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導游詞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旅游從業(yè)人員,就不得不需要編寫導游詞,導游詞是導游員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導游詞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帝廟導游詞,歡迎大家分享。
關帝廟導游詞1
今年寒假,我隨爸爸媽媽來到了遼寧省朝陽市的老家的關帝廟游玩。
關帝廟坐落在鳳凰山腳下,是朝陽內唯一保存完好的遼代寺廟。關帝廟在遼代稱為“靈感寺”,元代稱為“大通法寺”明代廢棄后,清初重建為“關帝廟”。站在關帝廟面前,杏黃色的院墻,青灰色的殿脊,被蒼綠色的參天古松襯托著,顯得這座古廟更加的威嚴、莊重。走進關帝廟,眼前呈現(xiàn)的是殿宇宏偉、梁柱涂金的關帝殿。關帝殿內香火繚繞,供著“武圣”關羽。他目光炯炯,凝神深思。給人以勇猛剛毅、所向無敵的感覺。關羽上方寫著一塊牌匾:“忠義神勇靈佑勇威顯護國護民精誠靖羽贊宣德大帝!笨梢婈P羽在人們心中是無比高尚的!使我心潮澎湃!
走出關帝殿,眼前是雄偉的財神殿和藥王殿。殿前的垂花門兩側石欄桿由望柱和欄板構成。望柱為方形,上雕一對坐獸。攔板上各有浮雕瑞獸一只,再配上佛八寶、八吉祥圖案,是古代石雕中的精品,極具觀賞性。難怪說關帝廟是朝陽的一絕呢!再向前走就是欞星門了,欞星門旁放置了一對國寶級的琉璃望天吼,另有石獅三對。到了神馬殿,神馬殿里可全是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國寶了!有石旗桿、清代的石碑、石經幢、石雕的垂花門、銅鼎、銅鐘、鐵獅……我仿佛從這些國寶中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手和心。朝陽聞名的東塔塔基就存于儀仗殿的后方。東塔地宮出土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法舍得經記”現(xiàn)在就存于儀仗殿中。
關帝廟是我國古代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關帝廟導游詞2
中國的關帝廟很多,但以解州關帝廟為最大。因為關公是解州鎮(zhèn)常平村人,所以這座廟宇又被稱為“武廟之祖”。它與山東曲阜孔子家鄉(xiāng)的“孔廟”,一文一武,遙相呼應,構成傳統(tǒng)文化文武崇拜的兩脈之源。
解州關帝廟,南臨巍峨秀麗之中條山,東依萬頃碧波之銀湖(鹽池),它創(chuàng)建于隋代初年,宋代進行過擴建,明代毀于地震,清代乾隆年間重修。是我過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整,建筑技藝最精湛的關帝廟。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余間,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弘,頗具王宮氣派。廟宇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構成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格局。
端門是個純磚結構的'建筑,位于全廟中軸線的最南端,其造型古樸厚重,中門較高,左右略低。中門上書“扶漢人物”,表明關羽是匡扶漢室的英雄人物;右門上書“精忠貫日”;左門上書“大義參天”,巧妙地將關羽立身處世的“忠”,“義”二字,融入聯(lián)語之中。
端門對面的這一琉璃影壁,圖案是清朝宣統(tǒng)年間燒制的,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天,地,海三界,主體是四條蟠龍遨游飛動,襯以鳳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獸,流光溢彩,華貴典雅。我國龍壁一般有九條蟠龍,而關帝廟只有四條,這是因為關羽是死后才被封帝的,“四”與“死”諧音,暗喻關羽不同于一般的真命天子。
門前交叉斜豎著的這三根鐵柱,俗稱“門檔”,也叫“擋眾”。它提醒人們,到此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顯示圣廟的威嚴。
關帝廟導游詞3
各位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現(xiàn)在我們已經到了運城市運城古稱河東,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xiāng),位于晉、陜、豫三省交界處的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屬于晉南地區(qū)。
運城是"華夏之根"、"誠信之邦",史稱"鹽務專城"、"鹽運之城",素有"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的說法。
全市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文物旅游景點達1600余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四大明樓之一永濟鸛雀樓、藝術宮殿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fā)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祭祀圣地萬榮后土祠、中國死海運城鹽湖,以及鹽湖舜帝陵、黃河大鐵牛等等。最主要有馳名中外的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
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xiàn)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終年59歲,字云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為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后,與劉備、張飛結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zhàn),拜他為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后,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zhàn),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zhèn)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4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于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后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zhàn)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后被迫封為“壯繆(miu)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tǒng)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山西省會、歷史名城——太原。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并,別稱并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歷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huán)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zhèn),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yè)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這里曾經是唐堯故地、戰(zhàn)國名城、北朝霸府、大唐“北京”、九邊重鎮(zhèn)、晉商故里。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作為文明薈萃之地,這里有大唐的氣度,晉地的風流。燦爛的名勝古跡讓這座城市魅力無限。
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的北端,西、北、東三面環(huán)山,中、南部為河谷平原,全市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黃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過,把市區(qū)劈為兩半。東漢著作家應邵曰:“地在兩谷之間,故曰并州”。所以太原簡稱“并”, 唐代詩人杜甫也曾稱譽“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太原現(xiàn)仍有并州路,并州飯店等。順便告訴大家,太原的街道極為規(guī)范,凡南北走向皆稱路,凡東西走向均叫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斷無迷失方向之憂。
太原古稱晉陽,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約在公元前497年,晉國卿趙簡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擇在晉水之北筑城,取名晉陽,其位置約在今天太原市晉源區(qū)。所以,2003年太原迎來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輝煌慶典。隨后,趙氏家族以晉陽為據(jù)點積蓄勢力,奠定霸業(yè),最后建立了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趙國。
太原也是龍興之地,建立北齊政權的`高洋父子發(fā)跡于太原,稱太原為“別都”;隋場帝楊廣在即位前被封晉王,視太原為“發(fā)樣之地”;興唐的李淵父子也是從太原開基立業(yè)的,唐高祖李淵曾長期任隋朝的山西河東撫尉使、太原留守等職,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時期也是在太原度過,被人稱為“太原公子”,李淵建立唐朝,稱太原為“北都”, 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盛贊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苯裉炻镁雍M獾娜A人,都以唐人后裔為榮,甚至把大片華人聚集地命名為“唐人街”,追本溯源,唐文化的發(fā)祥地就在我們山西太原;五代時,太原先是后唐的“西京”,隨后相繼為后晉、后漢、北漢的“國都”。太原可以說是藏龍臥虎之地,故又有“龍城”之稱。
這些一個個所謂的“真龍?zhí)熳印敝阅軓奶鸺見Z取天下,實際上因為太原三面環(huán)山,易守難攻,并且是華夏民族與草原民族交往和沖突的中心地帶。歷史上這里就有“亂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等說法。
關帝廟導游詞4
在我國,從鄉(xiāng)村到城鎮(zhèn),從大河上下到長城內外,供奉“武圣”關羽的關帝廟,到處可見。不過,最有權威,最富盛名的,還得算作他家鄉(xiāng)運城的“解州關帝廟”了。
解州關帝廟,位于距運城市西南20公里的解州鎮(zhèn)。創(chuàng)建于隋初,歷經修葺擴建。建筑面積18576平方米。是全國所建關帝廟宇中最大的一座。因此有“武廟之冠”的盛譽。關羽,字云長,解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一生以忠義仁勇著稱。關羽死后被歷代帝王不斷追封,由公候而帝而武圣,祠廟遍及全國,香煙鼎盛,歷久不衰。解州關帝廟系宮殿式建筑,四周圍設宮墻,青磚紅垣,門坊巍峨,雕梁畫棟,飛檐斗拱,殿堂樓閣,鱗次櫛比,堂皇富麗。碑碣題匾歷數(shù),古柏虬參天,氣勢肅穆,宏偉壯觀。建筑布局分為結義園和主廟兩大部分。主廟又分前朝后宮,從端門開始,由南向北,雉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春秋樓等依次排列,兩邊石牌樓、木牌坊、鐘樓、鼓樓、刀樓、印樓、東西廊房,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主殿崇寧殿回廊26根螭龍石柱氣勢磅礴,殿內、殿前懸掛康熙、乾隆、咸豐皇帝手書欽定牌匾。主建筑春秋樓二樓為懸柱式建筑,26根木柱吊掛回廊,精巧奇妙,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孤例和珍品。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已有1420年歷史的`古建筑群,規(guī)模相當宏大,面積達一萬八千多平方米,是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南為結義園,內有君子亭、三義閣、牌坊、假山……周圍桃林茂密,身臨其境,大有“三結義”的風韻。隔著一條馬路,關帝廟的主要精萃都集中在北部。
如今大廟,第一道門已封住,游客從西側門入,一眼望到紅磚砌起的“萬代瞻爺”牌坊上,橫掛著“扶漢人物”、“大義參天”、“精忠貫日”三塊大匾。僅僅十二個字。卻多么精辟、多么高度地概括、評價了這位“五虎上將”之雄。
進午門,是幢寬大的敞開式大殿,清時曾被大火燒毀,重建至今僅六十余年。這里吸引人的地方是幾米高的周倉、廖化的塑像,和幾十幅關羽生平、事跡的“連環(huán)畫”。諸如《桃園三結義》、《白馬坡》、《誅文丑》、《灞橋桃袍》、《古城會》、《千里走單騎》等,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關羽一生主要經歷。
關于關羽,這里一直流傳著他許多神話:原來,他是顆火龍星,一次被玉皇大帝指派到凡間燒掉不忠、不義的萬戶村。他作為老翁,來到人間,忽見一婦女懷里抱著大孩,卻讓剛會走路的小孩行走。很是不解,一問才知,她是大孩的繼母,小孩才是自己親生。聽后非常欽佩,她家就在萬戶村,怎忍心傷害這種好人呢!他沒有燒掉這個村莊,回到天宮,玉皇大帝定要問斬,于是化作一團彩云升起,拖得很長很長,人們感激地望著“觀云長”。時值大旱,世間渴望下雨,所以又叫“觀雨”,也就是關羽了……
關帝廟導游詞5
歡迎大家來到泉州關帝廟!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張三。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泉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代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人文薈萃,有“海濱鄒魯”之稱,民間信仰文化豐富,被稱為“泉南佛國”。如果你從泉州的街頭走過,你會看到一座座莊嚴古樸的寺廟,開元寺、承天寺、天后宮、清真寺和關帝廟等等。雖歷經千百年的風雨,這些神廟依然矗立在泉州街頭,見證了泉州古城的歷史變遷,成為泉州人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名勝古跡。
泉州是民間信仰最集中的地方,有道教、儒教,民間信仰接近儒教。儒教的神很多,也就是多神信仰。一間廟里擺關公、土地公、張飛等等。臺灣的廟與泉州特別是關帝廟一樣,都是多神信仰占主要.
通淮廟的歷史1020年,但當時是服侍水神。閩南在水域邊,很多閩南人到四大洲五大洋。明鄭和下西洋,幾次在泉州起船,所以最早泉州神為海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關羽,下令泉州七個城門要建七座關帝廟。當時泉州剛經歷改朝換代,經濟不發(fā)達,要建一座廟不是很有能力,就將這間水神廟換作關帝廟。這樣,從明初到現(xiàn)在已有620年的歷史。
6200年來,泉州七個城門的這七個關帝廟香火興盛。由于當?shù)厝朔浅P叛鲫P帝,除了這七座廟外,各處街道都建了一些小廟宇。到了清末,泉州城服侍關帝的廟宇達到了100多座。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xiàn)今僅剩下了幾座,而香火最盛的依然是這座通淮廟。在很多人心目中,關公是神通廣大、有求必應的神明。因此,不論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職,他們都要到關帝廟抽簽,希望得到指點,以求心理上獲得安慰,而簽詩就成了人們與神明溝通的方法。與其它寺廟相比,關帝廟的這部簽詩文字更文雅,內容更豐富,這無疑也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宋元以來,泉州當?shù)厣虡I(yè)貿易盛行,傳統(tǒng)商業(yè)文化強調經營者要具有“守信用、重承諾”的美德,而關公形象則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被奉為商業(yè)的保護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武財神”。凡作生意的人,都要到廟里來求財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錢。特別是近年來,泉州經濟飛速發(fā)展,晉江、石獅等縣市經商致富的人常到通淮關帝廟來燒香捐錢。而關帝廟也將這些香火錢的一大部分拿出來作善事,救災辦學。
關帝信仰當年通過移民傳入臺灣,在臺灣先民的心目中,關帝作為來自故鄉(xiāng)的神明,既能一如既往地保護他們,還是他們心目中故鄉(xiāng)文化的一種象征。因此,臺灣先民對關帝信仰的認同也是一種對故鄉(xiāng)文化的依戀和對故鄉(xiāng)文化的認同,這也是關帝信仰在臺灣得到廣泛傳播、盛傳不衰的原因。
關帝廟導游詞6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的是關公故里的解州關帝廟。解州的“解”在這里應讀作(hdi)。解州古稱解梁,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西南15千米的解州鎮(zhèn),鎮(zhèn)西有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關帝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
各位游客朋友,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毀于火災,經十余年才修復。現(xiàn)在廟宇中的許多建筑坐北朝南沿南北向中軸線分四大部分有序展開。中軸線南端是“結義園”,為紀念劉、關、張?zhí)覉@結義而建,園內古木參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等主體建筑,往往使人在觸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園結義”的美好傳說之中;中軸線北端為主廟,是一個單元甚多而又層層展開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龍壁、端門、午門、御書樓、崇寧殿、刀樓、印樓、春秋樓和眾多牌坊組成,是進行關公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主廟的主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非凡,雕梁畫棟而又莊嚴肅穆,身臨其境,不能不使人對關公肅然起敬;中軸線南端東側建有“萬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軸線南端西側建有“威震華夏”木牌坊一座,兩座氣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著關公及關公文化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軸線北端東西兩側,為基本對稱的主廟附屬建筑,如追風伯祠、長壽宮、崇圣祠等,它們與主廟一樣無不籠罩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之中,但卻又有著主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們對關公生平、身世的認知與理解,增強對關公的崇拜與敬仰。
各位游客朋友,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區(qū),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前行至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描繪了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各位游客朋友,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崇寧殿。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04年),宋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取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回廊設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tài)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xiàn)。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為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珠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tài)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云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各位游客朋友,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關帝廟的扛鼎之作一~#秋樓。因春秋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丼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春秋樓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云、花丼、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質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征歷史上山西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筑結構奇巧別致,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形成“懸梁吊柱”的建筑特色,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人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jù)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關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等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拜關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
關帝廟導游詞7
現(xiàn)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xiàn)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卜—219年),終年59歲,字云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為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后,與劉備、張飛結為手足兄弟。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zhàn),拜他為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后,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zhàn),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zhèn)守要塞荊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4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于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后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zhàn)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后被迫封為“壯繆侯”。
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tǒng)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筑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布局。據(jù)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毀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shù)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
現(xiàn)在的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余間,規(guī)模巨大,建筑精美,氣勢恢弘,為中國武廟之最,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們現(xiàn)在站在關帝廟東側的大門,從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廟部分,進人之前讓我們參觀一下南側的結義園。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桃園結義,現(xiàn)在結義園的景致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筑組成。每逢春暖花開之際,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陣陣花香襲人,頗富桃園結義詣趣。
現(xiàn)在我們出結義園,進入主廟。大家腳下的'這條路是主廟的中軸線,在這條主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著端門、雉門、午門、御書樓、祟寧殿,兩側配以木坊、石坊、鐘鼓樓、祟圣祠、胡公祠、追風伯祠、碑亭、鐘亭和東西長廊等。正廟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襲著中國古代建筑中軸式對稱的傳統(tǒng)風格。院落內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對稱,高聳的建筑,參天的古坊,頗具皇宮格局。
端門,又稱山門,是進入主廟的第一道門,門楣正中,鐫刻著“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為“檔眾”。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我們由端門而人,面前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圣祠、胡公詞。這樣可以見到一字排開為三門兩祠。大家是由東邊的鐘樓下進入廟內的,西邊的鼓樓與鐘樓遙相對應,酷似兩尊守護主廟的武士。
跨進雉門,大家可以回頭留意建在高大臺基上的門庭,臺階向內收縮,兩側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這在古代有什么用場?“先生,你猜對了,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動戲臺。”每逢廟會演戲時,便將大門關閉,架上木板,變后部為前臺。大家可以遐想當年演“關公戲”的盛況,如今門庭隔扇上,仍鐫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證今”等字樣。
過了雉門看見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筑,便是午門,雖然稱“門”,實為過道。四周環(huán)有雕刻精美的石欄板,兩端鑲嵌五彩琉璃的松鶴和小鹿。步人午門,石欄的匠額,楹聯(lián)引人注目。這幅長聯(lián)是民國時解縣縣長郭象蒙所書,上聯(lián)是“國賊數(shù)操,誰曰不然,顧權無以異也。張撻伐,建綱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聯(lián)是“圣鄉(xiāng)說魯,復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靈,明把事,山川磅礴廟堂巍”。聯(lián)中罵操、貶權、頌羽一氣呵成,又盛贊關廟之盛況,可以說是聯(lián)中神品。門廳內東西兩側和中壁有彩繪關羽生平的畫像,為河東民間藝人所繪,表露出百姓對關羽的敬仰之情。
沿著冬青簇擁的大道,穿過雕造華美的“山海鐘靈”木坊,便是御書樓。我們置身樓下仰望,可見建筑造型精巧別致,八角藻井疊架而上,直至頂層,這是座二層三檐歇山頂建筑,又稱“八卦樓”。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為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改稱御書樓。樓下掛有一長方草書“絕綸逸群”橫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書。
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聳的建筑,是正廟的主體建筑——祟寧殿。大家聽我敘述一下祟寧殿的建造過程。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利用關羽忠貞君主的特點,對其進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關羽為“祟寧真君”,建造此殿。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又予重修。大殿為重搪歇山頂?shù)慕ㄖY構,面闊7間,進深6間,是專為關帝處理政事而設置。我們站在殿臺上,立刻會感受到基址高聳,月臺寬敞,頗具帝王宮殿氣派。在石欄環(huán)廊下,醒目地立有歷根石質大柱,柱上游龍昂首奮爪飛舞在繚繞的樣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屬上乘之作。大殿的門楣上方及前檐下,懸掛著十余方題匾,“萬世人極”是清代咸豐皇帝的御書,“神勇”由乾隆皇帝欽定。
殿內木雕神龕之中,供奉著頭戴冕旒冠,身著龍袍、腰系玉帶的關羽帝王裝塑像,神情剛毅,端莊肅穆。大殿頂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兩只雄健的蹈龍鴟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麗壯觀,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稱。大殿月臺兩側有石雕華表和鐵旗桿,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屬明代所鑄,據(jù)說重達300斤(150公斤)。
女士們、先生們,游覽完正廟,我們將參觀寢宮,習稱后院。這里原有關夫人殿和其子關平、關興殿,惜現(xiàn)已塌毀,如今翠柏、勁竹滿園,已辟作花園;◤街埃鏋椤皻饷C千秋”木坊,兩翼是刀樓和印樓。穿過花園便是矗立在參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樓。
請看,我們面前是廟內最高的建筑物——春秋樓,整個建筑面闊7間,進深6間,兩層三檐,九脊歇山頂,高約30余米。它上下兩層均有回廊,四周勾欄相連。值得一提的是二層上用木柱吊掛而懸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別致的結構給人以空中樓閣之感,這種建筑手法是我國建筑史上難得的一例珍品佳作。
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一下春秋樓的歷史和命名。春秋樓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樓內塑關羽讀《春秋》像,且二層暖閣板壁上嵌有木版鐫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樓”!洞呵铩芬嗝恩虢洝,因此春秋樓又稱“麟經閣”。
現(xiàn)在,讓我們進樓內參觀,樓內分二層設供奉關羽的神龕,底層塑關羽帝王裝金身坐像,威武端莊。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四周安裝木制隔扇108個,疏密相間,圖案古樸,工藝精巧。沿木梯拾級而上,可見二樓正中的木制暖閣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的微服像。
大家看,燭光閃閃映照著關羽的赤褐色臉龐,他側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傳說中關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見。塑像兩旁的對聯(lián)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上聯(lián)“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下聯(lián)“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參觀了樓內的陳設,漫步林蔭道旁,讓我們回首再望春秋樓的風貌,整座樓拔地而起,雄偉壯觀,氣勢磅礴。樓頂五彩琉璃,與陽光映照生輝奪目。正如樓上的楹聯(lián)一樣,充分顯示了春秋樓的雄偉氣魄。讓我們一起朗讀對聯(lián)結束我們的關帝廟旅游,“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應掛斗,南山來對面春秋閱罷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關帝廟內景致參觀結束了,讓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頗具民俗氣息的解州古廟會。大約隋唐時期,鄉(xiāng)人仰慕關羽的功德,集資興建關帝廟,并在此舉行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流逝,朗中官員和百姓前來朝拜關帝,各地商販也趕來做生意,客棧、酒店應運而生,形成解州古廟會。到清乾隆年間,廟會規(guī)模不斷擴大。如今,廟會每年舉行兩次,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關帝廟前商販云集,藝人獻技,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盛況空前。關帝廟會成為具有影響的祭祀大會,正引來眾多尋訪關帝祖的海內外游客。
千百年來,關公形象已成為代表著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農家,關公由“萬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從關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最后,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托,謝謝大家的合作。
關帝廟導游詞8
現(xiàn)在我們到了運城市西解州城外的關帝廟。關帝廟是奉祀三國時期武將關羽的寺廟,其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是我國乃至海外關帝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廟宇,也是國內現(xiàn)存最好、最完整的.關廟建筑群之一。關帝廟南倚中條山,北瀕鹽池水,綠樹成蔭,景色秀麗,具湖光山色之勝,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讀《三國演義》,看《三國》戲和電視劇,都知曉關羽的盛名,可謂家喻戶曉。關羽(公元160—220年),終年59歲,字云長。傳說關羽本來不姓關,因殺了欺侮良家民女的縣尹被迫捕,逃至撞關,過關隘被關吏查詢時。他隨口指關為姓,從此以關姓闖至河北涿縣。以后,與劉備、張飛結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賞識他英勇善戰(zhàn),拜他為偏將軍。關羽斬顏良、文丑,封漢壽亭侯。隨后,關羽再次投奔劉備,著名的赤壁大戰(zhàn),劉備和孫權聯(lián)合擊敗曹操,關羽受命鎮(zhèn)守要塞荊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年),關羽率軍攻樊城,水淹七軍,活捉曹操大將于禁,斬名將龐德,威震華夏。不料孫權乘機派兵從背后偷襲,關羽敗走麥城被殺。關羽戰(zhàn)功顯赫,名聲躍居歷代名將之上,后被迫封為“壯繆侯”。民間百姓追慕關羽忠孝義勇,逐漸奉若神明。歷代統(tǒng)治者利用關羽對君主忠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漸封王、封帝。明清時代,關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與“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們面前這座氣勢宏偉的建筑就是關帝廟,首先由我介紹一下廟宇的歷史和布局。據(jù)文獻記載,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年)擴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毀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年)毀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歷經數(shù)十年修繕,始恢復舊貌,F(xiàn)在的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各種房屋200余間,規(guī)模巨大,建筑精美,氣勢恢弘,為中國武廟之最,頗具王宮氣派。整個廟宇的布局分南北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的格局。
關帝廟導游詞9
虎頭關帝廟,建于清雍正年間,作為黑龍江省較早的清代建筑之一,1981年此處作為中國名勝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1984年被列為縣級文物管理。1986年被省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在虎頭村正南,烏蘇里江左岸,依山傍水。西側有石矻臺階84級直達廟后山嶺之上。廟基長17米,高4.54米,木質建筑。四周花墻,廟頂黑瓦覆蓋,重檐飛角,斗拱交錯。廟門兩側懸掛一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知我者惟春秋乎;下聯(lián):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廟為兩進結構,廟內前廳八根明柱,皆雕二龍戲珠圖案,兩側兵器架上擺置著金瓜、鉞斧、朝天鐙、槍、刀、矛、戟。進入廊檐,并排四根明柱,下端石鼓做基礎,上端燕尾雕龍,迎面四幅繪有“百古圖”的`閣扇。打開閣扇,便是大廟正殿,殿內有七尊塑像——正中關羽,下有六配,左配:地藏佛、判官、關平;右配:山神、小鬼、倉。塑像后面和左右彩屏上繪有“五龍藏云”、“趙高求壽”、“青松白鶴”、“三國圖”。
據(jù)《清史稿》、《清朝續(xù)文獻通考》記載:雍正年間興建起關帝廟。乾隆、嘉慶、豐年間,關帝廟均曾修復過。又據(jù)《吉林地理記要》記載:“設險守國,要塞,漢族蹤跡至此最早,縣西南有關帝廟,額提案:嘉慶己巳重修,近漢人居住已有千年… …”
根據(jù)康德2年的《虎林政況》記載:“雍正年間內地民亦多在吉林領采參憑照(俗程龍票),跋涉遠來,及冬而返,咸以江東為落趾之地,而以江口為會集之場,久之,集人漸伙,獲利益厚,遂于江畔陡崖之間,捐資建關帝廟一座,虔誠以祀,殆昭示深山幽谷中求財全命,惟有信義是崇云!贝藦R雖小,但位于我國最東方,被譽為“東方第一廟”。
關帝廟導游詞10
親愛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長平關帝廟--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xiāng),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zhèn),鎮(zhèn)西有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九年(589),,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關帝廟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tǒng)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回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tài)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xiàn)。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tài)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云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后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
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里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后宮后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
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洞呵铩酚置恩虢洝,故又名麟經閣。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
關帝廟除古建筑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余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游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關帝廟春秋樓楹聯(lián)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
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
圣德服中外,大節(jié)共山河不變;
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
北斗在當頭,簾箔開時尖掛斗;
關帝廟導游詞1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親愛的游客朋友們,歡迎你們來到景色迷人、氣候宜人、美食誘人、古文化醉人的歷史名城—解州。說起這美食誘人呀,我就忍不住想跟大家說一說這解州的四大名吃——其一是羊肉泡饃、其二是黍面油糕、第三是炒面油茶、第四是豬油蔥花炒面,而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饃最為著名。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作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而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贊。有詩云:“原湯優(yōu)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
聽到這,相信大家早已是垂延欲滴,肚子咕咕直叫了吧!所以說,來到解州,您只有再嘗過解州的羊肉泡饃之后,才算是不虛此行,滿載而歸呀!談笑間,不知不覺,素有“中華武廟之冠”美譽的解州關帝廟已經呈現(xiàn)在了我們的面前。
中國的關帝廟很多,但以解州關帝廟為最大。因為關公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這座廟宇又被稱為“武廟之祖”。它與山東曲阜孔子家鄉(xiāng)的“孔廟”一文一武,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武崇拜的兩脈之源。
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589年即隋開皇九年。擴建于宋,明毀于地震,重修于清乾隆年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護最完整,建筑技藝最為精湛的關帝廟。廟院南北長700余米,東西寬200余米,占地14萬平方米,殿堂樓閣有200余間。規(guī)模巨大,氣勢恢宏,與關羽的影響和名望相稱。廟宇布局分南北兩部分,南為結義園,北為正廟。正廟又分為前后兩院,前為廟堂,后為寢宮,構成傳統(tǒng)的“前朝后寢”格局。
大家現(xiàn)在看到的這個純磚結構的建筑是全廟中軸線的最南端,也是入宮的第一道門,它叫端門,又稱“山門”。其造型古樸厚重,中門較高,左右較低,中門上書“扶漢人物”,標明關羽是匡扶漢室的英雄人物,右門上書“精忠貫日”,左門上書“大義參天”。巧妙的將關羽立身處世的“忠義”二字,融于聯(lián)語之中。
端門對面的琉璃影壁上的圖案是明朝宣德年間燒制,歷經600余年的風雨滄桑,色彩依然絢麗,畫面自上而下分為天、地、海三界,主體是四條蟠龍遨游飛動,襯以鳳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獸,流光溢彩,華貴典雅。關帝廟中的蟠龍只有四條,據(jù)說這是因為關羽死后才被封帝的,“四”與“死”諧音,暗喻關羽不同于一般的真龍?zhí)熳印?/p>
門前交叉斜豎的三根鐵柱俗稱“門擋”也叫“擋眾”,它提醒人們到此,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關羽的崇敬,也顯示圣廟的威嚴。
進入端門后看到的這道門叫雉門,俗稱大門,過去常供帝王出入,雉門兩側對稱的有“文經門”和“武緯門”。舊時為大臣上朝之用,現(xiàn)在大家不用擔心等級制度,可由雉門直接進入,享受帝王的待遇了。
文經門以東為部將祠和崇圣祠,部將祠是為了紀念關羽的三名部將:周倉,王甫,趙累而建,崇圣祠供奉著關羽的'三代先人。
武緯門以西是追風伯祠和胡公祠。追風伯祠是紀念關羽的赤兔馬,而胡公祠則傳說為紀念關羽的岳丈。雉門不但有門的作用,還是過去的戲臺。過去這里演三國戲為主,可謂“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
過了雉門前面就是午門。這是關羽封帝后才增建的。登上午門,您可以看到正面墻上的兩個人物壁畫。右為周倉,左為廖化,他們都是關羽忠實的部下。
關羽一生喜讀《春秋》本是儒教人物,被稱為武圣。在他封帝后,佛教稱他為“伽藍神”。
道教封他為“關圣帝君”。這里可以看出,儒道佛三教在關羽身上的融合。
這座壯觀精美的建筑物叫“御書樓”,原名“八卦樓”。從樓里向上看,就能看到樓板中留有八角孔?字邪私切卧寰B架而上,到最頂端為一木構結構的八卦圖案,因此取名叫八卦樓。八卦圖為道教標志之一,這也印證了關帝廟當時為道教圣地。過了御書樓,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殿宇就是供奉關羽的主殿崇寧殿了。殿前的月臺也叫祭臺,是祭祀大禮的地方。臺中的石供桌,桌面為青銅所鑄。上面那條一指寬的槽縫,傳說是當年五月十三關公顯圣在此磨青龍偃月刀,正逢下雨。關公試刀鋒時,輕砍一刀而留的痕跡。傳說當然不足為信,但此后每年這幾天都下雨。民間把農歷五月十三稱“關老爺磨刀日”。這個供桌就叫磨刀石了。
崇寧殿四周有26個巨大石柱環(huán)繞著殿宇,大殿檐下的“神勇”巨匾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傲x炳乾坤”匾為康熙御筆。
端坐于神龕中的關帝塑像身著龍袍,頭戴帝冠,腰系玉帶,手中拿笏。表明關羽生前為臣,死后封帝,集臣子帝王于一身的特殊身份。
穿過后宮,我們看到的這座三檐兩層式的高大建筑就叫春秋樓,也叫麟經閣。關羽生前喜讀《春秋》。而“麟經”是《春秋》別名。春秋樓高近30米,是全廟最高建筑。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二樓的吊柱懸梁結構,給人一種空中樓閣的感覺。這種將承受力巧妙分解的智慧,在我國古建筑史上歷史悠久,國內目前現(xiàn)存建筑實物僅此一例。二樓四周共有隔扇門108個,象征清代所轄108縣,樓兩側各有樓梯36級,代表當時36州府。
樓內神龕內,塑的是關帝戎裝全身像,二樓正中木制暖閣內,塑得是關公側身讀《春秋》的微服像。其神態(tài)仿佛真人一般。塑像兩旁有幅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青燈觀青史,著眼在春秋二字,”下聯(lián)為“赤面表赤心,滿腔存漢鼎三分”道出了關羽的大將風度和儒雅氣度。
游客朋友們,關帝廟的游覽到此就要結束了,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歡迎你們常來關帝廟,到時我愿在為你們做向導。最后還要提醒大家的是,千萬不要忘記去吃羊肉泡饃哦!
謝謝大家!
關帝廟導游詞12
關帝廟位于玫瑰圣母堂附近,建于1750年,廟宇規(guī)模較小,內供奉關帝,其塑像雕刻精巧。
關帝廟大殿為金代原構,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歇山頂琉璃脊飾。前檐明間特寬,平柱約與后檐次間中線相對,柱頭欄額肥大,次間欄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楣形制。有正殿、前后殿、東西配殿及山門,均為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建筑,正殿高10米,三鋪頂,正脊飾有二龍戲珠,山墻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裝飾華麗。
目前,中國大陸現(xiàn)存的關公廟宇,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一、家鄉(xiāng)祖廟
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zhèn)常平村,是關羽故里,鄉(xiāng)人依祖墳立廟,稱之為"關王故里";從這里西行10公里,有解州關帝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清代重修,規(guī)模宏大,布局完整,為中國武廟之冠。廟貌古樸宏麗,且占地二百余畝,被譽為"武廟之祖",同時也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筑群。
關帝廟二、古陵廟殿
河南洛陽關林葬著關羽首級;湖北當陽關陵葬有關羽正身。這兩處廟殿,均仿效皇宮而建,珍貴文物舉目皆是。
三、征戰(zhàn)關廟
河南省許昌春秋樓,相傳是當年關羽保嫂"秉燭達旦"之處;許昌灞陵橋關帝廟,是關羽辭曹回馬挑袍之地;荊州古城,是關羽鎮(zhèn)守之所,城南關帝廟,相傳是當年關羽府。磺G州城外江津湖畔的春秋閣,相傳是關公鎮(zhèn)守荊州時,忙里偷閑,研讀《春秋》之處;武昌伏虎山下有關公"卓刀泉",此地以井臺為中心建有關廟。
四、顯圣護民關廟
關羽遇害以后,相傳曾多次"顯圣護民",當?shù)孛癖姽俑亟P廟以弘揚圣德。
湖北玉泉山麓,豎有"漢云長最先顯圣處"石刻大碑,不遠處的小關廟,相傳是中國最早的關廟。世界屋脊的西藏日喀則喇嘛廟扎什倫布寺,也有一塊"關帝顯圣碑",記述了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關羽神靈助清軍打退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一事。舊時,西藏日喀則、拉薩、定日等地都建有關帝廟,且融藏漢風格于一體,現(xiàn)只存拉薩關帝廟一處。"顯圣"雖為民間傳說,且不易證實,卻表達了歷代各族民眾對關羽的崇敬之情。青藏高原東部的夏河縣還深藏著一座拉卜愣關帝廟。
關帝廟五、邊關圣廟
中國邊陲和重要關塞,為鼓舞戍邊將士之民族精神,舊時也建有不少關帝廟。如北京長城居庸關關王廟,又如絲綢古道關帝廟。在長城盡頭的嘉峪關,緊靠城門有一座關帝廟;再往西,有天山關帝廟;在中國版土最西邊的新疆伊犁,也建有數(shù)處關帝廟;東南沿海的福建東山島,明朝守島將士就在那里建起了關圣殿;南疆云南省昆明滇池岸邊的西山峭壁之巔,石窟內精工細刻一尊關公,與石窟連成一體,關老爺面朝東方,每天最早迎滇池朝日,沐萬頃霞波,享南國各民族善男信女之謁拜,也是夠瀟灑的了。
六、其它關廟
國內比較著名的關帝廟還有:首都北京的關帝廟殿、河北承德皇家關帝廟、福建省東山關王廟、安徽省亳州市大關帝廟、山東省聊城山陜會館、山東廣饒關帝廟、黑龍江省烏蘇里江南岸的虎頭關帝廟、武漢磨山風景區(qū)新近重建的武圣廟、供奉關公的湖北省武當山,深圳新安故城關帝廟,等等。
七、海外關廟
臺港澳崇奉關帝之風,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目前,臺灣有300多座大小關帝宮廟。臺南武廟,是臺灣"祀典武廟",現(xiàn)為臺灣一級古跡。新竹縣普天宮新塑的關帝像,連臺座有15丈高。臺北行天宮、宜蘭礁溪協(xié)天廟、臺中圣壽宮、高雄文衡殿、日月潭文武廟、臺灣花蓮縣圣天宮等,都是臺灣關廟之佼佼者。每逢關帝圣誕,各處抬神轎、演社戲、上陣頭,熱鬧非凡,其香火之盛,與日俱增。香港太平山腰,有一處香火特別旺盛的文武廟。澳門市政廣場一側,也有一處小小的關帝古廟。
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都能尋覓到關公文化的'蹤跡。目前,美國紐約、舊金山,日本神戶、橫濱、長崎、函館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有富麗堂皇的關帝廟。
關帝廟關帝廟宇為何遍及四海?引用一段美國芝加哥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焦大衛(wèi)先生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xiàn)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關帝廟導游詞13
解州古稱解梁,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xiāng),位于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zhèn),鎮(zhèn)西有全國現(xiàn)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屢建屢毀,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筑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艷,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后宮兩部分。
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鐘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后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圣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余慶宮、歆圣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余間,主次分明,布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后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tǒng)一,布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氳著濃烈的生活氣息。
游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后部的臺階上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筑,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筑。周圍有石欄桿,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于桃園三結義,止于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jié),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jù)說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于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筑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回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tài)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xiàn)。下施欄桿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tài)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云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后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里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里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后宮后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洞呵铩酚置恩虢洝,故又名麟經閣。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年間,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云、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說是象征歷史上山西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筑結構奇巧別致,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jù)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導游詞14
歡迎大家來到關帝廟!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關帝廟。
關帝廟位于玫瑰圣母堂附近,建于1750年,廟宇規(guī)模較小,內供奉關帝,其塑像雕刻精巧。
關帝廟大殿為金代原構,面寬三間,進深四間,歇山頂琉璃脊飾。前檐明間特寬,平柱約與后檐次間中線相對,柱頭欄額肥大,次間欄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楣形制。有正殿、前后殿、東西配殿及山門,均為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建筑,正殿高10米,三鋪頂,正脊飾有二龍戲珠,山墻正上方有精美石雕,裝飾華麗。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關帝廟導游詞1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您參觀關帝廟。
運城關帝廟是我國最大的武廟,全國有三處紀念關羽最著名的地方,一處是洛陽的關林,一處是湖北當陽的關陵,關老爺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全國最大的關帝廟就是現(xiàn)在大家所在的——解州關帝廟。
關帝廟的第一道門叫“端門”,端門前的這塊四龍壁是我國目前僅存的。大同、北京都有九龍壁,這里建四龍壁是因為關羽生前是人,死后才被封為帝王,所以這里建四龍壁,說明關羽和一般的'真龍?zhí)熳拥牟煌。四龍壁燒制于明宣德年間,至今已有560多年了,龍壁從上到下是天地海三界,說明天地人和,吉祥如意的征兆。四龍壁上人物的頭都沒有了,期間有人來這里盜走頭像,買到美國,現(xiàn)在還在美國的博物館展出。
請大家抬頭看一下端門上方的題字,中間是”扶漢人物”,兩邊為”精忠貫日”和”大義參天”。都是對關老爺恰當?shù)脑u價。
大家請看這個由三支鐵柱組成的“門當”,它也叫“擋眾”,以前來朝拜關老爺在這里要“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再大的官也得步行進廟,擋眾就是起這個作用的。這兩尊鐵獅子鑄于距今380多年前的明萬歷年間,也是起著威狀氣勢的(當?shù)匦〗阒v是“功德碑”的)作用。
這個門叫雉門,平常不開,文武百官朝關老爺是走旁邊的文經門和武偉門。關帝廟是一處宮殿式的建筑,古人修城墻,以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雉門只有皇帝才可以經過,因為關老爺也被封為帝王,所以關帝廟是按照皇宮的形制修的。在修建過程中又吸取了很多民間的風格。大家請隨我走進雉門,雉門后面是較大的臺子,在臺階兩側預先留好的石槽中搭上木版,這里就變成了一座樂樓,大家請看臺上的匾額“全部春秋”、“演古”“證今”不正是戲臺上將要上演的嗎?
午門本來也是只有皇宮中才可以有的,大家都很熟悉“午門斬首”,而這個權利卻只有皇帝才能實行,關羽死后極盡尊榮,宋稱王,明封帝,清尊圣。所以關帝廟才有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午門。午門內有周倉和廖化的畫像,周倉是為關羽扛刀的步將,著名的飛毛腿,關老爺?shù)某嗤民R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周倉能緊緊相隨。廖化是蜀國后期的大將,所謂的“蜀國無先鋒,廖化為大將”,在這里,廖化和周倉一起做關帝廟的門神。午門兩邊有青龍、白虎,道教的護法神也在這里守衛(wèi)著關老爺?shù)陌踩。午門四壁有許多壁畫,畫關老爺?shù)纳,從桃園結義到水淹七軍,關帝廟忌諱“走麥城”,所以壁畫中也沒有這個內容。午門內有眾多的匾額,其中以柯橫行書的“乾坤正氣”為佳。
【關帝廟導游詞】相關文章:
關帝廟導游詞05-15
關帝廟導游詞12-21
[薦]關帝廟導游詞11-25
世界遺址導游詞_導游詞01-28
車上幽默導游詞_導游詞05-14
蒲松齡故居導游詞_導游詞05-18
[經典]導游詞06-07
導游詞05-16
天壇導游詞關于天壇的導游詞03-04