上河圖》歡迎您來到清明上河圖。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張擇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圖》吧!
張擇端字正道,號文友,山東諸城人,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年輕時曾游學京師,擅長繪畫,曾任翰林圖畫院侍詔。為紀念張擇端,我國著名雕塑藝術家陳修林教授取中華石材之鄉(xiāng)山東萊州的百色花崗石創(chuàng)作出了這尊高大塑像,石象后面則濃縮了清明上河圓,栩栩如生的再現(xiàn)了太平盛世時開封的繁華景象和民俗生活。
清明上河圖長525厘米,高25、5厘米,既有巨商富賈,也有街頭小販,既有城樓虹橋,也有行舟路人,就連算卦先生也能看的到。專家還發(fā)現(xiàn)了店鋪中的算盤,算盤這種世界上最早的計算工具究竟何時發(fā)明,目前專家們也無法考證,但清明上河圖上的算盤可以肯定的'說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圖文資料里最早見到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們研究宋代經(jīng)濟、文化、建筑、民俗珍貴的歷史資料。在現(xiàn)在收藏與中國歷史博物院。
現(xiàn)在清明上河園景區(qū)呢,占地500畝。其中水面120畝,總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仿照原圖設驛站、民俗風情、特色食街、宋文化展示區(qū)、花鳥魚蟲、繁華京城、休閑購物和綜合服務等八個功能區(qū),并設有校場、虹橋、民俗、宋都等四個文化區(qū)。游覽清明上河園,你可億跨虹橋,等上善門,下榻古驛站。
現(xiàn)在我們所在的橋是虹橋,下面的河是汴河,據(jù)史書記載,汴河始于戰(zhàn)國時的魏,通與隋,暢于宋,上起河洛,下至淮泗,直通長江,是北宋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各地所產(chǎn)的糧食,所收的賦收都是沿著這條河運到京城來的。汴河對于當時的北宋來說至關重要。由于舟船如梭,商賈云集。今天的虹橋下面是東京碼頭,諸位感興趣的話,可以黨旗宋木船飽覽北國水城的萬頃碧波。
清明上河園展現(xiàn)的是宋文化,大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里面的工作人員都是穿著宋朝服裝。還有宋朝特有的東西,對,你們看,這兩位算卦,他們是我們清明上河園專門從武當山請來的,據(jù)說算的挺準的。另外,園里還有還有一些宋朝的表演節(jié)目。如王員外招親,馬球賽,梁山好漢劫法場等。現(xiàn)在王員外開始招親了,漂亮的小姐已經(jīng)登上繡樓了,大家現(xiàn)在去看搶繡球吧!
開封導游詞11
鐵塔是因其卓絕的修筑藝術馳名遐邇的。鐵塔現(xiàn)高55.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底層每面闊4米多,向上逐層遞減,層層開設明窗,一層向北,二層向南,三層向西,四層向東,以此類推,其余皆為盲窗。設計明窗,除有采光、透風、了望之用,還能減緩強風對塔身的沖擊力。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又在塔心柱正對明窗之處,鑲嵌了琉璃佛磚,維護塔心柱免受風力侵蝕。
遠看近觀,鐵塔好像是一座木塔,小巧剔透。本來設計師在設計建造鐵塔時,采取仿木結構,它以很多外形大小各異的“結構磚”相組合。這些構造磚,就像經(jīng)過斧鑿的木料一樣,有榫、有眼,組裝起來,周密合縫。塔身的'檐、椽、瓦等,也俱為琉璃磚所成。磚型的規(guī)格化是我國佛塔建筑的一大提高,能夠砌出各種仿木結構,這些特色使鐵塔在我國佛教建筑史上占領主要位置。
粗壯的塔心柱是支撐塔壁,抵抗外力的中心局部。各種不同用處的外壁磚瓦構件通過登道與塔心柱嚴密連接,異常堅牢,渾然一體,具備很強的抗震才能。九百多年來,鐵塔歷經(jīng)地震、狂風水災,特殊是1938年5月,日軍用大炮對鐵塔進行轟炸,北面從第四層至第十三層的各級檐角、塔壁遭遇到不同水平的損壞,但依然矗立。對此,民間老人們說明說:鐵塔作為一座佛塔,閱歷如斯多的災害而不倒塌,是受佛祖保佑的成果。佛教信任三世循環(huán),所以當?shù)匦欧鸬陌综懦8嬷慰,假如你繚繞鐵塔左繞三圈,右繞三圈,佛祖將保佑你畢生安全。
鐵塔外壁鑲嵌的花紋磚有五十余種,花紋圖案包含飛天、降龍、麒麟、坐佛、玉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等,造型精美,精妙活潑,存在赫然的宋代藝術作風。
鐵塔原建于夷山之上,后因由于黃河泥沙沉積,將夷山及塔基淤沒。據(jù)《如夢錄》載,基座辟有南北二門,向南一門匾曰:“天下第一塔”;掠幸话死夥匠兀槐泵嬗行蚩绯囟^,由小橋進北門入塔。由此可以想見,當年鐵塔猶如一株破水而出的芙蓉,亭亭玉破,更使塔身外觀出落得挺拔靈秀,瑞麗伸展。
鐵塔內遏磚砌登道,繞塔心柱回旋而上,歷一百六十八層臺階可至塔頂。登到第五層,可以看到城內風景;登到第七層,可以看到城外曠野;登到第九層,可以看到浩瀚奔跑的黃河,領略到黃河號稱“天河”的含意;登到第十二層,則祥云環(huán)繞,云霧撲面,似入太空幻景。此即著名的古開封汴京八景之一的“鐵塔行云”。詩曰:“浮圖千尺十三層,高插云霄客倦登。潤彩氤氳疑錦繡,行人迢遞見觚棱。半空鐵馬風搖鐸,萬朵蓮花夜放燈。我昔憑高穿七級,此身煙際欲飛騰!泵慨旓L采云穿時,環(huán)掛在塔身檐下的每層八個共一百零四個鐵鈴悠然而動,叮當作響,更讓人賞心悅目、留連來回。
開封導游詞12
鐵塔始建于北宋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原名開寶寺塔,高55.63米,八角十三層,因其通體鑲嵌褐色琉璃磚,顏色近似鐵色,從元代起,民間俗稱為鐵塔。鐵塔以精湛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是目前我國最高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琉璃磚塔,1961年我國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享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1994年12月15日中國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四張的中國古塔特種郵票,分別為: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杭州開化寺六和塔、開封祐國寺塔。其中面值最高(2元)的開封
祐國寺塔就是鐵塔。
在河南宋代磚塔中,鐵塔也是杰出的代表。這不在于其建材昂貴與外觀豪華,而在于它那挺拔有力、氣宇軒昂的藝術風格,是中國最高的琉璃塔。但是它的絕對高度在全國諸塔中,并不算十分突出,它比時代相近的河北料敵塔(84米),和應縣木塔、都要低些。但鐵塔給人的印象卻是那樣高大,像是立在古都開封的擎天巨柱。
從造型到色調都有鐵打銅鑄的深厚氣質。河南宋塔,在建筑上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外輪廓線上下較直,這和宋代以前的河南唐塔(如法王寺塔等)與宋代同時的河南金塔(如白馬寺齊云塔)外部多呈柔和的拋物曲線之做法都不相同。不過,有不少宋代磚塔(如鄢陵等地的宋塔)上部各層收分過急,出現(xiàn)很突然的尖錐狀,藝術效果不佳。而開封鐵塔就沒有這種感覺,上下收分比例協(xié)調自然,很象是人們的視覺差呈現(xiàn)出的比例。經(jīng)實地勘察發(fā)現(xiàn),鐵塔各層斗拱是一樣的規(guī)格,各層面闊的大小,主要在于檐部與平座斗拱數(shù)目的調整變化。除柱頭斗拱之外,各面的補間斗拱,有一個平緩漸變的程序。自下而上,檐部斗拱與平座斗拱的補間數(shù)目是:一層(六與六)、二層(六與五)、三層(五與五)四層(五與五)、五層(五與五)、六層(五與五)、七層(四與四)、八層(四與四)九層(三與三)、十層(三與三)十一層(三與四)十二層(三與零)十三層(二與零)。從塔的總高度與其下層底平面直徑相比,約五比一。
各位朋友、來賓,鐵塔的游覽活動就要結束了,希望鐵塔能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謝謝您!再見!
開封導游詞13
“開封府”為北宋時期天下首府,威名馳譽天下,包龍圖扶正祛邪、剛直不阿的美名傳于古今。一曲“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令人蕩氣回腸,引起幾多瑕思神往。
“開封府”位于開封市包公湖東湖北岸,占地60余畝,建筑面積1.4萬平方米,氣勢恢弘,巍峨壯觀,與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互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壯麗景觀!伴_封府”依北宋<<營造法式>>建造,以正廳(大堂)、議事廳、梅花堂為中軸線,輔以天慶觀、明禮院、潛龍宮、清心樓、牢獄、英武樓、寅賓館等五十余座大小殿堂。根據(jù)陳展內容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九個區(qū):一、以鳴冤鼓、戒石、大堂等為主體府衙文化區(qū);二、以梅花堂為主體的包拯傳說文化區(qū);三、以太極八卦臺、三清殿為主體的道教文化區(qū);四、以典獄房、牢獄為主體的刑獄文化區(qū);五、以拱奎樓、桂籍堂為主體的科舉教育文化區(qū);六、以英武樓、校場為主體的游藝文化區(qū);七、以清心樓歷任府尹事跡為主體的府尹人文文化區(qū);八、以潛龍宮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的.事跡為主體的帝王文化區(qū);九、以范公閣、曲橋、明鏡湖、弦月山為主體的休閑文化區(qū)。
作為主題景區(qū),“開封府”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文化和歷史文明傳承,突出包公在府衙文化中的靈魂作用;堅持動靜結合、雅俗共賞、歷史與演義相映成趣的經(jīng)營理念。在開封府,不僅有宋太宗、宋真宗、宋欽宗由此登基,還有寇準、包拯、歐陽修、范仲淹、蘇軾、司馬光、蘇頌、蔡襄、宗澤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書法家、科學家在此任職。您除了能夠看到大批珍貴史料,軼事和陳展外,還能夠看到一身浩然正氣,清正剛毅,栩栩如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包公銅像。根據(jù)專家考證,創(chuàng)編的再現(xiàn)宋代開封府的“開衙儀式”、“包公斷案”、“包公演武場迎賓”和“榜前捉婿”、“噴火變臉”等豐富多彩并有游客參與的表演活動,讓您真切地體會到“游開封府,品味大宋文化;拜包龍圖,領略人間正氣”。
開封導游詞14
大家好!
我叫×××,今天很榮幸由我為大家介紹有著中原第一道觀之稱的——延慶觀。
延慶觀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與北京的白云觀、四川的常道觀一起并稱為我國的三大名觀,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為了紀念道教全真派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而建。
現(xiàn)在我們站的這個位置是門殿,大家看到在我身后有一個屏風,在我們道教稱之為照壁。大家應該對屏風中間的這個圖案非常熟悉,它就是道教重要的標志之一——太極陰陽八卦圖。它是我國古代圣人伏羲氏所創(chuàng),古人認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在太極圖中包括了陰陽兩極兩種屬性物質中的不斷分化組合而產(chǎn)生四象和八卦(四象: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八卦: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太極圖雖然在眾多圖示當中最為簡單,但內涵卻最為豐富,堪稱造型最為完美的圖案。古今內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涵。它的里面包括了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它的哲學思想曾在我國思想界統(tǒng)治了800年之久,影響到我國文化的各個層面,比如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太極拳,它就是根據(jù)太極圖中的圓、陰陽、剛柔、動靜所運動其中,主要動作從分到合、從合到分在不斷的劃圓,可以說太極無處不生圓。太極圖中的陰陽是對世界認識的最基本的概括,萬事萬物都有其共性,那就是都具有矛盾的兩面,絕對純粹的單一物種是不存在的,但是僅僅用陰陽描述世界還顯得簡單了一些,世界的復雜性,無法用它來作出描述,那么道教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對這種認識的最重要的補充。(同時太極圖對于現(xiàn)在科學也有很大的共同貢獻,電子計算機兩位制的創(chuàng)始人萊布尼茲,他在1701年苦心研究乘法機時,法國傳教士送給他一個八卦圖,他正是在中國古老的八卦圖中得到啟發(fā)和幫助,才觸動靈機一舉成功。)
另外這個照壁還有一個意思在里面,就是用來隔斷宮門以外的萬丈紅塵。出家人居此修行也就斷絕塵念,清心修道。
請大家隨我繞過屏風進入延慶觀內部,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建筑叫做玉皇閣,又叫通明閣,它始建于元太宗5年,也就是公元的1233年,距今已將近有800年的歷史。玉皇閣座北朝南,通高18.25米,分為上、中、下三層,全部是由青磚、青石和琉璃瓦件砌成,整個建筑不施梁木,也沒有地基,造型奇特,結構嚴謹,富于變化,各層的建筑設計和技術處理各不相同,是一座無梁式的亭閣建筑,這是一座在中原乃至全國都非常罕見、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歷史建筑。
玉皇閣下層為正方形,外部為四坡檐頂,在檐脊上方還雕有標志等級制度的五個瑞獸,它們分別是:龍、鳳、獅、馬、魚,各個都雕刻得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南門正中辟一甕門,門兩側各開一直欞鐵窗,東窗鐵欞上鑄有陽文題記“大明永寧王府鎮(zhèn)國中尉雪窗重修玉皇閣三官無梁寶殿鐵窗門戶兩扇”落款為“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9年)九月吉日”
第二層是一個八棱形的實體,從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轉變,這種設計在古代建筑史上是十分少見的,內部無階梯,外壁呈紅色,在八棱形的四周用碧綠的琉璃瓦砌出了連續(xù)的山花,像一座座高大的山脈波瀾起伏。在每個山尖上都有一個龍頭,龍頭朝里,在龍的背上插有一把箭柄,據(jù)說,龍生九子,這就是它的其中一子,名叫鴟吻。由于鴟吻生性狂妄自大,不可一世,連老龍王也不放在眼里,龍王為了煞煞它的傲氣,就把他叫到面前,問:“既然你本領這么大,這座房脊你能把它吞下去嗎?”鴟吻聽了之后,頭一昂,尾一擺;二話不說,逮住這房脊便一口吞了下去。說時遲,那時快,龍王“刷”的一下抽出寶劍,一把插在他的背部,把它永遠和房脊釘在了一起。實際上,古人們認為鴟吻五行屬水,把它放在房脊上可以起到鎮(zhèn)除火災的作用。它背上的劍,說是為了防止它逃走,其實是為了起到裝飾和加固房脊的作用。山面上砌出正脊吻獸、垂脊、扶風、懸魚等,垂體結構為仿木的柱仿、斗拱、闌額等以承托上層平座。整個中層從外觀來看內外互不相連高低相應渾然一體,并且每一層的裝飾都互不遮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第三層是個八角形亭閣,閣內設有平座及碧藍色琉璃瓦欄桿,外部以蘭、綠色琉璃瓦件砌出檐柱、闌額、斗拱,最高的亭閣頂部為八角攢尖頂,上施一顆銅制的火焰寶珠,以垂鏈數(shù)根牽之,亭頂南邊垂脊上置有兩個騎著獅子的蒙古武士,北邊有兩個西域人形象。這個蒙古武士頭戴尖頂卷邊氈帽,腳穿馬靴,連他身上穿的皮毛衣服的紋路都非常清晰。像這樣雕刻精美的琉璃構件,能夠從元代保存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不但是整個建筑時代特色的生動反映,同時,對研究我國元代的文化藝術、建筑特點也有著重要的意義。亭南北各辟一拱形門,南方門楣鑲琉璃磚雕匾額,藍底金字陽文楷書“玉皇閣”三字,室內磚拱穹隆頂,內檐用五彩斗拱,內供漢白玉石雕三尊,請各位站在后面臺階上觀看,中間那尊像高1.8米,他頭戴皇冠,身穿黃袍,腰束玉帶,是道教信奉的眾神之一——玉皇大帝,左右兩位像均高1.5米,是他的侍臣,這是我國現(xiàn)今保存最完整的漢白玉雕之一。北門內磚雕陽文直額“通明閣”三字,字大尺余。
在參觀完玉皇閣的外部特征后,我們下臺階到一層內部去了解一下它的內部構造。入門內,我們可以看到,上圓下方,上面是穹隆頂,很像蒙古的蒙古包,頂部四角砌出密集斗拱,使四壁頂口逐漸收作圓形,以承托上部的蒙古包式的半圓狀穹隆頂,這樣的建筑風格,既體現(xiàn)了漢人“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明顯的.帶有蒙古建筑的特征,可謂是漢蒙文化巧妙結合的產(chǎn)物。頂部由中心圓分出八條幅線,中心圓及八個區(qū)格中均飾以磚雕花卉圖案,有菊花、葵花、石榴、牡丹等,室內沒有設置梁柱和梯道。室內中心神臺上有座玄帝像,由銅打造,像通高1.95米,座底高0.73米,長1.4米,寬0.4米,邊框三面鑄有八卦符號,座右邊鑄有“大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歲在丙午四月吉日”等字,原為大道觀遺物,今由博物館移此。玄武又叫真武,他俗名披發(fā)祖師,為道教所崇奉,相傳古奉樂王的太子,生而勇猛,越東海來游,遇天神授以寶劍,入湖北武當山修煉,經(jīng)四十二年功成,白日飛升,威震四方,號玄武君,也稱玄帝,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因避諱而改玄武為真武。宋真宗年間,尊稱“鎮(zhèn)天真武靈應祐圣帝君”,簡稱“真武帝君”。還有一個說法: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神,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82次變化之身。傳說,他修道42年而成仙。玉皇大帝下詔封他為太玄,命其管理北方。因其威鎮(zhèn)北方,故曰玄,又因其身上有鱗甲,故曰武。所以總稱為玄武。玄武是北方七宿的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而道教又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道教認為,每個人從投胎之日起,都要從南斗過渡到北斗,因此人的壽命是由北斗來決定的。人們要祈求延生長壽,就要供奉玄武大帝,所以玄武大帝的香火極為旺盛。到了宋朝的時候,為了避圣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因此現(xiàn)在統(tǒng)稱玄武大帝為真武大帝。據(jù)傳說它在大禹時期曾經(jīng)幫助過大禹治水,所以后來民間認為它是治理防護水患的一位天神,大家要知道開封是北方地區(qū)唯一的一座水城,地處黃河中下游,被稱為地上懸河——黃河的底部和開封的鐵塔塔尖一樣高。歷史上開封屢遭黃河水的泛濫,很多城池被掩埋于地下,現(xiàn)在,在我們的腳下就有五座古城池。由于玉皇閣以前是修筑在高臺上的,后屢遭水淹,被泥沙埋于地下3米多處,在1984年時,成立了文物管理所,為對文物進行全面保護,我們把堆積的淤泥清理出來,經(jīng)過全面維修才是使它得以恢復如今的面貌。因此老百姓為了庇佑開封不再患水災,每年能有一個好的收成,五谷豐登之后人們都會來到這里朝拜它,感謝它的保佑,由此各位不難想象當時這里的香火有多么的旺了,F(xiàn)在每到初一和十五的時候,這里的香火還是很旺盛。
那么,延慶觀是怎么來的呢?傳說,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重陽祖師帶領馬鈺、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四徒傳道西歸,途經(jīng)汴京,住在了當時的王氏旅店,也就是今天延慶觀所在的位置。當時,來到這里正好是深夜,旅店上空出現(xiàn)的北斗七星非常明亮,在別的地方從來沒有見到過,王重陽當時覺得這里的王氣很重,而現(xiàn)在所住的地方風水又極佳,具有磁場、聲場、氣場、龍氣、王氣,五氣歸一之地,必將有利于全真道的發(fā)揚與光大。且常對弟子們說:“吾后必宅是!”意思是說,這塊地方是全真道的風水寶地。他死后,他的陰宅一定建在此。第二年,某日,王重陽呼丹陽真人馬鈺,囑耳密語后,便不再飲食,在此打坐升天。他的弟子尊從他的愿望修建了最初的延慶觀,稱為重陽觀。
到了元代,道教達到鼎盛時期,元太宗五年(1233年)蒙古軍進駐汴京后,王重陽的弟子郝大通之徒樓云真人王志謹,尊師叔邱處機遺命委托來汴修建重陽觀,經(jīng)過三十年的營建,形成了廣袤七里(當時開封城墻總長14.4里,僅延慶觀就站開封城面積的1/3),規(guī)模宏大,氣壓諸方的道教圣地,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賜名為為“大朝元萬壽宮”,不幸的是,元末,“大朝元萬壽宮”毀于戰(zhàn)火,僅存一齋堂,這個齋堂,也就是我們剛才欣賞到的玉皇閣。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恢復道觀,改名為延慶觀。延慶觀是四川天師洞在隋代時的舊稱,天師洞是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的傳道處,重陽觀沿用天師洞的曾用名,表明了兩者淵源流長的繼承關系。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道觀被黃河水淹沒。
清康熙七年(1668年)趙足行等人倡約善男信女重修延慶觀。
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黃河決口水涌入城,又一次被淹沒。
光緒二十年和三十四年連次修葺,又使道觀稍具規(guī)模。
大家現(xiàn)在可以看到的玉皇閣,在我們道教是非常有名氣的,也被稱之為“浮塔”,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開封城是我國北方唯一的一個水城,在塔一米五以下,全都是地下水,整座塔相當于建在一個非常大的地下湖之上,所以有“浮塔”之稱,大家都可以看到,玉皇閣的四周都有排水溝渠,地面安有水泵,每隔2個小時工作人員都會抽一次地下水,不抽的話水就會漫出來,把塔底給淹了,整個玉皇閣能在這個地下湖之上懸浮七、八年不倒、不塌是非常神奇的,也印證了王重陽所說的:“這是一個神奇無比的洞天福地”。
整個建筑歷經(jīng)近千年戰(zhàn)火洪水,得以保存至今,尤為珍貴。加上它是開封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元代建筑,它的存在使開封自宋朝以來的古代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沒有出現(xiàn)空白的遺憾,而它獨特的造型與建筑風格更是我國古代建筑藝術中的瑰寶。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道家代表性著作《道德經(jīng)》,在此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老子,老子,名老聃,河南人,是我國春秋末年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相傳老子是經(jīng)過許多個81萬億歲,托胎于玄妙玉女腹體內,并且懷孕了81年之久,最后方從玄妙玉女左肋降生下來的,因懷孕太久,一生下來就是滿頭白發(fā),故名喚“老子”,又因為降生在一棵李樹下,便指樹為姓,姓“李”。道教的一些史書中也記載了《道德經(jīng)》的由來,相傳,2500年前,周朝有一個“門官”叫尹喜的,他有一天在“草樓觀”觀測天氣時,忽見紫氣東來,便預言定有圣人路過,不久,果然老子騎驢入關,于是尹喜便請老子入樓,好酒款待,吟詩作賦,老子就是這時寫下的《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分為上下兩篇,八十一章,五千言,是我國最早的辯證唯物主義論著,反映了老子豐富的哲學思想,他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互為條件,這正是現(xiàn)代哲學中的基本觀點,我們看到這塊牌子上所列的是《道德經(jīng)》中比較經(jīng)典的幾句話,以此為例,我來給大家做個解釋。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钡谝粋“道”是名詞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客觀規(guī)律!俺!笔恰昂憔貌蛔兊摹币馑!懊蓖暗馈钡囊馑,指真理、規(guī)律。
整句話意思是道如果能夠說得出具體形態(tài),它就不是恒久的道;名,若說得上具體形態(tài),它就不是恒久的名。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因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如果能夠說得清,道的明,就不是恒久不變的規(guī)律了。
老子認為,世界之道是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我們很難對它加以描述;如果人們能夠輕而易舉地描述它,那么,他們描述的東西一定不是我說得那個的普遍無限和絕對永恒的世界之道。
第二句,“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報一為天下式”“曲”指“委曲”“枉”指“彎曲”,“洼”指“凹陷,空虛”,“盈”指“充實,完美”,“敝”指“陳舊,破敗”,“抱一”指“持之以恒地堅持做某事”。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委曲會變圓滿,彎曲會變直,空虛會變的充實,陳舊會變新。對欲望要求少的人反而會得到很多,反之,則會引起迷惘。因此,圣人以此為天下之道,堅持自己的要求。
老子認為,圣人成功的秘訣在于“抱一”即遵守“道”。由于“道”的存在,萬事萬物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轉化到自身的對立面。這正體現(xiàn)了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的科學道理。
開封導游詞15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河南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能夠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姓楊,您叫我小楊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邊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康師傅。您別看他臉上長著青春痘,他可是有著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駕護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這次旅途中,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地方,請一定要找我,俗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導游,希望我們能一起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為大家留下一段珍貴的回憶。
從文化意義上講,河南是一塊我們無法忽視的'地域。湟湟千年華夏文明,正是從這塊黃土地上發(fā)源流淌,繼爾漫延全中國的。河南在中華文明史上的意義,套用一位河南作家的妙語:“河南人就是咱中國人的媽”來解釋最為恰當。拂去歷史的塵埃,沿著時間的長河,從春秋走來,從秦漢走來,從唐宋走來,從近代走來的那些河南人,一個個都是人格茁壯,性格鮮明,或察天觀道,或倚劍長笑,或游刃權謀,或詩筆作刀,無不熱血滾燙,豪氣沖天,一肩擔天下道義,一肩負百姓福利。那么,就讓我們順著地域文化的長河,從個體文明的源頭開始,沿著祖先的足跡,一起來感受河南獨有的魅力吧。
【開封導游詞】相關文章:
開封鐵塔導游詞02-26
開封府導游詞05-12
開封龍亭導游詞07-02
河南開封鐵塔的導游詞06-10
開封旅游景點導游詞范文04-28
開封大相國寺導游詞05-27
開封清明上河園導游詞09-22
開封大相國寺寺導游詞05-03
開封大相國寺導游詞3篇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